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①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李玫瑾教授是怎樣看待的
影響大,會影響孩子今後一生的生活,教授呼籲大家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是多陪伴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
② 青少年教育專家華師大陳默教授 如何養育一 詳細
青少年教育專家華師大陳默教授 如何養育一 一、現如今的孩子 1、高孤獨感的獨子 上海90 後、00 後的孩子,都是獨套公寓的獨子,隔離了與其他同齡孩子的交流,從而有了天生的孤獨感。而本身父母出身在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並不知道如何養育獨子。這些孩子既生活在鋼筋水泥里的獨子,又是情感上的獨子。一個人一旦孤獨,就容易沉靜在思考中,思考力很強。人一思考,就會涉及到終極關懷問題,而感到痛苦。有的孩子一個人在那裡發呆,可能就在思考「活著幹啥」「我不想活了」。 例:陳老師臨床研究經常遇見孩子想「既然80 歲也要成灰,那麼我現在就變成灰好了。」 孩子一旦孤獨,就開始思考行而上的問題。而父母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從這個問題上教導孩子。理論上說一個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的問題,而大部分實際上從這點來說是不成熟的。當成人在這個問題上不成熟時候,就會逃避這個問題。而孩子的這個問題在父母那裡得不到答案,反而父母迴避這個問題。得不到答案的孩子會越加思考這個問題,便進入抑鬱狀態,孩子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現在的孩子閱讀量很大,章飛一絕祛斑液從大量的閱讀里去尋找答案,但是又找不到答案,所以孩子覺得越來越糊塗。 天生的孤獨感的副產品就是特別的脆弱。 2、低物慾感的貴子 現在的孩子有沉重的情感負擔,生下來以後6 個大人都對他很好,孩子受到了 6 個人的情感就會報恩。但是這 6 個人要求的報恩就是「好好學習」,所以孩子就受到了很大的沉重的情感負擔,一定要好好讀書,要超過別人。相反,整個學習環境競爭又很激烈,要學習地出人頭地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 現在的孩子又面對了空前的學業壓力,應試教育已經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空前的學業壓力來自於: 1)、學校里考試成績排名就是赤裸裸地白紙黑字地貼在那裡的,而讓孩子心裡非常難受。 2)、來源於老師的壓力,沒有一個職業可以一年四次量化到小數點後一位。對老師的評價就是以班級考試的平均分來的。從而造成老師壓力很大,很焦慮。老師焦慮的釋放渠道就是在教室里,每天課堂上釋放給學生。例:學生告訴心理師,老師會因為教室里課桌椅沒有放好而發脾氣。 3)、來源於家長。在學校里遇到焦慮的老師,回家要面對一個更加焦慮的媽媽。聰明的媽媽看見孩子回家會抱抱她(對幼兒),或者聊聊開心的事(對少兒)。 3、第三隻籠子里的鼠 例:心理學實驗。第一隻籠子,鼠放在籠子里,設計成打開籠子就會送進來食物。由於食物有獎勵鼠打開籠子開關的行為,那麼鼠就會不停地打開籠子以尋求食物。第二隻籠子,設計成打開籠子就會送電擊,那麼鼠就不敢去打開籠子了。第三隻籠子設計成,打開籠子送來食物,在打開籠子送來電擊,再次打開籠子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電擊,那麼這只老鼠會如何做呢?這只老鼠會發瘋,因為它不知道接下來會得到什麼? 現在的孩子就是這第三隻籠子里的鼠,這邊非常寵愛,就好像食物,另一邊嚴厲要求,要好好讀書,就好像電擊。出於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容易分裂,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家長一定要更新觀念,我們的孩子是生活在和我們不一樣的環境下,處於不同的壓力下的孩子,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下,才能知道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家長的觀念需要更新: a、孩子的長大時需要等待的!特別有的男孩子,可能要到初二才會真正長大。 b、孩子不是你的替代!你沒實現的事,就不要期望在孩子身上實現。如果家長要孩子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事情,這樣你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就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還是心理把孩子當作你的替代品。甚至有更加惡劣的家長,把孩子當作家長去戰勝別人的工具,要讓自己的孩子去戰勝家長的朋友、同事、親戚的孩子。 二、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的心理任務 1、嬰幼兒的心理任務(0-1 歲,大概是最初的年齡) 小嬰兒要完成的心理任務很重,要信任別人、信任世界。所以嬰兒剛出生下來,會大哭,表達了恐懼害怕的情緒。母乳喂養對孩子有好處,沒有母乳喂養的孩子就沒有享受過這種溫暖的懷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覺得世界是不可靠的,別人也是不可靠的,對待別人也不是真誠的。反映出來的能力缺乏就是社會交往能力缺乏。 例:心理學實驗,這還會影響成人將來面對困難的情況。