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文物博士生導師

文物博士生導師

發布時間: 2021-02-22 15:14:15

Ⅰ 雲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碩士的導師有哪些

348文博綜合
1、李曉東,《中國文物學概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張之恆主專編,《中國考古屬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3、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周靜,羅雁冰,康忠櫧編,《文物保護學基礎》,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
5、王蕙貞編著:《文物保護學》,文物出版社,2009年。

Ⅱ 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畢業是歷史學學士 請問可不可以當老師

本科生是不可以直來接讀博士自的。我國高等學歷教育分為三個學歷層次:分別為專科,本科,研究生,而研究生學歷為最高學歷,但研究生可以根據學位分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學歷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級。博士研究生即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簡稱博士生,是研究生學歷的最高一級。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考上了博士,讀博士等,正是指博士研究生。正在讀的還沒有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嚴格來講只能稱為博士研究生;已經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博士。根據教育部下達的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條件,必須是已獲得碩士學位的人員,或獲得學士學位後6年並達到碩士畢業生同等學歷人員才可以報考。所以本科生是不能直接讀博士的。

Ⅲ 中央民大文物與博物館導師師資

編輯本段簡介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是全國歷史較長、規模較大、藏品較多的民族學專業博物館之一,是全國高校百餘家博物館中唯一收藏、展覽56個民族文物的博物館,也是全國首家展出黨的好乾部牛玉儒同志遺物的博物館,還是中國北方唯一展出台灣少數民族文物的博物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始建於1951年,當時稱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文物室,著名的民族學家楊成志先生是文物室的第一任主任。1982年改為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文物研究室。1988年9月16日經國家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博物館。1993年11月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為支持和推動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2002年學校決定將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舊圖書館進行裝修改造,作為博物新館使用。現在新館已經於2004年9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博物館已經實現展廳和庫房恆溫恆濕,24小時監控。現在館藏有全國56個民族的錦旗、革命文物、土特產品、生產工具、服裝、皮毛、古器物、歷史文獻、珠寶器、武器、樂器、宗教用品等14類文物,及國外部分國家和民族的瓷器、錢幣、圖片等文物,約2萬件(套)。這些藏品的特點,一是族屬、內容全面豐富,反映全國56個民族歷史、文化、精神風貌的各類文物幾乎都有收藏。二是以各民族民間傳統服飾、首飾居多。大部分服飾都已有幾十年、幾百年的歷史。這些服飾充分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在紡織、印染、刺綉、鞣製皮革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精湛技藝。三是許多藏品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歷史紀念意義,如解放初期達賴喇嘛和班禪大師獻給毛主席、各地少數民族人民獻給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大量珍貴禮品。這些藏品生動真實地記錄和體現了黨對少數民族的親切關懷和廣大少數民族人民對黨中央、毛主席的衷心擁護與愛戴之情。四是不乏具有很高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珍品,如新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秦漢以來的銅鏡、銅鼓、陶俑、瓷器、古錢幣、字畫,元、明、清時期的古扇,蒙、藏等民族貴族階層使用的金銀器皿、藏族的唐卡、黎族的龍被、畲族的族圖、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珍貴宗教器具和典籍,藏、傣、彝、納西、水等民族的古籍等。五是高山族的文物數量大、精品多。很多藏品都是進行民族學研究的寶貴資料。
民族服裝本館現在有工作人員12人,來自7個民族。其中包括教授(博導)2人、副研究館員5人、館員2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3人,碩士1人。上述人員的學歷和職稱結構在全國博物館中是罕見的。

