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陳兵教授簡歷
㈠ 上海哪家五官科醫院比較好確切點!實際點的
上海五官科醫院在汾陽路,你可以乘地鐵到常熟路站下車,打的十塊錢,肯定到了.他不是民營或私立醫院.有很多專家,是上海最有名最頂尖的五官科醫院.
個人建議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愉快(⊙_⊙)。
㈡ 上海五官科醫院陳兵:我的耳膜穿孔,是不是要動手術
慢性中耳炎只有通過手術才有可能徹底治癒,如果診斷明確,身體無手術禁忌症的話建議手術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陳兵主任醫師
㈢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鼾症治療專家是誰
陳兵
醫師編碼: 2720216
性 別:
職稱: 主任醫師
擅長: 從事耳鼻咽喉臨床,診治本科多種疾病有專長。對聽力及語言疾病的診治有較豐富經驗。
㈣ 做人工耳蝸的專家都有哪些,哪個最好
1、配戴助聽器後來可通源過刺激腦部言語及聽力區域使其發達,若長期缺乏刺激,此區域代謝功能就會退化,甚至喪失功能;
2、術前佩戴助聽器還可以利用聾兒聽到的聲音對其進行聽聲反應訓練,能使聾兒特別是語前聾患者養成一個良好的聆聽習慣,使聾兒術後調試時很快就能較好的配合,以達到理想的聆聽效果盡早地奠定良好的基礎;
3、不少家長抱怨自己重度以上聾的孩子犟,不聽話。這其實也是孩子沒有養成聆聽習慣、不能對家長的口令作出反應、依然按照自已的興趣去做的結果。配戴助聽器可以很好的幫聾兒養成聆聽習慣。
4、此外,人工耳蝸植入術前配戴助聽器可以幫助患兒了解和適應耳部所配戴的裝置、學會聽聲反應和言語訓練的基本過程,為術後積極配合使用人工耳蝸裝置、進行言語康復訓練奠定基礎。
㈤ 我想問有誰知道怎樣才能預約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專科陳兵陳教授的最近幾天的號
撥打上海的12580可以預約掛號
㈥ 減肥騙局,脂老虎陳兵個人簡歷,減肥餅干是減肥葯嗎
不要糾結這個,並無任何實際意義,根本就沒有什麼減肥葯物,更況且是減版肥的餅干。
就當權是零食少吃點,餅干又不是什麼好東西。餅干就只有兩種用途,墊飢和解饞,其他什麼用都沒有,所謂的猴菇也好,高鈣也好,減肥也好,商業噱頭罷了,真有這功能,就不能算食品和副食了,要歸類到保健品和葯品了,也就是說不能隨隨便便的出售了。
在人人關注健康的時代,「健康」,「養生」是比較容易獲得認同的一張「王牌」。一些商家深諳其道,便推出號稱有各種附加功效的餅干。實際上,國家食葯監對這種行為明令禁止,按照食品安全法,普通食品不得宣傳或暗示有治療或預防疾病功能。坦白而言,就是功能性餅干並不靠譜。
事實上,市售的食品,成分也不是很可靠,說是垃圾食品也是有依據的,凡是商業大工廠生產的,以盈利為目的,總是很可疑。
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之後做什麼動作,和會不會胖或瘦,沒有任何關系。會不會胖或瘦和個人體質,遺傳基因關系密切,增肥和減肥是一樣的困難,因人而異,各不相同,只有自己試過才知道。當然合理飲食可以讓自己更健康。
㈦ 上海汾陽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陳兵的掛號費是多少
陳醫生是主任醫師,專家門診掛號費是20元。
㈧ 胡克的地質學教授
姓名:胡克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57.07
民族:漢族
籍貫:山東省
文化程度:博研生
所學專業:岩石學
現從事對第四紀地質學、海洋地質學等方面的研究,為教授職稱。
學歷學位教育
1982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獲地質學學士學位
1986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獲岩石學碩士學位
1989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獲岩石學專業博士學位
工作簡歷
1989—1996年 長春地質學院任教(1991年原地礦部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4年原地礦部破格晉升為教授)
1996—1998年 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做訪問學者
1998—1999年 長春科技大學任教,擔任國土資源系主任
1999—2000年 日本九州大學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
2000-2001年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任教,任國土資源系主任
2001-2004年 任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主管科研和外事工作
