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三閭大學的教授是怎樣的
1. 三閭大學政治系、中文系、歷史系的系主任分別是誰
三閭大學是錢鍾書先生代表作《圍城》中虛構的一所大學。小說圍繞這所大內學塑造了當容時知識分子群像,其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除了主人公方鴻漸之外,三閭大學的校長高松年,政治系主任趙辛楣,文學系主任汪處厚,歷史系主任韓學愈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2. 錢鍾書的《圍城》
文學系主任汪處厚,教授李梅亭,張先生,薛先生,黃先生。家屬汪太太回
歷史系的主任答韓學愈,教授陸子瀟,助教顧爾謙,劉東方的妹妹。家屬韓太太(白俄)
外語系的主任劉東方,助教孫柔嘉,家屬劉太太,兩個孩子。
政治系的主任趙辛楣,副教授方鴻漸(後來到外語系作副教授)
3. 關於《圍城》的5個問題:1.方鴻漸是怎樣出國的2.他回國後在那些地方住過,做了哪些工作3.書名的由來
1 。方鴻漸先到北平讀大學,雖然他自己後來說在課上「有聞必錄」,但是「他是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里從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方鴻漸大學畢業後,已死的未婚妻的父親會出錢支助他這個未過門的女婿出洋留學
2 工作經歷: 點金銀行職員。 三閭大學副教授。 上海某報社職員
3 錢鍾書先生曾經在法國留學,對法蘭西文明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他常常通過對一些法文字詞和成語的辨析、運用,提煉出其中的思想意義,造成一種奇異的修辭效果。長篇小說《圍城》的書名,就驗證了這一點。
小說情節主要是圍繞著主人公的婚姻與職業而展開的,所以,一般人就覺得錢先生採用這樣一個比喻性的書名,是想說明人類婚姻與職業的盲目性。其實,錢先生所要揭示的,並不僅限於婚姻和職業,而是要揭示人的生存狀態,揭示人性的盲目與混亂。
小說的背景,就是中國的抗日戰爭。那時的中國,恰好就是一座圍城。
4曾跟周女士訂婚,但周女士不幸去世。
歸國船上艷遇鮑小姐打得火熱。
曾經人介紹跟張小姐鄉親一次,毫無結果。
居住丈人家時蘇文紈對他頗為抬舉。
對唐曉芙展開攻勢,可最後功虧一簣。
三閭大學時經同事介紹,陪趙辛楣一統相親,頗為滑稽。
最終落入孫柔嘉小姐的溫柔陷阱,進入圍城。
他一生中最心愛的女性——唐曉芙
4. 《圍城》里的三驢大學和克萊登大學在現實中存在嗎
克萊登大學出過數百位諾獎獲得者,二十位美國總統,二十位世界名妓,其實力遠在哈佛之上,不愧為世界第一名校。。。PS:我就是在那個學校畢業的。。。
5. 圍城裡的張鴻漸是個怎麼樣的人
不是張鴻漸 是方鴻漸
他的性格特徵是: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鴻漸的思想性格,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當時一部分較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圍城》的主人公方鴻漸,是舊中國一個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高級知識分子的藝術形象,這位江南的紳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學期間,因為學不了他們家鄉很看重的土木工程,於是轉到社會學系,最後又轉到中國文學系而勉強畢業。由於一個偶然因素的出現(未來丈人的幫助)便毫無心理准備地走上了留洋之路,學中文的人出洋「深造」就顯得有些滑稽,但「到了歐洲,既不抄敦煌卷了,又不訪《永樂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國的文獻……四年中倒換了三所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了幾門功課,興趣頗廣,但心得全無,除了「誇誇其談外,一無所有,臨回國時,在父親和丈人的威逼下,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地買了「美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文憑。
在北平上大學期間,受個性解放新思潮的影響,萌生對自主愛情的嚮往,大著膽子給父親寫信要求解除包辦婚姻,最終被澆了一桶冷水,在與鮑小姐的調情,蘇文紈的應酬中,漸覺到「女朋友」和「情人」的不同,當遇到「摩登社會里那樁罕物——唐曉芙時,他真正墜入了愛河,但他倆處於萌芽狀態的愛情卻在蘇文紈的無情報復下夭折了。
陳道明扮演的方鴻漸
也許是為了逃避心靈的痛苦,方鴻漸和趙辛楣等走上了去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三閭大學雖然地處湖南一個偏僻的鄉下,但遠非一方凈土,這里有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稱維護教育尊嚴,其實卻是酒色之徒的市儈校長高松年;有外形木訥,內心狡詐的假洋博士韓學愈;有在政界失足落水,混跡學校的舊官僚汪處厚;有專事吹牛拍馬,淺薄委瑣的勢力小人陸子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於在三閭大學中幾十個知識分子的勾心鬥角和相互傾軋中被排擠出來,被解除了教師職務。
他還沒有在事業的挫折中清醒過來,便受到孫柔嘉的誘惑,而逃避到了「一個自己並沒確認是否愛他的孫柔嘉的婚姻中」,以為這里是一個可以逃避失敗和壓抑,追求自由生活的幸福港灣,或許是孫柔嘉在婚前過於心計。婚後,方鴻漸忽然發現自己娶的好像是另外一個人,新家和舊家的矛盾又激化了他們之間的沖突,再加上他們性格不同,的確很難相容,終於不離而散,他丟下昨日的失望,懷著對明天莫名的祁盼,方鴻漸終於沖出了家庭的圍城。
方鴻漸悲劇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其主觀原因,也有客觀生活環境對其的影響。
(一)方鴻漸自身方面的因素
方鴻漸性格中的最大特點是「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發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動性。
早在大學讀書期間,方鴻漸便萌生自主戀愛的念頭,但在父親的痛罵下,頓時「嚇矮了半截」,一下子便打消了自己的念頭,不再妄想,開始讀叔本華,常自我安慰地對同學們說:「世間哪有戀愛,壓根兒是生殖沖動。」在這里,方鴻漸的怯懦性格就暴露無遺了,在後來與女博士蘇文紈的交往中,明知自己與她「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不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始終合不攏成為一體。」但卻在蘇文紈的恩威並重,軟硬兼施中遲遲不敢表明自己的心。當他失去一生中最心愛的女性——唐曉芙時,心瘦弱到了極點宛如與活人幽明隔絕的孤鬼,瞧著陽世的樂事,自己插不進,但方鴻漸此時卻毫無力挽狂瀾的勇氣。只是吶吶的說:「你說的對,我是個騙子,我不敢再辯,以後決不來討厭了。」然後站起來就走。在這把握幸福的關鍵時刻,他不是積極主動的去爭取和解釋,卻把本存幸福的愛情結束的那麼輕率,這不能不說是發自他那本性的怯懦。
對於內心的痛苦,他從不敢直接面對,而是一味的迴避。他千里迢迢,歷經千辛萬苦到三閭大學求職,卻並不如意,受人排擠和誹謗,卻無力抗爭,受孫柔嘉的誘惑而任其擺布;沒有接到下學年聘約,不是去斥責高松年食言,而是沖動的一走了之,逃避到孫柔嘉為其設置的「溫柔的網」中。可是他錯了,正象那句法國諺語:婚姻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外得人想沖進去,城裡得人想逃出來。這里也不是方鴻漸的避難所和歸宿地。由於自身的懦弱,他寧肯自認失敗,卻不敢面對現實,被孫柔嘉連罵三聲「懦夫,我再不要看見你這個懦夫」像戲劇高潮般地對方鴻漸悲劇添上了極為傳神的點睛之筆。
「正如任何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一樣。人們也不能選擇自己出生就被包圍著的,被感染著的傳統文化。」方鴻漸出生於傳統士族文化家庭,父親是前清舉人,幼承家教,「國丈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學會考考過第一。」可見傳統文化對他的影響極深,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道釋」文化,儒家主張積極入世,而方鴻漸雖沒有入世的精神,卻持著道家的處世態度,隨著歷史的演變,道家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定勢根植於中國人的國民意識中,道家的柔弱勝強、寧靜、少私寡慾等觀念,業已深入人心,成為中國人的處世方式,它成為人們「全身選擇」的法寶,也是形成人民懦弱、無能、無力抗掙等性格的重要遺傳因素,使每一個接受傳統教育的人,不論你是否願意,都會在你的潛意識中留下痕跡,這是文化對人的制約性,而對於傳統文化有著深厚了解的方鴻漸,這種制約性就愈加強烈。我認為,這就是方鴻漸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
《圍城》方鴻漸(陳道明)
孰不知,面對虛偽丑惡,荒唐無聊的現實世界,面對新舊文化的尖銳沖突,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委曲求全、妥協退讓、客觀上只能助長惡勢力的囂張氣焰,這就導致了構成悲劇的「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方鴻漸有的只是慾望本身,沒有的恰恰是把慾望化為實踐的真正動力,他只能在順境中馳騁自己的想像,而不能在逆境中改變自己的命運。對方鴻漸而言,他只有一條路,除了退怯、就是逃亡,在這矛盾和痛苦中徘徊、遲疑、苦悶、掙扎,從而決定了他悲劇的一生。
