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教授
⑴ 王珂的個人信息
王珂,1966年生,重慶人,男,漢族。1987年學士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版(學士論文《中外愛情詩比權較研究》(英文寫作,5萬字,鄒絳教授指導);1990年碩士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中國各體文學研究專業現代詩歌創作研究和中外詩歌比較研究方向(導師方敬教授、鄒絳教授、呂進教授、劉揚烈教授,碩士論文《散文詩,一種獨立的文體--論散文詩的文體獨立性及文體價值》,8萬字);2002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文學的基本原理方向(導師童慶炳教授,博士論文《百年新詩的詩體建設研究》,18萬字)。
⑵ 王珂的介紹
王珂,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⑶ 民國哪位教授講詩歌只讀了一遍就說好,講完啦
詩歌教授與雜牌詩人的掐架
一位叫風若吹的詩歌寫作者,針對李亞偉的《中文系》寫了一篇貶抑的雜論,順便對「詩歌教授」王珂發了幾句牢騷,其基本觀點是:王珂教授將《中文系》作為範本推薦給尚未具備獨立鑒賞能力的學生,為害不淺。王教授不服,跑到風若吹的私人博客上留下了幾句「警告」,大致意思有兩層:不懂詩歌史就不要胡說八道;年輕人別沾染詩壇惡習,先學會做人,再寫詩。王珂教授的警告惹怒了唯恐天下不亂的一堆雜牌詩人,風若吹、陳曉東等年輕的詩歌寫作者群起而攻之。以上是發生於一位詩歌教授與一群雜牌詩人之間的一場掐架的基本情況。
以福建師大為紐帶,王珂教授與這些雜牌詩人構成了廣義上的師生關系,而有的則是直接的師徒關系。在惡搞已成為網路媒體最流行的敘事範式的二零零六年,這本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但在對相關的資料作鏈接式的閱讀之後,我對這位詩歌教授產生了興趣。這種興趣產生於這樣一個事實:詩歌教授的虛張聲勢與其提供的微弱的批評文本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簡單地說,在詩歌批評領域沒有任何貢獻的詩評家,卻掛著詩歌教授的頭衍充當詩壇的意見領袖,這是中國學院生產體制與中國文藝評價體制的一種惡性結合。
身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的王珂先生,在其簡介中自稱「主要從事現代詩歌文學體研究」。傳言王珂教授是生產論文的高手,其學術論文曾被《新華文摘》等權威刊物轉載,並被眾多得意門生所津津樂道。我從網路上檢索到王珂教授最新的一篇文論,《著名女詩人為何被惡搞》,結果大跌眼鏡。一位教授,在其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不是基本的獨立的學術品格,而是走江湖式的炫耀與擺弄,處處張揚自己身份及其與詩壇某某某的關系。官僚式的批評文風更是讓人懷疑他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一位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還是一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官員。看看王珂是如何結束這篇文論的:
但願這次著名詩人被惡搞事件能夠給詩壇帶來反省,詩人會注重公眾形象,詩評界會有些「行業自律」,詩評家會重視「職業操守」……總結為一句話:新詩要重視中國國情,新詩從業人員要自尊、自愛、自強。
通過王珂教授的文字,我吃驚地發現,文學批評已遠離它的自身使命,向「政治修辭」靠攏。
「詩壇隱士」的「兩面人生」
王珂教授喜歡把自己描述成「詩壇隱士」。這個具有標榜性的稱謂多次出現於王珂的自我表述中:「近年我強迫自己『進入角色』,遠離詩壇,躲進學壇,潛心修道,埋頭學問,推崇『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不再過問詩壇事,十年如一日,竟獲得了『詩壇隱士』的名,當然不會去留心詩壇『八卦』。」在當下蠅營狗苟的詩壇,「詩壇隱士」這一稱號似乎為王珂教授帶來了道德敘事上的優越,一堆以他的學生為主的雜牌詩人到處傳遞著這樣一位「詩壇隱士」的消息。然而吊詭的是,這位「詩壇隱士」間或會在得意忘形之際道出「不在學院就沒有話語權」的權力真相。學院成了「詩壇隱士」的隱身之處,也成了「詩歌教授」的終南捷徑。這就是「詩壇隱士」的「兩面人生」。
蹩腳的理論和拙劣的實踐
王珂教授出版過兩本詩歌理論專著,《詩歌文體學導論——詩的原理與詩的創造》和《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兩本專著合起來達八十多萬字,此外還有數百篇論文發表。已逝的中國民俗學泰斗鍾敬文一生所著論文也才十幾篇,相比之下,王珂算是論文生產大戶了。然而這種術語亂飛、廢話連篇、心智分離的論文既不能解決當代中國新詩的重大問題,也無法對中國文科學術的進步做出有益的貢獻,它只在兩個向度上是有價值的:一是為王珂教授攫取個人學術資本,二是充實「國家學術」的分量。所謂的「國家學術」,遵循的是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標准,它拒絕了「學術無國界」的通則,摒棄了「學術的要義在於對人類知識增長的貢獻」的普遍價值。
可怕的是,蹩腳的理論與拙劣的實踐構成了一個相互因果的鏈條。蹩腳的理論在指導著拙劣的實踐,而拙劣的實踐也在支撐著蹩腳的理論。在一次聚會中,有人告訴我,師大有一位詩歌教授。當時我還不知道是王珂,但我對「詩歌教授」這個身份表示不屑和鄙夷。這種情緒來源於我對「詩歌」與「教授」這種身份組合的有效性的深刻懷疑。在《廈門日報》,我讀到了王珂的一首詩:
多想在鼓浪嶼浪來浪去
在鼓浪石上品味海浪
在日光岩頂擁抱朝陽
在琴聲鳥語中欣賞
夢的衣裳詩的芬芳
終於在鼓浪嶼浪來浪去
踱進歷史的深巷
讀出歲月的滄桑
浪去的是憂傷
浪來的是希望
在休閑的天堂
遊子不再思念故鄉
生活不再是一張
密不透風的
網