2004.12 至今 任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
中國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委員會 理事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編委
2000年以來發表論著
(一)學術論文:
[1] 胡克、吳東輝等,2000,城市生態環境受沙塵暴影響的研究實例,長春科技大學學報, v31(3),p265
[2] Hu Ke,2000,Development of the Geothermal energy in China. Geothermal Res. Report of Kyushu University (9),p5-9
[3] Wu Donghui,Hu Ke,Wang Yun,2000,Ecological effects of remote smallsand descending on urban area. 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3 (2),p230-235
[4] Hu Ke,Yang Deming,2000,Geothermal energy in China: status and problems,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3 (1),p 47-52
[5] Zhao Wei,Hu Ke et al.,2001,A simulating experi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il erosion on bare land in Mt. Tanakami,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4 (2),p79-83
[6] 楊吉龍、胡克,2001,乾熱岩(HDR)資源研究與開發技術綜述,世界地質,v20(1),p43-51
[7] 楊吉龍、李家存、胡克等,2001,遙感技術與數字國土,長春科技大學學報,v31(專輯),p18-20
[8] 胡克、吳東輝、楊德明等,2001,遠源沙塵暴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的初步研究,長春科技大學學報,v32(2),pp176-179
[9] 王建國、胡克,2002,農村居民點整理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國土資源(4),p42-45
[10] 介冬梅、胡克、白躍華等,2003,東北平原的鹼性塵暴,第四紀研究,v23(2),p
[11] Hu Ke,Liu Yuying,Cao Zhen,2003. Two different st storm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sources and influences in East Asia. 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6(1),p99-104
[12] 吳東輝、胡克,2003,大型土壤動物在鞍山市大孤山鐵礦廢棄地生態環境恢與重建中的指示作用,吉林大學學報(地學版),v33(2),p213-216
[13] 吳東輝、胡克、王雲等,2003,長春市「2000-04-07」遠源沙塵濕沉降攜帶細菌研究,中國沙漠,v23(6),p652-655
[14] 陳橋、胡克、文屹等,2003,鞍山市鐵礦山礦山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對策研究,世界地質,v22(2),p166-171
[15] 楊娟、胡克,2003,城市房屋拆遷中土地使用權補償價值的探討,國土資源(12),p28-29
[16] 胡克,2003,礦山土地污染場區的防治與管理,見中國礦山環境管理實用手冊,地質出版社(北京),p103-117
[17] 陳兵、胡克、介冬梅等,2004,吉林西部鹼塵通量及物質特徵分析,生態環境,v13(3),p191-193
[18] 介冬梅、胡克,霍新疆等,2004,東北地區2002年春季沙塵暴的物質特徵和成因分析,環境科學v25(2),p27-31
[19] Hazaea Mohammad,Hu Ke,2004. A geochemical survey of thermal springs in west part of Yemen and their geothermometric characteristics. 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7(1),p58-63
[20] 劉玉英、胡克、楊俊鵬等,2004,吉林西部全新世晚期土壤碳酸鹽中碳穩定同位素記錄的古氣候信息,土壤通報,v35(4),p408-412
[21] 陳橋、胡克、馮軍等,2004,對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必要性的討論,地質通報,v23(4),p310-313