用鋼絲做一個假猴子,吊兩個奶瓶,和一個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在一起。小猴子爬上去喝了奶之後就恐懼地躲得遠遠的。在用毛絨布做一個假猴子,吊兩個奶瓶。小猴子喝了奶之後會盤在那個毛茸茸的假猴子那裡玩。接下來再放入一個鋼絲做的假蜘蛛,兩個猴子看見這個從來沒看見過的假蜘蛛,嚇壞了。前面的猴子是逃到籠子上面吊著,後面的猴子是逃到絨布做的假猴子那裡,逃到媽媽那裡去,把媽媽抱緊。過了一會兒,後面的猴子從媽媽身上下來,去惹、逗弄那隻蜘蛛,發現蜘蛛是假的,就和蜘蛛一起玩了。前面的猴子即使被放到蜘蛛面前,還是只會恐懼地撲打。結論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得到母親的溫暖和安全感,將來面對困難會選擇逃跑。 2、兒童發展的心理任務 2-3 歲孩子會控制大小便後,就明白自己是能夠掌控的,有自主意識。如果全程約束這時候的孩子,4 個老人+保姆限制孩子的每個動作,剝奪孩子的自主感,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能動的,覺得自己無能,內在有很強的羞怯感,長大後他不敢面對別人講話。例:大學生到陳老師那裡治療,要把燈關了,膠泥,他躺在地上才能講話。老人帶孩子只有寶貝孩子的本能,但是沒有教育孩子的義務。所以老人只能完全地保護孩子,不能有一點兒差池,等於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所以現在有很多孩子意志脆弱。 4-5 歲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大腦飛速發展,很聰明,特別是很想去探究不知道的事務,打破沙鍋問到底。並且會去做破壞性的事情來探究,比如說把沙發弄壞,只是想知道弄壞以後會怎麼樣,而不是調皮搗蛋。但是這時候的家長常常會不耐煩地對待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會比較其他的孩子,你怎麼做不好,隔壁家的孩子怎麼做得那麼好。這樣的話,這樣的孩子就形成的內疚感,感覺自己是無價的,是別人不欣賞的,那麼長大後也不會成為果斷性、開創性的領軍人物。 4-5 歲孩子在心理上還會有戀父、戀母情結,就是希望父母當中那個同性的不存在,而另外一個異性的就完全被孩子佔用。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孩子長大後還是有這種情結,就會對他的婚姻不利。 小學階段的孩子心理學角度來說是最太平的,人一生中幸福指數是最高的。這個年齡容易種下自卑的樹。進入小學後,小孩子就會有社會評價,老師會給她社會評價。如果這個評價是負面的,孩子會把老師的評價內化為自我評價。例:媽媽帶孩子來治療戀母情結,陳老師覺得問題不大,這個年齡是會有戀母情結。後來發現媽媽很痛苦,找來爸爸聊聊,發現爸爸是事業非常成功的,媽媽是小老婆,是公開的。但是媽媽覺得自己見不得陽光,心理痛苦。陳老師和先生說,你太太很痛苦。這位先生說我們倆有感情,婚姻以感情為基礎,那麼我們倆在一起對不對呢?如果有感情,一張紙有那麼重要嗎?我現在為她提供的生活,全世界也沒有幾人能提供。物質上我能提供最好的,感情上也有感情,又何必拘泥於一張紙?陳老師認為這個先生很特別,他找兩個太太,並且需要讓全世界人都知道。陳老師認為根源應該是小時候種下的。他的身高不 高,小時候總是被男夥伴欺負,所以他發誓要很出色,來讓向別人證明。這就是小時候埋下自卑,將來不管有多成功,仍然會不自信。 小學階段,媽媽要做一塊橡皮,把老師的負面影響擦掉。老師說的負面評價,媽媽對孩子要說那是老師失控了,媽媽最了解你,媽媽認為你很好。學習是長跑,是馬拉松,誰跑到最後還不知道。小學老師有個特點,你去問他小孩子好不好,他都說不好的。老師不來找家長就好了,有事老師會馬上找家長的。老師看學生肯定看不順眼,你想50 歲的人看7-8 歲的孩子肯定是看不順眼的。如果老師找家長,那麼家長一定要穿上鐵馬夾,把老師說的話全部都扛在自己身上,對小孩子說老師說你很好,就是有一些小瑕疵。現在有很多老師非常焦慮,媽媽不能做老師的幫凶。如果你一旦作了老師的幫凶,那麼你的孩子會變得很焦慮,因為孩子都希望做一個媽媽眼裡的好孩子,但是由於他年齡段的特點,他做不到,那麼他就會焦慮。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只要你有好心態,你的孩子就會笑到最後。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特別的苛刻。比如說公交車上,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就會找來家長的一頓罵,其實這是孩子的天性。等孩子長大就不會這么做了,你有沒有看見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呢? 如果孩子小學的時候受到很多鼓勵,那麼將來孩子會很努力勤奮,能成功。但是現在又有過度的情況,如果這個孩子非常乖,非常好,大人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這個孩子為了要繼續做到大家眼中的好孩子,這個孩子就認為自己必須是最好的,自己把神經綳得很緊,這樣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崩潰。有很多小學年級組第一名的小孩子到了青春期不願意讀書,崩潰了,讀書讀不下去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很出色,那麼不要讓他受到老師過度的美譽。例:有個醫生的孩子,小時候非常好,不用家長操心。到了高中讀書讀不下去了,崩潰了,他在學校里用拳頭打牆,把手也打壞了。他說我現在什麼都不要,只要把我的童年還給我。他長大後思考,用童年來換分數,換高評價有沒有意義。 3、青春前後期孩子的心理任務 12-20 歲青春期是心理學上非常麻煩的時候。