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訪談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訪談

發布時間: 2022-08-18 17:16:06

Ⅰ 金林祥是什麼名人

金林祥先生,1948年生,上海人,教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教育史教學和研究。曾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院長等職。先後受聘擔任英國開放大學客座研究員(1999年)、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教授(2000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02年)。1991年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等。已出版專著、主編和參編的著作30餘種,其中《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2001年);《陶行知詞典》,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2010年)。另在《教育研究》、《近代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教育學報》等發表論文150餘篇。

Ⅱ 學習華東師范大學王振寧教授的活教育中的活游戲的內容是什麼

內容為:那麼在幼兒教育中,如果存在兩個種子,就勢必長出兩個苗:一個是游戲的苗,一個是課程的苗,要把這兩個苗合在一起,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種雙核化是導致幼兒教育中出現各種難題的根源。那麼,要想使雙核變成單核,途徑之一就是實現游戲課程化。只有實行游戲課程化,從游戲出發尋找生長點,構建新的游戲,才能把游戲和課程有效地結合起來。
「真游戲」的概念是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兒童而進行的游戲,讓幼兒自主地游戲叫「真游戲」。這個理念是比較貼合實際的,因為我們在幼兒教育中確實長期把兒童的游戲權利剝奪了,成了沒有游戲的「假游戲」,現在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兒童,兒童的游戲就變成「真游戲」。

Ⅲ 華東師范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錯過悔一生

我寫的都是上學期教過我的老師,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聽他們的課,但是這些老師真的既有實力又有魅力。



