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杜勇教授的團隊
㈠ 中南大學杜勇教授的夫人叫什麼名字
杜夫人
㈡ 中南大學粉冶院哪個導師比較好
哥們抄,看你想做什麼咯,想搞襲研究的話杜勇老師肯定很好啊,他的組科研氛圍很嚴謹,而且跟材料院的金院士合作很密切,而且近幾年在沖擊院士,不過他是搞相圖的,工作不好找。另外熊強老師很不錯,剛剛評上973首席,是個大組,錢很多,而且研究方向比較好找工作
㈢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團隊,人才梯隊構成合理。現有教職員專工81人,專職教師屬70人,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9人,教師系列有50%人員擁有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 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全國「寶鋼基金」優秀教師1人、湖南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1人、湖南省優秀教師2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5人。
教授:周湘蓮、黃永鵬、張金榮、熊呂茂、萬瓊華、陳文聯、賀福安、劉新庚、黃炎平、張功耀、羅會鈞、彭平一、彭升、顏峰、胡凱、徐建軍、曾長秋、譚希培、肖鐵肩、張衛良
副教授:王浩斌、曹清燕、劉偉、鄺艷湘、李明清、林識音、彭欣、洪興文、賀才樂、榮復康、葉湘虹、雷敏、楊艷萍、米莉、羅春梅、王翔
㈣ 潘愛華的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
潘愛華,男,1969年5月生。醫學博士、博士後,人體解剖學與神經生物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與神經生物學系書記,中南大學醫學形態學實驗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解剖學會、中國神經科學會會員、國際眼科與視覺科學學會會員,湖南省解剖學會常務理事。2004年被確定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為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形態學教學團隊骨幹成員。是國家首批精品課程(2003年)與首批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系統解剖學,2007)建設負責人之一,教育部「985」II期「馬王堆研究」平台建設負責人之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負責人之一。主持省部級教學研究課題8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0篇;主編、副主編教材及教學參考書本14本(部),參編包括國家規劃教材《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等教材及參考書22本,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7項,2003年獲中南大學第二屆「十佳課件」。主要研究重點為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功能在感覺與疼痛的作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研究基金課題4項,發表科研論文4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32篇,SCI收錄8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8項。培養在讀碩士生5人(畢業5人),協助指導博士生2人。
㈤ 中南大學美術咋樣呀
挺好。師資好,學習氛圍好。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5.8萬余名,學科齊全,涵蓋10大學科門類,而在剛出爐的各項榜單中,中南大學進入軟科世界大學排行榜前200位,32個學科進入了世界一流學科榜單,躍升泰晤士亞洲大學排行榜第54位。
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教授及相應正高職稱人員1800餘人,強大的師資團隊,是成長成才的保障,豐富的科創平台,是進階之路的階梯,學校13門本科課程首批上線在線教育國際平台,更是展現出強勁教學實力。
(5)中南大學杜勇教授的團隊擴展閱讀
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由中南大學原土木建築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系和藝術學院合並組建成立。目前本院涉及5個一級學科,現有藝術學理論、設計學、MFA、建築、城鄉規劃等5個碩士點和藝術哲學、土木建築與規劃管理2個二級博士點。學院下設建築系、城鄉規劃系、環境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與數字媒體設計系、音樂舞蹈系、美術系等七個專業系以及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城鄉規劃設計研究所、工業設計研究中心等10餘個研究機構與中心。
在學院組建之初確了「大藝術、大設計」的辦學理念,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各個學科已經無法局限在狹小獨立的圈子內獨立生存,尤其是在設計與藝術領域,拒絕交融其實就是意味著衰亡。那麼,作為這樣一個理工與人文學科交叉的學院,更應該走向交融,也是當時幾個專業合並組建學院的初衷與理念。
㈥ 中南大學鍋爐原理選哪個老師
本學科點以1952年原中南礦冶學院冶金系冶金爐、熱工儀表教研室、機械繫熱工教研室及長沙鐵道學院製冷與空調教研室為基礎發展建設而成。本學科點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獲准設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8年被確定為「十一五」校級重點學科。本學科點已擁有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的學術隊伍:現有學術研究人員20多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近十多年來,工程熱物理學科,通過圍繞和提煉熱工、製冷、空調、冶金等過程與設備研究過程中存在的熱科學問題,逐步形成了熱物性測試及過程檢測與控制、傳遞過程數值模擬與優化、特殊條件下的傳熱與燃燒等穩定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合理的學術隊伍,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中南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學科源於原長沙鐵道學院的製冷空調教研室,從上世紀70年代起,長沙鐵道學院就開展了製冷空調及冷藏運輸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成立製冷空調教研室,並開始招收製冷空調專業專科學生;1989年開始招收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本科學生;1994年開始招收機車車輛專業空調製冷方向碩士研究生;1998年啟用新的專業名稱「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同時獲得製冷及低溫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是湖南省高校和原鐵道部高校中第一個擁有製冷及低溫工程學位點的高校;2000年土木工程學科成為一級學科博士點,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學科同時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被批准為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7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下二級學科);2009年通過國家建設部的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評估,評估優秀;2010年全國126個高校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學科評比中排名第4位。本學科點現有一支來自國內外著名大學、學術水平高、學術思想活躍、在同行中有較大影響的20多人的學術隊伍,其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承擔企業委託項目40多項;編著和參編的專業教材、專著10餘本;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3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檢索100餘篇;取得國家專利2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科研條件建設卓有成效,建有「湖南省新型熱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擁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大型軟體。本學科點重點培養從事火電、核電、余熱發電、汽車等領域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科研人才,掌握鍋爐、汽輪機、換熱器、汽車發動機等的設計和操控技能,具有在工程實踐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研創新思維能力和科學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我院自1985年開熱能工程專業起,就一直開設有電廠熱能動力方向的主幹課程「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後來又增開了「熱力發電廠」、「泵與風機」,工業鍋爐、余熱鍋爐、電站鍋爐、汽輪機一直是熱能工程專業(1998年以後更名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的重要選題,1999年專業擴招以後,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開設了電廠熱能動力專業方向。於2004年組建動力機械及工程研究所,現更名為動力機械及工程系,包括電廠動力和內燃機兩個專業方向。本學科在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點下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另外可招收動力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動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本學科有教師近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中南大學製冷與及低溫工程學科主要源於長沙鐵道學院的製冷空調及冷藏運輸學科與中南工業大學製冷與低溫工程專業。長沙鐵道學院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展了冷藏運輸和製冷空調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機車車輛系成立製冷空調教研室,並開始招收製冷空調專業專科學生;1989年開始招收製冷及低溫工程專業本科學生;1998年獲得製冷及低溫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隨著學科的發展壯大,1999年成立了長沙鐵道學院製冷空調研究所。中南工業大學製冷與空調工程1994年開始召收本科生,2000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點。2005年原長沙鐵道學院和中南工業大學的製冷空調學科合並組建了新的製冷及低溫工程學科,現歸屬中南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南大學製冷及低溫工程學科有一支20多人的學術水平高、學術思想活躍、在同行中有較大影響的教師團隊。
㈦ 中南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中南師資還是很雄厚的!!!老學姐吐血總結一波教授的課給大家!