Ⅳ 華豫之門的鑒寶專家

《華豫之門》專家團成員:楊寶傑籍貫: 北京
青銅類和雜項類專家
玉器專家、雜項專家
首都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中國世家鑒定委員會鑒定專家
楊寶傑——首都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從事文物工作20餘年。先後參加編寫《首都博物館藏古璽印》《首都博物館藏印選》《玉器之美》《首都博物館藏硯選》《北京文物大系青銅卷》《首都博物館藏銅佛》《中華古硯》等書。從事首都博物館文物徵集工作。 《華豫之門》專家團成員
籍貫:山東 淄博
中國收藏家協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中國航班》雜志特約專家委員、資深玉器收藏及鑒賞專家,畢業於北京大學,多年從事玉器收藏研究工作。
丁釤 1998年始步入收藏領域,獨愛玉,擁有較豐富的藏品。1999年至2007年,遠赴美國、澳大利亞等地考察和學習海外收藏的中國古玉,在玉石收藏文化的研究中,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心得,並總結出自己的一套鑒定理論,受到廣泛認可。曾任《荊州楚玉》編委,多次參與《中國民間精品藏玉集》的整理及徵集,多次受邀參加全國玉器研討會及各類考古工作。
點評風格:直抒胸臆 見解獨到 《華豫之門》專家團成員:曹宏志籍貫:天津
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委員、天津古玩公司總經理。
鑒定方向:瓷器、雜項
天津古玩公司總經理,擁有近30年的古玩市場實戰經驗
點評風格:氣勢澎湃 《華豫之門》專家團成員:黃鼎
籍貫:福州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同時兼任國內多家藝術品經營機構的藝術總監或鑒定顧問工作。《上海證券報》、《美術報》藝術品鑒藏專欄的專欄作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江浙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書畫鑒定專家之一
點評風格:激情、嚴謹
黃鼎,福州市人,1961年生,1987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同時兼任國內多家藝術品經營機構或藝術總監或學術顧問等職。從事中國畫創作和名家書畫的鑒定收藏專題研究近廿年,1992年(三十一歲)即出任香港朵雲軒版的《陸儼少書畫藏品集》一書的學術顧問。1994年又應約擔任國內西泠印社版的《陸儼少作品精粹》《陸儼少課徒畫稿新編》二部畫冊的特邀編輯。中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的美術作品大展並獲獎。近幾年發表於《美術觀察》、《收藏家》、《新美術》、《藝術》、《榮寶齋》與《香港視藝》等海內外專業期刊上的書畫鑒定學術論文達三十多篇,已撰寫出版《名家書畫鑒定的理論與實踐》、《我說書畫作偽》學術著作二部。 《華豫之門》專家團成員:王育成
籍貫:北京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雜項鑒定專家
點評風格:儒雅、縝密
王育成生於北京,籍貫山東淄博,197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畢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育成先後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歷任助教、講師、館員、副研究館員。1992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2000年任研究員,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學道教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王育成主要研究方向為道教文化史及軍事文化史,代表性著作、論文有:《道教法印令牌探奧》(精裝大16開帶書套本,200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明代彩繪全真宗祖圖研究》(精裝大16開帶書套豪華本,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火器史話》(2000年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從兩周金文探討婦名稱國規律》(江漢考古、1982年1期)、《中國父系氏族時代戰爭問題探索》(中國史研究、1986年3期)、《東漢道符釋例》(考古學報、1991年1期)、《中國古炮考索》(中國史研究、1993年4期)、《明武當金龍玉簡與道教投龍》(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3期)、《文物所見中國古代道符述論》(道家文化研究、1996年第9輯)、《略論考古發現的早期道符》(考古、1998年1期)、《唐代道教鏡實物研究》(唐研究、2000年第6卷)、《道教文物藝術與考古發現》(法國漢學、2002年第7輯)、《考古所見道教簡牘考述》(考古學報、2003年4期),等等百餘篇。 《華豫之門》專家團成員:王立軍
