全国288所本科大学转型
Ⅰ 是否有600所本科大学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名单公布
教育部没有把本科大学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或大专)的说法!这只专是网络的误解。实际属情况是教育部建议本科层次的大学(如公办本科、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在发展定位上学习高职(大专)院校的社会化合作办学模式,建议整个本科大学或该本科大学的若干学科转型走应用技术型道路。本科大学层次不会发生改变,转型的是发展方向!
Ⅱ 288所本科大学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名单公布
假的,是高校为了抢生源。
Ⅲ 今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2021年的排名与往年有何变化
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浙江大学,从第四到第十依次是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前十名的院校和2020年一模一样。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指标基于“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大数据支持,设置办学层次、学科水平、办学资源、师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端人才、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共十个评价模块,细分30个评价维度,精选84项评价指标,使用数百个评价变量。
软科排名主要参照四项标准不得不说,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基本在所有的排行榜都进入前十名,说明人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当然看到华中科大和武大的进步,估计哈工大和西交大是最不服气的,因为这两个c9院校看着别人进步太快很不服气。
软科是什么,你知道吗?软科排名现在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他与校友会排名和武书连排名一样,算不得官方排名,完全是个民间排名。
Ⅳ 全国保留100所研究型大学,本科院校一律改为职业技术学院。你赞成吗
全国保留100所研究型大学,本科院校一律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小匠老师认为这样的改变其实并不太现实,而且也不具备可操作性,也并不赞成这样的变化。针对于这一个问题,小匠老师下面来分享几点个人的看法。
把本科院校一律改成为职业技术学院,那么也就意味着学生们毕业以后不能够获得本科文凭,只能够获得大专学历,而这也将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因此想必会有很多人不会赞同把本科院校改成职业技术学院,这就相当于降低了本科文凭的含金量。
因而综合各种条件来看,全国保留100所研究型大学,本科院校一律改为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很多的问题,相信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不能够接受这样的变化,因此这也并不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那么你们认为全国只保留100所研究型大学,取消本科院校,把本科院校一律改为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方式是否可行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击关注!
Ⅳ 听说全国600所本科大学要降成专科,是真的吗
不存在所谓本来科降为源专科、本科转为技术职业学院问题。
为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按照上述精神,应先进行试点,经过一定年限的试点并总结经验后,特别是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后,才会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包括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本科和硕士、博士层次的多类型高等学校。因此,转型后各学校原有办学层次不会降低,不存在所谓本科降为专科、本科转为技术职业学院问题。
Ⅵ 600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后的学历还是本科吗
这是发展和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表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有媒体称,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栾立明认为,现在各个高校开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实际上就是本科的职业教育,只是应用型的教育之路走得不太成功。
栾立明:扩招之后我们的设备上不去,教师不是真正是双师型,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学术不学术,说应用不应用,所以社会不认可,就业难,这就是矛盾。我们现在需要转的是,过去我们强调的应用型本科怎么把它变成真正的应用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微博)指出,普通高校转高职的整体战略是对的,但是要处理好战略政策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用行政指令强制学校转型未必妥当。
熊丙奇:以前这些学校之所以要成为本科,实际上是地方政府追求学历层次的结果,现在要把它转为职业教育,培养业务型人才,但是学校自己可能并没有做好转型的准备,可能会导致表明上转但是内涵并没有转。
Ⅶ 如何看待教育部关于将 600 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
最近身在国内的亲友也在为自己高二的孩子未来操心。她转给了笔者一条新闻,
是关于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用来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其实这条消息对笔者来说,前几个月就已经有所耳闻,而在职业教育领域专家们的讨论圈中已经是酝酿了多年。
要出台这样政策背景是基于我们国家两个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方面是随着中国制造业愈来愈向中高端或者更精密的方向上发展,而同时这样的发展趋势却严重受到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的困扰。而这些精密制造业的技术人才往往需要通过长期严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地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才能塑造出来。而另外一方面,我国每年受普通大学一般教育毕业生因为毕业前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而在找工作时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受过专门职业教育人才缺乏的同时,又同时培育了过剩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尴尬状况困扰中国的发展已经不是最近几年的事了。如果中国想在未来成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制造业强国,这个改革是无法绕开的。
而中国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德国体系。在学界里,有不少专业青年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都认为在金融危机后的长期世界经济萧条中,德国反而能在失业率上控制得非常好,尤其是在青年失业率上表现极为出色,主要依赖的就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红利。
笔者并不想在本文中再讨论一些在网络上就能找到的对于德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描述,而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从每个拥有适龄学生家庭的角度,结合德国人对待职业教育的看法,提供给这些家庭一些思路。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5成德国适龄青年愿意进行职业教育训练而并不选择大学呢?
