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戴維教授
❶ 為科學家了解生物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1929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並被聘為協和醫學院婦產科醫師。後任婦產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兩次出國,在英國倫敦醫學院、曼徹斯特醫學院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進修。回國後,歷任協和醫院、友誼醫院婦產科主任兼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市婦產科醫院名譽院長、全國婦聯副主席等職,她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2、張鈺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學家。福建閩候人。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天文研究所所長。1946年再次赴美,從事天文研究活動。1948年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學家。福建閩候人。1913年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拉特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博士。1921年回國,曾任塘沽永利鹼廠總工程師、南京永利硫酸銨廠廠長、永利化學公司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任重工業部化學局顧問、化工部副部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全國科協副主席。他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美國化工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的名譽會員。4、丁穎(1888——1964),著名農業科學家、水稻專家。廣東茂名人。1912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范。1913年赴日本留學,攻讀農業科學。1924年回國,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並曾被授予民主德國農科院通訊院士、全蘇列寧農科院通訊院士等稱號。5、熊慶來(1893——1969),雲南彌勒人。1906年考入雲南高等學堂。1913年赴比利時留學,後轉赴法國,先後就讀於格倫諾勃爾大學、巴黎大學、蒙柏里大學和馬賽大學,於1920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學術論文《關於整涵數與無窮極的亞純涵數》獲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他創了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學系,最早把近代數學引進中國,致力整涵數、亞純涵數、代數涵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對我國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定義的無窮極被國際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也稱熊氏定理)。6、湯飛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深造。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細菌學系主任、上海醫學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設計的簡陋設備製造出我國第一批青黴素。他是我國第一個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黴素生產車間、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和第一個正規卡介苗實驗室的創人。1948年,在第七屆國際微生物學會上被選為常任理事。曾任衛生部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稱為「湯氏病毒」。7、張孝騫(1897——1987),湖南長沙人。192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湘雅醫學院。曾任湖南湘雅醫學院院長、協和醫院內科教授、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8、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1924年,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建築碩士、美術學士學位。他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大廈的設計,被普林斯頓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等職。他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了建築系,長期從事教育事業和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工作,曾參加國徽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他所撰寫的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獲「全美最優秀出版物」稱號。9、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發展作了大量工作。10、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阿基米德、牛頓、富蘭克林、達爾文、麥克斯韋、赫茲、玻爾、弗米、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海森堡、洛侖茲、安培、巴斯德、沃森克里克、費曼、奧本海默、戴維、法拉第、倫琴、哈恩、湯姆遜、瑞利、哈伯
❷ 十位科學家他們的卓越貢獻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1929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並被聘為協和醫學院婦產科醫師。後任婦產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兩次出國,在英國倫敦醫學院、曼徹斯特醫學院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進修。回國後,歷任協和醫院、友誼醫院婦產科主任兼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市婦產科醫院名譽院長、全國婦聯副主席等職,她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2、張鈺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學家。福建閩候人。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天文研究所所長。 1946年再次赴美, 從事天文研究活動。1948年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學家。福建閩候人。1913年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拉特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博士。1921年回國,曾任塘沽永利鹼廠總工程師、南京永利硫酸銨廠廠長、永利化學公司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任重工業部化學局顧問、化工部副部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全國科協副主席。他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美國化工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的名譽會員。
4、丁穎(1888——1964),著名農業科學家、水稻專家。廣東茂名人。1912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范。1913年赴日本留學,攻讀農業科學。1924年回國,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並曾被授予民主德國農科院通訊院士、全蘇列寧農科院通訊院士等稱號。
5、熊慶來(1893——1969),雲南彌勒人。1906年考入雲南高等學堂。1913年赴比利時留學,後轉赴法國,先後就讀於格倫諾勃爾大學、巴黎大學、蒙柏里大學和馬賽大學,於1920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學術論文《關於整涵數與無窮極的亞純涵數》獲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他創辦了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學系,最早把近代數學引進中國,致力整涵數、亞純涵數、代數涵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對我國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定義的無窮極被國際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也稱熊氏定理)。
6、湯飛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深造。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細菌學系主任、上海醫學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設計的簡陋設備製造出我國第一批青黴素。他是我國第一個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黴素生產車間、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和第一個正規卡介苗實驗室的創辦人。1948年,在第七屆國際微生物學會上被選為常任理事。 曾任衛生部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稱為「湯氏病毒」。
7、張孝騫(1897——1987),湖南長沙人。192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湘雅醫學院。曾任湖南湘雅醫學院院長、協和醫院內科教授、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8、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1924年,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建築碩士、美術學士學位。他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大廈的設計,被普林斯頓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等職。他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長期從事教育事業和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工作,曾參加國徽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他所撰寫的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獲「全美最優秀出版物」稱號。
9、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發展作了大量工作。
10、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阿基米德、牛頓、富蘭克林、達爾文、麥克斯韋、赫茲、玻爾、弗米、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海森堡、洛侖茲、安培、巴斯德、沃森 克里克、費曼、奧本海默、戴維、法拉第、倫琴、哈恩、湯姆遜、瑞利、哈伯
❸ 浙江大學光及電磁波研究中心
隱身制服是指一種通過特殊的材料製作而成的制服,具有像變色龍和部分魚類一樣變色,能夠隨環境而改變顏色,那麼士兵無論上山下海都可以保持隱身了。研發能夠感應環境並作出調適的物料,若將這項技術應用在軍事上,亦可造出透氣舒適的軍服,其物料亦能抵抗化學戰,阻隔有害化學物質[1]。 [編輯本段]隱身制服-社會背景 「隱身草」、「隱身衣」、「隱身葯」,各種形式的隱身方式不斷地出現在各類傳說或文學作品中,已經十分接近使人遁形的夢境。
其實隱身這個詞早就出現在戰斗機與雷達的博弈中,只是那時的人不像現在這樣接近隱身衣。如果制服可以像變色龍一樣,能夠隨環境而改變顏色,那麼士兵無論上山下海都可以保持隱身了。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究員表示,理論上已證實人造物料可以像變色龍和部分魚類一樣變色,相信只要五至十年時間,就可研製出變色材料。 [編輯本段]隱身制服-基本原理 研發能夠感應環境並作出調適的物料是一個很好的目標。大自然系統中有什麼東西比人造系統更出色,其一便是感應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應用這種生物特性,不僅可研製出變色的物料,還可以改變物料的其它特性,包括透氣度和控溫能力。舉個例子,美國新墨西哥州在春天的時候,早上寒冷,但下午就變得溫暖,將來人們只要穿上一件能調節保暖能力的衣服便可,毋須更換衣服。 [編輯本段]隱身制服-研究現狀 前期研究
隱身制服材料
研究生物工程學的巴桑說,科學家已經掌握怎樣將兩種顏色來回變換,下一步是了解如何在人工環境中達到這種效果,繼而是研製可以變色的材料。
若將這項技術應用在軍事上,亦可造出透氣舒適的軍服,其物料亦能抵抗化學戰,阻隔有害化學物質。《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雜志在去年十月已刊出桑迪亞實驗室一篇研究變色物料的論文。2008年十二月二日出版的《先進材料》雜志亦以這項研究作為封面文章的題材。
最新進展
美國杜克大學及中國東南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研製出了一種可以扭曲微波的隱身斗篷。該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頂尖期刊美國《科學》雜志刊登。
文章第一作者,該項目的負責人來自中國的「80後」劉若鵬說:「斗篷使物體隱形的能力,能發展出其他各種隱身功能。關鍵的技術在於復雜的特異材料的設計。」這種復雜的設計得益於劉若鵬等研究員長時間合作開發出來的特異材料快速設計系統,才使得成千上萬種復雜的電磁微結構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自動設計完成。
