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名單 » 同濟大學院士名單

同濟大學院士名單

發布時間: 2021-02-04 09:55:49

① 孫均院士的個人簡介和研究方面!!!!!!比較急!!!!!!要詳細的!!!!!!謝謝!!!!!!

孫鈞 (1926.10.23-) 生於江蘇蘇州,祖籍浙江紹興,工程力學家,隧道與地下結構工程專家。長期從事高校地下建築工程專業教學,進行地下結構理論研究,對發展地下結構流變力學、粘彈塑性理論和防護工程抗爆動力學等學科有重大貢獻。出色地完成了多項重大工程、國家基金和科技攻關任務。1976年,他在國內率先為進修人員和青年教師開設了「地下結構非線性靜、動力問題有限元法解析」、「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及「地下結構抗爆動力學」等一批新課程和專題講座,為以後國內這一學科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926年10月23日 出生於江蘇蘇州。1938-1944年 就讀於江蘇省立上海中學,高中工科畢業。1944-1949年 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轉入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專業,獲工學士學位。1949-1951年 先後在上海華東航空處和公共房屋管理處任技術工作。1951-1952年 任上海交通大學助教。1952-1980年 任同濟大學講師、副教授、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同濟大學教務處處長。1980-1981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CSU)土木工程系訪問教授。1980年至今 任同濟大學教授、結構工程系系主任、地下建築工程系名譽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1年11月- 選任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院士)。孫鈞,字秉之,1926年10月23日出生於蘇州,祖籍浙江紹興。1937年「七七」事變後,隨家遷往上海,1938年,考入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初中,1944年,畢業於該校高中工科,同年9月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1945年秋,轉入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49年5月,畢業於該系結構工程專業。孫鈞出身於書香門第,更兼青少年時期接受過著名學府的系統基礎教育,自幼養成了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在大學讀書期間受師長熏陶,牢記「要趁年輕求知慾旺盛且又精力充沛,多讀幾本經典著作,做它幾千道習題,以後一輩子受用不盡」,「做學問也要像建造房屋和橋梁,先要有堅實牢固的基礎」等教誨,曾潛心攻讀S.鐵木辛柯(Timoshenko)的著作《彈性理論》、《板殼力學》、《結構穩定與振動》,以及K·太沙基(Terzaghi)的《理論土力學》,蔡方蔭的《普通結構學》等經典著作,從中汲取豐富的學術營養,為他後來在土木結構工程領域繼續深造和開展學科前沿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949年夏,大學畢業後的孫鈞在上海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參加培訓,接受馬列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革命思想教育。結業後先後在華東航空處研究室和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處擔任技術工作。1951年秋,調至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任助教。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又被調至同濟大學並升任講師,從事工程力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由於諳熟俄語,1954年9月他擔任了在同濟大學工作的前蘇聯橋梁專家的翻譯,學科領域隨之改為橋梁結構與施工,後來就留在橋梁隧道教研室工作。其間結合當年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的工程建設,曾進行預應力混凝土迭合梁和夾板拱木支架及電熱法預應力管柱生產、設計工藝等方面的研究。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初,國家建築工程部要求同濟大學籌辦國內高校第一所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孫鈞受命組建地下建築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並晉升為副教授,學科方向轉為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並從此開始了他在地下工程學術領域從事教育與科學研究工作的漫長生涯。1980年,晉升為教授。在探索地層奧秘、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這塊沃土上,他辛勤耕耘,以累累碩果成長為國內外該學科領域的知名學者。80年代,他歷任同濟大學地下工程系和結構工程系主任、校教務處長和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職務。孫鈞1960年至1961年,他率領部分教師和首屆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學生數十人,負責了我國第一座特大型軍用地下飛機洞庫工程的建設。