籍貫:南京青銅器、佛像鑒定專家
2008年度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
點評風格:率直 、幽默
王立軍 ,文化部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兼綜合藝術委員會主任,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從事青銅器鑒定三十五年。 著有大量專著和論文,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王立軍的「藏寶語錄」 :
手裡的藏品到底真不真,這可能是所有藏家心中最「糾結」的話題。答案在市場中,也在鑒定師們的口中。 《華豫之門》專家團成員:毛曉滬 籍貫:北京
瓷器鑒定專家。
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從事瓷器鑒定四十年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陶瓷鑒定家之一,從事鑒定40餘年。
點評風格:睿智 、犀利
毛曉滬男,1951年生於中國上海,古董投資專業顧問,是當代中國古陶瓷界著名人士,擅長瓷器鑒定、古陶瓷修復。早年受到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劉九庵先生等老前輩的真諦親傳,在古陶瓷鑒定、古陶瓷修復和古陶瓷復制三大領域均有高深造詣。 生於1935年,河南衛視鑒寶欄目《華豫之門》專家組成員。有30多年的收藏歷史,專門收藏和研究高古瓷。是天雅古玩城顧問、文物投資收藏資深評論員、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理事。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收藏家,本身是音樂家出身,離休前曾經擔任過中央樂團的第一提琴。
收藏古陶瓷超過30年,有豐富的藏品和許多獨到的收藏經驗。曾經在大型國際會議上發表過:關於古代藝術品保護和收藏問題的演講。曾經多次出任北京市文物局舉辦的古陶瓷培訓班的授課老師,與故宮、國家博物館的頂級專家同台授課。是非官方的古陶瓷專家。高古瓷收藏是業余嗜好,孜孜以求30年,家裡簡直是一個小型的陶瓷博物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攤販和北京古玩城的老闆們幾乎都認識楊先生,他們叫他「楊老師」。這不只是因為他每周未都風雨無阻地去轉幾趟,也不只是因為他平易近人,關鍵的「眼力好」在圈內幾乎是公認的。連古玩城老闆們拿不準的都要找他來看看。「說」收藏、「說」投資、「說」陶瓷,自然與眾不同。 著名玉器鑒定專家、央視《鑒寶》欄目玉器鑒定專家、河南衛視《華豫之門》欄目玉器鑒定專家、江蘇國際頻道《甄寶坊》欄目玉器鑒定專家、江蘇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江蘇省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副主任。
鑒別古玉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的清的,要經過深入的了解和學習,還要門路對。有些人,玩了幾十年,因為門路不對,依然是外行。當然玩玉要有經濟實力,要跟對人,能進入主流圈子。有些人窮其一生,花了大價錢購買的玉也許就是假的。
投資市場上的玉石中,比較珍貴的是古玉,即清代以前的玉石。與新玉相比,投資古玉更有升值空間,因為古玉有限,而想買的人越來越多,供求決定了它的升值空間,但「投資玉,求真為前提」,提醒我們,投資玉要特別謹慎。一些新入市的投資者看到便宜貨,覺得買入價低,升值空間大,其實玉的「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尤其是古玉不可能只賣幾百塊錢。 徐鴻,《華豫之門》專家團成員,實力派陶瓷鑒賞家,尤擅明清瓷器鑒定。在收藏圈裡已經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曾師從耿寶昌老先生學習瓷器鑒定,底蘊深厚,是圈內公認的實戰派鑒賞家。

