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所大學本科降級
❶ 明年有600所二本要降成了專科嗎
1、沒有600所二本要降成專科的說法。
2、本科、專科是不同的學歷層次,相關學校轉型為職業教育後的學歷教育層次不變。
3、600所大學轉型職業教育主要是指學校的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方式、培養目標等各個方面,而學歷層次還是一樣,本科層次不會降為專科教育。
4、所有學校的轉型不過是內涵的轉型而已,不會改變學校學歷教育的層次。
❷ 如何看待教育部關於將 600 所本科轉型職業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
最近身在國內的親友也在為自己高二的孩子未來操心。她轉給了筆者一條新聞,
是關於我國1200所國家普通高等院校,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用來專門培養技能型人才。其實這條消息對筆者來說,前幾個月就已經有所耳聞,而在職業教育領域專家們的討論圈中已經是醞釀了多年。
要出台這樣政策背景是基於我們國家兩個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方面是隨著中國製造業愈來愈向中高端或者更精密的方向上發展,而同時這樣的發展趨勢卻嚴重受到缺乏相關技術人才的困擾。而這些精密製造業的技術人才往往需要通過長期嚴密,與實際工作結合地非常好的職業教育才能塑造出來。而另外一方面,我國每年受普通大學一般教育畢業生因為畢業前沒有經過專門的職業教育,而在找工作時面臨極大的就業壓力。這種受過專門職業教育人才缺乏的同時,又同時培育了過剩普通大學畢業生的尷尬狀況困擾中國的發展已經不是最近幾年的事了。如果中國想在未來成從製造業大國轉變成製造業強國,這個改革是無法繞開的。
而中國進行的職業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德國體系。在學界里,有不少專業青年就業問題研究專家,都認為在金融危機後的長期世界經濟蕭條中,德國反而能在失業率上控製得非常好,尤其是在青年失業率上表現極為出色,主要依賴的就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紅利。
筆者並不想在本文中再討論一些在網路上就能找到的對於德國職業教育的宏觀描述,而是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從每個擁有適齡學生家庭的角度,結合德國人對待職業教育的看法,提供給這些家庭一些思路。
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5成德國適齡青年願意進行職業教育訓練而並不選擇大學呢?
因為雖然在德國讀大學並不需要像美英這樣出奇昂貴的學費,選擇讀大學的青年也不用像美英青年一樣背上巨額的學生貸款。但是,選擇攻讀大學的青年還是要基本靠自己解決生活和租房費用,更重要的是大學學制長,課程要求高,每年進入大學學習的青年中將會有差不多25%無法完成學業。即使成功畢業後,還要獨立面對就業市場,而像學習法律,醫學等職業的學生還要通過十分艱難的國家考試才能找到合適的位置,而其他專業也往往需要經過多輪不穩定的實習,才能積累夠與自己對口的公司的長期正式就業合同的工作經驗資本。而經過這個長期的過程,要找到一個自己心滿意足的工作仍然是不容易的,競爭也相當激烈。
而相對大學生來說,進行職業培訓的青年只要能夠順利通過職業培訓中的各項考試,基本能獲得推薦直接步入就業崗位。相比那些讀大學的同齡人來說,最終能夠獲得穩定就業機會的風險會小非常多,職業培訓的學制也相對短了很多。根據德國工作市場和職業研究中心的一個最新抽樣研究結果顯示,完成職業培訓並獲得相應職業證書的人在65歲退休前平均能賺到總共132萬歐元,如果是完成高等職業教育(即這次國內要將普通高等學校轉為職業教育類似的年齡階段)的話,退休前平均能賺到200多萬 歐元,而獲得一般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情況則是在232萬歐元左右。可見,德國受過高等職業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的兩個群體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的平均收入差距是有的,但是差距的范圍並非很大。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青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對於生活的態度來選擇自己的未來,可以作為社會一個重要零件安穩地學一技之長用自己所長服務社會獲得相應公正的收入和生活舒適度,當然熱愛冒險願意成為這個社會中一架發動機的青年也能選擇更有挑戰性的一般高等教育,經過競爭獲得相對更高一些的收入水平或者社會作用。
