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美國校友會
Ⅰ 上海交大的校友是怎麼看華東交大的
上海交通大學的生源是全國前三的,華東交大能在別說在全國了,在省內可版以排進前三。
上海交通大學簡稱權「上海交大」,位於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一,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Universitas 21、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華東交通大學,簡稱「華東交大」,位於江西省會南昌,是一所以工為主,經、管、文、理、法、教育、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交通為特色、軌道為核心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江西省屬重點大學,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鐵路局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Ⅱ 交大們有什麼關系
稍稍對中國高校有些注意的人都會知道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但中國冠以交通大學名的卻決不止這兩所,至少西南交通大學和北方交通大學也同樣引人注目。北京大學「北大未名BBS」里有一個交大國際論壇,由這四所交通大學,加上亞洲名校、台灣的新竹交通大學共同組成。那麼,這五所間究竟有什麼聯系呢?相信大多數人除了知道上海交大與西安交大的血緣關系外,其他是一無所知的。因為交大的這歷史太復雜,條理太亂,以至便是交大學生也不一定能說清楚。 <BR> 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誕生於1896年,與同為盛宣懷創辦的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大學。從此南洋北洋交相輝映,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其實客觀公正地講,中國第一所具有高等學府意義的大學是北洋大學堂也即今天天津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則為第二。但由於19世紀末天津鬧義和團,北洋大學堂師生被迫轉移到上海南洋公學教學,因此近代中國第一批大學生是在南洋大學畢業,學生中較為出名仍在世的有曾任清華副校長的張維等。 <BR> 北洋大學堂雖然早於南洋公學,但由於戰亂原因,發展一直不如南洋公學,特別是抗日遷自西安聯合北平其它院校成立北洋工學院,備受抗日戰爭戰火摧殘,已經逐漸消亡,直到解放後在天津舊址成立天津大學,但歷史脈絡已斷,今非昔比。今日我們到天大網上主頁上仍可看到「原北洋大學」字樣,他們對歷史傳統的尊崇仍值得我們肅然起敬。話說回來,南洋公學由於地處上海,位於租界,免受戰火侵攏,成立後發展很快,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前一直無可爭議是中國第一高等學府,這當然一方面也是由於當時北大、中央大學尚末覺醒,而清華還末成立的原故。當時交大學生燦若星辰,出名的有黃炎培(後為共和國第一任政務院副總理)、李叔同、王安等。其中李叔同更是交大歷史上獨樹一幟的人物,文詞歌賦,樣樣精通,這在交大以工救國的辦學百年歷史上是罕見的。 <BR> 交大當時教學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稱為「東方MIT」。可惜到現在五所交大已經無人敢再提當年之勇了。百年滄桑變化,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BR> 南洋公學創立後如同當時的政府變遷一樣幾經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業學校,直到本世紀十年代後期才有了個比較亮響的名字--南洋大學。可是好景不長,二十年代後,國民黨政府為了加強交通建設和教育,把當時南洋大學和唐山路礦學校(即現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和北平郵政學校(即現北方交通大學的前身)聯合起來成立了國立交通大學,歸交通部管轄。本部設在上海,依次稱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學,後兩所後來又稱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和北平工學院。 <BR> 據說正因為叫交通大學,後來唐文治校長確定校慶的時候,就定於4月8日,取自交通是為了「四通八達」的意思;另外有種迷信說法,是「四分五裂」,後來交大確實是四分五裂的命,分成了五個交大,院系調整的還不算數。話說回來,自從歸交通部更名為交通大學後,就把交大定位於理工科大學了,交大發展的方向基本確定了。 <BR> 本來南洋公學時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基礎的,原來有個南洋公學特班,班主任曾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該班培養了不少人很有名氣的人文藝術方面的人才(如李叔同)。