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李少軍教授
⑴ 李少軍的介紹
李少軍,男,1982年畢業於河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⑵ 求國際關系學院國際關系專業研究生初試專業教材推薦
關於兩個專門課程:政治學概論,國際關系與新中國外交戰後一直是一個著名的大學不指定任何教材,重點考查知識的廣度,所以我只能解釋的感覺最適合僅供參考他們的一些課本和資料。溫馨提示:請務必再三北京周報之前必須閱讀的問題,多年來,明白其中的命題,在審查過程中應定期冥想和閱讀中感受他們的評論的影響,回答問題的精神。在審查必須選擇最合適的材料作為主線之一,絕不能均勻地分布在時間上的幾本書,否則會造成一個缺乏知識架構。
介紹部分,我花了將近一半的時間來審查,因為這部分實在是深刻的,命題是非常靈活的。我使用的材料包括:北京大學出版社,閆其容教授「政治學15講」,人大出版社,「政治學導論」,楊廣濱的教授羅斯金的「政治學」;海伍德「政治學」,北京大學教授政治學許振洲講義,北京大學教授湯師棲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這是主線,其中第一和第二通讀這也,羅斯的書是一個黃金海伍德廣泛的閱讀,講座和市書老師許真州教授無疑是一本必讀書。個人認為,「十五講」最系統,最適合的主教材,但NPC那本書贏得了新的前衛在收集的最新一批學術概念的時候,仔細閱讀堅實的基礎的建議,開闊視野後。講座與湯師緝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許真軸教授是絕對的頭等大事,不可不看!許教授的深入淺出的演講,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這些概念經常出現在詞彙表。教授湯師柒的書是在我所見過的最全面,最合理的安排教學系統領域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這的確是北方部分重點考查的對象,比如今年的詞彙「托克維爾」關於話語權的分離,而西方政治思想沒有宏觀的歷史潮流,這將是很難寫,或鉛清空內容之間的關系的統一和主權。溫馨提示:不要盲目追求新的學術知識,甚至知識的普及,北方還算是專注於測試的基礎知識,命題字面上很平靜和概括,但只是問問看在每一個細節的精神,審視候選人知識基礎和積累。所以基礎是最重要的理論概念和!切記切記!因為時間有限,研究問題
引言部分,我只有一個,「介紹給國際政治」老師的國會陳越,也被發現,這部分我的比例是其實也不算。的清晰度很短的時間來閱讀本水平。當然,如果你的時間,李少軍教授和梁艏得教授2泰斗級人物,也值得一讀的材料。
國際關系
理論,我用的主要是「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西部大開發」的倪世雄教授復旦大學,這本書是一個絕對的網路全書稱為國際關系理論的教科書式的推理清晰詳述。有些地方太小,檢查庫存方面,審查階段不會有太大的深度(國際關系理論考試是不是北方的焦點,當然,還是要瞭然於心的基本理論)。重點是要把握好三個爭論焦點的基本概念,這本書,每章的第二部分。
與新中國的外交戰後的國際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歷史的學科,所以它有歷史的各個學科的共同點:需要把握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宏觀誰把握因果聯系的重大歷史事件,而這恰恰是重點考查北的各個方面。微觀誰記得具體的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越精確越好,因為簽署了超過60年的重要戰後條約,建立了重要的國際組織(今年審議了「孔塔多拉集團」),必須熟悉成誦,這取決於如果Pocket Outlook中的文本。我的經驗審閱「演習」:誰縱由一個主要事件發生的時間保持在同一個國家,誰越過該國在同一時間舉行的國家大事;雜草誰深深的每一個事件,它分解,顯微觀察其原因和後果;全家誰,這取決於每個事件作為一個單獨的實體,它的邏輯宏觀接觸。在短短一個月內,我主要用這四個字,基本理清這門看似雜亂無章的紀律。請記住,在你清楚!我所使用的材料的這一部分包括:北京大學教授方連慶「國際關系史」(戰後卷),劉德斌教授「國際關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前者翔實,後者的風格是明確的,建議2誰必須閱讀,先閱讀後,澄清的線索,閱讀前,充實內容。新中國的外交是看到我的復旦大學出版社主要部分「當代中國外交」,這本書個人認為是非常適合研究生檢討。