在我們國家中,這兩個群體的平均收入差異還是比較大的。但更大的問題是,接受度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因為長期歷史原因,高等職業教育沒有當作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一種體制。而是純按分數區別來區分了兩個群體,這也導致了兩個社會群體長期社會地位不對等。不過這個問題,隨著這次改革的深入,以及未來對高級技術人員收入的增加,還有對技術人員未來級別制度的制定出台。這方面的問題肯定會扭轉過來,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要談中國夢,先決條件就是中國能成為製造業強國,而製造業強國依賴的就是我們高級技術骨幹,技術過硬有自己特長的他們肯定會隨之受到社會尊敬。對於這點,中國家中有適齡子女的家長大可放心。
我們的家長和孩子真正要十分注意的是,如果覺得自己要選擇職業教育的話,一定要擦亮眼睛選擇好進行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校和專業。通過德國的「雙元制」的優點,筆者提供給有這樣需要的家庭兩個指標。
1.要看學校與知名企業的合作程度和師資力量。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培訓。德國學生大概有至少5成的職業教育時間是在學校的合作企業完成的,而在企業中教授學生的可不是重理論的教授,而是這些企業中態度好,有教學方法的,長期在一線的技術骨幹,手把手教他們真正的技術工作該如何做。而這樣的關系,也決定了能從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畢業後,大部分都被合作企業直接吸收了。中國的家長和孩子們在選擇進行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校時在這點上一定要擦亮眼睛,這六百所轉型的學校中在和企業合作以及師資力量上一定是有魚龍混雜的。
2.
要看專業和未來就業的行業。中國現在製造業的發展明顯是在從人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而且中國未來將會把人力密集型的行業逐漸分布至亞洲和非洲其他一些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去。所以家長和孩子們一定要在填寫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和專業時,搞清楚孩子未來的就業方向。
可以說,作為這一代中國青年人是趕上了好時候,一方面中國比美國和英國等國家更早意識到了職業教育對於國家發展結構和就業的重要性。第二方面,如果改革順利的話,伴隨中國製造業升級的節奏,需要的技術人才不斷增多的同時,高等職業教育能夠不斷供給出合格技術人才滿足需求的話,這一代青年人也能從中國國家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紅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為了能夠使這個良性循環真正能運轉起來,從國家和社會的層面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結合中國國情,一個是要能打通從初等技術人員到高級技術人才的榮譽通道體系,社會認同和榮譽感是我們中國社會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基礎。第二個是,要創建幾所示範性的技術人才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同時要對學生就業質量(而非單純就業率)差,社會評價差,師資力量評估不合格的院校進行主動淘汰。
還有一方面,國家和社會都值得和德國借鑒的是,德國的職業教育這么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制度背後有著若干研究機構和委員會來進行職業教育在不同行業數量長期分析和未來趨勢預測等非常細節的研究。而這些研究能在完全自由的企業與學生之間的就業應聘關系中起到無形的調節作用,從而能對完成職業教育後的年輕人能夠盡可能的優化地配置到每個行業和企業中去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這樣既能有效解決某些行業已經或者未來可能出現的人員過剩,也能盡量減少有些行業的人員不足。
❸ 全國600所大學轉為職業教育是怎麼回事是成了專科嗎
我國目前具抄有1055所非「211」重點院校的普通地方本科高校,這些本科高校一直是在實行本科教育,然而由於教學水平以及辦學力量的差距,再加上社會需求的現實,這些高校目前處在一個嚴重的尷尬境地:論學術,上不能上,論技術,下不能下。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普通高校轉型的關注。
近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一次發言:「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這樣一種轉型的目的,一方面是讓本科高校擺脫就業率低、專業對口率低、就業質量不高的生存窘狀,另一方面也是給社會人才結構以合理配置。
據了解,目前歐洲發達國家應用技術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培養的比例一般在8∶2,然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已經完全失衡。一方面,技術專家和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另一方面,不少大學生在學術上的造詣不深,無法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型工作。
