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本科類型 » 社會學本科論文範文大學生宿舍

社會學本科論文範文大學生宿舍

發布時間: 2023-01-31 01:45:16

『壹』 社會學論文範例

社會學作為人文社科專業,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論教學、田野調查等領域,社會學專業實驗室建設成為深化社會學專業改革的必經途徑。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社會學論文範例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社會學論文範例篇1

淺析虐待老人問題的社會根源

“由於生理性衰老這一自然規律以及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成員和群體在利益關系和分配關繫上的重新調整等原因”[1],老年群體在整個社會結構體系中的社會經濟地位不斷下降,在物質資源佔有和政治權利保障等方面處於相對弱勢。這不僅限制了老年群體對於自身需求和願望的滿足,而且其利益訴求也容易受到忽視和侵害,甚至當利益受到侵害時,老年人往往出於畏懼、“家醜不可外揚”等心理,不能勇於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本文以中國現實社會情境為研究基點分析了社會轉型期虐待老人問題的特質表現和治理困境,並且通過對相關理論研究進行梳理和反思,從“個體化”理論和風險社會視角深入挖掘這一問題的社會性根源,並以此為前提從減輕個體不安全感與促進社會整合角度規劃治理路徑,從而在社會生活中幫助遭受虐待行為的老年群體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一、失控:社會結構雙重變遷下虐待老人問題的獨特形態

發達國家虐待老人事件的產生是在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作用下,由老年人數量激增所引致的一種必然現象。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除了人口結構老化這一普遍性原因外,該問題的“井噴”還與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進程密切相關,這一點在中國體現得尤為明顯。與改革開放前的欠發達的社會相比,在社會轉型速度呈加速狀態的現代社會中,中國虐待老人問題無論是“在發生機制和問題性質,還是在數量規模、表現形式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呈現出新特點”[2],致使該問題難以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失控”已經成為其特殊標識。基於我國當前“社會轉型化”和“人口老齡化”兩種同步性社會變遷的時代背景,筆者總結了我國虐待老人問題相比於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獨特形態。

(一)老年群體具有受虐待的高危性,呈現地域和城鄉的“階梯式”分布形態

由於生理機能下降、智力衰退以及在經濟和照料服務上的較強依賴性等因素所造成的相對劣勢,老年人在遭受虐待方面具有明顯的普遍性。2010年,我國家庭內老年人虐待發生率為13.3%,呈現階段性增長的趨勢,遠高於虐童、虐妻等的比率,已經演變為高危性的社會問題之一。而且,我國農村家庭內老年人遭受虐待的比例顯著高於城市(農村:16.2%,城市:9.3%)。而且虐待發生率隨著社會經濟條件升高而降低,西部地區為21.8%,高於全國其他地區,而京津滬地區最低,僅為5.4%。我國區域和城鄉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公民文化素養等方面發展不均衡的現狀,是虐待老人問題呈現“東少西多、鄉增市減”分布格局的制度性成因。

(二)問題形成的根源難以確定,社會影響的“公共性”和“社會性”開始凸顯

在現代社會中,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劣勢(體格缺陷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家庭關系的緊張(代際沖突、子女拒絕承擔贍養義務)等因素的復合和集中加劇了虐待老人行為的發生風險。在社會結構變遷的過程中,傳統風險要素可能會演化為新的風險或者相互交融,極大地增加了虐待行為發生的不確定性,相應的預防和治理措施也面臨更大挑戰。而從問題的預防和控制角度來看,傳統社會的法律和道德體系以“孝”為其精神內核,一旦違反孝道必然會受到古代法律的嚴厲制裁,從而有效預防和遏制該問題的產生和加劇。但隨著傳統社會控制手段在現代化進程的強烈沖擊下迅速瓦解,加之家庭關系導致自我調節功能弱化,使得對於這類問題的控制力和約束力大為減弱,其影響也擴散至家庭邊界之外,成為影響社會秩序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

二、虐待老人問題的治理困境:心理沖突與保護機制失效的交織

一方面,受虐老人對施虐者存在復雜心理。多數虐待老人事件發生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基於“血濃於水”的血緣關系,受虐老人出於保護子女的情感,往往將之歸於自己管教不嚴或教育不當,把責任歸於自身。並且受“家醜不可外揚”的文化傳統的影響,有些老人往往擔心這類事件的傳播會損害家庭的聲譽,而不願主動向相關部門尋求幫助。此外,“養兒防老、老來從子”的依賴心理,也使不少老年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嚴重依賴施虐者。很多老人依賴於子女的生活照料,一旦其子女受到法律制裁,他們將無法繼續獲得照料,因而在尋求幫助前會感到擔憂,多數選擇忍氣吞聲,接受被虐待的現實。

另一方面,事前預防和事後處置的社會控制措施相對缺乏。道德與法律作為規范人類行為和調節社會關系的兩種手段,具備有效防止和遏制虐待老人的重大功能。但我國現有法律對有關虐待老人的規定,主要見於《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條文中,對虐待老人的概念闡釋和類型界定十分模糊,導致難以在法律上對這類行為量刑定罪。一些司法部門對涉老案件也不夠重視,執行乏力,未能使判決得到有效落實;有的基層幹部常常將虐待老人行為看作是“家內事”而聽之任之,責任意識嚴重缺乏。此外,在以“孝道”為核心的傳統價值體系和道德系統日漸式微而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形成和完備之際,施虐者的行為缺乏心理約束,尊老敬老意識淡薄。而社會輿論作為重要的外在控制手段也難以對其施虐行為形成有效限制,致使無法從源頭上遏制該問題的發生。

三、破解治理困境:原因分析視角和策略規劃的重構與再造

對於現代虐待老人現象的形成原因,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不同視角進行了理論分析。國外學者認為虐待老人與家庭暴力類似,強調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個體因素。在美國學者對老年人受虐待的原因分析中,較為流行的解釋有壓力論、暴力循環論、個人行為論和老人無能論[3]。而國內一些學者則更關注個人在家庭和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關系,其中“外在情景因素論”認為虐待老人是受虐者及施虐者外在社會環境和經濟情況的反映,老年人對照顧者的過於依賴的關系及社會孤立都會導致老年虐待風險的產生[4]。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在對虐老問題的原因闡釋過程中,無論是主張受虐者或施虐者的主觀因素,還是強調個體與個體、社會的互動關系狀態,都反映出“單向化”的研究取向,即僅從“施虐者→受虐者”“受虐者→施虐者”“受虐者→社會”等思維路徑探究問題。這種個體化思維和單向式視角很容易忽視對於在由施虐者和受虐者所構成的虐待事實中主客體互動關系的考察。而且,虐待事件在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中出現了某種差異性分布,因此社會文化類型背景應作為分析該問題發生機制的一項關鍵因素。 這種由文化背景所決定的原因闡釋論在實踐中導致的後果就是治理策略出現某種程度上的偏差。例如,美國保障受虐待老人的合法權益主要是通過向其提供包括機構支持、社工服務在內的涉及廣泛的專業領域和不同的社會資源的綜合性社會支持來實現[3]。美國在解決公共性的社會問題上弱化了政府作為直接“干預者”的角色,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的作用,依靠社會中介機制實現問題的自我解決。但是這種對策設計機制在我國缺乏社會資源和社會組織等方面的支持,“強國家―弱社會”的權力格局導致社會資源分配處於不均衡狀態,長期“抑制了社會組織和自主性社區成長”[5],因而依靠社會服務來解決虐待老人問題很難取得理想效果。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可能導致“政府社區治理的行為失范嚴重,表現為越位、缺位和錯位”[6]等現象,難以為受虐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司法保護,對於施虐者的法律懲處和道德塑造也常常難以落實,導致問題的進一步積聚和惡化。

因此,當前解決虐待老人問題治理困境的關鍵,在於拓展理論和經驗研究的視野和深度,立足於“社會轉型”的歷史變遷背景和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從制度層次和文化領域挖掘其社會性根源,從而在根本上提出切實有效的治理策略和建議。

四、個體化與風險社會的共生互構:社會轉型期虐待老人問題的歷史變遷

(一)現代性的精神困境

西方社會學家鮑曼對“個體化社會”的理論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關於“個體化”含義的理解上,他認為個體化社會的結構形態是“社會形塑了其成員的個體性,個體則在他們通過交往編織成的相互依存之網中,採取合理、可行的策略,用他們的生活行動造就了社會”[7]。並指出個體化“所承載的是個體的解放,即從歸屬於自己、通過遺傳獲得、與生俱來的社會屬性等的確定性中解放出來。這種變化被正確地看作現代的境況中最明顯和最有潛在優勢的特徵”[8]。但同時也意味著個體與傳統知識結構、固有信仰和社會規范“脫鉤”,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的代價是安全感開始喪失。風險社會在社會轉型期“碎片化”社會結構中其威脅也呈幾何級增長,解放了的個體的御險能力也迅速降低,並且“社會變遷中集體規范的缺乏勢必在價值觀和心理層面影響到個體安全”[9],原本為個體在生活和心理上都甚為依賴的社會保障機制(如單位制)的瓦解使現代人的社會心理出現劇變,“心靈安全”的喪失成為現代社會影響個體心智結構的突出問題。