其次,方鴻漸在中西文化沖突中始終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坐標,以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處於無所適從的境地,這也是導致他悲劇人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歸國船上與已有未婚夫的鮑小姐的追逐尋歡,就顯示了方鴻漸玩世不恭,荒唐苟且的一面。他很怪鮑小姐行為不檢,但對鮑小姐的勾引又覺得十分興奮。因此,「他們倆的交情,像熱帶植物一樣迅速生長」。方鴻漸只覺得自己要鮑小姐,「但並不愛她」,「不愛她」卻和她發生了說不清的關系,鮑小姐把他玩弄而不理睬他後,他心頭直冒火「失望,遭欺騙的情慾,被損傷的驕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到翁,按下去又豎起來,反而搖擺的更厲害」。他明明被玩弄了,心頭的火還沒有平息,卻又安慰自己「並沒有吃虧」,「佔了便宜」。「鮑小姐談不上心和靈魂,只是塊肉,因為她沒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會變味。」反而自鳴得意起來,但他對真純自然,聰明嫵媚的唐曉芙的追求,卻又顯得極為認真,慎重的態度。但在關繫到幸福與否的關鍵時刻,採取的卻是無所為的態度,在「失掉自主」的情況下,身不有己的與孫柔嘉結了婚,他就是這樣在兩種文化的交戰下,在極為矛盾的心態驅使下,一步步走進他人生的圍城,他曾想擺脫一切束縛,過一種自由自主的生活,可最終又陷進了新的圍城。
方鴻漸形容博士文憑「彷彿有夏娃,亞當下身那片樹葉的作用」卻又在無法擺脫崇洋風氣的左右下,不得不買張假文憑向家裡交待,為了藏拙,還故做地在家信中「千叮萬囑」,「生平最恨『博士』之稱,此番未能免俗,不足為外人道,但當了「洋博士」的方鴻漸「榮歸故里」之時,在本縣兩個記者口口聲聲叫他「方博士」時,他身心龐然膨脹,人格偉大了好些」,他身上也有真正坦率的一面,在給三閭大學的登記標中如實填寫自己未得到過學歷,只是「游學生」,直到在三閭大學碰到以同樣方式騙取博士文憑的韓學愈,方才覺得自己撒了謊,又要講良心,真是大傻瓜,只得到一個「幫閑打雜」的副教授,連蘇小姐都嘲笑他。
方鴻漸萬里回鄉找職業的坎坷經歷,也表現出他對社會,對人生的矛盾態度,最初靠「丈人」幫忙在銀行做職員,如籠中之鳥,一飲一啄,聽命於人,卑微又低下,「丈人」容不得他自由戀愛,下了逐客令,他「高視闊步」地走出經理室,高傲又自信,「彷彿銀行全在他口袋裡似的」,這位封建世家出身喝過洋墨水的大公子,一面講面子,自視很高,旅途中覺得與李梅亭,顧爾謙這樣的宵小之徒為伍簡直是「可恥的墮落」,他對高松年用政客手腕辦教育,也極為反感,可他知道被解聘離開三閭大學的最後一刻,還幻想著校長派人送來教授聘書。回到上海再度失業後,孫柔嘉要他進自己的姑母的工廠做事,他大喊道:「資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這是他偏偏忘記曾經做「丈人」的周經理也是地地道道的資本家。
方鴻漸
「任何人對文化的選擇,首先都要受制於文化對他自身的限制。」復雜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他復雜而矛盾的人生理想和性格特徵。方鴻漸生存活於三,四十年代,正直中國新舊文化的交替階段,才留學西洋,受西方現代文化尊重個性,重視人的價值,鼓勵個人發展的影響,方鴻漸的主體意識已經覺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願望,但在強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專制的束縛下,他的理想和願望化為泡影。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將社會的外在規劃化為個體的內在欲求,從而使人處處以公眾的道德尺度制約自己的行動,異化自我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新舊文化,東西文化的矛盾沖突不僅表現在方鴻漸生活的外部環境,悲劇人生的客觀因素中,更積淀和內化於他的心靈深處,直接構築著他的「精神圍城」,在這兩種價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夾擊,形成了方鴻漸對立的人生態度和雙重人格——認真而有玩世,正直而有脆弱。
(二)方鴻漸悲劇的社會根源
「任何悲劇沖突,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現實的社會矛盾的反映。」
首先,現實世界的虛偽丑惡,荒唐無聊是導致他悲劇的重要原因。
方鴻漸生存的環境,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社會、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侵略與反侵略……中國被卷進了時代的旋渦。
其次,中國的傳統生存結構——家族本位制內部的明爭暗鬥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是導致方鴻漸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國傳統生活規則中,「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體現和確認,每個人的自身價值與意義都顯現在與他人的對應關繫上,建立關系的成與敗,意味著自身追求的成敗。而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恰恰絕定了他與這些關系的親密程度,從而形成了方鴻漸悲劇的社會根源。
《圍城》出版於1947年,標題「圍城」對作品具有突出意義。表面看「圍城」二字涵義是小說中一段對話描寫,將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未婚想進,已婚想出,比喻揭示婚戀中人復雜心態,也是對人倫中夫婦關系的嘲諷。但整部小說反映遠比上述含義更為深廣,作者將這種心態傾向擴展到人生萬物,包括職業、人生的願望等方面。小說的中心就是主人公進出於事業、愛情、家庭幾座圍城,結果屢屢敗北,象徵當時人生有著「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去的去處」的困厄,反映了抗戰時期上層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態,具有強烈的社會意義,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6. 圍城中去三閭大學的佳段
三閭大學,錢鍾書先生著《圍城》中的大學。校長為高松年。根據書中記載三閭大學地處湘西「平成」,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教育部創建的一所大學。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正式出版。該書面世後反響極大,由此也引起了讀者對於書中「三閭大學」的原型猜測和考證。
有關「三閭大學」的原型猜測有很多。但根據學者的研究考證,較為大家所公認的「三閭大學」的原型是藍田國立師范學院。
藍田國立師范學院即通常所說的國立師范大學,國立師范大學大部分校址在今湖南省漣源市漣源一中的校區內。該校傳達室三閭鍾樓既是在原校址上建成的,而國立師范大學的建築已經盪然無存了。平成是「平安成化」之意的縮語,即暗指安化縣,當時的藍田鎮屬安化縣。
三閭大學是《圍城》中一個很重要的場景,也是全書最精彩情節的發生地。其原型所在地為安化藍田(今湖南漣源)在版圖上不過一彈丸小鎮,但卻是當年抗戰時期轉移至後方的大學--國立師范學院的校址所在。
1939年,錢鍾書被聘為該校教授,在此生活、講課兩年後,於1941年返回上海。短短的兩年時間,這座南方小城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錢鍾書的痕跡。因為,《圍城》實在是太有名了,不僅小說,後來在漣源取景的同名電影,同樣是廣受歡迎。
因為感情上遭到嚴重打擊,加上事業發展不順,以及抗戰形勢變化,從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博士畢業的方鴻漸(《圍城》主人公,有人認為錢鍾書以自己為原型創造)接到了從三閭大學(原型即邀請錢鍾書前往教書的國立師范大學)發來的聘函。同時接到聘書的還有他的朋友李梅亭、趙辛楣等人,他們結伴從上海起程。
方鴻漸一行水陸兼程。從上海坐船到浙江寧波,然後再坐長途汽車到金華,留宿「歐亞大酒店」幾日後,搭乘火車到江西鷹潭,因為車票緊張,在江西境內他們又耽擱了幾天,終於到達江西與湖南交界的界化隴,從此地轉乘湖南的長途汽車經過四天顛簸後到達邵陽。
根據後來的考證,錢鍾書在《圍城》中安排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路線,在邵陽以前完全與他本人前往國立師范大學的路線重合。從邵陽到目的地「平化」,《圍城》中描述為「到學校全是山路,得換坐轎子。」他們第一天走了七十多里,然後在途中歇息一晚上,第二天傍晚時分到達學校。而邵陽到藍田的距離為一百二十里,從時間上推算,三閭大學原型應正好是錢鍾書當年供職的國立師范大學。只是在小說中為迴避真實,錢鍾書才虛構了目的地。
據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中說,《圍城》鍾的人物很多都可以在錢鍾書去湖南執教同行的人中找到一些影子;至於「三閭大學」中的袞袞諸公,如高松年、汪處厚、劉東方、韓學愈、范小姐等,也不可能不打上國師的烙印。
國立師范學院的主要建築都位於如今的漣源一中校園內,大部分現已被漣源一中於解放後的上十次的翻修中不斷被更新,昔日的破敗早已被簇新的建築所代替,教學樓外象徵性的「三閭鍾樓」牌匾試圖努力告訴人們,這里曾經是錢鍾書生活、工作的地方。幸運的是,國師搬遷後,這里歷辦湖南省立15中、漣源一中等學校,使得校園中的古樹悉數得以保存。據一中教師介紹,整個校園內,有百年古樹數十棵。
