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李龍教授
1. 李龍的介紹
男,漢族,1940年生,北京市人;正高級工程師、教授。大學時期(1958年)開始從內事電化教育工作,至今容已50年。在此期間主持創建了內蒙古師范大學電教館、電教系、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和教育技術學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教育技術史」博士培養方向;倡導並組建了「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電化教育研究會」 和「北方地區部分高等學校電化教育學科協作組」。歷任電教館館長、電教系主任、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教育技術學碩士學位授權點負責人。兼任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北方地區部分高等學校電化教育學科協作組組長等職務。
2. 武漢大學的知名校友
截至2015年9月,武漢大學共培養4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兩院院士100餘人。 兩院院士姓名備注查全性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楊弘遠中國科學院院士卓仁禧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李德仁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鄧子新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張俐娜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院士龔健雅中國科學院地質學部院士舒紅兵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張蔚榛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寧津生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劉經南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張祖勛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茆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朱英國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李曉紅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李建成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教育家姓名備注楊小凱經濟學家,1982年被武漢大學聘為助教、講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黃進國際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校長袁浚中國體育教育家,1934和1946年武大聘為教授,體育、衛生主任胡庶華教育家,曾任武漢大學總務長兼教授軍政界姓名備注萬鄂湘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劉西堯原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劉亞洲國防大學政委,上將李銳原中共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孫志軍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楊勝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辜勝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玉慶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陶凱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鮑紹坤原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李金早國家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小江中紀委宣傳部部長楊純原衛生部副部長周建原環保部副部長劉寧水利部副部長胡保林原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寧遠原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野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雷元亮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陳俊勇原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盧雍政國家公務員局副局長汪鴻雁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卡里姆·馬西莫夫哈薩克總理鹿心社江西省長 孫志剛貴州省長 洪峰原北京市副市長楊光洪原黑龍江省委副書記林炎志原吉林省委副書記唐軍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李軍海南省委副書記肖志恆原廣東省委常委、秘書長、常務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周天鴻廣東政協副主席余遠輝廣西自治區黨委常委、南寧市委書記熊選國新疆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范銳平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甘霖四川省副省長阮成發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李春明原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秘書長,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郭生練湖北省副省長,民盟湖北省主委,省科協主席趙斌湖北省十二屆人大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周宜開湖北省政協副主席陳春林湖北省政協副主席仇小樂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湖北省委主委吳秀鳳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台盟湖北省委主委王振有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艷玲河南省副省長徐志純原浙江人大副主任胡振鵬江西人大副主任 孫用和江西人大副主任龐道沐 湖南省人大副主任謝曉堯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林棲鳳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許前飛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社會科學家姓名備注韓德培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法學家 譚崇台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經濟學家 馬克昌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刑法學家 彭斐章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圖書館學家 陶德麟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徐顯明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黃進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李龍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法學家 馮天瑜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歷史文化學家 劉綱紀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家、美學家 宗福邦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漢語言文字學教授 易中天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企業界姓名 備注 張振高 中國保利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程念高 中國華電黨組成員、總經理 郭濤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 那希志 中國華能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舒印彪 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王炳華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於崇德 中國國電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王振有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雷軍小米科技創始人,金山軟體董事長陳東升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知名校友參考資料:
3. 李龍的個人簡歷
自2006年7月起,在吉林大學文學院任教,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吉林大學當回代答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研究中心、吉林大學文學院認知美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2010.9-2011.2,曾在韓國高麗大學中國學部任教,擔任invited professor。其他學術兼職有: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理事、中國外國文論及比較詩學學會會員、長春市政協理論研究會會員。
4. 付子堂的人物生活
1965 年 10 月,付子堂教授出生於河南省新野縣五星鎮陳庄村。16歲那年(1981 年) ,他以優異成績從新野縣第一高級中學文科班考入西南政法學院(現為西南政法大學) 。天資聰穎加上勤奮好學,使他在大學生活中受益良多。在 4 年本科階段的學習中,他以旺盛的求知狀態流連於浩如煙海的法學書籍之中,獲得了豐富的「法學營養」 ,為以後在法學理論領域的深入開拓奠定了基礎。1985 年,他完成本科學習,獲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付子堂教授順利考上了本校法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法理學家黎國智教授。在黎教授的帶領下,他開啟了自己學術人生的第一扇門—馬克思的法律思想,開始潛心研讀馬克思經典文獻,力圖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以此探尋出一條用法律方式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道路。
「十年寒窗 , 毓秀湖畔競芬芳」 。1994 年,付子堂考入北京大學,師從趙震江教授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他開始探索一個新的領域—法社會學。法社會學以經驗研究為主,著重於研究法律制度所具有的實際社會效果。這一研究方向在當時的北大正日益顯現出重要性和巨大魅力 , 而其本身所特有的關切社會的視角也暗合了付子堂尋求社會問題法律解決之道的固有思路。他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巨大意義,毅然選擇法律功能基本理論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選題,並於 1997 年順利完成學業,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99 年 12 月,付子堂進入武漢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師從著名法學家李龍教授進一步深造。在李龍教授的影響下,他開始進一步思考、研究法理學的基本問題,尤其是社會轉型和法律轉型的問題。在社會轉型和制度創新的特殊時期,法律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法律與社會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而且應當是什麼樣的關系,這些都是縈繞在他心頭、同時也讓他困惑不已的問題。因此,從 2000 年以後,他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艱難探索,不僅自己發表了《轉型時期中國的法律與社會論綱》等文章,而且指導自己的研究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通過收集更多的經驗實證材料,將自己關於法律功能的理論運用於對社會轉型和法律轉型問題的研究,同時也通過實證的經驗研究,拓寬、深化、修正和發展了關於法律功能的理論,使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獲得了某種動態的平衡。 1.「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法學學術研討會」發言摘要(合著),《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2期。
2.鄉村基層民主選舉的制度創新及其憲政維度(合著),《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3. 《法眼看「非典」》(上、下),《中國律師》2003年第7、8期。
4.非典危機與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律制度,《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5.轉型時期中國的法律與社會論綱,《現代法學》2003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3年第8期全文轉載;收入《中國法理學精粹》(張文顯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版,2004。
6.A Survey of the Legal Problems in the Age of Social Transition of China,徐顯明、劉瀚主編:《法治社會之形成與發展》,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第四屆亞洲法哲學研討會(香港?2002年)交流論文。
7.美、英等國高技術立法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江平主編:《比較法在中國》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
8.讀懂列寧:1895—1917年列寧對法律問題的解釋,張文顯、李步雲主編《法理學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
9.關於自由的法哲學思考,張文顯主編《中國法理學精粹》,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10.法律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功能分析,《石河子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1.A Jurisprudence Approach to Liberty,CHINA LEGAL SCIENCE,2001。
12.關注正義:法哲學的永恆使命,《21世紀的亞洲與法律發展》,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關於法律意識形態研究的斷想,《法學》2001年11期;轉載於《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1期。
14.中美法憲法監督制度比較研究,江平主編:《比較法在中國》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
15.董必武法律觀論綱(合著),祝銘山、孫琬鍾主編:《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16.新中國建立前中國共產黨的法律探索(合著),《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4期。
17.對利益問題的法律解釋,《法學家》200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1年第7期全文轉載。
18.法律正義引論,《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19.法律對科技行為的調控,《檢察日報》2001年1月9日,第3版。
20.重讀列寧:20世紀初俄國社會轉型時期列寧法律思想的發展新論,載張文顯、李步雲主編:《法理學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
21.關注正義:法哲學的永恆使命,《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前沿研究》(2000年中國博士後大會經濟管理與人文社會分會暨全國博士後第四屆經濟學管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22.中美法憲法監督制度比較研究,《法學》2000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轉載。
23.恩格斯晚年法律功能理論的時代價值,《東吳法學》2000年特刊。
24.關於自由的法哲學思考,《中國法學》2000年第2期。
25.知識經濟時代法律對科技行為的功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26.法律的功能在於激勵,《法制日報》1999-12-12;《羊城晚報》、《決策參考報》摘轉。
27.法律的行為激勵功能論析,《法律科學》1999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2000年2期轉載。
28.關於法律功能實現的若干思考(合著),《法學評論》1999年第5期。
29.社會學視野中的法律功能問題,《鄭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0.論法律的社會功能(合著),《法制與社會發展》1999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1999年8期。