(二)個體化社會的本土化表達:自我主義與制度變革

由於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過程中所形成的“二元經濟模式”,使處於“後發外生型”現代化的中國社會具有典型的傳統性與現代性交織融合的時代特徵,中國社會“個體化”的發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某種異變,在社會結構急劇變遷的時代背景下主要受到了“自我主義傳統、轉型期的制度環境”[10]等本土傳統和現實狀況的有力形塑。一方面,中國傳統社會的“個體”是在“差序格局”中的角色地位,這種以“己”為中心所構築的關系網路是依據個體來確定生活邊界並作為風險屏障,顯然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公共精神,並且與西方“團體格局”中具有明確權利義務關系的“公民”概念形成鮮明反差。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前的“總體性社會”在劇烈的制度變革推動下將大量組織化的個體推向社會領域,被單位制和組織化生活所模塑的個體精神世界受到強烈沖擊。不僅個體與社會聯系紐帶出現斷裂,而且在既無傳統儒家孝道倫理又無集體主義約束的情況下,衍生出大量“個人只強調自己的權利,無視對公眾或他人的義務與責任”的“無公德個人”[11],建構具有現代意義的市民社會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可見,中國個體化社會的到來在使個體充分解放的同時,道德性缺失也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不斷膨脹的自我主義導致封閉穩定的家庭結構逐漸喪失向心力,加之外部控制機制的缺失,使家庭關系在持續緊張中激化出特殊矛盾。

五、社會轉型期虐待老人問題的時代治理導向

消除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往往要通過在“自己的自我規范和社會責任中重新建立平衡”[12],進而建構起“本體性安全”,即“大多數人對其自我認同之連續性以及對他們行動的社會與物質環境之恆常性所具有的信心,這是一種對人與物的可靠性感受。”[13]這意味著必須通過培育公民“責任倫理”來加強社會團結,重構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消除個體化所帶來的負向效應,最終塑造具有強烈公共道德的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從而破解個體與家庭張力的時代難題。

(一)依靠制度建設完善老年群體的法律保障系統

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對於現代國家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以行政性管控為目標的政府在職能應用上應淡化行政色彩,推動“管理”向“治理”升級,強化在基層社會問題領域的服務性功能。具體而言,要以制度為先,進一步細化和明確《老年人權益保障》在禁止和預防各種形式的家庭老年人虐待方面的規定和懲罰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提供堅實可靠的法律保障。此外,嚴格執法是治理該問題的關鍵環節。政府應協同立法、司法等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優化執法效率,提高執法水平,著眼於實際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提高控制手段的應用性和嵌入性,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二)努力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性社會組織建設

“社區”是搭建政府和家庭溝通渠道的橋梁,能夠依靠其地緣性優勢吸收政府的相關資源和控制手段“嵌入”家庭之中,並及時將問題反饋給上級部門,從而使問題得到有效處理和解決。社區在“社會治理”的政治語境中的協同治理的主體性地位必須得到法律形式的認定和自治權力的讓與,政府與社區對於“權力蛋糕”應進行合理分配,對基層社會事務的處置許可權也應進行制度化界定。同時,必須充分發揮社區建設的自主性,針對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引導服務型社會組織深入到社區內部,例如在涉及虐待老人事件中,就可以在社區內部設置公益性或營利性的醫療機構和法律求助咨詢中心,為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相對處於弱勢的老年群體搭建問題反映平台,及時、有效地介入到問題家庭的矛盾之中,減輕事件發現不及時或治理效果不理想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反應效率和解決效果。

(三)推動具有中國意蘊的時代性家庭倫理的建構和發揚

我們必須著眼於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內核與傳統文化中的倫理精髓進行“流程再造”,重點挖掘和創造體現時代精神和傳統美德的行為規范,提升家庭生活對於每一個原子化個體的吸附力,從而彌合個體與家庭、社會之間的“斷裂”狀態。通過對傳統倫理的“揚棄”並與現代價值觀念加以融合,對於中國“家文化”的復歸和弘揚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於喚起公眾對於老年群體社會地位和價值的認同和尊重,從而為防止虐待老人行為的發生奠定心理基礎,這也是治理虐待老人問題的根本之道。

>>>下頁帶來更多的社會學論文範例

『貳』 社會學方向畢業論文題目與選題

題目是一篇論文的「眼睛」,是讀者關注的首個要點,特別是對於社會學專業論文來說,題目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導師的評審結果。下面我給大家帶來社會學方向 畢業 論文題目與選題2021,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體育社會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1. 社會再生產機制:對民俗體育歷史作用的人類學闡釋--來自一個村落舞龍活動的民族志 報告

2. 中國城市化水平與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的動態計量分析

3. 村落社會結構變遷中傳統體育的非物質 文化 遺產保護--以彌勒縣可邑村彝族阿細跳月為例

4. 社會分層視角下居民體育消費特徵及影響因素研究

5. 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徑: 體育運動

6. 體育類大學生違法犯罪情況探析

7. 湖南省體育產業統計機制的發展與保障

8. 體育運動對干預青少年網癮作用的研究

9. 體育人文社會學和社會學碩士學位論文比較分析--兼論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範式的革新

10. 社會文化人類學視域下圖瓦人. 克里雅人. 羅布人民間體育文化研究

11. 淺析個人主體性不同時代的體育目的

12. 中國古代女性觀的嬗變與女子民間體育的歷史回顧

13. 休閑體育對離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14. 用體育運動戒除學生網癮的可行性分析

15. 社區體育對社會資本的構造性功能

16. 後現代女權主義與美國婦女體育評述

17. 體育明星崇拜對青少年影響初探

18. 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人類學研究進展

19. 體育生活化視域下的和諧家庭構建路徑研究

20. 「社區. 學校. 家庭」體育一體化的研究--以景泰社區為例

21. 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分析--以散雜居區為例

22. 邊緣青少年反社會行為體育干預模式探究

23. 從危機公關的視角試析體育明星的「傻爸爸」現象

24. 娃娃們需要更多的體育課

25. 體育消費的互惠激勵機理研究

26. 政府. 民間和學界在村落體育保護傳承中的角色定位

27. 廣西融水芒哥坡會的體育人類學分析

28. 青少年「網癮」體育參與干預模式建構

29. 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組織與原生態體育文化旅遊的發展--以廣西南丹白褲瑤「油鍋」組織為例

30. 體育干預: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犯罪預防研究--以雲南為例

31. 長江中游城市群大眾體育特徵的統計學分析

32. 網路成癮青少年體育干預個案研究

33. 運用「社會助長」效應促進青年體育教師職業發展

34. 當代女大學生身體審美觀扭曲與體育之救贖

35. 不同社會階層家庭對體校競技訓練的影響--以南京體育學院附屬學校為例

36. 社會性別理論視角下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的變遷

37. 社會體育調查中缺失數據處理 方法 的比較研究

38. 基於PLS路徑模型的農村婦女體育行為影響因素--以湘鄂渝黔邊區為例

39. 從體育運動看古希臘人對女性的性別建構

40. 經濟欠發達地區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消費特徵的調查研究--以江西省為例

41. 女性主義視角下女性競技體育平等參與權探析

42. 發展社區體育構建和諧社會

43. 體育傳播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分析

44. 從文化學視角論休閑和休閑體育

45. 想像的共同體:電視. 體育與民族身份認同

46. 日本競技體育崛起過程中的國民社會心態和政治訴求

47. 體育專業大學生學業情緒與職業認同關系研究

48. 高教版《體育統計》中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實際意義解析

49. 論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

50. 重慶市對留守 兒童 積極開展體育活動的研究

51. 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傳統體育再審視

52. 體育新聞中的女性形象--基於中美部分主流報紙的跨文化解讀

53. 體育類商品 廣告 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54. 高等體育院校開設統計學「短學時」課程探析

55. 禮儀課程是體育大學生人文 教育 基礎

56. 中國城市文化. 體育休閑服務公眾滿意度評價

57. 影響遼寧省城區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發展的因素

58. 學校體育中未成年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

59. 中央電視台體育節目主持人--寧辛同志來我院做「我的成功之路」報告

60. 中日兩國婦女的社會地位. 閑暇時間與體育生活的社會學研究

優秀社會教育論文題目參考

1、MOOC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路徑探索

2、新型城鎮化與社區教育發展研究

3、基於新媒體的社會教育傳播模式構建研究

4、社區教育社會評價問題探析

5、賦權增能:中國老年教育的發展與 反思

6、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7、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8、學習型社會:以學習求發展

9、我國當代社區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10、社區教育的社會效益評價問題

11、「非正規」老年教育與老年人社會參與

12、我國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取向與發展趨向

13、美國公民教育的基本內涵

14、現代社區教育發展的若干規律探析

15、美國社區創客教育的載體

16、社區教育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17、國外社區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18、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研究

19、關於對我國社區教育本質特徵的若干研究和思考

20、影響教育虛擬社區中學習動機激發因素的實證分析

21、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22、賦權女性:晚清民國女子教科書的啟蒙訴求

23、在網路虛擬環境中構建學習社區

24、美國公民教育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25、虛擬學習社區空間的社會學分析——以「華師在線」為例

