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⑴ 請問西安交通大學李昌文副教授的作品有哪些
官網查一下看看
⑵ 西安交通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西安交通大學作為一所教育部直屬雙一流大學,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因此也有著一批非常著名也非常出色的教授,他們都是學識豐富,授課條理清晰而充滿樂趣。因此,有些教授的講課是必蹭的課,比如以下這些:
陳文潔教授,主要教授電路方面的課程,講課生動有趣,最重要的是,她是一名非常「可愛」的教授,對待學生充滿耐心,講課過程中會加入一些拓展。課程在內容豐富的同時也充滿樂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索思維。
⑶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的下屬系部
產業與貿易經濟系現有教師 22人(其中外聘教師 5 人),其中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 13 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講師7人,擁有西部地區唯一的產業經濟學國家重點學科,擁有產業經濟專業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和貿易經濟學士學位授予權,培養產業經濟學博士、碩士和貿易經濟學本科生等不同層次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擁有西北地區唯一的應用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建有軟硬體設施一流的西安交通大學戰略產業研究中心、產業發展實驗中心和中國能源研究所等教學和研究平台。
國家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專業以知名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馮根福教授為學科帶頭人,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及省部級項目多項,在SSCI雜志和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已在轉型時期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企業理論、戰略產業發展等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培養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表現出眾,已有多人成長為學界、政界和企業界的精英。
貿易經濟本科專業旨在培養通曉現代中外貿易經濟發展理論與實務,擁有運用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及嫻熟的外語工具處理貿易實務的能力,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復合型商業高級專門人才。近年來,貿經專業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達到100%。 金融系設立於1978年。1988年金融學專業被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為直屬院校重點專業;2006年被陝西省教育廳授予陝西高校本科名牌專業。金融系現有教師30名:教授7名,副教授13名,其中,博士生導師8名。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8名,具有國外留學、訪問學者25人。
金融專業培養本科生、碩士研究生、金融MBA、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後研究金融學方向。現有金融理論、金融投資、國際金融、保險與精算、金融工程五個教研室。開設的主要金融學專業課程:金融學、中央銀行學、金融市場學、商業銀行經營學、公司金融學、國際金融學、保險學、財產保險、人身保險、金融監管學、政策性金融、金融制度比較、信託與租賃、投資項目評估、國際金融實務、投資銀行學、金融風險管理、證券投資分析、國際結算、銀行會計等。
現設有投融資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保險精算中心、金融工程中心。先後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項目23項;省部級課題40餘項。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金融研究》等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獲得省部級科研獎、教學獎、教材獎22項。獲教育部「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7部:《金融學》《金融監管學》《公司金融學》《證券投資學》《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經營學》《商業銀行營銷學》。
金融學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具備金融基礎理論的基礎知識,掌握金融業務的操作技能,了解國內外金融法規,理解國家金融政策,具備在國內外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業務的專門人才;金融學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培養目標:具有扎實的經濟學、金融學理論基礎,掌握金融研究的主要方法,了解金融理論發展的國內外前沿動態,能夠獨立從事金融分析和研究,具備在國內外金融機構從事業務經營和部門管理的高級人才;金融學博士階段的培養目標:熟悉國內外金融理論最新發展,密切跟蹤國內外著名金融專家的研究動態,對金融改革非常敏銳,具有對經濟和金融的綜合研究能力,勝任在金融機構管理、在科研部門研究、在高等院校教研的高等級創新型人才。 統計系創建於1950年,現有教師16人,是全國綜合性重點大學中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是西北地區唯一的博士點。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系主任為吳詣民教授,支部書記為邢公奇副教授。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幾代教職工的辛勤耕耘,統計系已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的教師隊伍,現有兩個專業(統計學和數量經濟學),三個辦學層次(本科、碩士、博士),四個研究方向(計量經濟模型與應用、經濟信息分析與決策、經濟分析方法與應用、經濟計量分析及應用)。現已發展成為在國內有較高知名度(統計學專業全國排名第6位,數量經濟學專業全國學排名第6位)的學科。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學數量化趨勢的凸顯,統計作為方法論支持作用越來越重要,社會各界對統計的重視前所未有,為適應社會需要,統計專業提出了「強化數理方法、突出經濟統計特色的辦學思路」,以「具有良好的經濟學素養,堅實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熟練運用SPSS、EViews等統計軟體,具備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的基本能力」 為培養目標。