人生有兩大時期最麻煩,一個是青春期,一個是更年期,往往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 12-16 歲是脫毛期,找一張那時候的照片會發現很難看,身高長得很快,可能一年長20 工分,甚至可能長得比爸爸高。如果兒子長得比爸爸高,兒子就不會認命被挨打,還是反擊還手,這時候的爸爸一定要領得清,不能再靠打孩子來樹立威信。孩子身體長大了,但是心裡沒長大,所以陷入疑惑,我到底是打人還是小孩。雖然心裡沒長大,但是像裝作大人的樣子,就是懶得和你說話,電報語,「做啥」「煩來」。這時候媽媽開始失落,疑神疑鬼,懷疑是不是又喜歡女孩子了。如果這時候媽媽反而粘著孩子,一定要孩子說話,反而引起孩子反感。媽媽的明智的做法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孩子叫媽媽,媽媽馬上來幫忙,幫好忙就識相地走開。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將成為怎樣的人,我是否要成為我爸媽希望我成為的人。就好像車子買來校正好,可以開始上路跑起來了。而且這個時候還要高考選擇專業,更加容易使孩子混淆。這個時候很重要,家長要幫助孩子整合好,讓他找到自己。如果這個時候沒有整合好,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缺失忠誠度,對工作,對家庭都會缺乏責任心。例:有對夫妻來找陳老師,說要離婚。女的控訴男的,年輕的時候讀書,讀了好多書。後來又搞發明創造,搞了很多也沒搞出啥名堂。一直這么折騰來折騰去的。陳老師評價這個男的就是青春期沒有整合好,不知道自己該做啥,不了解自己的強處弱處。 16-20 歲青春期步入成人期的一段時間,是尋找人生的伴侶,尋找親密感,有愛的能力。如果前面幾個心裡成長期都做得很好,那麼這個階段就不會有啥問題。如果前面幾個成長起長得不好,那麼青春期糾正一下有效果。就像老人常說身體沒長好,那麼長法頭里弄好有道理的。青春期里可以不但可以身體發邢台裝飾育上糾正,而且心理上也可以糾正。如果這時候恰好遇見了一位更年期的媽媽就討厭了,更年期的媽媽的特點就是希望別人關注她,所以表現得自己很可憐,一定要別人關注。這個媽媽沒有搞清楚到底誰是更應該被關注的對象。如果青春期也沒有糾正好,那麼16-20 歲這個時期就容易出問題。 一個家庭要和諧,三個人是等邊三角形,但是很難做到。大部分情況下,等邊三角形會變成等腰三角形,那麼這個銳角也有尖有鈍。假設 A 是媽媽, B 是兒子,C 是爸爸。三人的關系是爸爸在遠一點的地方,媽媽和兒子比較近。 AB 媽媽兒子是等腰三角形的那條底邊,爸爸C 是那個頂角。 那麼這個爸爸在稍微遠的地方,心裡肯定不舒服,就會選擇逃避,你們不要我,那我就跑開。爸爸去沉迷於工作、網路等。工作狂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逃避家庭責任或某種東西,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不用依次來贊美自己。 因為爸爸比較遠,所以老看兒子不順眼,就一直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樣媽媽心裡就難受了,兒子是媽媽管的,兒子不好就是媽媽不好。媽媽就開始管兒子越來越多,管得越多毛病就越多,毛病都是管出來的。不管沒毛病,像我們小時候兄弟姐妹多,沒人管,所以就沒有毛病。例:我們小時候也有毛病,有嗜好,比如愛喝茶,但是大人沒人管你的,就不出問題。 這時候媽媽很惱火,有兩種選擇。一就是批評爸爸,不管孩子只管自己。二是恨孩子不爭氣。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爸爸一直在很遠的地方,心裡不舒服,如果爸爸是個沒自信的人,內在缺乏安全感。而媽媽看著爸爸在那麼遠的地方,會猜疑,你的應酬那麼多,狐朋狗友那麼多,保不定還有女人插一腳。於是媽媽就會開始跟爸爸講兒子不好。爸爸一開始是不在意的,習慣了不管事,反正兒子讓媽媽管。但是媽媽越講問題越嚴重,於是爸爸覺得不行,就開始步入教育兒子的事情,這時候爸爸的角色開始拉近了,爸爸心裡覺得舒服了,爸爸一出場就是大舉動,可能會調用社會關系給兒子換學校啥的。這時候媽媽會有種久違的感覺,兩人共同攜手來處理問題,很舒服。兒子是啥感覺呢?兒子出母體臍帶被剪斷了,但是第六感覺還在的。比個例子,兒子從外面進入房間,媽媽不用正面看,就能知道兒子心理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這就是母子親密關系。小孩子很聰明的,兒子知道媽媽需要什麼,需要兒子來拉近爸爸和媽媽之間的關系,兒子就會犧牲自己來拉近爸爸。陳老師說現在有太多犧牲自己來平衡夫妻關系的孩子,這種問題是非常隱蔽的,很難被發現,沒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根本都覺察不到。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在母親身上,但是心理醫生會花很大的精力來治療孩子。心理醫生發現孩子有很多問題,打人不好好讀書等,但是問題的實質在媽媽身上,通過孩子母親的某種心理需要被滿足了。這樣的孩子很可憐的。陳老師提醒媽媽們,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母親是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 怎樣的母親才能養育出好孩子,能平衡等邊三角形關系。這樣的母親要能滿足下面三個條件:母親要大氣的。大氣一是指可以和孩子討論綠豆、天下事、關懷民族問題的母親,二是指母親有真正大度的胸懷,能接納親屬,有愛心的大度的母親,和學歷無關。母親要自然的。凡是把事情做過頭的就不是自然的母親。現在很多孩子面對的就是不自然的母親,媽媽講的都是正面的東西,積極的東西,媽媽的成功,但是媽媽做的事情是不自然的,比如說媽媽是如何對待爸爸的親屬的。這個孩子的內心是分裂,不知道是看得起母親還是看不起母親。媽媽既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媽媽既要告訴孩子人生的不容易,也要告訴孩子社會的不如意。