26、婦女教育對農戶收入與收入差距的影響:山西的 經驗 證據

27、美國公民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與方法綜述

28、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育

29、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的傳承困境與學校策略

30、美國服務學習理論概述

31、美國社區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32、國外社區教育的實踐及啟示

33、社區教育的內涵、特點與功能探討

34、近三十年我國社區教育研究進展之文獻計量分析

35、公民教育的進展研究:發達國家的探索

36、國內社區教育研究述評

37、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與實踐述評

38、我國社區教育的嬗變、發展態勢及其實踐策略

39、中外老年教育比較研究

40、中國女子學校教育的發展:認識、視野、使命

41、當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

42、城鎮化進程中社區教育政策執行主體的偏差行為問題

43、美國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現狀與發展趨勢

44、老年教育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45、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論問題

46、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與女性主體身份建構

47、全球化與公民教育:挑戰與回應

48、當前我國公民教育研究領域中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9、南寧市青少年社會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50、試論青少年教育管理過程中的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51、對新形勢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簡要探析

52、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出路

53、芻議老年教育如何選擇定位

54、美國教育智庫對我國社區教育智庫建設的啟示

55、美國社區學院教育管理特色探析

56、棲霞街道「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計劃探索

57、雄州街道志願者隊伍自主建設探究

58、「社會媽媽關愛團」扶持特殊青少年成長的研究

59、引導社會民間組織打造社區教育特色項目的實踐與思考

60、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的實踐與思考

社工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1、(城市鄉村)社區權力結構研究

2、(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網路成癮問題的社會學探究

3、"富二代"現象或問題研究

4、"無直接利益沖突"現象分析

5、城市邊緣群體(如乞丐妓女農民工等)研究(可從生存狀況政策法律制度存在問題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制改革:背景現狀與未來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區福利服務調查與路徑研究

8、城市流浪兒童的社會救助研究

9、城市某類場所的研究(如公園酒巴飯店娛樂場所等)

10、城市社區建設與街道管理體制改革

11、城市社區治理中的業主委員會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會發展公平感調查

13、 傳統文化 對社會工作價值觀建構的啟示

14、從廣告中探究性別問題

15、從社會化角度談談你對"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的看法

16、挫折與逆境總能出人才嗎?

17、大學生誠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學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徑分析

19、大學生的消費行為觀念調查

20、大學生婚戀觀的變化

21、大學生婚戀觀的社會性別分析

22、大學生兼職的利與弊

23、大學生寢室交往的人際動力研究

24、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社會資本研究

25、大學生人情消費問題的思考

26、大學生社團的生存現狀與發展--一某高校為例

27、大學生自殺個案的干預策略研究

28、大學生自殺個體的人格分析

29、大學生自殺群體的心理分析

30、大中學生生活滿意感調查

31、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研究

32、當代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形成過程

33、當前大學生活擇業傾向研究

34、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建設中的治理結構研究

35、當前我國社會(環境失業等)風險控制問題

36、對白領焦慮症的調查與分析

37、對當代大學生逃課現狀成因以及干預策略的研究

38、對家庭暴力的社會工作干預模式的探討

39、對網路流行語的社會學分析

40、對網路乞討現象的社會學思考

41、高校貧困生的社會支持網路建設問題研究--以__大學為例

42、高學歷高收入女性與婚姻問題研究

43、共青團組織與社會工作

44、關於"愛心超市"的調查與思考--以__大學為例

45、關於民辦養老機構的調查與思考

46、後大學生的消費觀研究

47、互聯網與當前社會問題研究

48、互聯網與社區生活

49、環境問題研究(民眾的環境意識研究;民眾的環境行為研究)

50、婚姻家庭問題研究

51、家庭的功能演變研究

52、家庭的居住方式研究

53、家庭社會工作在我國的需求調查

54、簡析城鄉統籌推進城市化的理念研究

55、簡析宗教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

56、教育不平等問題研究

57、街道辦事處在社區居委會選舉中的失范問題

58、舊城區改造與"文化保護"

59、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會家庭責任解析

60、科學活動中越軌行為的社會學研究


社會學方向畢業論文題目與選題相關 文章 :

★ 社會學畢業論文題目

★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 社會工作畢業論文選題參考熱門題目有哪些

★ 社會學論文開題報告

★ 發展社會學論文題目

★ 社會學論文開題報告(2)

★ 社會學畢業論文

★ 關於大學生社會學專業的畢業論文4000字

★ 關於大學生社會學專業的畢業論文4000字(2)

『叄』 社會學方向畢業論文題目

畢業 論文是大學生四年的畢業 總結 ,許多大學生都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論文選題難的問題,不知道論文題目應該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給大家帶來2021社會學方向畢業論文題目,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人口社會學論文題目選題參考

1.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養老」意願及影響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構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路徑分析

4. 我國人口數據獲取的困境與出路

5. 西盟縣佤族貧困人口現狀調查及致貧原因分析--以力所鄉王雅村為例

6. 基於分層線性模型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影響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基於人口統計學視角

9. 人口安全視野下農業女性化問題研究

10.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流動人口社會工作的發展路徑

11. 人口轉變背景下風險家庭表現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構

12. 職業分層視野下的城鎮人口與農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質與婚姻選擇--基於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齡化社會中原生家庭的維系與裂變

15. 城市穆斯林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研究--以武漢市清真拉麵館從業人員為例

16. 中國女性老年人口健康與經濟性收入來源比較分析--基於六普數據

17. 蘭州市老齡人口空間分布及其形成機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現象探析

19. 流動老年人口社會融入困境及對策研究

20. 新型異質空間:居住空間中的性交換--基於北京某流動人口公寓的個案研究

21. 單靠人口數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紀錄,不要也罷

22. 城鎮化進程中婦女土地權益問題的新動向與對策建議--以江蘇省為例

23. 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身體. 時間與空間的視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養老意願及影響因素分析

25. 流動人口社會交往對心理融合影響的研究

26. 轉型期農村公共空間的治理性重塑與秩序化重構

27. 生物醫學研究中因檢測范圍所限致數據缺失時簡單

28. 人口構成變化對傳統村落的影響

29. 特大城市外來人口聚集區中的農民工群體研究--基於對北京的調查

30. 人口流動視域下的鄉村協同治理模式建構

31. 中國大城市流動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為例

32. 基於循證實踐的我國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動人口與新疆嵌入式民族社會結構構建

34. 社會性別平等:男性參與的倍增效應與觀念變革

35. 人口流動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務工人員活動空間探究--以J市為例

36. 我國在業人口的主觀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壽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長期護理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基於上海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

38. 內蒙古自治區農村人口多維貧困特徵測算與分析

39. 身份認同對農村流動人口幸福感的影響

40. 中國單身人口已近兩億

41. 社會信任對城市外來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研究

42. 山東人口婚姻家庭狀況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齡化情況對比

44. 中國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徵及社會結構分析

45. 社會質量. 自我效能感與城市外來人口的社會融入

46. 城鄉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人口社會學特徵關聯初探

47. 剪子灣:一個北方村莊的人口遷移與身份認同

48. 丈夫參與對婦女產褥期恢復與家庭關系的影響

49. 陝西榆林937個農戶家庭人口結構變化分析

50.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研究--以台州市黃岩區為例

城市社會學論文題目

1. 生產服務業集聚與中國城市經濟增長--基於門檻回歸的分析

2. 相對資源視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水平研究

4. 中國城市空間的治理邏輯--基於權力結構碎片化的理論視角

5. 農村婦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轉的--實踐視角下的婦女家庭縱向地位變遷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況與社會服務需求

7. 社會資源與行動網路:精英型意見領袖的抗爭邏輯

8. 在華韓國 留學 生 文化 智力對文化認同的內隱影響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殘疾人群的社會經濟狀況與發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觀環境對大眾行為的影響

11. 大學藝術與禮儀 教育 滲透研究

12.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社會變遷特點及認識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別把時間浪費在工作電話上

15. 澳大利亞越南移民社會融入現狀探究

16. 美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17. 我國企業社會工作及其服務模式建構

18. 生兒育女的福利效應:子女數量及其性別對父母幸福感的影響

19. 建設國際化社區展現杭州國際化形象

20. 基於社會網路理論的農村社會空間聯系分析--以武漢市黃陂區李集鎮為例

21. 跨境「雙非 兒童 」的特殊教育與康復

22. 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會工作實務的理論視野

24. 兒童意外傷害與兒童忽視:問題與出路

25. 農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構:功能主義視角的解讀

26. 我為長江中游城市群鼓與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體驗. 情感敘事與身體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承接主體能力建設研究

29. 中國公共記憶研究範式新思考:來自山地民族的啟示

30. 淺析當代維吾爾族鄉村社會結構及其變遷

31. 淺談哈爾濱近代城市的歷史紀元

32. 「攤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對策

33. 微信朋友圈裡的輿論社會學

34. 基於分層線性模型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影響因素研究

35. 發揮鄉賢文化多元治理效應的時代背景和路徑選擇

36. 中國城市居民個體社會地位與倫理行為關系研究

37.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 方法 論在城市研究中的獨特性

38. 城市在馬克思的歷史敘事中的地位

39. 馬克思關於城市的核心見解及其當代意義

40. 標准化的存在感覺與影響

41. 略論政治機制與中國城市的現代化發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動的社區依賴性研究--以深圳華僑城為例

43. 後消費時代城市文化資本空間生產狀況解析

44. 論蘇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構的「城市文化自覺」

45. 英美城市鄰避危機管理中社會組織的作用及啟示

46. 農村養老資源供給的評價與優化

47. 社會工作介入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

48. 城市空間彈性:文化自覺與制度轉換

49. 在中國研究:全球史. 江南區域史與歷史人類學

50. 我國網路民粹主義及其應對 措施

51. 家文化與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國務工青年的返鄉文化適應研究--以吉林省延邊州L市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會化教育的內涵及存在問題

