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教學
㈠ 大學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等等相當於什麼職稱
大學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是分別是四個級別的大學教師職稱。
大學里教師的職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個級別。
助教:主要任務是協助教學。新教師在未受聘為講師以前先從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學輔助工作,以熟悉大學的基本教學條件和教學的組織。
講師(中級):是能夠獨立開設一門或一門以上課程的大學教師。講師也有不同的等級。
副教授(副高):原則上不僅具有開課的能力,對本學科的整體情況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項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不斷開設成新課。
教授(正高):是大學里的主體,大學里主導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擔的。
(1)大學教授教學擴展閱讀: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3日發布《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規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要「切實把師德評價放在首位」。
辦法明確,尚不具備獨立評審能力的高校可以採取聯合評審、委託評審的方式,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高校副教授、教授評審權不應下放至院(系)一級。高校主管部門對所屬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實施具體監管和業務指導。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實施監管。
辦法要求,高校要按照中央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部署,結合學校發展目標與定位、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制定本校教師職稱評審辦法和操作方案等,明確職稱評審責任、評審標准、評審程序。文件制定須按照學校章程規定,廣泛徵求教師意見。
辦法指出,高校每年3月31日前須將上一年教師職稱評審工作情況報主管部門。高校職稱評審過程有關材料檔案應妥善留存至少10年,保證評審全程可追溯。
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及高校主管部門將採取「雙隨機」方式定期按一定比例開展抽查。根據抽查情況、群眾反映或輿情反映較強烈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巡查。
根據辦法,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申報教師一旦被發現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等情況,將被按國家和學校相關規定處理。因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等通過評審聘任的教師,撤銷其評審聘任結果。對違反評審紀律的評審專家,將被取消評審專家資格,列入「黑名單」。
㈡ 怎樣才能當大學教授
首先讀完博士進入大學教書當講師,然後搞科研,同時在大學裡面和各方面的人好好混,科研有成就,人脈又好就會被選為教授了。
㈢ 如何成為大學教授
小時候不知道別人怎麼樣,總之我和我身邊的許多小夥伴們都曾經有過要做一名人民教師的願望,並且對於未來還有一定的規劃。但是隨著時間的流失,我們的成長,老師漸漸成為了我們最不想去涉及的行業。總之,這是一個看起來很輕松,但是也有很大壓力,並且對於學歷要求相當嚴格的職業。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那就需要更加努力學習啦。
㈣ 教學還是科研:大學教師該怎樣做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們組織歷史文化學院的離退休老教師到洋浦校區去與本科學生座談。在座談中,一位同學問道:大學教師與中學教師上課有什麼區別?一位老教師回答說:中學老師主要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大學老師在上課中則是將自己的研究融在教學之中。應該說,這位同學的問題並不是憑空而發,而是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來的。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這些年來筆者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同學的提問更引起了筆者對這個問題的注意。現在就將自己的理解談一談,雖然其中可能有失偏頗,卻是自己的一番切身感受。
在展開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談的主要是針對專業課的教學而言。至於公共課的教學,則情況與此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學中,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應該說是一個永恆的問題。然而,總結這些年我們的教學工作,其中有兩種傾向頗值得注意。一種是一部分教師因各種原因,長期忙於教學,承擔著大量的課程,但多年沒有寫過一篇相關的研究論文。雖然沒有發表過文章並不能完全就說這個教師沒有在思考,沒有進行相關的研究,但也確實存在沒有有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試想,如果教師長期沒有自己的研究,而僅僅限於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那樣的教學與中學的教學究竟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我們常說,大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那就難以有效地達到大學教育的目的。只有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融入知識的傳授中,我們才可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對知識和科學的興趣。
假如以上所說有道理的話,那麼,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而且必須融入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專業課和專題課必須這樣,即使是通史課的教學,也應該盡力朝這個方向發展。王家范先生在他的《中國歷史通論》導言中說,教師即使是上通史課,他所講授的也應該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而不僅是書本上的中國通史。對於這個看法,筆者比較贊同。筆者在不同場合聽到有的教師講,如果大學老師還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書本上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那隻是一種低層次的教學。這話聽起來可能會使不少人感到難以接受,但其中也不無道理。
近年,教育部多次強調教授要在教學第一線承擔本科生的課程,並且教學評估中還專門要考察每個高校教授為本科生開出課程的比例,這是有目的的。依個人的看法,強調教授到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開課,就是強調要在教學中不斷融入教師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因為,教授是應該有他自己獨到的研究的。換言之,要求教授為本科生開課是表象,實質則是要讓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從而有效地保障教學質量。
當前,我們正經歷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如果教師僅是介紹和講授書本上已有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貫穿其中,我們怎麼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呢?怎麼能夠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會同學們去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呢?因此,大學教師不能僅滿足於上課,還必須持之以恆地開展自己的科學研究。近來有一種看法頗為流行,認為這些年各個高校太看重科研,而輕視教學。評職稱、評獎勵只講科研而很不注意教師的教學(他們所說的教學,主要指上了幾門課)。而愚見以為,作為老師,上課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問題的關鍵是要看你是如何上課的,你有沒有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地融入教學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不重科研那又重什麼呢?