值得一提的是,命題北大國家政策,是否戰後政治學導論國際關系與新中國外交的時代具有很強的特點,然後用時事極為密切,而且往往合並直接和間接的試驗研究相結合,這是一年來審查有關內容的事務。例如,今年的政治學導論詞彙時事性檢驗了兩個概念:「里斯本條約」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前者顯然是一個熱門話題,2009年是一個直接的測試,這雖然不是最新的時事通訊,但它是隨著金融危機和氣候峰會的一個概念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屬於間接測試。簡答部分考察的三個公式教授亨廷頓的政治發展,這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但亨廷頓教授去世於2009年合並,這對他的考驗重要的理論也就順理成章了。同樣是在2009年的五四運動,簡單的答案90周年,並檢查五四運動的意義。所有這些比比皆是。戰爭結束後,該國是中國與新的性能外交關系更為明顯,更直接檢查主菜,還有間接的測試,如術語「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解釋 - 這個看似無關時事,但你如果你認為導致了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1979年的石油危機,然後與在金融危機的現狀,不難理解老師的命題意圖。
⑶ 北師國關考研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重點有哪些
你好!
北外國際關系專業難度在北外算是相對比較簡單的。
在達到國家線的基專礎上,屬2017年分數線(兩門專業課之和)為204,2016年未設線,2015年為198(單科90),不是很高。
初試科目包括:政治、外語(可選統考英俄日、或北外自主命題的法德西)、721政治學原理(含政治學理論、國際關系理論)、922國際關系史與中國外交。
參考書目有:
政治學原理:
1、楊光斌:《政治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2、邁克爾·羅斯金等:《政治科學》(第九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3、倪世雄等著:《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4、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國際關系史與中國外交:
1、袁明主編:《國際關系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
3、牛軍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史概論(1949-200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4、有關當前國際時事和中國外交的報刊和論著。
⑷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概況
該校文、史、哲、外語、圖書館學科長期以來在學術上相互滲透,形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為中心的學術交流和協作關系,並且在楚文化研究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優勢。鑒於這種情況,學校於1996年4月成立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這就是本申報機構--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
本中心為跨學科研究中國文化的機構,涉及歷史、哲學、文學等學科,下設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研究室、中國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與楚地出土文獻研究室等機構,辦有《人文論叢》輯刊。全中心現有專職科研教學人員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講師1人;校內兼職人員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在校內專兼職人員中,共有16人分別從英國、德國、中國復旦、華中師大及武大獲得博士學位。科研隊伍年齡結構合理,以中青年為主,富有朝氣和敬業精神,高職稱和高學歷者較多,科研能力強。這支隊伍精明強干,善於深入學術前沿,從事綜合性、創發性的研究。在人員配製上,我們注意突出中國文化研究的綜合、交叉、邊緣學科的優勢和互補。我們聘請了國內外的知名專家擔任我中心的兼職教授,如北京大學的陳來教授、復旦大學的王振忠教授、中山大學的李宗桂教授、荊州博物館的彭浩研究員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工藤元男教授等。蕭 父教授為我中心顧問。我們還聘請了十數名中外知名學者為顧問。 經過四年的努力,本中心的硬體設施具有相當規模。此次重新組建本中心,學校在用房相當緊張的情況下,仍毅然騰出人文館(逸夫樓)東側五樓和七樓之全部及九樓之大部,專門供我中心做辦公用房和資料用房,面積已逾500平方米。中心現有電腦 台,科研人員人手一台(均在家使用),已出現了辦公自動化的趨勢,辦公室擁有電腦32台,傳真機2台,列印機4台,掃描儀3台,復印機2 台,伺服器2部,網路交換器1部,UPS10個,各專兼職人員均已上網,人均終端數為1.2個。