而國際電磁科學院浙江大學分院的博士後陳紅勝,曾在2007年與其導師孔金甌院士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磁波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完成了關於隱身衣的論文——「電磁波與隱身衣的交互機理研究」。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科技界首次解釋了隱身衣的物理機制,提出了對隱形效果定量分析的理論框架,學術界稱,「這項成果將在隱身衣的設計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編輯本段]隱身制服-應用方向 軍用方向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戴維·史密斯是美國《科學》報告的第二作者,2000年史密斯領導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網格狀材料,稱它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2003年,全 美國大兵
球數座實驗室先後確認了史密斯小組的研究結果,隨後《科學》雜志將其列為當年的10大科學研究突破之一。正是這一突破自然法則的發明為隱身衣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美國國防部大力資助了史密斯小組的研究工作,可想而知,軍事是隱身衣的重要用途之一。史密斯稱,隱身材料可以用來隱藏偵察機,也可以保護進入敵軍陣地的特種部隊。英國倫敦大學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彭德里爵士預期,軍方可望在五年內利用這種技術來避免船艦和坦克被雷達的微波探測系統發現。
民用方向
史密斯小組還稱,對於一些有礙觀瞻的工廠,比如煉油廠、化工廠等建築物,也可以包上一層隱身材料,保證城市整體景觀的和諧,甚至科研人員還可以研發一些其他類型的隱身材料用於民用,比如用來改變地震波的方向,或者阻止放射性物質的泄漏。 [編輯本段]隱身制服-相關發展 隱身技術促進透鏡發展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美國「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華人科學家張翔曾表示,隱形材料還有比隱身衣重要得多、影響深遠得多的用途。他自己最 原理分析
看重的其實並不是隱身衣,而是一個很快就能「真刀真槍」用上的領域——透鏡。負折射材料可在納米尺度上讓可見光和近紅外光彎曲,假如下一步能在正常尺度上實現這一奇觀,隱形效果就有望成為現實。
藉助負折射材料製作的透鏡,研發人員就可以在極小的尺度上工作,製造出更小的電路,這將意味著晶元的存儲能力、集成能力會向前大大推進。高性能計算機的納米級集成電路、更高存儲量的DVD等可能也將接踵而來。
負折射透鏡也有望給生物學等科研領域帶來重大變化。現有顯微鏡可以讓科學家看到單個細胞,但細胞裡面是如何運轉的,卻無法如此看到。有了衍射極限大大縮小的負折射透鏡,科學家將有望窺探活細胞的內部,這對於研究病毒入侵細胞的機制、新葯篩選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編輯本段]隱身制服-社會影響 積極效應
隱身制服的研製成功,那麼士兵無論上山下海都可以保持隱身了。研發能夠感應環境並作出調適的物料,若將這項技術應用在軍事上,亦可造出透氣舒適的軍服,其物料亦能抵抗化學戰,阻隔有害化學物質。
局限與負面
任何一個人穿上這種衣服都可以把自己隱藏起來。這一現實讓很多人憂心忡忡,美國犯罪紀實小說作家安妮·戴維斯說:「現在,我們總是提醒單身女性把車停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取車前先看看周圍有無可疑人物。但如果隱形衣真的面世的話,這些措施會變得毫無用處。就算搶劫犯或強奸犯站在你身邊,你也不知道。」 針對這些擔心,史密斯指出:「在隱身衣面世前,還有大量的基礎科學問題有待解決,現在就擔心它的負面影響有點過
❹ 求化學發展史論文
化 學 發 展 史
( 化工學院 x x x)
摘要: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裡、在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記載、總結煉丹術的書籍,在中國、阿拉伯、埃及、希臘都有不少。這一時期積累了許多物質間的化學變化,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豐富的素材。這是化學史上令我們驚嘆的雄渾的一幕。後來,煉丹術、煉金術幾經盛衰,使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學方法轉而在醫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當發揮。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第一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英語的chemistry起源於alchemy,即煉金術。chemist至今還保留著兩個相關的含義:化學家和葯劑師。這些可以說是化學脫胎於煉金術和制葯業的文化遺跡了。
關鍵詞:燃素化學;量子論;晶體化學
自從有了人類,化學便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鑽木取火,用火燒煮食物,燒制陶器,冶煉青銅器和鐵器,都是化學技術的應用。正是這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標志。今天,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古至今,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化學歷史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呢?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這時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這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一、化學的來由
化學的英文詞為Chemistry,法文Chimie,德文Chemie,它們都是從一個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臘字Xηwa(Chamia),希伯萊字Chaman或Haman,阿拉伯字Chema或K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來的.它的最早來源難以查考.從現存資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紀的記載里出現的.所以有人認為可以假定是從埃及古字Chemi來的,不過這個名字的意義很晦澀,有埃及、埃及的藝術、宗教的迷惑、隱藏、秘密或黑暗等意義。其所以有這些意義,大概因為埃及在西方是化學記載誕生的地方,也是古代化學極為發達的地方,尤其是在實用化學方面。例如,埃及在十一朝代進已有一種雕刻表示一些工人下在製造玻璃,可見至少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已知道玻璃的製造方法了。再從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看,可知在公元前一、二千年時已精於使用防腐劑和布帛染色等技術。所以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藝術來命名「化學」。至於其它幾種意義,可能因為古人認為化學是一種神奇和秘密的事業以及帶有宗教色彩的緣故。
中國的化學史當然也是毫不遜色的。大約5000-11000年前,我們已會製作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銅器,造紙、磁器、火葯更是化學史上的偉大發明。在十六、十七世紀時,中國算得上是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化學」二字我國在1856年開始使用。最早出現在英國傳教士韋廉臣在1856年出版的《格物探原》一書中。
二、化學的幾個發展階段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這時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這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煉丹術和醫葯化學時期。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裡、在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記載、總結煉丹術的書籍,在中國、阿拉伯、埃及、希臘都有不少。這一時期積累了許多物質間的化學變化,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豐富的素材。這是化學史上令我們驚嘆的雄渾的一幕。後來,煉丹術、煉金術幾經盛衰,使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學方法轉而在醫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當發揮。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第一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
燃素化學時期。從1650年到1775年,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認為可燃物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過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後成為灰燼。
定量化學時期,既近代化學時期。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學說,發現了元素周期律,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所有這一切都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學相互滲透時期,既現代化學時期。二十世紀初,量子論的發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解決了化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化學又向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滲透,使蛋白質、酶的結構問題得到逐步的解決。
這里主要講述近二百多年來的化學史故事。這是化學得到快速發展的時期,是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期。讓我們一道去體驗當年化學家所經歷的艱難險阻,在近代化學史峰迴路轉的曲折歷程中不倦跋涉,領略他們撥開重重迷霧建立新理論、發現新元素、提出新方法時的無限風光。
三、化學學科在探索中成長
化學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尤其是它的邊緣學科或者說是它的分支學科,譬如生物化學、物理化學、晶體化學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就眼下炒得過熱的基因工程、克隆技術以及共軛電場論等,更是令人眼花繚亂。而古往今來,有多少化學家為化學的發展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你想了解他們嗎?化學名人風采將帶您走近他們。
燃素說的影響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燒以後只剩下很少的一點灰燼;緻密的金屬煅燒後得到的鍛灰較多,但很疏鬆。這一切給人的印象是,隨著火焰的升騰,什麼東西被帶走了。當冶金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後,人們希望總結燃燒現象本質的願望更加強烈了。
1723年,德國哈雷大學的醫學與葯理學教授施塔爾出版了教科書《化學基礎》。他繼承並發展了他的老師貝歇爾有關燃燒現象的解釋,形成了貫穿整個化學的完整、系統的理論。《化學基礎》是燃素說的代表作。
施塔爾認為燃素存在於一切可燃物中,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出來,同時發光發熱。燃燒是分解過程:
可燃物==灰燼+燃素
金屬==鍛灰+燃素
如果將金屬鍛灰和木炭混合加熱,鍛灰就吸收木炭中的燃素,重新變為金屬,同時木炭失去燃素變為灰燼。木炭、油脂、蠟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質,燃燒起來非常猛烈,而且燃燒後只剩下很少的灰燼;石頭、草木灰、黃金不能燃燒,是因為它們不含燃素。酒精是燃素與水的結合物,酒精燃燒時失去燃素,便只剩下了水。
空氣是帶走燃素的必需媒介物。燃素和空氣結合,充塞於天地之間。植物從空氣中吸收燃素,動物又從植物中獲得燃素。所以動植物易燃。
富含燃素的硫磺和白磷燃燒時,燃素逸去,變成了硫酸和磷酸。硫酸與富含燃素的松節油共煮,磷酸(當時指P2O5)與木炭密閉加熱,便會重新奪得燃素生成硫磺和白磷。而金屬和酸反應時,金屬失去燃素生成氫氣,氫氣極富燃素。鐵、鋅等金屬溶於膽礬(CuSO4·5H2O)溶液置換出銅,是燃素轉移到銅中的結果。
燃素說盡管錯誤,但它把大量的化學事實統一在一個概念之下,解釋了冶金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燃素說流行的一百多年間,化學家為了解釋各種現象,做了大量的實驗,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特別是燃素說認為化學反應是一種物質轉移到另一種物質的過程,化學反應中物質守恆,這些觀點奠定了近、現代化學思維的基礎。我們現在學習的置換反應,是物質間相互交換成分的過程;氧化還原反應是電子得失的過程;而有機化學中的取代反應是有機物某一結構位置的原子或原子團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替換的過程。這些思想方法與燃素說多麼相似。
舍勒和普里斯特里發現氧氣的製法 :令後人尊敬的瑞典化學家舍勒的職業是葯劑師--chemist,他長期在小鎮徹平的葯房工作,生活貧困。白天,他在葯房為病人配製各種葯劑。一有時間,他就鑽進他的實驗室忙碌起來。有一次,後院傳來一聲爆鳴,店主和顧客還在驚詫之中,舍勒滿臉是灰地跑來,興奮地拉著店主去看他新合成的化合物,忘記了一切。對這樣的店員,店主是又愛又氣,但從來不想辭退他,因為舍勒是這個城市最好的葯劑師。
到了晚上,舍勒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他更加專心致志地投入到他的實驗研究中。對於當時能見到的化學書籍里的實驗,他都重做一遍。他所做的大量艱苦的實驗,使他合成了許多新化合物,例如氧氣、氯氣、焦酒石酸、錳酸鹽、高錳酸鹽、尿酸、硫化氫、升汞(氯化汞)、鉬酸、乳酸、乙醚等等,他研究了不少物質的性質和成分,發現了白鎢礦等。至今還在使用的綠色顏料舍勒綠(Scheele』s green),就是舍勒發明的亞砷酸氫銅(CuHAsO3)。如此之多的研究成果在十八世紀是絕無僅有的,但舍勒只發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直到1942年舍勒誕生二百周年的時候,他的全部實驗記錄、日記和書信才經過整理正式出版,共有八卷之多。其中舍勒與當時不少化學家的通信引人注目。通信中有十分寶貴的想法和實驗過程,起到了互相交流和啟發的作用。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對舍勒十分推崇,使得舍勒在法國的聲譽比在瑞典國內還高。