以上所說並不是指有了科研就有了教學。科研和教學畢竟是有區別的,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工作。大學教師取得了科研成果後,還有一個如何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有機地融入教學的問題。而在我們近幾年的教學中,另一種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的教師,雖然承擔的課程冠以「中國XX」、「世界XX」,但他所講授的內容,始終局限於自己研究的某幾個問題上,而沒有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開來,拓展出去。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內容缺乏系統的了解,造成學生的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這樣,由於學生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難以有效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達不到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因此,大學教師應該是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而不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在這個融入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用自己的科學研究將相關知識貫穿起來,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
說到這里,可以將我的基本看法作一個簡要的歸納。那就是:在大學的教學中,沒有科研是不行的;但是,以科研簡單地代替教學,這種做法也是不妥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教師真正能夠始終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有機地融入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對教師本人的研究也是極為有益的。在教師將自己的研究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出於教學的需要,教師必然會去吸收和系統地整理相關的知識,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能夠因知識的補充和溫故知新而產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觀點,這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我們這一點做好了,就能夠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㈤ 大學教授教些什麼
教授研究領域內的一些相關課程,但更多精力是科研和指導研究生的學習、實驗和實踐活動
㈥ 大學老師與教授有什麼區別
教授是大學老師的職稱。大學老師的職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教授是一種在高校任職的教師的職稱,是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學位的定義學位是標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術水平達到規定標準的學術稱號。
不過在高校裡面,博士畢業工作兩年後就可以評副教授,三年就可以評教授。比起學士評教授要容易得多。
拓展內容:
在宋代才開始成為教師的稱謂,當時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專業都設有教授。在中國漢、唐的大學中即設有此官職;
在現代漢語與日本語的語境中,多作為英語「Professor」一詞的同義語使用,指在現代高等教育機構(例如大學或社區學院)中執教的資深教師。
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教授學生。博士就是後來的教授。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開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及明、清兩代的府學都設教授。
清代末年興辦新學後,大學設正教員、副教員。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學令》,規定大學設教授、助教授;1917年修正《大學令》,規定大學設正教授、教授和助教授。1924年的大學條例,取消助教授一職。
網路-教授
㈦ 大學老師應該怎麼講課
王曉明先生在《另一種可能》一文中說:「(講課時)你一講有趣的例子,大家都抬起頭來,再說兩個笑話,氣氛就更加活躍,可你一旦進入抽象的分析,對不起,許多眼神很快就黯淡下去,逼得你趕緊去搜索新的趣事……不少大學的課堂,就變得越來越像是一場故事會,對有趣的細節的渲染,逐漸取代細致緊張、步步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占據授課的中心位置。」如魚在水,冷暖自知,王曉明所描述的情形,相信在象牙塔執教過的老師都會深有感觸的。我們經常目睹這樣的場景:老師在台上口乾舌躁,而學生或者酣然入眠,或者談笑風生,或者津津有味地聽隨身聽,或者心無旁騖地看閑書……更有些學生殘酷地稱呼中文系的老教授為「古董」或「老學究」,一位老先生曾向我嘆道:「現在的大學生真難教!現在的大學教師真難當!」
大學課堂難道成了老師們的傷心地了嗎?難道只有侃侃明星的花邊新聞,聊聊名人的邊角猛料,說說稀奇古怪的趣事,罵罵貪官污吏的不法行徑才能抓住學生的眼球?難道老師只有華山一條路像明星一樣擁有說學逗唱嬉笑怒罵的本領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果真這樣,老師豈不成了說書人或藝人。老師牢騷滿腹,埋怨學生難伺候,學生這邊也頗有微詞:「講得味同嚼蠟,真沒勁!」「聽某某講課,不如回家看書!」師生各執一詞,如此說來,我們的大學教育莫非真的出了問題?