Ⅳ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的師資簡介

李學勤: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青銅器專家。
朱鳳瀚:
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著名青銅器專家。
李伯謙:
原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兼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副組長、首席科學家。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考古學家,著名青銅器專家。
唐際根:
牛津大學考古學博士、中國長城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殷墟考古工作隊隊長,著名考古學家。
彭適凡:
江西省博物館名譽館長(原館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江西省文物鑒定專家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
陳佩芬:
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著名青銅器專家。
馮 時:
著名中國古文字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學報》副主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
許 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
岳洪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工作隊副隊長、考古學家。
譚德睿:
原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現任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會長,中國科技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冶鑄史專家。
金 申: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著名佛造像研究專家。
岳占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商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研究專家。
吳振鋒:
陝西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西北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陝西省文物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幣學會理事。
肖夢龍:
原鎮江博物館館長,鎮江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現兼任江蘇省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蘇州東吳博物館名譽館長。
孫一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著名青銅器專家、教育家。 王仁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王莉英: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
張浦生: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孫新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陳彥堂: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研究員,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對外交流合作處處長。
王健華: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古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員美術學系陶瓷鑒定專業碩士生導師。對高古、明清及近代瓷器、紫砂器有極深的研究。
沈岳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大窯龍泉窯楓洞岩窯址考古隊隊長。
禚振西:
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學和深圳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李一平: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白光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副教授,原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副館長。
餘光仁:
《東方收藏》、《收藏快報》主編。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
高阿申: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著名瓷器鑒定專家。
翟健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香港藝術品商會古玩鑒定委員會會員,高級藝術品投資經紀人,瓷器鑒定專家。
黃雲鵬:
中國古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國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會長,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
龔繼遂: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原蘇富比拍賣公司中國書畫部主任。
錢偉鵬:
天物館館長,南京博物院高級藝術顧問,英國國家展覽中心古董展示會高級顧問,國家文物局原駐外文物專家,國際最具實力的藝術品經紀人。
張銘克:
香港藝術品商會鑒定委員,禹州市鈞官窯址博物館名譽館員,龍門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
蔡森林: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文論瓷道專業造詣深厚,古陶瓷鑒藏經驗豐富。
滕姚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金城考古學社副社長。 王時麒:
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北大寶石鑒定中心副主任,著名玉料研究專家,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和玉石專業委員會顧問。
王明達: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著名史前玉器專家,曾主持餘杭反山、瑤山等重大考古發掘工作。
殷志強: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政協副秘書長,著名玉器鑒定專家。
蔣衛東:
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著名良渚玉器專家,長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浙北地區史前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劉 斌: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長。
張敬國: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持凌家灘遺址發掘工作。
唐際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博士,安陽工作站站長,殷墟考古隊隊長。
吉琨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歷史考古室主任、研究員,山西省考古學會理事。
劉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考古隊隊長,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
古 方:
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傳統文化與社會責任研究所執行所長、研究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學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著名古玉鑒定專家。
張 尉: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寶玉石協會玉石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上海文化人才認證中心顧問,上海東方講壇特聘講師。
楊震華: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古玉鑒定委員,國家文物局玉器鑒定專家。
常家康:
上海珠寶玉器鑒定師。
陳啟賢:
台灣古玉器研究專家,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會長,叢志美術出版社社長,著名古玉工藝研究專家。
田廣林:
遼寧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李銀德:
徐州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徐州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江蘇省考古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著名的漢代玉器鑒定專家。
錢振峰:
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上海黃金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大學、同濟大學客座教授,美國A.S.A首席珠寶評估師。 王連起: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馮 遠: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原中國美術館館長。
劉曦林:
中國美術館專家委員會、收藏評鑒委員會、展覽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編委。
邢 捷:
天津市文物局文物處,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秘書長、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美協天津培訓中心客座教授、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員。
余 輝:
歷任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主任、科科研處處長、研究員。
張忠義: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書法家協會會員、嶺南印社常務理事、福州藝友會常務理事、南紀印社社員。
肖燕翼: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歷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蘇士澍: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中國書法培訓中心教授。
陳履生: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陳燮君: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黨委書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
單國霖: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歷任上海博物館陳列部組員、書畫研究部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魯 力: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南京博物院徵集鑒定部主任、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江蘇站站長、江蘇省文博專業高級資格學科委員會委員。
朱宗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資深書畫鑒定家。
左頌德:
台灣國立藝術大學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教授,資深油畫鑒定家。
拓曉堂: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總經理。歷任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組輿圖組組長,國家圖書館古籍善本采編副研究員。
歐陽啟名: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語文出版社書法教材主編。
郎紹君: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大學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郎天詠:
常年從事美術史論的教學、研究工作,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等。
金運昌:
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鑒定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咨詢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
胡妍妍: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裁。
趙 榆: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顧問,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顧問。歷任文化部任機關黨委辦公室主任、中國國家畫研究院任副院長等。
郭 彤: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近現代書畫部總經理。
蕭 平:
江蘇省國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
龔繼遂: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藝術品價格評估專家。
解永全: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薛永年: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研究生部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會員書畫碑帖組召集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章志斌:
國際華夏周易協會上海區會長,國際建築設計堪輿院上海區院長。