❹ 全國有哪600所本科院校要降為專科的
這是誤讀。只有可能專科升格為本科,本科大學一般不會降格為專科。媒體和網路之所以流傳熱炒「600所本科大學變為專科」,源於他們對教育部官員對高等教育改革的講話精神的誤讀。不是說只有專科才培養應用型人才,本科高校也可以培養理論和應用型兼備的人才!通俗的講就是:國家將加強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重點選擇一批本科院校來培養應用型人才,而不是把本科變為專科。
教育廳在其官方聲明中說:據他們掌握的情況,引導推動部分新設本科高校逐步轉向職業技術教育,是國家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結構的需要,是經濟社會提升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高校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
完整的高等職業教育,既有專科層次,也有本科層次,今後還會向研究生層次拓展。現有的本科高校,不會轉為專科學校。
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教育行政部門正在進行深入研究,各地也在積極探索。目前,浙江科技學院、寧波大紅鷹學院、寧波工程學院申請加入非官方主辦的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積極參與相關改革試點探索。
❺ 600所本科轉型職業教育名單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哪些高校要降級呢
冠有大學名頭的都不會改,令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師范學院不會改。其餘的全部改!
❻ 大學本降專新聞是真的嗎
所謂600所本科高校轉型職業教育,其實不是降格,而是發展應用技術型的本科,跟傳統的學術型本科不同。這個模式是學習德國的大學模式,即應用技術大學和傳統學術型大學分開,但是在德國兩種大學沒有什麼優劣高低之分,即便是職業教育也能讀到本科,碩士,博士。不過在中國,傳統的學術型大學相對而言受到重視,職業教育的學校則被人認為低學術型學校一等
❼ 聽說全國600所本科大學要降成專科,是真的嗎
不存在所謂本來科降為源專科、本科轉為技術職業學院問題。
為了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家將採取試點推動、示範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按照上述精神,應先進行試點,經過一定年限的試點並總結經驗後,特別是相關配套政策完善後,才會引導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包括舉辦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技術學院、舉辦本科和碩士、博士層次的多類型高等學校。因此,轉型後各學校原有辦學層次不會降低,不存在所謂本科降為專科、本科轉為技術職業學院問題。
❽ 聽說全國600所本科大學要降成專科,是真的嗎求解釋,謝謝
是真的!
請看下面的報道:
600所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 高等教育變革前路未卜
2014年05月11日 09:46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侯艷 劉玉蕾
內容摘要:600所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變革前路未卜.
關鍵詞:職業教育;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變革;未卜
作者簡介: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現在臨近大學生畢業季了,大學生活即將結束,但求職之路,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而在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727萬,比去年增加了28萬,畢業生就業形勢可謂是異常嚴峻,在許多大學生眼中,找工作,是一場一年殘酷一年的戰斗。
「最難就業季」名稱聽了好幾年了,難道就真的沒有工作嗎?和就業形勢嚴峻相對應的是,每年春節過後,全國很多省份的企業老闆們度過了糾結無奈的幾個月,他們要忍受招工難、技工荒。不過,這種「大學生過剩」和「技工嚴重缺乏」這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也許將在今年開始逐漸終結了。
冰火兩重天引發了另一種思考。最近有消息說,教育部正在醞釀一種改革,啟動高校轉型改革,1200所國家普通高等院校,將會有600多所也就是將近一半轉向職業教育。那也就是說,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例將會大幅上升,那麼,這樣做能不能夠緩解日益嚴峻的本科生就業難題?這種轉型是不是妥當呢?