如果是純粹的文學文本批評,這樣的一首詩本不應該進入批評家的批評視野中去。因為連基本水平線都沒有跨過去的一首詩,是沒有閱讀價值的,也就失去了對其進行分析與批評的必要。王珂的這首詩,也就是一位初學寫詩的練習者的水平;如果不把它當作詩歌來閱讀,這幾行文字所體現出來的表述能力也就是一個中學生的水平。詩無達詁,但有一個絕對標准,那就是具有不可復制性。王珂的這首詩是典型的心智分離的「八古文詩歌」,是造句,不是寫詩。教授不會寫詩,這不奇怪。但王珂是詩歌教授,不會寫詩,也應該會讀詩吧?
西方現代文學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傳統,那就是文學背離世俗文化,從而獲得獨立的理想主義氣質。而中國文學的最大傳統就是文學與文化在官僚意識形態的整合之下融為一體。一直到現在,中國文學還是依附於世俗文化。這個傳統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古代科舉和現代教育這兩種整合手段。將文學作為一種學科納入學院知識生產與傳播體系中去,不但阻礙了中國現代文學邁向自主化道路的步伐,而且給中國的學術生態增加了環境污染的重負。實際上,目前高等院校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的大部分二級學科已無存在的必要,對這一學科群進行整體性的壓縮並取而代之文化學的相關學科,已是當下之急。
⑷ 王珂的簡介
王珂,男,51歲。大連醫科大學醫學碩士,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博士。大連醫科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答心內科教授、主任醫師,科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大連市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2004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⑸ 王珂的基本信息
福建師抄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襲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後合作教授;文藝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國家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方向帶頭人,校重點學科文藝學現代詩歌理論研究方向帶頭人;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福建海峽文學藝術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湖州師院中國散文詩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和特聘研究員。出版、發表各類文字600多萬字,其中專著5部,編(參)譯著作6部,論文300餘篇,詩作近百首,散文近千篇。
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一項,獨立完成省級社科課題兩項、人事部博士後基金課題一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一項,正主持教育部課題一項;獲省社科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
博士研究生課程:中國現代詩歌研究,詩歌文體學。
碩士研究生課程:詩歌文體學導論、詩歌文體學導論及文學研究方法、中國現代詩歌、西方現代詩歌、比較詩學、中國現代文論十大名家、西方文論十大名家、文學文論原著(雙語)、文學術語原著(雙語)、文學理論史原著(雙語)。
本科生課程:詩歌導讀、百年新詩詩體研究、文學概論。
⑹ 王珂的個人簡介
性別 男
民族 漢 學科專業 信號與信息處理
職稱 教授 任職時間 1999年
是否博導 是 聘任時間 2002年
⑺ 王柯的介紹
王柯(Ke Wang Prof.,1956年3月27日~),旅日中國學者,日本神戶版大學研權究生院國際文化學研究科教授兼日本神戶大學中國事務處所長。1專攻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國際關系史。其《三重的天下:中國多民族國家思想的起源》、《「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等等文章頗受關注。
⑻ 王珂的人物履歷
1983 年畢業於曲阜師范大學美術系;1993 年在北京畫院王明明工作室進修一年;2002 年結業於中央美內術學院國畫系韓國榛工容作室碩士研究生同等學歷班;2002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造型類高級研修班(含部分博士生課程)中國畫班,師從盧沉、張立辰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原為山東濰坊學院美術系副教授。現任中國美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受聘於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策展部主任。是當代最具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的青年國畫家之一。
⑼ 王珂的主要作品
1999年作品《儒河之源》入選中國美協中國畫三百家作品展,《畫室情》版獲「鑫光杯」權迎澳門回歸全國中國畫精品展銀獎,《畫室》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疏林雅集圖》獲「『99聯合國世界和平國際教育者——教授招待展」世界和平教育獎,《走進陝北》獲中國美協2002年中國畫大展銀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