[22] 張新榮、胡克、王東坡等,2004,植硅體研究及其應用的討論,世界地質,v23(2),p112-117
[23] 楊娟、胡克,2004,國有土地的房屋拆遷補償之研究,現代城市研究(8),p61-64
[24] 陳兵、胡克、戴琳娜等,2004,黑龍江省穆陵市森林資源現狀分析與經濟效益評價,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3),p86-87
[25] 陳橋、胡克等,2004,礦山土地污染危害及污染源探討,國土資源科技管理v21(4),p50-53
[26] 陳兵、胡克、介冬梅、 H Kitagawa,2004,吉林西部鹼塵的通量與物質特徵分析,生態環境v13(2),p191-193
[27] 曹振、胡克、張永光等,2004,科爾沁沙地可風蝕性地表沉積物粒度分析研究,中國沙漠v25(1),15-19
[28] 李福來、胡克等,2005,中國礦山固體廢棄物現狀與對策分析,國土資源科技管理(1)66-69
[29] 張新榮、胡克、劉莉莉,2005,吉林敦化地區全新世泥炭沉積中植硅體分析,微體古生物學報,v22(2),202-207
[30] 宋日、胡克、郭繼勛等,2005,137Cs示蹤法在東北松嫩平原土壤侵蝕定量評價中的應用,中國草地,v27(3),11-20
[31] 劉莉莉、胡克、介冬梅等,2005,退化羊草草地生態恢復過程中大型土壤動物群落生態特徵,生態環境,v14(6),908-912
[32] 王建軍、胡克、王永慧,2006,礦山復墾產業化的實現途徑,資源與產業,v8(1),55-57
[33] 陳兵、胡克、介冬梅、Kitagawa等,2006,松嫩平原西部鹼塵氣溶膠的時段變化及其氣候影響因素分析,環境科學學報,v26(3),515-520
[34] 胡克、陳兵、Kitagawa,2006,松嫩平原西部鹼塵元素組成分析,吉林大學學報(地學版)v36(3)
(二)學術會議論文:
[1] 胡克、吳東輝等,2002,鞍山鐵礦山廢棄地的土壤動物群落研究,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2002.11
[2] 介冬梅、胡克等,大布蘇湖全新世定量古生態過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2002.11
[3] Zhao Wei,Hu Ke et al.. 2002,Regulation of metal mine ecological rehabitation – A case of iron mines in Anshan city,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eosciences in NE Asia (eds. Sun G. Et al.),2002,Changchun,China
[4] Hu Ke,Jie Dongmei,2002,Occurrence and damag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st-storm from Northeast China. Proceedings of Korea-Sino Dust-Storm Conference (Seoul),p17-34
[5] 胡克、趙偉、陳橋、馮軍等,2003,金屬礦山生態環境重建的評價體系研究,第六屆全國礦山尾礦利用和礦山環境會議論文集,p120-129
[6] 陳橋、胡克,2003,關於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必要性的討論,第六屆全國礦山尾礦利用和礦山環境會議論文集,p31-37
[7] Hu Ke,Chen Bing,Fan Sulan,2003,On the solid wastes of the mining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5th ISGMC,China-Russia-Mongolia (Changchun),p82-83
[8] 陳兵、胡克等,2004,吉林西部鹼塵氣溶膠礦物與元素組成和來源研究,過程工程學報v(4)(專輯),p736-741,中國顆粒學會2004年會(山東煙台)
[9] 曹振、胡克等,2004,科爾沁沙地土地利用與表土粒度相互關系研究,LUCC科學研究進展暨中國土地學會年會(北京)
[10] Chen Bing,Hu Ke,H. Kitagawa,2006,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suspended particles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northeastern China,第九屆全球環境變化學術討論會(北京)
2000年以來承擔的重要科研項目
國土資源概論教學課件,國土資源部,2000-01,負責人
中國東北地區沙塵暴形成機制與預警預報,973子課題專項,2001-2003,專項負責人
鞍山市礦山生態環境重建試驗研究,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專項,2001-02,負責人