他總是會及時地反饋,真的非常耐心,有時候郵件都是在夜裡發來的。還有,這個老師非常的好,有一次(我忘了是為什麼了),突然就請全班同學吃披薩,哇,這個老師真的很好

Ⅳ 教師專業發展的敘事研究——一位中學教師的親歷親聞的序

劉良華
我個人提倡敘事研究,而且我個人更願意冒被指「有敘事無研究」的風險而提倡盡量減少「議論」,以便保持「敘事」的流暢與純粹。也因此,讀完全書後,我更感興趣的是仲麗娟老師所講述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故事本身。
本書講了十位老師的故事,包括仲麗娟老師本人和一位校長的故事。
一是黃燕子的故事。黃燕子熱愛新聞,但不是科班出身。與大學老師的合作,與電視台記者的交流,使她本人的專業素養得到迅速提升。
二是吳迪的故事。她認為自己內向,但當投入到她所喜歡的教學中去的時候,她變得生動而有活力,與平時判若兩人。碰到辯論、上公開課、做學術報告時,她聲音洪亮,魅力四射。她講課生動有趣、條理清晰,聲音飽滿而有激情;板書雖不多,但用詞洗練。據說她成功的主要因素一半來自「天生」的稟賦,一半來自強大的「反思意識」。進入職業生涯中期的「高原期」之後,她另闢蹊徑,尋找教育生涯的第二成長曲線,開始一個新的生命周期。為了突破瓶頸狀態,她考取了上海師范大學數理學院物理系的教育碩士,選擇繼續深造。
三是茅以蕙的故事。她是年輕的高級教師。剛參加工作時,她就醉心於業余學習,學外語、學電腦、和學生一起讀名著。沒有功利心的學習使她在31歲就評上中學高級職稱。此後,經過努力,她考上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教育碩士。她曾在南京的高中開設「名著導讀」課並獲得成功,但到了上海的新學校後,學生不喜歡她的課,她很苦惱。於是,她研究學生心理,重新設計課程,更名為「與名著親密接觸」。中學教師一般在35~40歲能夠晉升高級職稱,但成為特級教師和各類名師的人總是鳳毛麟角。因此,目前的教師職稱評定不能激勵教師終身發展。沒有希望、過於穩定的工作很容易使教師進入「職業倦怠」,消磨掉他們的發展熱情和對精益求精的追求。但是,在茅以蕙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她「不甘平庸」的對理想的追求。
四是李冬的故事。
五是肖秋的故事。肖秋和李冬的故事合在一起。他們兩人上同一個班,教同一門校本課程,開設「初中應用數學」。但是,課程開發到一半,李冬提出退出課題組,肖秋只得一人走完後面的路。他們的課程開發歷經曲折。
六是陳時序的故事。他是一位省重點中學的「特級校長」,也是一位「改革校長」。他在學校發起了一連串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改革、「人事制度」 改革、「教學管理」改革、「課程」改革,在當地教育界引起了轟動。他也因此一度引起非議,被學生和家長誤解。他的經驗是:「外圓內方」,「教學改革、科研興校與教師福利一個都不能少」、「改革要走小步,勤邁步,一步三回頭」。
七是常毅的故事。他曾在江西插隊,當他帶著大大小小的行李回到上海時,在眾多行李中,有一包東西非常特別,裡面裝的是數不清的讀書卡片。這些讀書卡片記載著他摘錄的經典語句和閱讀心得。他的電腦里也有自己的文章,還有學生的作文、讀書札記、摘錄、其他學者的學術論文,等等。他用卡片和電腦文件實現個人化的「知識管理」。他在上海一所普通完中擔任副校長11年,之後,主動辭去副校長職位,調到另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專心從事語文教學。他反思和審視了已有的語文教育價值觀。他發現「體驗」一詞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成了高頻率詞,出現了18次。這引起了他的興趣。他試行「體驗作文」,強調學生「親身經歷」中的獨特感受。他的「體驗式閱讀與寫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後來被稱為「生命體驗讀與寫」。區里也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八是劉布穀的故事。這位老師的職業生涯之路走得不怎麼順暢。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這位老師的職業生涯的發展?這是劉布穀故事的重點所在。
九是陸鳴的故事。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期,她加入了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團隊。她是一位「在反思中走向成熟的小學班主任」。
最後是仲麗娟老師自己的故事。
仲麗娟老師成長的關鍵事件是她親身經歷了「調查研究」與「敘事研究」。她曾寫了一篇文章——《信息技術應用於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同行的意見使她開始學會通過「調查」的方式「用證據說話」。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她開始關注「敘事研究」並推動她的同事組成合作研究的團隊。敘事研究與調查研究原本就有內在的關聯,二者共同培育了仲麗娟老師「用事實說話」、「拿證據來」的實證精神。
為了把學校的課題做深、做實、做透,她組織了每月一次的定時間、定地點、有專人負責點評的「月課題研討例會」。每次課題例會上,教師們以課題組為單位,介紹相關的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課題活動記錄,等等。在活動中大家交流課題研究中碰到的困難,介紹課題研究中新的發現。
有研究意識的人,不只是為了改進專業工作而研究,他們會把研究內化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這種內化之後的生活方式,又會推動他們以更加強大的研究意識改善自己的專業工作。為了幫助女兒出國留學,仲麗娟老師和女兒一起經歷了留學申請的全過程。因她對美國大學非常熟悉,於是她和三位同事一起在高二年級開設了研究型課程「走近大學——中美大學比較」,他們推動學生從社團、宿舍、食堂、交友、課程、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就業指導等14個方面對中美大學進行了比較。他們查閱英文網站,到大學做問卷調查,寫研究報告。
除了調查研究和敘事研究,仲麗娟老師還講述了她自己的專業成長的另外一個關鍵事件。她本人讀研究生時學習「比較教育」這門課,主講教師詳細講述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在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下的課程比例,並介紹了一些生動的案例。這使她對「課程開發」這個主題「很感興趣」。她本人是學校的科研室負責人。為了在全校推動校本課程開發,營造科研氛圍,她創辦了《J大學附中教育科研簡報》,多次向全校教師推薦、介紹「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文獻。為了使管理規范,她根據課程的要素,模仿並改造書上的做法,製作了《校本課程活動記錄本》。2005年10月,她的課題「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專業成長的敘事研究」結題,結論之一是「職業生涯中期教師隊伍發生分化」。2006年,她開始研究職業生涯中期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探尋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集中關注「職業生涯中期」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困惑、提升路徑等問題。
仲麗娟老師所使用的方法仍然是調查研究和敘事研究。或者,更准確地說,她使用了調查的敘事研究。她的看法是:敘事研究不僅是寫作方法,也是研究方法。
為了敘事,她大量地調查,尤其做了大量的訪談工作。訪談的過程成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互動交流的過程,也成為雙方不斷反思各自職業生涯的過程。接受訪談的老師在拷問自己和重新認識自己後感嘆:「在認識你之前,我從來沒有仔細審視過自己的校長生涯。」「在你的追問中,我開始理清自己的研究脈絡。」「感謝你給了我一個結束過去,正視環境,剖析自我,走向新的生活的機會。」
她的研究資料主要來源於她本人的工作經歷、對教師的訪談、課堂觀察、教師自傳、讀書筆記、備課筆記、外出活動的感受及反思、教師和學生的「課程故事」、《校本課程活動記錄》、學校資料室的照片、錄音錄像等資料。然後,她採用「紮根理論」的方式,對資料進行分析,結論來自於對資料的處理和分析。
閱讀這部書稿,我不時被仲麗娟老師的研究智慧和工作精神所感動。我亦相信,任何親自做過教育研究的老師,只要拿起這本書,都會被仲麗娟老師的這種研究智慧和工作精神所感動。
這本書講述的既是「教師如何做研究」的故事,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故事,尤其與眾不同且難能可貴的是,它講述了亟待解決但卻極少有人關注的「職業生涯中期的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故事。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Ⅳ 丁鋼的學術成果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全球化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劃」、「教育信息化與基礎教育教學方式轉變」、「我國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與政策研究」、「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研究:歷史與現實的比較探索」、等多項國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點研究項目。
學術專著
《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修訂重版插圖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
《聲音與經驗:教育敘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教育的國際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書院與中國文化》,與劉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主編著作
《中國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培養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4年。
《聆聽思想: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教育學)經典演講第3輯》,主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中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
《教學與研究的敘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與王枬共同主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聆聽新知:全國教育學研究生暑期學校經典演講》,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劃》,主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主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聆聽世界:多元社會中的教育領導》,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年。
《聆聽前沿:全國教育學研究生暑期學校講演錄》,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年。
《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主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再版。
《創新:新世紀的教育使命》,主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近世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再版。
書中章節
「教育敘事研究特點和應用」,載郝文武主編《教育學人講演錄(第一卷)》,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頁。
