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學梁老師
① 誰能告訴我下列作者的簡介謝謝啊!!有加分的
所有的答案都在這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12歲即能詩文
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陳留尉氏(屬今河南)人。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為人志氣宏放,博覽群書,尤好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愛飲酒,能長嘯,善彈琴。文學藝術才能超群。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與司馬氏多所牴牾。詩多五言,對當時黑暗現實多所譏刺,辭語隱約。著有《達生論》、《大人先生傳》、《詠情詩》80餘首。
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東晉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清照 (1084-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
姜夔(1155?--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一生沒有做過官。精通音樂,會做詩填詞。他的詞對於南宋後期詞壇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比較少。特點是辭句精煉,風格不庸俗。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擅畫人物、叢竹、山水。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
「桐城派」是清代中葉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論的建立,是從方苞開始的。
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寧都縣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
蘇洵號老泉字明允(1009—1066)宋代三蘇唐宋八大家 《權書》《衡論》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佑集》。
【歐陽修簡介(1007~1072)】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韓 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韓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 山東大學所有教授名單
學校博士生導師 名單,教授不知道。可以到山大主頁查找
--------------------------------------------------------------------------------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傅有德 劉陸鵬 何中華 高鑒國 林聚任 陳堅 劉傑 劉新利 王新春 顏炳罡 劉大鈞 林忠軍 宋全成 謝文郁 王善波 苗潤田 艾里克 劉玉建 李培林
經濟學院
於良春 臧旭恆 孫曰瑤 侯風雲 張東輝 劉國亮 范愛軍 孔慶峰 張宏 劉慶林 樊麗明 李齊雲 李文 胡金焱 姜旭朝 秦鳳鳴 曹廷求 任燕燕 陳蔚 林平 白景明 劉尚希 戚聿東 張昕竹
經濟研究院
黃少安 盛洪 王新軍 陳昆亭 孫天琦 洪永淼 魏建 王金利 曹洪軍 王天義 史鶴齡 李銳
法學院
范進學 齊延平 肖金明 王德志 柳硯濤 馮殿美 周長軍 於改之 劉保玉 王麗萍 徐顯明 郝鐵川 梁慧星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劉玉安 崔桂田 王學玉 方雷 王建民 王韶興 郇慶治 楊魯慧 臧秀玲 曹現強 趙明義 孔令棟 張錫恩 包心鑒 邢占軍 葛 荃 張 銘 張全新 朱 鋒
馬克思主義學院
田建國 周向軍 孫熙國 徐艷玲 費利群 徐國亮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曾繁仁 譚好哲 陳炎 王汶成 儀平策 程相占 盛玉麒 楊端志 張樹錚 唐子恆 楊振蘭 王平 李劍鋒 王小舒 廖群 孫之梅 黃萬華 張華 鄭春 張學軍 賀立華 劉方政 張志慶 袁世碩 周來祥 劉培
國際教育學院
寧繼鳴
文史哲研究院
杜澤遜 馮春田 馬來平 王承略 王學典 徐傳武 葉濤 鄭傑文 張富祥 傅永軍 龐朴 張士閃
外國語學院
苗興偉 劉振前 王俊菊 申富英 叢亞平 高文漢 張德祿 李銘敬 李德鳳
藝術學院
潘魯生
歷史文化學院
王育濟 於化民 張書學 張金龍 晁中辰 胡新生 欒豐實 譚世寶 顧鑾齋 方輝 曾振宇 陳尚勝 於海廣 劉玉峰 劉平 徐暢 胡衛清 趙興勝 姜生 李文海 馬新 齊濤 江奔東 劉鳳君 任相宏 崔大庸 胡正榮 錢乘旦 張海鵬
數學學院
劉建亞 儀洪勛 史玉明 張順華 楊連中 彭實戈 芮洪興 羊丹平 王小雲 展濤 吳臻 陳增敬 嵇少林 林路 趙衛東 劉桂真 李國君 任秀敏 韋忠禮 司建國 欒貽會 吳建良 魏剛 黃華林 劉華文 葉揚波
物理學院
林兆軍 戴瑛 馮存峰 何瑁 胡季帆 解士傑 梁作堂 劉德勝 劉向東 馬瑾 司宗國 王春雷 王克明 王新年 顏世申 張家良 張學堯 Rolf_Mueller 冀子武 鄭雨軍 陳峰 王雪林 仝殿民 張 澤 李衛 強 游 王占國 張瑞勤 宋愛民 焦 軍 孫振東 王萌 康仕壽
化學與化工學院
馮聖玉 譚業邦 魯在君 劉成卜 步宇翔 張冬菊 苑世領 王建武 郝愛友 趙寶祥 李曉燕 孫宏建 馬厚義 張樹永 楊延釗 焦秀玲 陳代榮 陳曉 侯萬國 徐桂英 孫德軍 鄭利強 沈強 郝京誠 黃錫榮 金文睿 張長橋 曹成波 李希友 馬晨 占金華 劉永軍 姜瑋 馬玉道 丁軼 孫道峰 錢逸泰 王琪瓏 程津培 徐政和 江元生 孔祥正 周其鳳 佟振合 黃崇祺 閆兵 洪茂椿
生命科學學院