以期學生畢業後能在企業、事業單位和經濟管理部門從事數據搜集、處理分析,經濟檢測與預警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門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統計系的課程設計科學合理,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現了科學化和多樣化。在課堂教學中,統計系的各位教授、副教授都能堅持承擔本科生的教學任,注重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拿起課本能懂,放下課本會用」。統計系成立至今,已培養了大量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這些畢業生主要在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他們憑借自己扎實的理論及實踐知識,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獨特的才能,很多人已成為其所在行業的中堅力量。
在科學研究領域,統計系教師長期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應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近年來先後承擔了「我國企業生命周期分析」、「經濟函數性數據分析方法與應用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在《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經濟學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出版《應用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專著及教材40餘部,先後有10餘人次榮獲省部級社會科學,軟科學和全國統計科技進步獎。涌現了一批教學效果好、學術造詣高的專家學者。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現有教師20人,其中正副教授12人,講師8人。系下設三個教研室、三個教研中心。三個教研室是:國際經濟教研室、國際貿易學教研室、經營與實務教研室;三個教研中心是: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教研中心、跨國公司競爭與戰略研究中心以及區域經濟學教研中心。我系辦學層次齊全,在長期保持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教育高質量的基礎上,目前還擁有國際貿易學與區域經濟學兩個博士點與碩士點。目前這兩個學科已形成了有一定影響、老中青相結合的學科梯隊。近年來,相繼承擔了2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承擔了省部級科研課題以及企業委託的橫向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公開出版專著與教材10餘部,獲全國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獲國家教委、陝西省科技進步獎各1項。國際貿易學與區域經濟學兩學科的發展及其特色具體如下:
國際貿易學專業(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國際貿易學科成立於1985年,1990年經教育部批准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其後又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成立獨立的國際貿易學碩士、博士點。是我國少數幾個最早成立國際貿易學專業並招收碩士生與博士生的專業之一。2006年,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被陝西省授予名牌專業稱號。本學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初步在以下三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1)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研究,特色為:強調國際貿易領域里的重大實踐問題與理論問題研究的密切結合,研究在開放經濟下的國際貿易壁壘及其戰略、風險管理、網路經濟、環境政策等重大問題方面,已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2)跨國公司競爭與戰略研究,特色為:強調將跨國公司發展的前沿理論研究與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實踐問題研究相結合,研究在跨國零售企業一體化發展、中國製造業的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已取得一批標志性的學術成果;(3)國際金融風險管理與風險投資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特色為:在信用風險管理和創業經濟、風險投資等方面已形成一批標志性學術成果。
區域經濟學專業:本學科創建於1994年,1998年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碩士點,2000年設立博士點,同年設立區域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曾獲「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985」學科建設等項目資助,總建設經費近100萬元。本專業經過數年的發展,已形成三個頗具特色的研究方向:(1)區域經濟理論與方法:主要從理論高度研究區域經濟空間分布、結構演變和經濟發展的特點與調控。此方向主要在開放經濟下區域產業結構特徵分析、區域經濟結構轉變的相圖研究、廣義梯度理論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標志性成果。(2)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主要研究可持續的區域發展的承載力以及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強調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的結合。此方向主要在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標志性學術成果。(3)城市經濟與區域經濟規劃研究: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及其管理中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尤其側重於研究城市房地產經濟與管理、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等重大問題,因而本研究方向具有系統性、重點性與區域性的研究特色。 銀行信息管理系(以下簡稱銀管系)成立於1986年,是為了適應國民經濟信息化,特別是金融信息化對金融管理人才的需要而設立的。從198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2003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專業為「金融信息工程」,碩士研究生專業為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工程,博士研究生在「金融學」專業下設立「金融信息化」、「可疑金融交易識別」、「金融數據挖掘」、「網路金融」等專業方向。銀管系是我國在金融信息化領域唯一具有本科、碩士、博士培養層次的專業教學系。