「教育Ÿ文化Ÿ社會」, 載丁鋼主編《聆聽思想: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教育學)經典演講第3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頁。
「教學技能、方法與教師專業素養」,載丁鋼主編《中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第45-70頁。
「全球化視野與中國教育研究」,與周勇,載丁鋼主編《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8頁。
「教育敘事探究」,載《聆聽前沿:全國教育學研究生暑期學校講演錄》,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頁。
「我與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國教育科學規劃回顧與展望:從「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頁。
「檢視中國基礎教育當中的性別弱化」,載鳳凰衛視編著《世紀大講堂(第10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
「提高生活質量發展優質教育」,《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研究報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北京,2004年。
「序論」,與周勇,載丁鋼主編《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頁1-8。
「民族化與國際化:中國教育的世紀轉捩」,載丁鋼主編《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頁178-195。
「新的選擇:中國大陸師范教育趨向探析」,載台灣師范教育學會編《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范教育培育》(台灣:台灣書店,2000),頁39-52.
「課程改革與創新的行動策略」,載丁鋼主編《創新:新世紀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頁149-155。
「中國道德教育的源流」,載鍾啟泉、黃志成編《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頁33-40。
「近世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宗族經濟與教育」,載丁鋼主編《近世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頁3-25。
「文化與教育:從傳統到現代——兼談反傳統主義者的缺失」,與傅鏗,載劉海虎等主編《教育——跨世紀工程的思考》(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頁46-62。
「自然主義教育與儒道互補」,載張瑞璠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頁291-405。
「中國宗教教育問題」,載丁鋼主編《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頁145-161。
「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代前言)」,載丁鋼主編《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頁1-7。
學術論文
「把握教育本質培養未來教師——卷首語」,《中國教育學刊》(北京),2013年第 期。
「教授治學的邊界及其作為」,《湛江師范學院學報》(湛江),2013年第4期。
「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中國留學生——一份博士名單的見證:」,《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13年第5期。
「新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轉變——學校變革的核心」,《現代遠距離教育》(哈爾濱),2013年,第1期。
「別樣的歷史敘事: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教育影像」,與毛毅靜,《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
「教育史研究的知識圖景」,《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版)》(石家莊),2012年第11期。
「中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丁鋼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頁。
「校長培訓基地專業規范研究」,《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10年第24期。
「傑出人才培養:一個制度文化的分析視角」,《探索與爭鳴》(上海),2010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頁全文轉載。
「制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個瓶頸問題」,《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時評」欄。
「教育敘事練習:從生手到熟手」,《中國教師》(北京),2009年第15期。
「敘事範式與感知:教育歷史研究的一種方法維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
「隱藏的文化」,《當代教育與文化》(蘭州),2009年創刊號。
「教育學學科問題的可能性解釋」,《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
「教育敘事的理論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08年第1期。
「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論」,《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
「無所不在技術與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發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
「教育研究的敘事轉向」,《現代大學教育》(長沙),2008年第1期,10-16。
「教師教育的使命」,《當代教師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
「歷史敘事的辯證」,《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
「教師教育研究數據與政策分析」,載《中國教育政策評論2007》(北京),袁振國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教育學視角下的教育技術學學科發展」,《電化教育研究》(蘭州),2006年第8期。
「日常教學生活中的教師專業成長」,《教育科學》(大連),2006年第6期。
「日本殖民教育與香港:一個比較分析」,《教育評論》(福州),2006年第6期。
「全球化視野與中國教育研究」,與周勇,載丁鋼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10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第1-37頁
「中國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解釋」,《教育展望》(上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總第133期)。
「學生道德生活與優質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
「大學發展的教育使命」,《探索與爭鳴》(上海)2005年第11期。
「教師的專業領導:專業團隊計劃」,《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
「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追求——訪談錄」,《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
「學校環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礎教育中男生性別弱勢的調查及思考」,與岳龍合著,載丁鋼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6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頁1-70
「早期教育現代化的選擇與失落:一個比較視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04年第3期。
「教育與日常實踐」,《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課程改革的文化處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
「學校文化與領導」,《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
「教育對話:生活質量與優質教育」,載丁鋼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5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教育創新的突破點:提高教育的適應性效率」,《思想·理論·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台南),2003年6卷2期。
「教育經驗的理論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價值取向:課程文化的觀點」,《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
「教育亟待關注的問題:注重學生個體生命的發展」,與岳龍,《探索與爭鳴》(上海)2002年第5期。
「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與發展:1978-1998」,載丁鋼主編《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1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頁163-205.
「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的校本課程開發」,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頁50-53.
「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礎教育行動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
「中小學校長的雙重專業角色與培養」,《中學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
「學生為本: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
「國際社會中的日本大學——訪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
「要充分考慮教育發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經濟發達地區面臨的抉擇」,《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6期。
「民辦學校何去何從」,《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5期。
「要充分考慮教育發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經濟發達地區面臨的抉擇」,《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6期。
「民辦學校何去何從」,《探索與爭鳴》(上海),1996年第5期。