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定量化評價,中國地質調查局,2002-03,子課題負責人
石家莊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專題研究),石家莊市國土資源局,2001-02,工作組長
黑龍江省穆棱縣、雞東縣地質災害調查,中國地質調查局計劃項目,2002-03,合作負責人
湖州市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規劃(專題研究),湖州市人民政府委託項目,2001,工作組長
盤錦市雙台河口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遼寧省國土資源廳,2003-2005,負責人
遼河油田興-2井井中換熱試驗,遼寧省國土資源廳,2005-2006,負責人
遼寧省國土規劃專題項目(2005TP043),2005-2006,負責人
鞍山市鐵礦山復墾與生態重建試驗工程,2005-2007,負責人
1995,西藏龍木錯—雙湖古特提斯縫合帶研究,地質出版社
1996,華中元古宙高壓變質帶,地質出版社
2003,礦山環境管理實用指南(姜建軍主編),地震出版社
2001年,獲遼寧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2005年,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㈨ 目前國內,30歲以上女眾出家後,還可以上佛學院嗎
閩南佛學院 閩南佛學院位於廈門南普陀寺內,由臨濟宗喝雲派下的轉逢和尚與南普陀寺十方叢林第一任住持會泉法師共同創辦於1925年9月1日。 一、歷史沿革 閩南佛學院是一所久負盛名的佛教高等學府,一九二五年創辦,位於閩南古剎南普陀寺內。 南普陀寺地處廈門市東南部,鷺島名山五老峰下。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五代即有宗師結廬而住,稱「泗洲院」,明初擴建為「普照寺」,清初增建大悲殿,因殿中供奉觀世音菩薩,且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始易為今名。 南普陀寺後山有「五老凌霄」之美稱,乃廈門八大勝景之一。山上林木蔥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登高遠眺,海空寥廓,浩渺無邊;左鄰廈門大學,右毗鷺江大學,形成一個環境幽美,學習氣氛濃厚的文化區。 南普陀寺原屬臨濟宗喝雲派師徒剃度的子孫世襲傳承製道場,1924年,志存高遠的轉逢和尚,力主革新,將寺更改為十方選賢的叢林制,推選會泉法師為首屆方丈。翌年於寺內創辦閩南佛學院,並兼任院長。一九二七年,會泉法師三年方丈任期滿後,禮請太虛大師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一九三四年春,為整頓閩院學風,改進教學,弘一大師應邀前來,創辦了佛教養正院,培養學生的僧格、僧德。一時使閩院精英薈萃,高僧輩出,為海內佛教界造就了眾多優秀僧才。當代一些著名的佛教泰斗,如台灣的印順導師、菲律賓的瑞今大師,已故新加坡宏船長老、廣洽老和尚、演培大師、馬來西亞的竺摩法師等,都出自閩南佛學院。1937年抗戰暴發,閩院被迫停辦,12年間共培養出200多名出色僧才。 1981年,悲願深切的妙湛老和尚復辦了停辦已久的佛教養正院,1985年,在中國佛協趙朴初會長、新加坡宏船長老的關心支持下,又恢復了閩南佛學院。在老和尚的統理下,教育設施,教學素質,學院規模,均有較大的提高和發展,重現了往昔的輝煌。 1997年三月,南普陀寺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麓山寺方丈聖輝法師繼任南普陀寺方丈和閩院院長,對學院進行整飭和完善,使學院秩序坦然,學風嚴謹,教務教學蒸蒸日上,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現任院長聖輝法師為全國政協常委。 二、學院宗旨 以「愛國愛教,學修並重」為宗旨;以「學修一體化,學院生活叢林化」的辦學方針;教學上堅持「八宗並重,五明兼顧」。 三、院訓: 閩南佛學院院訓——悲智。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先持凈戒,並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華,不著於水,斷諸分別,舍諸執著,如實觀察,一切諸法,心意柔軟,言音凈妙,以無礙眼,等視眾生,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為成就,菩薩之道,我與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會,生大歡喜,不揆膚受,輒述所見,倘契幽懷,願垂玄察。 四、學制 閩南佛學院的學制為:預科二年,本科四年。 五、師資 閩南佛學院現有法師、教授總計62名,其中男眾法師有21名,女眾法師23名,聘請社會其他大學兼職教授18名。 