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
Ⅰ 華人科學家發現"天使粒子" 對量子計算有什麼重要意義
7月20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華人科學家張首晟等人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對量子計算也具有重要意義。
發現歷程
正負、陰陽、善惡……這個世界彷彿充滿正反對立。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1928年預言,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幾年後,科學家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驗證了這一預言。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納預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類特殊的粒子,它們的反粒子就是自身,這種正反同體的粒子被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
不過,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一直未被發現,它和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一起,成為理論早有預言但長期無法驗證的粒子。如今,張首晟團隊終於找到了它存在的證據。
Ⅱ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
人文與科學院共分為五個學部及二十四個學組:
Ⅰ. 數理科學部
1. 數學組
2. 物理組
3. 化學組
4. 天文及地理學組
5. 工程科學與技術學組
6. 計算機科學組
Ⅱ. 生命科學部
1.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組
2. 細胞生物學、發展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基因學組
3. 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行為生物學組
4. 演化生物學、種群生物學、生態學組
5. 醫學、生理學、葯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組
Ⅲ. 社會科學部
1. 心理學、教育學組
2. 經濟學組
3. 政治學、國際關系、公共政策學組
4. 法律(包括法律實踐)學組
5. 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組
Ⅳ. 藝術與人文科學部
1. 哲學、宗教學組
2. 歷史學組
3. 文學及語言學組
4. 文學創作學組
5. 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組
Ⅴ. 公共事務、商業與行政管理學部
1. 公共事務、新聞與傳媒組
2. 商業組
3. 教育、科學、文化與慈善組 歷史上,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的華人包括:
胡適,哲學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前北京大學校長,1932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吳經熊,法學家,前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華民國憲法第一草案」(吳氏憲草)起草人,1938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翁文灝,地質學家,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47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元勛,1949年當選為院士。
李政道,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59年當選為院士。
林家翹,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前主席,1962年當選為院士。
王瑞駪,物理學家,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教授,1970年當選為院士。
吳健雄,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被譽為「物理學女王」及「中國的居里夫人」,1972年當選為院士。
丁肇中,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5年當選為院士。
黃克孫,物理學家,翻譯家,詩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當選為院士。
李遠哲,化學家,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1975年當選為院士。
何炳棣,歷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會長,1979年當選為院士。
韋潛光,化工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工學院前院長,1982年當選為院士。
丘成桐,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1982年當選為院士。
王倬,生物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4年當選為院士。
王義翹,生化工程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85年當選為院士。
朱經武,物理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1989年當選為院士。
項武忠,數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1989年當選為院士。
謝希德,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校長,198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徐遐生,天文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天文學會前主席,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1992年當選為院士。
朱棣文,物理學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長,1992年當選為院士。
王賡武,歷史學家,澳洲人文科學院前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1993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翁啟惠,生物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長,1996年當選為院士
錢澤南,生物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主席,1997年當選為院士。
廖述宗,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院士。
何大一,醫學家,洛克菲勒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院士。
吳以仲,生物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1998年當選為院士。
王佑曾,資訊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前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1999年當選為院士。
李文雄,演化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為院士。
李太楓,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前所長,199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姚期智,計算機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2000年圖靈獎得主,2000年當選為院士。
余國藩,人文學人,芝加哥大學教授,2000年當選為院士。
崔琦,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0年當選為院士。
姚鴻澤,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1年當選為院士。
林潮,天文學家,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教授,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創所所長,2002年當選為院士