因为虽然在德国读大学并不需要像美英这样出奇昂贵的学费,选择读大学的青年也不用像美英青年一样背上巨额的学生贷款。但是,选择攻读大学的青年还是要基本靠自己解决生活和租房费用,更重要的是大学学制长,课程要求高,每年进入大学学习的青年中将会有差不多25%无法完成学业。即使成功毕业后,还要独立面对就业市场,而像学习法律,医学等职业的学生还要通过十分艰难的国家考试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而其他专业也往往需要经过多轮不稳定的实习,才能积累够与自己对口的公司的长期正式就业合同的工作经验资本。而经过这个长期的过程,要找到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仍然是不容易的,竞争也相当激烈。
而相对大学生来说,进行职业培训的青年只要能够顺利通过职业培训中的各项考试,基本能获得推荐直接步入就业岗位。相比那些读大学的同龄人来说,最终能够获得稳定就业机会的风险会小非常多,职业培训的学制也相对短了很多。根据德国工作市场和职业研究中心的一个最新抽样研究结果显示,完成职业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证书的人在65岁退休前平均能赚到总共132万欧元,如果是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即这次国内要将普通高等学校转为职业教育类似的年龄阶段)的话,退休前平均能赚到200多万 欧元,而获得一般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情况则是在232万欧元左右。可见,德国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的两个群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平均收入差距是有的,但是差距的范围并非很大。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青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来选择自己的未来,可以作为社会一个重要零件安稳地学一技之长用自己所长服务社会获得相应公正的收入和生活舒适度,当然热爱冒险愿意成为这个社会中一架发动机的青年也能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一般高等教育,经过竞争获得相对更高一些的收入水平或者社会作用。
在我们国家中,这两个群体的平均收入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但更大的问题是,接受度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因为长期历史原因,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当作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一种体制。而是纯按分数区别来区分了两个群体,这也导致了两个社会群体长期社会地位不对等。不过这个问题,随着这次改革的深入,以及未来对高级技术人员收入的增加,还有对技术人员未来级别制度的制定出台。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扭转过来,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要谈中国梦,先决条件就是中国能成为制造业强国,而制造业强国依赖的就是我们高级技术骨干,技术过硬有自己特长的他们肯定会随之受到社会尊敬。对于这点,中国家中有适龄子女的家长大可放心。
我们的家长和孩子真正要十分注意的是,如果觉得自己要选择职业教育的话,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好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和专业。通过德国的“双元制”的优点,笔者提供给有这样需要的家庭两个指标。
1.要看学校与知名企业的合作程度和师资力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训。德国学生大概有至少5成的职业教育时间是在学校的合作企业完成的,而在企业中教授学生的可不是重理论的教授,而是这些企业中态度好,有教学方法的,长期在一线的技术骨干,手把手教他们真正的技术工作该如何做。而这样的关系,也决定了能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毕业后,大部分都被合作企业直接吸收了。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们在选择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时在这点上一定要擦亮眼睛,这六百所转型的学校中在和企业合作以及师资力量上一定是有鱼龙混杂的。
2.
要看专业和未来就业的行业。中国现在制造业的发展明显是在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而且中国未来将会把人力密集型的行业逐渐分布至亚洲和非洲其他一些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去。所以家长和孩子们一定要在填写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专业时,搞清楚孩子未来的就业方向。
可以说,作为这一代中国青年人是赶上了好时候,一方面中国比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更早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结构和就业的重要性。第二方面,如果改革顺利的话,伴随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节奏,需要的技术人才不断增多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不断供给出合格技术人才满足需求的话,这一代青年人也能从中国国家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红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为了能够使这个良性循环真正能运转起来,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中国国情,一个是要能打通从初等技术人员到高级技术人才的荣誉通道体系,社会认同和荣誉感是我们中国社会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基础。第二个是,要创建几所示范性的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同时要对学生就业质量(而非单纯就业率)差,社会评价差,师资力量评估不合格的院校进行主动淘汰。
还有一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值得和德国借鉴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这么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制度背后有着若干研究机构和委员会来进行职业教育在不同行业数量长期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等非常细节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能在完全自由的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就业应聘关系中起到无形的调节作用,从而能对完成职业教育后的年轻人能够尽可能的优化地配置到每个行业和企业中去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某些行业已经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员过剩,也能尽量减少有些行业的人员不足。
Ⅷ 全国有哪600所本科院校要降为专科的
这是误读。只有可能专科升格为本科,本科大学一般不会降格为专科。媒体和网络之所以流传热炒“600所本科大学变为专科”,源于他们对教育部官员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讲话精神的误读。不是说只有专科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高校也可以培养理论和应用型兼备的人才!通俗的讲就是:国家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重点选择一批本科院校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把本科变为专科。
教育厅在其官方声明中说:据他们掌握的情况,引导推动部分新设本科高校逐步转向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是经济社会提升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
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有专科层次,也有本科层次,今后还会向研究生层次拓展。现有的本科高校,不会转为专科学校。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目前,浙江科技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申请加入非官方主办的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积极参与相关改革试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