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裏海大學土木工程世界知名教授

裏海大學土木工程世界知名教授

發布時間: 2022-01-22 04:38:04

⑴ 中國海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

著名的有
(1)東南
(2)清華
(3)同濟
有該學科的太多了,只要是工科大學就有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土木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研究開發、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築、地下建築、隧道、道路、橋梁、礦井等的設計、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資、開發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受到課程設計、試驗儀器操作和現場實習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土木工程的規劃、設計、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方面和應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土力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工程規劃與選型、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處理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建築機械、電工、工程測量與試驗、施工技術與組織等方面的基本技術;
3.具有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主要測試和試驗儀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綜合應用各種手段(包括外語工具)查詢資料、獲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規;
5.具有進行工程設計、試驗、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力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課程: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土力學、建築材料、混凝土結構與鋼結構、房屋結構、橋梁結構、地下結構、道路勘測設計與路基路面結構、施工技術與管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測量實習、工程地質實習、專業實習或生產實習、結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主要專業實驗:材料力學實驗、建築材料實驗、結構試驗、土質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開設院校:
西南工學院 四川工業學院 貴州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甘肅理工大學 青海大學 寧夏大學 新疆大學 新疆農業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四年或五年)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首鋼工學院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河北建築科技學院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理工大學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燕山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沈陽工業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遼寧工學院 沈陽大學 大連大學 延邊大學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北華大學 黑龍江礦業學院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哈爾濱商業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大學 江蘇理工大學 鹽城工學院 江南學院 揚州大學 淮海工學院 浙江工業大學 寧波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福州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 南昌大學 山東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山東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建築工程學院 萊陽農學院 煙台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大學 信陽師范學院 武漢化工學院 湖北工業大學 長江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湘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汕頭大學 深圳大學 五邑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西大學 廣西工學院 桂林工學院 海南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大連水產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 石河子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中南林學院 東北電力學院 武漢大學 河海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沈陽建築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蘇州科技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 吉林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成都理工學院 西安工程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石家莊鐵道學院 華東交通大學 中南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重慶交通學院 長安大學 華僑大學 武漢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大慶石油學院 石油大學 長江大學 西南石油學院 中南工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 西安工業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 株洲工學院 清華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天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武漢工業學院 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廈門大學 南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河北大學 內蒙古大學 沈陽農業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安徽工業大學 黃河科技學院 常德師范學院 西藏大學 延安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中國民用航空學院 華北科技學院 山西師范大學 白城師范學院 江蘇工業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 嘉興學院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林學院 皖西學院 莆田學院 邵陽學院 茂名學院 東莞理工學院 西南農業大學 貴州大學 天水師范學院 塔里木大學等

⑵ 大連海洋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介紹

大連海洋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創建於1978年5月,現設有四個本科專業: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土木工程專業、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工程管理專業,一個專業方向:土木工程專業道橋專業方向。其中,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用人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土木工程專業按土木類合並招生,兩年後分專業。

⑶ 請問國際上有哪些研究結構損傷的知名教授,特別是研究橋梁結構損傷的

歐進萍: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44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歐進萍,1959年生,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習與工作經歷:

1976-1978:湘潭大學零陵分校水電系大學畢業;

1979-1983: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導師:陳敬生教授);

1985-1987:哈爾濱建築大學結構力學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導師:王光遠院士);

1987-1990:哈爾濱建築大學力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出站提升教授並留校任教;

1993: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1993-2000:哈爾濱建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1996: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1998-2000:原哈爾濱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1999-2000:哈爾濱建築大學副校長;

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2003.11:工程院院士。

學術任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和工程學科組副組長;

國家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專家組專家(曾任副組長);

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

國內其它多個二級學會副主任委員和委員;

《國際結構控制與健康監測學報》等多個學術刊物編委和副主任編委。

研究方向:
1.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領域:針對建築結構、橋梁結構和海洋平台結構及其地震、台風、波浪、冰力和爆炸沖擊等具有空間分布、隨機特性和動力效應的災害作用,開展多學科交*和高新技術融合的防災減災工程和防護工程研究。

2.工程力學領域:結構動力作用、振動與控制;結構損傷、可靠性與監測;智能材料與結構系統。

主要論著及科研成果:

[1] 歐進萍,王光遠,《結構隨機振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歐進萍,《結構振動控制--被動耗能減振》,科學出版社,2003
[3] 歐進萍,《結構振動控制--主動、半主動與智能控制》,科學出版社,2003
[4] 歐進萍,段忠東,肖儀清,《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03
[5] 王光遠,歐進萍,《模糊隨機振動理論》,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2
[6] 歐進萍,吳波,邱法維,李洪泉,牛荻濤等,《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建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8
[7] 歐進萍,張興才,員彩芬,肖儀清《海洋平台結構檢測維修、安全評定與實時監測系統》,中國高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1
[8] 歐進萍,牛世廣,段忠東,肖儀清等,《固定式海洋平台結構的體系可靠度分析與安全評定系統》,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1
[9] 李敏霞,歐進萍,王剛等,《變剛度結構控制系統》,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01
[10] Wu Bin,歐進萍,《The Pseudo-viscous Frictional Energy Dissipator:A New Device for Mitigating Seismic Effect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3