讓孩子覺得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聽到完美的,看見不完美的。母親要輕松的。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母親本身有抑鬱症,經常發脾氣,無法情緒失控,那麼沒法養好孩子,因為孩子始終生活在忐忑不安中。現在除了要提倡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也要給孩子輕松的心理成長環境。如果有沒結婚還在戀愛的小夥子,要把這個因素也考慮進去。 三、如何與不同年齡的孩子相處 1、溝通方式 2、教育理念 3、實際問題處理 四大問題: 尋求關注問題。例:小學生偷別人的鉛筆,老師跟家長說孩子有品德問題。陳老師教育小學老師說小學生沒有品德問題,品德問題是後來才有的。小學生尋求關注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從來沒有被關注過,例再婚家庭,母親出國去了,母親只管自己談戀愛不管孩子。二是長年累月處於被群體關注之中,例市長的孩子,總有人拍馬屁、說好話,到了學校孩子還需要一直得到這樣的關注。遇到這種問題,家長一定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找出事情背後的原因。 權力征戰問題。一般來說孩子就出生在父母親非常能乾的家庭,啥都搞得定,孩子從來都是被安排好的,哪怕考不進好學校,父母也有辦法弄進好學校。孩子從小被剝奪自主權利,邢台整形美容感覺,從小沒有感覺過長大的感覺,等到青春期後孩子突然感覺害怕,原來我的這個家庭是不允許我長大的,甚至將來找老婆也沒有自主權。這樣孩子就要和父母打權利戰爭,表現為對著干。父母要孩子考重點中學,孩子就考職校,一直打到父母徹底退讓為止。陳老師對家長勸告,家長要在第一時間把這個權力給孩子,不然會退而求次的。例:孩子說不上學,家長說只要你上學啥都好說。孩子說我不吃飯了,家長就說只要你吃飯,不上學也可以。孩子說我跳樓了,家長說你只要不跳樓啥都可以。打到後來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了。打到最後,家長說我不管你了。這樣打仗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無意識報復問題。孩子從小長大從來沒有開心過,心裡一直壓抑很多不滿,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報復,和權利征戰差不多。你哪裡痛,他就哪裡來給你刺一下。你最怕他考不進好學校,他就考差學校。你最怕他談戀愛,他就談戀愛。例:從小到大,媽媽一直壓抑孩子,逼著孩子讀書,高中也考了很好的高中。孩子壓抑很多年,感覺從來沒有玩過。整個高中階段,媽媽一直陪讀,孩子學習的內容媽媽都要學一遍,連老師都說可以很寬松地考進交大。但是他考進兩本的大學,氣死老媽。進了兩本之後,媽媽也安排了很多,讀啥專業。媽媽連孩子讀大學的書都有一套,自己學習劃重點,周末回家就要考察孩子學會了沒有。孩子繼續報復媽媽,進入大學一直玩電腦,直到留級。 假裝無能問題。你別要來指望我,別要指望我考清華北大。這樣的孩子往往老師公認很聰明,但是實際卻是中下水平。原因是有背景壓力,家長的學歷高同時家長高期望,對孩子有很大的壓力。孩子認為自己不如父母,就表現出來無能。例,陳老師有年夏天曾遇到四個孩子,都是假裝無能,一個是市委領導家庭,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集團公司老總,一個是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這四個爸爸的四個兒子,兩個名牌高中,兩個名牌大學。四個孩子都很聰明,但是四個孩子現在讀書都不及格。這四個孩子只要爸爸一出現,這四個孩子就會低著頭,還怕爸爸。而四個爸爸是如何教育兒子的,就是通過講自己是如何如何成功,這樣反而給孩子更大的壓力。老總是這么教育兒子的,老總說我的兒子應該是怎樣怎樣的,這樣兒子心裡就想做你的兒子真倒霉了。教授家庭學歷都很高,連奶奶都是碩士學歷,後來兒子承受不了這樣的背景壓力,兒 子考了三流大學,天天打游戲,後來自殺了。有時候家長要做一個有通透里的人,當孩子有個行為出來,家長要靜下心來想想行為的源頭是啥。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很有教育別人的資格的,非常堅持自己的理論,很難改變。當時陳老師就問他,你父親小時候怎麼管你的,他說有6 個兄弟姐妹,父母啥也不管。陳老師就說因為你父親從來不管,所以你能成為黨委書記。而你的兒子成為不了你,因為他有一個和你的父親不一樣的父親。 四、孩子問題的發展機制 1、早期養育 2、環境影響 3、家庭結構 孩子和家長的互動模式: 家長百般討好孩子,不僅物質上而且精神上。這樣的家長養育出來的孩子會很輕視父母,出言不遜。 當家庭夫妻關系出問題後,很容易出現拉攏問題。比如母親跟女兒說父親的壞話,無非想女兒面前表達自己付出很多,而父親啥也不做。拉攏子女並且詆毀對方。這樣家長講得越多,孩子越痛苦,因為家長講的話。孩子都會理性地接受。但是孩子很痛苦,因為這個不好的人,是孩子的家長。例:母親拉攏兒子,說父親壞話。兒子就會打父親,幫母親。但是母親反而會罵兒子打父親的行為。這樣下來兒子很痛苦。例:女兒抑鬱很多年,已經工作了找到陳老師。他的父親很不好,確實是壞人,已經在監獄里。母親一直跟她說父親很不好,而且母親改嫁後繼父也說她的親身父親不好。這個女兒一直抑鬱,到後來甚至不能上班。陳老師對女兒說,你能不能做件事,去監獄看看爸爸,她從初中開始就沒有再看見爸爸了。女兒說我不能去看他,她是壞人。陳老師說壞人是法律評價的,子女對父母的評價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是你的爸爸。你不要對你的父親有任何的附加條件,這所有的附加條件都能被一個條件所抵消,那就是父親把你帶到了這個世上,給了你生命。