54. 家庭策略研究與社會轉型

55. 文化經濟時代審美人類學的新問題與新挑戰

56. 國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以日本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領域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研究--以廣西G市未成年人保護試點項目為例

58.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兒童主觀幸福感之比較

59. 居住條件. 工作環境對新生代農民工健康的影響

60. 對西方法律與社會運動理論譜系的解讀與 反思

社會心理學論文題目

[1]社會神經科學的起源與發展——腦電圖對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學術傳統:由文化「復建」到文化「復興」

[3]心理測量視角中的科技風險研究述評

[4]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5]心理與認知神經科學實驗中心建設與管理模式

[6]經濟心理學影響力增強

[7]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探析

[8]三論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智能時代的用戶體驗和創新設計方法

[9]心理健康素養研究述評與展望

[10]城市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社區心理學與社區心理服務

[11]《態度與行為:社會不贊許行為的心理機制》簡介

[12] 財經 素養的內涵與三元結構

[13]中國特色心理學問題的思考

[14]基於網路心理經濟視角的農產品網售研究

[15]寬容與信任之社會心態的雙向建構:「認同-渲染」模型構想

[16]城市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社區心理學與社區心理服務

[17]對潘菽心理學思想演變及其理論的研究

[18]舞動治療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

[19]後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啟示

[20]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福州大學成功舉辦

[21]物質主義與沖動性網路購物的關系:妒忌和個人相對剝奪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戀與發布自拍照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23]發布自拍照與女大學生自尊的關系:積極反饋與身體滿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會心理學在農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應用

[25]日本產業組織心理學會長細田聰一行訪問西安科技大學並做客胡楊林大講堂

[26]少年司法與心理學的整合:一個初步的探討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與現實中國社會的發展

[28]基於家庭心理學的長子的心理狀態比較研究

[29]不同類型網路昵稱的印象評價研究

[30]從航空駕駛到工業設計:情境意識研究的拓展


社會學方向畢業論文題目相關 文章 :

★ 社會工作畢業論文選題參考熱門題目有哪些

★ 社會學畢業論文

★ 社會學畢業論文範文

★ 關於大學生社會學專業的畢業論文4000字(2)

★ 關於大學生社會學專業的畢業論文4000字

★ 社會學畢業論文(2)

★ 社會學本科畢業論文(2)

★ 社會學學術論文範文(2)

『肆』 宿舍沖突的社會學分析

空間的有限性,室友身份疊加性,導致多層利益的交織、對立與沖突,

『伍』 跪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社會學論文,急用多謝!!!

社會學論文------------
中國轉型期的社會沖突和集體維權及其應對 論文
——由重慶萬州萬人騷動和陝西咸陽工人靜坐說開去

2004年9-10月間,連接發生了數起突發性公共事件,少則萬人,多則十萬人,聚集公共場所,甚至卧軌阻攔火車,引起社會強烈震驚。中央政府及時正確地處理了這些事件,從而防止了事態的惡化和進一步蔓延。其實,任何一個社會的轉型期,都會發生一系列的社會沖突和公共維權事件,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轉型期的利益分化調整和利益集團的重新組合,而有效處理這些事件以避免社會的大規模動盪則需要為利益調整和整合提供有效的博弈機制和表達途徑。中國這幾起事件也不例外,回觀這些事件,我們應該從中總結出一些有益的東西並借鑒西方已經歷過此階段的相關國家的成功經驗。首先總結一下這幾起事件發生的原因:

1. 群眾對地方政府的極端不信任和政府形象的嚴重毀損。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公共信用無疑是政府最大的財富。而公共信用的喪失,則是轉型期政府的最大危險。從這兩個事件來看,政府的形象已跌至極低。

萬州事件的起因,只不過是搬運工余繼奎和夫婦胡權宗曾慶容的碰撞,以及余繼奎的被打這樣一個小矛盾。而其擴大成突發性的公共事件時曾慶容夫婦的一句話。據目擊者稱,當時「胡權宗稱自己是國家公務員,出了什麼事情花錢就可以擺平,甚至可以出20萬要余繼奎的命。曾慶容也不甘示弱地表示,自己家裡很有錢,只要圍觀的民眾來幫助打余繼奎的耳光,一記耳光他可以給20元。」①正是這句話,激怒了圍觀群眾。「當值班民警欲將三人帶回派出所調查處理時,有人說:『天下公務員是一家,棒棒(搬運工)被打不會得到公正處理!』圍觀群眾聞言,拒絕讓警車開動。」②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公務員在群眾心中是何等的形象。而圍觀群眾阻擋民警執行公務更是說明群眾對於政府行政部門的行政行為的公正性完全不信任。他們不相信政府部門會在這樣有公務員為當事人的事件中公正裁斷,依法處理。他們認為政府相關部門一定會徇私包庇公務員。此後的群眾的一系列行為「官員……勸說大家離去,並保證政府會公正處理打人事件。但憤怒的圍觀民眾不但沒有退去,還向平台上的官員投擲石塊、花盆等物品。」③而「萬州有關方面把肇事者拿到電視上亮相,肇事者也表達了悔恨,還是有人懷疑當事人被掉包」④進一步說明,民眾機會對政府完全喪失了信心和基本的信任,對於政府已做出的承諾和可能處理結果的公正性,公眾根本不信任。

那麼,為何會出現胡曾夫婦聲稱自己是「公務員」,「很有錢」時,一下就「激怒了數萬庫區民眾」?而公務員或政府的形象又為何如此之壞,信用為何有如此之低呢?

原因由來已久,不能孤立地僅從這件事上尋找答案。近年來,腐敗越來越嚴重,而政府人員(公務員)、與政府官員有涉的富人、黑社會組織成員欺壓弱勢群體和普通民眾的不公正現象愈演愈烈,卻遲遲得不到依法處理和糾正。已經見諸報端為大眾所知的像「寶馬撞人案」、「劉涌案」、「孫志剛案」等。民眾對於這些人(腐敗的政府人員、與政府官員有涉的富而不仁的富人、黑社會組織成員)積怨已久,早就痛恨不已,恨不「食其肉,寢其皮」,而這種事情的頻頻發生和得不到公正救濟,已使民眾的怨恨積累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幾乎達到了忍耐的底線。一旦有了導火索——像胡曾夫婦的一句話——對不公正現象的民怨便一下爆發出來,導致上萬民眾圍堵萬州市政府,造成騷動。

由於頻頻落馬的和更多未曾落馬的「貪官」,已使政府形象嚴重受損。而對於那些頻頻發生的不公正現象又不能及時、公正、依法處理,進一步使民眾對於政府的認同和信任降低。這從去年的「寶馬撞人案」,「劉涌案」中可窺一二。「寶馬撞人案」中,曾傳言撞人者是省政協副主席的親戚。省政協副主席韓桂芝也出來辟謠說自己與此案無關。但不久,韓桂芝即被「雙軌」,這使本來幾乎已相信的民眾再一次懷疑政府的公正。而在「劉涌案」中,劉涌橫行沈陽近十年,欺行霸市,傷人無數,而沈陽市政府卻一直充當起保護傘。更為荒唐的事,劉涌竟然當上了沈陽市人大代表。這一次次的作弄,使得民眾對政府不再信任。所以,當遼寧省高院判劉涌死緩時,幾乎全國民眾一致聲討,表示對判決公正性的懷疑,認為這一次劉涌又作了手腳,政府在一次充當了保護傘。這一系列的政府官員的腐敗和與黑惡勢力的勾結行為,使政府在民眾心中的信譽喪失殆盡。

而具體到萬州事件,萬州是個移民城市,大部分市民是三峽庫區移民。在移民時,當地政府曾承諾移民後的生活會遠強於移民前。但是,移民後,由於萬州工業發展的空心化,萬州移民並沒有過上政府承諾的好日子。而移民後政府對移民各方面的關心又不夠,使萬州市民不相信當地政府,所以當發生假公務員打「棒棒」並蠻橫之時,移民對政府的不滿爆發出來。

其實以上這些間接直接的的原因都源於轉型期利益的調整和重構。中國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的轉變過程中,這個過程,舊的保障體制和利益格局被打破,而新的社保制度和利益分配卻未完成。而此時的政府權力又未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最容易引發官僚集團與強勢利益集團勾結從而損害在人口中佔大多數的弱勢群體的利益的事情。這類事件的頻發與得不到有效合法的處理勢必引起民眾的積怨與憤怒。而這才是導致政府威信和聲譽掃地的根本原因。