「域外中國教育研究:一個待關注的領域」,《華東師大學報(哲社版)》(上海),1996年第5期。
「國外學者談8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漢),1996年第1期。
「來自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中國高教的改革與行動建議」,《教育發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
「西方學者論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
「域外評論:早期儒家教育的歷史內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
「域外書院研究述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上海),1995年第4期。
「儒家教育現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
「書院精神與中國現代大學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漢),1995年第3期。
「我們的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人」,《探索與爭鳴》(上海),1995年第1期。
「傳統文化在人文課程設置中的若干理論問題」,《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
「建立地區教育發展的新格局」,《教師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
「少數民族與書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
「傳統與創造:論書院與學術文化的推進」,《華東師大學報(教科版)》(上海),1992年第2期。
「論舊學重整與顏元、阮元的書院改革」,《教育評論》(福州),1992年第02期。
「略論教育傳統與變革」,《中國教育學刊》(北京),1992年第2期。
「略論書院與鄉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
「新的選擇:教育區域推進論」,《教育理論與實踐》(山西),1992年第1期。
「書院與後期儒學的推進」,《孔孟學報》(台灣),1992年總第63期。
「中國古代書院的文化建構」,《哲學與文化月刊》(台灣),1992年第5期。
「作為智力活動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
「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品格的建構: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較」,《心理科學》(上海),1989年第2期。
「教育與生產力關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
「魏晉南北朝佛教社會教育活動的特點及其作用」,《東北師范大學學報》(長春),1989年第6期。
「寺院和書院的組織:一個比較研究」,《內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
「內涵與功能:中國傳統樂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儒與道:兩種美育理論的評判」,《教育評論》(福州),1989年第1期。
「樂與樂教溯源」,《現代教育論叢》(廣州),1989年第1期。
「關於建立教育銀行的構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
「關於我國教育目標和體制改革之探討」,《社會科學》,1987年第12期。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7年第2期。
「儒佛教學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評論》(福建),1987年第3期。
「中國傳統教育的結構、特性和文化的關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論質疑——教學主體的再認識」,《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1987年第3期。
「近代中國的居士佛教」,《內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
「當代中國的哲學變革」,《學術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
「廖賓士學觀點的若干考察」,《社會科學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
英文論文
「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
「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cation」, Frontiers of E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
「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pp.188-202.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
「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Philadelphia: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
「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Turning Points of E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pp.161-186.
「TeacherE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No.2, Vol.4), pp.1-4.
「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No.2, Vol.4), pp.61-72.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ation, 2000), pp.1-5.
「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
報刊文章
「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未來教師」,《中國教育報》理論周刊·教育科學(北京),2013年9月6日。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范學院的中國留學生」,《文匯報》學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
「從非均衡走向相對均衡:一個轉變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維度」,《中國教育報》(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論周刊Ÿ教育科學》。
「用新技術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
「探究一種文化解釋的中國教育理性——訪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丁鋼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
「探究一種文化解釋的中國教育理性——訪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丁鋼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
「面向未來須先了解教育對象」,《文匯報》(上海),2010年4月11日。
「當代中國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評《中國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匯讀書周報》(上海),2010年4月9日。
「積極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解放日報》(上海),2010年3月25日。
「教育研究的敘事浪潮——對話丁鋼教授」,《中華讀書報》(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
「讓敘事作為一種專業生活方式」,《教育參考》(上海),2006年第8期。
「專家視點:網路應是學習夥伴而非教師」,《文匯報》(上海),2006年7月22日頭版。
「今日教師五題」,《教育參考》(上海),2005年第12期。
「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華東師大教育學院院長丁鋼訪談錄」,《社會觀察》(上海),2005年第11期。
「怎樣看待大學生公眾形象」,與李宏圖,解放日報2005年10月8日。
「把握國際前沿,實現引進教材本土化」,《中華讀書報》(北京),2004年11月3日。
「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根源和對策」,與胡興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
「現代學校的核心是服務」,《素質教育大參考》(上海),2004年第1期。
「我們如何做教育敘事」,《中國教育報》(北京),2004年10月21日。
「現代學校教育如何構建新的學校文化」,《教育參考》(上海),2004年第6期。
「鑄造中國教育研究的新紀元——訪談」,《中華讀書報》(北京),2004年2月18日。
「教育敘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國教育報》(北京),2004年2月19日。
「從國際教育發展看創新以校為本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廣西教育》,2004年第1期。
「關切自身的課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優質教育是一種優質生活」,《文匯報》(上海),2003年10月24日。
「生活質量是基礎教育質量的基本出發點」(訪談錄),《探索與爭鳴》(上海),2003年第8期。
「文化教育的瑰寶」,《光明日報》(北京),2003年6月3日。
「學科的功夫在學科外」,《教育參考》(上海),2003年第2期。
「教育敘述何以可能」,《教育參考》(上海),2002年第10期。
「提升中國教育的理論張力」,《中華讀書報》(北京),2002年1月23日。
「面向21世紀的教學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論壇》活動綜述」,《上海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
「教育跨世紀的發展主題」,《中國圖書評論》(北京),1996年第11期。
「國際中國教育研究概論」(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
「教育:免入誤區」(訪談錄),《南京日報》,1995年4月11日。
「教育發展與社會需要相契合的目標體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
「我的治學經歷和治學體驗」,《教育評論》(福州),1990年第3期。
「現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會科學報》(上海),1986年第6期。
「人類學與都市研究」,《社會科學報》(上海),1986年第3期
「文化人類學」,《科學畫報》(上海),1986年第2期。
譯文
「敘事探究」(譯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
「尼赫魯和甘地論教育──一種比較研究」( 譯文),載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台灣的道德教育」(譯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
「《易經》與繪畫藝術」(譯文),《文藝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Ⅵ 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探討了哪些問題