只要細心,在這里還可以找到不少小說中描寫的細節。錢鍾書在《圍城》里描述,「三閭大學」是一座「搖籃」,這「搖籃也挑選得很好,在平成縣鄉下一個本地財主的花園里,面溪背山」,
「花園」就是指李園;「溪」就是藍田的昇平河;「山」就是漣源一中校園里的光明山。
只可惜,「花園」已成了漣源市政府的一角,前幾年仍然可以看到的花園大門,已經被一排商業門面占據,不時傳來小販們的吆喝聲;「溪」則早已流成了小河;只有「山」,除了新修了游泳池,並補栽了一些樹木以外,基本上沒有受到破壞。反而樹木越發繁茂,小路曲折,氣氛幽靜。山上小亭子里,不時能見到幾個手捧書本用功的學生,讓我總懷疑他們手裡拿的是不是《圍城》。也許,當年在這里讀書的國師學生們也和他們一樣,徘徊讀書於此。
《圍城》里關於「三閭大學」的另外一些景物描寫都可以找到原型。《圍城》里寫道:「汪家租的黑磚半西式平房是校舍以外本地最好的建築,跟校舍隔一條溪」,這建築就是當時的「德志園」,在如今的看守所下來不遠處的分岔口旁,這建築有一棟還在!《圍城》里寫道:「水涸的時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橋而踏著石子過溪……」這木板橋確實有過,當時,附近一村民為了方便國師的師生過溪,在現藍郊村李家院子前的河灣處架了一座木板橋,這座木板橋後來被洪水沖走了。
《圍城》里寫道:「表上剛九點鍾,可是校門口大操場上人影都沒有……四野里早有零零落落試聲的青蛙……」這大操場就是現光明山大禮堂前的大操場,2004年,這里被當地政府開發成一個大商場。除此之外,《圍城》里描寫的酒店、書店等到也可以找到它的原型。
7. 對《圍城》里某一人物進行分析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1947年寫就的一部以愛情、婚姻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取意為「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圍城》自1980年再版以來,贏得了讀者的廣泛贊譽,文中那些精妙絕倫的比喻和幽默辛辣的諷刺耐人尋味。小說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愛情婚姻遭遇和生存境遇深刻刻畫了某些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根性,他們的懦弱、虛榮、自私、功利以及欺騙性被錢鍾書一一嘲諷。
方鴻漸在戀愛婚姻上的失敗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開的,他的好虛榮、愛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導致了他事業上的連連受挫。當他留學歸來,憑從一愛爾蘭人手裡買來的假博士文憑受到地方小報記者的誇贊時,他「感覺身心龐然膨脹,人格也偉大了好些」,方鴻漸對文憑極為「認真」的功利性態度伴隨著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學教書、做名教授的美夢也因博士文憑被校方懷疑而破滅了。方鴻漸圖慕虛榮之心被錢鍾書先生刻畫得淋漓盡致。三閭大學的生存環境讓這個聽來才高學富的方鴻漸備感失落,在假博士文憑「光環」的籠罩下,方鴻漸在生活工作中處處遭遇尷尬,從回國後給學生演講到三閭大學的任教,這位尚有一定正義感、良知未眠的方鴻漸一直在維護自尊心和欺騙與反欺騙的境遇中掙扎著。
方鴻漸無疑是舊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錢鍾書對方鴻漸的愛情遭遇和生存困惑的描述,究竟想告訴讀者什麼?錢鍾書對舊中國知識分子的打量、審視背後隱含了什麼內容?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孫郁「從方鴻漸看錢鍾書」,敬請關注。
(全文)
《圍城》為什麼這么受讀者的歡迎,這里有一個現象之謎,就是說它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文本,是一個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自我生命的一種反顧、一種打量。那麼它描繪了中國的讀書人,特別是中國的文人的心理劣根狀態和他們的生存困境,所以我說,這本書現在很多的高中生也非常非常願意讀它,因為他們在方鴻漸的身上,也看到了現在我們中國讀書人的影子。現在的中學和大學的知識群落,這些文化人何嘗不像當年那樣,人們陷入在一種荒誕的文化困境裡面。就是說錢鍾書當年描述的文人的窘態,這種知識群落的思想的顧忌,在今天依然延續著,這是這本書暢銷不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圍城》主要描寫了方鴻漸這個人,他從27歲那年從法國留學,從歐洲留學回到國內,然後兩年之內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這樣的一段生活。
那麼方鴻漸他從歐洲回國以後,他開始是失業,沒有什麼職業,後來就是在他丈人家居住,原來他屬於父母給他找的愛人,還沒有結婚就去世了,所以他住在丈人家,後來在銀行里工作,在銀行的工作過程當中他和幾個女性就產生了戀愛的關系。錢鍾書在描述方鴻漸在上海做職員的過程當中,那一段愛情的故事,寫得非常地精妙,深切地展示了這樣一個文化青年,他在戀愛場上、在情場上如何地受挫、如何地陷入了一種茫然的困境,這樣一個過程。
比如小說剛開始的時候,寫從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一個鮑小姐那個愛情,他追求鮑小姐,鮑小姐也對他眉來眼去,但最後到了岸上,他就被鮑小姐甩掉了。他被人騙,所以錢鍾書眼裡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那種溫情的關系是非常非常之少的。最後呢,無意中他和孫柔嘉小姐,孫小姐結婚了,他那個結婚,本來對孫小姐印象非常非常之好的,是一個很文靜的知識女性,但是結婚以後他們不斷地產生沖突,他陷入了家庭的無邊無際的矛盾之中,所以方鴻漸這個人,不論是在學業上、在家庭上、在社會上他幾乎沒有一個有亮點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種悖論、一種荒唐的陷阱里邊。比如他跟孫小姐結婚之後,他說的話。他說:「結婚以後,你總會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那種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本相全收斂起來,到結婚後,還沒有彼此認清,倒是老是婚姻乾脆,索性結婚以前誰也不認識誰」。方鴻漸這個人他在談吐當中給人感覺非常儒雅,像一個讀書人,但是錢鍾書在描寫的過程當中,覺得他呢,他其實是一個沒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個在高校不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學術信心和學術地位的一個人。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一塌糊塗的人。
他想要追求的他得不到,他不要的呢,偏偏要來,來了以後呢,本來以為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但其實又是一個悲劇的開始。所以我覺得錢鍾書在《圍城》裡面對婚姻我覺得表現的是一種很悲觀的態度,但是他自身的婚姻是很幸福的。
錢鍾書覺得人是無法預料自己的未來的,人必定要受到命運的一種捉弄。比如戀愛之前,他覺得他那麼美好,最美好的東西,他想追求,但他得不到,反而你不想要的東西他倒來了,你追求到手以後,你突然發現你在一個尷尬的泥潭裡邊。方鴻漸這個人開始是想要追求什麼,想要尋找什麼,想要企盼什麼,但最後你就感覺到,這種尋找、追求和企盼呢,慢慢地被一種麻木、痛苦、絕望所代替。最後我們讀完之後,你就會感覺到方鴻漸這個人物其實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重要的一個精神典型,他跟阿Q、跟覺新、跟好多作家筆下重要的一些形象一樣,他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典型形象。我們在讀他的時候,在看方鴻漸的命運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錢鍾書他自己,他的生活態度和他的美學追求。
我們在分析方鴻漸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中國的讀書人,往往他們是帶著一種外套,就是學人身上穿的一個外套。就是說,沒有真正地才學,但是呢,他們要炫耀自己的思想、炫耀自己的知識、炫耀自己的智慧,講話經常講一些哲理的語言,有一些對話是非常精彩的,但是這些對話又不是像方鴻漸這種人自己發明的,他不過是販賣西方有些人的一些想法。你比如說,他和趙辛楣有一次對話就談教育,他經常說一些非常精彩的話。覺得這個人很有思想,感覺到他好像是很有水平,比如他說:「從前的愚民政策,是不允許人民受教育,現代的愚民政策呢,是只許人們受某一種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那麼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他經常說這樣一些很有意思的話。