通訊地址:哈爾濱海河路202號 (郵政編碼:150090)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電 話: 0451-6282094, 6282209
傳 真: 451-6282094
E-mail : [email protected]
歐進萍教授1959年4月生於湖南省寧遠縣。1978年於湘潭大學畢業;1983年於武漢理工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87年於原哈爾濱建築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學部院士。44歲的歐進萍是此次當選院士中年齡最小的兩人之一。
okok.org
歐進萍教授在結構動力可靠性與地震損傷方面,建立了結構模糊隨機振動基本理論,發展了結構抗風和抗震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地震損傷分析和設計方法。在結構振動控制方面,研製出4種結構耗能減振裝置和3種智能控制系統,建立了結構耗能減振與智能控制的分析和設計方法。在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方面,研製出5種結構局部性態長期監測智能感測器,建立了結構健康監測的試驗與示範系統。okok.org
okok.org
近年來,歐進萍教授主持或執筆國家「十五」有關專項科研規劃和863主題論證;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24項,發表學術論文160篇、出版著作4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兩次分別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獎;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和「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培養畢業的博士21人、碩士32人,指導出站的博士後11人。
歐進萍院士的學術和教育成就
1.學術創新成果
歐進萍院士的學術創新成果主要分為四個方面:①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②結構振動控制;③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④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
1.1 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
從1980起歐進萍院士開始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工作,為我國防災減災工程的基礎理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方面,他提出了結構的主餘地震動隨機模型、地震損傷定量分析與性能設計方法,率先使結構地震損傷性能設計進入工程應用。在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方面,他建立了整體極限狀態下的結構抗風、抗震等效靜力可靠性分析方法,解決了多自由度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難題。在結構模糊隨機振動的基本理論方面,他建立了與確定性振動和隨機振動平行的模糊振動和模糊隨機振動理論。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別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者:王光遠、歐進萍);1998年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1998年出版著作"結構隨機振動"(高等教育出版社,歐進萍、王光遠),該書成為我國土木工程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材。
1.2 結構振動控制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面向學科前沿和工程需要,他系統地發展了結構耗能減振技術,取得了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多項成果,為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結構被動耗能減振技術與設計方法方面,他研製開發出四種新型耗能減振阻尼器,建立了耗能減振結構抗風和抗震設計方法以及地震損傷性態設計方法。在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方面,他研製開發磁流變和壓電-摩擦智能阻尼控制系統以及主動質量磁驅動控制系統,創建了結構振動控制系統優化設計的統一理論和方法。他所領導的課題組是國內全面掌握磁流變液制備、測試裝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設計製造,並實現產品定型化的單位。上述研究成果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部分成果已被新修訂的《建築結構抗震設計規范》採納,並正在主持編寫《建築結構消能減振設計與加固規程》;2003年出版著作"結構振動控制--主動、半主動與智能控制"(科學出版社,歐進萍),該書得到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主席、秘書長和著名教授好評,並應邀翻譯成英文。
歐進萍院士在結構振動控制的基礎隔震、被動耗能減振、智能控制三個領域中的後兩個領域被公認為在我國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鑒於他在該領域的突出貢獻,被選為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和《Journal of tructural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Health Monitoring》(《國際結構控制和智能健康監測學報》)中國大陸唯一編委。
1.3 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
自9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重大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2003年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等五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員之一,中國大陸唯一成員);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組"(IWGSHM,中國大陸唯一成員),牽頭申辦、並獲准在中國主辦"第二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 (SHMII-2,2005)。
在結構監測的智能感測元件方面,他研製開發出光纖光柵系列封裝感測器、壓電薄膜裂紋監測感測器、機敏混凝土和碳纖維筋應變感測器,上述部分感測器已經定型化,並正在產業化。
在結構健康監測智能系統方面,他建立了智能感測監測集成系統、無線感測網路系統和結構實時安全評定方法。
上述研究成果獲實用新型專利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的資助。歐進萍院士在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領域被公認為在國際和國內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在許多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中擔任重要職務。
1.4 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
9 0年代以來,緊密結合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工程的迫切需要,他系統地發展了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在海洋環境隨機荷載及其組合方面,他提出海洋環境疲勞荷載(風速、波高和冰厚等)譜的統一模型,海冰動力作用隨機過程模型和我國局部海域風和海浪聯合概率分布;在海洋平台結構的安全評定方面,他提出了平台結構損傷的量化處理與演化分析方法,平台結構安全評定與可靠度評定理論與方法以及平台結構實時安全監測技術;在海洋平台結構的冰致振動機理與控制方面,他建立了在平台結構海冰自激振動判據,平台結構自激振動和強迫振動的耦合效應及其動冰力作用的統一模型,平台結構阻尼隔震體系和主動質量磁驅動控制系統。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於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資助重大項目的24個專題年度考核中連續三年評為第一;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專著《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和應用》(科學出版社,歐進萍、段忠東、肖儀青)是我國唯一一部關於海洋平台結構安全研究的專著。
2.工程應用成果
歐進萍院士不僅在基礎研究中取得創新性學術成果,還十分重視工程實踐,上述四個領域的學術創新成果均在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目前,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工程應用項目19項,其中工程總造價超過1億元的項目有10項。