「銀管系現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講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及在讀博士的教師7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
「金融信息工程」專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交叉學科專業,涉及經濟學、現代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旨在培養通曉經濟和金融理論與實務、金融管理和計算機及其應用技術,掌握金融信息系統開發與管理基本理論與方法的復合型金融信息化專門人才。其特色在於理工與人文學結合,經濟與管理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復合型」金融信息化專業人才。
銀管系自成立以來,緊密結合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領域——金融信息化開展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活動。先後承擔了國家「七五」金融信息化攻關項目「金融電子化標准化總體規范」,並獲中國金融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八五」金融信息化科技攻關項目「銀行會計電算化總體規范」;主持國家「十五」金融信息化攻關項目「金融技術風險監管研究」;參與人民銀行信息化重點項目「金融博士」多媒體系統;主持人民銀行重點科研項目「銀行會計核算教學軟體系統」和「面向對象方法的新一代銀行會計核算系統」。除此之外,還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陝西省社科基金等十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發表、出版了一批在我國金融信息化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現代化銀行信息系統概論》、《電子化銀行信息系統原理》、《中國國家金融網路(CNFN)總體研究》、《電子化銀行信息系統需求分析》、《金融電子化系統標准總體規范》、《中國國家現代化支付系統》、《電子化銀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銀行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金融電子化概論》、《銀行技術風險監管》、《網路金融》等。獲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三項。培養了一批復合型金融信息化專業人才,在國內對該領域具有重要影響。
「銀管系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除在專業課和選修課中增加大量實踐學時外,還鼓勵學生參加有利於培養自己能力和興趣的全國性競賽活動,自2006年起連續參加「花旗杯科技應用大賽」,每年都有1至3個代表隊創入決賽,曾獲得二、三等獎10項,學生們在競賽中表現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了評委的一致好評,為學校和學院爭得了榮譽。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電子商務系成立於2000年4月,下設電子商務綜合、電子商務經管、電子商務技術三個教研室,擁有「陝西省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重要實驗室」。是教育部全國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協作組秘書處、中國信息經濟學會電子商務專業委員會秘書處、國際電子商務中國中心、陝西省電子商務研究會秘書處所在地。已同美國、芬蘭、日本等多個國家建立了學術交流活動,並與國內多家企業如阿里巴巴、96128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目前電子商務系共有教師12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講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8人,占教師人數的67%;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0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梯隊優化、素質優良、具有豐富教學與科研經驗的師資隊伍。
我系電子商務專業是2001年經教育部批准首批設立的院校之一。教學層次齊全,有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後。專業特色鮮明、體現了文理結合,多學科綜合與交叉,實行主輔修制、拓寬專業口徑,已構建起多種人才培養模式。
十年來,在學校、學院各級領導的領導下、在國內外同行的支持下、在全系教師的不懈努力下,我系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承擔與完成了多項國家與省部級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由《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完成的《中國大學評價》中,我院電子商務專業連續多年被評為A++專業。2004年10月我系電子商務專業被陝西省教育廳批准為「陝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名牌專業」;2004年10月電子商務實驗室被陝西省科技廳授於「陝西省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重要實驗室」;2007年電子商務專業為被陝西省批准為「陝西省特色專業」;2007年由我系李琪教授負責的「電子商務概論」獲得2007年度國家精品課程榮譽稱號;2009年由我系作為主要研究成員(排名第2)合作完成的《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知識體系建設與創新實踐》獲得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9年我系學生在《第一屆全國高校首屆「創意 創新 創業」電子商務挑戰賽》獲得特等獎、2010年我系學生在《第二屆全國高校首屆「創意 創新 創業」電子商務挑戰賽》由獲得了特等獎(2名);2010年12月11日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全國高校首屆「創意 創新 創業」電子商務挑戰賽。 系主任: 張倩肖 教授 黨支部書記: 李春米 副教授