方鴻漸他是在歐洲留學的時候,他其實沒有學到更多的專業,錢鍾書認為他是一個無用的人。所以在錢鍾書的小說開始就說:「他是一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里從社會學系就轉到了哲學系,最後又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學國文的人出洋深造,聽來有些滑稽,事實上呢,沒有學中國文學的人,非到國外留學不可,因為一切其他科目像數學、物理、哲學、心理、經濟、法律等等都是從國外灌輸進來的,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的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好向中國的官吏和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錢要換成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值。」就是說我們現在看中國當下很多到歐洲、到國外去留學的人,我們看他們寫的文章,我們也能感覺到,當年錢鍾書筆下的一些影子,很多留學的人,在外面不是真正的學習,而是在鍍金。那麼方鴻漸就是一個在歐洲幾個國家留學鍍金的一個文化人,他也沒有學到一個真正的專業,可以說是萬金油的這樣一個人物。
由於他沒有真才實學,而且在戀愛上又不斷地陷入到一種陷阱里邊。所以最後在友人趙辛楣梅的推薦之下,就去了三閭大學。三閭大學在湖南省的一座國立的大學,那麼到了這個大學以後,他因為也學無所長,所以他只是做了一個副教授,他做了一個副教授。他在國外因為沒有拿到學位嘛,他當時為了滿足他的家人的虛榮心,他就用了一個假文憑。到三閭學校以後呢,他也沒敢說自己有假文憑,所以他當時只得到一個副教授,他本來想在這個學校好好工作,想做點事情,但是呢,這個學校教授們,從校長到普通的系主任、到一般的教員,種種行為跟官場和商界的那些人沒有什麼區別。
其實錢鍾書他是一個書齋中人,他一生當中除了在大學,就是在研究室工作,後來搞過一段翻譯,他沒有更深入的社會底層人的這種體驗。但是他的敏銳性,他對人性的洞悉力,使他具有了一種超凡的目光。他在感知周圍人的生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從細節,從人們的日常的一些生活裡面,能夠發現人性那些病態的、醜陋的東西。你比如錢鍾書在寫對話,寫方鴻漸和這幾個女性,他在希望引起別的女性注意的時候,寫他的微妙的心理,都寫得入木三分。這很像歐洲的一些諷刺小說家的一些作品,我想他也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的一些東西的影響。趙辛楣和方鴻漸一起和高松年校長對白的時候,他們每個人內心不同的感受,他們的失落感,他們的吃醋,他們的狡詐,他都勾勒出來。所以給人感覺到錢鍾書他是通過日常的生活細節,而不是通過曲折的情節,通過離奇的故事來展現人的。所以這是《圍城》這部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比如從上海到三閭大學那一段漫長地旅途當中,那一段描寫是相當精彩的。那一段描寫,錢鍾書在《圍城》當中,他通過這些衣食住行這個描述,來寫這些文人的脆弱、文人的無聊、文人的荒唐。在整個旅途過程當中呢,他寫了幾個人,比如說趙辛楣,李梅亭,大學教授拿著自己的名片到處炫耀,比如他們坐不了車了,他拿這個名片他最後能坐上車了。李梅亭看到了很漂亮的一個寡婦,眉來眼去,互相鬥情。在錢鍾書眼裡,這些人表面上他們不過是掛著一個學者的招牌,其實和市井上那些混混和流氓氣的人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們在讀《圍城》的時候,能夠感覺到,錢鍾書他是把他內心的大的哀涼,深深地隱含在嘲諷畫面的背後。他在畫面上他以那樣嬉笑怒罵的文風,他的文筆,來勾勒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你讀完後,你會覺得中國的讀書人,原來是這樣的一個群落。就是你會有一種非常無奈和悲哀的感覺,這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常講,魯迅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那種思想。像方鴻漸、趙辛楣、李梅亭、蘇小姐、汪處厚、高松年、韓學愈等等這些人物形象呢,都像他筆下一個玩偶,他可以任意揉捏,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思想的一個符號、一個觀念的載體。所以他用的是知識分子的一種筆法,是用象牙塔里的很有意思的這樣一種很幽默的,這樣的一種東西。還有一個就是說像中國的讀書人,中國的讀書人,錢鍾書認為是無用的,特別是學了文的,文科的,就像我們這個專業的人,很多是無用的。魯迅晚年也是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本事的話,千萬不要做空頭的藝術家和文學家、美術家,要去找一點實事,干一點實事。因為魯迅深深地覺得中國的文人無用,他們要麼是官的奴隸,要麼就是商的奴才,他們要麼是依附於統治者,要麼就是依附於老闆和一個利益集團。那麼在《圍城》裡面知識分子依附的什麼呢?你們感覺到《圍城》三閭大學,三閭大學是個官氣很濃的一個大學,這個大學校長聘任系主任,哪個系、哪個系主任的時候,他要考慮到教育部官員的關系。而且教授們為了陞官他要拍馬溜須,要依附於什麼。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他沒有自己一個獨立的立場。
方鴻漸的性格,其實看他的時候,我覺得我對這個人一點也恨不起來,甚至有很多同情。因為錢鍾書也發現他內心的一些善良的一面,比如說他其實本不想騙人,他也有自尊心,他也有羞愧感,他看到別的大學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時候,表現得非常無恥的時候,他也有蔑視的那一面,他心裡他有一種良知在裡面。但是錢鍾書在描述他的良知的時候,只是一閃而過,他並不把他自己的目光停留在這個地方,他只是更多地來描寫他生活當中尷尬的那一面。比如錢鍾書描寫他吃相,他吃飯,吃飯,就沒有那個按照一般的中國所謂高貴的貴族,留過洋吃飯是很典雅的。但是他吃飯,他的吃相就受到了小說里其他一些人物的嘲諷。比如說他到故鄉,從歐洲剛回來演講,他第一次演講,人家叫他講東西方文化,他其實沒有那種很深切地體驗,完全因為他鍍金,所以他在談到東西方文化的時候,他大談鴉片、梅毒。其實學生是願意聽的,但是對那些士大夫們,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覺得他是胡鬧,那麼對於真正的學者來看,等於非常淺薄的皮毛之談。所以錢鍾書在描述這個人物的時候,處處讓他表現出他那種尷尬和他的窘態,我們用普通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出醜的地方。比如說像那些教授,三閭大學也有個教授,他叫韓學愈,他也在克萊登大學弄了個假文憑,他騙人。方鴻漸在備課的時候,他那種心理,他就寫道,錢鍾書就寫道:「有人肯這樣提拔,還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鴻漸預備功課,特別加料,漸漸做名教授的好夢,得學位是把論文哄過自己的先生,教書是把講義哄過自己的學生,鴻漸當年沒哄過先生,所以未得學位,現在要哄學生不免欠缺依傍,教授成為名教授也有兩個階段,第一是講義當著作,第二,著作當講義,好比粗學的理發匠,先把傻子和窮人的頭作為練習本領的試驗品,所以講義在課堂上適用,沒出亂子就作為著作出版,出版以後,當然是指定教本,鴻漸既然格外賣力,不免也起名利雙收的妄想。」 錢鍾書寫道:「撒謊騙人該像韓學愈那樣才行,要有勇氣、堅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謊還要講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膽老練,至少高松年的欺騙可以避免,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雕地兼備了。」
我覺得錢鍾書寫這些人呢,跟五四時期的很多作家不一樣,魯迅和巴金他們寫讀書人往往這些讀書人具有深切的精神的痛感,他們痛不欲生,對現實處於一種不滿的狀態,他們要尋找出路、尋找民族和自我的出路,但是恰恰沒有出路,於是呢,就陷入了一種苦難和絕望的大澤里邊。但是錢鍾書不是這樣,錢鍾書寫知識分子呢,這些人是些什麼人呢,他們是些混混,他們既沒有對民族的使命感,也沒有文化的責任感,他們不過是借著留洋、借著知識分子這個招牌來吃飯。用魯迅的話講,就叫「啖飯之道」,就是吃飯之道,所以這些是一些沒有什麼節操,沒有什麼操守,沒有什麼信念的一個群落。所以錢鍾書他更多的是關注的是,他認為中國的讀書人,更多的是這樣的一些混混,一些混混。所以在讀他的小說的時候,我就經常在想,錢鍾書這個人,他在審視人生、他審視周圍世界的時候,他是缺少魯迅和巴金那樣的作家的溫情的,他過於殘酷,他甚至於把人的那種人性當中最醜陋的東西,他都全面地還原了出來。比如說家庭,他寫方鴻漸的家庭,方鴻漸家裡父母還有妯娌之間,你感覺到每個人的形象都不是可愛的。他寫大學的老師,他的同事,也沒有幾個可愛的,包括傭人,也寫得面目可憎。就說他是對人性是非常失望的一個人,錢鍾書,他不像有一些作家,他希望能夠在人的身上打撈一種閃光的東西,比如像孫梨這種作家,孫梨他是一個內心很痛苦的人,但是他在寫中國的鄉間百姓的時候,他發現他們美的一面,發現他們身上那些迷人的、具有人性力量的東西。但是在錢鍾書,包括他的夫人楊降他們的作品當中,你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形象。所以他們用一種很殘酷的筆法來嘲諷了周圍的世界,他認為,錢鍾書認為人是陷入在一種二律悖反,是在一種荒唐的這樣一種境地里邊生存的,在這樣荒唐的環境裡面選擇著、掙扎著。