在舍勒與大學教師甘恩的通信中,人們發現,由於舍勒發現了骨灰里有磷,啟發甘恩後來證明了骨頭裡面含有磷。在這之前,人們只知道尿里有磷。
1775年2月4日,33歲的舍勒當選為瑞典科學院院士。這時店主人已經去世,舍勒繼承了葯店,在他簡陋的實驗室里繼續科學實驗。由於經常徹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氣體的侵蝕,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顧危險經常品嘗各種物質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質各方面的性質。他品嘗氫氰酸的時候,還不知道氫氰酸有劇毒。1786年5月21日,為化學的進步辛勞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終年只有44歲。舍勒發現氧氣的兩種製法是在1773年。第一種方法是分別將KNO3、Mg(NO3)2、Ag2CO3、HgCO3、HgO加熱分解放出氧氣:
2KNO3==2KNO2+O2↑
2Mg(NO3)2 == 2MgO+4NO2↑+O2↑↑
2Ag2CO3==4Ag+2CO2↑+O2↑
2HgCO3==2Hg+2CO2↑+O2↑
2HgO==2Hg+O2↑
第二種方法是將軟錳礦(MnO2)與濃硫酸共熱產生氧氣:
2MnO2+2H2SO4(濃)== 2MnSO4+2H2O+O2↑
舍勒研究了氧氣的性質,他發現可燃物在這種氣體中燃燒更為劇烈,燃燒後這種氣體便消失了,因而他把氧氣叫做「火氣」。舍勒是燃素說的信奉者,他認為燃燒是空氣中的「火氣」與可燃物中的燃素結合的過程,火焰是「火氣」與燃素相結合形成的化合物。他將他的發現和觀點寫成《論空氣和火的化學》。這篇論文拖延了4年直到1777年才發表。而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里在1774年發現氧氣後,很快就發表了論文。
普里斯特里始終堅信燃素說,甚至在拉瓦錫用他們發現的氧氣做實驗,推翻了燃素說之後依然故我。他將氧氣叫做「脫燃素氣」。他寫到:我把老鼠放在『脫燃素氣』里,發現它們過得非常舒服後,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驅使,又親自加以實驗,我想讀者是不會覺得驚異的。我自己實驗時,是用玻璃吸管從放滿這種氣體的大瓶里吸取的。當時我的肺部所得的感覺,和平時吸入普通空氣一樣;但自從吸過這種氣體以後,經過好長時間,身心一直覺得十分輕快舒暢。有誰能說這種氣體將來不會變成通用品呢?不過現在只有兩只老鼠和我,才有享受呼吸這種氣體的權利罷了。」普里斯特里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英國的利茲作牧師,業余愛好化學。1773年他結識了著名的美國科學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他們後來成了經常書信往來的好朋友。普里斯特里受到好朋友多方的啟發和鼓勵。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四個方面都有很多著述。
1774年普里斯特里到歐洲大陸參觀旅行。在巴黎,他與拉瓦錫交換了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正直的普里斯特里同情法國大革命,曾在英國公開做了幾次演講。英國一批反對法國大革命的人燒毀了他的住宅和實驗室。普里斯特里於1794年他六十一歲的時候不得已移居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化學教授。美國化學會認為他是美國最早研究化學的學者之一。他住過的房子現在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里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拉瓦錫和他的天平: 燃素說的推翻者,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原來是學法律的。1763年,他20歲的時候就取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且獲得律師開業證書。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家裡很富有。所以拉瓦錫不急於當律師,而是對植物學發生了興趣。經常上山採集標本使他對氣象學也產生了興趣。後來,拉瓦錫在他的老師,地質學家葛太德的建議下,師從巴黎有名的魯伊勒教授學習化學。拉瓦錫的第一篇化學論文是關於石膏成分的研究。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測定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從此,他的老師魯伊勒就開始使用「結晶水」這個名詞了。這次成功使拉瓦錫開始經常使用天平,並總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成為他的信念,成為他進行定量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例如他曾經應用這一思想,把糖轉變為酒精的發酵過程表示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 == 碳酸(CO2)+ 酒精
這正是現代化學方程式的雛形。用等號而不用箭頭表示變化過程,表明了他守恆的思想。拉瓦錫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表達方式的深刻含義,又具體地寫到:「我可以設想,把參加發酵的物質和發酵後的生成物列成一個代數式。再逐個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項是未知數,然後分別通過實驗,逐個算出它們的值。這樣以來,就可以用計算來檢驗我們的實驗,再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計算。我經常卓有成效地用這種方法修正實驗的初步結果,使我能通過正確的途徑重新進行實驗,直到獲得成功。」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1772年秋天,拉瓦錫照習慣稱量了一定質量的白磷使之燃燒,冷卻後又稱量了燃燒產物P2O5的質量,發現質量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燃燒產物的質量大於硫磺的質量。他想這一定是什麼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他於是又做了更細致的實驗:將白磷放在水銀面上,扣上一個鍾罩,鍾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氣。加熱水銀到40℃時白磷就迅速燃燒,之後水銀面上升。拉瓦錫描述道:「這表明部分空氣被消耗,剩下的空氣不能使白磷燃燒,並可使燃燒著的蠟燭熄滅;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粉末(P2O5,應該是2.3盎司)。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接近相同。」燃素說認為燃燒是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可燃物質量輕。而拉瓦錫實驗的結果卻是截然相反。他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交給法國科學院。從此他做了很多實驗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在1773年2月,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將「新化學」命名為「反燃素化學」。
1774年,拉瓦錫做了焙燒錫和鉛的實驗。他將稱量後的金屬分別放入大小不等的曲頸瓶中,密封後再稱量金屬和瓶的質量,然後充分加熱。冷卻後再次稱量金屬和瓶的質量,發現沒有變化。打開瓶口,有空氣進入,這一次質量增加了,顯然增加量是進入的空氣的質量(設為A)。他再次打開瓶口取出金屬鍛灰(在容積小的瓶中還有剩餘的金屬)稱量,發現增加的質量正和進入瓶中的空氣的質量相同(即也為A)。這表明鍛灰是金屬與空氣的化合物。
拉瓦錫進一步想,如果設法從金屬鍛灰中直接分離出空氣來,就更能說明問題。他曾經試圖分解鐵鍛灰(即鐵銹),但實驗沒有成功。
拉瓦錫製得氧氣之後: 到了這年的10月,普里斯特里訪問巴黎。在歡迎宴會上他談到「從紅色沉澱(HgO)和鉛丹(Pb3O4)可得到『脫燃素氣』」。對於正在無奈中的拉瓦錫來說,這條信息是很直接的啟發。11月,拉瓦錫加熱紅色的汞灰製得了氧氣。在舍勒的啟發下,拉瓦錫甚至製造了火車頭大小的加熱裝置,其中心是聚光鏡。平台下面是六個大輪子,以便跟著太陽隨時轉動。1775年,拉瓦錫的實驗中心已從分解金屬鍛灰轉移到了對氧氣的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其實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即氧化。這就是推翻了燃素說的燃燒的氧化理論。與此同時,拉瓦錫還用動物實驗,研究了呼吸作用,認為「是氧氣在動物體內與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時放出熱來。這和在實驗室中燃燒有機物的情況完全一樣。」這就解答了體溫的來源問題。空氣中既然含有1/4的氧氣(數據來自原文),就應該含有其餘的氣體,拉瓦錫將它稱為「碳氣」。研究了空氣的組成後,拉瓦錫總結道:「大氣中不是全部空氣都是可以呼吸的;金屬焙燒時,與金屬化合的那部分空氣是合乎衛生的,最適宜呼吸的;剩下的部分是一種『碳氣』,不能維持動物的呼吸,也不能助燃。」他把燃燒與呼吸統一了起來,也結束了空氣是一種純凈物質的錯誤見解。1777年,拉瓦錫明確地譏諷和批判了燃素說:「化學家從燃素說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確定,因此可以用來任意地解釋各種事物。有時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時又沒有重量;有時它是自由之火,有時又說它與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時說它能通過容器壁的微孔,有時又說它不能透過;它能同時用來解釋鹼性和非鹼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顏色和無色。它真是只變色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它的面貌。」 這年的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了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了神秘和臆測的面紗,代之以科學的實驗和定量的研究。化學進入了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所以我們說拉瓦錫是近代化學的奠基者。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先於拉瓦錫發現氧氣,但由於他們思維不夠廣闊,更多地只是關心具體物質的性質,沒有能沖破燃素說的束縛。與真理擦肩而過是很遺憾的。
拉瓦錫對化學的另一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辨證地闡述了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麼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麼是元素;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後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麼,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
簡單物質,普遍存在於動物、植物、礦物界,可以看作是物質元素:光、熱、氧、氮、氫。簡單的非金屬物質,其氧化物為酸: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簡單的金屬物質,被氧化後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簡單物質,能成鹽的土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拉瓦錫對燃素說和其它陳腐觀點的譏諷和批判是無情和激烈的。這使他在創建科學勛績的同時得罪了一大批同時代和老一輩的科學家。在《影響世界歷史的一百位人物》中,在許多有關歷史、科學史、化學史的書籍中,作者都對拉瓦錫總是突出自己的人格特點進行低調的描述和評價,指責他在《化學概要》里沒有提起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對他的啟示和幫助。但我們得看到,拉瓦錫確實具有非凡的科學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雖然不是他最先發現氧氣的製法,但他通過製取氧氣分析了空氣的組成,建立了燃燒的氧化學說。氧氣因此不同於其它氣體,被賦予非凡的科學意義。拉瓦錫十分勤奮,每天六點起床,從六點到八點進行實驗研究,八點到下午七點從事火葯局長或法國科學院院士的工作,七點到晚上十點,又專心從事他的科學研究。星期天不休息,專門進行一整天的實驗工作。拉瓦錫28歲結婚時,他的妻子只有14歲。他們一生沒有孩子,但生活非常愉快。她幫助拉瓦錫實驗,經常陪伴在他身邊。在拉瓦錫的著作里,有很多插圖都是他的妻子畫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三年後拉瓦錫被解除了火葯局長的職務。1793年11月,國民議會下令逮捕舊王朝的包稅官。拉瓦錫由於曾經擔任過包稅官而自首入獄。極左派馬拉曾與拉瓦錫有過激烈的科學爭論,心存嫉恨,便誣陷拉瓦錫與法國的敵人有來往,犯有叛國罪,於1794年5月8日把他送上了斷頭台。對此,當時科學界的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著名的法籍義大利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瞬間把他的頭割下,而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許長不出一個來。」這時,拉瓦錫正當壯年,是51歲。
四、化學學科的發展前沿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000124 基因工程也叫遺傳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20世紀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學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學科。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遺傳物質,在體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組成,然後通過載體把重組的DNA分子引入受體細胞,使外源DNA在受體細胞中進行復制與表達。按人們的需要產生不同的產物或定向地創造生物的新性狀,並使之穩定地遺傳給下代[1]。基因工程技術主要包括分離基因、純化基因和擴增基因的技術,其核心是分子克隆技術。它能幫助人們從各種復雜的生物體中分離出單一的基因,並把它純化,再把它大量擴增,用於研究。
20多年來,基因工程技術得到了迅速地發展,特別是限制性內切酶、DNA序列分析及DNA重組技術等三大技術的發現和應用,不僅把分子生物學提高到了基因水平,而且也把生物學與醫學中的其他學科引上基因研究的道路,並取得了許多揭示生命秘密和生命過程的重大成就 ......