一、法學院 何煉紅老師
如果你對法律感興趣,特別是工科學子們,想擁有自己的專利,那麼一定不要錯過何老師的知識產權法課堂。老師是教知產的,老師的課堂也特別有意思。她喜歡結合實務給大家講課,經常請到法官,還有其他學科的老師來給學生們講課。法律本就枯燥,但結合了實務,便變得有趣了起來!相信我,何老師一定能激發你對法律的興趣!
二、外國語學院 夏高娃老師
這個老師超級可愛的說!我上過她的全校性公修課,法語入門,老師超級可愛的!而且能把語言這種枯燥的東西教的生動!她會給你放法語歌,給你講法國的習俗,講她在法國的故事。很棒棒!據我法語的同學說,這個老師在她們專業口碑超級棒!!!
還有很多教授的課值得去蹭,那就親自來中南發掘吧!
㈧ 中南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1、左鐵鏞
1936年出生於北京,材料科學家、循環經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導。
左鐵鏞主要從事難熔金屬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鋁鎂材料及其加工科技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2、陳志武
生於1962年7月。華人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金融學教授,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席教授。曾獲得過墨頓·米勒獎學金。早年專業領域為股票、債券、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後專注於經濟史與中國經濟研究。
3、黃友岐
黃友岐教授1907年2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35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著名的老一輩神經精神病學家、臨床醫學教育家黃友岐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1993年10月5日上午10時10分在長沙逝世,享年86歲。
4、王淀佐
遼寧省錦縣人,中國礦物工程專家,現代浮選葯劑分子設計理論創始人,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1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今中南大學);1985年晉升為中南工業大學校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5、鄧起東
湖南省雙峰人。生於湖南雙峰。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1961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11月6日,鄧起東因病逝世,享年81歲。
㈨ 中南大學出過哪些人物,越著名越好
1、湯飛凡:
湯飛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畢業於湘雅醫學院(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在病毒學發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闡明病毒的本質。1955年他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中國人。
他對中國的生物製品事業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抗日戰爭勝利後兩次重建中國最早的生物製品機構——中央防疫處,並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抗生素生產研究機構和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主持組建了中國最早的生物製品質量管理機構——中央生物製品檢定所。
2、張孝騫:
張孝騫,男,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畢生致力於臨床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對人體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潰瘍、腹腔結核、阿米巴痢疾和潰瘍性結腸炎等有較深入的研究。在醫學教育方面有他獨到的見解,培養了骨幹人才。
3、王淀佐:
王淀佐,遼寧省錦縣人,中國礦物工程專家,現代浮選葯劑分子設計理論創始人,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今中南大學);1985年晉升為中南工業大學校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2010年,為表彰王淀佐在國際礦物加工浮選理論方面的創新性成果以及對中國礦物工程科學技術的展做出的巨大貢獻,王淀佐榮獲「國際礦物加工大會終身成就獎」,成為首位獲獎中國人。
4、黃伯雲:
黃伯雲,湖南省益陽市南縣人,粉末冶金專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的發明人。
1969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特種冶金專業;1980年赴美留學,先後獲愛阿華州立大學工學碩士、博士學位;1986年進入田納西大學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2001年任中南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1986年—2003年,黃伯雲帶領團隊日夜拼搏,終於打破了國外對」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的封鎖,該技術在獲2004年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5、孫永福:
孫永福,男,漢族,中共黨員,1941年2月26日出生於陝西省長安縣,籍貫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中國工程院院士,鐵路工程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常務副部長、中國鐵道學會理事長。
1958年7月,孫永福畢業於天水鐵路工程學校;1962年12月,畢業於長沙鐵道學院;1962年12月至1964年9月,在鄭州鐵路局工務處橋梁科工作。1964年10月至1984年12月,先後任鐵道部第二工程局技術員,副處長,代處長,副局長,局長,黨委副書記。
1984年12月至2006年8月,先後任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鐵道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務院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正部長級)。
㈩ 杜勇的介紹
杜勇教授1984年本科畢業於中南大學,1992年於中南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後在日本、西班亞、德國、奧地利、美國等國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科學研究,曾獲世界著名的德國洪堡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