近日,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新時代』教育領軍人物的責任與擔當」為主題的第十六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暨2017中國教育明德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現場近四千名教育官員、中小學校長、文化人士、一線教育工作者參加會議,通過主題報告、TED演講、文化參訪、平行論壇、互動訪談、研學教育沙龍等多種形式,系統解讀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使命與任務,深入探討素質教育改革未來趨勢。同時,會上頒發了「2017中國教育領軍人物」及 「2017中國研學旅行示範學校」榮譽獎。

會上,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褚宏啟釐清了基礎素養、職業素養、核心素養的不同內涵,並基於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兩大超級素養的培養進行了詳細分享。從積極心理學出發,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現場解讀了「幸福的物質基礎」,「未來人才最需要的十大關鍵能力」,提供了架構未來的「幸福技巧」。

熱點內容
天津大學全日制研究生 發布:2024-05-06 07:35:38 瀏覽:193
2016青島理工大學招生簡章 發布:2024-05-06 07:30:20 瀏覽:404
自考本科報考流程 發布:2024-05-06 07:30:19 瀏覽:648
大同大學小提琴老師 發布:2024-05-06 07:29:35 瀏覽:667
錄取研究生找不到導師怎麼辦 發布:2024-05-06 07:16:47 瀏覽:85
大學老師為什麼要給學生掛科 發布:2024-05-06 07:15:01 瀏覽:432
大學單招是在什麼時候報名時間 發布:2024-05-06 06:50:15 瀏覽:52
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到西湖多遠 發布:2024-05-06 06:06:08 瀏覽:522
2018屆高考擴招本科 發布:2024-05-06 06:05:58 瀏覽:440
自考本科物流數學 發布:2024-05-06 05:43:46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