在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北京飯店和沈陽市政府大樓等7座建築結構的抗震加固和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斜拉索振動智能控制中,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斜拉索振動智能控制是國產磁流變液阻尼器在我國實際工程中的首次應用,也是我國第一個採用半主動控制系統與方法的工程應用實例,對推動結構振動控制在我國工程中的應用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在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和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深圳地王大廈(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南京三橋和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以及哈爾濱松花江斜拉橋等7座橋梁工程,渤海8號和渤海JZ20-2MUQ等3座海洋平台結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採用歐進萍院士的安全評定方法的研究成果,渤海8號平台延長服役三年,新增石油產量9萬余噸,新增產值和利稅1.68億元。上述成果極大地促進了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與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提升了我國重大工程結構防災安全水平,對我國躋身該領域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3.組織和參與國家科技規劃和論證
歐進萍院士積極組織和參與土木工程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和論證,對我國土木工程領域的發展方向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其組織和參與的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和論證主要有:
在專家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執筆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優先資助領域-"重大工程災害與防治"的論證報告
l 在專家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執筆完成了"中國和美國新世紀地震工程與減輕地震災害合作研究計劃";
l 主持論證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重大研究方向--"重大工程的災變行為與健康監測";
作為項目負責人,牽頭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並獲批准
l 牽頭組織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重大研究項目--"重大工程災變行為與智能監測";
l 作為主題專家組副組長,協助組織和參與完成了"十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和重大專項戰略目標論證報告和研究立項與指南"(總計劃經費3.6億元)';
作為專家,完成了國家863計劃資源與環境技術領域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智能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基地建設的立項指南
4.組織與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歐進萍院士因其很深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結構控制和結構智能監測領域贏得了極高的學術地位和聲譽,起著牽頭和推動作用,也使我國該領域在國際學術界佔有重要的地位。
l 2003年,他與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等五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員之一,中國大陸唯一成員);
l 2003年,他作為中國大陸唯一代表應邀參加美國科學基金會和歐洲科學基金會組織的ESF-NSF WORKSHOP on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for Feasibility of Smart Structures,並任觀察員;
l 2003年,他作為中國大陸唯一代表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IWGSHM);
l 2003年,他牽頭申辦、並獲准在中國主辦"第二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 (SHMII-2, 2005);
l 2003年,他牽頭申辦、並獲准在中國主辦"國際結構振動學術會議";
l 2003年,在"第一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日本東京)"上,他代表中國大陸作"中國大陸結構健康監測研究與應用發展"學術報告,並代表中國大陸學者在開幕式上發言;
l 2003年,他牽頭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並獲批准;
l 2002年,他參與組織"第一屆中日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振動控制學術會議"(2002,上海)和"第二屆中日美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振動控制學術會議"(2004,大連);
l 2001年,他執筆完成了'中國和美國新世紀地震工程與減輕地震災害合作研究計劃'。
l 2003年在國內高校首次推出聘請國際一流大學知名教授兼職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第一批簽約35名國際知名教授,並已經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招收博士研究生。
他培養畢業了博士23人、碩士32人,指導出站的博士後13人。其中,培養畢業的博士已有三人提升為教授,並擔任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哈工大報訊 ( 記者 丹梅) 44歲的歐進萍,是2003年當選的58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當時一些媒體爭相報道這一消息,人們欽佩他的同時,更想了解這位年輕的科學家。
1959年,歐進萍出生於湖南。1987年獲原哈爾濱建築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0年從博士後流動站出站任教。他雖年輕,但卻在結構動力可靠性與地震損傷、結構振動控制、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和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4個重要領域系統地開展了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
年輕的歐進萍是個迷,這要從他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說起:
——他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結構模糊隨機振動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成為我國這一學科的帶頭人。
——他系統地發展了結構耗能減振技術,取得了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多項成果,為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所領導的課題組是國內全面掌握磁流變液制備、測試裝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設計製造,並實現產品定型化的單位。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重大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他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等5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他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組,在國際和國內這個領域被公認為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
——他系統地發展了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建立了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與維修決策理論和大型應用軟體系統,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多項國家獎勵。他出版的專著《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和應用》是我國唯一一部關於海洋平台結構安全研究的專著。
參考資料:http://building.sytu.e.cn/gb/dis.asp?id=362