1965年至1966年,他作為總體設計負責人,主持了上海市第一座地下鐵道車站——迄今國內外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氣壓沉箱工程的勘測和設計工作,並擔任上海打浦路黃浦江越江隧道工程設計和施工的技術顧問,親自參與了該隧道備用車道連續沉井的設計工作。70年代,孫鈞對我國人民防空工程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培養了大批學生,充實了人防工程設計、施工和科研部門的技術隊伍,而且為上海市人防工程示範性地規劃、設計了多處不同等級的人防樣板工程,包括分幾批培訓技術幹部。結合這一時期為數眾多的工程實踐,孫鈞對地下結構設計計算理論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並進而涉獵地下防護工程抗爆結構動力分析等復雜力學領域。1976年,他在國內率先為進修人員和青年教師開設了「地下結構非線性靜、動力問題有限元法解析」、「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及「地下結構抗爆動力學」等一批新課程和專題講座,為以後國內這一學科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980年至1981年,作為訪問教授,孫鈞去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CSU)土木工程系進一步探索研究具有國際水平的地下結構學科理論,並搜集了一批寶貴的實驗、測試資料以及最新參考文獻。回國後不久,他被審批為國內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他作為學科負責人,在同濟大學領導的「結構工程」和「岩土工程」兩個學科被雙雙批准為我國首批重點學科,並於1985年批准建立國內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從80年代初開始,他帶領教師和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結合近20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任務和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以及10多項國家與部委下達的科學基金課題,就發展地下結構流變力學和粘彈塑性理論,以及地下防護工程抗爆動力學等前沿學科進行了深入系統地研究。截至1992年底,他個人或與他人合作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試驗報告有120餘篇,出版專著5部,其中1988 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地下結構》上、下冊一書,曾在1989 年莫斯科國際書展中被評為優秀圖書,並獲1992年度國家建築類優秀圖書二等獎。近20年來,他的研究成果已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3項,以及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6項,由國外頒發的榮譽一等獎1項,連同其他獎勵共約20餘次。許多成果經技術鑒定居國內領先地位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91年11月,孫鈞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同時,他還兼職許多學術職務: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土建、水利、測繪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學部土建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委,全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委會專家組成員,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暨中國國家小組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等等。另外還受聘為長江三峽工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國內最長懸索橋)、北京和上海市地下鐵道工程等等許多重大工程的技術專家和顧問,以及國內若干所重點大學的名譽教授和國外一些大學的客座研究員。技術成就創建高校第一所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在世界各國的文明史上,地下空間的利用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天然洞穴),而現代地下結構工程的大量興建卻僅自20 世紀初才開始。建國初期,我國高校設置有橋梁與隧道工程、采礦工程和水工建築物等有關專業。50年代末起,國內開始規劃籌建各類大型國防和人民防空地下防護工程、地下鐵道、越江隧道、水電站地下廠房和各類水工隧洞等等,迫切需要在最具備條件的同濟大學創辦國內外都還沒有過的「地下建築工程專業」,以培養可以從事上述有關工作的專門科技人才。歷史的重任落到了孫鈞肩上,他擔任了地下建築工程教研室主任,以後又擔任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和結構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劃歸入結構工程系)。在該學科領域,地下建築工程交叉融合了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工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岩石力學以及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等學科的特色,屬於新興邊緣學科。專業創始之初,孫鈞舉步維艱,對教師們提出了「在戰斗中成長」的口號,結合參加國家重大地下工程建設的實踐,一面編寫新課教材,一面開展科學研究,並籌集經費建立地下結構實驗室。他身體力行,除主持學科建設以外,還親自開設了「地下建築規劃與設計」和「地下特種工程(防護結構)」兩門新課,同時招收「地下結構」方面的研究生。到1996年9月為止,該專業已培養本科生1500餘人,他本人已培養畢業碩士生25人,畢業博士生28人,出站「博士後」7人,(現在學碩、博士生18人,博士後2人)。這些人才遍布全國各地的勘測、設計、科研、施工和教學部門,已經或正在成長為我國地下工程建設的中堅力量。孫鈞十分重視師資培養和學科建設。 孫鈞