31.新世紀與中國法治問題(筆談),《現代法學》1999年第1期。
32.論政治法治化,(合著)《中外法學》1998年第3期,《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轉載。 1.《法理學》(第二版),參編,張文顯主編,「十五」規劃國家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法理學》(第4版),參編,法律出版社2004。
3.《法之理在法外》,法律出版社,2003年。
4.《法學導論》(第4版),參編,法律出版社,2003。
5.《現代法治精神與中國法律制度》,主編,重慶出版社,2003。
6.《法理學》,第二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7.《新帕爾格雷夫法經濟學大辭典》,編委,參譯,法律出版社,2003。
8.《法律意識形態的演進》,主撰,重慶出版社,2000。
9.《法律功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0.《現代法理學》,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1. 《法理學初階》(第三版),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
12. 《法理學進階》(第二版),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
13. 《法理學高階》,主編
14.《2011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參編,法律出版社,2011年,卷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部分的編寫者。 1.主持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中國轉型期的法律與社會研究》[批准號:04BFX005];
2.主持2001年度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法律保障研究》;
3.主持2000年度中國博士後研究青年項目《中國法學發展趨勢研究》;
4. 國家重點出版項目《北京大學法學網路全書》,編委;
5. 李龍的基本情況
男,1937年生,湖南祁陽人,現任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享受院士待遇。曾任湖專北師范學院屬政教系主任,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1997年作為中國法學會代表團團長出訪阿根廷、智利和法國,並參加在阿根廷召開的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第十八次代表大會。2001年以大陸法學家代表團副團長的身份赴台灣參加學術會議。2005年赴美國訪問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5所大學的法學院。2012年獲中國法學會「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
6. 李龍的生平
李龍,1937年1月生,湖南祁陽人,法學家。195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法律系。主攻法理學,同時潛心研究憲法基礎理論,尤其是對法治、人權、法的一般原理、法學范疇等基本理論的研究有獨到之處,並在國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97年曾作為中國法學會代表團團長率團參加在阿根廷召開的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第十八次代表大會。1999年作為中方主題發言人出席中美法學家聯席會議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2001年主持海峽兩岸法學研究會議,並作為大陸法學代表團負責人率團赴台灣出席研討會。先後任湖北師范學院政教系主任、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武漢大學律師進修學院名譽院長、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理事、國家教委第一屆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法學組主要成員等職。獨著的《憲法基礎理論》和任副主編的《法理學》和先後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主編的《良法論》獲司法部法學教材與法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作為執行總主編的《人權理論與實踐》獲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主持的《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未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7. 網路紅人陳曉楓的資料
基本資料
姓名:陳曉楓
性別:女
年齡:18
星座:處女座
生日:1995-8-31
性別:女
身高:169CM
體重:48KG
畢業院校:台北中學
模特類型:廣告模特|學生|主持人
所在城市:台北市
所在家鄉:高雄市
8. 李龍關於教育技術定位的讀後感
[李龍關於教育技術定位的讀後感]
從李龍教授關於教育技術定位問題的研究所得到的成果,他認為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門類中技術學層次的、具有方法論性質的綜合學科,是教育科學(教育學和心理學)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連接橋梁,李龍關於教育技術定位的讀後感。教育技術學根據它的邏輯起點的雙重性,學科自身也具有雙重特徵(雙重定位):既有教育定位,又有技術定位。正是這種雙重定位,為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機遇和可能,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和擔憂。
當我們深入去探討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時,卻發現人們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大相徑庭,我們能認識到,各種看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教育技術學科的性質和定位的認識不同。這就告訴了我們學科定位的重要性————它能決定學科當前的地位和作用的發揮,也影響到將來的健康發展。
從《教育技術領域的定義體系——
一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以下簡稱《一論》)中提出的教育技術本質的概念:「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採用的手段與方法的總稱,讀後感《李龍關於教育技術定位的讀後感》。」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手段與方法」,即包括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兩部分。換句話說,教育技術的定位是「技術」。這里所說的「技術」是廣義上的技術,是包括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兩部分、並在正確教育技術哲學指導下的技術。
下圖畫出了教育技術的構成。圖中的「技術(手段)」指狹義的技術,即物化形態的技術;「方法」指智能形態的技術。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只有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而沒有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時,教育與技術的結合,只能稱為「教育中的技術」,而不能稱為「教育技術」;只有當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同時存在,它們與教育的結合,才能稱為「教育技術」,如圖中的陰影部分所示。
另外,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是「技術」中的一部分,它和「教育」、「方法」相交的部分稱為「教育信息技術」。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技術」是「教育技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技術」的全部。也就是說,「教育信息技術」不等於「教育技術」,它的內涵與外延均比「教育技術」要小。對照《一論》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技術基本上是等同的。
通過對這篇論文的閱讀,對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問題產生更透徹的理解。
〔李龍關於教育技術定位的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9. 武漢大學校友投資1500億靠譜嗎
不是武大的啦而不是武大的三本是武大的自考生武大周邊很多這種人的打著武大的旗號的自考生都很爛的如果是好幾次期末考試不參加按照武大校內規定早就勸退處理了
10. 武漢大學李龍女婿
從總體上說,當然是武漢大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