⑷ 土木工程畢業的名人有哪些

1、惠靈頓 A.M.Wellington(1847-1895)

美國土木工程師、鐵路選線經濟理論的奠基人。生於麻省沃爾瑟姆。1867~1887年歷任布魯克林園林局測量員、布法羅—紐約—費城鐵路首席副工程師、密歇根中央鐵路定線工程師、多倫多—南加拿大—底特律鐵路主任工程師、紐約—費城—俄亥俄鐵路首席副工程師、墨西哥國家鐵路主任選線勘測工程師、副總經理、韋拉克魯斯—墨西哥鐵路總工程師。1887年以後,他擔任《工程新聞》雜志編輯、尼加拉瓜運河工程師和波士頓城市鐵路顧問。
惠靈頓的著作有《鐵路土石方初步與最後估算圖解中計算方法》和《鐵路選線經濟理論》。後者是19世紀20年代蒸汽機車牽引鐵路誕生以來最早提出的、系統的鐵路選線技術經濟理論著作。在以後的幾十年中,該書對於美國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鐵路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
2、詹天佑(1861-1919)

中國近代傑出的土木工程師,中國鐵路工程的先驅。
號眷誠,廣東南海人。1872年考取清政府第一批幼童出洋
預備班赴美,188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土木
工程系。1888年起參加修建或踏勘鐵路和路線,有:京奉
鐵路、江蘇鐵路、京張鐵路、張綏鐵路、津浦鐵路、洛潼
鐵路、川漢鐵路、粵漢鐵路和漢粵川鐵路等,擔任工程師、總工程師、督辦和交通部技監等職。
詹天佑一生在工程技術上有很多重要貢獻。在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時,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採用豎井法修建當時中國最長的八達嶺隧道(1091米),使之成為中國自建山區鐵路的先驅和典範,聞名於世。在津榆鐵路灤河大橋工程中,使用氣壓沉箱法建築基礎。他研究並建議在全國推廣使用自動車鉤,堅持採用標准軌距,為中國鐵路運輸的統一、通暢創造了條件。
3、弗雷西內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 )
法國早期的預應力混凝土專家,生於奧布雅。1905年畢業於國立橋路學校後,任穆蘭的橋梁道路工程師。他早年從事鋼筋混凝土橋的設計和施工,1930年修建了當時跨度最大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普盧加斯泰勒橋(3跨、凈跨各171.7米)。他首次在拱頂採用扁千斤頂落架並預加應力,在拱趾處採用混凝土鉸。用振搗獲得高強度混凝土也是從他開始。
弗雷西內的最大貢獻是對混凝土收縮和蠕變的定量估算,並認識到只有採用高強度鋼筋才能在混凝土中獲得足夠的永久預應力。1933年,他在勒阿弗爾港口火車站的加固工程中成功地應用了預加應力的方法。1938年,在他發明了一整套張拉和錨固鋼絲的工具以後,該法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採用。弗雷西內的主要著作有:《混凝土應用技術的革命》、《預應力混凝土的原理和應用》以及《弗雷西內生平和著作集》等。
4、安曼 O. H. Ammann(1879-1965)

美國橋梁工程師。生於瑞士沙夫豪森,1904年移居美國,1927年任美國紐約港務局(PNYA)總工程師。
曾設計建造過多座世界著名的大跨度懸索橋及鋼拱橋,如紐約喬治 · 華盛頓橋,建成於1931年,主跨1066.80米,首次破千米橋梁跨度記錄;舊金山金門大橋建成於1937年,為公路橋,主跨1280.16米,保持世界記錄近30年之久,鋼橋塔高出水面227.38米,當時也居世界首位;紐約韋拉扎諾海峽懸索橋建成於1964年,主跨1298.45米,為雙層公路橋,全橋用鋼量多達14.4萬噸;紐約貝永橋1931年建成,為一公路鋼桁架拱橋,主跨503.53米,是世界著名大跨度拱橋之一。
5、太沙基 Karl Terzaghi(1883-1963)
近代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的創始人,生於布拉格。1904年畢業於奧地利格拉茨高等工業學院機械工程系,繼又選修地質學。早期在歐洲從事鋼筋混凝土工作,1912年在母校獲得博士學位。
1921-1923年,他發表了飽和粘性土的一維固結理論,以及土中孔隙水壓力和有效應力的概念。1925年發表了最早的土力學專著。1925-1929年,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期間,發表了關於土力學原理的系列論述,被公認為近代土力學的創始人。1929-1938年,他重返歐洲,任維也納技術大學教授。1938年後,又赴美國任哈佛大學教授,並長期定居於波士頓附近。他一生論著200多篇,代表性的著作有《理論土力學》和《土力學的工程實踐》。
1936年他發起成立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協會,並任主席至1957年。有6個國家的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6、茅以升(1896-1989 )

中國橋梁學家、教育家。字唐臣,江蘇鎮江人。1921年
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交通大學唐山
分校、東南大學、北洋工學院等校教授、主任、校長、院長,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後歷任中國交通大學
校長、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技術科學部副主任。
茅以升長期從事橋梁工程、結構力學和土力學方面的工程實踐、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曾主持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橋。該橋是中國自己建造的第一座跨度較大的現代橋梁。茅以升倡導土力學的研究和教學,發起成立中國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
茅以升於1921年因研究橋梁結構次應力,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福蒂士研究獎章,1979年因在土木工程上的貢獻,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卓越校友」獎章。1982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7、紐馬克 N. M. Newmark(1910-1981)

美國力學和結構專家。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普蘭菲爾
德,1930年畢業於拉特格斯大學。畢業後在伊利諾大學
任教,1932年和1934年相繼獲該校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43年起任該校教授,兼任計算機實驗室主任、結構實
驗室主任,後任該校土木工程系主任。
紐馬克在學術上和工程技術上的主要貢獻,是對於承受地震、風力、海浪、爆炸沖擊等的結構,提出了設計方法和設計標准。他研究並提出了適合於工程設計應力分析的簡化方法。對承受特殊荷載的復雜結構,也提出了計算其應力和位移的有效方法。在結構抗震方面,他對地震的反應譜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參與了一些工程的設計工作,其中如墨西哥城拉蒂諾美洲大廈,出色地經受了地震考驗。
紐馬克得到過許多榮譽和獎勵。1968年獲美國國家科學勛章,1980年獲大不列顛結構工程師協會的金質獎章。去世後,伊利諾大學以紐馬克命名其結構實驗室。
8、林同炎 Lin T』ung-yen(1911-2002 )