這種借鑒明星和說書人表演來單純追求課堂氣氛的授課,因其輕松簡便和學生容易青睞,我姑且稱之為「快餐教學法」。「快餐教學法」當然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一味靠搞笑和表演來提升學生的聽課激情,不免陷入了嘩眾取寵的泥淖中和捨本逐末的怪圈裡,以致走入講課靠搞笑、不搞笑不聽課的惡性循環,這不啻於飲鴆止渴。當珍貴的教學時間在搞笑中彈指一揮,學生沒能學到該學的專業知識,豈不可惜?!而老師的專業知識沒有被派上用場,多年的學養竟換位於取悅學生,豈不悲哉?!
當年,梁啟超給清華大學學生上課時,據說講到緊要處,便成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已。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講到歡樂處,則大笑,聲震屋樑;講到悲傷處,則痛哭,涕泗滂沱。聽課的也深受感染。如此聲情並茂、手腳並施,學生當然會滿懷興趣地聽講。更為重要的是,梁啟超記憶力非凡,四書五經、歷史典籍、詩詞歌賦,往往張口即誦,講課時旁徵博引,運用自如。有時偶爾頓住,用手敲一敲光禿禿的腦袋,立即想起,大段大段繼續往下背。學生因此嘆為觀止。與梁啟超的表演相比,陳寅恪先生的講課則平實得多。在授課過程中,盡管總是平鋪直敘,但聽者並不感到枯燥。大家都知道機會難得,不應該輕易放過;每當他講課下課鈴響,大家都有依依不捨、時光流逝太快之感。因為講課的內容,都是他的心得和卓見,所以同一門課常有人聽上好幾遍,仍會有新鮮感。即便是《武則天與佛教》這樣極易使人聯想到「宮闈秘事」的講題,他也講得嚴肅而嚴謹。他從武則天的宗教思想來說明她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面首,原來是佛經中有「女人是不可能成佛,若要成佛,除非是廣蓄面首」,「如此這般利用采補術」的話。如此講課,學生能獲益匪淺,自然會聚精會神。
從大師講課的例子可以看出,老師能否受學生接納乃至歡迎,與是否具有表演才能關系不大,關鍵在於能否拿出真東西,能否有使學生信服而受到教益的本領。當然,老師如果口若懸河、身體語言充沛,無疑對增加個人魅力和使課堂生氣盎然大有裨益。而口才與表演能力皆屬一般的老師,因其堅持一字一板、按部就班的傳統授課方式,也許課堂上不無沉悶寡味,但如果確實腹笥豐盈也能贏得學生的服膺。
講故事、說段子當然不是提高學生聽課積極性的不二法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將專業知識的艱澀難懂盡可能化解為簡單平易,把枯燥乏味的內容換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就使學生不僅不至於興趣索然,反而被撩撥得興致盎然。當然,還可以採用增加師生互動,譬如採取專題討論的方式。國際教育交流委員會主任庫拉基訪問中國後也曾指出:「中國仍然採用以講課為主的教學方法,學術環境仍以授課和背書為主,沒有多少討論。這方面變化不大。」他所指陳的詬病在大學講課中堪稱由來已久,因此在講課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多直接交流,這樣就能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無須通過搞笑的方式即可達到使學生專心聽課的目的。也許,關於大學老師如何講課業內人士見仁見智,但無論怎麼倡導無論怎麼改革,首要的一點應該承認和遵循,講課的目的是能夠使自己的知識得以傳授給學生,不能使課堂流於浮華、輕薄和搞笑。
㈧ 講師 老師 教授的區別
1、講師,老師,教授的職稱不同:講師,是高等學校中職別次於副教授的教師。 教授,是大學中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而教師不是一種職稱,教師是一種職業。
2、講師,老師,教授的講課對象不同:講師是大學中規定需要聘用的人員,但是在中學和小學中沒有,教授的工作是在大學里針對他們所擅長的領域開課、或授與學生專業訓練。教師的范圍主要是在中學和小學。
3、講師,老師,教授的職業能力不同:講師的要求是大學專科畢業以上,擔任助理講師職務四年以上,能擔任培訓教員工作,勝任一門或一門以上課程的講授和全部教學工作,質量較高,教學效果好。教授教授除了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開課外,也必須深耕自己專精的學科,以發表論文的方式來獲得商業上的合作機會。
教師的能力是,根據學校設施條件和個人職稱專業,安排座位、發放學習資料、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引導輔導幫助學生學習、組織聽課練習,組織考試、傳授科學文化基本知識,開展主持學術交流、提高學生的觀察學習、記憶認知、動手溝通、操作等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特長。
(8)大學教授教學擴展閱讀