曲音波 陳冠軍 夏光敏 張玉忠 王金星 趙小凡 李越中 楊愛芳 白增亮 孔健 向鳳寧 鮑曉明 肖敏 許平 王仁卿 苗俊英 馬翠卿 張舉仁 林建強 侯丙凱 谷立川 申玉龍 馮力駿 劉相國 陳靠山 祁慶生 張玉臻 王鵬 張新時 盧雪梅 劉巍峰 黃峰 趙建 陳秀蘭 高建剛 張先恩 雷 鳴 石德利 孔祥復 龐秀華 方詡 張偉 徐志剛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袁東風 趙聖之 李康 王洪君 張行愚 王青圃 劉琚 江銘炎 周衛東 孔繁敏 曹葉文 李桂秋 盧霏 連潔 常軍 卓壯 金國藩 薛其坤 張小民 劉允才 曹志剛 楊義先
晶體材料研究所
陶緒堂 徐現剛 黃柏標 趙顯 許心光 張懷金 胡小波 劉宏 崔得良 郝霄鵬 王聖來 孫洵 於曉強 何京良 蔣民華 王繼揚 許東 劉鐸 夏盛清 夏海兵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崔兆傑 高寶玉 胡文容 李小明 王曙光 岳欽艷 張建 劉汝濤 王睿 裴海燕 張 波
環境研究院
王文興 張慶竹 江桂斌 王韜
管理學院
徐向藝 楊蕙馨 王興元 胡正明 趙炳新 潘愛玲 陳志軍 丁榮貴 戚桂傑 溫德成 張體勤 張玉明 謝永珍 李海艦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傳忠 閔光輝 李勝利 關小軍 於化順 季忠 朱波 呂宇鵬 張玉軍 孫康寧 尹龍衛 趙士貴 王成國 武傳松 李亞江 孫勝 王廣春 王作成 田學雷 邊秀房 劉相法 王偉民 趙國群 鄒增大 李木森 范潤華 張建新 李輝 管延錦 朱瑞富 耿浩然 許斌 鹿曉陽 張希華 劉久榮
機械工程學院
艾興 張建華 黃傳真 鄧建新 王勇 張承瑞 馮顯英 宋現春 趙軍 李劍峰 張進生 周以齊 路長厚 周慎傑 王威強 葛培琪 董玉平 張勤河 唐委校 高琦 劉戰強 孫傑 林明星 李兆前 王增才 許崇海 趙正旭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王志明 程勇 李國祥 路春美 孫奉仲 杜廣生 韓吉田 程林 田茂誠 馬春元 潘繼紅 陳寶明 欒濤 張樹生 過增元 秦裕琨 陶文銓 王立秋 許明田 鄒勇
電氣工程學院
陳青 高厚磊 韓學山 李慶民 梁軍 劉玉田 劉志珍 譚震宇 王秀和 徐丙垠 徐文遠 徐衍亮 薛禹勝 張文 趙建國 劉淑琴 唐任遠 陳通文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劉伯強 魏守水 楊立才 劉常春 常發亮 劉允剛 李貽斌 隋青美 賈磊 張承慧 張光先 張慶范 張承進 王玉振 孫同景 劉樹堂 李歧強 田國會 張煥水 孟慶虎 吳耀華 俞夢孫 付敏躍 鄒難 陳冬岩 宋沐民
土建與水利學院
李術才 張強勇 李樹忱 曹升樂 王有志 姚占勇 陳衛忠 顧金才 唐春安 朱維申 鄔愛清 周學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龔斌 賈智平 李慶忠 李學慶 馬軍 孟祥旭 屠長河 王海洋 徐秋亮 張彩明 朱大銘 王新軍 尹義龍 秦學英 王魯生 沙行勉 禹曉輝 彭京亮
體育學院
張瑞林
醫學院
龔瑤琴 劉奇跡 劉樹偉 李振中 張利寧 馬春紅 苑輝卿 賈繼輝 劉傳勇 潘芳 陳曉陽 侯桂華 張岫美 郭瑞臣 趙家軍 何深一 周庚寅 張運 張薇 張梅 黎莉 安豐雙 季曉平 陳麗 侯明 李延青 李興福 肖偉 曲迅 王傳新 遲兆富 程玉峰 胡立寬 胡三元 徐忠華 趙斌 柳澄 劉作勤 張源潮 劉子棟 汪運山 田興松 盧志明 郝愛軍 趙蔚明 陳哲宇 李新鋼 龐琦 朱長軍 李建峰 劉秀華 高成江 陳有海 鍾世鎮 王錫崗 韓金祥 高聆 易凡 邵常順 王向東 鞠秀麗 孫若鵬 張文同 潘新良 許安廷 孔北華 劉培淑 王波 楊興升 陳玉國 岳壽偉 高海青 於金貴 李春陽 馬立憲 王凱 閻明 董亮 卜培莉 張銘湘 鍾敬泉 曹義海 康維強 王興利 紀春岩 陳春燕 孫秀蓮 焉傳祝 李建民 聶林 徐祗順 史本康 陳雨信 牛軍 徐克森 楊其峰 董家鴻 馬榕 劉玉光 朱樹干 畢研文 吳樹明 田輝 魏奉才 吳欣怡 韓建奎 劉韶平 李淑玲 張繼東 趙玉霞 侯應龍 邢啟崇 閆素華 段瑞生 李傑 關廣聚 畢建忠 趙升田 余之剛 蔡景龍 李桂梅 王玉林 孫玉萍 王海波 陳子江 溫澤清 趙躍然 傅志儉 林殿傑 秦成勇 張春清 王欣 杜怡峰 金訊波 呂家駒 金星 曲元明 滕良珠 范全心 鄒承偉 王洲 霍然 李安源 劉奇 王錫明 武樂斌 賈堂宏 於金明 洪濤 馮健全 吳榮德 周東生 盧永田 榮海欽 王濱 魏光偉 王月蘭 鄭成雲 劉慶偉 彭志海 劉傳聚 王榮 蔣凡
公共衛生學院
趙仲堂 姜寶法 王志玉 謝克勤 徐凌中 薛付忠 李立明 張傑 曹務春 王濟川 逄增昌 李德新 梁國棟 徐凌忠
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孟慶躍 尹愛田 王健
口腔醫學院
楊丕山 王春玲 姜廣水 徐欣
護理學院
婁鳳蘭 徐大為 王 辰
葯學院
劉新泳 婁紅祥 曲顯俊 田志剛 王鳳山 徐文方 張彩 張建 張慶柱 趙桂森 張典瑞 方浩 凌沛學 劉珂 王炳和 張娜 李敏勇 沈月毛
威海分校
高軍 陳金釗 董學立 汪全勝 葛荃 付文忠 仵從巨 張紅軍 賴曉平 王冰 祝茜 張銘 羅潤東 綦建剛 孫基林 陳耀 董恩清 韓聖浩 呂鐵良 夏利東 顏毅華 趙剛 趙永恆 鄭衛民 薛安克 仝興華 吳佩林 李波
③ 國畫大家陸嚴少的老師是誰
馮超然 (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號滌舸,別署嵩山居士,晚號慎得,江蘇常州人。早年回精仕女,晚年專答攻山水,工行草篆隸,偶刻印。
馮超然在民國畫壇上,與吳湖帆、吳待秋、趙叔孺並稱「海上四家」,與吳湖帆、吳待秋、吳子深在海上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然而與同時期的畫家喜歡通過畫展來展現自己的繪畫成就相比,馮超然一生從未開過個人畫展,從不標榜自己。在馮超然門下,培養出陸儼少、鄭慕康、湯義方等著名畫家,連崑曲大師俞振飛也是馮的弟子。
馮超然的山水畫,情致溫婉,出自「四王」、文徵明,上溯董源、巨然,可謂有源有序,自出機杼。馮超然的仕女畫早年以唐寅、仇英為法,晚年專畫山水,饒有文徵明秀逸之氣。其作品往往會突破同時代仕女畫的表現方法,而是反映普通現實生活中的東西,扎實的線描功力和簡朴的構圖,表現了畫家高超的技能。馮超然在1916年左右正式定居上海從事專業的賣畫生涯,並終身以畫潤收入,供養數門親屬。
馮超然是一個異常勤奮的畫家,流傳於世的作品極多。但馮超然一生少有粗製濫造的作品,作為一個職業畫家能夠做到這一點真的非常不易,就連張大千、吳湖帆等人也未能免俗。
④ 我是個老師,怎麼教育小學差生啊急死我了!!