2. 政府對於民眾知情權的傲慢和消極對待,使謠言四起,激怒民眾。

知情權是現代社會中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民眾對與其委託的政府,有基本的知情和了解的權利,只有如此民眾才能更好的監督政府。但是,地方政府官員並不具備現代官員的基本素質,他們的官本位思想使其習慣了當「父母」當「老爺」,而且他們仍然奉行著「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理念,認為統治的權威全在於神秘性,民眾知道得多了只會使事情更糟,引起不必要的混亂。何況公開透明的政府運作不便於官員們的暗箱操作。可惜的是,恰恰相反,政府封鎖消息,不允許民眾通過正常途徑獲取相關信息,便等於「放縱傳言和猜測去佔領資訊的真空」⑤任由謠言通過「小道」傳入民眾耳中,從而導致民眾做出錯誤判斷,真正引發不必要的混亂。在陝西咸陽工人靜坐事件中,由於「在華潤收購天王集團時」「廠方(天王集團系國企)到現在也沒有向工人說明資產評估細節,連誰做的評估也拒絕向工人透露」,因而「廠里曾出現一個傳言稱,原天王集團的幹部在這次改制中都得到了『好處』:高層每人3.8萬,中層1.8萬」⑥同時,「9月13日,星期一,工人要求廠方對第二份「13號文件」解釋,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工人中開始傳言:同樣是被華潤收購重組的山東某公司,在組建後沒多久就開始大規模裁人。工人們的情緒開始不穩定。」⑦這兩件事情終使工人與廠方矛盾激化,工人開始靜坐,便是最好的注腳。在「寶馬撞人案」審理過程中,當媒體采訪相關部門負責人時,回答是:「正在處理,不便公開」;而「劉涌案」中,官方更是「已經結案」「無話可說」。這種對民眾知情權的傲慢和漠視,使得謠言一時傳遍全國,認為背後有隱情有交易,從而導致全國上下一致聲討遼寧省高院一事則更為明白地說明了這一點。

『陸』 社會學論文

一個題目有很多人寫很正常啊,這說明這個題目有意義有價值啊,不然就沒人關注了。
作為一個大學生可以寫點與大學生有關的東西,比如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婚戀觀啥的,當然這些也都已經寫泛濫。選題一是來源於生活,二是來源於別人的研究,即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自己的新的見解。
如果樓主想寫一些新穎的東西的話就多瀏覽下新聞,看有什麼新鮮的然後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要寫,這樣題目就好找了

『柒』 文學社會學論文怎麼寫

主要還是先選好題目,好的題目是成功的一半啊,然後參考一下別人的寫法和創新的地方,像世界文學研究,社會科學前沿這樣的刊物

『捌』 社會學學年論文範文

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關注於當下社會現實與社會問題,碩博士學位論文作為學科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直接反映一個學科的綜合研究水平與研究方向。下面是我為大家推薦的社會學學年論文,供大家參考。

社會學學年論文 範文 一:社會學專業學年論文

內容摘要

2006年,惡搞 文化 在我國盛行,它們通過戲仿、拼貼、顛覆、解構等手法對主流文化進行象徵性的反叛,帶有明顯的亞文化特徵,又因其以網路等新興媒體進行傳播和擴散,生產者多為青年一代,我們稱之為網路亞文化或青年亞文化。本文試圖在亞文化的背景下解讀惡搞文化盛行的原因及其影響,同時從惡搞文化出發考察主流文化的生存現狀:人文關懷喪失,人文科學被邊緣化,新文學經典難產,知識分子缺乏文化自覺,主流媒體話語霸權引發的溝通缺失。因而,制定相宜的文化戰略,重新培植中華民眾的民族信仰、文化自覺,營造閱讀型、思考型的社會氛圍,正確發揮大眾傳媒的文化傳承作用,構建和諧的主流文化環境,弘揚一種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惡搞”文化 主流文化 亞文化 文化生存 大眾傳媒

前 言

2006年初,胡戈戲仿電影《無極》製作的網路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在網上流行,“惡搞”現象從此進入人們視野。隨後,五花八門的惡搞作品相繼出世。如惡搞視頻:《春運帝國》、《開國大典》飯店版;惡搞音頻:PK黃健翔、方言版《貓和老鼠》;惡搞圖片:聖鬥士/黑暗使者五福娃、徐靜蕾半裸油畫;甚至早在2006年之前就有了《Q版語文》、《水煮三國》等惡搞書籍„„其取材不拘,手法多樣,創意怪誕,有意無意的大膽解構引發了觀眾會意的笑聲,因而贏得了大批的擁躉,同時也引起了主流媒體及學界的關注。迄今為止,人們關注較多的是惡搞作為一種媒介文化現象或網路亞文化現象對社會的意義,或肯定或擔憂。持肯定意見的人們認為,惡搞者(即不願被傳統信念培植的群體)通過戲仿、拼貼的方式來顛覆正統意識形態和解放思想,從而賦予文化產品一種全新的形象或內涵,具有重建人文價值的重大意義。而擔憂的人們則認為,對經典的、主流的文化進行嬉皮笑臉的甚至是惡意的改寫,滿足的是人們一時的低級趣味,從長遠看,不利於 傳統文化 及價值觀的傳承,應該制定相關政策予以控制乃至禁止。

惡搞文化到底像肯定者認為的那般可愛(具有重建人文價值的重大意義),還是如擔憂者想像的那樣可怕(滿足低級趣味,不利於傳統文化及價值觀傳承)?撇開其利弊,本文力求從這一特有的亞文化現象出發考察主流文化生存現狀,並對其現行生存觀及文化戰略進行思考,同時包含對大眾傳媒這一文化推手的審思。

一、亞文化背景下的惡搞文化

(一)亞文化背景

主文化是社會中處主導地位的文化,為社會普遍認同;亞文化通常是指宏大文化中的一個亞群體,是以主文化為參照物(也即與社會代表性的主流文化相對應的)的同一共生環境中的不同文化類型,是社會中居輔助的、次要的、邊緣地位的次文化。主文化和亞文化都是隸屬於文化這一大系統的子系統。[1]

在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研究的芝加哥學派首先提出了“亞文化”(subculture)的概念。隨後,伯明翰學派針對當時英國輿論媒體把工人階級青年亞文化描繪成“民間惡魔”的做法,提出了“亞文化研究”(subculture studies)的概念。青年亞文化是伯明翰學派早期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之一,它奠定了早期伯明翰學派在西方學術研究界的地位。研究者認

前 言

2006年初,胡戈戲仿電影《無極》製作的網路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在網上流行,“惡搞”現象從此進入人們視野。隨後,五花八門的惡搞作品相繼出世。如惡搞視頻:《春運帝國》、《開國大典》飯店版;惡搞音頻:PK黃健翔、方言版《貓和老鼠》;惡搞圖片:聖鬥士/黑暗使者五福娃、徐靜蕾半裸油畫;甚至早在2006年之前就有了《Q版語文》、《水煮三國》等惡搞書籍„„其取材不拘,手法多樣,創意怪誕,有意無意的大膽解構引發了觀眾會意的笑聲,因而贏得了大批的擁躉,同時也引起了主流媒體及學界的關注。迄今為止,人們關注較多的是惡搞作為一種媒介文化現象或網路亞文化現象對社會的意義,或肯定或擔憂。持肯定意見的人們認為,惡搞者(即不願被傳統信念培植的群體)通過戲仿、拼貼的方式來顛覆正統意識形態和解放思想,從而賦予文化產品一種全新的形象或內涵,具有重建人文價值的重大意義。而擔憂的人們則認為,對經典的、主流的文化進行嬉皮笑臉的甚至是惡意的改寫,滿足的是人們一時的低級趣味,從長遠看,不利於傳統文化及價值觀的傳承,應該制定相關政策予以控制乃至禁止。

惡搞文化到底像肯定者認為的那般可愛(具有重建人文價值的重大意義),還是如擔憂者想像的那樣可怕(滿足低級趣味,不利於傳統文化及價值觀傳承)?撇開其利弊,本文力求從這一特有的亞文化現象出發考察主流文化生存現狀,並對其現行生存觀及文化戰略進行思考,同時包含對大眾傳媒這一文化推手的審思。

一、亞文化背景下的惡搞文化

(一)亞文化背景

主文化是社會中處主導地位的文化,為社會普遍認同;亞文化通常是指宏大文化中的一個亞群體,是以主文化為參照物(也即與社會代表性的主流文化相對應的)的同一共生環境中的不同文化類型,是社會中居輔助的、次要的、邊緣地位的次文化。主文化和亞文化都是隸屬於文化這一大系統的子系統。[1]

在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研究的芝加哥學派首先提出了“亞文化”(subculture)的概念。隨後,伯明翰學派針對當時英國輿論媒體把工人階級青年亞文化描繪成“民間惡魔”的做法,提出了“亞文化研究”(subculture studies)的概念。青年亞文化是伯明翰學派早期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之一,它奠定了早期伯明翰學派在西方學術研究界的地位。研究者認

為,青少年中流行的亞文化構成了對體現中產階級價值觀的英國主流文化的一種象徵形式的反抗。“亞文化是與身處的階級語境相聯系的,青年亞文化產生於社會結構和文化之間的一個特別緊張點。它們可能反對或抵制主導的價值和文化。” [2]因此,“抵抗”便成為亞文化研究的關鍵詞之一。伯明翰學派認為,二戰後英國出現的諸多青年亞文化是對支配階級和霸權的一種抵抗。這種抵抗,是對社會解構中的矛盾和集體存在但又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象徵性解決”的嘗試,代表著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對社會狀況進行批判和抵抗)的特殊抵抗方式,是與他們生活狀況之間的“想像性關系”。也即如亞文化研究者菲爾·科恩所說:“亞文化的潛在功能是表達和解決(盡管是想像式的)母體文化中仍潛藏著的懸而未決的矛盾„„無賴青年(teddy boys)、摩登派(mods)、朋克族(punks)、光頭仔(skinheads),所有這些亞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再現了一種嘗試,旨在恢復母體文化中一些被摧毀的社會凝聚力,把它們和來自其他階級成分的東西合並起來,象徵性地形成了面臨困境時的種種選擇。” [3]言外之意即是:哪裡有主文化的壓迫,哪裡就有亞文化的反抗。於是,惡搞者通過打破日常符號系統或霸權的規則,以挪用、改換和拼貼造成表意系統的失調,以此來實現“有意為之”的交流,把注意力引向自身。然後通過由此形成的風格對權威符碼和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形式進行間接的抵抗。