美籍華裔科學家。福建省福州人。1931年畢業於交通
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1933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
大學碩士學位1933-1946年,在中國成渝鐵路、滇緬鐵路
任工程司兼橋梁課、設計課課長。1946年定居美國,1946
-1976年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教授
以及該校結構工程部門主席和結構試驗室主任。1953年創建林同炎設計事物所,1967年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
林同炎在美國有「預應力混凝土先生」之稱。他在預應力理論上的主要貢獻在於首次系統而完整地提出了荷載平衡法,用以求解預應力超靜定結構。
林同炎以他在結構工程,特別是預應力混凝土方面的卓越貢獻而獲得各種榮譽。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1956年授予他惠靈頓獎狀,1966年授予他賀瓦德金質獎章,並於1970年將該學會的預應力混凝土獎狀改稱「林同炎獎狀」。國際預應力協會1974年授予他弗雷西內獎。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工程科學院1977年授予他「四分之一世紀貢獻獎」。

⑸ 世界上哪所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或者建築專業最好

你算是找對人了,先來個總排名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7 Rankings - America's Best Colleges - National Universities ! S4 ^- q/ c7 V% e4 `/ U3 p3 F9 f4 j# W) v& U" h/ w ! C: W0 N# I; M0 C0 c1 i 星號(*) 表示公立大學 X2 l+ A/ B" x9 x% q m3 r 1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頓大學 http://www.princeton.e/ 1 A. @9 E8 Q+ y+ C2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 http://www.harvard.e/ 4 k: A6 W- H8 s/ N! x, ~3 Yale University 耶魯大學 http://www.yale.e/ 9 l0 z2 n7 p9 o9 o' G 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學院 http://www.caltech.e/ 8 ]& }2 [1 ?& m" Y( L7 b4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學 http://www.stanford.e/ - X2 {. d4 E( T" ^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學院 http://web.mit.e/ # A" W/ ?" N; Y$ o. b 7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賓西法尼亞大學 http://www.upenn.e/ - n+ G3 Y5 C( _ 8 Duke University 杜克大學 http://www.ke.e/ - B. G' E+ o: I, p' ~; V9 Columbia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 http://www.columbia.e/ ) r& A9 _6 y/ \& ~) s% x! u 9 Dartmouth College 達特茅斯學院 http://www.dartmouth.e/ 4 D- \, N: t0 Q4 G$ v# n, e 9 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學 http://www.uchicago.e/ 2 Z- X$ m' \1 C. A- h' ~) R" i 12 Cornell University 康乃爾大學 http://www.cornell.e/ + x P5 I' i0 m. ]0 O12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http://www.wustl.e/ + v" q! u1 w6 H2 V* E& }14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國西北大學 http://www.northwestern.e/ 4 ~8 Z; g" p$ o4 a# w+ H7 `* L) [ 15 Brown University 布朗大學 http://www.brown.e/ & G! G4 k2 y9 t# F- J3 W) |16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http://www.jhu.e/ 8 D2 w: P# `) k7 S17 Rice University 萊斯大學 http://www.rice.e/ 3 M5 b* |$ g5 ] q$ V. S18 Vanderbilt University 范德比爾大學 http://www.vanderbilt.e/ & O) X. l1 n) u/ \% ?5 t18 Emory University 艾文理大學 http://www.emory.e/ + V6 {- }' ^& Y&

⑹ 你大學里世界頂級教授有怎樣的履歷

我們來醫學院的丁健明自教授先後擔任伊利諾大學醫學院主治醫師、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內科學副教授兼神經科學系副教授,現任東卡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終身教授兼任內科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丁健明教授多年從事時間生物學與時間生醫學的研究, 首次發現光照如何調節人體生物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這些重大發現以第一作者分別於1994年與1998年發表在世界頂尖雜志Science與Nature。多年從事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轉換研究, 領導的課題組首次發現艾滋病毒腦炎對人體生物鍾影響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⑺ 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較高

丁大鈞 (1923—),安徽無為人,1948年安徽大學畢業,教授,首批博導,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國內外兼職20種,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體系列試驗含10批計23年長期荷載試驗。提出砼構件剛度裂縫計算納入國家設計規范TJ10-74。合作開發砼深井管代替鑄鐵管,打井深達830M。改進砌體局壓理論,創橫配筋新理論。創有限基本構件法 FFMM和近似統一地基模式,指出國內外規程中關於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疊板法」理論錯誤,提出「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節約鋼筋,「反盆式」沉降法從理論上解決箱基漏水問題。指導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減震研究,3項已實用。出版書38本,執筆1100萬字,中文論文近300篇,國際會議英文論文60篇,25國11語種論文110篇刊於40種國際學報,25種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於EI和SCI。在國內43所大學(含港澳台12所)等講課100次,國外31所大學等講課40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10多次,含2002年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