在宋代才開始成為教師的稱謂,當時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專業都設有教授。在中國漢、唐的大學中即設有此官職;在現代漢語與日本語的語境中,多作為英語「Professor」一詞的同義語使用,指在現代高等教育機構(例如大學或社區學院)中執教的資深教師。
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教授學生。博士就是後來的教授。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開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及明、清兩代的府學都設教授。清代末年興辦新學後,大學設正教員、副教員。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學令》,規定大學設教授、助教授。
1917年修正《大學令》,規定大學設正教授、教授和助教授。1924年的大學條例,取消助教授一職。 1927 年國民黨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開始規定大學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未變。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後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後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㈨ 大學的老師與教授有什麼區別
大學老師分為教師崗、管理崗、專業技術崗和工勤技能崗。大學教師的職稱可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個級別。所以教授只是大學老師中教師的一個職稱稱謂。可以說教授屬於大學老師,大學老師包括教師。
根據教育部和人事部聯合發布的相關規定,把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其中正教授崗位包括一至四級,如教授分一級教授(最高級)、二級教授、三級教授、四級教授。副教授崗位包括五至七級;中級崗位分3個等級,即八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至十三級。
助教:新教師在未受聘為講師以前先從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學輔助工作,以熟悉大學的基本教學條件和教學的組織。助教也可以由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擔任。在很多國家都由博士研究生承擔助教的工作,而不再專門設置助教這一級別的教職。
講師:能夠獨立開設一門或一門以上課程的大學教師。講師也有不同的等級。優秀的講師完全可以把他的課程開設成對本門學科有巨大貢獻的基礎課,而他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和基本規范將成為學生必修的一級台階,藉以達到大學教育的基本要求。
副教授:副教授原則上不僅具有開課的能力,對本學科的整體情況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項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不斷開設成新課。他一方面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授業,一方面訓練學生去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傳道。
教授,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職稱。多指在大學或社區學院中執教的資深教師與研究員,但教授與研究員是有區別的。教授有教課的任務,而研究員則沒有。
教授為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中文的教授兩字則源於『傳教授業』的字義,是中國古代就已使用的學官名稱,在中國漢代、唐代的大學中都設此職位。與英文沒有關聯。日語中則與中文同用「教授」來稱呼大學中的老師。
㈩ 怎樣可以成為大學教授
最好復進師范學校,然制後出來做大學老師,然後不斷晉升,就象樓上的說的,還有就是說一下成為副教授和教授的條件:
晉升副教授的條件:
1.
發表3篇SCI或者EI論文。
2.
每年10萬元課題經費。
3.
為本科生上一門課。
晉升教授的條件:
1.
發表5篇SCI論文或者EI論文。
2.
每年20萬元課題經費。
3.
為本科生上一門課。
據說,這是量化的硬指標。從這些指標,我們可以推論:
1.
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做科研、寫論文。
2.
教學不能沒有,你好歹也得上一門課。
3.
只要上過課就可以了,上得好壞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