應該先給孩子聊聊,知道他們的興趣愛好,先和他們成為好朋友,讓孩子消除對你的恐懼和畏怯感,之後不斷地鼓勵孩子,讓孩子有自信,沒有自卑也不灰心,如果孩子成績很差或者不聽話,也不能責罵,要細心、耐心地講解題目,上課的時候不能是死氣沉沉的,要經常和孩子們做游戲,讓孩子越來越想聽你的課,而且也要全方位地關心孩子,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好老師。
(二)教師方面的影響因素
課堂里發生的問題行為,看上去是學生的問題,實際上與教師也有關系,有些問題行為就是教師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師也必須對自身進行一定約束和調整。一般來說,對課堂問題行為產生影響的教師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學不當
指教師由於備課不充分,缺乏教學組織能力,或表達能力差而造成教學失誤,進而引起課堂問題行為。常見的教學不當有教學要求不當,例如對學生要求過高或過低;教學組織不當,例如教學從一個活動跳躍到下一個活動時缺乏順利「過渡」的環節,會使學生無法參與教學過程;講解不當,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講課時顯得無能、遲鈍、笨拙,而且在一段時間里只困死在一個問題上,那麼學生就有可能置功課於腦後而搗亂起來。
2、管理不當
這可能是教師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的最主要因素。這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反應過激,濫用懲罰手段。例如,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個別不良行為經常作出過激反應,動輒中斷教學大加訓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費整堂課時間進行冗長的訓斥,這種失當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激化矛盾,使個別學生的問題行為擴散開來,產生「病源體傳染」效應。還有些教師過於相信懲罰在解決問題行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運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懲罰。研究發現,濫用懲罰手段特別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僅不能很好地維持課堂秩序,還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甚至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怨恨情緒,誘發學生攻擊性的課堂問題行為。
3、喪失威信
在學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師是很難管好課堂的,喪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學不當、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教師威信下降。一般說來,以下行為的教師容易在學生心目中喪失威信:
①業務水平低,教學方法不好。
②對教學不認真負責,上課懶懶散散。
③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說了以後不檢查。
④向學生許願,但總是不兌現。
⑤不關心學生,待人冷漠。
⑥缺乏自我批評精神,明知錯了,也要強詞奪理。
⑦帶有偏見,處事不公。
⑤ 梁思寧的無悔選擇
建國初期,陳毅元帥曾對建築學家梁思成說:「當年我手下有兩個特殊的兵,一個是梁啟超的女兒,一個是章太炎的兒子。」梁啟超的女兒即是本文主人公——梁思寧。
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學問家梁啟超的女兒就生活在濟南市,甚至就在我們身邊,我幾乎有些不相信。這年頭大小媒體無孔不入,丁點兒事兒就會炒得浮土漫天,哪裡還容得隱士藏身?然而,就在記者節這天,在山東大學計劃生育辦公室主任章安秋老師的引導下,我見到了這位名人之後——梁思寧女士,她就住在學校南鄰益壽路上的干休所內,章老師是她的二女兒。
推開房門,一位老人立在面前。身材不高,有些瘦弱,典型的南方人體型;花白頭發,灰色衣褲,極普通的老年知識婦女裝束;雙頰微陷,眼窩很深,一雙眼睛顯得特別大。她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雙眼睛,深沉、犀利,內涵很多,彷彿探入你的心中。
梁思寧女士生於1916年,比起同齡人,步履還比較輕捷,但聽力、記憶力都有些衰退。她是梁啟超最小的女兒,父親去世時,她才只有13歲。 談到對父親的印象,她用手做了個握筆的姿勢,描述說「每次去書房,一推門,就會看到父親站在大大的寫字桌前,拿著一枝筆,一邊寫字,一邊『咳、咳』地咳嗽。他總是在書桌前寫東西,寫得很快,好像不費力一樣。」「他喜歡每一個孩子,但是他總是很忙,很少帶孩子玩。有時高興,就會把我們這些小孩子叫到他身邊,領著我們玩。他對最小的兒子思禮特別寵愛,我是最小的女兒,他也很嬌慣我,有時會抱抱我。」「父親曾經請他的一個學生專門教我們,我們就停學一年在家,跟老師學了一年古文。」「父親臨終時,把所有能叫到的孩子都叫到了他身邊,可是他已經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了,他躺在病床上,像睡著了一樣……」老人一口標準的北京話,聲音朗潤,字正腔圓。
談到父親對子女的教育,老人說,大孩子受父親的影響比較深,二哥(思成)、三哥(思永)、四哥(思忠)等都曾在治學、做人方面得到父親的直接教誨,而我們這些小孩子跟父親在一起的時間畢竟很短。「倒是我母親,負責帶孩子,父親去世後,她就支撐著整個家。」 梁啟超一生有過兩位夫人。大太太李蕙仙,二太太王桂荃。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李夫人出身名門貴族,善詩書詞章。王夫人出身貧苦,少時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但她聰明伶俐,勤奮好學。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亡命日本,後來,妻兒也來到日本。王夫人在這里很快學會一口流利的東京話,並開闊了眼界,接受了現代西方新思潮。後來又學會了讀書看報,寫些簡單的信。她既是李夫人的得力助手,支撐著整個大家庭的生活,又非常理解、支持梁啟超的事業。1924年李蕙仙去世後,把幾個孩子託付給王桂荃。王桂荃待他們視同己出,精心撫育他們長大成人。孩子們都非常孝順她,認為她是「梁家極重要的人物」。
在老人緩緩敘述那些陳年往事時,我仔細端詳她,面部輪廓線條分明,深邃的眼睛,既有母親端莊大方的遺風,又凝聚著父親洞察一切的神韻。 梁啟超的幾個子女大都留學海外,在科技界、學術界頗有建樹。惟有梁思寧走上了一條與兄長們完全不同的道路,成為這個舊式大家庭里的「老革命」。不知底細的人也許會以為這是一個「家庭叛逆者」的故事,其實,作出這一選擇不僅對於當時的梁思寧是惟一的,而且對於任何一個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都是也只能是惟一的——因為那是一個國難當頭的特殊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梁思寧正在天津南開大學讀書。日軍佔領平津以後,華北雖大,也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梁思寧失學了。社會動亂,找不到工作,也不敢出門訪友,出門就會見到日本兵欺負、凌辱中國人的情景。當時,他們家位於意租界里,不遠處有一座孤零零的建築物,誰也不知道是派什麼用場的。順風時坐在家裡就常常聽見那所房子里傳出的陣陣慘叫聲,令人毛骨悚然。
「有一天晚上,我和母親走在一條小巷裡,突然覺得有人拉住我的大褂,嗓音沙啞地說:『太太、小姐行個好吧!』我低頭一看,是個又黃又瘦的殘疾人。他說:『我本是大學生,學校被炸,出來想找個職業,無意中走近那所房子,突然出來幾個五大三粗的日本人,把我拉了進去。屋裡擺著各種刑具,各種刑具上都有人在受刑,發出慘叫和呻吟。兩個歹徒命令我跪在一個燒紅的油桶上,馬上刺啦啦地冒出火燎皮毛的嗆人濃煙,疼痛揪心!眼看我的膝蓋要被烤焦了,狠心的劊子手把我扔出門來。我醒過來想伸伸腿,天呀!我的腿已成了直角三角形,永遠也站不起來了!那所房子是個實驗新刑具的殺人場呀!』我和母親聽了義憤填膺,淚流滿面,十分同情他,給了他一些錢,就趕緊回家了。」