呂志濤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縣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系,1965年6月結構工程研究生畢業後留校。1986年6月審批為博士生導師,同年7月升為教授。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四十多年來,為我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完善了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如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抗剪設計方法和雙向偏心受拉計算公式等;發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開拓了預應力技術應用的新領域;為我國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關、北京西站及南京電視塔等工程)的設計和建造解決關鍵問題,承擔了設計、研究和計算工作。
已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榮獲國家級和部、省級科技進步獎共20項。已招收和培養博士生48名,碩士生61名,國內訪問學者13名。曾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6)、「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1999)、「全國模範教師」2001等榮譽。
宋啟根,1932年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第一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材料與工程科學部評審組成員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現任江蘇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獲江蘇省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結構非線性分析及新型高層建築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教委高校博士學科點基金等項目。研究成果「圓筒煤倉設計技術」及「鋼筋混凝土板殼的非線性分析及相關問題」、「EDSS工程設計系列軟體」分別獲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獎及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對南京市體育館的網架屋蓋作了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在《中國科學》(英文版),美國ASCE學報等權威刊物及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百餘篇。發表了《鋼筋混凝土計算力學》等著作。指導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含外國留學生)、碩士研究生及國內外訪問學者共69名。主講多門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課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土木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畢業後留校。1988年評為教授,1992年由國務院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建築工程抗震與減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第一線工作,是「九五」、「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混凝土結構》的第一主編,中美合作研究項目「南京電視塔風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負責人。現在主要從事多高層建築抗震理論及應用技術;工程結構隔震、減震與振動控制;混凝土結構的基本理論及其在多高層建築中的應用等方向的研究。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經指導已獲得碩士學位的有56人,獲得博士學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蔣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專業並留校至今。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和地下結構工程的教學及科研工作,1990年晉升為教授,1995年為博士生導師。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國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土木工程學報編委,南京市九屆政協委員、江蘇省八屆人大代表。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9年度全國優秀教師,2002年度江蘇省高校道德建設先進個人。
長期主講土木工程概論、混凝土結構學、地下結構等課程,編寫和參與編寫教材、參考書11部。「建立激勵機制,加強能力培養」獲江蘇省優秀教學質量一等獎、國家級二等獎;「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二等獎。
在科學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組合結構及地下結構工程。獲部省級一等獎的有「高強混凝土結構變形及設計方法的研究」、「樁承載力自平衡測試方法的研究」等2項;二等獎的有「鋼筋混凝土構件裂縫力學分析的新方法」、「預應力鋼骨高強混凝土大跨度疊層空腹桁架轉換層結構體系應用研究」等3項;另有三至四等獎7項。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EI收錄7篇。在指導和培養的研究生獲碩士學位的有38名、博士學位的13名。
藍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龍海市人。1961年6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從事高等教育40餘年,現任東南大學工程結構體系與新技術研究所所長,全國混凝土結構標准技術委員會委員,曾為全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學術委員會委員。藍宗建教授一直從事結構工程學科的科研、教學和設計工作,並長期參加國家標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編制工作,具有豐富的科研、教學和設計工作經驗,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幾十年來在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裂縫、變形和承載力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多層和高層建築抗震設計和振動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塊建築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編著《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等書籍10餘本,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國家教委、建設部和江蘇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和優秀教材獎等近十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各一項。1993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趙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結構力學方向研究生畢業,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大跨度空間結構科研及指導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間結構體系。現為國際空間結構及薄殼結構學會(IASS)會員。
趙惠麟教授於1972年參加了「江蘇省萬人體育館網架屋蓋的研究」;1978—1982年參加了「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的編制工作;從80年代起從事適合中國國情的「輕質、高強」結構體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國際空間結構規程的相關內容中去,目前正處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產業化的過程,已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矚目。為此,自1987年來曾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部、省級項目資助。自80年代以來共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通過部、省級鑒定3項;獲國家創造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要論著有:《穹頂網殼分析、設計與施工》、《懸索屋蓋》;國內、外核心刊物及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論文80餘篇。
汪鳳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現任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批准為南京市勞動模範,1994年由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振動理論與應用和動態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先後參加過工程力學、機械學、儀器科學與工程等學科或博士點的建設工作。
先後為研究生講授過「振動理論」、「振動控制」、「機構故障診斷」、「試驗振動分析」、「模態分析與參數識別」、「波動反演理論」以及力學有關基礎課程。近年來指導博士生10多名、碩士生30多名。先後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頻振動校準技術與標准裝置」、「軍用電子設備振動與沖擊標准」、「基礎結構動態診斷」、「工程結構振動控制」、「振動與超聲凝固」等國家與省部委科技進步獎10多項,光華科技二等獎1項。發表有關論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錄20多篇。發表專著有《振動分析》、《試驗振動分析》、《機械故障診斷》、《基礎結構動態診斷》、《工程師機械振動》、《電子設備振動與沖擊手冊》等10多種。
單建,1946年6月生於江蘇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後就讀於清華大學土木系,獲碩士學位。1981年起在東南大學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國留學,在Warwick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非力學類專業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空間結構委員會委員。
單建教授長期從事結構力學和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讀清華期間參與分區混合變分原理及分區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對有限元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及斷裂力學作出貢獻;在英留學期間,將分區混合變分原理成功地應用於索網與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學分析,為解決該類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將荷載緩和體系引入國內並對其進行理論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國際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單元的概念並獲得相關研究成果。單建教授參與空間結構的研究和設計,包括主持了泰州師范體育館索網屋蓋及其支撐體系、東台熱電廠供熱管道懸索橋結構的分析和設計等。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目前主持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郭正興1956年8月生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東南大學工民建專業本科學習;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東南大學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畢業;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愛知工業大學研修。
郭正興教授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施工技術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近年來,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國家專利4項;在《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研究論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書籍4本。現為中國建築學會施工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土建學會施工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郭正興教授近年來直接參與了多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主要有: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工程、南京世紀塔工程、南京長江二橋工程、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工程、上海新浦東國際博覽中心工程、山東威海體育中心工程、哈爾濱國際體育展覽中心工程、江蘇潤揚橋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現為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工程施工顧問、南京賽虹橋立交施工顧問。
李兆霞教授、博導,東大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主要學術經歷:1988年河海大學水工結構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蘭科學院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究所(IPPT)從事博士後研究;1993年至1995年東南大學土木、水利博士後流動站第二期博士後。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作為訪問研究員從事結構損傷識別和分析評估理論及其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研究。曾獲電力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項目:混凝土損傷力學)和江蘇省「333」工程首批項目資助。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出版和發表學術論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錄論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學術領域:損傷力學及其在結構工程的應用、大型工程結構基於結構健康監測的狀態反演、損傷識別和評估、大型復雜結構有限元建模及其計算、結構疲勞損傷評估和材料損傷本構理論等。在上述學術領域內,目前正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並參與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
李愛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東南大學C&PC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專家組成員、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結構控制及健康監測分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和南京市土建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土建學會建築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委員。主要從事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抗風、工程結構隔震減振與振動控制、工程結構新體系、結構安全性評價與健康監測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級中美合作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8項等科研項目。已培養和正指導博士研究生20餘人和碩士研究生20餘人。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項、江蘇省青年科技獎和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編著書籍5本,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八十餘篇。