70年代後期,「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孫鈞就向全體教師提出了「認真讀一本書,在學術上趕上時代發展步伐」的求,並推薦了由C·S·德賽(Desai)編著的《有限元素法引論》。他還將書中內容分成專題,指定教師分工精讀後在教研室作學術報告,隨後開展討論。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教研室的學術空氣很快復甦,學術論文年出版數達到30篇以上,學術水平在短期內躍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師資力量方面,開始時教研室僅有教師12人(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4人),80年代中葉發展為3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講師10人),加上常有約25~30 名在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等較高層次的研究人員,使由他組建並作為學科負責人的教研室與下屬的幾個學科組逐漸成為人數眾多、梯隊級配合理、陣容齊整和十分能團結戰斗的集體。孫鈞常說,「像我們這樣的專業,一定要在所有重大研究領域都有人分兵把關,並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教研室設有設備良好的專業實驗室,並設有結構工程(地下結構方向)、岩土工程、橋梁與隧道(隧道方向)、地震與防護工程(地下防護工程方向)以及地下空間規劃與利用共5個碩士學科點,前兩個還設有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該專業歸屬的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和岩土工程兩個學科,於1987年都被批准為國家首批重點學科,在國際、國內岩土和地下工程界享有聲譽。開拓了地下結構工程力學本世紀60年代,奧地利專家L·V臘布西維茲(Rabcewicz)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用於隧道設計與施工的新技術,簡稱新奧法(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NATM)技術。這類技術的基本要點,是依靠由多種量測手段獲得的信息對隧洞開挖後圍岩的動態進行監控與預測,並據以指導隧道支護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在支護結構型式上,新奧法技術摒棄了以整體式混凝土襯砌被動地支撐洞室圍岩的傳統做法,改由適時構築的柔性、薄壁、能與圍岩緊密貼合的錨噴網支護以保護與加固圍岩、而又以圍岩的自承與自穩能力為主體的天然承載結構,使其能以依靠自身能力保持持續穩定,從而達到省工、省料和降低造價的目的。70年代以來,國內對這類技術逐漸重視,並開始在工程實踐中推廣應用。孫鈞不僅熱心關注在國內推廣採用新奧法技術,
孫鈞
而且專心致志於以力學原理對其作出理論解釋和制定錨噴支護優選方案的研究,深入探討施錨區圍岩抗剪強度的提高等問題,並在逐步取得成果後,開拓了新的學科分支——地下結構工程力學,使新奧法技術不僅更加完美地應用於一般隧道工程建設,而且適用於大型復雜的地下廠房結構等的設計和施工。在創立新學科分支的過程中,孫鈞結合所承擔重大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將岩土力學、工程計算力學、地下結構與施工,以及系統分析與優化理論等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對大型復雜地下工程結構物建立了可考慮不同工況、不同施工受力階段、逐次分步開挖效應以及相鄰洞室開挖優化步驟比選的施工模擬理論,包括制定相應的分析手段和編製程序軟體。這一重大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地下結構的理論內涵,而且為現代地下工程實用計算理論的建立、完善並使之走向規范化奠定了基礎。有關成果已於「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間在多處水電站地下廠房、隧洞和礦山井巷工程中被採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與經濟效益。在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方面,孫鈞對非連續岩體「隧洞圍岩——支護系統」的蠕變機理與時效應力重分布,軟弱岩體和飽和軟粘土的非線性流變屬性,滲水岩體中膨脹圍壓、滲流與蠕變的耦合力學效應及其對圍岩穩定性和隧洞支護受力影響等地下結構理論的前沿課題進行了系統深入地研究,共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委博士點基金與上海市科委基金課題11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地下防護結構抗爆動力學研究領域,孫鈞對錨噴支護的抗爆動力性能以及坑道、地道結構在核爆沖擊波作用下與岩土介質動力相互作用的力學機理與力學分析計算等開展了理論研究,建立了新的分析手段與數值計算方法。這項成果不僅得到廣泛應用或納入規范,而且對該分支學科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為地下工程建設默默奉獻的尖兵孫鈞歷來不做空泛的學問,反對「理論一大套,實際不對號」,他的學風嚴肅而活潑。