亞文化有時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反文化,直接在政治上以革命性的、激進對抗的方式對主導文化構成挑戰,但這種直接對抗不會堅持很長時間。更多的時候,亞文化的抵抗是風格化的、儀式性的,它反抗主流文化並將其自身從主流文化中剝離出來,但同時也努力自覺去適應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定方面,而且它不被認為是頹廢和道德墮落的表現。亞文化的抵抗與反叛性主要體現在追求價值觀、時尚、風格等方面。

(二)惡搞文化的亞文化特徵

所謂“惡搞”,是指那些用一種平面乃至負面的心態和視角表達思想情感和情緒見解的文化行為。它的形式指向是針對某些已經被歷史化了的思想文化定論,它的內在邏輯和 方法 論特徵是顛覆與反叛,在審美趣味上,“惡搞”突出了戲仿、自嘲、反諷、褻瀆等多種現代與後現代的風格元素。除了思想文化的層面之外,惡搞也輻射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

惡搞文化又稱Kuso文化,是一種以無厘頭的方式顛覆經典、張揚個性的典型網路亞文化。最初由日本的游戲界傳入台灣,成為台灣BBS網路上一種特殊的文化。Kuso文化進入內地時多被意譯為“惡搞”,所指代的對象多為對游戲、照片的移植、拼湊和修改,較多表示人們用調侃、嘲笑或是游戲的心態對喜歡或不喜歡的作品進行結構另類創作的風格。惡搞文化帶有很明顯的娛樂性和草根性,在2006年的惡搞作品中,它們主要對中國傳統英雄人物、古典名著、主旋律影片、標志性圖像進行花樣百出的惡搞。就其創作意圖來說一般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無傷大雅、可作生活潤滑劑的“惡搞”;另一類則是顛覆傳統篡改歷史的惡搞。綜觀當前的惡搞文化,它類似於這樣一種亞文化或“反文化”:通過離經叛道的、“有意為之”的交流,對主流文化的權威性表達了象徵性的反叛,打破了各

種形式的文化產品的常規,以期達到打破任何規律,質疑這些規律向人們提供的任何知識,顛覆這些知識所培植起來的任何信念的效果。同時還大膽表達了人們對主流傳播文化的懷疑和厭惡,對強加於己身的東西之無奈,對主流文化中的虛假、惡俗感到痛恨。它們具有四個鮮明的特徵: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法顛覆經典與權威;以完全搞笑的形式對一本正經的主題進行近乎荒.唐的解構;通過網路等新興傳媒進行傳播和擴散;無厘頭的個性批評大多迅速演化為參與廣泛的大眾娛樂活動。[4]

從以上論述可知,惡搞文化對主文化(或主流價值觀)的顛覆(即所謂風格化、儀式性反抗)、復制、拼貼、解構的現代與後現代手法,娛樂至上的大眾狂歡等特徵,帶有非常強烈的亞文化色彩。加之惡搞文化是通過網路等新興傳媒進行傳播和擴散的,我們稱之為網路亞文化。又因其生產者多為青年一代,故而我們也可將其界定為一種“青年亞文化”。

(三)惡搞文化盛行的原因及影響

1.惡搞文化盛行的原因

惡搞文化在2006年大行其道,歸根結底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文化虛無主義的影響和傳統 教育 的桎梏。近百年來對待傳統文化的偏激態度,尤其“破四舊”等極左思潮的長期肆虐,致使傳統文化幾乎體無完膚。近年來,經典性傳統文化在經濟大潮中被推向產業化,昔日的精品走向商品化、庸俗化,文化無奈地同市場、收視率、門票、銷量接軌,以無厘頭的自我醜化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傳統教育依然老氣橫秋,不能在傳播優秀思想、構建並鞏固良好社會意識形態方面有所作為。

二是與開放的環境和多元文化有關。外國文化的大批量引進,使一部分人數典忘祖,加之主流文化過分強調崇高,反而變成偽聖化,在浮躁中失去文化信仰的人們傾向於以嘲笑崇高為樂事。惡搞文化自娛也娛人的娛樂精神,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思考的現代意識契合了其消費需求。

三是社會具備傳播該文化的傳播技術和傳播 渠道 。當前流行的權威解構、草根至上和個性張揚的後現代文化是惡搞產生的生態環境;現代社會的人們追求輕松的個性化消費是惡搞產生的社會心理;惡搞凸顯了網路傳播的“娛樂”功能和“經濟”功能,從而得到了消費者和媒介的雙重肯定,具備了惡搞文化所需要的消費需求。而網路時代,數字化技術的廉價易得和網路平台的暢通無阻恰好給“惡搞”文化的製作、發布、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現實可能性,使一直稀缺的話語權開始泛民主化。

2.惡搞文化的影響

有人認為,“惡搞”不是洪水猛獸,在一定程度上,它能與時俱進地給傳統文化注入富有時代感或現代性的血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形式進行文化啟蒙。但是,我們卻不得不警惕惡搞文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第一,惡搞嚴重摺損民族、文化脊樑。泛濫成災的惡搞文化,把英雄人物變成小混混甚至變成反面人物,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典忘祖,它嚴重影響到人們對經典、歷史及民族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使我們的民族失去了理想與信仰、失去了誠信與精神,而這將

是對民族脊樑和文化脊樑的嚴重摺損。

第二,惡搞導致文化膚淺化乃至消亡。進化論的傑出代表赫婿黎在百年前就曾預言:如果文化淪為“惡搞”,那麼文化遲早消亡。主流文化界將惡搞視為洪水猛獸不難理解,因為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線的惡搞不僅在顛覆主流文化歷經多年建構起來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更在愚蠢地拔我們中華文化的根。

第三,惡搞導致文化原創力萎縮。倘若惡搞短片所出現的模糊隨意、不暇思索的品格向低層次發展,就會使文化變成媚俗甚至惡俗的復製品,形成思想懶惰,人心浮躁的不良社會風氣,導致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文化原創力的萎縮。這對主流文化將是最致命的沖擊。

二、從惡搞文化出發考察中國文化的生存狀況

客觀地說,惡搞文化雖無厘頭,但未洞穿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底線的善意惡搞還是頗具創意的。惡搞文化受到歡迎證明了其魅力所在,與此同時也折射了主流文化本身存在的桎梏及不足。

(一)主流文化的桎梏

主流文化處於中心的、統治的地位,卻經常忽視了“沉默的大多數”的呼聲,使學術淪為鏡花水月的精英游戲,使主流文化的思想淪為沒有良知的思考,嚴重缺乏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照。這群被忽略了的“沉默的大多數”傾訴的願望在惡搞文化興起的時刻膨脹了。《春運帝國》以“搞笑地對待認真的事,嚴肅地對待搞笑的事”這樣一種敘事方式,剪切了《黑客帝國》的片斷,配以嚴肅的台詞,向人們講述了農民工 春節 回家買票難的這樣一個社會事實。有傳媒人士稱,我們平時看到的資訊並不是事實的全部,而是經主流媒體加工過濾過了的消息。所以,當面對諸如農民工春節買票難這樣一種現實時,主流媒體是絕不會以《春運帝國》那樣輕松調侃的方式對底層民眾的深沉苦痛進行如此酣暢淋漓的講述的。

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主創者、美術家韓美林在2006年年初的第三屆“文化講壇”上曾精闢地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僅要有實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這個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藝術„„誰有權,誰錢多,誰就說了算。這就是沒有文化的文化。” [5]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文化在市場經濟的指揮棒下,從來是“錢權說了算”,總是徘徊在“製造”與自我復制層面,因而我們的文化思想領域在改革開放多年後還是局限於一個狹小的籠子里,閉門造著沒思想沒精神沒內涵沒人文的文化,也即韓美林所說的“沒文化的文化”。

有學者更進一步指出,中國經濟的崛起沒有帶來文化的復興,也沒有造就一種新的文化。相反,經歷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洗禮的中國越來越難以見到傳統的痕跡,傳統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業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失去文

化傳統的文明。[6]而且,改革開放後20多年來的中西交流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價值在西方文化與價值的沖擊下被逐步解構,中國人原有的文化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日漸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兩個極端:在一部分人中國家認同感嚴重淡漠了,而在另一部分人中國家認同感卻病態地強化了。[7]這兩種夾雜著過度的文化自卑或文化自負心理的中國人暴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不叫人自信的文化必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桎梏。