當時上海大多文藝名流都來進修,如同今天的交大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一樣。據說連當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鍔將軍在紅顏知已小鳳仙的勸說下也來弄了個研究生文憑(野史),由此可見很有名氣。後來,南洋大學時期人文氣氛也不錯,因為唐文治校長是前清進士翰林,是著名國學大師,本專業當然要有些活。到了交通大學時期,文科消失殆盡。有名的校友鄒韜奮,在交大讀土木時由於交大理工科要求嚴格,讀得半夜吐血,讀不下去,只好轉學到聖約翰大學去學新聞了。要是沒有趁早跑,恐怕中國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這只能說是交大的悲哀。後來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漸興辦了管理學院,成為中國較早開辦財會、管理等專業的大學之一,可惜解放後又被院系調整,調到復旦、上海財大去了,當時交大在人文方面一個比較有名氣、可稱大師級人物的教授朱東潤也跑到復旦去了。現在世界一流大學大都是綜合性大學。交大由於先天不足,很吃虧的。 <BR> 一個大學的發展與學校的領導緊密相關,一個好校長往往標志著學校發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蔣夢麟、傅斯年;清華有梅怡崎、蔣南翔;浙大有竺可楨,路甬祥;在交大歷史眾多校長中,對交大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懷、唐文治、葉恭綽、凌鴻勛、彭康,鄧旭初(黨委書記)。在二三十年交大名校長輩出,葉恭綽、凌鴻勛,還有黎照寰,交大也因此蒸蒸日上。當時交大的辦學思路是建成「東方的MIT」,當時的交大的老師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朱物華是哈佛博士,張鍾俊是MIT博士,還有凌鴻勛,鍾兆琳,王之卓等,不勝枚舉。當時大學教授社會地位非常高,全社會對大學教授非常崇敬,工資幾百個大元是當時普通公務員平均工資的十幾倍。 <BR> 當年的國立交通大學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嚴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進交大都是千里挑一,能拿到交大文憑意味拿到了金飯碗。 挑來挑去,北京的高校加強還來不及自然不在考慮范圍;中央大學已經消亡並且政治上也不太「可靠」;上海高校最多,交大實力最強,交大解放前後又是紅色大學,無論學術和政治都最合適,於是當時國務院和高教部就選上了交大。當時的交大黨委和校領導一聽,覺得中央把這么光榮的任務交給交大,是對交大的信任,也就接受。於是彭康等校領導就到西安去選校址,直到1956年西安校舍蓋好後要搬家時問題發生了。 <BR> 當時交大的教師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或在上海住了很長時期,對上海和交大感情都很深,部分教師覺得西遷是削弱交大,感情和生活都不能接受,但由於當時的政治氣氛都不敢提出來,只好逐步開始西遷。到了1957年,西遷問題在交大師生引起了強烈的討論。當時分 <BR> 成兩派:支持派主要是政治上支持加強大西北建設的年輕教師和學生;反對派主要是老教授和認為這樣會削弱交大的教師,已經到西安的師生生活很不適應也助長了反對之風。結果越吵越大,還沒搬一半就停下來了。高教部長楊秀清部長向周總理匯報了這個情況。周總理親自召集交大校領導和老教授進行研究。周總理明確說,西遷就是要犧牲交大支持大西北,並提出三個方案:要麼繼續全部遷到西安;要麼已遷去的全部遷回;要麼維持現狀一邊一半,遷不遷由你們決定。其實當時絕大數教師都反對西遷,但這在政治上是什麼後果大家也都明白。經過艱難地討論,採用了折中的辦法,一邊一半。但此時大部分設備已經先期運到西安,教師和學生也有60%到了西安。機電系、能源系等較早過去的留在西安;造船系、起重機械繫等沒過去的則留在上海;同時允許已經去西安感到不適應的或妻了和子女不便可回上海。於是一個交大,上海、西安兩個分校就形成了。由於兩地較遠,不便統一管理,1959年交大終於分裂成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上海交大有19個專業,西安交大有24個專業。 <BR> 1959年分成了兩個交大後,彭康校長去了西安交大,程孝剛、朱物華副校長留在了上海交大。實是求是分析,在分割過程中,老教授中有三分之二留在上海,包括當時交大全部四名中科院學部委員:周志宏、程孝剛、朱物華等,還有著名的張鍾俊、陳石英等;三分之一的老教授去了西安,著名的有鍾兆琳、陳大燮、張鴻等。這也是上海交大七、八十年代學部委員比西安交大的多的重要原因。在中青年教師中有三分二去了西安,三分之一留在上海,這也是現在西安交大中堅力量比上海交大強的重要原因。在改革開放後,又有不少是上海人的西安交大教師陸續調回上海交大,如楊世鉻等,使得上海交大元氣逐漸恢復。按照西安交大在1996年在《研究生學位教育研究》雜志上的說法是:「實驗設備的大部分,60%的教師去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對去西安的教師從來沒有進行統計,但老交大的風水寶地留在上海這點則是毫無疑問的。 <BR> 交大分家好比兄弟倆,一個出遠門,一個留在家裡,結果導致了後來相互爭遺產的歷史問題,並產生兩個交大之間的精神上的分裂和對立情緒,一直延續至今。