Ⅵ 南開考古系的導師介紹

南開大學沒有考古系,最接近的是歷史學院下面的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1.劉毅 (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宮廷歷史
個人簡介
劉毅,男,1964年3月生,天津市人,無黨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高中畢業;1987年7月南開大學本科畢業,獲法學、歷史學雙學士學位;1993 年6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99年7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在漢城梨花女子大學作訪問學者。
1987年7月起在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2001年改為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工作,歷任助理館員、講師;1995年12月破格晉升副教授;1997年被遴選為南開大學第三學術梯隊成員;2001年12月晉升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任歷史系主任助理;1999年3月起任博物館學專業主任。2002年3月出任歷史學院院長助理,2003年5月復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是南開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學科帶頭人。
歷年來開設過的課程有:「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文物學概論」(曾名「中國文化遺產概論」)、「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以上本科生);「中國陶瓷考古研究」、「中國古陶瓷鑒定概要」、「文物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漢唐明清物質文化專題研究」、「中國文物文獻學概論」(以上碩士研究生);「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研究」、「漢唐宋明帝王陵墓考古學專題研究」、「中國陶瓷考古研究」、「唐宋元瓷器專題研究」(以上博士研究生)。其中 「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文物學概論」兩課程在1995-1997年南開大學課程建設評估中先後被評為校級優秀課程。「中國古代陶瓷器」課程於2004 年被評為南開大學精品課、2006年被評為南開大學示範精品課。2007年,獲首屆南開大學「良師益友」獎;2008年,獲第四屆「南開大學教學名師獎」。
招收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宮廷生活史的教學和研究,對於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宮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為關注。出版過《明清皇室》(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7年)、《明清宮廷生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瓷器鑒定自學教程:瓷器鑒定三十講》(萬卷出版社,沈陽,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講義》(新星出版社,韓國漢城,2006 年)、《中國古代陵墓》(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2010年)等個人著作;參與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文物鑒定指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集體著作的寫作。主編「南開文博書系」於2010年5月起由南開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歷年來,在《考古》、《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中國歷史文物》、《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國文物報》、《中國博物館》、《文物天地》、《華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與文物》、《南方文物》(原名《江西文物》)、《景德鎮陶瓷》、《東南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東方博物》、《福建文博》、《北方文物》、《文物研究》、《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河北陶瓷》、《博物館研究》、《南開學報》、《南開史學》、《中國社會歷史評論》、《歷史月刊》(中華台北)、《東洋學研究》(韓國漢城)、《東北亞研究》(韓國釜山)等專業學術刊物以及國(境)內外專題論文集中發表過中國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論文70餘篇,其他文章30餘篇。
所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於2007年獲「2006年度全國文博考古最佳論著獎」,2008年先後獲「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天津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4年11月當選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後改名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2001年10月當選為中國古陶瓷學會學術委員、常務理事。2000年8月起受聘為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2002年4月出任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2002年9月當選為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2011年1月被聘為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南開大學)重大項目《漢到明墓葬所見民間信仰暨近現代華北民間信仰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清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國家文物局「2009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明代藩王陵墓調查研究》項目的研究工作;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北京大學)重大項目《宋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馬工程」人文社科重點教材《中國文物學概論》的編寫(首席科學家)。

2.劉尊志 (教授)
研究方向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
個人簡介
劉尊志,男,1971年12月出生,江蘇豐縣人,漢族,民主促進會會員,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漢考古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就讀於南開大學與鄭州大學,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方向博士後。1995-2007年,在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館考古部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師。
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另對中國古代石刻、田野考古等有相關研究。主講博、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十門課程,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科研項目,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兩部,參與《中國考古學·秦漢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發掘領隊資格,主持和參與數百座古墓葬及十餘處古遺址的發掘,發表考古發掘簡報近二十篇。

講授課程:
講授5門本科生課程:《中國考古(上)》(38學時)、《物質文化史(2-1)》(38學時)、《中國古代石刻》(38學時)、《田野考古學通論》(38學時)、《文博應用技術》(58學時)
2門學術碩士研究生課程:《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40學時)、《田野考古學》(40學時)
2門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40學時)、《田野考古學》(40學時)
1門博士課程:《秦漢考古專題》(40學時)
共計10門課程。

3.賈洪波 (教授)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
個人簡介
1967年生人,籍貫河北懷安。1991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4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等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講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先秦部分),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
研究生課程: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青銅器研究與鑒定

4.程平山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
個人簡介
程平山(Cheng Pingshan)1999年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副教授。
從事中國考古學與古史研究。主要研究課題:中國考古學文化與古史研究、聚落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年代學、藝術與宗教等。
主要講授的課程有:中國考古學研究、先秦兩漢考古學、考古學理論與方法、中國考古學通論、文博應用技術(田野考古方法論、考古繪圖和考古測量)等。

5.袁勝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陶瓷考古、中國古代玉器
個人簡介
袁勝文,男,漢族。1970年出生於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安岳。1992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玉器、秦漢物質文化的研究,主講「中國古代玉器」和「秦漢物質文化」等本科生課程。

6.陳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先秦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
個人簡介
陳暢,女,1980年12月生人,2003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同年考入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2005年碩博連讀,200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應聘為歷史學院教師,確定為講師職稱。2013年評為副教授職稱。 2014年1月進入南開大學博士後流動站進修。
講授課程:《西方博物館歷史與理論》、《西方考古學概論》、《文化人類學概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7.黃春雨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理論博物館學中外博物館比較研究
個人簡介
黃春雨,1962年2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8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博物館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中國博物館》、《南開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任全國十大精品陳列評審專家庫專家,承擔《國家博物館功能與選址》等國家級研究項目。