除了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和文、史、哲三個資料室的圖書資料外,本中心還購置了更加專業化的圖書資料6100冊,中文報刊71種,外文報刊34種,基本上能夠滿足需要。我中心在利用圖書資料方面得天獨厚。所在的人文館(逸夫樓)有四個相當豐富、實用且又集中的圖書資料庫,它們分別是:(一)學校圖書館的分館--國家教育部武漢大學文獻信息中心,其中有西文原版書近38000冊,現刊及報紙500餘種,文科工具書4000餘冊港台報刊40餘種;(二)哲學系資料室,其中有中文圖書54550冊,外文圖書7140冊;中文期刊677種;外文期刊224種;(三)歷史系資料室,中外圖書8.0000萬冊,中外港台期刊270種;(四)中文系資料室,中外圖書6萬冊,合訂本期刊1萬冊,港台書1000冊。此外,距離人文館不遠處,還有校圖書館特藏部,其中有線裝書 冊。所有這些,使我中心專兼研究人員在借閱圖書資料方面十分方便。如果本中心能夠被批准為國家重點科研基地,將能使我中心的研究設施上一個更高的台階,邁向世界一流水平。
我中心以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特別是其中的中國古代史博士點)、中國哲學博士點、中國語言與文字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點為依託,培養中國文化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我中心主辦的《人文論叢》輯刊(已出版四輯),以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成果為主,並在研究中國人文精神和中國文化轉型上獨具一格,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一定的聲望並具有一定的影響。 中心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為重心。全中心相繼承擔國家、國家教育部和省級重點項目、國際資助重大科研課題、企業委託課題等45項(其中專職人員29項,兼職人員16項),如國家社科項目「戰國時期楚系簡牘的綜合研究」、「近50 年出土之哲學文獻與中國哲學史」、「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從國門打開到甲午戰爭前中日西學傳入之比較」、「20世紀中國哲學學派與思潮」、「中國20世紀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相互關系研究」等;教育部社科及教學研究項目9項,如「中國古代哲學與日本現代化」、「清代鹽業管理與鹽業政策研究」、「傳統哲學的人文精神與人生智慧」等;省級重點項目4項,如「古今中西之間--中國文化及社會的近代轉型」、「楚國簡牘的綜合研究」、「英國近代文化中的清教精神與英國的近代化」等;外資項目3項,如「近代日本人的禹域踏查研究」、「丸山真男的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等。專兼職科研人員總計獲得各項科研經費 萬元。自1996年以來,全中心已正式出版學術著作58部(含合作完成,其中專職38部,兼職20部),蕭 父的《明清啟蒙學術流變》、《吹沙二集》、馮天瑜的《明清文化史散論》(第2版)、《人文論衡》、陳偉的《包山楚簡初探》、郭齊勇與吳根友的《諸子學志》、陳鋒等的《中國俸祿制度研究》、楊華的《先秦禮樂文化》、昌切的《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脈》等專著出版後,引起了同行專家的稱贊和關注。其中馮天瑜的《東亞智慧與可持續發展》、李工真的《德意志道路--德國現代化研究》還受到了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本中心以第一署名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28篇,其中專職243篇,兼職85篇;其中國內刊物319篇,國外刊物9篇。蕭 父、馮天瑜、郭齊勇、龍泉明等論文多次為《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有影響的二次文獻轉載;徐少華、彭富春、李少軍等分別以英、德、日文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陳鋒、張建民、陳文新、李維武、吳根友等在國內專業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深受同行專家的好評。