他十分重視以理論作指導為地下工程建設事業多做貢獻,不僅多次親自主持重大工程的規劃與設計,而且總是結合在實際工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開展科學研究。70年代後期起,孫鈞在參與雲南魯布革水電站地下廠房設計研究的過程中,承擔了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水電站地下廠房圍岩——支護系統的粘彈塑性分析」的研究任務,並以這一工程項目為依託,完成了中國科學院基金項目「非連續岩體地下結構粘彈塑性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於1987年組織了部級專家評議,認為這個項目「研究工作學術上有創新,其理論分析部分達到了國際水平,並能注意將理論研究成果應用於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80年代中期,他又結合天生橋一級電站的建設,積極承擔了水電部「七五」攻關項目「天生橋一級電站導流隧洞全斷面開挖的實驗與理論研究」。嗣後又陸續接受或承擔的大型水電站地下廠房和各類水工隧洞科研咨詢任務有:天生橋二級電站、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青海拉西瓦電站、四川二灘電站和雲南小灣電站等等。同一期間,孫鈞還主持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淮南煤礦軟岩井巷預制大弧板支護研製與工業性試驗」的研究,所得成果對指導軟岩巷道掘進與礦山開采有重要價值。他的地下結構施工模擬與開挖時空效應的力學分析理論還被應用於某大型國防極軟岩坑道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工程建設逐漸掀起熱潮。國內各大城市相繼興建地下鐵道、地下車庫、地下商城和商業街綜合體,孫鈞擔任了北京和上海市地鐵建設的技術顧問,以及迄今國內最大的上海市人民廣場地下車庫與地下商城工程和全國各地許多重大工程建設的技術顧問。此外,他還親自主持了青島市地下鐵道合理埋深的研究、江陰長江大橋與過江隧道的比選研究以及廣州虎門懸索橋錨碇工程質量評價與工程對策研究等項任務,為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付出了汗水和辛勞。進入90年代以來,他又作為長江三峽工程的外聘專家,為船閘高邊坡岩體的局部穩定與閘室的變形控制,多次下川江、攀上子嶺而勞碌奔波;為上海寶鋼三期工程外港建設在酷暑中伏筆書寫研究報告,肩負了一位院士應該挑起的為國分憂的歷史重擔。數十年來,孫鈞跋山涉水地趕赴一個又一個工地,進行現場勘察和調查研究,獲取從事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90 年代初,他曾一年中幾次在滬渝航道上奔波,為了成渝一級公路上幾座隧道設計方案的比選,為了搞清華蔭山大斷裂與地下採掘的內在聯系,巴山蜀水之間留下了多少他的足跡。為了檢查現場測試儀表裝置,他曾步入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地下洞室內數公里,早年還曾踏遍了吉林邊塞地區的許多崇山峻嶺,深入淮河南北的地下深處逾千米,針對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主意、想辦法,最終努力探求他所要求的「最優解」。80年代以來,孫鈞在結合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開展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取得的成果已產生巨大的技術與經濟效益。例如他通過對成渝一級公路4座長大隧道運營通風、出入口照明和光過渡設計所作的研究,提出了改用縱向全誘導式射流通風取代橫向通風以及採用改善洞口照明的計算機監控以取代洞外光過渡的設計構思,使得僅一座隧道就可為國家節約投資約3000萬元。
孫鈞
興趣——鍥而不舍的動力孫鈞取得上述學術成就的原因,他自己認為僅是那麼簡單而又發人深思:「幾十年來,使自己忘我以求、鍥而不舍的動力,可說只是『興趣』兩字。」「因為有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我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學問上的真理時,就會因為有了一股莫大的、自發的熱愛情感而痴心、入迷。」「誰也沒有要求我這么做或那麼做,但老牛不鞭自奮蹄啊!這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每天要吃飯、要睡覺一樣。」孫鈞還動情地說,「不管學習什麼,只要刻苦鑽研進去,就會感到知識之廣、之深真是浩如煙海,越學越有興味,鑽研與興趣形成了良性循環。這樣,成功也就在向您招手了。」90年代是孫鈞功成名就的年代,雖然他年逾古稀,然而他卻仍然興趣不減當年,還是幾十年如一日意氣風發地率領學科組全體成員努力攀登新的學術高峰。主要論著1 孫鈞,吳逸群.岩土介質中應力波傳播問題的有限元法分析.岩土工程學報2 孫鈞,侯學淵上海地區圓形隧道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土木工程學報
孫鈞3 孫鈞.地下抗爆結構有限元數值分析的若干課題.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4 孫鈞,侯學淵主編.《地下結構》上、下冊(專著),北京:科學出版社5 孫鈞,章旭昌.軟弱斷層流變對地下洞室圍岩力學效應的粘彈塑性分析.岩土工程學報6 孫鈞,汪炳鑒主編.地下結構有限元法解析(專著).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7 孫鈞,黃偉.岩石力學參數彈塑性反演的優化方法.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8 孫鈞,蔣樹屏,袁勇,黃宏偉.《岩土力學反演問題的隨機理論與方法》9 孫鈞.《地下工程設計理論與實踐》(專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② 同濟大學 城市規劃 有院士么