如果一個人能夠認清這點,父母 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這就足夠了,這樣的話很多對父母的怨恨就能消除。陳老師建議她去監獄看爸爸,並且如果可能的話,跟爸爸說,出獄後她來養他。看爸爸會怎麼講。因為陳老師發現她內心非常非常渴望父愛,因為她一直缺失父愛。他去看爸爸,父女倆抱頭痛哭。父親一直在懺悔,說他到這地步是她母親如何如何挑剔造成的。女兒頭一回也聽到了母親的不好的地方。離開監獄的時候,女兒像是換了個人似的,輕松多了。一個人的基礎幸福感是建立在接受雙親的基礎上。 孩子的行為永遠是父母嘴巴里挑剔的內容。這樣的父母本身有焦慮問題,有強迫人格。這種挑剔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孩子會在外面,比如學校里去釋放這個壓粉砂岩力。 4、父母關系 文化不是學歷,每個家庭有自己的文化。 孩子成長的真正的養分實際上就是愛。有很多成功的父母,能給孩子很多的東西,但是孩子感覺這並不是愛,而是父母自己的需要,需要孩子成為為父母想要的那種孩子。要讓孩子感覺到充分的愛。愛就是無條件的接納。陳老師常問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心態,哪怕孩子是個腦癱兒,你也會好好地養大他。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麼為何你會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不能忍受。這樣就會給孩子一種感覺,你愛他是有條件交換的。你愛他,一定要他好好讀書,成為好學生。小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他挑釁你,他就做壞學生,看你是不是還繼續愛他。如果你不愛他,那麼他就想你的真面目露出來了吧。所以家長很關鍵的就是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孩子就是平庸的,但是他平平靜靜,沒有災難。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那現在就不會過度焦慮。例:上海的教授到美國教授家裡做客,美國教授的大兒子是很年輕的教授,小兒子是搞園林的,從小喜歡的。上海教授就一直在表揚大兒子,年紀輕輕就成為教授了。美國教授覺得很奇怪,為何你不表揚我的小兒子。我們覺得小兒子做得很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得很好。另外,很多支離破碎的家庭,就會有愛的缺失。離婚的家庭,一定要給孩子比較充分的愛。而現在很多的情況是整個家族會把另一半批評地很壞,而孩子心底里潛意識里是不願意接受的,因為有親情血緣的。 夫妻關系不和的家庭。一直在鬧不和,要鬧離婚,就相當於給孩子頭上懸一把劍,這把劍啥時候落下來不知道的。很多孩子都跟陳老師說,我爸爸媽媽肯定會離婚的,即使現在不離,將來也會離的。例:有個媽媽找陳老師說,老公怎麼不好,我要離婚。陳老師就很坦白地跟她說,那麼你就離吧。我來把你想說的話說出來,為了孩子我不會離婚的。你根本就不會離婚,那麼你就不要搞了,不要動不動就把離婚這個話放在嘴邊,這樣反而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要想孩子讀書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定要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給孩子營造好的心態。現在很出名的那位韓國媽媽,養育5 個孩子8 個博士的媽媽,曾經說了一句話,夫妻和睦才能養育出好孩子。 問:陳老師剛才說了很多要給孩子輕松的環境,那麼如何做才不會過頭反而變成溺愛? 答:問得太好了。孩子的教育有幾種模式:嚴厲性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守規則,但是沒有創造力。放任性的父母,特別是父母做生意的,孩子物質能滿足,但是精神不能滿足,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與父母不親密,也發展不好。溺愛的父母,生怕孩子有一點點不高興,特別是年紀大的父母。這樣的孩子變成洞里老虎,且極度依賴。長大後很善良,不會害人,但是沒出息,太依賴。心理學有個要求,對於低齡的孩子,要有延遲性。比如孩子要買文具,你不要馬上買回來。你說等媽媽哪天路過文具店去給你買。孩子要吃蘋果,你不馬上給她拿,你說媽媽先去洗衣機把衣服洗了再幫你拿。例:心理學實驗,給小孩子一人一粒巧克力,說老師待會回來,如果巧克力不吃的,老師會給你再加巧克力。老師走後,大部分孩子就吃了,少部分孩子能夠自己克制住,等待老師回來。跟蹤調查下去,這些等待的孩子將來都成為精英。另外,還有一個民主性教育,比如你和孩子商量,是否需要去請家庭教師。這種民主性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很有出息。 問:與老人同住的孩子教育方面的矛盾如何解決?比如孩子喜歡玩米,老人不贊同。孩子晚上要出去買東西,老人騙孩子說外面的店已經關門了。 答:父母首先要自己想清楚,孩子的問題是否有邊界,如果是沒有邊界的,那麼就讓老人學習,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如果有邊界的,那麼私底下和老人說好,生活聽老人的,教育聽父母的。那麼遇到這種問題就要和老人說好,然後讓老人照做。 問:我學過很多育兒書,但是發現行為沒有效果。比方晚上很晚,我好好跟她講,她不肯睡覺。但是阿姨跟她說外面有大灰狼要把你吃掉,孩子馬上就睡了。所以我比較困惑,這些理論怎麼和實戰經驗相結合? 答:你根本把自己的實戰機會讓給阿姨了。一個孩子晚上媽媽陪著睡覺很重要的,特別是3 歲以內,這個權利不能給別人。你既把這個權力給了別人,又想得到運用這個權力下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晚上是人最恐懼的時候,特別是小生命,她最需要母親,然後你把這個權力又讓給保姆了,怎麼行,水利機械。做媽媽再累也要晚上陪孩子,辛苦三冬三