截止2014年來,專兼職人員共有17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其中專職人員獲獎9項(省部級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其他獎3項),兼職人員獲獎8項(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其他獎項1項),其學術成就,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中心以學術研究為主,同時也進行高級人才的培養。為研究生、本科生開設了有關中國文化的各門課程,如馮天瑜教授為博士生開設的「中國文化史」、「元典精神與文化」、「明清文化史」及「文化史研究方法論」,郭齊勇教授為碩士生和博士生開設的「儒家哲學」、「哲學史方法論」,陳偉教授為碩士生和博士生開設的「楚地出土文獻研讀」、「先秦歷史地理與文化研究專題」,徐少華教授為碩士生及博士生開設的「楚文化研究」,陳鋒教授為碩士生及博士生開設的「清代經濟史」、「清代財政史」,張建民教授開設的「中國經濟思想史專題」、「區域社會史研究」,陳文新教授開設的「明清文學專題研究」,李維武教授開設的「人文科學概論」,謝貴安開設的「中國文化史史料介紹」,楊華開設的「先秦文化史」,等等。自1996年以來,本中心的專兼職研究人員(註:是否不包括校外兼職人員?另還需要加入招收的研究生)招收碩士83名(其中專職人員招收46名,兼職人員招收37人),博士研究生64名(其中專職人員招收33人,兼職人員招收31人),其中33名碩士(專職招收的23名,兼職招收的10名)和19名博士(專職招收的13人,兼職招收的6人)已經畢業並獲學位,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如馮天瑜教授的博士生段超,已承擔了國家民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傳統教育思想及其在當今的應用」,並已於2000年9月出版了《土家族文化史》專著,受到了同行學者的好評。郭齊勇教授的博士生丁為祥的博士論文《張載哲學研究》、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均得到學術界好評,並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中心還接受了多名國內訪問學者。事實說明,本中心正逐步成為國內培養中國文化高級專門人才和國內同行研習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地。
⑸ 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第三版 和第四版的區別
但是最好按照抄陳岳版的體系來,王浦劬的《政治學基礎》和羅斯金的《政治科學》。
政治思想史:北大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
國際政治學概論是李少軍版的政治基礎:北京大學的《政治學十五講》;人大版的《政治學導論》(系統復習)
⑹ 北大的國際關系是不是非常難考,有過來人能講講經驗么都有什麼參考書啊
其實我覺得努力就會有回報的,下邊這個經驗貼寫的很詳細了,好好看看啊吧。
我的北大國關專業考研經驗談
能有幸踏入北大成為國關專業研究生,對我來說是可喜可賀的。早就想寫一篇敘事文章來講述我的考研經歷,下筆總有千言萬語,待我向你一一道來。希望能為有志於報考北大國際關系學院的廣大學弟學妹們提供一點經驗,決定在此寫下自己的這篇經驗貼。
轉入正題。
我本科就讀於某西南地區大學的哲學專業,決定報考北大國政是在去年暑假做出的決定。經過一番比較,我最後將目標鎖定在北大國際政治——我早已膩味了哲學的無趣和刻板,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沒有抨擊哲學的意思。嘻嘻~考研嘛,再一次的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選擇自己喜歡追求的事物,所以我決定奮力一搏。
北大國際關系學院這幾年報考的人數年年遞增,可以說也成了一塊香餑餑了。而其中兩大主幹專業,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更是炙手可熱。有許多考生都糾結於這兩者之間的區別,至於如何選擇,關鍵在於你自己的興趣使然,當然你也可以結合社會需求度來考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么。
(1)關於兩門專業課:政治學概論、戰後國際關系與新中國外交。
所有有志於北大國關的學子都知道北大考研歷來是不指定任何教材的,著重考查知識的廣度。面對浩渺如煙的復習資料,凱程輔導老師給予我的友情建議,就是在復習之前一定要反復閱讀北大的歷年考題,吃透其中的命題精神,復習過程中也要經常閱讀考題並默想答案,同時結合老師的跟蹤輔導培訓,進一步地檢查自己的復習效果來制定下一步的復習計劃。
(2)專業課復習:關於政治學概論部分,這部分的確是博大精深,且命題極為靈活。我使用的教材包括:北大出版社,燕繼榮教授的《政治學十五講》;人大出版社,楊光斌教授的《政治學導論》;羅思金的《政治科學》;海伍德的《政治學》;北大許振洲教授的政治學講義;北大唐士其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個人認為,《十五講》最為系統,最適合做主線教材,而人大那本書勝在時新前衛,收錄了一批學界最新概念,在夯實基礎之後在有時間精力的情況下建議細讀以開闊視野。徐振洲教授的講義深入淺出,涉及到許多的基礎概念,而這些概念往往又是在考研名詞解釋中頻頻出現。唐士其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內容全面,邏輯鮮明,條理清晰。而且這部分也確實是北大國關考研試題中著重考察的知識點。