⑻ 那些名人學土木工程

劉克,湖南攸縣人。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路軍野政治部、總政治部幹事,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二團政治處副主任,熱遼軍區宣傳部部長、騎兵師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工程部部長、支隊長。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師長、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搶修指揮所代司令員、鐵道兵團技術副司令員。回國後,任鐵道兵副司令員兼科學研究部部長。1961年晉為少將。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孫偉(女)(1935.11.16 -)土木工程材料專家。出生於山東省膠州市。1958年7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曾任教授、博導,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硅酸鹽學報》副主編。現任東南大學纖維與纖維混凝土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硅酸鹽學報》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孫偉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主要從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與超高性能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高效能防護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論、應用技術、結構形成與損傷劣化機理、工業廢渣資源化、復合因素作用下結構混凝土耐久性評價和壽命預測新理論與新方法等方面開展了科學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際或境外合作項目40多項。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鋼纖維混凝土路面性能設計與施工技術」一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高耐久混凝土的評價與失效機理及壽命預測」一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一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錄126篇次,SCI引用100多篇次。主編國際會議英文論文集《》一部,主要參編《鋼纖維混凝土結構》專著一部。培養博士生30人,碩士生36人。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尹衍梁,1950年出生於台北,祖籍山東省日照市。台灣政治大學博士,目前為北京大學兼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潤泰集團總裁,並兼任建築事業體總工程師和工程師和研發長。自1995年從日本、芬蘭引進預制技術到台灣建築業,長期從事預制建築結構工法技術研發和改進,以工業化、機械化方式,陸續開發各項自動化生產技術,大量生產各式預制混凝土構件。近年來,發展快速廠房建造技術,通過預制建築工法提升高科技廠房建造效率,最快可於100天內完工,大幅提升建築施工水準,以符合高科技產業快速周期循環的特性。尹衍梁先生多年致力於制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實踐,已發表論文12篇,專著3部,並擁有中國、日本、美國等地專利68項。2004年榮獲中國台灣地區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土」榮譽,潤泰建築企業承包項目獲得台灣工程界「金質獎」最高榮譽。
1950年8月16日出生,原籍山東省日照市。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系、美國國際棉業學校畢業,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潤泰集團董事長,於1993年辭職。後任潤泰集團總裁,並任潤泰工業公司常務董事兼總經理、潤泰租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潤泰建設公司董事長,潤泰染織廠公司、潤泰廣告公司、潤泰營造公司常務監事。是台灣知名的青年企業家、潤泰工業企業集團核心人物。主要事業為潤泰集團,1995年財富凈值分別是175億新台幣,在台灣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 1989年曾出資成立「光華教育基金」,並任總幹事。與北京大學合辦光華管理學院,任董事。