③ 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如何培養一個自主學習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做家長的最關心的事情,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好處的。孩子的學習要從小抓起,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也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那麼,怎麼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下面就讓小魚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家長做好榜樣作用
小孩子都是具有非常強的模仿能力的,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自己的孩子。所以,想要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家長的就要自己給孩子做出榜樣來。
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想要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場所,家長可以在一旁指導,但是盡量不要發出任何響聲。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跟時間脫不了關系。做家長的可以給孩子規定好什麼時間可以玩,什麼時間必須學習。學習的時候,在規定的時間需要完成多少任務也是需要規定好的。讓孩子在心底建立一個時間表並嚴格去執行。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對學習沒有一個准確的概念,做家長的就要引導孩子去學習。並適當的給予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自己主動的去學習。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直接插手孩子的學習,讓孩子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孩子才可以有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就感。做家長的可以在一旁指導,但是要等孩子完成任務之後再指導。另外幼兒早期閱讀,有利於幼兒獲得語言、提高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個體活動的內在動機。在幼兒早期培養其對閱讀的興趣將有助於幼兒成長為對閱讀充滿熱情渴望並能有效閱讀的人,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勒,基本上都是軟體裡面學來的,裡面動畫故事超多,寶寶特喜歡看,還有游戲可以玩(游戲是鞏固識字的喲),開始我還擔心玩太長時間對寶寶眼睛不太好,然後發現裡面竟然有個設置功能,可以設置學習時間,和使用時間自動關閉,超贊。用的久了還鍛煉了寶寶的用眼習慣。貓(什麼)學漢字,答案是小帥,現在學的字多了,故事聽多了,我下班回來還會跑過來給我講故事,超暖心的(雖然講的斷斷續續的,但是超可愛的喲)。
正確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孩子產生疑問就會詢問家長,家長要正確仔細認真並帶有幽默色彩的給孩子講解,讓孩子覺得詢問家長是一件即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的事情。家長不要對孩子詢問的簡單的問題感到厭煩、更不要欺騙孩子,要鼓勵孩子詢問。
正確了解孩子
做家長的要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了解才可以。家長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優點還要了解孩子的缺點,對於孩子的優點我們要給予鼓勵,對於孩子的缺點我們要引導孩子改正。只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了解了。才可以合理的教育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④ 陳教授教我們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 深圳
希望你看看美國的卡爾威特教育的書籍,我看了之後也很感動,我覺得教育孩子是理性教育,孩子要有幸福的童年還要長大後有出息,真的很難,我是在國外讀的研究生,現在在國內當大學老師,我常常責怪父母的教育有問題,但我父母常說,我就是他們教育的成功結果,我覺得自己沒有幸福的童年,父母的教育是法西斯的教育,非常嚴厲,記得當年國家經過考試評審只選送5個人公派出國,其中有我一個,但是我們5個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在父母打罵,極其嚴厲的環境中長大,我到了30歲才理解父母的苦心,他們太想讓我有出息,我說這些,是想告訴你,孩子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都是父母塑造出來的,你希望他是高山他就是高山,你覺得你的孩子是小草,他就是小草,孩子30歲之前的成功都是父母的較量,不信你想想你周圍的人,你的同學,你的家人,我覺得你可以讓孩子有陽光心理,自強,自立,不要說孩子,要影響孩子,多鼓勵孩子,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一定讓孩子有特長,這樣他就會成為有自信的人,希望這些能對你有啟發。