這次經歷深深地刺激了梁思寧,她明白了什麼是「亡國奴」的生活。國家的命運,個人的前途令她萬分苦惱,時時想擺脫這令人窒息的環境。弟弟年齡還小,幾個大哥大姐遠在國外,她經常寫信給在上海的五姐思懿訴說苦衷,尋找出路。
「你要去的地方是充滿希望的……」
梁思懿1933年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備班,准備學習三年後進入協和醫學院學醫。但在民族危亡關頭,思懿從1935年下半年就開始投身於學生運動。她思想活躍,積極進步,當過燕大「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大隊長,參加過「一二·九」運動,與王若蘭等被稱為「燕京三傑」,是燕大學生遊行示威的領袖。1937年思懿參加了平津流亡學生集訓班,南下進行抗日請願。後來被派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會勞工部從事女工工作。
1940年3月底,思寧收到思懿從上海的來信。信中寫道,王若蘭回天津生小孩,不日將返回南方,「好機會來了。你一定要親自去面談,可能達到你渴望已久的願望。」王若蘭已參加革命多年(後改名康英),她給思寧講了許多革命道理,並介紹了共產黨的概況,告訴她新四軍就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真正抗日的軍隊。思寧老人深情地回憶:「康英大姐的談話激起了我的愛國思想,日本鬼子的一記耳光(會見康大姐的路途中,過卡子口時被日本兵所打),更促使我下決心離開天津淪陷區這個人間地獄。我問康大姐:我能參加新四軍嗎?她驚奇地看著我說:革命可不是做游戲,最起碼的條件是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要長途行軍,在戰爭中有犧牲的可能,你受得了嗎?我說:能!再苦能比當亡國奴苦嗎?」
回到家中,思寧對母親謊稱是去上海上大學,免得老人擔心。1940年4月6日,母親把她們送到了塘沽碼頭的船上。
思懿在上海外灘碼頭接船,把她們安頓下,又與康英仔細研究了尋找新四軍的路線。決定從上海經寧波、鄞縣、嵊縣、金華,再到皖南,沿途都是蔣占區。比較其他路線來,這條線路線短,情況單一,但也可能有風險。
4月12日,思懿與康英和思寧依依惜別。思懿語重心長地囑咐:「六六(思寧小名),今日一別,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再重逢!我們姐妹倆從幼稚園到初中都形影相隨,多年來你總是依靠我。從今日起,你就要自己去闖了。」「你要去的地方是充滿希望的,也是所有愛國者都嚮往的去處。要珍惜這次良機,要堅持到底,莫後退。切記!進則生,退則死。退,你有這條路么!上海也不是久留之地,將來我也要離開上海,你還願意回天津么?」三人揮淚而別。 思寧在康大姐的帶領下,一路艱險,在金華還被國民黨軟禁了七天。她們機智地脫險後,被送到兩軍防地的界線,又經過四個兵站轉送,終於到達了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在這里,兩人分手,康英返回皖北根據地,思寧來到江蘇溧陽水西村新四軍一二三支隊司令部,被分配到戰地服務團工作,在陳毅、粟裕的部隊里。
生活在梁思寧面前掀開了全新的一頁,她不斷在心裡告誡自己:一切要從頭學起,自己已是革命軍人,不是老百姓了。新四軍的確是一所大學校,她在這里不僅懂得了許多前所未知的革命道理,而且見識了許多有膽有識、大智大勇的英雄,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
1940年5月的一天夜裡,部隊過一條敵占區公路封鎖線時,和日軍一支巡邏隊相遇,受到敵人襲擊。當戰地服務團戰士向前沖時,思寧親眼見到許多同志在自己身邊中彈倒下。剛剛參軍20多天的她,經歷這樣的場面卻是驚心動魄,但她身後沒有任何退路,只有義無反顧地往前沖!這個來自大城市的青年學生,在血與火的戰場上,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生死搏鬥,也真正理解了康英大姐和思懿姐所說的進則生、退則死的涵義。
在新四軍,思寧主要從事宣傳工作。隊伍每到一地,他們便迅速深入到老百姓之中,了解當地風土民情及對敵斗爭的狀況,然後根據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立即編成小話劇、活報劇等宣傳抗日,宣傳反剝削、反壓迫,宣傳婦女解放的文藝節目,在老百姓之中演出。由於材料真實、生動,又取自老百姓身邊,所以,他們的演出總是深受歡迎。
說起這段生活,老人顯得特別興奮,幽深的眼睛中閃爍著青春的光彩。記者問她:「從北方大城市,來到人地生疏、潮濕多雨的南方農村,過著這種動盪不安的生活,您適應嗎?感覺苦不苦?」沒想到老人立即爽快地回答:「苦什麼!再沒那麼快活的!」「同志們整天工作、生活在一起,不用看日本人的臉色,不用膽戰心驚地過日子,心情特別好。每逢打了勝仗,老百姓便敲鑼打鼓送來慰問品,再沒那麼快活的!」老人重復著說。也許真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歲月會過濾記憶,痛苦、陰霾隨水而逝,留下的總是歡樂和陽光。 戰火中梁思寧迅速成長為一名真正的革命戰士,1941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如果說她的父親梁啟超代表著19世紀末中國最先進的知識分子,那麼,在國家和民族危機面前,她勇敢地奔赴抗日前線,堅定地跟著中國共產黨,同父輩一樣,也是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代表著中國最革命最先進的力量。然而,由於「左」的思潮影響,父親梁啟超沒有帶給她任何榮耀,卻始終是她命運中的陰影。
隨著部隊轉戰,後來梁思寧來到山東解放區。1946年,她與同樣是從青年學生成長為革命幹部的章柯同志相識結合。1948年,丈夫發現了三個叛徒,要向組織匯報,可是他們惡人先告狀,反咬一口,說章梁夫婦是叛徒,因為她是梁啟超的女兒。罪名竟是「梁啟超的女兒!」三個真正的叛徒當然沒有逃脫歷史的懲罰,而梁思寧是叛徒雖查無實據,是梁啟超的女兒卻千真萬確!這個無可更改的事實,成了十惡不赦的罪名。
1948年,梁思寧被開除黨籍,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敵人。「我冤不冤!我怕自己氣瘋了,就長期勸自己堅強。丈夫也對我說,將來總會有結果的。」最讓她難以承受的是那種被視為異己的排斥,「我做最苦最累的工作也不說什麼,什麼苦我都能受,我想我是黨員,要按黨員要求自己,就算不是黨員了,也要按黨員的要求去做。但每逢開會就讓我躲得遠遠的,不讓我參加,這我受不了。」老人的眼睛濕潤了。
丈夫章柯曾是「一二·九」運動中的開封學生的領袖,是位久經考驗的老黨員、老革命。他深知自己的妻子對黨絕無二心,於是一再替妻子申訴,為此,「文革」中被「造反派」誣為「翻案老手」,同樣受到不公正待遇。說到這里,老人露出一絲苦澀的笑。
1948年至1983年,梁思寧從32歲到67歲,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最能幹事業的年齡,就這樣蒙上了陰翳。但梁思寧並沒有消沉,她一邊努力做好分給自己的那份工作,一邊盡力照顧好五個子女,不讓丈夫分心。同時,她以極大的意志,抵禦這種巨大的精神壓力。她也見到過許多受不了冤屈而走上絕路的人,「那不值得。人,不遭一點難,不算過一輩子」。她眼睛注視著我,一字一頓地說:「歷史會告訴你誰是對的,誰是錯的,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就是憑著對黨對人民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她捱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捱過了35個寒暑春秋,在年近古稀之時,終於迎來平反昭雪的那一天!說到這里,堅強的老人聲音哽咽了。
我想知道老人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之路,便問她,「如果當年不離開天津,會怎麼樣呢?」老人立即反問我,「不離開?當少奶奶?嫁人當太太?找個漢奸我不幹,找職業根本辦不到,尤其是受不了日本人的氣!」看得出,即使屢遭磨難,歷盡坎坷,老人對自己青年時代的選擇始終無怨無悔!