鄭國忠於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潮陽縣成田鎮上鹽汀村一個農民家庭。1954年考上北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鄭國忠教授從教40多年來,為土木、水利、環境、建築等系學生及進修班學員講授《測量學》、《GPS衛星測量》、《電磁波測距儀》、《誤差理論與應用》、《攝影測量在古建築中應用》、《遙感技術與城鄉規劃》、《地籍測量》、《測量儀器學》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精密工程測量》、《城市導線測量》等課程。在教學的同時,鄭國忠教授曾結合科研工作需要進修了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無線電專業的主幹課程。上世紀50年代他研製成功的環路和節點平差電學儀器由我國代表團攜帶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展覽。60年代,他作為光速測距儀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在我國首次研製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光速測距儀,通過部級鑒定並上報國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測距儀移交工廠生產,前後共生產數十台投入作業,成為我國首批生產的光速測距儀,對當時此一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測量方面的工作分別有:率先將蒙特卡洛法在測繪上的應用介紹進我國,並取得若干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在精密工程測量儀器和方法上的介紹、分析和歸納,以及有關問題的總結;對我國北京電子對撞機建設中的精密工程測量提供咨詢和建議,由此為基礎在清華大學工程測量研究生培養上增設《精密工程測量》方向。80年代在衛星大地測量方面的工作獲得進展,在人員少、無設備、缺少經費條件下他積極開拓新路,通過辦培訓班、承接或參加GPS工程、技術咨詢、硬軟體應用與開發等等途徑開展工作;倡議的「』92中國GPS會戰」獲得有關部委局的支持,實測成功,建立了我國民用的GPS骨幹控制網。
鄭國忠教授曾先後主持和領導測量隊實施了10多個測量工程項目,其中包括GPS測量工程,城市及工程式控制制測量,地形測量,道路、輸電線、水源、渠道測量等等。
在著述方面,鄭國忠教授也頗有成就。他親自參加六個版次的《測量學》(該書曾獲校性優秀教材一等獎)教材及四本教學參考書的編寫工作;他還先後在《清華大學學報》、《工程建設》、《測繪通報》、《自然雜志》、《建築史論文集》、《測繪科技通訊》等15種期刊及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著(譯)作100篇(冊),約120萬字。另外,他還初、復審教材三部,約170萬字。目前,他兼任全國陸地、海洋衛星定位網協調委員會顧問,特種精密工程測量研究中心理事,以及被委任為國家標准《精密工程測量規范》審查委員會主任等。

丁大鈞 男,1923年4月出生,安徽無為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安徽大學。曾是紐約科學院會員。現仍擔任美高層建築與都市居住小區理事會第26專業委員會主席等職。兼職於國內外近20個學術組織。1993年在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退休。1981年被國務院首批批准為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體試驗及10批共連續23年長期荷載試驗,時間最長6年,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提出的受彎構件剛度裂縫計算被1974年國家設計規范(TJ10-74)採納;合作研究用鋼筋砼井管代替鑄鐵井管,打井深度達830m,建廠生產幾遍全國,節約特多;改進砌體局部受壓圍箍理論,提出與擴散相結合理論,批判國外橫配筋砌體三向受壓理論,創橫筋拉結為豎向裂縫分開的小磚柱免過早失穩而提高強度新理論並提出新盤旋鋼筋,節約鋼材一半以上;研究結構機理創「有限基本構件法」(FFMM)計算板殼等結構;提出多種簡化計算和近似統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國內首次提出考慮壓拉和預應力影響受剪新計算;1967年和1983年在國際上分別首次提出偏心受壓構件側移連續公式和沿保護層裂縫寬度計算;指導研究生完成高層建築抗震自控體系和其它減震研究,3項經限實用;主持4次國際會議,訪問26國和2個地區,被邀擔任10餘國國際會議顧問和學委會委員30次以上;在國外31所大學、4所國家研究院等講課40次,國內30多所大學及多個學會和設計院講課,共計100次近2000小時。出版教材、參考書和專著38本,及一本詩集。在40多種刊物上發表中文論文280多篇;在國際會議論文集中發表英文論文總報告和邀請報告60篇,發表10語種外文論文94篇刊在20國36種國際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種國際權威刊物上。

木工程工學博士-馮 鵬 分類:馮姓名人2007.5.17 14:48 作者:worldfengshiweb | 評論:0 | 閱讀:750
講師,土木工程工學博士
出生地:陝西省耀縣
地 址: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 100084
Email:[email protected] or [email protected]

主要經歷
1983.9-1993.1 陝西省耀縣水泥廠職工子弟學校
1993.1-1995.7 陝西省銅川市第一中學
1995.9-2000.7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結51班 建築結構工程專業 獲學士學位
2000.7-2005.1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工程結構研究所 土木工程專業 獲博士學位
2005.2-2005.8 美國裏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復合材料實驗室 博士後
2005.3- 清華大學 土木工程系 講師

⑼ 裏海大學世界排名

裏海大學世界排名35名

⑽ 浙江海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

浙江海洋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設置在海運與港航建築工程學院,這個學院在長峙校區,但是本科生不一定在這里,你要搞清楚,一切以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為准,事實上,大一在這個校區,大二也有可能會搬家,這也說不準。
浙江海洋大學是省部共建的省屬重點大學,還可以,位置比較偏僻,環境不錯。土木工程專業一般般,不是重點學科也不是特色專業。浙江海洋大學的特色專業是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

熱點內容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課程表 發布:2024-04-29 23:21:30 瀏覽:153
新疆大學2012年研究生招生簡章 發布:2024-04-29 23:04:27 瀏覽:148
考上大學請客沒人去 發布:2024-04-29 22:19:31 瀏覽:216
江西本科內的專科學校 發布:2024-04-29 21:32:18 瀏覽:977
2018年西南大學開學時間 發布:2024-04-29 21:08:00 瀏覽:90
大學生時間記錄家教 發布:2024-04-29 21:04:55 瀏覽:915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計算機專業 發布:2024-04-29 20:39:13 瀏覽:566
暨南大學籃球隊名單 發布:2024-04-29 20:37:16 瀏覽:127
2016年大學開學時間 發布:2024-04-29 20:32:01 瀏覽:949
中山大學考研總分排名多少能上 發布:2024-04-29 20:26:43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