⑤ 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從小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是不是特別有優越感
父母都是大學教師,家庭環境很好,但是這樣的人真的很有優越感嗎?其實不一定的,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教育優勢是有的,隨之而來的還有更大的壓力。如果父母都是比較開明、從容、樂觀的生活態度,那孩子的壓力會適當少很多,反之,對孩子的壓力更大。
小學的時候,有個同學的父母就是本校老師,根據我們了解到的,大多都是這樣的情況,在學習方面要求都很高,但是也有一個,不管父母怎麼補課,學習都提不上去。如果是家庭氛圍比較輕松,那麼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反而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更加有好處。
⑥ 怎樣教育孩子,才能讓其成功哈弗大學教授是怎麼說的
其實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才能夠讓他變得成功,教授其實是說要去激發孩子的潛力
⑦ 於丹教授如何教育1-6歲兒童
1、在談到孩子上假期班這個問題上於丹教授說:很多事情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怎麼做這件事,上各種班的孩子不一定不快樂,也不一定閑在家裡的孩子就更快樂,怎麼能保障孩子的快樂,比學多學少的更重要,挑班要有原則,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2、在談到孩子成長過程中什麼最重要這個問題上時於丹教授說:人生什麼最重要?有兩個內容:一是他的尊嚴,二是他的自由。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應該讓他意識到,他是獨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你讓他覺得他有責任心,他有尊嚴,他有自由,這一點對孩子特別重要,他就能去選擇很多很快樂的事情。
3、在談到什麼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時於丹教授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只有一種愛是以成功的分離作為它的目標,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越早成功地分離,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越好。成功的分離是一種更節制,更內斂,更深沉的愛。分離的起點就是尊重。
4、在談到對孩子的尊重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對於一個孩子的尊重,就是對於他的尊嚴和自由有一種確認性,非常重要。而這一點主要是來自於家庭教育。
5、在談到對孩子人格和品質、心智和態度教育時於丹教授說:學校不能完成一個孩子這種完全的人格和品質的教育,學校不能夠完全去完成一個孩子心智和態度的開發。
6、在談到家庭教育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家庭教育,不僅是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怎麼做獨生子女,還包括我們大人,怎麼學習做獨生子女的父母。學習做他們的長輩,學習不把他們慣壞了。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父母保持成長性,是很重要的事情。
7、在談到快樂的最高境界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人的快樂分為依賴性快樂和創造性快樂。最高境界的快樂,就是無中生有創造的快樂,這種快樂,是貧困、疾病、挫折,乃至於死亡,都不能剝奪的一種樂觀。
8、在談到孩子群體生活中的好處時於丹教授說:孩子要有群體的活動,孩子在群體中的成長,他能得到的東西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第一,他會自己動手創造快樂,第二,他會自覺認同規則,在群體游戲中建立規則意識,第三,他會在游戲中增進人的交往,而不是對物的依賴。
9、在談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孔子曾說道,人的成長,他的教育分三段,第一段叫「入則孝,出則悌。」就是進門要孝敬爹媽,出門要友善兄弟。這就是家庭教育,倫理教育。第二段叫「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言語謹慎,泛愛大眾,心中親近仁義道德,這是社會教育,這是一種行為上的教育。第三段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前兩樣都做好了,還有餘力,就念點書。現在是做反了,什麼餘力都沒有,就只有讀書了。反過來再受社會教育的修修補補,而我們失去的是家庭教育,也就是倫理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步走是很有道理的。在家學習親情倫理之中基本的規矩,在社會上學個人際交往,最後在學問上再去提升你的理論。
10、在談到家庭教育的內容和責任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什麼時候都不要認為家庭教育的內容和責任,是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可以完全分擔的,家庭的氣氛還是最重要的。