六、學生 閩南佛學院學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寺院的出家眾。學員須具有高中或相當於高中文化程度,年齡在十八歲至三十歲之間,經過統一考試,擇優錄取。 分設男眾部和女眾部。男眾部設在南普陀寺內,女眾部設在景色秀麗的金榜山紫竹林寺。 現有預科男、女眾學僧102人,本科二年級男、女眾學僧138人、本科四年級男、女眾學僧76人(將於明年夏季畢業),至2001年七月已畢業七屆本科生,共計畢業男女學僧469名,分赴各地佛學院任教,或管理寺院,或在各地佛教會任職,更有不少優秀學員遠渡重洋,到歐美及南洋等地弘揚佛法和求學深造。 七、課程設制 閩院的課程設置,本著繼承傳統,面向未來及中西結合的方針,加強基礎,淡化專業,以便為畢業生今後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開設佛學、社會課程。 八、環境設備 閩南佛學院復辦以來,在妙湛院長的領導下,重興寺宇、增建殿堂、新建禪堂、圖書館、添置圖書,建造學生宿舍,法師樓等,使閩院規模不斷擴大,設施日臻完善。1993年,閩院建成國內(大陸)較大的禪堂,供師生參禪修持使用,成為閩院師生重要的修持場所。 為了提高學院的教學水平與效果,充分利用和掌握電腦這門現代化技術。2001年9月,學院設置了男女眾二個電腦室,現擁有電腦53台;各處室和法師個人也都配備了電腦,並且都上了國際互聯網,供列印文件、查找資料、獲取信息、提高通訊、辦公管理等使用。還配備了投影機、實物展示台、DVD、錄像機等先進設備,輔助教學及各種大型活動使用。 九、閩院學報 閩南佛學院辦院刊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十年代,會泉老法師創辦閩院時,先後創辦過《現代僧伽》、《現代佛教》、《佛教公論》等期刊,1989年,閩南佛學院繼承閩院辦刊的優良傳統,創辦了《閩南佛學院學報》。學報每年發行二期。2001年,《閩南佛學院學報》決定改刊為《閩南佛學》,由正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學術性刊物,每年出版一期。 十、圖書館 閩南佛學院從創辦初期,老一輩辦學者皆注重圖書的購置和收藏。歷史上的閩院曾有豐厚藏書,文革期間,寺院遭毀,圖書被抄一空。1989年,太虛圖書館落成。現存有七種版本的大藏經共九套,其他各種書籍約兩萬五千多冊。現已經都編目輸入電腦,採用電腦化管理了。 十一、開設研究生教育 為了進一步培養高層次的僧才,發揚閩院數十年來注重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造就一批跨世紀佛教的僧才,在長期堅持本科教育的基礎上,決定自1999年2月起,開設研究生教育,提高閩院的整體水平,並且已於2002年2月第一屆七名碩士研究生通過嚴格的答辯畢業。 閩院第一屆研究生班聘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方立天教授、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楊曾文教授、方廣錩教授。現今第二屆研究生班聘請了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賴永海教授、四川大學哲學宗教系陳兵教授、復旦大學哲學系宗教室王雷泉教授。除聘請外校的教授外,還聘請了本院濟群法師、向學法師,一共有九位導師。 這次在閩院第七屆畢業生中共招收六名研究生,開設華嚴、禪定學、唯識、三論、天台、佛學與儒學六個專業與宗教學原理、佛教文獻學概論、中國古典名著選讀、外語、文史專題講座五門公共課。採用學分制,要求通過三年的學習,修滿30個學分,最後通過論文答辯,達到愛國愛教、具有比較廣博、專深的佛教知識、具有一定教學、弘法能力和獨立研究能力、相當於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水平的目標。 今天的閩南佛學院環境設備優良、經典藏書豐富、師資陣容強大、院務管理精嚴、教學制度健全、繼承傳統叢林生活等特色。已成為國內漢傳佛教佛學院中規模最大、學員最多、教學設施完善的重點佛學院。歡迎廣大僧青年踴躍報考。
編輯本段歷史概況
1925年9月1日,閩南佛學院創辦。首任院長是會泉法師,副院長為常惺法師。 1927年,聘太虛法師為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第二任院長。 1928年10月,閩南佛學院創辦《現代僧伽》刊物。 1929年,閩南佛學院與武昌佛學院同時定為中國佛教最高學府。 1930年,太虛大師在學院里增設研究部。 1932年,《現代僧伽》更名《現代佛教》。 1933年,常惺法師繼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 1934年,弘一法師增辦佛教養正院 1936年,由性願法師代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 抗日戰爭期間,佛學院只在1940年和1943年招收學僧33人和25人。 日本投降後,佛學院停辦。 1984年,批准復辦閩南佛學院。 1986年春,閩南佛學院正式復辦,分設男、女兩個院部。男院部設在南普陀寺院本部,女院部設在萬石蓮寺內。 1989年,出版《閩南佛學院學報》。