蕭蔭堂,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謝宇,社會學家,密歇根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林芳華,數學家,紐約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田剛,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陳怡,音樂家,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教授,2005年當選為院士。
錢煦,生物醫學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2006年當選為院士。
哈金,作家,波士頓大學教授,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2006年當選為院士。
施春風,力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前校長,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創校校長,2006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詹裕農,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葉公杼,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袁鈞英,生物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巫鴻,藝術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謝曉亮,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8年當選為院士。
雷干城,理論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09年當選為院士。
戴宏傑,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09年當選為院士。
胡玲,微電子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10年當選為院士。
陳長謙,化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2010當選為院士。
翁玉林,天文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張首晟,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張壽武,數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王映真,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2011年當選為院士。
侯一釗,數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應用數學系主任,2011年當選為院士。
楊培東,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12年當選為院士。
駱利群,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12年當選為院士。
施一公,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為院士
郁彬,數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13年當選為院士
Ⅲ 張首晟為什麼活不了
張首晟是自殺,自殺有多方面原因,投資失敗是最後一根稻草。
具體原因如下:
1、跨界苦惱:管人比管宇宙還麻煩
2013年9月,張首晟創立了丹華資本。據傳,他的部分成員消費著他的名聲為自己謀利,這就是管理投資人團隊的麻煩。管人,是天下最耗神費力的。張首晟可以攻克自然科學難關,但揣摩不透人心。因為人心比宇宙還難測。
2、跨界失敗:此一時非彼一時
在科學拓荒時期,不僅是富蘭克林在諸多領域成為引領者,而且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大多都是這「家」和那「家」,一大堆榮譽頭銜。張首晟想效仿富蘭克林,成為科學家、企業家等等N個家,是不現實的。
3、沒有出口:風輕雲淡加重焦慮
加重張首晟焦慮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表面上的風輕雲淡。其實這是內心焦慮的掩蓋,還不如發泄一下。因為掩蓋本身又要耗神費力,必然加重焦慮。
4、單純情懷,遭遇國利壁壘
中美兩國陷入博弈,這些橋梁就是通敵的罪證。2018年11月20日,美國政府的《301調查報告》中,曾點名丹華資本。張首晟內心的郁悶可想而知。
因為面對美國政府的點名,他的跨國界規劃都會擱淺,投資會受到沖擊,甚至還有更嚴重的麻煩與危機。
5、投資崩盤,精神崩塌——幻滅
2013年9月,張首晟和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應用物理學博士谷安佳聯合創立了丹華資本,從此,張首晟的職業道路徹底變軌。
然而,紅火的區塊鏈在2018年卻迎來寒冬。10月,區塊鏈項目破發已隨處可見,機構投資者入不敷出,甚至一些區塊鏈行業到了欠薪的地步。以歷史最高價和當前價計算,基於量子鏈發行的項目菩提Bodhi,最大跌幅高達98.1%,15個項目的平均跌幅為92%。
所以,幣圈崩盤,投資巨虧,顛覆了他原有的心智,和他心目中的世界運行邏輯。對他來講,這是件超級恥辱的事情。陽光明媚的世界消失了,陡然之間被帶入黑暗至刻的另一世界。這個墨黑的世界不是他們生存的地方,乾脆離開這個世界算了。所以,他悄悄地以自己的方式離開了。
(3)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擴展閱讀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志官方微博2018年12月6日消息,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享年55歲。
另據《文匯報》2018年12月6日消息,根據他的家人和物理系的電子郵件得知,他一直在和抑鬱症作斗爭。斯坦福校方周一就請了公關專家來處理此事了。當地警方認為是自殺,已經結案。
張首晟是斯坦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所獲物理界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里基礎物理學獎等。
Ⅳ 張首晟是基督徒嗎
張首晟是基督徒。
《海外校園》曾經發表了一篇紀念文章《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辭世,生前論科學與信仰》,張首晟的弟兄姐妹們才知道這位華裔科學家還是一位基督徒,曾經立志以科學研究來榮耀上帝,並且發表過有關談論信仰和科學的文章。
(4)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擴展閱讀:
學術貢獻:
張首晟的代表性工作為高溫超導的SO(5) 理論、4維量子霍爾效應、室溫無耗散自旋流等等,在國際相關研究領域里有較大的影響,迄今為止,他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8篇,在Phys. Rev. Lett. 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論文被他人引用15000 多次。
張首晟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Quantum Spin Hall Effect),將其基於晶元業未來提出的新構想——通過控制電子的自旋運動來降低能耗——在理論上完成了預言。
2007年,這一理論預言被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實驗小組通過實驗證實。同年,張首晟領導的研究團隊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志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這項研究計劃獲得美國能源部與國家科學基金會基金支持,因為是華人,張首晟也多了與亞洲的聯系。他透露,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是新科技研究方向,未來將有機會與中國大陸、台灣與香港地區的學術機構合作發展。
概括:
1、開創了全新的研究領域:拓撲絕緣體;
2、2006年理論預言「量子自旋霍爾效應」;2007年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進行實驗驗證研究,被評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Science雜志);
3、2008年理論預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4、2013年與中國科學家合作,進行實驗驗證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守晟
Ⅳ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教師隊伍