院士沒有分得那麼細 建築學一級學科包括建築學 規劃 景觀
同濟大學在建築學一級學科有戴復東 鄭時齡兩位院士

同濟的城市規劃是全國第一的 是全世界最早的幾個規劃專業之一 也是全中國最早的規劃專業

③ 如何評價同濟大學院士候選人李傑教授

截至2015年12月,同濟大學擁有專任教師2674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886人,中國科學內院院士9人,中國工程院容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

④ 同濟大學有什麼著名人物

同濟大學名人:
喬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
李昌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胡厥文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
錢正英
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張惠新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沈其震 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科學院院士 錢易 全國婦聯副主席,工程院院士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 馮培恩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趙雯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賴明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民盟中央副主席 楊健 台盟中央副主席
章師明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羅綺園 中央宣傳部部長
李明豫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錢信忠 衛生部部長,開國少將
饒斌 一機部部長,中國汽車之父 盛光祖 鐵道部部長
汪光燾 建設部部長 陳鐵迪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興國 天津市市長 馮煦初 西安市市長
於毅夫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王書堅 青島市政協主席
沈怡 南京市市長 黃躍金 江西省政協主席
陽安江 北京市政協主席 仇保興 建設部副部長
譚慶璉 建設部副部長 傅雯娟 建設部副部長
汪紀戎 環保部副部長 王兆成 鐵道部副部長
吳啟迪 教育部副部長 姜君辰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
奚國華 工信部副部長 穆佔英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程望 交通部副部長 陳效達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徐馳 冶金部副部長 梁濤 保監會主席助理
王立 五機部副部長 王志清
國家民航局副局長

鄭坤生 中聯辦副主任 宋原生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
張彩珍 國家體委副主任 解思忠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王訊謨 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空軍少將 李欣 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陸軍少將
韓季忠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少將 朱金龍 空軍後勤部副部長,空軍少將
黃新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姜平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沙海林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汪海粟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張群山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吳承志 青海省副省長,武警少將 張學兵 上海市副市長,副總警監
張祖林
雲南省副省長
葉林 北京市副市長

熊建平 浙江省副省長 時光輝 上海市副市長
張道宏 陝西省副省長 沈駿 上海市副市長
張劍飛 湖南省副省長 唐登傑 上海市副市長
洪捷序 福建省副省長 錢學中 上海市副市長
劉先志 山東省副省長 成伯仁 陝西省副省長
劉政奎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鄭惠強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力峰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達峰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唐哲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鍾燕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衛國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雷卿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葉培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孫文友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黃鍾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李松堂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梁之彥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毛經權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陸錫蕾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謝毓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石四箴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李賦都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深林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科學 李國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裘法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
貝時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 德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家
吳孟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夏堅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奠基人
朱家驊 中央研究院院長,近代地質學奠基人
王澍

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倪超

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土木專家
羅雲平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結構工程專家

侯雲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庄禮庭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械工程專家 丁烈雲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管理學家
梁伯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奠基人 丁大釗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吳新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 盧佩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色譜分析奠基人
王守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王守覺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陳星弼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塗銘旌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學家
董石麟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泰斗
湯德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機電專家 唐有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黃志鏜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吳式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鄧景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曹楚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朱能鴻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洪鐸 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免疫學家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學家 李同保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輻射計量學家
陸道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陶亨咸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 吳旻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遺傳學家
葉可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鍾萬勰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家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專家
朱洪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段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專家
鄭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專家 張耀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李猷嘉 中國工程院院士,燃氣工程專家 沈世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沈祖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范立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工程專家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 梁文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專家
潘鏡芙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艇設計專家 戚正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魏敦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 鄒德慈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陳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專家 劉高聯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大師 項海帆 中國工程院院士,風工程專家
經濟 孫文傑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周紀昌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
胡茂元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董事長 姚燕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總經理
陳虹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黨委書記 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 杜國盛 中國中化集團副總裁
時傳清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韓建國 神華集團副總經理
關錫友 沈陽機床董事長,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郭文叄 海螺集團董事長
蔡來興 上海實業集團董事長 周厚健 海信集團董事長
施德容 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 孫明波 青島啤酒董事長
徐征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 陳志鑫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
吳念祖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 應名洪 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
陳共炎 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兼黨委書記 侯福寧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
余靜波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審計官 俞小平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
錢文揮 交通銀行副行長 劉信義 浦發銀行副行長
楊宇翔 平安證券董事長 謝國忠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人文 宗白華 「南宗北鄧」,中國現代美學大師 馮紀忠 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
羅國傑 倫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馮至 院士,文學院教授兼同濟附中主任
楊益言 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岩》 殷夫 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馬原 作家,先鋒文學五虎將之一 熊育群 作家,獲魯迅文學獎與冰心文學獎
馮契 哲學家,華師大哲學系名譽主任 熊偉 哲學家,海德格爾弟子
阮儀三 「古城衛士」,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章士釗 中央文史館館長,同濟法學院教授
徐浩良 外交家,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倪征燠 法學家,同濟圖書館館長
陳延年 新中國百位英模,陳獨秀之子 孫穗芳 社會慈善家,孫中山孫女
朱逢博 歌唱家,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得主 邱震海 鳳凰衛視資深節目主持人