我是一個家庭里的普通孩子
我一直感到這樣一位名人的後代悄無聲息地生活在我們身邊是個謎,與老人深入交談後便知原委。「他們來采訪我,都問『梁啟超的女兒』怎麼怎麼,梁啟超的女兒又怎樣?名人的後代不要把祖先的光環加在自己身上,個人的歷史要靠自己寫,不能靠祖先。我說,我是一個普通黨員,一個家庭里的普通孩子!」
老人酷似父親的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威嚴四射,語言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但我還是想說:到底是梁啟超的女兒
⑥ 清華國學四大導師的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
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一生勤奮,各種著述達一千四百萬字,在將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他每年平均寫作達三十九萬字之多,這體現了多麼驚人的勤奮和才華啊!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
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的文章風格,世稱「新文體」。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研究。梁啟超寫於1905年的《俄羅斯革命之影響》,文章以簡短急促的文字開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漿噴涌:「電燈滅,瓦斯竭,船塢停,鐵礦徹,電線斫,鐵道掘,軍廠焚,報館歇,匕首現,炸彈裂,君後逃,輦轂塞,警察騷,兵士集,日無光,野盈血,飛電劌目,全球撟舌,於戲,俄羅斯革命!於戲,全地球唯一之專制國遂不免於大革命!」然後,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動機及其方針」、「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響」為題分而析之,絲絲入扣。難怪胡適說:「梁先生的文章……使讀者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
在書法藝術方面,梁啟超早年研習歐陽詢,後從學於康有為,宗漢魏六朝碑刻。 《少年中國說 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新民說》
《飲冰室主人自說》
《中國文化史》
《飲冰室主人全集》
《李鴻章傳》
《曾國藩傳》
《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選集》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
變法通議自序 論不變法之害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續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論學會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說動 論湖南應辦之事
呵旁觀者文 中國積弱溯源論(節錄)
立憲法議 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
西學書目表後序 倡設女學堂啟
湖南時務學堂札記批(節錄) 成敗
英雄與時勢 文野三界之別
古議院考 《西學書目表》後序
養心語錄 國權與民權 :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節錄) 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
梁任公與英報記者之談話 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人權與女權 情聖杜甫
屈原研究 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 :
致汪康年書 與嚴幼陵先生書
致康有為書 致康有為書(1900年)
致孫中山函三件 致康有為書(1902年)
致孫逸仙書 致康有為書(1912年) :
去國行 紀事二十四首
讀陸放翁集四首 壯別
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留別梁任南漢挪路盧 二首
浪淘沙 賀新郎 :
戊戌六君子傳
敬業與樂業 梁啟超是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中國19、20世紀之交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著名宣傳鼓動家。他主張賦稅的徵收必須以便民為原則,實行輕稅、平稅政策,而反對與民爭利的「固民所急而稅」的傳統觀點。指出「西人於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稅以便民。中國則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鹽政之類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為便民而起,而中國視為助帑之計,行之而騷擾滋甚者,如今之郵政之類是也。」他提出應仿效英國實行平稅政策,便民利民而後求富強。這是一種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財政稅收放在其基礎之上的觀點,對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梁啟超認為公債也是一種賦稅,所不同的是「租稅直接以賦之於現在,而公債則間接及賦之於將來」,「不過將吾輩今日應負之義務,而析一部分以遺諸子孫雲爾」。但他承認公債對經濟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租稅盡其力於一時,公債將纖其力於多次」,因此他認為公債雖然增加了後代的負擔,但也有利於後代。
軼事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信徒、助手,但他們還是分道揚鑣了;梁啟超與孫中山合作過,也對立過;他擁護過袁世凱,也反對過袁世凱。對此,梁啟超說:「這決不是什麼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我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
中國古代的史官為了給後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殺頭:梁啟超毅然拒絕袁世凱的重金收買,而寫出了揭露竊國大盜恢復封建帝制的《異哉國體問題》。
1925年陰歷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啟超出席證婚。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勸過徐志摩;礙於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但在婚禮上樑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
梁啟超真誠的寬容。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尿血症入住協和醫院。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點黑,診斷為瘤。手術後,經解剖右腎雖有一個櫻桃大小的腫塊,但不是惡性腫瘤,梁啟超卻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復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一時輿論嘩然,矛頭直指協和醫院,嘲諷西醫「拿病人當實驗品,或當標本看」。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案。梁啟超毅然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並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啟超真誠的有趣。黃苗子著《世說新篇》,其中有《梁啟超寫序》,文曰:「蔣百里先生為著名軍事家,但在文化上亦極有貢獻。他留德歸國後,曾寫了洋洋五萬言的《歐洲文藝復興史》。梁啟超閱後大為贊賞,蔣便請梁為此書作序。不料梁文思泉湧,序成也是五萬字,覺得不好意思,便加寫一短序,而把長序改為著作出版,反過來請蔣百里作序。」(摘自《應用寫作》)