(二)主流文化的不足

1.人文關懷在商業化大潮中逐漸喪失

諸如《邊城》、《芙蓉鎮》、《白鹿原》等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學作品在當今文學界已門可羅雀。現代人處於競爭激烈的經濟浪潮中,尋找精神慰藉和心靈憩息地的願望幾乎成為一種奢望。任何文化一旦離開其存在的社會歷史背景而言其真偽、對錯都是扯談。人文精神的缺失,使文學如失去了肥力的土壤,抵抗力變得脆弱。而文學作品裡的人文精神正是文化的營養,一旦文學變得營養不良,包裝誘人的“洋快餐”、創意怪誕的惡搞文化一出現就會激起人們強烈的慾望。而狂吃“洋快餐”、濫喝“洋墨水”、尊崇追捧“惡搞”文化(這里的惡搞是指那些顛覆傳統、篡改歷史的“惡搞”)的結果是,中國民眾將成為精神貧血的對象,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漸趨紊亂。中國文化的精髓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處於無人問津的尷尬境遇里。在此境遇下,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如果在面對公共領域的人文失范、人文瘠荒還無動於衷的話,中國文化就只能不斷衰竭下去,因為人文失范、人文瘠荒帶來的弊端已然影響著整個社會態度與表述空間了,而不單單限於文化領域的沖擊了。

2.知識分子缺乏承擔闡釋公共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覺

從一般意義上說,人文知識分子乃是人文精神的提煉者、言說者、解釋者和承擔者。但是,2006年12月,由德國漢學家顧彬引發的“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事件大討論,拷問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Public Spirit,不怕自身受到損害而堅持正義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言說者、承擔者的責任失職。“德國有屬於自己的聲音,屬於中國的聲音在哪裡?”各大媒體風傳顧彬這樣質問中國知識分子。後來證實這是中國媒體對顧彬言論的過度闡釋和扭曲。但有趣的是,媒體卻誤打誤撞,借顧彬的口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解釋者——知識分子的窘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能臨淵羨魚不能退而結網,這恰恰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真實命運和文化的悲劇。

作家、評論家們昧著良心成為經濟的依附和幫凶,使僅有的文化警醒意識淪落為諂媚與吹捧的媚俗。馮驥才在談到如何延續傳統文化時這樣說:“務必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傳統文化建設一定不能依靠市場,在尚無足夠的文化自覺之前,傳統文化建設要靠外力推動,要靠制度保障;二是一定要堅持向子孫傳播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改良文化,”[8]但是,我們非但沒有完善的文化制度保障和傳播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還無奈

地到了作家李銳所說的:“我們有了先鋒,有了新潮,有了大師,有了一切一流的理論,三流的作品,就是沒有了自己的痛苦,自己的仇恨,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希望,自己的厭煩,自己的幽默”[9]時刻,中國文化的原創力伴隨著可怕的速度不斷萎縮,作家、評論家等站在文化最前沿的中國知識分子失掉了自己感知幸福和痛的能力,失掉了承擔公共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果敢與自覺。我們的民族文化血性及個性愈顯單薄蒼白,抵禦外來文化糟粕的免疫能力越來越弱,主流文化生存亦面臨嚴峻挑戰。

『玖』 社會科學論文範文

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 方法 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幫助人們解決對社會發展、社會管理規律的認識和運用的科學。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社會科學論文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社會科學論文範文篇1
淺議社會 文化 發展現狀與大學生文化需求

一、綜述社會文化開展現狀對滿足大學生文化需求的互動性

廣義文化指人類在開展過程中所發明的物質財富和肉體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文化指人的肉體生活范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開展,我國社會文化呈現出多元化開展的趨向,不同文化不時碰撞交融。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壹局部,既遭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又由於大學生多樣的文化需求及活潑的文化發明而具有獨立性。共青團第十伍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推進青年文化建立”的請求:“文化塑造青年,青年發明文化”,“共青團要堅持先進文化的行進方向,開展安康有益、充溢生機的青年文化”。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將滿足青年文化作為壹個重點,青年文化建立是時期的課題。大學生是青年的壹個重要群體,從貼近大學生生活的社會文化的兩個方面:思想政治開展情況和校園文化開展情況動身,盤繞大學生文化需求展開問卷及宿舍調研。共提問卷200張,並停止了屢次宿舍、支部調研。

二、調查現狀剖析

(壹)思想政治開展現狀

思想是行動的根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能改造大學生客觀世界,是青年成材的必需條件。大學生從高中邁入大學,思想政治開展與文化需求相順應是最需求思索的。

1.堅決正確政治立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開展的中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的中心,認清政治立場是順應我國社會文化開展的關鍵所在。在問卷調查中,絕大多數同窗堅決黨團信仰,以端正的動機,正確的目的參加組織,普遍認識到黨團組織的重要性。

(1)你對下列什麼組織、團體最感興味?

(2)你是否參加青年意願者組織?

(3)假如你入黨,那你入黨動機是什麼?

受調200人中,團員190人,佔95%,團員思想醒悟較高,45%的團員對共產黨或共青團感興味,參與意願者的團員亦有66%,其中有55.5%的團員以為意願者可效勞社會,團員總體上的態度是端正的。成熟的入黨動機如:希望得到鍛煉的成才型動機佔了41%,為別人著想的動機佔了14%。但入黨有利於出路的功利型動機也佔了較大比重。

2.從時勢加深認識、用行動加深理解是關鍵。堅決社會主義政治立場,對時勢的理解有助於大學生將時政認識深化化,從行動動身,理論聯絡實踐,能使大學生從實踐生活中增強思想醒悟,進步思想認識。如我院展開八榮八恥討論會,各班將八榮八恥依據實踐狀況細化討論,同窗分離生活展開討論,認識愈加深入。

3.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根底。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開展、西方文化的不時滲入,當代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開展趨向。

(4)你參與組織、團體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5)你在什麼時分感到本人團員認識最激烈?

調查發現,社會的變化對團員的認識有所影響,團員總體認識積極向上,但榮耀感變淡。局部團員身份認識冷淡,對榮譽感和崇高感淡化,只要在交納團費、評選榮譽的時分才想到本人是團員。

(貳)校園文化開展現狀

校園文化是學校肉體財富的總稱。它包括物質、制度及肉體文化。

1.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硬體,是校園文化的表層局部,包括設備、教學手腕、科研等。調研人員走訪宿舍,搜集了大學生在住食存在的問題,同窗們對學校設備總體比擬稱心,但水電、醫療、餐飲等都以為有缺乏。關於教學方面,問卷顯現:

(6)你對如今所學專業興味如何?

(7)關於講座,你選擇哪個方面?

(8)您生活中最苦惱的問題是什麼?

能夠看到,學生在注重專業涵養和名人 教育 ,兩項共佔72%。而專業興味度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固然有學生對辦學條件和教學變革有不稱心,分別佔8.5%和11%,但這並不是學生的主要苦惱源。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指學校成員在長期共同的活動中 總結 而成的且必需遵照的行為原則。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立的根底,是維系學校正常次序的保證機制,如今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注重。

3.肉體文化。肉體文化是學校肉體財富的總和,是校園文化的中心及靈魂,是推進學校不時行進的主要力氣,包括校風、學風等。

(9)你的 學習態度 是怎樣的?

“有選擇地學習學問”和“依據本人的需求學習學問”的學生分別佔57.5%和22.5%。闡明當前學生的學習認識大多是主動的。學校文藝活動方面,還不能完整到達學生的需求。

(10)你對學院文娛活動印象如何?

(11)你以為我院學生社團活動展開狀況怎樣?

(12)對我院社團活動有什麼中央能夠進步?

46%的學生以為文娛活動“豐厚,但參與度不夠”,對社團活動展開有53%的學生以為“活動頻繁,但質量不高”,學生請求社團活動的內容能夠更聯絡實踐、“活潑學校人文與學術氣氛”,這兩類觀念共佔61.5%。

三、滿足大學生文化需求的 措施

1.立足黨團,建好堡壘。認真做好黨、團工作,是促進大學生文化建立的關鍵。要樹立完善的工作形式,在學校工作中充沛發揮黨委的政治中心作用,注重共青團建立,以黨建工作帶動共青團的建立,真正發揮青團組織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樹立健全學生工作的科學化標准化。

2.改造教育,貼近時期。時期的變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有重要的影響。緊跟時期,不單指教學辦法上的變革創新,更要注重學生的思政教育的時期性,將先進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想中。在教育形式上,教育大學生認識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當前社會的缺乏,引導他們以正確的觀念生長。

3.注重思政,抓好德育。科學思想觀念培育和構成有賴於學科教育,而學生對道德的認知有賴於對思政教育的異化。育德與育智同步,需求教員在專業教育的同時注重思想教育,思政教育還要人性化,應分離時勢政治,並舉行各樣的學生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串於活動中,將思想教育鮮活化。

4.創新機制,培育新風。創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構成壹個由指導注重、義務到人、積極創新、保證有力的機制運轉體系,將思想政治工作標准化、詳細化,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擺上工作議程,構成以黨、政、工、團、學齊抓共管的新格局。

5.整治環境、根植文化。注重高校設備建立,努力建立現代化文化設備。要注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學校周邊的治安情況和文化環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生活,要努力構建合理的學校與周邊開展的良性互動。

6.嚴謹治學,踏實求學。濃郁的學術氣氛是校園文化建立的必要保證。學校應增強學術主幹的培育,發明良好的科學研討條件,使學術主幹可以充沛發揮能動性,吸收、凝聚國內外優秀學者,營造學術氣氛,進而引導學生的學習態度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