⑤ 同濟大學畢業的名人有哪些

同濟大學名人:
喬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
李昌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胡厥文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
錢正英
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張惠新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沈其震 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科學院院士 錢易 全國婦聯副主席,工程院院士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 馮培恩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趙雯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賴明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民盟中央副主席 楊健 台盟中央副主席
章師明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羅綺園 中央宣傳部部長
李明豫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錢信忠 衛生部部長,開國少將
饒斌 一機部部長,中國汽車之父 盛光祖 鐵道部部長
汪光燾 建設部部長 陳鐵迪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興國 天津市市長 馮煦初 西安市市長
於毅夫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王書堅 青島市政協主席
沈怡 南京市市長 黃躍金 江西省政協主席
陽安江 北京市政協主席 仇保興 建設部副部長
譚慶璉 建設部副部長 傅雯娟 建設部副部長
汪紀戎 環保部副部長 王兆成 鐵道部副部長
吳啟迪 教育部副部長 姜君辰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
奚國華 工信部副部長 穆佔英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程望 交通部副部長 陳效達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徐馳 冶金部副部長 梁濤 保監會主席助理
王立 五機部副部長 王志清
國家民航局副局長

鄭坤生 中聯辦副主任 宋原生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
張彩珍 國家體委副主任 解思忠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王訊謨 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空軍少將 李欣 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陸軍少將
韓季忠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少將 朱金龍 空軍後勤部副部長,空軍少將
黃新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姜平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沙海林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汪海粟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張群山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吳承志 青海省副省長,武警少將 張學兵 上海市副市長,副總警監
張祖林
雲南省副省長
葉林 北京市副市長

熊建平 浙江省副省長 時光輝 上海市副市長
張道宏 陝西省副省長 沈駿 上海市副市長
張劍飛 湖南省副省長 唐登傑 上海市副市長
洪捷序 福建省副省長 錢學中 上海市副市長
劉先志 山東省副省長 成伯仁 陝西省副省長
劉政奎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鄭惠強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力峰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達峰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唐哲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鍾燕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衛國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雷卿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葉培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孫文友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黃鍾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李松堂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梁之彥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毛經權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陸錫蕾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謝毓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石四箴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李賦都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深林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科學 李國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裘法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
貝時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 德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家
吳孟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夏堅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奠基人
朱家驊 中央研究院院長,近代地質學奠基人
王澍

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倪超

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土木專家
羅雲平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結構工程專家

