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石拓教授
A. 「廈門大學」四字是誰的題字
是魯迅先生的字,但並不是魯迅先生所寫,而是從魯迅寫過的字中抽選出「廈」、「門」、「大」、「學」四個字。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魯迅在廈門期間曾寓居於此。在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與國學研究院教授,除教學外,還撰寫了17萬多字的著作。
為了紀念魯迅,學習魯迅,廈門大學於1952年10月創設魯迅紀念室。紀念室設於集美樓二樓原魯迅先生在校任教時居住過的房間。
(1)廈門大學石拓教授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廈門市軍管會於10月20日委派軍代表吳強、肖楓接管廈門大學,組建新的廈大黨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為廈門大學校長。
1951年,原省立福建農學院並入廈大,改成廈門大學農學院,原私立福建大學的政治、法律、經濟三系並入廈大。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大調整。1952年院系調整前,廈門大學擁有7個學院。
廈門大學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中國首個在海外建設獨立校園的大學,學校早期建築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被譽為「南方之強「、「中國最美大學」。
截至2019年3月,廈門大學4個校區佔地9700多畝,其中馬來西亞分校約90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220多萬平方米;設有研究生院、6個學部以及29個學院和15個研究院;1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有專任教師2662人,兩院院士22人;在校學生40000餘人,本研比約為1:1。
B. 廈大四種精神是哪四種
廈門大學四種精神:陳嘉庚先生的愛國精神、羅揚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薩本棟校版長為代表的艱苦辦學權的自強精神和以王亞南校長、陳景潤教授為代表的科學精神。
這四種精神是廈門大學80多年優良辦學傳統的歷史積淀,是廈大寶貴的精神財富。「四種精神」薪火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廈大人自強不息,開拓創新,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2)廈門大學石拓教授擴展閱讀:
1、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個人生活極其儉朴,他抱著「教育救國」的信念,傾資辦學,創辦了廈門大學,成為華僑捐資辦學的一面旗幟。
2、1926年1月,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在廈大成立,廈大二年級學生羅揚才任支部書記。在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4·9」政變中,羅揚才被捕,他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3、抗戰時期廈門大學內遷至閩西長汀,薩本棟校長帶領全校師生艱苦辦學,使廈大成為當時國內「最完備的大學之一」。王亞南校長嚴謹治學,畢生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與郭大力合作)翻譯了首部《資本論》中文全譯本。
4、陳景潤教授對科學執著追求,對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取得光輝成果。
C. 有哪些名人是廈門大學畢業的
林惠祥、伍獻文、郭大力、盧嘉錫等。
1、林惠祥
林惠祥(1901年~1958年) ,中國人類學家,福建晉江人。又名聖麟、石仁、淡墨。男、漢族。192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28年畢業於菲律賓大學,獲人類學碩士學位。1931年任廈門大學歷史社會學系主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等。我國著名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民俗學家、民間文藝理論家。
2、伍獻文
伍獻文(1900年3月15日—1985年),動物學家、魚類學家、線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伍獻文是《中國鯉科魚類志》的主要撰寫者,是中國魚類分類學、形態學、生理學和水生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國國內率先闡明鯉亞目魚類的系統發育,並提出了新分類系統,最早組織和進行了中國的海洋與湖泊綜合調查。
3、郭大力
郭大力(1905年(乙巳年)——1976年(丙辰年)),男,江西南康縣三江鄉斜角村人。中國經濟學家,教育家。1923年入廈門大學學習化學,後轉學上海大夏大學(今)攻讀哲學,並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30和40年代,除從事著譯外,還在廣東文理學院,廈門大學任教。
4、盧嘉錫
盧嘉錫,台灣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縣,物理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34年,盧嘉錫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5、許滌新
曾用名許聲聞,方治平、渤若 。揭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汕頭大學首任校長。193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商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社聯研究部副部長、宣傳部長、黨團書記等職。1934年,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組織部長。
D. 鄭蘭蓀的從「傑青」到院士
拿一流成果回報祖國
記廈門大學教授鄭蘭蓀
蔣升陽
2006年07月06日03:29
「既然是祖國派我去留學,學成了當然要回來報效祖國。」在廈門大學的實驗室,鄭蘭蓀慢慢地和記者聊起來。
鄭蘭蓀在美國留學時的導師,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莫利教授。一段時間後,斯莫利教授開始關注這個勤奮好學的年輕人,將「超冷的原子簇正負離子束的產生」這一課題交給了他,這是一個國際上還沒有科學家嘗試過的難題。鄭蘭蓀明白,這是他求學生涯的一座山峰。他一天做一頓飯,分成三餐吃,每周學習、工作超過80個小時。最後,他的博士論文得到導師的高度評價。
1986年5月,在戴上博士帽數天後,鄭蘭蓀毅然動身回國。美國、德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同行均以優厚的條件挽留,都被他謝絕了。