7.勇推特徵、打造精品。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建立的重要途徑,校園物質、制度和肉體文化需求經過活動載體發揮育人作用,分離社會開展的請求,與時俱進,不時創新。校園活動要注重精品培育,依據學校的優勢,突出本校文化特徵,塑造良好的文化肉體,引導學生培育高品位的文化學習氣氛。
社會科學論文範文篇2
試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構建和諧社會,是掌握國家政權的政黨和政府都十分重視並致力於達成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深入了解國內外關於和諧社會和社會建設的論述,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和特徵,准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和諧社會和社會建設的理解

(一)國內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解

關於“和諧社會”,主要有兩方面的討論,其一,“和諧”究竟是指社會關系的和諧,還是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學者認為,“和諧”主要是指社會關系的和諧。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物與物的關系以及人與物的關系,歸根結底反映的是人們一定的社會關系;也有的學者認為,“和諧社會”要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二,“和諧社會”究竟是指一種理想,一種治國方略還是一種社會運行機制。有學者認為,“和諧社會”是指一種期盼,一種目標或一種理想,千百年來,中外思想家都有“大同社會”、“烏托邦”的構想。也有學者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治國方略,“國泰民安”、“政通人口”、“安居樂業”都是和諧社會的象徵。還有的學者認為,“和諧社會”不是指結果,而是指社會本身需要具有一些能夠保證和諧運行的機制,如順暢的社會流動機制,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安全的社會保障機制等等。

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有本質不同,但和諧社會有一些共同特徵,一般來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個誠信的、多元的、寬容的、有活力和有秩序的社會。也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有本質的不同,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才是人類最理想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共同富裕和社會公正,其他原則包括效率原則都要最終服從這個原則。

(二)國外關於社會建設的主要觀點

1、塗爾干“社會團結”的思想。針對19世紀歐洲劇烈的社會變遷而引發的激烈社會沖突,塗爾干提出了“社會團結”思想。[1]他繼承了歐洲社會民主思想傳統,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危機形成的關鍵,是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利益和價值的分化造成了社會沖突和社會失范,傳統的利益協調方式和價值體系解體,社會矛盾不斷加深。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在新的社會基礎上進行社會重組,構建新的“社會團結”,防止“社會排斥”和“社會分裂”。[2]

2、帕森斯“社會整合”思想。針對20世紀上半期美國“不受約束的自由市場”產生的各種問題,帕森斯提出了“社會整合”思想。他要回答的問題是,怎樣才能在一種競爭的系統中維持秩序。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各種政策、制度規范和價值等,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完整系統,要建立一個良性運行的社會,必須全面考慮在各種社會機制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安排,而不能僅僅依賴市場競爭的單一機制來構建社會秩序。在政策層面,與“社會團結”思想相比較,“社會整合”思想更加強調建立社會自身的調節機制,具體做法是通過大力發展各種社團、中介組織來協調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的關系。

3、“社會公正”的思想。針對如何協調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解決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問題,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社會公正思想。有的根據公民權原則,主張社會公平就是給所有人以同等的權利;也有的根據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則,主張社會公平就是扶助弱者,給不同的人以不同待遇;還有的根據公平與效率平衡的原則,主張社會公平主要是指機會公平,應當讓收益和貢獻掛鉤。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試圖調和自由市場原則和社會公正原則,提出了“有差異的平等原則”,但也受到來自左派和右派兩方面的批評。

4、關於“社會福利”的思想。這一思想是在“二戰”後至1970年代中期開始盛行的。“二戰”期間英國政府委託貝弗里奇主持寫作的關於普及社會福利的《貝弗里奇 報告 》,對戰後西方各國社會福利政策影響很大。社會福利思想主張在實行市場體制的同時,要以人的基本需求或公民權利作為核心價值,在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建立社會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製度,協調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羅斯福在1930年代實行“新政”,通過頒布一系列經濟社會法律法規,運用國家干預的辦法,擴大就業和社會需求,使美國走出了經濟危機。隨著近幾十年西方一些福利國家社會保障越來越入不敷出,福利社會理論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批評。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和特徵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六大指出,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社會。

一般說來,和諧社會包括幾方面內容: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諧的人的個體,就是要使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合理地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的復雜關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融入集體。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們既要關心人類,又要關注自然,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又維護自然的平衡,確保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三是社會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包括社會分工、人員的比例構成、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利益分配、社會地位的公正與平等等方面,都必須處在和諧共進的狀態中。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徵

1、發展。發展是和諧社會的本質和核心。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發展的社會,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發展是構成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不發展和發展不快本身就構不成和諧。“貧窮不等於和諧”。 “「」”十年動亂,運動不斷,階級斗爭頻繁,結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遭到嚴重的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抓住“發展”這一中心,經濟和社會事業處於高速、健康、穩定發展的狀態,因而造成了政通人和、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的良好局面。

2、正義。正義是一種德行,是社會正氣的內在特質。在法治社會里,正義是合法性的體現。正義的社會要求人們積極向上,明辨是非,堅持真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得到充分弘揚,社會各群體、階層、成員和利益集團之間關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形成一種無根本利害沖突的良好氛圍。正義的社會並非沒有矛盾,正義即要求社會中出現的矛盾通過法治和德治的手段加以解決。

3、公平。只有社會公平,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融洽協調。公平不是絕對的,而是指社會各方面、集團、個人之間的大體協調。公平的核心是處理好利益關系,達到利益和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的全面轉型,社會公平日益成為當代中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理順社會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公平、合理的社會利益格局,是我黨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要求。

要促進社會公平,最根本的就是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維護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二是統籌兼顧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三是正確處理好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

4、有序。秩序的存在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必備前提。有序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和社會活動的基本目標。馬克思認為:“秩序是一定的物質的、精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會固定形式,因而它們相對擺脫了單純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形式;建立社會秩序的目的歸根到底是要創造一種安居樂業的條件。”[3]和諧社會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就必須發揮秩序的作用。一要維護好階級統治秩序;二要建立和維護社會生活秩序;三要維護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四要維護好權力運行秩序。

5、效率。和諧社會不僅公正、自由、有序,而且要創造最高效率。人們常把效率與公平作為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其表現在:沒有效率就沒有經濟的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不講公平則可能導致收入懸殊、兩極分化,影響社會穩定。必須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政策,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效率必須具有優先性,確保效率最大化,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准確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可以從幾方面來把握。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提出的一個發展戰略構想,是立足於中國國情,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利益格局多樣化為條件的現實調控目標,它不是否定或削弱市場對資源的基礎配置作用,不是追求平均主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共產主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2、和諧社會以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物質財富為基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的社會也不可能和諧。但富裕並不是和諧社會的充分條件,還要看財富怎樣分配,利益如何協調。因此,和諧社會要能夠不斷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保證基本的公平、正義,使人們普遍分享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收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共同富裕和社會和諧的根本保證。

3、和諧社會不能封閉和僵化,要開放並充滿活力。要能夠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精華,社會管理體制要能夠根據新的現實變化不斷創新和完善。和諧社會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激發最大多數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全國人民的創造激情和辛勤勞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4、和諧社會不僅是指利益層面的和諧,也包括價值層面的和諧。和諧社會要能使人們安居樂業、事業有成、心情舒暢,也要能夠形成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於團結群眾、凝聚人心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

5、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長期而偉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基本要求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以及各種社會矛盾會始終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社會不可能完全消除社會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矛盾,但和諧社會需要有一種能夠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機制,一種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諧和快速發展的機制。

參考文獻:

[1]塗爾干.《社會分工論》,渠東澤,北京:三聯書屋,2000。

[2]塗爾干.《自殺論》,馮韻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3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猜你喜歡:

1. 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範文

2. 社會科學主義論文範文

3. 哲學社會科學類論文範文

4. 哲學社會科學論文範文

5. 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範文

6. 哲學社會科學類論文格式範文

『拾』 社會學論文怎麼寫

社會學論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闡釋社會學的范疇、基本理論體系,從社會整體的角度分析社會關系的各個層面、各種表徵及其發展的規律。同時它也是研究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社會合理規劃的主要手段,為社會決策、社會規劃和社會管理提供科學的基礎和依據。

首先,得大量的下最新的文章看,差不多了,篩選比較感興趣的熱門關鍵詞,然後再挑看得懂的,進行對比閱讀和批評閱讀,進而確定題目。隨後,博採眾長,集成創新,組合順通,一句話,搞的一眼就比人家有點新東西出來。然後就是,論證充分性問題,要多用數據說話,多用理論分析案例,宏觀邏輯要問題導向。再後,是重復率問題,要注意改重技術的利用,注意三大核心技巧,切且前後順序,即顛倒順序,縮減/擴充/同意替換。最後,查重排版

熱點內容
自考人力資源本科怎麼樣 發布:2024-05-19 17:20:40 瀏覽:500
東北大學專業調劑 發布:2024-05-19 17:16:09 瀏覽:874
青年大學第十季二期答案 發布:2024-05-19 17:16:05 瀏覽:437
德克薩斯基督大學申請截止時間 發布:2024-05-19 16:55:37 瀏覽:827
湖南大學840管理學考研真題 發布:2024-05-19 16:50:48 瀏覽:594
山東石油大學排名2015 發布:2024-05-19 16:40:31 瀏覽:416
石家莊鐵道大學貴平老師 發布:2024-05-19 16:27:42 瀏覽:726
河南大學藝術類招生簡章2019 發布:2024-05-19 16:25:50 瀏覽:642
函授本科中葯學校有哪些 發布:2024-05-19 16:22:28 瀏覽:738
美國大學排名介紹 發布:2024-05-19 16:20:53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