年譜
一歲 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 癸酉 正月二十六日(公歷二月二十三日)生於新會茶坑村。
五歲 一八七七年光緒三年 丁丑 由祖父和母親教讀四書五經。
十二歲 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 甲申 應廣州童子試 中秀才。
十六歲 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 戊子 廣州學海堂正班生、兼菊坡、粵秀、粵華書院外生。
十八歲 一八九0年光緒十六年 卯寅 經陳千秋介紹,就學於康有為。
十九歲 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 辛卯 入京與李蕙仙完婚。
二十歲 一八九一年光緒十八年 壬辰 祖父卒,回鄉居年余。
二十三歲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 隨康有為入京會試,落第。參與組織「公車上書」。助康創建強學會。
二十四歲 一八九六年光緒廿二年 丙申 籌辦《時務報》,任總編述,發表《變法通議》等文章,名聲噪起。
二十五歲 一八九七年光緒廿三年 丁酉 為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參與創設不纏足會和女學堂。
二十六歲 一八九八年光緒廿四年 戊戌 參與「百日維新」,光緒帝賞六品銜,奉旨辦譯書局。八月政變起,逃往日本,與陳少白往還,協商與興中會合作事宜,因康有為阻撓未果。在橫濱主編《清議報》。
二十七歲 一八九九年光緒廿五年 己亥 七月創粉高等大同學校於日本東京。
二十八歲 一九〇〇年光緒廿六年 庚子 與康有為、康才常等發動「勤王運動」事敗。
三十歲 一九〇二年光緒廿八年 壬寅 《清議報》停刊,創《新民叢報》、《新小說報》,倡「小說界革命」。
三十五歲 一九〇七年光緒卅三年 丁未 《新民叢報》停刊、成立政聞社。
四十歲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 壬子 由日本返國,創《庸言報》。
四十一歲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 癸丑 參與共和黨。熊希齡內閣成立。任司法總長。
四十三歲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 乙卯 創《大中華》月刊。辭幣制局總裁。四月回鄉省親。六月寫《導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斥袁稱帝,南下從事倒袁運動。
四十四歲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 丙辰 在上海策動反袁。三月抵廣西,發動廣西宣布獨立。在肇戾成立護國軍兩廣者司令部任參謀。後成立軍務院,任撫軍兼政務委員長。
四十五歲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 丁已 七月,參與段祺瑞反對張勛復辟。任段祺瑞 內閣財政總長,十一月辭退。
四十七歲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 已未 到歐洲各國考察。
五十歲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 壬戌 先後到北京、濟南、蘇州、上海等地講學。
五十三歲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 乙丑 在清華研究院講學,出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五十七歲 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 己巳 因腎病動手術失敗(實際上是一起醫療事故。1926年梁啟超腎病,協和專家通過對梁啟超病情會診,認定右腎上生有一個瘤子,遂決定為其實施手術,於3月16日將右腎全部切除。瘤子切除之後並沒有止住便血,顯然西醫的診斷可能有問題,至少是不準確的。全部切除的治療手段也過於草率,協和的專家通過病理檢查,並沒有在切除的右腎中發現病變。換言之,即便尿毒症的診斷不誤,那麼手術也是失敗的,即將好腎切除了,將壞腎予以繼續保留),於1929年一月十九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京滬開追悼會,參加者甚眾。
家庭狀況
梁啟超祖籍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梁氏的先祖為中原南逃的難民。在梁啟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啟超祖父名鏡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啟超的父親名蓮澗,也是一位秀才,在鄉里教書;梁啟超的母親為趙氏。
梁啟超一生有過兩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緒十五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啟超考中了舉人,與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訂婚,1891年(光緒十七年)梁啟超十九歲時入京與與長他四歲的李蕙仙成婚,李惠仙與梁啟超結婚時,帶了兩位丫環,其中一位即王桂荃,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而逝,梁啟超為此寫下了《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與孩子們四散分離,最後死在在一間陰暗的小屋裡。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詩詞研究專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2001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飲冰室
梁啟超故居位於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於河北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於1914年。主樓為水泥外牆,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高台階,建築面積1121平方米;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建於1924年。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卧室和會客。梁啟超後期著述均於此完成。飲冰室系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造型別致典雅。建築面積949.50平方米。
北溝沿胡同23號
北溝沿胡同屬東城區北新橋地區,在東直門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菊胡同和東四十四條,長300多米。明代,稱「學房胡同」;清乾隆時稱「官學胡同」,宣統時稱「北溝沿」,因胡同臨近水溝而得名;1949年稱「北溝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紅都胡同」,後復稱「北溝沿胡同」。現胡同西側與新太倉二巷相通,東側有兩條支巷通往小菊胡同。