回國後,鄭蘭蓀進入廈門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他研究的方向是激光產生原子簇、激光化學等,這在當時的國內基本是空白。鄭蘭蓀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利用國外先進實驗室先做一些研究,盡快拿出成果;二是在國內一切從零開始干。這樣干周期長,風險大,可能幾年內出不了成果,卻能在國內開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鄭蘭蓀毅然選擇了後者。他四處申請經費,購買儀器設備,籌建自己的實驗室。經過努力,鄭蘭蓀先後獲得了首屆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首屆霍英東教育基金、國家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和博士後研究基金的資助。1994年,他又獲得了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基金。
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鄭蘭蓀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九五」重大項目「原子團簇化學和物理」中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300多篇論文。2004年,鄭蘭蓀領導的科研組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活潑碳50的捕獲》。當年,斯莫利教授和其他兩位科學家就是因為合成和發現了碳60而榮獲1996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比碳60更小、更難以捕捉的碳50的發現無疑是該領域研究的一項重要突破。
鄭蘭蓀說,科研成果的取得絕不是偶然的撞大運,成功捕獲碳50,科研組從確定選題到最終取得成果,歷經了10年艱辛。「剛開始,我認為要捕捉、發現碳50的成功幾率非常小,但組里的年輕人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下來,事實證明,他們的堅持是對的。」鄭蘭蓀說,碳50這一成果全部在國內完成,這在我國科學界也是較少的。
如今,「功成名就」的鄭蘭蓀每周跨海往返漳州校區兩次,給本科一年級學生上《化學原理》課,加上路程和備課時間,每次平均花費8小時以上。在一般人看來,本科低年級課程涉及的學科較多,課程內容與前沿學科研究關系不大,因此不少人不願意為此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在鄭蘭蓀看來,為本科生授課是教授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直接講給學生,拓展他們的視野,增強學生對本專業、本學科發展的學習信心。鄭蘭蓀當然很忙,他要搞科研,還要帶研究生,擔任的許多社會職務也牽扯了不少精力,但他還是認認真真地給本科生上課。「我講課還是蠻精彩的,我還是受表彰的『福建省傑出人民教師』呢。」鄭蘭蓀好不容易說出一句「不謙虛」的話。
《人民日報》 (2006-07-06 第14版)
E. 閩籍科學家有哪些
你好。
田中群 物理化學家。廈門大學教授。1955年生於福建廈門。198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87年獲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現任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英國皇家化學會高級會員。
主要從事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和譜學電化學研究。獲得了多種純過渡金屬體系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光譜譜圖,證實了VIII B族過渡金屬具有弱SERS效應,並應用於燃料電池的電催化研究和不銹鋼的防腐蝕。應用不受譜儀檢測器解析度限制的時間分辨拉曼光譜技術,建立了電位平均拉曼光譜新方法。還發展了在微晶元上用電化學構造電極納米間隔的技術。設計合成了特殊形狀的納米粒子,並表徵其等離子體共振吸收在內的多種特性
陳懿 物理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1933年生於福建福州。195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
長期從事催化劑、介觀化學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嵌入模型,對氧化物在其載體上的分散行為做出定量的描述,解決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陰離子所產生屏蔽效應的計算。闡明了溶液反應合成非晶態Ni-B粒子的機理,發現了制備Ni-P合金粒子液相反應的自催化本質,改進了溶液沸點附近迴流加熱的制備方法,提出了有效避開水解作用,獲得類金屬元素含量高的Fe-B非晶合金的固相化學反應方法。近年來,在納米復合氧化物的制備及其晶格氧的活動性與粒子尺寸和催化選擇性的關聯,低維納米金屬氮化物的制備及其場發射性能等方面都取得良好進展。專著有《穆斯堡爾譜學基礎和應用》等。
姚建年 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3年生於福建晉江。1982年畢業於福建師范大學化學系,1990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碩士學位,1993年獲該校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副所長,兼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主要從事有機納米體系和復合薄膜的光致變色研究。實現了對有機納米體系中光化學、光物理性能的調控,將納米材料特異性研究拓展到有機小分子領域。制備了納米球、塊、線、管等有機光功能納米結構材料,實現了對其形貌的調控和保護;發現了隨粒子尺寸增大逐漸向低能端移動的分子間電荷轉移激子的限域效應;通過粒徑控制實現了吡唑啉衍生物DAP納米結構材料的發射波長的調控;運用超分子化學概念和分子組裝技術構建出納米級光致變色超薄膜;通過與貴金屬復合,使過渡金屬氧化物薄膜的光致變色效率提高5倍。提出半導體與貴金屬間Schottky結的增幅原理;還制備出厚度小於2nm的單層光致變色超薄膜。
吳碩賢 建築技術科學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教授。1947年5月生於福建泉州。1970年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建築學專業畢業,1981年、1984年先後獲清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技術科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物理分會副理事長,建築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建築與環境聲學研究。系統提出城市交通雜訊預報、模擬及防噪規劃的理論與方法;闡明聲學虛邊界原理,推導出混響場車流雜訊簡潔公式,較好地解決國際上20多年未解決的問題。完成首例將建築輔助設計軟體與聲學軟體鏈接以分析室內音質的工作。提出廳堂響度評價新指標和計算公式,用模糊集理論進行廳堂音質評價,指導並與合作者提出擴散聲場模擬新計算模型和界面聲能擴散系數的改進測量方法和計算公式;開展建築環境評價方法體系、人的行為模式和使用後評價研究,初步建立了建成環境主觀評價理論體系。承擔55座觀演與體育等建築的音質設計。