首頁 > 3+1僧伽教育工程 > 修道場所
一 沿革及概況
普壽寺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市台懷鎮東庄村南端,是台懷鎮東北地區的中心地帶。它北倚北台頂,南近大白塔,位於五峰懷抱之中。從菩薩頂俯瞰其形,狀如蓮花,頗具佛法道場的神韻。天氣晴好時,登鍾鼓二樓,憑欄遠眺,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場面蔚為壯觀。
在五台山道場最鼎盛時期,這里曾是大華嚴寺的組成部分。後來,大華嚴寺更名為大顯通寺,加之道場逐漸式微,大顯通寺又分離出若干個小寺廟,普壽寺即為其中之一。「文革」中,寺廟被公社衛生院取用,殿宇佛像毀壞殆盡。五台山當代名尼通願老法師,生前曾一再申請恢復重建普壽寺,興辦五台山尼眾佛學院,但未能如願。1991年通願老法師圓寂後,其衣缽弟子如瑞法師、妙音法師秉承先師的遺願,在原寺廟的廢墟上,白手起家,本著建寺與辦學並重的方針,卧薪藏膽,勵精圖治,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與建設,使普壽寺成為一個集修行道場與佛學教育於一體的全國最大的尼眾佛學院。
普壽寺整體建築格局分為東西兩院,佔地總面積48畝,約3萬2千平方米。西院又稱內院,是普壽寺擴建前的舊址,殿堂體系自成一格,本身就是一個小寺院。東院是普壽寺的主體建築,經多年建設,目前已經規模初具。
五台山普壽寺尼眾佛學院成立於1992年。1998年,經中國佛教協會批准,本學院隸屬於中國佛學院,更名為「中國佛學院五台山尼眾佛學院」。學院佔地面積為7600平方米,教研及生活設施的建築面積萬余平方米。教室、圖書館、閱覽室、藏經樓、如意寮(可提供中西等醫療服務)、縫紉室、供應室、錄音室、計算機室、觀堂、以及僧寮(即學僧宿舍)一應俱全,可供幾百名僧尼修學與居住。
二 普壽寺
三 尼眾佛學院
1.修學宗旨與綱領
本院繼承上通下願老法師畢生倡導的修學宗旨:以華嚴為宗,戒律為行,凈土為歸。依此宗旨所制定的三大修學綱領是:
學威儀不辱僧相 改毛病早證菩提
發心讀完大覺書 立願行盡佛子事
學有所成自利利他 修有所證度己度人
2.教育方針與目的
佛學院的教育方針是:弘傳佛陀教義,培養愛國僧才,嚴守道風戒律,光大佛教文化,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
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解行並重、住持佛法、服務社會的僧才。佛學院不僅傳授佛學文化知識,更注重尼眾在僧團中的學習和鍛練,通過學修並重的教育模式,培養具有基本出家僧儀及僧格的學僧和住持正法的僧才。
3.教育體制
以「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為指導思想,繼承漢地叢林之清規遺訓,並吸取現代教育制度之精華,將傳統叢林教育與現代學院教育融為一體,形成以叢林辦學為主體,叢林、學院並行,由寺廟統一管理,常住、學院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的現代佛教教育體制。作為一所現代佛學院,學僧按照培育計劃,次第學習各門課程;同時,作為十方叢林,大眾還須依戒而行,晨鍾暮鼓、朝暮二課、誦經過堂、半月說戒、安居自恣……,僧團六和共住,學僧安心修學辦道,學業、道業相得益彰。
4.組織架構及管理體制
本院實行苑長、監院、寺委會、顧問組領導下的寺務部和教學部相結合且各司其職的管理體制。
寺院下設後勤、客堂、修建、財務、律儀、法事、教務訓導、報恩苑等八個管理部門;學院下設戒學部、律研部、華嚴部、凈土部、廣學部等5個教學部門;各部門設2-3位負責人,分別主持寺務、常住、院務、教學及修行等方面的工作。寺院各大小執事分工明確,責任清晰,既能各司其職又能密切合作。
本寺自創建以來,以《大眾共住規約》為基石,先後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學生守則、小眾守則,大殿、觀堂、講堂規約,客堂、大寮、如意寮、公私庫房規約等。學僧除以戒律作為行持准則外,還須自覺遵守其它各項規約。大眾在僧團中過著有組織、有紀律、有道德、清凈和合的學修生活,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
5.教育項目、學制及教學內容
本院的教育項目主要有:小眾班、預科班、安居培訓班、專修班、居士凈行班、普通班、中級班、高級班和研究班等。凡來寺學習之尼眾必須首先在戒學部完成6年制的公共教育,經考核合格後,方能依個人志願選修適合自己根機的法門,進入其它教學部研習與修行。
戒學部主司基礎教育,待完成6年戒學,懂得出家人的止作二持之後,才可進一步研習經論等專宗知識。戒學部平時以傳統的公共大課為主要授課形式,課後各班級討論並由學生復講。各年級根據教學大綱開設不同的課程。從夏安居培訓班開始,主要通過三個月的學習,使來自全國各地受具戒的青年尼僧先粗略地掌握已所受戒的具體內容後,方可進入戒學部接受正式教育。普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的學制各為兩年,主要學習戒律的止作二持,主要課程有《比丘尼戒相表記》、《隨機羯磨淺釋》、《四分大律》(六十卷)及《南山三大部》(八十卷)等。此外,日常教學也注重解行雙修,學以致用。