❺ 戴維.科寧斯的背景
1920年8月18日,美國憲法第19號修正案正式生效,賦予了婦女選舉權,美國第一夫人的作用因此變得日益重要。隨著大眾傳媒業,尤其是電視的發展,第一夫人更是像明星一樣受人矚目。從此之後,無論是否得到人們的喜愛,第一夫人們都構成了美國政治體系和選舉機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為公眾人物,第一夫人們的一舉一動都引人注目。她們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也許正
如她們中的一位曾經說的那樣:在魚缸中生活4年或者8年。
的確,她們是一群具有特殊社會地位的女人,她們嫁給了美國最有權勢的男人。伴隨著權力與榮譽,她們不僅是白宮的女主人,也是萬眾矚目的政治人物;她們不僅是社會活動家也是時尚的領導者。
本文選取了從二戰前後到現在的幾位美國第一夫人進行描述,因為她們不僅有著鮮明的個性和魅力,同時,她們與自己的總統丈夫一起,經歷並書寫著美國的歷史。
埃莉諾·羅斯福對丈夫的不忠容忍了29年
埃莉諾·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妻子,是位一共當了4個「任期」的第一夫人。正是埃莉諾賦予了「第一夫人」這個詞彙真正光彩照人的含義,使得第一夫人成了美國政治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埃莉諾還保持了一個記錄:對丈夫的不忠容忍了29年!
埃莉諾長得並不漂亮,高高的顴骨、敦厚的鼻翼、突出的牙床加上180厘米的身高,使她在歷來以美貌著稱的美國第一夫人中顯得有些特殊。毋庸置疑,她的一部分吸引力在於她是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但埃莉諾最特殊的地方是她的個性魅力,她以女性少有的獨立、冷靜、寬容、豁達的心態輔佐了政績顯耀的羅斯福總統。
幼年時的埃莉諾內向、少語、靦腆而又十分憂郁,不願與人溝通。15歲時,埃莉諾被祖母送到了位於英國倫敦附近的「阿倫斯伍德」女子高中就讀。不久後,在祖母家的一次家庭聚會上,她見到了她的未來丈夫,也是她的遠房表哥羅斯福。1905年3月17日,在叔叔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見證下,灰姑娘實現了她的夢想,嫁給了她英俊瀟灑、博學多才的王子,同時也走上了美國第32任總統夫人之路。當年,埃莉諾20歲,羅斯福23歲。
在兩人結婚13年後,埃莉諾發現了她的丈夫、當時的海軍副部長與他的女秘書露西·默瑟的曖昧關系,兩人的夫妻關系實際上就此結束了。埃莉諾提出離婚,但羅斯福不同意,因為在那時,離婚就等於「政治上的自殺」。
他們的一個兒子埃利奧特1973年披露,盡管默瑟的事沒有造成羅斯福與埃莉諾離婚,但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的夫妻關系:「他們從此再也不是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系了,但達成了今後互相尊重的協議,這是一種非常親密的組合,但再也不是身體意義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了。」
打消了離婚念頭的埃莉諾選擇了隱忍退讓,直至丈夫拉著情人的手去世,埃莉諾也沒有在外人面前流露出怨言。
傑奎琳·肯尼迪光彩照人的悲情一生
傑奎琳的風格是如此鮮明、充滿智慧、富有創造性。從她入住白宮成為肯尼迪夫人,到嫁給希臘船王亞力士多德·歐納西斯,傑奎琳在每一個年代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為美國人眼中永遠的第一夫人。
帶著些許的哀怨神秘與古典高雅,傑奎琳出現在了美國人民面前,富裕的家庭塑造了她高貴的內涵,風姿綽約、時尚前衛的她不久便成了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婦女效仿的對象。
自從傑奎琳·肯尼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個女子不平凡的一生,富裕的家庭塑造了她高貴的內涵。父親的指引,使她打少女時代起就知道如何做能夠吸引住男性,尤其是成功男性的目光。雖然童年時父母的離異使她一度自閉,被同學謔稱為「難以接近的怪人」,但是繼父帶來的巨額財產又使她比以前更加奢侈、更加叛逆。
她喜歡挑戰性的事物,因此她最愛騎馬,同時她也喜歡約會,尤其是同時與不同類型的男生約會,因為她把這看成是挑戰與鍛煉自己社交能力的一種機會。終於,她結識了整整大她12歲的肯尼迪,並成為了美國第35任總統夫人。
由於經常陪伴丈夫出席各種社交場合,風姿綽約、時尚前衛的傑奎琳不久便成了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婦女效仿的對象。
然而,鏡頭前迷人的總統夫人並不能拴住總統的心,剛剛結婚兩個月,她的總統丈夫就與女秘書有了關系,而在她懷孕時,丈夫正在一個已離異的女人身邊。丈夫所做的一切,對於一個妻子來說是多麼的殘忍,然而多年來,她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所有的男人在情場上都是英雄,我愛我的丈夫。」她自己心裡很清楚,她是深愛著她的丈夫的。直到1963年11月22日清早,肯尼迪在達拉斯被刺殺。沒人知道她當時的心情,就像沒有人能了解日後她會下嫁希臘船王一樣,她選擇了沉默。
1968年10月20日,傑奎琳和歐納西斯在天蠍島的一個小教堂內舉行了婚禮,那年歐納西斯68歲,而傑奎琳只有39歲。這場婚姻摧毀了傑奎琳的名譽,甚至有小道報紙尖銳地寫道:「傑奎琳嫁給了空頭支票。」
1994年5月19日,傑奎琳在自己的家中離開了人世。那一年,她64歲。
盡管傑奎琳在白宮的時光只有短短的1000餘天,但是在美國人的心中,她早已經是無可替代的白宮女主人,那個引導時尚潮流、冷靜而又有些神秘的第一夫人。
南希·里根一切為了愛
南希·里根很難和諧、靈活地應付諸種狀況,但是,她知道如何在適當的場合保持沉默,在批評與非議中,她依舊以第一夫人的儀態較為完整地站在了民眾面前。而他與里根的美滿婚姻也成為一段廣為人知的「白宮經典」。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於2004年6月5日去世,最悲傷的莫過於與他相濡以沫的夫人南希。自稱「全球最佳丈夫」的美國前總統里根,確實名不虛傳,人們從他寫給南希的情書中不難體會到他對她的至情至愛。
1963年他寫給妻子的信說:「當你熟睡時,你蜷曲的拳頭就放在頦下,很多個黎明破曉的清晨,我就躺在你身邊,看你。我怕弄醒你,但又不禁輕輕地撫摸你。」
里根是惟一一位離過婚、當過演員的美國總統,而他的妻子———南希也是眾多第一夫人中最為本性的一位。她古板、保守而又十分真實。
幼年時,南希父母惡劣的婚姻關系使得南希與父親的關系逐漸疏遠,最後在她繼父的領養下,與生父脫離了父女關系,童年的遭遇使得她一直以來渴望一個和諧美滿的家。
南希的母親是一名演員。南希從小就在母親的熏陶下對藝術產生了興趣,並成為米高梅公司的一名電影演員。做演員期間,南希結識了伊里莎白·泰勒、克拉克·蓋博等許多業界的精英,但結識名人的增加並未使她的知名度有所提升。為此,南希一度非常苦惱。但自從認識了里根,她的困惑不見了,與里根的結合使她完全放棄了自幼鍾情的演藝事業。她曾經說:「自從與里根結合後,我的生命才剛剛開始。」
南希是一個很理性的女人,雖然她並不是特別聰明。因為在多數的社交場合和協助丈夫的政務處理上,她並不能和諧、靈活地應付諸種情況,以至於眾多美國民眾與新聞媒體對這位第40任美國第一夫人未表示出太多的好感。但是,南希卻知道如何在適當的場合保持沉默,雖然她極為在意公眾對她的看法。但是在批評與非議中,她依舊以「第一夫人」的儀態站在了民眾面前。
南希同樣是一個追求時尚、崇尚美感的女人。但由於個性的差異,她並未如傑奎琳一樣為美國婦女普遍接受。女人們批評她的奢華與品位,男人則不滿她「協助」總統過多參政。但南希作為第一夫人是稱職的,正是因為有了她,里根婚後52年的生活極為規律與安逸。
希拉里·柯林頓為政治而生
希拉里·柯林頓在美國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人物。紐約一位政治觀察家丹·格林伯格曾評價道:「對於希拉里,人們或愛或恨,但絕沒有中間路線。」
在希拉里的狂熱追隨者眼中她是一位勇敢的妻子、一位性感的女人、一位充滿智慧的女強人。而在她的政敵眼中,希拉里則是一個虛偽狡詐、老於世故和政治伎倆的女人。但是無論是她的政敵還是狂熱追隨者都不得不折服於她的公眾影響力。而且根據種種跡象表明,她也許是最有可能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的候選人。
希拉里·柯林頓是美國的第42任總統比爾·柯林頓的夫人。當年「萊溫斯基事件」使全世界的人們對這位飽嘗「背叛」滋味的女人充滿同情,但是,對政治滿懷激情的這位前第一夫人,在政治上的成就又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很多人在想,如果希拉里不是女性,那她很有可能取代柯林頓,成為美國總統。可以說,希拉里,就是為政治而生的一個人。
希拉里的父母十分注重對希拉里獨立、組織協調等方面能力的培養。15歲時,希拉里對政治產生了十分濃厚的興趣。在成為耶魯大學的高材生後,她結識了當時的同學、日後的丈夫柯林頓。由於共同的政治愛好,兩人牽手走到了一起。
柯林頓競選總統之時,希拉里憑借著敏銳的思想、高度的政治敏感為柯林頓做了大量的競選准備工作。為了配合丈夫的總統競選,希拉里接受朋友們的建議,一改往日干練女強人的形象,換上長裙,剪掉劉海,使自己看起來具有足夠的親和力。然而,這種外表上的改變並不能真正掩飾住希拉里內心那種自立、自強而具有的那種堅韌而又強勁的勢頭。
當1998年爆出的「萊溫斯基事件」使柯林頓顏面掃地、面臨彈劾的時候,希拉里果敢而又堅決地走了出來,站在了丈夫的身邊。也許他們更適合做的是「合作性的夥伴」,而不是生活中的夫妻。也正是從那以後,這位極具政治天賦與遠大理想的女性開始了她向著權力巔峰的挑戰與進攻。
勞拉·布希支持率高過丈夫
勞拉·韋爾奇·布希用耐心與真愛感化了布希這位曾流連於燈紅酒綠的花花公子;並用賢惠與溫柔使丈夫戒掉了嗜酒的惡習。勞拉不喜歡過多干預政治,更不喜歡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但是堅強自信的她卻又時刻令自己在眾人面前光芒四射。
勞拉1946年11月4日出生在得克薩斯州石油小鎮米德蘭德,那裡是布希家族的傳統「勢力范圍」。勞拉的爸爸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建築商和地產商,勞拉是家裡的獨生女。
31歲那年,她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布希。他們倆從認識到1977年結婚只花了3個月時間,當時的布希還是一個花花公子,夢想就是當個石油工人,成天就知道開著跑車,喝得天昏地暗。
究竟是什麼讓勞拉看上了當時還是花花公子的布希呢?勞拉痛快地回答說:「他的幽默感和充沛的精力。還有跟他
呆在一起時無限的快樂。我們倆的個性確實很不一樣,但我覺得我和他恰恰是屬於互補型的那一類。」
正如勞拉所說的一樣,她與布希是互補的一對,她用她的耐心與真愛感化了這位曾流連於燈紅酒綠的花花公子;她以她的賢惠與溫柔使丈夫戒掉了嗜酒的惡習。布希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我要感謝我的妻子,是她讓我明白了人生的真愛,並且能夠時刻提醒我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她使我的生命充滿意義,使我的人生變得平和。」
勞拉·布希是一位低調的女性。無論是丈夫當得克薩斯州州長時,還是在競選總統的過程中,她都不願過多地參加公眾活動,而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家庭生活。結婚的時候,她曾親口對布希說,不願在公開場合代表他作政治性的發言,但是另一方面,她更是一個尊重家庭、以丈夫為中心的妻子,當布希決心競選總統時,她在背後鼎力協助,屢次亮相,憑借自己的魅力征服了許多選民,使丈夫在總統選舉中一舉獲勝。但是,在整個過程當中,勞拉不想成為全國聚焦的人物,她只知道,要當總統的是她的丈夫而不是她。(張霄羽)
回答者:cargem - 經理 四級 3-15 20:24
摘要: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諾·羅斯福是一位不同尋常的第一夫人,她不是以傳統的白宮女主人的形象,而是作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被載入歷史史冊的。埃莉諾·羅斯福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其關鍵因素之一是她與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婚姻關系。
關鍵字: 安娜·埃莉諾·羅斯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婚姻