西安交大經濟與金融學院經濟學系成立於1994年,一直承擔著經濟與金融學院及學校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理論經濟學教學與科研工作。經濟學系師資力量較為雄厚,學術梯隊結構合理,現有教師20 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講師7人,具有博士學位及在讀博士的教師16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7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5人。經濟學系教師近年來在教學、科研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國家級的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作為主持人承擔了7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4項省部級課題,獲得省部級以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及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8項。
目前經濟學系擁有理論經濟學碩士一級學科,有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兩個碩士點,下設環境、資源產權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宏觀經濟政策與經濟增長、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過渡問題研究和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研究等多學科方向。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我們定位於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復合型經濟學人才;在經濟學教學內容的改革上,倡導先進性和科學性互相結合、現實性和前瞻性互相統一的原則;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力求充分反映21世紀對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的要求。近年來已有多人到英國、美國的一流大學進修訪學,為經濟學的科研、教學搭建了很好的國際交流平台。
我們主要培養具有深厚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知識,適合從事綜合經濟管理、經濟政策研究、經濟理論研究工作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相對於應用經濟學科,它更側重於對經濟現象的理論分析,為解決經濟問題提供科學的思路和方法。經濟學系的學生畢業後就業去向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門、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及各類工商企業、中外咨詢機構等。 系主任: 鄧曉蘭教授 黨支部書記: 王俊霞 副教授
財政系是全國綜合性重點大學中建系較早的系部之一,已經有50年的歷史。該系設有西北地區唯一的財政學博士點。目前已經形成合理的教師梯隊,現有專職教師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講師3名,具有博士學位的專職教師7名。另外,為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財政系外聘兼職教授9名。近十年來財政學科長足發展,一支以財政研究方向鄧曉蘭博士生導師和稅收研究方向李香菊博士生導師為學術帶頭人的、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財政學學科隊伍已經形成。2000年以來,主持了各級各類科研課題50餘項,其中國家級科研課題2項,省部級科研課題20餘項,橫向科研課題20餘項,在《財貿經濟》、《財政研究》、《稅務研究》、《改革》、《當代經濟科學》等專業權威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10餘部,獲省部級獎項多項。
根據西安交通大學建世界一流知名大學的目標,財政學學科發展堅持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重。本科生主要招生方向為財政學(含稅收學),碩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分為學術型與應用型兩類。學術型涵蓋財政政策與制度、公共投融資、稅收理論與實務三個研究方向,應用型主要招收稅務管理碩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招生研究方向為財政理論與政策、稅收理論與制度。
財政學(含稅收學)本科與研究生旨在培養具備扎實經濟學理論基礎,知悉財政管理政策與稅法制度,掌握財務會計知識和技能,能夠在財政、稅務、投資等政府公共管理部門,以及金融、工商企業等相關經濟管理領域從事財稅管理、企業稅收籌劃、財務管理、財政稅收研究工作、具備實踐能力與研究能力的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專業核心課程有:公共經濟學、財政學、政府預算、公共債務、政府采購、稅收經濟學、中國稅制、國際稅收、稅務管理與稽查、稅收籌劃、企業財務會計、財務管理 、財務報表分析、國有資產管理、項目評估與投資、行政管理、社會保障。
⑷ 考西安交通大學的博士專家推薦信能讓副教授簽名嗎
保險起見,還是找教授吧,我當年就是找的兩個教授。一般都是自己寫,教授看一眼或者不看就給你簽了,貌似就是個過場
⑸ 有沒有可能跳過副教授直評教授
可以
你說的是破格
每個學校不一樣
具體要問你們的領導
你這條件遲早是教授
放心
附件:破格評聘教授、副教授的業績條件:
⒈理、工、管、人文、財經、外語類專業破格條件:
⑴破格評聘教授人員須符合的條件:
①符合《西安交通大學評聘教師職務的基本任職條件(試行)》文件中規定的「教授任職條件」;
②還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A:任現職以來,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被收入SCI和EI的數量在5篇以 上(含5篇,一文同時被收入SCI和EI的以一篇計)。屬於管理、人文社科、外語、經濟、會計、數學學科的教師需要在本學科一流刊物上發表同樣篇數的論文,參考刊物目錄如下。
管理類: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系統工程學會主辦)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管理工程學報(全國管理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
管理科學學報(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主辦)
會計類:會計研究(中國會計學會主辦)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中國工業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經濟類:財貿經濟(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中國工業經濟(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人文社科類:新華文摘(新華文摘社主辦)
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人民大學主辦)