錢鍾書他在書的前言裡面寫,他說:「寫這類人,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能夠反諷自己,能夠嘲笑自己,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作家能夠在小說當中,那麼如此從容地來反諷自己的生活呢,其實也就表現了他的一種自省力和他文化情懷,所以我經常在想,錢鍾書他在寫小說的時候,他是用的一種游戲的筆法,他寫的不像有些作家那麼累,有一些作家寫完一部長篇小說以後,就覺得心力交瘁。他盡管也是在憂患之中寫的這本書,但是你會覺得他寫得很從容。就是說他在整個的寫作當中呢,表現出他與當時主流的、流行的這種敘述模式呢,完全不同的這樣一種風格。當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國文學的主流是左翼文學,左翼文學主要是通過廣闊的社會生活,通過階級的斗爭,不同的階級矛盾和斗爭,通過這個斗爭來展示中國社會的一些本質性的東西。但是,錢鍾書迴避了這些,錢鍾書似乎不相信僅僅用這種泛道德化和泛意識形態的這種敘述方式,就能夠真正地表現出人的這種普遍性的東西,他不相信。所以錢鍾書他開始,他就避開了流行色,避開了一切鮮艷的理念,他憑著自己的直覺,他生命的直覺和他的學識來展現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文人的生活。錢鍾書這個文本,它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因為他超越了時代,他超越了意識形態,也超越了自身的一些有限性,他相信人是有限的,也恰恰因為他注重了這種有限,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有限,那麼也使他這個小說呢,獲得了一種無限的閱讀的可能性,獲得了無限的讀者。
在錢鍾書的眼裡呢,中國的文人是缺少創造性的,科舉時代,中國文人依附的是八股,中國開化以後,留洋以後,中國人漸漸有了洋奴的一種心理,所以讀書人真正地能夠,他們的心靈深處能夠感知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能夠從中國東方文化當中能提煉出一種新的文化元素的這樣的學者非常非常之少。我們舉個例子,當年魯迅他到日本留學,當時他們有二百多人,其實當時回來以後,也就是只有幾個人非常非常優秀,大部分都是非常平凡、非常普通、非常平庸,甚至於非常荒唐的一些人。那麼就是說,普普通通的沒有專業知識而有沾染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惡習的這樣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文人非常非常之多。那麼錢鍾書也就恰恰是捕捉到了這樣一個人物的群落,來分析來形象地展示他們內心的世界,以此來透視我們國內內心的一些基本元素,就是劣根性的一些東西。錢鍾書描寫的三閭大學的各種各樣的教授,他們的嘴臉都帶有漫畫式的,帶有嘲諷的口吻。所以這個小說呢,它總體來講,它就展示了無用、無力、精神無緣這么樣的一個人物的形象,一個讀書人的形象。在錢鍾書的眼裡,像方鴻漸這樣的人,他是一個被社會所遺棄、沒有任何用處的一個人,是一個知識上的廢人、是一種精神上的垃圾。
方鴻漸這個形象我覺得他至少他表現了錢鍾書的這樣的幾個想法:第一,就是說錢鍾書通過方鴻漸這個命運,尷尬的命運,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失落、失業、失戀、失態、失寵,他展示一個什麼道理呢?第一我想他展示了人的有限性。中國五四以後的很多作家,他們在描寫一個很動人的形象的時候,他們要把他寫得非常圓滿、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偉岸。但是錢鍾書不相信圓滿,方鴻漸我們就會感覺,他在學生面前,他是個老師,但是他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第二點呢,錢鍾書我覺得他在方鴻漸這個形象上,他通過方鴻漸命運的苦運的出現,他表現了人性惡的這樣的一個思想。錢鍾書似乎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樣的一句話,所以他在《管錐編》和《談藝錄》里邊,他經常揭露那些我們所認為那些很偉大很重要的一些學者和作家的短處,他看到了他們的醜陋的一面。
錢鍾書其實他在他的學術著作里邊,也容下了他的這些思想。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錢鍾書經常講,他不相信有純而又純的東西,他不相信純粹的東西。他說真理是存在的,但是真理要想實現必須附之於庶地,用很庸俗的辦法才能操作,很美好的東西你不能用很美好的方法來操作,你必須用非常庸俗的方法來操作,才能夠成功。這個大家可以去想一想,況且不美好的東西用什麼辦法來操作的呢,所以錢鍾書在小說裡面他不斷地發現知識界的奧妙。比如在報館里、在銀行里、在大學里邊都是這樣,特別是在大學裡面,他寫的這幾個讀書人,這幾個教授,從國外回來的,就是說在國內的土生土長的教授,寫他們都是這樣。在五四以後呢,可以說魯迅、錢鍾書他們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現代諷刺文學的這樣一個基礎。那麼魯迅呢,他是以戰士的、戰斗的,反抗黑暗、反抗絕望的加上一種反諷和幽默的口吻,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敘述語言和敘述語碼。那麼錢鍾書呢,是靠著自己的聰慧,他的才識,為我們編織了一個虛幻的,這樣的一個世界,但是我們就會感覺到,盡管他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他卻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反映。第三個呢,在人物身上他處處展示了人存在的二律悖反,就是同樣一個命題,也會有一個相反的命題和它相對,就是說人無往不在一種枷鎖當中。當你獲得了什麼的時候,同時你就失去了什麼,所以《圍城》這個書名它本身就有一種哲學的意向,就是說城裡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沖進來。人呢不斷地在選擇,但是不斷地進入一種陷阱,不斷地進入一種災難。開始人們所想像的,和最後收獲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方鴻漸這個人物形象,那麼在這幾點上呢,就使我們感覺到錢鍾書他的精神世界,他內在的悲涼感和孤獨感。錢鍾書晚年幾乎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拒絕媒體的采訪,電視台要找他去錄像,他堅決不出現的,因為他也知道人一說話一表現,上帝就會發笑,說不定也就變成方鴻漸,騙騙人或者怎麼樣,因為人都是有限的。他處處看到了人的有限性和尷尬性,他對人的這一點他是非常絕望的。我覺得錢鍾書他表現了這樣的一種思想。
方鴻漸最根本的意義,預示著我們現代教育的一種失敗,現代某種文化的一種失敗。他在看似神秘艱深的外表的背後,他隱含著一種空虛,無力、灰色、荒誕這樣的一種深切的隱含,隱含這樣一種意義。中國所謂的文化人,很多的文化人他們現在被名利所驅使,他們遠離了學問,他們也是在做一些和學術沒有關的一些東西。所以我就經常想,如果魯迅和錢鍾書他們現在很年輕的話,他們可能還會寫出更精彩的文章來嘲諷這樣的一些現象,所以一個民族最可怕的腐敗是文化和教育的腐敗,因為只有大學才能夠生長精神,才是純潔的精神的園地,才是思想的源力。你看很多西方的國家,很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重要的一些思想,他是在大學裡面產生的,因為這個大學裡面應當是一種超功利的,它是不應當有功利理念的,不是為了追求一個外在的什麼東西,它是一種自由,一種完全是心靈和上蒼進行交流,才會產生一種學說。你比如古希臘,古希臘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人呢?因為當時古希臘的人,他們是處在一種游戲的狀態,他們強調文化的無功利,那麼無功利他就會想到心靈和上蒼直接進行交流。想到月亮為什麼是這樣的,星星為什麼是這樣的,大海的浪潮怎麼產生的,然後他就出現了邏輯學,出現了自然科學,各種各樣學說都出現了。但是我們中國呢,是從孔夫子開始,我們開始的文化,孔夫子告訴我們一切要有用,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為統治者服務,要為誰誰服務。中國的文化人一直是依附在別人身上,為誰誰服務的,而不是獨立的思考,不是獨立的思想。所以錢鍾書在《圍城》裡面就寫了一些沒有思想、渾渾噩噩的一些文化人,一些醜陋的文化人。他們根本沒有獨立之精神和獨立之人格,沒有那種超功利的文化情懷,哪怕對我們民族文化的那種憂患,對當下生活的這種感懷、傷世都沒有。所以三閭大學呢,其實就是中國當時現代教育腐敗和黑暗的一個縮影。我覺得它的警示意義非常之大,因為當中國的大學都像三閭大學這樣存在的時候,中國是不會產生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哲學家,和偉大的科學家的。所以我想錢鍾書之所以我們說他偉大,就是因為他發現了這些問題。他用自己那種反諷的語言,那種顛覆性的、敘述語序,他描述了這個生活,他把這種可怕性,和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黑暗性展示給讀者,使我們意識到,中國的文化人,中國的知識分子,必須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洗心革面,就是說要進行思想上的革命,要改造國民性,要從根本上來改造中國人的思想。我們現在很多人在談到中國文化悲劇的時候,經常講到社會,講到民眾,其實社會民眾的敘述者是文人,那麼文人自身不能夠解放,成為一個很委瑣的,非常奴性的這樣的人物的時候,那不可能產生一個健康的文化。所以《圍城》給我們的啟示實在是太巨大和深遠了。
所以我想,我們今天呢,我們重新來看《圍城》,我想它一方面使我們可以還原到歷史,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同時我們也可以重新來反省我們當下的知識界和讀書界的情況。我們就會感覺到,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它是有它的一段歷史,它是有自己的源頭的,它有流脈的。所以它具有了很深刻的文化標本的意義。所以我想我們通過方鴻漸,通過《圍城》,通過錢鍾書,我們可以深深地來反省我們人類自己,反省我們今天人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在以虛幻的以一種欺騙人的、或者被別人騙的方式,存在一種尷尬的文化境界里邊。我們是不是成為了社會上一個多餘的、無力的、無援的、無助的一個孤苦的存在,我們是不是一個充滿了幻想而又實際上永遠是在痛苦和絕望中掙扎的一個可憐的人物,它給我們帶來的聯想,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都是非常非常之深遠的。