北溝沿胡同23號,舊時的門牌是北溝沿13號,在胡同南段西側,佔地面積3752平方米,街門朝東。街門是被稱作「西洋門」①的屋宇式街門,街門內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顯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雖然從建築學角度講,大門外對面的「影壁」,亦稱「照壁」,既有遮擋大門對面零亂的牆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為宅門對景的作用。但是,在胡同的另一側建影壁,或是依託別人的宅基,或是佔用胡同的公共用地,豈能想建就建!所以,在北京城裡所能見到的門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當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總而言之,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漢字是表義的,「框中有人」念「囚」;「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門外的影壁是宅門的對景;那麼,門前的這段道路自然與宅院產生了領屬關系。門外的影壁分明地在警示行人:在此門前不許停留,更不許喧嘩。梁啟超任過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其政府大員的身份與這座宅院的規格是相稱的。
據1951年房屋調查登記顯示:該院主體建築集中在南半部,是東、西並列的兩個三進院落,東部為住宅,西部是花廳;北半部約占整個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園式的後院,院內樹木繁盛,有假山,有涼亭;後院開有朝東的穿牆門,是整個院落的後門。該院共有房屋和亭、軒等建築129間,建築面積為1535平方米,其中包括帶抄手廊的瓦房47間、敞軒3間、游廊21間、地窨子4間、防空洞1個、涼亭1座。該院的具體格局是:宅門北側是一拉溜兒東房,共11間,應是回事房(傳達室)、車庫和警衛、雜役用房,從南往北的第三間東房的後牆開有臨街券門,是「車庫門」。
該院的具體格局是:進入宅門,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經過坐西朝東的「垂花門」②便進入了東院的一進院;一進院有帶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間,北房為腰廳,即:中間一間為連接前、後院的通道;東院的二進院均為帶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間、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院的三進院只有7間後罩房。與東院並列的西院是休閑區,習慣稱為「西花廳」,亦是三進院落;從南往北依次是:由假山疊石與3間敞軒構成的一進院,由3間敞軒和3間正房構成,並有轉圈游廊連接的二進院和由兩間東、西廂房與平頂外廊構成的三進院。
北溝沿胡同23號是單位宿舍,當年院內的主要建築尚存,只是殘破不堪而已;由於為解決職工住房而進行的改、擴建工程和住戶見縫插針的自建房屋,致使該院已難尋昔日風采。
1986年1月21日,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北溝沿胡同23號作為「梁啟超故居」,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註:①西洋門,是清代中期以後,西方建築文化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在北京四合院採用的也很普遍。②垂花門,在府邸、宅院建築群中常作二門,起著聯系分隔內宅和外宅的作用。
參考資料:《梁啟超傳》(吳其昌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張王忍之編三聯書店) 《世說新篇》(黃苗子著三聯書店) 《捲起巨大旋風的梁氏新文體》(作者夏曉紅載《北京日報》) 《梁啟超為西醫辯護》(作者張建偉載《羊城晚報》) 每一個嚮往大時代和大成就的年輕人都喜歡把自己所處的時代視為轉折年代,他們都喜歡引用查爾斯·狄更斯描寫大革命之後法國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他們都喜歡用混亂來形容自己的年代,他們都渴望為這「混亂年代」理出脈絡或者記錄這「混亂年代」。
而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真正經歷混亂年代並且因為自己在混亂年代中的作為而被寫入歷史的年輕人卻實在不多,更令人感慨的是,這個名單因為一些原因還會在某些時候遺漏掉一些人。在我看來,梁啟超正是這樣一位具備了眾多偉大人物的素質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時代忽略了的人。
最早激發起我對梁啟超的好奇心的,是在對《劍橋中國晚清史》和一些記載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國命運的書籍的閱讀過程中。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我才驚異地發現,以前我們僅僅用「改良派」三個字來描述的梁啟超,在這段歷史中名字出現的頻率竟然比任何一位皇帝、權臣要高。
梁啟超所處的年代是真正的混亂年代。在由梁啟超的學生吳其昌所著的《梁啟超傳》中,梁這位早逝的學生用一章來寫梁啟超誕生之前的中國:這是一個為天災人禍和內憂外患困擾的國度,似乎人人都甘心做一個老朽帝國的奴隸,平民以不談國事為戒律,政府呈現給後人的則是貪污腐化無能,對外只希望妥協可以帶來短暫和平,對內則盤算著同洋務運動後興起的民營企業家爭奪財富,而洋務運動的重地總理衙門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混蛋加三級」。
我們的歷史課本在描述這段屈辱歷史的時候,從來不會吝惜筆墨,這會使我任何進一步的講述都顯得多餘。而吳其昌先生給予自己老師的高度評價,我想可能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所看不到的,他把梁啟超對近代中國的貢獻同孫中山相提並論,「他(梁啟超)自己承認陳勝、吳廣之功,而天下後世的公評,他的氣魄、精神、聲威,實在比陳勝、吳廣要高出萬倍」。
梁啟超是一個完全符合我們對天才的定義的人物:六歲學完五經,九歲能夠寫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國,我相信這兩件事情的難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學習9歲就精通外語的難度相差不大。而梁啟超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的壯舉同我們今天驚為天人的中國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難度更大。中舉時的主考官以為梁啟超「國士無雙」,竟然打破門第觀念的束縛,把自己的堂妹許配給梁啟超做妻子,這是古老中國表示對一個人的欣賞的最高禮遇。
戊戌變法令梁啟超和他的老師康有為名揚天下。在當時的外國人眼中「梁啟超是中國罕見的高潔志士,是熱心策劃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當時在中國逗留的伊藤博文對日本駐中國公使林權助說:「姓梁的這個青年是個非凡的傢伙啊!真是個使人佩服的傢伙……救他吧,而且讓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幫助他。梁這個青年對於中國是珍貴的靈魂啊!」此後這個年輕人在日本和歐美流亡期間,往往被當作中國新的政治和知識上的領袖來接待。當時梁啟超26歲。
而梁啟超在政治上的輝煌並不像教科書上記載的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而終結,或者和他的老師康有為一樣成為明日黃花的人物。梁啟超在日本的時候,和同樣在日本流亡的孫中山交往頻繁,據說,很多東南亞的華僑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啟超介紹給孫中山的,可以想見,以孫中山當時的聲望,自然無法同梁啟超相比。而此時梁啟超和康有為的分歧越來越大。盡管如此,梁啟超顧及到康有為,沒有給革命黨人過多的支持。