外語類: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
外語教學與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
中國翻譯(中國外文局編譯研究、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主辦)
數學類:中國科學(中國科學出版社主辦)
數學年刊(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主辦)
數學學報(中國科學出版社主辦)
B:任現職以來獲國家級四大獎(自然科學獎、發明獎、科技進步獎、教學成果獎)一項(一等獎前七名,二等獎前五名,三等獎前三名,自然科學獎的等級按向上提一等對待);或省部級一等獎一項(前二名)、省部級二等獎一項(第一名)。
C:任現職以來正式出版學術專著一本(要求其中30%以上內容為著者本人成果或發表在核心期刊的內容)或承擔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或有關部委下達的教材編寫任務,該教材已正式出版,本人承擔15萬字以上的編寫任務。
D:任現職以來承擔國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973」計劃項目、攀登計劃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國防預研和型號配套項目、國家級教改牽頭項目、基礎課教學基地、國家CAI課題項目、國家CAI試題庫項目等)一項(主持人);或省部級項目(省部級基金項目、省部攻關項目、省部計劃項目、省部級CAI課題項目等)二項(至少主持一項,主要參加(第二名)一項);橫向課題某一年內累計到款100萬元(硬體費按1/10計算)(主持人)或累計到款300萬元(硬體費按1/10計算)(主持人)。
⑵破格評聘副教授人員須符合的條件:
①符合《西安交通大學評聘教師職務的基本任職條件(試行)》文件中規定的「副教授任職條件」;
②還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A:任現職以來,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被收入SCI和EI的數量在3篇以上(含3篇,一文同時被收入SCI和EI的以一篇計),或有兩篇論文以第一作者被SCI、EI收錄,另一篇以第一作者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工程教育委員會主辦)發表。屬於管理、人文社科、外語、經濟、會計、數學學科的教師需要在本學科一流刊物上發表同樣篇數的論文(參考刊物目錄同對破格教授的要求)。
B:任現職以來獲省部級二等獎一項(前三名獲獎者)。
C:任現職以來正式出版學術專著一本(要求其中30%以上內容為著者本人成果或發表在核心期刊的內容)或承擔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或有關部委下達的教材編寫任務,該教材已正式出版,本人承擔10萬字以上的編寫任務。
D:任現職以來承擔國家項目一項(前三名);或承擔省部級項目一項(主持人)或二項(前二名);或承擔橫向課題某一年內累計到款50萬元(硬體費按1/10計算)(主持人)或累計到款150萬元(硬體費按1/10計算)(主持人)。
⒉醫學類專業破格條件:
⑴破格評聘教授人員須符合的條件:
①必備條件:
A:承擔過三門以上課程的教學工作(其中一門為專業基礎課或技術基礎課),年均教學工作量在160計劃學時以上。能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符合現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思想、觀點正確、教學態度端正、教學效果良好。
B:任現職以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五篇以上(含五篇)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文章,其中二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
C:任現職以來,公開出版本專業具有獨立見解和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一部。該專著本人必須承擔10萬字以上的編寫任務。
②還需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A:承擔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或有關部委下達的教材編寫任務,該教材已經出版,本人承擔1 5萬字以上的編寫任務。
B:任現職以來,獲得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教學優秀成果獎獎種中一項三等獎,本人為獲獎人員的前二名(以獲獎證書排名為准)。
C: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教學優秀成果獎獎種中二項三等獎,本人為獲獎人員的前二名(以獲獎證書排名為准)。
⑵破格評聘副教授人員須符合的條件:
① 必備條件:
A:承擔過兩門以上(含兩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其中一門為基礎課或技術基礎課),年平均教學工作量在160計劃學時以上。在教學中能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教學觀點正確,教學態度端正,教學效果顯著。在教學中能堅持學科領域馬列主義方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B:任現職以來,在國內外公開發表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不少於三篇(含三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不少於一篇。
②還需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A:承擔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或有關部委下達的教材編寫工作,該教材已經出版,其中本人承擔10萬字以上的編寫任務。
B:任現職以來,已出版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學術專著一部以上(含一部),該專著不少於10萬字。
C:獲得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教學優秀成果獎獎種中一項三等獎。本人為獲獎人員的前三名(以獲獎證書排名為准)。
D: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教學優秀成果獎獎種中二項三等獎,本人為獲獎人員的前三名(以獲獎證書排名為准)。
⑹ 西安交大一個普通副教授一年能收入多少錢
西安來交大的一個工源科教師如果沒有副教授的頭銜一年想進帳5萬元,沒門兒。講師1200元/月 非常平常,根本不是N年前的事兒,只不過這是扣過各種費用的凈收入而已。
本人是二流學校,副教授、還混了個學科四級崗一年總也不過4萬多一點(工資1500、津貼2000、還有一點年終的什麼玩意兒)
⑺ 王改民的介紹
王改民,1947年11月3日生,陝西咸陽人,大學學歷。原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陝西省委版秘書長。 現為中國權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屆藝術發展委員會委員及西安創作基地主任、咸陽師范學院於右任書法院名譽院長、陝西省省直機關書畫協會會長、陝西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2014年12月27日不再擔任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⑻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是誰啊