預科和居士凈行班主要是了解佛教基礎知識;小眾班,包括沙彌尼班及式叉尼班,主要學習沙彌尼十戒和式叉尼三法。
6.學僧資質、來源及錄取方式
僧源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全國各省市具有一定學歷的青年出家尼眾,還有少數國外尼僧。經報名、筆試、面試等考核環節後,成績優異者被錄入培訓班;學僧經過三個月的安居學習即可畢業,品學兼優者將被錄取為正式學員,入戒學部學習。由於戒學部學習時間長,為期6年,所以,真正能完成戒學部高級班學業的學僧並不是很多,學員多畢業於普通班和中級班。以上這些學僧都是已受具戒的比丘尼。
另一部分來自小眾。遵循佛陀對尼眾的特別要求,即必須經兩年式叉尼學習鍛練後再受具戒,才算真正圓滿二部僧戒的實質。因此,學院也重視從小眾到大尼次第而上的培養與教育。一小部分發心出家的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小居士,可先在凈行班學習鍛練一年,各方面考核合格且正式落發後,再進入沙彌尼班學習一年,之後再入式叉尼班學習兩年,式叉尼六法清凈後才可受二部僧戒,正式進入戒學部學習。
7.教學設施
本學院教學及生活設施完備,教室、圖書館、閱覽室、藏經樓、觀堂、僧寮(即學僧宿舍)等一應俱全。作為一所現代佛學院,學僧應能夠充分利用並熟練掌握信息時代的基本工具。本院擁有裝備齊全的計算機室,配有列印機、復印機、一體機、攝像機、電視機、錄像機等全套系列電器,為日常教學及管理提供信息化及數字化服務。配有多台單雙卡錄音機、VCD、MD機的錄音室,可為學僧提供現代化的視聽教學手段與資料。為方便學僧的學習與生活,院內各類配套設施也很齊全:供應室,系由學僧自我料理,負責提供學僧日常所需之日用品;如意寮,可提供中西醫等多種醫療保健服務。凡此種種,無不令學僧身心適悅,學業增長。
8.辦學成就
1992年,普壽寺開始舉辦培訓班,後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又相繼開辦了二年制的普通班、中級班和髙級班,接引全國各地及海內外的尼眾來寺學習共修。截止2008年,學院共舉辦了17屆培訓班和安居班(為期三個月),培訓尼眾達2435人;學員遍及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同時還培訓來自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以及韓國的尼眾166人。
四 「3+1」工程
從2005年開始,根據新時代對僧伽教育的新要求,立足於普壽寺的實際情況,我們規劃了「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三」是指三個組織:普壽寺、大乘寺、菩提愛心協會;「一」是指愛心協會承辦的一個慈善事業——清泰老人贍養園。此工程的總體框架是:五台山普壽寺——修道基地;榆次大乘寺(普壽寺的下院)——教育基地;菩提愛心協會——佛法弘揚基地;清泰安養園——愛心協會承辦的慈善事業(養老院)。
五 聯系方式
地址:山西省五台山普壽寺
電話:0350-3354537 3354908
㈩ 閩南佛學院的研究生
為了進一步培養高層次的僧才,發揚閩院數十年來注重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造就一批跨世紀佛教的僧才,在長期堅持本科教育的基礎上,決定自1999年2月起,開設研究生教育,提高閩院的整體水平,並且已於2002年2月第一屆七名碩士研究生通過嚴格的答辯畢業。
閩院第一屆研究生班聘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方立天教授、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楊曾文教授、方廣錩教授。現今第二屆研究生班聘請了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賴永海教授、四川大學哲學宗教系陳兵教授、復旦大學哲學系宗教室王雷泉教授。除聘請外校的教授外,還聘請了本院濟群法師、向學法師,一共有九位導師。
這次在閩院第七屆畢業生中共招收六名研究生,開設華嚴、禪定學、唯識、三論、天台、佛學與儒學六個專業與宗教學原理、佛教文獻學概論、中國古典名著選讀、外語、文史專題講座五門公共課。採用學分制,要求通過三年的學習,修滿30個學分,最後通過論文答辯,達到愛國愛教、具有比較廣博、專深的佛教知識、具有一定教學、弘法能力和獨立研究能力、相當於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水平的目標。
今天的閩南佛學院環境設備優良、經典藏書豐富、師資陣容強大、院務管理精嚴、教學制度健全、繼承傳統叢林生活等特色。已成為國內漢傳佛教佛學院中規模最大、學員最多、教學設施完善的重點佛學院。歡迎廣大僧青年踴躍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