安娜·埃莉諾·羅斯福是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妻子,她作了12年的第一夫人,創了美國歷史之最。埃莉諾·羅斯福是一位不平凡的第一夫人,她的政治和社會活動、獨立意識、公開講話及作家生涯都是其他第一夫人無法相比的(甚至在美國20世紀的婦女中都找不到與她相比的人)。在此期間,埃莉諾從本質上改變了白宮女主人的傳統形象,成為各種社會活動的積極倡導者、政治活動的熱情參與者、丈夫事業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夥伴,這種現象是前所未有的,並為後來的第一夫人們所效仿。埃莉諾熱愛政治,並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她的這一成就與她的婚姻狀況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擬從五部分來論述這一關系。自從1905年與富蘭克林結為夫妻後,埃莉諾就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富蘭克林逐漸向政治權力巔峰努力期間,她對政治也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參與政治活動。對此,她說:「我總是從我應該做些什麼這個角度來考慮一切事情,而很少根據我的個人願望。因此,我對政治產生了興趣。妻子的義務就是要與她丈夫的興趣愛好保持一致,不管丈夫喜歡的是政治、書籍或某一種菜餚。」 [1](p.92)因此,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妻子,埃莉諾全力支持丈夫的一切活動。1910年,她支持丈夫競選成功,當選為紐約州達奇斯縣的參議員,丈夫的勝利促使埃莉諾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加深。通過參加更多的政治活動,埃莉諾逐漸學會了正確評價各種各樣的人和復雜的社會關系,漸漸懂得政治是如何真正起作用的。同時,這些活動豐富了埃莉諾的頭腦,使她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促使她更加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1912年,埃莉諾第一次參加了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使她對政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年,富蘭克林由於幫助威爾遜競選成功而被任命為海軍助理部長,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此時,埃莉諾認為自己更應該助丈夫一臂之力,當好他政治上的助手。
一、1905年—1918年:初涉政壇時期
在表面看來,他們的婚姻是很完美的,一個主外——從事政治;一個主內——協助丈夫,夫唱婦隨,可謂珠聯璧合。盡管這樣,他們的婚姻還是出了問題。1918年,埃莉諾發現丈夫愛上了一個名叫露茜·佩吉·梅瑟的女人,當時她極為震驚,感到心灰意冷。婚姻出現危機主要由於他們的性格不同。富蘭克林自信、有魅力和社交能力;而埃莉諾則真誠、正直,講原則、講理想。這些品格當初使他們相親相愛,結合在一起,而如今,這些品格已經蛻變成他們沖突的根源。但他們都不會為對方改變自己,所以經過十幾年的共同生活之後,他們的婚姻出現了裂痕。露茜事件極大地打擊了埃莉諾做妻子的自尊心,她突然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她說:「此時此刻,我的整個世界翻了個底朝天,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地面對自己,面對我周圍的一切,面對我的世界。」[2](p.19)這個事件使得羅斯福夫婦的親密夫妻關系從此結束,而被政治上和事業上的合作關系所取代。對此,他們的兒子吉米·羅斯福評價道:「為了社會地位、孩子和未來,他們同意繼續他們的婚姻,但是作為事業合作夥伴,而不是丈夫和妻子。」[3](pp.11~12)他們的婚姻繼續著,但對埃莉諾來說,這是一條嶄新的路,這意味著她得到了某種解脫,再也不用一味地迎合富蘭克林的需要了,她可以將寶貴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感興趣的事業之中,而不是局限於丈夫的政治活動范圍之內。
這是埃莉諾初涉政壇的時期。在婚姻危機之前,雖然她已開始參與政治,但她從來沒有從中獲得滿足,而且那時她無法突破一個年輕妻子的傳統角色,無法擺脫習慣勢力和丈夫對她的約束。但自從發現了丈夫的婚外情後,她就可以同他建立一種新的不同於以往的夥伴關系,可以自由地追求新的成功之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逐漸放棄過去並獲得自信的過程,一個逐漸與丈夫建立起平等的政治夥伴關系,同時擁有自己政治事業的過程。
二、1919年—1932年:奮勇登攀時期
雖然埃莉諾與富蘭克林在性格上差別很大,但他們卻是一對配合默契的政治夥伴。婚姻危機過後,他們依然在為政治事業奔波。1920年,埃莉諾參加了富蘭克林競選副總統的活動。在競選中,她在許多問題上顯示出了自己獨特的敏銳性和縝密的分析能力,她在此期間表現出來的政治才幹使輿論界和政界開始對她刮目相看。天有不測風雲,富蘭克林在1921年患上了脊髓炎,並一度陷入了絕望。對埃莉諾來說,這無疑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她知道,惟一能讓丈夫振作起來的辦法就是讓他繼續留在政壇,因為他是決不會甘心在有生之年過默默無聞的生活的。而且她認為,政治需要的是一個人的頭腦、智慧、口才、應變之術、治國之道,身體則在其次。由於丈夫的疾病,埃莉諾的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她與他的關系更密切了,先是作為他的護理人,後來又作為他政治上的代言人,代替他到各地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作為民主黨的一員,埃莉諾參加了民主黨州委員會婦女部的工作,於1922年春天發表了她的第一個政治性演講。1924年,埃莉諾作為民主黨婦女部的負責人參加了艾爾弗雷德·史密斯競選紐約州州長的活動。她在競選中表現出來的組織和管理才能給職業政治家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史密斯想藉助她的力量為1928年總統競選助選。這一系列活動的結果,使埃莉諾在丈夫接受民主黨紐約州州長提名時,比她丈夫在民主黨內更有影響力。對這一段經歷,埃莉諾後來回憶說:「我丈夫的疾病迫使我最終要自力更生,這個病使我對於他的、我的和孩子們的生活態度發生了變化。」 [4](p.108)埃莉諾把1921年到1922年間的那個冬季描繪為對她生命的最嚴重的考驗,她經受住了考驗,並逐漸成為政壇上的一顆新星。
1928年,富蘭克林在埃莉諾的幫助下當選為紐約州州長。從富蘭克林癱瘓到當選為紐約州州長的7年裡,埃莉諾的政治貢獻和出色的組織才能使她成了紐約有重大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她的務實精神在民主黨內及婦女政治組織中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紐約時報》對她的影響大肆宣揚,稱她是「具有政治頭腦和號召力的女人」[5](p.557)。作為州長夫人,一方面,埃莉諾擁有自己的事業;另一方面,她在政治上支持和幫助丈夫。在富蘭克林任紐約州州長的四年中,埃莉諾和富蘭克林學會了在政治上互相幫助,而接近於一種兩個政治家間的專業合作。
1930年,埃莉諾在記者面前公開評論了自己的婚姻,她認為一個妻子要起三種主要作用,即伴侶、母親和管家人,其中第一種作用最為重要。她說:「今天,我們知道,一切都取決於妻子與丈夫之間的私人伴侶關系是否融洽。」[1](p.142)她強調相互尊敬是一樁美滿婚姻的基本要素,同時一個婦女應該發展她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這一點,自露茜事件之後,埃莉諾與富蘭克林之間的政治夥伴關系已成為美國人印象最深的事件之一。到1932年時,埃莉諾已經在她與丈夫的關系方面經歷了好幾場危機,每一場危機都威脅到她的尊嚴,但她經受住了這些考驗,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自信,促使她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這是埃莉諾奮勇登攀的時期。由於富蘭克林的婚外情,埃莉諾與他的關系一度緊張。但1921年富蘭克林的疾病卻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為了保住丈夫的政治生命,埃莉諾開始公開參加各種政治活動,成了他政治上的代言人。這一系列活動使埃莉諾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並得到了政界人士的一致承認和贊賞。在為共同事業進行的奮斗中,他們的夫妻間關系變得日益融洽和諧起來。在四年的州長夫人生涯中,埃莉諾成為富蘭克林的「耳目」,向他匯報各地的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使埃莉諾在政治上日漸成熟起來,為她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做了充分的准備。
三、1933年—1945年:人生巔峰時期
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埃莉諾由此成為美國第一夫人。總統夫人的權利給她展示了一個新的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她要利用第一夫人的特殊地位從事她所信奉的事業,迎接時代的挑戰。她說:「人們感到在毫無目的地前進,我們都置身於洪流之中,誰也不知道將在何處上岸。在我看來,重要的是我們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情所持的態度。我們必須以樂觀的精神心甘情願地承擔和大家分擔可能出現的不測,勇敢地去迎接未來。」 [1](p.156)1933年—1945年是美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埃莉諾順應時代的要求,一改傳統第一夫人的形象,積極地參與各種政治和社會活動,代替總統履行了許多重要的政治職能,在戰勝經濟危機和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把埃莉諾這個時期的政治活動分兩個階段,即「新政」時期(1933—1941年)和美國參加二戰時期(1941—1945年)。
(一)「新政」時期。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使美國經濟嚴重衰退,失業人數劇增,社會動盪不安。為了克服危機,富蘭克林上任伊始就宣布實行「新政」。埃莉諾也在尋找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目標,希望作為第一夫人為美國人民戰勝危機貢獻力量。從州長官邸搬進白宮,埃莉諾逐漸表現出更多的獨立性。她說:「在結婚初期,我的生活模式大部分是我婆婆的模式。後來是由孩子們和富蘭克林製成的模式。當最後一個孩子進入寄宿學校以後,我開始想做一些我想做的事,用我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實現我的目標。」 [6](p.261)她的目標是什麼?首要的目標當然是支持丈夫當好總統。此外,她也有個人的側重面,即婦女平等權利、黑人民權、青年問題,在這些方面她走在丈夫的前面,也走在全國的前面。
埃莉諾是她那個時代美國婦女的象徵。作為第一夫人,她一直在為美國婦女獲得平等的權利而奮斗。在成為第一夫人的第二天,她就先於丈夫召開了自己的記者招待會,而且只允許女記者參加。由此,她也成了第一個利用媒體的總統夫人。埃莉諾要通過這種方式向她那個時代的美國證明,婦女不僅僅只關心家庭問題,她們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觀點。在「新政」期間,對於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如青年人失業問題、幫助千百萬貧困家庭、緩和種族矛盾等,她的意見和提供的信息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這期間,埃莉諾和富蘭克林的政治夥伴關系不斷加強,他們討論共同關心的政治問題,探討國家局勢,交換對於立法和行政問題的意見,談論政治和道德價值等,這既是他們共同的事業,同時也成了他們夫妻恩愛的源泉。由於埃莉諾出外旅行比丈夫方便,因此她經常代替他出行,向他提供有關世界各地情況的私人報告。埃莉諾僅在1933年就外出旅行4萬英里,第二年是6.8萬公里,人們稱她是「飛行的第一夫人」[4](p.113)。埃莉諾為30年代的「新政」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說富蘭克林是「新政」的「頭腦」的話,那麼埃莉諾則是「新政」的「心臟」,他們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對此,邁拉·G·古廷寫道:「埃莉諾·羅斯福對總統決策的影響比她前面的任何一位第一夫人都要大。她屬於她丈夫的政府,並經常作為他的良心在發揮作用,特別是涉及『新政』的時候。」[4](p.118)
到1940年時,埃莉諾已當了八年的第一夫人。在這八年中,她每天早上從6點鍾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為社會事業盡職盡責地操勞,成為丈夫最重要的助手和合作夥伴。她知道她的工作受到了成千上萬人的尊重,而最關鍵的是受到了富蘭克林的尊重。
在1940年的總統競選中,埃莉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地捲入政治中。由於國際局勢的影響,富蘭克林史無前例地參加了第三屆總統競選。迫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富蘭克林很容易獲得了提名,但是許多代表反對他挑選的競選夥伴亨利·華萊士。由於種種原因,富蘭克林未能親自去會場向代表們做說服工作,埃莉諾就被請去代表他講話,總統候選人的妻子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埃莉諾督促代表們將所有的個人利益融化於國家利益之中,她在會上說:「你們不能把這次提名看做平常時期的平常提名。今天,美國人民必須意識到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極其嚴峻的局勢。」[7](p.8)「未來的四年對總統來說將是困難的,因此他需要一個他所信賴的,能協助他工作的人。這個人就是華萊士。」 [2](p.190)她的講話扭轉了大會的局勢,最後華萊士獲得了提名。埃莉諾在富蘭克林的第三次競選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沒有埃莉諾的幫助,富蘭克林能否打破美國175年的歷史傳統還得另當別論。
(二)二戰時期。在二戰期間,作為一個母親和第一夫人,埃莉諾一方面把四個兒子全部送到海外作戰,另一方面鼎立協助總統,帶領全國各階層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戰爭。在戰爭期間,埃莉諾繼續堅持「新政」,認為美國不能因為戰爭而放棄「新政」,因為「新政」也是一場戰爭,一場針對經濟蕭條的戰爭。她依舊在為婦女的利益四處奔波,提倡婦女走出家門,走進工廠,支援戰爭,號召婦女參政,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為此,埃莉諾督促建立特別的社會服務機構,來減輕在職母親們的負擔,同時,要求公司堅決執行戰爭勞工委員會及「同工同酬」的新政策。在捍衛並支持婦女進入工廠勞動的運動中埃莉諾遠遠地走在時代的前面。