消息源於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一番表態:1999年大學擴招後「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也就是說,這600多所奮力將自己從專科身份升級為本科身份的高等院校,將再次轉型,成為高級別的職業教育院校。有媒體稱,如此一來,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將從現有的55%提高到70%—80%。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但是如果用行政指令強制學校轉型並不妥當。
熊丙奇:因為以前這些學校之所以要成為本科,它實際上是地方政府追求學歷層次的一個結果,那麼現在如果說要把它轉型為職業教育,培養業務型人才,可能地方政府沒有積極性,學校自身也不一定會響應。可能在政策規定之下不得不轉,但是學校自己可能並沒有做好轉型的准備,可能會導致表面上轉,但是內涵並沒有轉。
河南商丘師范學院正是教育部所說的重點調整的600多所高校之一,院長曹奎告訴記者,他所理解的轉型是向應用型高校轉型,職業技術學校,不是他們轉型的目標。
曹奎:就現在教育的目前的理論和實踐的認識,我覺得可能不是很多本科高校想像的。
在曹院長看來,應用型教育和職業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
曹奎:職業教育更強調技能教育,技能培養,但是應用型更強調應用能力,就是說到工廠去了,比如說技工這個層面知道怎麼做,那麼工程師不僅知道怎麼做,還知道為什麼,並且出問題的時候還能夠馬上拿出方案。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院長欒立明也更認同應用型教育這一說法,與曹奎不同,欒立明認為現在各個高校開展的應用型本科教育實際上就是本科的職業教育,但是他也承認目前的應用型教育開展地並不成功。
欒立明:擴招之後我們的設備上不去,我們的教師又不是真正的雙師型,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恐怕還是屬於你說學術不學術,說應用不應用,所以社會不認可,就業難,這不就是矛盾嗎。我們現在需要轉的實際上就是過去我們強調的應用型本科你怎麼把它變成真正的應用型。
欒院長說,學術型教育和應用型教育應該是本科辦學的兩個方向。
欒立明:一個方向像北大,可能培養出的學生繼續上研究生或出國去深造的;像我們一般的本科學校培養的學生就是直接面向社會的。一個是可能偏向於本身學科的完整性,考慮學術的層面側重一些。另一個方面應該是實踐方面側重。
目前關於這次普通高校的轉型改革,相關政策性文件還沒有出台。而在教育部相關領導的公開表述中,既提到過應用型一詞,也闡述過職業教育這個概念。所以最終我們如何定位轉型後的地方普通高校,還不得而知。但是轉型的大方向是目前已經確定,那就是要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在這場教育改革的變革當中,高等教育被認為是一種「革命性」的調整。那麼,這次的轉型到底應該怎麼去轉?而一舉轉為職業教育之後,實際結果又會是怎樣呢?
河南商丘師范學院院長曹奎表示,這幾年學校已經開始著力加強對學生的應用型培養。
欒立明:人才培養的模式要改,培養的人才更能給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轉型不是簡單的概念轉換,而是要求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的合作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轉軌。
熊丙奇:比如說教師他可能既要懂理論,同時又要有實踐,但現在我們這些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些老師達不到這樣的要求。還有課程,以前我們課程強調知識基礎和理論,而我們忽視了學生的實踐的培養。再就是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前都是集中在校園裡面,他沒有結合社會需求對學生進行一個培養的過程。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院長欒立明擔心,如果政府層面不對轉型作出准確定位和正確引導,轉型有可能會跑偏。
欒立明:他們在高校裡面可能就形成一種認識,最後本科高職是啥概念,在本科里最差的學校去辦本科高職,這樣就不對了。應該是什麼呢,就是在普通本科院校里邊定位為一個應用型的,就要搞這方面的應用型教育,怎麼和市場接軌,接軌得更好。
熊丙奇指出,想讓高校教育與市場接軌,就要發揮學校的自主性,實行高校的管辦評分離。
熊丙奇:政府部門是一個宏觀戰略採取的政策,而學校是自主辦學,這樣就形成了政府和學校的良性互動,而不是變成就是政府的行政指令,學校一個模式辦學,我們其實以前為什麼千校一面,其實都和我們原有的這樣一個管理模式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