王兆安老師是之前的院長,早就換屆了,現任是邱愛慈院士。
⑼ 閻波的工作經歷
2014年1月至今來,西安交通大學自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2011年1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講師
2011年4月至今,共青團西安交通大學委員會副書記
2007年9月-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學講師、學生工作部(處)/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形勢與政策》課程主講教師
2008年7月-201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學崇實書院團工委書記、輔導員
2008年4月-2011年4月,共青團西安交通大學委員會兼職副書記
2006年7月-200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團工委書記
2004年10月-200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學助教
2003年7月-200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輔導員
⑽ 誰知道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那個博士生導師比較厲害,最好是兩院院士級別的
兩院院士
謝友柏
1955 年畢業於交通大學 (上海) 內燃機製造專業並留校執教,後隨校西遷,在西安交通大學任教至今。曾任西安交通大學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所長(1986--1997),潤滑理論及轉子軸 承系統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1994--1999)。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 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教改顧問組成員,機械科學研究院AMTRC現代設計技術首席專家, 十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主任、摩擦學學報編委會副主任、機械工程學報、工程設計、英Proc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編委。歷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1979-1992)、第四屆理事長(1992--1997)、第五屆常委(1997年)。1994年5月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在這四十五年中,開設過的課程有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振動理論、流體動力潤滑理論、彈 性流體動力潤滑理論、軸承技術、摩擦學、現代設計等。
他發展了原有建立在簡單摩擦學系統上的系統方法,提出了摩擦學(大)系統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構造了理論上的框架。並在大型汽輪發電機組和高速透平機械轉子 軸承系統以及內燃機缸套活塞組件系統的摩擦學、動力學設計上,得到重要和豐富的理論及應用成果,在推動摩擦學設計和建設摩擦學資料庫上,做了大量工作。發 表了大量的論著,歸納了摩擦學行為的三個基本規律:系統依賴性,時間依賴性和不同學科行為的耦合,並建議把它們列為摩擦學的三條公理。他指出,傳統的理論 和技術,多不考慮動力學行為耦合,這是歷史打在摩擦學身上的一個烙印。
--------------------------------------------------------------------------------
盧秉恆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籌建)負責人,國務院機械學科評議組召集 人,國家基金委工材部第二屆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基金委機械學科評議組負責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物製造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製造工藝協會副理事長,全 國高校金屬切削機床學會理事長。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香港蔣氏科技成就獎。主要學習與工作經歷如下:
● 1962年9月—1967年8月就讀於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畢業;
● 1967年9月—1979年9月三門峽中原量儀廠,歷任工人、技術員、分廠廠長;
● 1979年9月—1982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機械製造專業碩士;
● 1982年9月—1986年6月在職攻讀西安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專業博士;
● 1988年11月—1992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研究機械動力學;
● 1992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研究快速成形製造,生物製造,微製造;
● 1992年7月—1993年3月以高訪學者身份赴Michigan大學研究工作;
● 2001年—2004年任國家八六三計劃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機械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
● 2002年—2004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第一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主 持教育部快速成型製造技術工程中心建設項目、「九五」「十五」教育振興計劃、211計劃等。近年來承擔和參加主要科研項目:基於快速原型的快速製造集成系 統的研究與應用示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產品開發的快速模具製造集成技術及設備(863計劃);節水灌溉設備快速開發平台技術與設計軟體研製 (863計劃);節水產品激光快速成型技術研究(863計劃);IC製造中壓印光刻工藝與設備的研究開發(863計劃);分層製造過程模擬與工藝材料優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工骨活化機理及仿生設計製造技術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微壓印成形的相變構型與保真轉移(973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