清華大復學高等研究中心設制教授編制8人,研究員編制10人,副研究員編制10人以及不定數額的訪問學者和訪問教授等流動研究編制。中心現有在編研究人員10人(包括著名華裔應用數學家林家翹先生、朱邦芬教授及翁征宇教授),流動研究人員18名,其中包括9位在站博士後和9名在讀博士生;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先生為中心名譽主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榮休教授聶華桐先生為中心主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文小剛、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張壽武、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李東海等5位任職設崗在中心的長江講座教授。此外,清華大學物理系顧秉林,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蘇肇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項武忠,香港科技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項武義,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歐陽鍾燦,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葛墨林等6位為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Ⅵ 如何看待華人物理科學家張首晟所說:摩爾定律不滅,人工智慧就能大發展
虎嗅註: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Moore)所提出的摩爾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在過去的五六十年裡,這一理論一直有效,然而人們漸漸發現,如果用常規的技術來繼續推進摩爾定理,未來會碰到一個非常嚴重的瓶頸,在去年的「雙創」大會上,有專家提出的,摩爾定理的危機已經成為目前最大的危機。
但是我覺得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摩爾定律是不是能夠繼續往前推進。在過去五六十年裡面,每過十八個月計算能力都會翻一次倍,這是非常驚人的發展趨勢。在過去五六十年,自從集成電路發展之後,一直按照摩爾定律的方向推進。但是現在有一個危機的產生。主要是我們平時都在講信息的高速公路,但是到了晶元的頂層沒有信息高速公路。在雲計算的機房裡面需要很多電,這些電在頂層運算中變成了一種熱能,使得熱能不能繼續散發出來,半導體集成度就不能往下集成,但是最基本的原理是電子在晶元層次,它的運用是雜亂無章的,電子和電子之間有相互作用,電子和周圍的雜質有相互作用,在碰撞過程中使得本來的電變成了無用的熱能,這樣繼續下去的話,散發出來的熱能也是翻一次倍。
我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設想,就是使得在晶元的層次,電子能夠像高速公路一樣運行,使得能夠各行其道,而互不幹擾。這是我們一次很大的危機,但是也是一個機會,摩爾定律發現的「危」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每個城市都在想能不能成為下一個矽谷,但是成為下一個矽谷怎麼抓住一個新的特殊機會,摩爾定律所碰到的「危」是我們今天所帶來的機會。
我的科學研究發現了一個非常神奇的量子現象,使得電子在晶元層次能夠有自選軌道和達成的各分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公路運轉的方法,使得電子能夠在晶元層次幾乎沒有能耗的在運動。這樣騰訊今後的雲計算可能就不需要花那麼大的電,也不需要那麼多智能的設備。如果要把這個領域繼續往前推進的話,對材料學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最近理論上預言和推出了一個新的材料,有點像石墨烯,就是原子來取代,在單原子運轉的層次下電子能夠像高速公路上互不幹擾,各行其道。
Ⅶ 張首晟的個人履歷
1978年,在沒有讀過高中的情況下,15歲的張首晟直接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
1979年(大二),作為交流學生被送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深造。
1983年,獲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碩士學位,同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1987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1987年,進入加州大學的SantaBarbara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
1989年底,結束博士後研究,與妻子余曉帆一起到了SanJose的IBM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1993年,被評為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95年,年僅32歲的張首晟被聘為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成為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201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5年,入選美國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 1999年,張首晟聯合矽谷企業家們共同創辦了華源科技協會,並在他家後院開了首次會議。現在華源已成為矽谷最大的華人科技創業社團,會員多為中美之間的技術領導者、投資者和企業家,福布斯40名40歲以下CEO榜單中也屢屢出現會員的身影。此外,他在斯坦福大學任創業導師,幫助多位學生創辦公司,並作為天使投資人,成功的投資了VMware(NYSE:VMW)。5年後,VMWare被EMC收購,後來又在紐交所上市,如今市值已達440億美元。這筆投資給張首晟帶來了上百倍的回報。
2013年張首晟教授與他斯坦福的學生谷安佳博士聯合創立丹華資本,意在以斯坦福大學為核心,專注於投資美國最具顛覆性的創新科技及商業模式,連接美國的創新與中國市場。「丹」既代表斯坦福(又譯為史丹福),又有「赤子丹心」之意,「華」取自中華。
丹華資本目前規模已經達到9000萬美元,並且已經投資了12家公司。
現任丹華資本創始董事長。
Ⅷ 楊振寧首席弟子張首晟跳樓自殺,到底是怎麼回事
美國華裔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張首晟張首晟被曝於12月1日去世,終年55歲。據斯坦福校友告知,「從9樓還是19樓跳下來的。前一天周五還在和丹華的律所fund組開會。」
在張首晟生前演講中,張首晟多次提及量子世界的完美。
張首晟突然離世和有限的信息令種種謠言和「陰謀論」甚囂塵上。謠言一:張首晟離世與晶元產業爭斗有關;謠言二:張首晟因不堪301調查的壓力自殺;謠言三:張首晟在斯坦福大學跳樓自殺。
隨後,張首晟的家人與丹華資本已經一一辟謠,具體死因尚未公開。
Ⅸ 如何評價華人科學家majorana fermion
人民網北京7月21日電 (洪蔚琳、趙永新)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志上。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多個團隊共同完成,通訊作者為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均為華人科學家。
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它們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也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基本粒子又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分別以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和印度物理學家玻色的名字命名。
東方西方哲學家都認為,人類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正反對立的世界:有正數必有負數,有存款必有負債,有陰必有陽,有善必有惡,有天使必有惡魔。 1928年,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Dirac)作出驚人的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費米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根據愛因斯坦E = mc2的質能公式,當一個費米子遇上它的反粒子,它們會相互湮滅,從而使兩個粒子的質量消失並轉化為能量。
從此以後,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被認為是絕對真理。然而,會不會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說正反同體的粒子?1937年,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那(Ettore Majorana)在他的論文中猜測有這樣神奇的粒子存在,即我們今天所稱的馬約拉那費米子。不幸的是,他本人做出這一猜測後在一次乘船旅行中神秘失蹤。自此以後,尋找這一神奇粒子成為了物理學家門夢寐以求的探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