8. <<圍城>>中的方鴻漸為什麼離開三爐大學請簡述事情的原由 200字
趙辛楣是傾慕中來文系主任的太太源,文中根本沒提到校長有沒有太太。
方本是和趙一起到的三閭大學,趙走了方的人際關系就更加孤立,根本沒有留意。
校長原本由趙的推薦才聘方的,而方沒把假文憑寫進簡歷自然沒有資格當教授是大學里可有可無角色,而校長因為趙辛楣出的事方知道內幕自然與方芥蒂更深。
另外方教書的水平也的確不夠,自己自然找不到價值和滿足,對在學校的前途沒有希望。
9. 三閭大學政治系、中文系、歷史系的系主任分別是誰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1947年寫就的一部以愛情、婚姻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取意為「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圍城》自1980年再版以來,贏得了讀者的廣泛贊譽,文中那些精妙絕倫的比喻和幽默辛辣的諷刺耐人尋味。小說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愛情婚姻遭遇和生存境遇深刻刻畫了某些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根性,他們的懦弱、虛榮、自私、功利以及欺騙性被錢鍾書一一嘲諷。
方鴻漸在戀愛婚姻上的失敗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開的,他的好虛榮、愛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導致了他事業上的連連受挫。當他留學歸來,憑從一愛爾蘭人手裡買來的假博士文憑受到地方小報記者的誇贊時,他「感覺身心龐然膨脹,人格也偉大了好些」,方鴻漸對文憑極為「認真」的功利性態度伴隨著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學教書、做名教授的美夢也因博士文憑被校方懷疑而破滅了。方鴻漸圖慕虛榮之心被錢鍾書先生刻畫得淋漓盡致。三閭大學的生存環境讓這個聽來才高學富的方鴻漸備感失落,在假博士文憑「光環」的籠罩下,方鴻漸在生活工作中處處遭遇尷尬,從回國後給學生演講到三閭大學的任教,這位尚有一定正義感、良知未眠的方鴻漸一直在維護自尊心和欺騙與反欺騙的境遇中掙扎著。
方鴻漸無疑是舊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錢鍾書對方鴻漸的愛情遭遇和生存困惑的描述,究竟想告訴讀者什麼?錢鍾書對舊中國知識分子的打量、審視背後隱含了什麼內容?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孫郁「從方鴻漸看錢鍾書」,敬請關注。
(全文)
《圍城》為什麼這么受讀者的歡迎,這里有一個現象之謎,就是說它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文本,是一個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自我生命的一種反顧、一種打量。那麼它描繪了中國的讀書人,特別是中國的文人的心理劣根狀態和他們的生存困境,所以我說,這本書現在很多的高中生也非常非常願意讀它,因為他們在方鴻漸的身上,也看到了現在我們中國讀書人的影子。現在的中學和大學的知識群落,這些文化人何嘗不像當年那樣,人們陷入在一種荒誕的文化困境裡面。就是說錢鍾書當年描述的文人的窘態,這種知識群落的思想的顧忌,在今天依然延續著,這是這本書暢銷不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圍城》主要描寫了方鴻漸這個人,他從27歲那年從法國留學,從歐洲留學回到國內,然後兩年之內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這樣的一段生活。
那麼方鴻漸他從歐洲回國以後,他開始是失業,沒有什麼職業,後來就是在他丈人家居住,原來他屬於父母給他找的愛人,還沒有結婚就去世了,所以他住在丈人家,後來在銀行里工作,在銀行的工作過程當中他和幾個女性就產生了戀愛的關系。錢鍾書在描述方鴻漸在上海做職員的過程當中,那一段愛情的故事,寫得非常地精妙,深切地展示了這樣一個文化青年,他在戀愛場上、在情場上如何地受挫、如何地陷入了一種茫然的困境,這樣一個過程。
比如小說剛開始的時候,寫從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一個鮑小姐那個愛情,他追求鮑小姐,鮑小姐也對他眉來眼去,但最後到了岸上,他就被鮑小姐甩掉了。他被人騙,所以錢鍾書眼裡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那種溫情的關系是非常非常之少的。最後呢,無意中他和孫柔嘉小姐,孫小姐結婚了,他那個結婚,本來對孫小姐印象非常非常之好的,是一個很文靜的知識女性,但是結婚以後他們不斷地產生沖突,他陷入了家庭的無邊無際的矛盾之中,所以方鴻漸這個人,不論是在學業上、在家庭上、在社會上他幾乎沒有一個有亮點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種悖論、一種荒唐的陷阱里邊。比如他跟孫小姐結婚之後,他說的話。他說:「結婚以後,你總會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那種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本相全收斂起來,到結婚後,還沒有彼此認清,倒是老是婚姻乾脆,索性結婚以前誰也不認識誰」。方鴻漸這個人他在談吐當中給人感覺非常儒雅,像一個讀書人,但是錢鍾書在描寫的過程當中,覺得他呢,他其實是一個沒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個在高校不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學術信心和學術地位的一個人。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一塌糊塗的人。
他想要追求的他得不到,他不要的呢,偏偏要來,來了以後呢,本來以為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但其實又是一個悲劇的開始。所以我覺得錢鍾書在《圍城》裡面對婚姻我覺得表現的是一種很悲觀的態度,但是他自身的婚姻是很幸福的。
錢鍾書覺得人是無法預料自己的未來的,人必定要受到命運的一種捉弄。比如戀愛之前,他覺得他那麼美好,最美好的東西,他想追求,但他得不到,反而你不想要的東西他倒來了,你追求到手以後,你突然發現你在一個尷尬的泥潭裡邊。方鴻漸這個人開始是想要追求什麼,想要尋找什麼,想要企盼什麼,但最後你就感覺到,這種尋找、追求和企盼呢,慢慢地被一種麻木、痛苦、絕望所代替。最後我們讀完之後,你就會感覺到方鴻漸這個人物其實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重要的一個精神典型,他跟阿Q、跟覺新、跟好多作家筆下重要的一些形象一樣,他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典型形象。我們在讀他的時候,在看方鴻漸的命運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錢鍾書他自己,他的生活態度和他的美學追求。
我們在分析方鴻漸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中國的讀書人,往往他們是帶著一種外套,就是學人身上穿的一個外套。就是說,沒有真正地才學,但是呢,他們要炫耀自己的思想、炫耀自己的知識、炫耀自己的智慧,講話經常講一些哲理的語言,有一些對話是非常精彩的,但是這些對話又不是像方鴻漸這種人自己發明的,他不過是販賣西方有些人的一些想法。你比如說,他和趙辛楣有一次對話就談教育,他經常說一些非常精彩的話。覺得這個人很有思想,感覺到他好像是很有水平,比如他說:「從前的愚民政策,是不允許人民受教育,現代的愚民政策呢,是只許人們受某一種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那麼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他經常說這樣一些很有意思的話。
方鴻漸他是在歐洲留學的時候,他其實沒有學到更多的專業,錢鍾書認為他是一個無用的人。所以在錢鍾書的小說開始就說:「他是一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里從社會學系就轉到了哲學系,最後又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學國文的人出洋深造,聽來有些滑稽,事實上呢,沒有學中國文學的人,非到國外留學不可,因為一切其他科目像數學、物理、哲學、心理、經濟、法律等等都是從國外灌輸進來的,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的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好向中國的官吏和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錢要換成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值。」就是說我們現在看中國當下很多到歐洲、到國外去留學的人,我們看他們寫的文章,我們也能感覺到,當年錢鍾書筆下的一些影子,很多留學的人,在外面不是真正的學習,而是在鍍金。那麼方鴻漸就是一個在歐洲幾個國家留學鍍金的一個文化人,他也沒有學到一個真正的專業,可以說是萬金油的這樣一個人物。