Ⅶ 鄭州大學文博專業好的導師有哪些

  • 孫危,男,蒙古族,1973年生人。1991—1995年在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並獲得學士專學位;1995—2005年就職於內屬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期間於1997—2004年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就學,先後獲得碩士(2000年)和博士(2004年)學位。2005年調至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工作,同年晉升為文博系列副研究館員;2006年被遴選為鄭州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同年還獲得國家田野考古領隊資格,並在鄭州大學轉評為副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北方民族考古、中西文化交流考古,還兼顧文化遺產保護及研究。

Ⅷ 博物館學專業研究的著名博士生導師有哪些

介紹幾位:
復旦大學古建園林 文物學博士生導師蔡達峰
考古學博士內生導師陳淳
中國書容畫史博士生導師沃興華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生導師、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長魏堅;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新疆考古博士生導師王炳華;
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土家文化研究院院長潘守永;
廈門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吳春明

Ⅸ 考古學術界的名人簡介

裴文中:

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河北豐南人。1927年畢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

1931年起,確認石器、用火灰燼等的存在,為周口店是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梁思永:

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父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國學大師梁啟超。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傳世。

1948年與其兄梁思成(建築學家)同時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此時尚未成立學部,尚未產生學部委員即院士)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先後負責黑龍江昂昂溪細石器文化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候家莊西北岡殷王陵、高樓庄後岡小屯、龍山與仰韶三疊層、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考定了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李濟:

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字受之,後改濟之。湖北鍾祥郢中人。

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並於次年改讀人口學專業,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於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

賈蘭坡,字郁生,曾用筆名賈郁生、周龍、藍九公。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卻攀登上了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

(9)文物博士生導師擴展閱讀:

文化

命名

有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後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採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

由於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後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

以特徵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採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鍾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徵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徵,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徵遺物,還可能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採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考古

Ⅹ 故宮博物院是文物的聖地,歷任院長都是誰

故宮博物院歷任院長是易培基、馬衡、吳仲超、張忠培、鄭欣淼、單霽翔。

1、易培基

易培基(1880—1937),1880年2月28日出生,湖南省善化(今長沙市)人。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弟為近代思想家易白沙。

受過良好教育,畢業於湖南方言學堂,曾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參加武昌起義,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黎元洪的秘書。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任理事兼文物館館長。1933年,因故宮盜寶案蒙遭冤屈,被迫辭去院長之職,移居天津,轉至上海法租界。晚年生活處境凄苦。1937年9月病故,終年57歲。

2、馬衡

馬衡(1881~1955),浙江鄞縣人,字叔平,別署無咎、凡將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

早年入讀南洋公學(現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曾學習經史、金石諸學。精於漢魏石經,注重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中國金石學家,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南洋公學肄業。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1952 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持過燕下都遺址的發掘,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

3、吳仲超

吳仲超(1902年—1984年10月),男,又名蘭久、鏗,上海南匯大團鎮(今劃歸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曾任中共華東黨校副校長兼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助理,故宮博物院院長兼黨委第一書記等職。

4、張忠培

張忠培(1934年—2017年7月5日),男,漢族,1934年生,祖籍湖南長沙,著名考古學家,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的創建者。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2017年7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5、鄭欣淼(鄭鑫淼,1975年前用名),1947年10月生,陝西省澄城縣人,大專學歷(1985年陝西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197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中共澄城縣委、渭南市委及陝西省委工作,曾任陝西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陝西省委副秘書長。

2002年9月至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為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9月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研究院,受聘為院長。

6、單霽翔

單霽翔,男,漢族,1954年7月出生,江蘇江寧人。1971年1月參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研究生,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高級建築師、注冊城市規劃師。

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級)、故宮博物院院長。

(10)文物博士生導師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乎每周一閉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故宮博物院 網路

熱點內容
暨南大學李從東教授 發布:2025-08-26 15:34:52 瀏覽:826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戴教授 發布:2025-08-26 15:32:32 瀏覽:422
美國大學生獲釋 發布:2025-08-26 15:12:01 瀏覽:928
浙江大學教授屬於廳局級 發布:2025-08-26 15:03:08 瀏覽:440
中山大學口腔考研真題 發布:2025-08-26 14:55:20 瀏覽:257
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就業 發布:2025-08-26 14:49:43 瀏覽:936
大學規定的攝像頭存儲時間 發布:2025-08-26 14:49:30 瀏覽:65
美國大學教育現狀 發布:2025-08-26 14:48:00 瀏覽:145
汕頭大學考研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26 14:44:46 瀏覽:39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 發布:2025-08-26 14:42:47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