詹文龍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5年生於福建省廈門市。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
主要從事低能、中能、相對論性重離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大科學工程研製,對重離子核物理和新核素合成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放射性束物理研究中發現了11種新核素,首次測量30多種核素的質量;成功地研製出美國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PHENIX實驗探測器的高性能飛行時間探測器的樣機;研製成具有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蘭州放射性束流線,在此束流線上確定了一批豐質子暈核,並初步鑒別出理論預言的質子滴線外的核素25P等,促進了中國的放射性束物理實驗研究的發展。領導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研製,並為此做出了重大貢獻。
希望幫到你。
F. 為祖國科技而獻身的的偉人
袁隆平
(1930.9.1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
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
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
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
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
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
「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與西南師范大學
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
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
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
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
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
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
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
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錢學森
[編輯本段]【科學成就】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
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
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
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②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
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
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③工程式控制制論
工程式控制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④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
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
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⑤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我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
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
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
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
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⑥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⑦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
(noetic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
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
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應以
應用力學為借鑒,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
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3)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
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
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⑧人體科學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
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
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數,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數組成
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
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⑨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
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陳景潤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
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l。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
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
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後,
「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寶石!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皇
冠上的寶石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
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
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個國家語言對一個數學
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
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
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
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
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對於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
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
「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陳景潤的小故事:陳景潤出生在貧苦的家庭,母親生下他來就沒有奶汁,靠向鄰居借熬米湯活過來。快上學的年齡,因為當郵局小職員的父親的工資太少,供大
哥上學,母親還要背著不滿兩歲的小妹妹下地幹活掙錢。這樣,平日照看3歲小弟弟的擔子就落在小景潤的肩上。白天,他帶領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數手指頭玩;
晚上,哥哥放了學,就求哥哥給他講算數。稍大一點,擠出幫母親下地幹活的空隙,忙著練習寫字和演算。母親見他學習心切,就把他送進了城關小學。別看他長得
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績很好,因而引起有錢人家子弟的嫉妒,對他拳打腳踢。他打不過那些人,就淌著淚回家要求退學,媽媽撫摸著他的傷處說:「孩子,只怨我
們沒本事,家裡窮才受人欺負。你要好好學,爭口氣,長大有出息,那時他們就不敢欺負咱們了!」小景潤擦乾眼淚,又去做功課了。此後,他再也沒流過淚,把身
心所受的痛苦,化為學習的動力,成績一直拔尖,終於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三元縣立初級中學。
在初中,他受到兩位老師的特殊關註: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語文老師,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橫行霸道,國民黨卻節節退讓,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
就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陳景潤勤奮刻苦,年少有為,就經常把他
叫到身邊,講說中國5000年文明史,激勵他好好讀書,肩負起拯救祖國的重任。老師常常說得滿眼催淚,陳景潤也含淚表示,長大以後,一定報效祖國!另一位
是不滿30歲的數學教師,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知識非常豐富。陳景潤最感興趣的是數學課,一本課本,只用兩個星期就學完了。老師覺得這個學生不一般,就
分外下力氣,多給他講,並進一步激發他的愛國熱情,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萬萬不行的,而數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從
此,陳景潤就更加熱愛數學了。一直到初中畢業,都保持了數學成績全優的記錄。
祖國陳景潤光復後,陳景潤考入福州英華書院念高中。在這里,他有幸遇見使他終生難忘的沈元老師。沈老師曾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當時是陳景潤的班主任兼教
數學、英語。沈老師學問淵博,循循善誘,同學們都喜歡聽他講課。有一次,沈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數學題:「韓信點兵」。大家都悶頭算起來,陳景潤很快小
聲回答:「53人」全班為他算得速度之快驚呆了,沈老師望著這個平素不愛說話、衣服檻樓的學生問是怎麼得出來的?陳景潤的臉羞紅了,說不出話,最後是用筆
在黑板上寫出了方法。沈老師高興地說:「陳景潤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講,我幫他講吧!」沈老師講完,又介紹了中國古代對數學貢獻,說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成
果早於西歐1000年,南宋秦九韶對「聯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義大利數學家歐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師接著鼓勵說:「我們不能停步,希望你們將
來能創造出更大的奇跡,比如有個『哥得巴赫猜想』,是數論中至今未解的難題,們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們要把它摘下來!」課後,沈老師問陳景潤有什麼想
法,陳景潤地說:「我能行嗎?」沈老師說:「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韓信點兵』,將來就能摘取那顆明珠: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陳景潤失眠了,
他立誓:長大無論成敗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G. 廈門大學出了哪些厲害的「網紅」人物
不請自來,廈大化院18級本科生。
大家的回答都很優秀,也很全面。大家經常提到的是校主嘉庚先生,魯迅大師,薩本棟、王亞南校長,陳景潤校友,盧嘉錫院長,潘懋元教授,易中天教授。
還有一些不太容易察覺的名人有林語堂大師,詩人餘光中,李敖先生。
(導游詞背的這么溜,求誇)
但是,我發現還有一些「網紅」沒有被出現,就補充一下(笑出聲)。
芙蓉隧道
芙蓉隧道絕對是廈大第一網紅景點
每天走在校內,最常被遊客問到的絕對是
「同學請問芙蓉隧道在哪?」
「同學請問那個最美隧道在哪?」
「同學請問那個塗鴉隧道在哪?」
。。。
芙蓉隧道長這個樣子
就說一點
不要給黑天鵝投餵食物!
不要給黑天鵝投餵食物!
不要給黑天鵝投餵食物!
勿謂言之不預也!