這種對立表現為到底是愛國還是愛交大??去西安的認為留在上海的是逃兵,而且獨自霸佔了交大的遺產,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交大。而上海交大則認為上海交大保存下了老交大的底蘊,由於解放前人們為了區別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習慣稱在上海的交通大學本部為上海交大的歷史緣故,在名氣方面也確實是佔了很多便宜,對西遷歷史很少也不願意再提起。而且交大校友由於畢竟在上海念書對上海交大也比較有認同感,校友各種簡歷也全部寫上海交大,比如江總書記和兩院院士的介紹以及平常的說法都說是上海交大畢業的,沒講是交通大學畢業,更不用說是西安交大畢業的。校友們捐錢也大部分都給上海交大,統計上海交大獲校友捐款就達兩億多,校內各種建築都是校友捐蓋的。這對於西安交大在感情方面肯定是不能接受。於是爭論誰是正宗也越來越激烈,並在百年校慶的到來前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BR> 西安交大堅持認為彭康校長帶了60%的師生去了西安,因此是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上海交大則認為當時西遷老教授很多都沒走,況且後來西安還有不少教師和學生跑回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得了老交大的家產,還用爭誰是正統嗎。去西安的對大西北是作了很大的貢獻,但生活卻水土不服,感情上念念不忘上海;留在上海的使老交大在上海得以延續,生活上也比較好,但在政治上抬不起頭,不少反對西遷的在文革殘遭批判。其實,如果是縱向比,兩所交大綜合實力都堪稱一流,進入全國前十名不成問題;如果橫向比,論名氣上交比西交響,再加上地理位置又好,高考學生的分數線比西交高不少,校園硬體設施比西交強得多;論教師水平,則西交水平比上交高,學科門類也比上交完整。上交雖則聲名日響,可是所做的實際而有很高學術水平的成果卻稍遜於西交的。海外的校友對交大有種親切的稱呼,以西交為唐城交大,上交為申城交大。唐申二校,一西一東;一黃原,一東海;一長樂坊,一徐家匯。以黃原上高大的城牆卷積厚重的長樂坊,憑東海邊呼嘯的海風振盪輕揚的徐家匯,諧振東西於海山,卷舒南北之晴空,則「交通大學」四字幾可無愧無憾。 <BR> 現在,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五所交大已經聯合成立「交通大學校友總會「(J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其宗旨是:加強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系、團結和合作,發揚交大的優良傳統,共同為振興中華,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其任務是:溝通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系、發揮海內外校友的智力優勢和廣泛影響,為母校的發展作貢獻,為祖國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BR>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光榮傳統,雖身居海外,卻仍然魂系母校,積極關心母校,從學術上,財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發展教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過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巴西,以及香港,台灣地區,並且都成立了當地校友會,定期舉行校友活動。 <BR> 在美國,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動也最活躍,在紐約,華盛頓,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頓,中西部,紐芬蘭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會,每5年舉行交大校友大團聚活動。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會已經圓滿結束。據當時《世界日報》報導,來自台灣的老校友蔣光照,在會議結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聯誼會」成立。首任會長為汪道涵;副會長8位包括五校現任校長謝繩武、談振輝、周本寬、張俊彥、王文生及美洲校友會總會會長李天和、台灣交大校友會長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會長陳明敏;秘書長蔣光照。 <BR> 香港校友會也十分活躍,同母校聯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慶,海外校友不遠萬里,紛紛返校,參加畢業周年大聯歡並捐款捐物,講學指導,以表達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學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後出國深造的,大都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職,於1998年匯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會。 <BR> 交大百年,天下一家……