侯雲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庄禮庭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械工程專家 丁烈雲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管理學家
梁伯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奠基人 丁大釗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吳新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 盧佩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色譜分析奠基人
王守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王守覺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陳星弼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塗銘旌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學家
董石麟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泰斗
湯德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機電專家 唐有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黃志鏜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吳式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鄧景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曹楚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朱能鴻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洪鐸 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免疫學家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學家 李同保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輻射計量學家
陸道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陶亨咸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 吳旻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遺傳學家
葉可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鍾萬勰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家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專家
朱洪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段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專家
鄭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專家 張耀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李猷嘉 中國工程院院士,燃氣工程專家 沈世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沈祖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范立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工程專家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 梁文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專家
潘鏡芙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艇設計專家 戚正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魏敦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 鄒德慈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陳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專家 劉高聯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大師 項海帆 中國工程院院士,風工程專家
經濟 孫文傑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周紀昌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
胡茂元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董事長 姚燕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總經理
陳虹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黨委書記 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 杜國盛 中國中化集團副總裁
時傳清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韓建國 神華集團副總經理
關錫友 沈陽機床董事長,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郭文叄 海螺集團董事長
蔡來興 上海實業集團董事長 周厚健 海信集團董事長
施德容 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 孫明波 青島啤酒董事長
徐征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 陳志鑫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
吳念祖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 應名洪 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
陳共炎 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兼黨委書記 侯福寧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
余靜波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審計官 俞小平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
錢文揮 交通銀行副行長 劉信義 浦發銀行副行長
楊宇翔 平安證券董事長 謝國忠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人文 宗白華 「南宗北鄧」,中國現代美學大師 馮紀忠 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
羅國傑 倫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馮至 院士,文學院教授兼同濟附中主任
楊益言 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岩》 殷夫 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馬原 作家,先鋒文學五虎將之一 熊育群 作家,獲魯迅文學獎與冰心文學獎
馮契 哲學家,華師大哲學系名譽主任 熊偉 哲學家,海德格爾弟子
阮儀三 「古城衛士」,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章士釗 中央文史館館長,同濟法學院教授
徐浩良 外交家,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倪征燠 法學家,同濟圖書館館長
陳延年 新中國百位英模,陳獨秀之子 孫穗芳 社會慈善家,孫中山孫女
朱逢博 歌唱家,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得主 邱震海 鳳凰衛視資深節目主持人

⑥ 同濟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甘其食的創始人——童啟華。

2009年,甘其食彷彿是一夜爆紅,杭州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能找出一家甘其食包子店。而這家連鎖店的掌門人童啟華,顯然比甘其食更具傳奇色彩。他是典型的理工科高才生,同濟大學1995級,畢業於自動化控制專業,從不懂餐飲到做出極致的包子,童啟華花了四年時間。在長三角颳起「甘其食」風暴後,他還把包子店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旁邊。

李國豪先生值得我們每個同濟人引以為傲。

謝謝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⑦ 同濟大學醫學院今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有哪二位

2015年 同濟醫學院 只有 陳義漢教授 一人當選中科院院士。 同濟另外一位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是: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常青教授。

⑧ 求中國的"歐洲科學院院士"名單。 歐洲科學院院士含金量似乎太低。

截止2019年,中國的"歐洲科學院院士"名單為。

1、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康

2、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

3、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

4、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帥志剛

5、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孫大文

6、東南大學數學系曹進德

7、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8、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寧

9、南京大學中美文化中心主任何成洲

10、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張隆溪

11、北京理工大學梅宏

12、清華大學朱文武

13、浙江大學聶珍釗

14、上海交通大學尚必武

15、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於吉紅

16、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金雙根

17、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郎建平

18、香港城市大學楊彤教授

19、東南大學教授曹進德

20、復旦大學教授金國新

21、同濟大學教授張弛

22、香港城市大學教授任廣禹

歐洲科學院院士含金量並不低,歐洲科學院院士來自35個歐洲國家,主要從歐洲各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中選出,代表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有院士3000人左右,包括6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有多位是在當選院士後才榮獲諾貝爾獎的。

(8)同濟大學院士名單擴展閱讀:

歐洲科學院(The Academy of Europe)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是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倡導創立,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的一個包括東、西歐國家的國際科學組織。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分20個學部,其學科領域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等,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

歐洲科學院院士主要從歐洲各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中選出,代表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候選人首先由來自不同國家的院士推薦到科學部,經學部初審後推薦到提名委員會進行通訊評審,最後由歐洲科學院的專門委員會審核通過。

熱點內容
上大學換手機號碼 發布:2025-05-12 17:13:40 瀏覽:252
浙江大學張彬教授名單 發布:2025-05-12 17:09:53 瀏覽:641
山東大學第三附屬小學 發布:2025-05-12 15:59:56 瀏覽:192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院錄取情況 發布:2025-05-12 15:00:05 瀏覽:980
2016廣東大學暑假放假時間 發布:2025-05-12 14:43:40 瀏覽:133
山東科技大學綜招時間 發布:2025-05-12 14:15:40 瀏覽:27
植物保護美國大學 發布:2025-05-12 14:05:50 瀏覽:673
美國前20大學好在哪 發布:2025-05-12 13:54:32 瀏覽:299
中醫院大學城分院掛號 發布:2025-05-12 13:44:22 瀏覽:25
2016大學放假安排時間表 發布:2025-05-12 13:27:20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