H. 廈門大學牌匾是誰寫的
早前,廈大主頁上用的是「魯迅體」,不過,並不是魯迅特別為廈大所寫,而是從魯迅手稿中拼出「廈門大學」四個字。而現在新版主頁上的「廈門大學」出自於陳嘉庚之手,是從位於群賢樓前廈門大學奠基石上拓下來的。
(8)廈門大學石拓教授擴展閱讀:
廈門大學,簡稱廈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學校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 。
截至2018年3月,學校佔地9000多畝,校舍建築總面積21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490多萬冊,電子圖書560多萬冊,固定資產總值91億元,儀器設備總值25億元;擁有8家附屬醫院;
設有研究生院、6個學部以及28個學院(含76個系)和14個研究院;擁有31個博士後流動站,3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學科授權,5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個碩士專業學位學科授權;有專任教師2657人;有在校學生近40000人(含外國學歷留學生1235人),其中本科生19843人、碩士研究生16172人、博士研究生3647人;1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I. 廈門大學法學院博導的資料
1、姓名: 蔡從燕 職稱: 教授、博導
主要講授課程 《國際經濟法》,碩士生學位課
《國際公法》,本科生主幹課
《國際公法》,碩士生學位課
2、姓名: 劉志雲 職稱: 教授、博導
劉志雲,江西瑞金人,1994年至1998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旅遊管理專業,獲學士學位;1998年至2001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專業,師從盧炯星教授,獲碩士學位;2001年至2004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師從徐崇利教授,獲博士學位。
研究旨趣為國際關系理論與國際法學交叉研究、國際經濟法與涉外經濟法、投資法與金融法等領域。至今已在《中國社會科學》等雜志公開發表法學論文110餘篇;已出版個人專著3部;參與專著或教材撰寫若干。從2009年起主持「廈門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文庫」的出版。
2004年9月獲得博士學位後任教於廈門大學法學院經濟法教研室,同時為國際經濟法研究所與經濟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2005年被廈門大學研究生院正式遴選為碩士生導師。
2006年被廈門大學破格聘為副教授、任副教授期間被破格聘為博士生導師。
2007年入選「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8年被廈門大學破格聘為教授。
2008年入選「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0年入選「福建省法學會第二屆中青年優秀法學人才」;被評為「福建省第六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專家」。
2010年起擔任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編委。
2010年起擔任福州大學兼職教授。
2001年:廈門大學第一屆「十大學術新人」;
2003年:「廈門大學嘉庚獎學金」;
2003年:廈門大學第二屆「十大學術新人」;
2006年:廈門大學工商銀行科研獎。
2006年:「廈門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
2007年:「福建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7年:「廈門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7年:「福建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8年:聯合主講的《金融法研究》評為福建省優質碩士學位課程;
2009年:「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0年:「廈門大學『中國銀行』科研獎」。
2010年: 中國國際法學會2004-2009年度「航天科技」國際法優秀科研成果獎;
2010年:福建省法學會第三屆優秀法學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3、 姓名: 張榕 職稱: 教授、博導
要講授課程 《民事訴訟法》
《證據法》
《法律診所》
司法部2001年度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科研課題《仲裁製度研究與〈仲裁法〉的修改》的主要參加人。
廈門大學育題基金項目《中國證券市場的法律規制》項目負責人。
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科研課題《司法能動性與司法解釋的規制》主持人。
福建省2007年社科基金項目《事實認定過程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權——以民事訴訟為中心》主持人。
福建省2009年社科基金項目《通過有限判例制度實現正義》主持人
4、 姓名: 曾華群 職稱: 教授、博導
主要講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國際經濟法學」、「國際經濟法總論」、「國際投資法」、「香港法概論」、「WTO法專題」;
碩士生學位課程:「國際經濟法理論」、「香港經貿法專題」、「國際經貿條約專題」、「國際投資法專題」;
博士生學位課程:「國際經濟法理論」、「國際法專題研究」
主要學術觀點 國際經濟秩序的新舊更替和國際經濟法的破舊立新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中產生和發展的,是由發展中國家率先發動,發達國家消極應付的。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如同逆水行舟,每一個進步,都需要艱辛的斗爭和努力,稍有懈怠,已取得的成果可能得而復失或名存實亡。對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法新規范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發展中國家應有戰略的眼光和充分的准備。
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服務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這決定了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界在吸收西方國家有關研究成果的同時,應有符合本國國情和目標的研究方法。從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發展的經驗看,今後應繼續堅持和發展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立足本國實際的方法;歷史和現實結合的方法;綜合研究的方法;比較研究的方法;法律與經濟相結合的方法。
研究理念和特點 國際經濟法學是世界性的,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是世界性國際經濟法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世界性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繁榮,世界性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繁榮也不能缺少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參與和奉獻。
中國國際經濟法學者應繼續借鑒和吸收外國的相關研究成果,積極主動地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在國際學術論壇上,對國際經濟法學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中國學者的見解,表明中國的立場,為世界性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學者,應從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出發,具有破舊立新的歷史責任感、決心和勇氣,既不能對西方法律觀念亦步亦趨,更不能對少數發達國家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踐踏民主的霸權行徑熟視無睹、束手無策,而應當擺脫阻礙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西方法律觀念的羈絆,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創建和發展新的法律概念、觀念和理論。
5、 姓名: 徐崇利 職稱: 教授、博導
主要講授課程 專科生:《關貿總協定法律制度》
本科生:《國際經濟法總論》《國際經濟法概論》《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投資法》《國際私法》