由於他沒有真才實學,而且在戀愛上又不斷地陷入到一種陷阱里邊。所以最後在友人趙辛楣梅的推薦之下,就去了三閭大學。三閭大學在湖南省的一座國立的大學,那麼到了這個大學以後,他因為也學無所長,所以他只是做了一個副教授,他做了一個副教授。他在國外因為沒有拿到學位嘛,他當時為了滿足他的家人的虛榮心,他就用了一個假文憑。到三閭學校以後呢,他也沒敢說自己有假文憑,所以他當時只得到一個副教授,他本來想在這個學校好好工作,想做點事情,但是呢,這個學校教授們,從校長到普通的系主任、到一般的教員,種種行為跟官場和商界的那些人沒有什麼區別。
其實錢鍾書他是一個書齋中人,他一生當中除了在大學,就是在研究室工作,後來搞過一段翻譯,他沒有更深入的社會底層人的這種體驗。但是他的敏銳性,他對人性的洞悉力,使他具有了一種超凡的目光。他在感知周圍人的生活的時候,他常常能夠從細節,從人們的日常的一些生活裡面,能夠發現人性那些病態的、醜陋的東西。你比如錢鍾書在寫對話,寫方鴻漸和這幾個女性,他在希望引起別的女性注意的時候,寫他的微妙的心理,都寫得入木三分。這很像歐洲的一些諷刺小說家的一些作品,我想他也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的一些東西的影響。趙辛楣和方鴻漸一起和高松年校長對白的時候,他們每個人內心不同的感受,他們的失落感,他們的吃醋,他們的狡詐,他都勾勒出來。所以給人感覺到錢鍾書他是通過日常的生活細節,而不是通過曲折的情節,通過離奇的故事來展現人的。所以這是《圍城》這部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比如從上海到三閭大學那一段漫長地旅途當中,那一段描寫是相當精彩的。那一段描寫,錢鍾書在《圍城》當中,他通過這些衣食住行這個描述,來寫這些文人的脆弱、文人的無聊、文人的荒唐。在整個旅途過程當中呢,他寫了幾個人,比如說趙辛楣,李梅亭,大學教授拿著自己的名片到處炫耀,比如他們坐不了車了,他拿這個名片他最後能坐上車了。李梅亭看到了很漂亮的一個寡婦,眉來眼去,互相鬥情。在錢鍾書眼裡,這些人表面上他們不過是掛著一個學者的招牌,其實和市井上那些混混和流氓氣的人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們在讀《圍城》的時候,能夠感覺到,錢鍾書他是把他內心的大的哀涼,深深地隱含在嘲諷畫面的背後。他在畫面上他以那樣嬉笑怒罵的文風,他的文筆,來勾勒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你讀完後,你會覺得中國的讀書人,原來是這樣的一個群落。就是你會有一種非常無奈和悲哀的感覺,這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常講,魯迅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那種思想。像方鴻漸、趙辛楣、李梅亭、蘇小姐、汪處厚、高松年、韓學愈等等這些人物形象呢,都像他筆下一個玩偶,他可以任意揉捏,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思想的一個符號、一個觀念的載體。所以他用的是知識分子的一種筆法,是用象牙塔里的很有意思的這樣一種很幽默的,這樣的一種東西。還有一個就是說像中國的讀書人,中國的讀書人,錢鍾書認為是無用的,特別是學了文的,文科的,就像我們這個專業的人,很多是無用的。魯迅晚年也是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本事的話,千萬不要做空頭的藝術家和文學家、美術家,要去找一點實事,干一點實事。因為魯迅深深地覺得中國的文人無用,他們要麼是官的奴隸,要麼就是商的奴才,他們要麼是依附於統治者,要麼就是依附於老闆和一個利益集團。那麼在《圍城》裡面知識分子依附的什麼呢?你們感覺到《圍城》三閭大學,三閭大學是個官氣很濃的一個大學,這個大學校長聘任系主任,哪個系、哪個系主任的時候,他要考慮到教育部官員的關系。而且教授們為了陞官他要拍馬溜須,要依附於什麼。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他沒有自己一個獨立的立場。
方鴻漸的性格,其實看他的時候,我覺得我對這個人一點也恨不起來,甚至有很多同情。因為錢鍾書也發現他內心的一些善良的一面,比如說他其實本不想騙人,他也有自尊心,他也有羞愧感,他看到別的大學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時候,表現得非常無恥的時候,他也有蔑視的那一面,他心裡他有一種良知在裡面。但是錢鍾書在描述他的良知的時候,只是一閃而過,他並不把他自己的目光停留在這個地方,他只是更多地來描寫他生活當中尷尬的那一面。比如錢鍾書描寫他吃相,他吃飯,吃飯,就沒有那個按照一般的中國所謂高貴的貴族,留過洋吃飯是很典雅的。但是他吃飯,他的吃相就受到了小說里其他一些人物的嘲諷。比如說他到故鄉,從歐洲剛回來演講,他第一次演講,人家叫他講東西方文化,他其實沒有那種很深切地體驗,完全因為他鍍金,所以他在談到東西方文化的時候,他大談鴉片、梅毒。其實學生是願意聽的,但是對那些士大夫們,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覺得他是胡鬧,那麼對於真正的學者來看,等於非常淺薄的皮毛之談。所以錢鍾書在描述這個人物的時候,處處讓他表現出他那種尷尬和他的窘態,我們用普通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出醜的地方。比如說像那些教授,三閭大學也有個教授,他叫韓學愈,他也在克萊登大學弄了個假文憑,他騙人。方鴻漸在備課的時候,他那種心理,他就寫道,錢鍾書就寫道:「有人肯這樣提拔,還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鴻漸預備功課,特別加料,漸漸做名教授的好夢,得學位是把論文哄過自己的先生,教書是把講義哄過自己的學生,鴻漸當年沒哄過先生,所以未得學位,現在要哄學生不免欠缺依傍,教授成為名教授也有兩個階段,第一是講義當著作,第二,著作當講義,好比粗學的理發匠,先把傻子和窮人的頭作為練習本領的試驗品,所以講義在課堂上適用,沒出亂子就作為著作出版,出版以後,當然是指定教本,鴻漸既然格外賣力,不免也起名利雙收的妄想。」 錢鍾書寫道:「撒謊騙人該像韓學愈那樣才行,要有勇氣、堅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謊還要講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膽老練,至少高松年的欺騙可以避免,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雕地兼備了。」
我覺得錢鍾書寫這些人呢,跟五四時期的很多作家不一樣,魯迅和巴金他們寫讀書人往往這些讀書人具有深切的精神的痛感,他們痛不欲生,對現實處於一種不滿的狀態,他們要尋找出路、尋找民族和自我的出路,但是恰恰沒有出路,於是呢,就陷入了一種苦難和絕望的大澤里邊。但是錢鍾書不是這樣,錢鍾書寫知識分子呢,這些人是些什麼人呢,他們是些混混,他們既沒有對民族的使命感,也沒有文化的責任感,他們不過是借著留洋、借著知識分子這個招牌來吃飯。用魯迅的話講,就叫「啖飯之道」,就是吃飯之道,所以這些是一些沒有什麼節操,沒有什麼操守,沒有什麼信念的一個群落。所以錢鍾書他更多的是關注的是,他認為中國的讀書人,更多的是這樣的一些混混,一些混混。所以在讀他的小說的時候,我就經常在想,錢鍾書這個人,他在審視人生、他審視周圍世界的時候,他是缺少魯迅和巴金那樣的作家的溫情的,他過於殘酷,他甚至於把人的那種人性當中最醜陋的東西,他都全面地還原了出來。比如說家庭,他寫方鴻漸的家庭,方鴻漸家裡父母還有妯娌之間,你感覺到每個人的形象都不是可愛的。他寫大學的老師,他的同事,也沒有幾個可愛的,包括傭人,也寫得面目可憎。就說他是對人性是非常失望的一個人,錢鍾書,他不像有一些作家,他希望能夠在人的身上打撈一種閃光的東西,比如像孫梨這種作家,孫梨他是一個內心很痛苦的人,但是他在寫中國的鄉間百姓的時候,他發現他們美的一面,發現他們身上那些迷人的、具有人性力量的東西。但是在錢鍾書,包括他的夫人楊降他們的作品當中,你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形象。所以他們用一種很殘酷的筆法來嘲諷了周圍的世界,他認為,錢鍾書認為人是陷入在一種二律悖反,是在一種荒唐的這樣一種境地里邊生存的,在這樣荒唐的環境裡面選擇著、掙扎著。
錢鍾書他在書的前言裡面寫,他說:「寫這類人,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能夠反諷自己,能夠嘲笑自己,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作家能夠在小說當中,那麼如此從容地來反諷自己的生活呢,其實也就表現了他的一種自省力和他文化情懷,所以我經常在想,錢鍾書他在寫小說的時候,他是用的一種游戲的筆法,他寫的不像有些作家那麼累,有一些作家寫完一部長篇小說以後,就覺得心力交瘁。他盡管也是在憂患之中寫的這本書,但是你會覺得他寫得很從容。就是說他在整個的寫作當中呢,表現出他與當時主流的、流行的這種敘述模式呢,完全不同的這樣一種風格。當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國文學的主流是左翼文學,左翼文學主要是通過廣闊的社會生活,通過階級的斗爭,不同的階級矛盾和斗爭,通過這個斗爭來展示中國社會的一些本質性的東西。但是,錢鍾書迴避了這些,錢鍾書似乎不相信僅僅用這種泛道德化和泛意識形態的這種敘述方式,就能夠真正地表現出人的這種普遍性的東西,他不相信。所以錢鍾書他開始,他就避開了流行色,避開了一切鮮艷的理念,他憑著自己的直覺,他生命的直覺和他的學識來展現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文人的生活。錢鍾書這個文本,它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因為他超越了時代,他超越了意識形態,也超越了自身的一些有限性,他相信人是有限的,也恰恰因為他注重了這種有限,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有限,那麼也使他這個小說呢,獲得了一種無限的閱讀的可能性,獲得了無限的讀者。