❻ 為國作出了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1、林巧稚(——1983),著名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1929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並被聘為協和醫學院婦產科醫師。後任婦產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兩次出國,在英國倫敦醫學院、曼徹斯特醫學院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進修。回國後,歷任協和醫院、友誼醫院婦產科主任兼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市婦產科醫院名譽院長、全國婦聯副主席等職,她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2、張鈺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學家。福建閩候人。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天文研究所所長。 1946年再次赴美, 從事天文研究活動。1948年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學家。福建閩候人。1913年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拉特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博士。1921年回國,曾任塘沽永利鹼廠總工程師、南京永利硫酸銨廠廠長、永利化學公司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任重工業部化學局顧問、化工部副部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全國科協副主席。他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美國化工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的名譽會員。
4、丁穎(1888——1964),著名農業科學家、水稻專家。廣東茂名人。1912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范。1913年赴日本留學,攻讀農業科學。1924年回國,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並曾被授予民主德國農科院通訊院士、全蘇列寧農科院通訊院士等稱號。
5、熊慶來(1893——1969),雲南彌勒人。1906年考入雲南高等學堂。1913年赴比利時留學,後轉赴法國,先後就讀於格倫諾勃爾大學、巴黎大學、蒙柏里大學和馬賽大學,於1920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學術論文《關於整涵數與無窮極的亞純涵數》獲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他創辦了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學系,最早把近代數學引進中國,致力整涵數、亞純涵數、代數涵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對我國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定義的無窮極被國際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也稱熊氏定理)。
6、湯飛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深造。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細菌學系主任、上海醫學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設計的簡陋設備製造出我國第一批青黴素。他是我國第一個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黴素生產車間、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和第一個正規卡介苗實驗室的創辦人。1948年,在第七屆國際微生物學會上被選為常任理事。 曾任衛生部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稱為「湯氏病毒」。
7、張孝騫(1897——1987),湖南長沙人。192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湘雅醫學院。曾任湖南湘雅醫學院院長、協和醫院內科教授、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8、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1924年,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建築碩士、美術學士學位。他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大廈的設計,被普林斯頓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等職。他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長期從事教育事業和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工作,曾參加國徽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他所撰寫的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獲「全美最優秀出版物」稱號。
9、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發展作了大量工作。
10、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阿基米德、牛頓、富蘭克林、達爾文、麥克斯韋、赫茲、玻爾、弗米、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海森堡、洛侖茲、安培、巴斯德、沃森 克里克、費曼、奧本海默、戴維、法拉第、倫琴、哈恩、湯姆遜、瑞利、哈伯
❼ 蘭州大學 吉林大學
你好 我是吉抄林人 現在江蘇上襲學 說一下我的看法 總體實力來說 吉林大學 更好一點 就業 也是 吉林大學 好 但是吉林大學的化學比較厲害 物理就差一點; 蘭州大學的物理很強的 憑自己的喜好 但是勸你一句 除非你真的喜歡做科研 不然這種純理論的 學科 本科 就業比較困哪
❽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新增名單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張偉平,43, 基礎數學南開大學
龍以明,58,數學南開大學
王恩哥,50, 凝聚態物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鈺,62, 凝聚態物理南京大學
吳岳良,45, 理論物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離子體物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學部(6人)
張 希 ,41, 高分子化學和物理清華大學
宋禮成,69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段 雪, 50,化工(應用化學)北京化工大學
趙東元,44 ,物理化學復旦大學
柴之芳,64 ,放射化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無機化學北京大學
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 (7人)
孟安明,43 ,發育生物學 清華大學
趙進東,50, 植物生理學、藻類學 北京大學
武維華,50, 植物生理中國農業大學
陳潤生,66 ,生物信息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楊煥明,54 ,基因組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張明傑,40,結構生物學香港科技大學
謝華安,65, 植物遺傳育種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地學部(4人)
張經 ,49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華東師范大學
周衛健,54,放射性碳年代學與全球變化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姚檀棟,52, 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氣動力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1人
技術科學學部:5人 當選院士
(共35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孫昌璞 46 理論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數學 四川大學 3 羅 俊 52 引力物理 華中科技大學 4 鄭曉靜(女) 51 力學 蘭州大學 5 席南華 46 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化學部(8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萬立駿 51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學、環境化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5 陳小明 47 無機化學 中山大學 6 周其林 52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香港科技大學 8 塗永強 50 有機化學 蘭州大學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庄文穎(女) 60 真菌學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豐 45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北京大學 3 林鴻宣 48 作物遺傳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內科學(腎臟病學) 南方醫科大學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學 清華大學 地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周衛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2 鄭永飛 49 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 莫宣學 70 岩石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4 陶 澍 58 環境地理 北京大學 5 翟明國 61 前寒武紀地質與變質地質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術科學部(4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劉國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國核試驗基地 2 許寧生 51 真空微納光電子學 中山大學 3 懷進鵬 46 計算機軟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4 陳定昌 72 導航、制導與控制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 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於起峰 51 實驗力學、精密光測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 王曦 42 材料科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3 王光謙 47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清華大學 4 王自強 70 固體力學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5 王錫凡 73 電力系統 西安交通大學 6 申長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術 鄭州大學 7 劉竹生 69 火箭總體設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2011年12月9日下午在北京公布該院2011年院士增選結果,從314名有效候選人中,經材料公示、通信評審、會議評審暨選舉和後續的審查確認、審議批准等環節,最終產生51名新院士,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2.6歲。經過此次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總人數為727名。