碩士生:《國際經濟條約研究》《國際投資法研究》《國際私法研究》《國際關系理論與國際法》
博士生:《國際法理論研究》《國際法專題研究》
6、姓名: 齊樹潔 職稱: 教授、博導
主要講授課程 本科生:《民事訴訟法》、《民事司法改革》、《律師制度與實務》。
研究生:《民事訴訟法》、《證據法》、《外國民商法》、《程序法基本原理》、《訴訟法文獻選讀》。
主要學術觀點 1.司法資源是有限的。訴訟並不是最好的糾紛解決方式。司法改革的推進不應僅限於訴訟領域,還應包括相關的制度。為實現司法的公正和效率,除了改革和完善訴訟制度外,還必須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包括協商、調解、行政處理、仲裁等各種ADR方式,並且賦予當事人解決糾紛的程序選擇權。
2.司法改革不但應當是全局性的,而且應當是合法有序的。當務之急是由全國人大設立司法改革委員會,並取得法律的授權,統一領導、規劃、協調全國的司法改革。
3.司法改革應當立足於本土資源,在移植外國制度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進行充分的論證。司法改革還應當重視借鑒域外經驗,如果僅僅局限於對本國現行制度的考察,我國的司法改革將很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承擔項目 1.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國兩制與廈門涉台立法》(1996),任課題組長。
2.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涉台法律問題研究項目:《維護大陸居民在台灣的正當權益》(1998),任課題組長。
3.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英國、德國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對中國的借鑒》
(1999),獨立承擔。
4.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仲裁製度研究與仲裁法的修改》(2001),任課題組長。
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英國民事司法改革研究》(2001),任課題組長。
6.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研究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公證制度研究與破產制度的完善》(2003),任課題組長。
7.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環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2004),任課題組長。
8.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立法研究》(2004),任課題組長。
9.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和諧社會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2005),任課題組長。
10.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公證制度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2006),任課題組長。
11.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權利保護法律與實務研究》(2007),任課題組長。
1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2007),任課題組長。
13.福建省法學會法學研究重點課題:《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機制改革問題研究》(2007),任課題組長。
14.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權利保護與糾紛解決機制研究》(2008),任課題組長。
15.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涉及公證的訴訟案例分析》(2008),任課題組長。
16.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運用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為東莞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司法保障》(2008),任課題組長。
17.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優化法制環境,促進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的司法統計分析》(2009),任課題組長。
18.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香港民事訴訟制度研究》(2010),任課題組長。
19.廈門大學人文社科橫向課題:《繁簡分流與快速處理機制研究》(2010),任課題組長。
主要著作 1.主編:《律師訴訟案例》,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副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要論》(譚兵主編),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3.參編:《訴訟法大辭典》(錢國耀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4.副主編:《台灣民法研究》(胡大展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參編:《民事訴訟法新論》(章武生主編),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6.副主編:《中國民法》(柳經緯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7.參編:《中國審判實務大辭典》(馬原等主編),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8.參編:《海峽兩岸法律制度比較·訴訟法》(薛景元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9.主編:《商法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0.參編:《海峽兩岸交往中的法律問題研究》(陳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1.參編:《台灣法律大全》(陳安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
12.主編:《民事程序法》,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3.主編:《給個說法:老百姓法律顧問叢書》(第1-6輯),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4.主編:《給個說法:老百姓法律顧問叢書》(第7-12輯),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參編:《民事訴訟法》(江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6.主編:《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7.副主編:《仲裁法新論》(張斌生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8.主編:《英國證據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9.總主編:《民事證據法專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0.總主編:《ADR原理與實務》,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1.參編:《比較民事訴訟法》(常怡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2.參編:《民事訴訟法》(田平安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23.參編:《民事訴訟法》(第2版,江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主編:《民事司法改革研究》(修訂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5.副主編:《仲裁法新論》(修訂版,張斌生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6.主編:《破產法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7.總主編:《強制執行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8.