梁啟超的另外一次輝煌來自於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凱宣布稱帝,此時的梁啟超卻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歐美的游歷和對西方各國歷史的學習給他一種印象,稱帝者必亡。於是長於雄文的梁啟超寫出一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世凱得到消息,派人給梁啟超送來一張20萬元銀票,給梁啟超的父親祝壽,交換條件是這篇文章不得發表。梁啟超將銀票退回。袁世凱再派人對梁啟超說,梁先生也曾經在海外流亡十幾年,其中的苦頭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尋苦吃?梁啟超回答說,我這個人疲於奔命的逃亡經驗已經很充足了,我寧肯選擇逃亡也不願意在污濁空氣中生存。
梁啟超在另外一次反帝運動,即反對張勛復辟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一次也意味著他同改良派的徹底決裂。周善培規勸梁啟超說:「事情有該自己做的,有該聽別人做的。討袁,革命黨該做,我們也應當做;討張復辟只該聽革命黨去做,不必我們去做。」而康有為則正站在復辟的一方。梁啟超和康有為從此決裂,康有為當著梁啟超學生的面痛罵梁啟超「梁賊啟超」,並且用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獸來稱呼梁啟超。
至於梁啟超在中國新聞事業上的地位,早有新聞學者將他同沃爾特·李普曼相比較。才氣縱橫自然不說,梁對中國文體的改革被認為是他的最偉大貢獻之一,或許我們也可以把這稱為表達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認為梁啟超文氣太盛反而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寫習慣了報紙文章,結果文章只追求打動人,「中國長久睡夢的人心被你一支筆驚醒了」,但是卻沒有其他精力寫出真正大師級別的著作。
長久以來一直被我們認為屬於保守派的梁啟超的死,更是嘲笑我們對歷史局限的判斷能力。梁啟超晚年進入協和醫院看病,醫生診斷的結果是一個腎潰爛,必須割掉。不幸的是現代醫學可能發生的錯誤發生了,手術醫生將梁啟超健康的腎割掉反而留下潰爛的一個。於是「群情憤慨、輿論抨擊,社會對於協和醫院以及主治醫生大表不滿」,而梁啟超因為擔心這件事情會影響新的醫學在中國的發展,竟然在病床上寫文章為協和醫院和醫師辯護。最後,梁啟超允諾在自己死後將腦部捐獻給醫院。
⑦ 南京林業大學、濟南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煙台大學
我是煙台大學的,煙台大學真正有實力的專業只有建築和法學。其他專業都是回很普通很普通的專業。答煙大法學院是北京大學法律系創建的,頂梁教授都是北大出來的,煙大法學學術實力在教育部的排名是全國30多名,省內只落後於山大法學院排名。不過校史太短,沒有博士學位點,所以只能在二批招生。但是老師的水平是沒得說的。旁聽他們的課感覺像享受
建築設計也不錯,一級只招43個人,卻有專門的教學樓和固定自習室,而且整個樓裝修的像藝術館,配空調配電腦,條件好的讓我們嫉妒的要命。不過女孩子一般不喜歡畫畫吧。。。
以上這些是入學之後才知道的,入學前沒人告訴你,所以只能照著名單列表看名字好不好瞎選。如果讓我再選我絕對選建築了。
濟南大學原來叫山東建材學院,2002年改的名,他的非金屬材料專業是很強的,至於別的專業就很普通了。至於南林和天工都是有專門領域的學校,報這類學校最好去讀他們的特色專業(林學、工學)。 如果你想以一個不算高的高考分數去接受稍好一點的教育質量的話。
⑧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為什麼較山東大學錄取分數低 有什麼區別嗎
山東復大學威海分校和山東制大學是隸屬關系。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創建於1984年,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山東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涵蓋文學、理學、工學、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8)濟南大學梁老師擴展閱讀:
山東大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其醫學學科起源於1864年,開啟近代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之先河。其主體是1901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後中國創辦的第二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大學。
從誕生起,學校先後歷經了山東大學堂、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以及由原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三校合並組建的新山東大學等幾個歷史發展時期。
百餘年間,山東大學秉承「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踐行「學無止境,氣有浩然」的校訓,踔厲奮發,薪火相傳,形成了「崇實求新」的校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40餘萬各類人才,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⑨ 大家來回答啊
1.李隆、頒獎辭:火場、廢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離不棄。他用希望擴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2.唐山十三農民兄弟、頒獎辭:不是歸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鄰里,是素不相識,出手相援。他們用純朴、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
3經大忠、頒獎辭:千鈞一發時,他振聾發聵,當機立斷;四面危機時,他忍住悲傷,力挽狂瀾!他和同志們雙肩擔起一城信心,萬千生命。心繫百姓、忠於職守,凸顯共產黨人的本色。
4.武文斌、頒獎辭: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樹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5.金晶、頒獎辭:那是光榮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軀擋住殘暴,她用美麗的微笑,傳遞力量。她讓全世界讀懂了奧運的神聖和中國人的驕傲。
6.吉吉、頒獎辭:白的雪,紅的火,刺骨的風,激盪的心。鷹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喚讓她飛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綻放的雪蓮。
7.張藝謀奧運團隊、頒獎辭:長卷舒展,活字跳躍;聖火激盪,情感噴放。他們用人類共通的語言,讓五千年文明躍然呈現,那一夜,中國驚艷世界。
8.神七航天員、頒獎辭:中國人的足跡,從此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當他們問候世界的時候,給未來留下了深遠的回聲。
9.韓惠民、頒獎辭:他用百姓最樸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為深奧的問題:有比愛情更堅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偉的殿堂,34年的光陰,青絲轉成白發,不變的是真情。
10.李桂林 陸建芬、頒獎辭: 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澱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