經院士推薦、通信預選和全體院士無記名投票選舉等環節,中科院2011年新增選產生9名外籍院士,分別來自美國、日本、法國、以色列、英國等5個國家,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3名,至此,中科院現有外籍院士總人數為64名。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
(共51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王廣厚 71 原子分子與團簇物理 南京大學 2 張維岩 55 激光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物理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3 張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論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4 陳永川 47 應用數學 南開大學 5 武向平 50 天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6 袁亞湘 51 運籌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7 高鴻鈞 47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8 鄂維南 47 數學 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9 潘建偉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田 禾 48 精細化工 華東理工大學 2 劉忠范 48 物理化學 北京大學 3 嚴純華 50 無機化學 北京大學 4 張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 武漢大學 5 李亞棟 46 無機化學 清華大學 6 楊學明 48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7 趙進才 50 環境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朱玉賢 55 植物生理學 北京大學 2 張學敏 47 醫學 軍事醫學科學院 3 張明傑 44 結構生物學 香港科技大學 4 李 林 5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5 趙玉沛 56 外科學(普通外科) 北京協和醫院 6 康 樂 52 昆蟲學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7 黃路生 46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江西農業大學 8 舒紅兵 44 細胞生物學 武漢大學 9 葛均波 48 心血管內科 復旦大學 地學部(10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單位 1 萬衛星 52 空間物理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廣玉 68 大氣物理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3 劉叢強 55 地表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4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5 郭華東 60 遙感科學與應用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6 高 山 49 地球化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7 龔健雅 54 測繪科學與技術 武漢大學 8 傅伯傑 53 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9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學 廈門大學 10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 西北大學 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李樹深 48 半導體器件物理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2 楊學軍 48 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系統軟體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3 鄭建華 54 密碼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 4 金亞秋 64 電磁散射與空間遙感信息 復旦大學 5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處理 西安交通大學 6 梅 宏 48 計算機軟體 北京大學 7 黃 維 48 有機光電子學 南京郵電大學 技術科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朱 荻 57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 張統一 61 力學 香港科技大學 3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4 鄭 平 75 工程熱物理 上海交通大學 5 南策文 48 復合材料 清華大學 6 賴遠明 48 土木工程(寒區工程)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7 翟婉明 47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學 8 雒建斌 49 機械設計及理論 清華大學 9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學與工程 西北工業大學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共9人,分學科領域按姓氏音序為序) 序號 姓名 年齡 國籍 專 業 工作單位 1 戴維·格羅斯David Gross 70 美國 理論物理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2 弗朗斯瓦·馬蒂Francois Mathey 70 法國 化學 中國鄭州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3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73 日本 有機化學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理化學研究所 4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74 以色列 生物化學 以色列理工學院 5 蒲慕明Muming Poo 63 美國 神經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6 羅伯塔·魯德尼克(女)Roberta L. Rudnick 53 美國 地質學-地球化學 美國馬里蘭大學 7 劉必治Bede Liu 77 美國 信息處理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8 飯島澄男Sumio Iijima 72 日本 納米科學 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學 9 羅格·歐文D. Roger J. Owen 69 英國 計算力學與工程 英國斯旺西大學 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共53人,分學部以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向濤 50 凝聚態理論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2 孫鑫 74 凝聚態物理 復旦大學 3 勵建書 53 數學 香港科技大學 4 汪景琇 69 太陽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5 陳十一 56 力學 北京大學 6 陳恕行 72 數學 復旦大學 7 歐陽頎 57 凝聚態物理 北京大學 8 周向宇 48 基礎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9 趙政國 56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
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丁奎嶺 47 有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 方維海 57 物理化學 北京師范大學 3 馮小明 49 有機化學 四川大學 4 李永舫 64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5 楊秀榮
(女) 67 分析化學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6 張洪傑 59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7 張濤 49 化工(工業催化)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8 韓布興 55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9 謝毅
(女) 45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金力 50 進化遺傳學 復旦大學 2 趙繼宗 67 神經外科學 首都醫科大學 3 施一公 46 生物物理學 清華大學 4 桂建芳 57 魚類遺傳育種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5 高福 51 病原微生物學與免
疫學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
院微生物研究所 6 韓家淮 53 細胞生物學 廈門大學 7 韓斌 50 作物遺傳與基因組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8 程和平 50 細胞生物學和生物
物理學 北京大學 9 赫捷 52 胸外科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地學部(10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王成善 61 沉積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 王會軍 49 大氣科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3 吳立新 46 物理海洋學 中國海洋大學 4 張培震 57 地震動力學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5 陳駿 58 地球化學 南京大學 6 金之鈞 55 石油地質學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
探開發研究院 7 周成虎 48 地圖學與地理信
息系統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8 郭正堂 49 新生代地質與環境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崔鵬 55 自然地理學與水土保
持學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
環境研究所 10 彭平安 52 有機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王立軍 66 光電子學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
理研究所 2 王巍 46 導航、制導與控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 3 尹浩 53 通信網路與信息系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六十一
研究所 4 呂建 53 計算機軟體 南京大學 5 郝躍 55 微電子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6 龔旗煌 48 非線性光學、超快光
子學 北京大學 7 譚鐵牛 49 模式識別與計算機