主編:《證據法案例精解》,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9.主編:《英國民事司法改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0.專著:《程序正義與司法改革》,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1.主編:《破產法研究》(修訂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2.參編:《民事訴訟法·訴訟程序篇》(廖中洪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3.總主編:《公證制度新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4.主編:《環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5.參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原理與實務》(沈恆斌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5.主編:《英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6.總主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7.主編:《民事司法改革研究》(第3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8.主編:《民事程序法》(第4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9.專著:《民事上訴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0.總主編:《公證制度新論》(第2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1.主編:《美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2.主編:《民事程序法》(第5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3.主編:《民事程序法》(第6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4.主編:《英國司法制度》(第2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5.主編:《司法改革論評》(第5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6.專著:《民事程序法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47.主編:《民事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8.主編:《破產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9.主編:《民事訴訟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0.參編:《外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湯維建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1.參編:《民事訴訟法》(第3版,江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2.主編:《司法改革論評》(第6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3.主編:《民事程序法》(第7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4.主編:《民事訴訟法》(第2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5.副主編:《仲裁法新論》(第3版,張斌生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6.主編:《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7.主編:《司法改革論評》(第7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8.參編:《民事訴訟法學》(常怡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59.主編:《司法改革論評》(第8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60.總主編:《公證制度新論》(第3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61.總主編:《調解銜接機制理論與實踐》,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63.主編:《東南司法評論》(2008年卷),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4.主編:《民事訴訟法備考與拓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5.主編:《民事訴訟法》(第3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6.主編:《東南司法評論》(2009年卷),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7.總主編:《調解銜接機制理論與實踐》(第2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8.主編:《司法改革論評》(第9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9.主編:《民事審前程序》,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70.主編:《民事訴訟法》(第4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1.主編:《司法改革論評》(第10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2.主編:《台港澳民事訴訟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3.主編:《糾紛解決與和諧社會》,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4.副主編:《仲裁法新論》(第4版,張斌生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5.主編:《美國司法制度》(第2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6.總主編:《法官視野中的司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7.主編:《民事訴訟法》(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8.總主編:《德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9.專著:《程序正義與司法改革》(第2版),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0.主編:《東南司法評論》(2010年卷),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更詳細信息請參照網站:http://law.xmu.e.cn/ 祝好運!
J. 廈門大學的首任校長是誰
廈門大學的首任校復長是鄧藝園,由制陳嘉庚創辦。
19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校長鄧藝園報告廈門大學成立,鄧說本大學目的有三:一研究學術,二培養人材,三指導社會。並請杜威到會演講:《大學之旨趣》。廈門大學創辦人為畢生致力於興辦教育事業的愛國華僑陳嘉庚。他是在明末鄭成功演武場遺址上傾資創辦的。
陳嘉庚於1874年出生福建廈門市集美村。家境貧寒,17歲就漂洋過海,外出經商,艱苦奮斗,慘淡經營,後來成了南洋巨富。1919年秋回國,一心在家鄉辦學,先後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等,統稱集美學校。
(10)廈門大學石拓教授擴展閱讀:
1962年,廈大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廈門大學77年(截至1998年)來為實現陳嘉庚先生「培育英才,改造社會,振興祖國」的宏願,自強不息,奮力開拓,取得了輝煌業績。
截至2020年,廈門大學已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12個學院,27個系,62個本科專業,63個碩士學科點,21個博士點,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擁有中科院院士6人,在校生1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