Ⅲ 美國最認可的中國大學排行榜
國內高校影響力排復名基本上和制大學學術實力呈現正相關關系。總體上說,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上的排序也越靠前,海外影響力排名也越靠前。我們來看一下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國內上榜的32所大學,排名都比較靠前。反應大學實力比較權威的QS世界大學排名,再起2015年世界大學排名200強中上榜的7所中國大學,在海外影響力榜中的表現都不錯。
此外,《Cell》、《Nature》和《Science》是國際公認的三種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期刊,高校在CNS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也成為衡量一所學校國際影響力的標准。《光明日報》曾經發布過《中國211大學海外影響力排名》,對國內211高校的海外影響力進行了分析。
Ⅳ 蘭州交通大學為什麼不被交大校友會承認
1、蘭州交通大學由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和北京鐵道學院(現北京交通大內學)部分系科成建制遷容蘭組建,不是由原交通大學直接分立出去的,所以不被承認。
2、交通大學起源於1896年創辦的上海南洋公學與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在歷經多年歷史變遷後衍生出五所大學,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包括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包括原西安醫科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台灣國立交通大學。這五所交大分布五地,各有千秋。
3、由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 以及台灣交通大學(也稱新竹交通大學,台灣稱國立交通大學)聯合成立,名為"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Jiao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強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系、團結和合作,發揚交大的優良傳統,共同為振興中華,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其任務是:溝通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系、發揮海內外校友的智力優勢和廣泛影響,為母校的發展作貢獻,為祖國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Ⅳ 交大海外教育學院在華南有校友會嗎
有啊來,交大海外有不同地區的源校友會與高管聯誼會,只有參加了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設立的課程,就能加入其中的,跟各大企業大神交流,共享理念,對自身交際圈也是一種拓展,交成功的人自己才能學到更多的。其實交大海外的課程都很值得學習,現在時代發展那麼快,肯定要掌握一些時代前沿的管理方式。
Ⅵ 中科大、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在國外哪個名氣大
中科大學術很強
浙大交大的計算機都很強,是傳統的工科強校。
關於這個問題本身,我覺得回沒有意義。出國優勢,對答於這幾所學校來說,學校背景不是主要的差別,關鍵差別在於你的學術能力和成績 還有gre等等。
國外的經濟學博士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希望你能仔細研究。
Ⅶ 北京交通大學怎麼沒校友會排名
校友會排名不是很靠譜,北交的學生要不拿這個不當回事,要不就是不屑於參於排名,參與的人比較少,排名肯定靠後,公布出來與北交的實際水平相差太大,所以索性不公布。
Ⅷ 北京交通大學 校友會秘書長 尹激老師。聯系方式、手機誰知道,很急很急。。。
你是不是真當網路什麼都知道啊 這是人家的隱私有經過別人同意嗎 你認識嗎?
Ⅸ 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兩個高校到底什麼關系有啥恩怨情仇
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真正的親兄弟,他們都有哪些恩怨情仇呢?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都是一個交通大學分裂出來的。因為分家的事情,兩個高校怨氣很大。
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同根同源,發源於南洋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