在錢鍾書的眼裡呢,中國的文人是缺少創造性的,科舉時代,中國文人依附的是八股,中國開化以後,留洋以後,中國人漸漸有了洋奴的一種心理,所以讀書人真正地能夠,他們的心靈深處能夠感知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能夠從中國東方文化當中能提煉出一種新的文化元素的這樣的學者非常非常之少。我們舉個例子,當年魯迅他到日本留學,當時他們有二百多人,其實當時回來以後,也就是只有幾個人非常非常優秀,大部分都是非常平凡、非常普通、非常平庸,甚至於非常荒唐的一些人。那麼就是說,普普通通的沒有專業知識而有沾染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惡習的這樣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文人非常非常之多。那麼錢鍾書也就恰恰是捕捉到了這樣一個人物的群落,來分析來形象地展示他們內心的世界,以此來透視我們國內內心的一些基本元素,就是劣根性的一些東西。錢鍾書描寫的三閭大學的各種各樣的教授,他們的嘴臉都帶有漫畫式的,帶有嘲諷的口吻。所以這個小說呢,它總體來講,它就展示了無用、無力、精神無緣這么樣的一個人物的形象,一個讀書人的形象。在錢鍾書的眼裡,像方鴻漸這樣的人,他是一個被社會所遺棄、沒有任何用處的一個人,是一個知識上的廢人、是一種精神上的垃圾。
方鴻漸這個形象我覺得他至少他表現了錢鍾書的這樣的幾個想法:第一,就是說錢鍾書通過方鴻漸這個命運,尷尬的命運,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失落、失業、失戀、失態、失寵,他展示一個什麼道理呢?第一我想他展示了人的有限性。中國五四以後的很多作家,他們在描寫一個很動人的形象的時候,他們要把他寫得非常圓滿、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偉岸。但是錢鍾書不相信圓滿,方鴻漸我們就會感覺,他在學生面前,他是個老師,但是他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第二點呢,錢鍾書我覺得他在方鴻漸這個形象上,他通過方鴻漸命運的苦運的出現,他表現了人性惡的這樣的一個思想。錢鍾書似乎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樣的一句話,所以他在《管錐編》和《談藝錄》里邊,他經常揭露那些我們所認為那些很偉大很重要的一些學者和作家的短處,他看到了他們的醜陋的一面。
錢鍾書其實他在他的學術著作里邊,也容下了他的這些思想。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錢鍾書經常講,他不相信有純而又純的東西,他不相信純粹的東西。他說真理是存在的,但是真理要想實現必須附之於庶地,用很庸俗的辦法才能操作,很美好的東西你不能用很美好的方法來操作,你必須用非常庸俗的方法來操作,才能夠成功。這個大家可以去想一想,況且不美好的東西用什麼辦法來操作的呢,所以錢鍾書在小說裡面他不斷地發現知識界的奧妙。比如在報館里、在銀行里、在大學里邊都是這樣,特別是在大學裡面,他寫的這幾個讀書人,這幾個教授,從國外回來的,就是說在國內的土生土長的教授,寫他們都是這樣。在五四以後呢,可以說魯迅、錢鍾書他們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現代諷刺文學的這樣一個基礎。那麼魯迅呢,他是以戰士的、戰斗的,反抗黑暗、反抗絕望的加上一種反諷和幽默的口吻,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敘述語言和敘述語碼。那麼錢鍾書呢,是靠著自己的聰慧,他的才識,為我們編織了一個虛幻的,這樣的一個世界,但是我們就會感覺到,盡管他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他卻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反映。第三個呢,在人物身上他處處展示了人存在的二律悖反,就是同樣一個命題,也會有一個相反的命題和它相對,就是說人無往不在一種枷鎖當中。當你獲得了什麼的時候,同時你就失去了什麼,所以《圍城》這個書名它本身就有一種哲學的意向,就是說城裡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沖進來。人呢不斷地在選擇,但是不斷地進入一種陷阱,不斷地進入一種災難。開始人們所想像的,和最後收獲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方鴻漸這個人物形象,那麼在這幾點上呢,就使我們感覺到錢鍾書他的精神世界,他內在的悲涼感和孤獨感。錢鍾書晚年幾乎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拒絕媒體的采訪,電視台要找他去錄像,他堅決不出現的,因為他也知道人一說話一表現,上帝就會發笑,說不定也就變成方鴻漸,騙騙人或者怎麼樣,因為人都是有限的。他處處看到了人的有限性和尷尬性,他對人的這一點他是非常絕望的。我覺得錢鍾書他表現了這樣的一種思想。
方鴻漸最根本的意義,預示著我們現代教育的一種失敗,現代某種文化的一種失敗。他在看似神秘艱深的外表的背後,他隱含著一種空虛,無力、灰色、荒誕這樣的一種深切的隱含,隱含這樣一種意義。中國所謂的文化人,很多的文化人他們現在被名利所驅使,他們遠離了學問,他們也是在做一些和學術沒有關的一些東西。所以我就經常想,如果魯迅和錢鍾書他們現在很年輕的話,他們可能還會寫出更精彩的文章來嘲諷這樣的一些現象,所以一個民族最可怕的腐敗是文化和教育的腐敗,因為只有大學才能夠生長精神,才是純潔的精神的園地,才是思想的源力。你看很多西方的國家,很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重要的一些思想,他是在大學裡面產生的,因為這個大學裡面應當是一種超功利的,它是不應當有功利理念的,不是為了追求一個外在的什麼東西,它是一種自由,一種完全是心靈和上蒼進行交流,才會產生一種學說。你比如古希臘,古希臘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人呢?因為當時古希臘的人,他們是處在一種游戲的狀態,他們強調文化的無功利,那麼無功利他就會想到心靈和上蒼直接進行交流。想到月亮為什麼是這樣的,星星為什麼是這樣的,大海的浪潮怎麼產生的,然後他就出現了邏輯學,出現了自然科學,各種各樣學說都出現了。但是我們中國呢,是從孔夫子開始,我們開始的文化,孔夫子告訴我們一切要有用,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為統治者服務,要為誰誰服務。中國的文化人一直是依附在別人身上,為誰誰服務的,而不是獨立的思考,不是獨立的思想。所以錢鍾書在《圍城》裡面就寫了一些沒有思想、渾渾噩噩的一些文化人,一些醜陋的文化人。他們根本沒有獨立之精神和獨立之人格,沒有那種超功利的文化情懷,哪怕對我們民族文化的那種憂患,對當下生活的這種感懷、傷世都沒有。所以三閭大學呢,其實就是中國當時現代教育腐敗和黑暗的一個縮影。我覺得它的警示意義非常之大,因為當中國的大學都像三閭大學這樣存在的時候,中國是不會產生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哲學家,和偉大的科學家的。所以我想錢鍾書之所以我們說他偉大,就是因為他發現了這些問題。他用自己那種反諷的語言,那種顛覆性的、敘述語序,他描述了這個生活,他把這種可怕性,和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黑暗性展示給讀者,使我們意識到,中國的文化人,中國的知識分子,必須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洗心革面,就是說要進行思想上的革命,要改造國民性,要從根本上來改造中國人的思想。我們現在很多人在談到中國文化悲劇的時候,經常講到社會,講到民眾,其實社會民眾的敘述者是文人,那麼文人自身不能夠解放,成為一個很委瑣的,非常奴性的這樣的人物的時候,那不可能產生一個健康的文化。所以《圍城》給我們的啟示實在是太巨大和深遠了。
所以我想,我們今天呢,我們重新來看《圍城》,我想它一方面使我們可以還原到歷史,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同時我們也可以重新來反省我們當下的知識界和讀書界的情況。我們就會感覺到,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它是有它的一段歷史,它是有自己的源頭的,它有流脈的。所以它具有了很深刻的文化標本的意義。所以我想我們通過方鴻漸,通過《圍城》,通過錢鍾書,我們可以深深地來反省我們人類自己,反省我們今天人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在以虛幻的以一種欺騙人的、或者被別人騙的方式,存在一種尷尬的文化境界里邊。我們是不是成為了社會上一個多餘的、無力的、無援的、無助的一個孤苦的存在,我們是不是一個充滿了幻想而又實際上永遠是在痛苦和絕望中掙扎的一個可憐的人物,它給我們帶來的聯想,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都是非常非常之深遠的。
10. 《圍城》中,方鴻漸沒有得到三閭大學的第二年聘書的原因是什麼
樓上錯誤
是因為趙辛楣與汪太太拉扯不清,被汪先生和高松年碰到。趙辛楣深知不能再在學校回待下去,只得答連夜逃離。走時忘了在方鴻漸那裡留下了幾本關於馬列主義的書,陸子蕭發現後告密給李梅亭。
而高松年也因為趙辛楣已走,沒必要看趙的面子,非得給方鴻漸聘書。
我結合了小說和電視機兩個版本,講得支離破碎,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