視覺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技術科學部(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丁漢 49 機械電子工程 華中科技大學 2 方岱寧 55 固體力學 北京大學 3 成會明 49 材料科學與工程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4 劉維民 50 潤滑材料與技術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5 李應紅 50 航空推進技術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 6 邱勇 48 有機光電材料 清華大學 7 何滿潮 57 礦山工程岩體力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8 金紅光 56 工程熱物理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9 高德利 55 油氣鑽探與開采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按英文姓氏音序排序) 序號 姓名 年齡 國籍 工作單位 專業 1 克里斯汀·阿芒托
Christian Amatore 62 法國 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化學 2 弗萊明·貝森巴赫
Flemming Besenbacher 61 丹麥 丹麥奧胡斯大學 物理化學 3 阿龍·切哈諾沃
Aaron Ciechanover 66 以色列 南京大學 生物化學 4 雅各布·帕里斯
Jacob Palis 73 巴西 巴西國家純數學與應
用數學研究所 數學 5 拉奧
C. N. R. Rao 79 印度 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
魯先進科技研究中心 化學 6 蘇布拉·蘇雷什
Subra Suresh 57 美國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 材料科學、
固體力學 7 王曉東
Xiaodong Wang 50 美國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生物化學 8 邁克·沃特曼
Michael S. Waterman 71 美國 美國南加州大學、清
華大學 計算生物學 9 張首晟
Shou-Cheng Zhang 50 美國 美國斯坦福大學 凝聚態/材
料物理
❾ 求助大神:加油向未來里那個英國皇室化學家戴維的具體信息是什麼呀
漢弗里·戴維(Humphry Davy)是英國化學家。年12月17日生於康沃爾郡彭贊斯,1829年5月29日卒於瑞士日內瓦。1802年開創了農業化學。1807年用電解法離析出金屬鉀和鈉;1808年分離出金屬鈣、鍶、鋇和鎂。1813年他在法國研究碘,指出碘是與氯類似的元素,並制備出碘化鉀和碘酸鉀等許多碘的化合物。後還證實金剛石和木炭的化學成分相同。1815年發明礦用安全燈。1817年發現鉑能促使醇蒸氣在空氣中氧化的催化作用。
1778年12月17日,戴維出生在英格蘭彭贊斯城附近的鄉村。父親是個木器雕刻匠。戴維6歲入
1812年,他受封為爵士,出版了《化學哲學原理》。
1813年他任命法拉第為他的助手,使這個貧窮的訂書工逐漸成為著名的科學家。這是戴維對科學事業的又一重要貢獻。
1820年,戴維被選為皇家學會會長。
1829年,在日內瓦逝世,終年51歲。
❿ 《納米催化材料》論文參考文獻
[1] Yu,M.-F.,Files,B. S.,Arepalli,S.,Ruoff,R. S. Tensile loading of ropes of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Phys. Rev. Lett. 2000, 84 :5552~ .
[2] J. Hone,B. Batlogg,Z. Benes,A. T. Johnson,J. E. Fischer. Quantized Phonon Spectrum of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Science, 2000, 289 (5485) :1730 - 1733 .
[3] Li Wenzhen, Liang Changhai, Qiu Jieshan. Carbon Nanotubes as Support for Cathode Catalyst of a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Carbon, 2002, 40(7) :787 .
[4] N. M. Rodriguez M. S. Kim F. Fortin I. Mochida and R. T. K. Baker. Carbon deposition on iron-nickel alloy particle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1997, 148 (2) :265-282 .
[5] R. Gao, C. D. Tan and R. T. K. Baker. Ethylene hydroformylation on graphite nanofiber supported rhodium catalysts .Catalysis Today, 2001, 65 (1) :19-29 .
[6] Cuong Pham-Huua,Nicolas Keller a,Gabrielle Ehret c,et al. Carbon nanofiber supported palladium catalyst for liquid-phase re-actions:An active and selective catalyst for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 into hydrocinnamaldehyde[J] .Journal of MolecularCatalysis A:Chemical. 2001, 170 :155-163 .
[7] P. A. Simonov, A. V. Romanenko, I. R. Prosvirin et al. On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of H_2PdCl_4 with the surface of graphite-like carbon materials .Carbon, 1997, 35 :73-82 .
[8] Rodriguez N M. Review of Catalyst of a catalytically growncarbon nanofibers[J] .Mater Res, 1993, 8 (12) :29-33 .
[9] Chamber A,Nemes T,Rodriguez N M,et al.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 supported nickel parti-cles.1.Comparison with other support media[J] .Phys ChemB, 1998, 102 (12) :2251-2258 .
[10] Park C,Baker R T K.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supported nickel particles.2.The influence of the nanofiberstructure[J] .Phys Chem B, 1998, 102 (26) :5168-5177 .
[11] Park C,Baker R T K.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supported nickel particles.3.The effect of chemical blocking on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J] .Phys Chem B, 1999, 103 (13) :2454-2460 .
[12] Mestl G,Maksimova N I,Schlogl R. Catalytic activity ofcarbon nanotubes and other carbon materials for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ylbenzene to styrene[J] .Stud Sur SciCatal, 2001, 40 :2066-2072 .
[13] Keller N,Maksimova N I,Roddatis V V,et al. The cata-lytic use of onion-like carbon materials for styrene synthesisby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ylbenzene[J] .AngewChem Int Ed, 2002, 41 (11) :1885-1888 .
[1] 李權龍,袁東星,林慶梅. 多壁碳納米管的純化[J]. 化學學報, 2003,(06) .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 條
[1] 項麗. 應用納米碳管固相萃取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研究進展[J]. 安徽農學通報, 2008,(21) .
[2] 張曉明,王洪艷,李俊鋒. 改性MWNTs/納米HA/PLA骨修復材料的制備[J].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2008,(04) .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1 條
[1] 韓素芳. 普魯士藍類化合物/碳納米管修飾電極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學, 2007 .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8 條
[1] 張娟玲,崔屾. 碳納米管/聚合物復合材料[J]. 化學進展, 2006,(10) .
[2] 溫軼,施利毅,方建慧,曹為民. 壓縮集結碳納米管電極對活性艷紅染料的電催化降解研究[J]. 化學學報, 2006,(05) .
[3] 張新榮,姚成漳,王路存,曹勇,戴維林,范康年,吳東,孫予罕. 甲醇水蒸氣重整制氫的高效碳納米管改性Cu/ZnO/Al_2O_3催化劑[J]. 化學學報, 2004,(21) .
[4] 唐文華,鄒洪濤,張艾飛,劉吉平. 碳納米管純化技術評價與研究進展[J]. 炭素, 2005,(03) .
[5] 陳燦輝,李紅,朱偉,張全新. 二茂鐵及其與DNA復合物的電化學行為[J]. 物理化學學報, 2005,(10) .
[6] 方建慧,溫軼,施利毅,曹為民. 碳納米管電極電催化氧化降解染料溶液的研究[J]. 無機材料學報, 2006,(06) .
[7] 趙弘韜,張麗芳,張玉寶. 碳納米管純化工藝的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 2008,(26) .
[8] 李權龍,袁東星. 多壁碳納米管用於富集水樣中有機磷農葯殘留的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4) .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4 條
[1] 王哲. 多壁碳納米管的形態控制及場發射性能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7 .
[2] 鄧春鋒. 碳納米管增強鋁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組織性能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7 .
[3] 胡長員. 碳納米管功能化及其負載非晶態NiB合金催化劑的加氫性能研究[D]. 南昌大學, 2006 .
[4] 米萬良. 多孔陶瓷負載碳納米管膜的制備及其氣體滲透性能[D]. 天津大學, 2005 .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8 條
[1] 張仲榮. 氣相色譜應用於尾氣排放的分析技術研究[D]. 天津大學, 2006 .
[2] 張娟玲. 多壁碳納米管/聚乙烯醇復合材料膜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天津大學, 2006 .
[3] 王翔. 催化裂解無水乙醇制備納米碳管研究[D]. 西北工業大學, 2007 .
[4] 張麟. 碳納米管改性雙馬來醯亞胺復合材料的研究[D]. 西北工業大學, 2007 .
[5] 李柳斌. 聚氯乙烯的熔融共混改性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 2008 .
[6] 高遠. 碳納米管/丁苯橡膠/天然橡膠復合材料結構與性能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學, 2007 .
[7] 華麗. 大孔徑CNTs功能化處理及NiB/CNTs合金催化性能研究[D]. 南昌大學, 2006 .
[8] 儀海霞. 碳納米管球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學, 2007 .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 條
[1] 李權龍,袁東星. 碳納米管作為吸附劑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A]. 第二屆全國環境化學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 2004 .
[2] 徐雪梅,黃碧純. 碳納米管負載V_2O_5脫氮催化劑的研究[A]. 第五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