當然,不要一味追求學界的新知識,甚至是冷門知識,個人認為北大其實還是相當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命題往往從細微處見精神,考查考生的知識基礎和積累。所以基礎概念和學理是重中之重!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框架的構建,政治學概論是以權力為主線,穿起了權力的合法性、權力的分配、政治社會化、政治發展、政治文化等內容。同時一定要吃透讀懂《十五講》上的兩張結構圖,看似簡單其實蘊含了政治學的大多數內容。
國際政治概論部分,人大陳岳老師的《國際政治學概論》,非常不錯,層次清晰,邏輯明了,適合短時間閱讀。再則,李少軍教授和梁守德教授兩位泰斗級人物的教材也值得一讀。
國際關系理論部分,我主要用了一本就是復旦倪世雄教授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這本書是絕對的堪稱國關理論網路全書的權威經典教材,體例清晰,說理詳盡。讓我迅速把握住重點難點,當然也不可否認有些地方過於細節,這里大家可以不必過於深入,鑽牛角尖。但是北大考察的重點還有基本理論那一定要瞭然於心的。重點在於把握三次論戰的焦點,以及書中第二部分每一章節的基本概念。
戰後國際關系與新中國外交其實是一門歷史學科,因此它具有所有歷史學科的共性:我主要參考了一下基本教材。北大方連慶教授的《國際關系史》(戰後卷),這本教材內容翔實,包含的信息點比較多。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劉德斌教授的《國際關系史》,這本教材相對來說思路清晰。可以把這兩本教材結合,精度多讀。新中國外交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復旦出版社的《當代中國外交》,這本書個人認為極為適合用於考研復習。
在復習考試中,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加以把握。宏觀也就是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這些經常作為北大的考題重點考查。微觀也就是記憶歷史事件具體的來龍去脈,能做到越精確越好。比如:60餘年內簽訂過的重要條約、重要國際組織,必須熟讀成誦,倒背如流。另外:1.按時間把握同一國家發生過的重大事件。2.按國別把握同一時間點上各國的重大事件;3.深入每一歷史事件,將其細致分解,從微觀上去分析其前因後果;4.把每一個歷史事件單獨抽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從宏觀方面上去把握其內在邏輯聯系。在短短一個月內的學習中,基本理清了這門看似雜亂無章的學科。總之,一定要學會總結,一定要瞭然於胸。
(3)時事政治:
至於時事,我這里想說的主要是兩點:第一,最省事的,就是復習公共政治用的各種時事手冊,任汝芬的、陳先奎的、凱程的,海文的,找一本自己覺得最全面的最順眼的來讀。這些都是現成的時事精華的集合,國際政治的考生務必深入研讀。第二,上網,建議多上新華網,因為新華網經常為某一時事特別製作一期論壇式的網頁,其間事件介紹、評論員評論、學者點評應有盡有,可謂質量好,分量足。當然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上著上著就去別的網站溜達了。如果有時間的話還可以閱讀報刊雜志,參政消息、鳳凰周刊等,這些都可以借鑒,此處不再贅述。
順祝諸位志在北大國政國關的學子考研順利!!!
⑺ 李少軍的介紹
李少軍,湖北漢來陽人,1958年6月生。高中自畢業後作為知青下鄉,在湖北省孝昌縣農村擔任民辦教師,現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湖北省中國史學委會會員;承擔的重要科研項目,2005年在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獲批「晚清日本駐華領事報告編譯」項目。2009年獲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從晚清到抗戰前夕長江流域與日本關系研究」。主要論著(最具代表性的三部)1、《鴉片戰爭史》(參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迎來近代劇變的經世學人:魏源與馮桂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3、《甲午戰爭前中日西學比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鴉片戰爭史》獲1997年度全國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