11、在談到中國人如何做一個世界公民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今天這個世界,語言是國際的,但語法是民族的,用中國人的方式去做一個世界公民,是最容易走通的。
12、在談到家庭教育的核心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成功是一個結果,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社會化的外在評價,成長是一種生命內在的自我評價。因此,尊重孩子的前提,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一種生命選擇的狀態,而不是一個成功目標。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份對生命成長的尊敬。能夠把一個小小的個體,他的那種尊嚴、自由,他作為一個人的那種光芒,讓他調動起來,讓他自信,讓他快樂,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13、在談到學齡前兒童國際評價標准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學齡前兒童的國際評價標准,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關於情感表達的,一個是關於他的藝術和運動能力的。情感表達這個體系裡面,又包括兩個方面的指標,就是正面情感表達和負面情感表達,正面情感就是他對一個人的愛、喜歡、融合,而負面情感更重要,一個人的負面情緒不宣洩出來,久而久之他覺得負面情緒就應該是壓抑的,而久而久之壓抑,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要不就是爆發的失控了,要麼就憋成抑鬱了。第二個體系就是孩子在藝術和運動方面有非常好的能力,這比他識多少字什麼的要重要得多,運動的能力和藝術的能力保持了我們身體和心靈的健康。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在情感表達方面是順暢的,能夠對於運動和藝術表達出來他們的熱愛,而且他有一種自由的、快樂的心,我們的家長不妨跟著孩子從頭再成長一次,成長比成功重要。
14、在談到孩子逆反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最重要的是不讓逆反成立。你可以卸力,不讓這個逆反發生,就是太極中的最高境界「引進落空」。什麼是逆反,就是堅決不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去試試,他就想試試這事有什麼結果,對孩子,成年人的包容就是你可以表現的一切雲淡風輕,除非是一些道德品質的問題。孩子出現逆反心理的時候,先想一想他要求的是什麼,他的道理是什麼。
15、在談到孩子學習不上進這個問題時於丹教授說:當我們並不了解孩子的問題出在哪兒時,其實最好的一種幫助,就是陪伴他。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家長的陪伴,從細節裡面找方法比從宏觀上找原則要好用的多。
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家長是強勢的,孩子是弱勢的,在看似弱小的孩子的內心,他有一個強勢的尊嚴,他有他強勢的小宇宙,讓他自尊而快樂地成長,這才是他成功人生的開始,希望每一位同行,每一位家長,能跟孩子一起成長,一同快樂,一同迎接成功。
於丹的女兒六歲,今年該上小學了。以前,覺得於丹是個善於學習、思考的現代人,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和我們距離很遠。現在,通過她述說女兒的點點滴滴以及自己的感悟,覺得她是位很用心的母親,喜歡她,更贊同和有感悟的是她說的這些話:
⑧ 高校女教授被兒子殺害,知情人對教授兒子的印象如何
廣西一高校的女教授和丈夫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殺害,震驚了廣大網友,因為在大家眼裡高知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也都是較為優秀的,他們會有較好的學識和發展,在為人處事方面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但是兒子將親生父母殺害的事情卻發生在這樣一個高知家庭,網友們惋惜這對夫妻的時候同時也非常好奇是什麼原因讓兒子對父母痛下殺手呢?
在教育孩子方面,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是我們要重視孩子的品德素質教育,給他一個完整的童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的成功有很多種,但是性格和品德養成如果不過關,就會有很大危害。
⑨ 復旦大學教授如何談正確教育的原則
「現代教育應從中國復古代傳制統文化,尤其要從家訓家教中獲得啟示。先傳承家訓智慧,讓孩子學會做人,再通過正確教育,使其成才。」8月5日,曾多次登上《百家講壇》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教授來到福建省圖書館,與讀者分享家訓智慧傳承對現代教育的意義和啟示,其深入淺出的講解贏得了現場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據我所知,很多幼兒園現在都有入學考試,就是這種制度,讓許多家長急於讓孩子學習知識,從而錯過培養孩子品德的時機。」韓教授對此建議,要解放學齡前孩子們的探索能力,通過學習家訓,讓孩子從小培養正確的處世態度,這將對他們的一生有所裨益。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