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教授大學
㈠ 忻州師范學院歷史學不在主校區嗎
忻州師范學院
編輯
Xinzhou Teachers College
忻州師范學院(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始建於1958年,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學校,[1] 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坐落在佛教聖地五台山腳下的溫泉之鄉——山西省忻州市。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本部有3個校區,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40萬平方米,有23個教學系部,32個本科專業,27個專科專業。教職工1200餘人,專任教師近800人,其中,山西省教學名師16人,碩士以上學位教師近500人,副高以上職稱教師300多人。院本部在校全日制普通本專科生近16000餘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7000餘人。
創辦時間
1958年
所屬地區
中國 山西 忻州
學校類型
師范
屬性
省屬本科高校
主管部門
山西省人民政府
類別
公立大學
學校官網
http://www.xztc.e.cn
學校代碼
10124
圖集
學校概況歷年分數線招生簡章
目錄
1 辦學歷史
2 辦學條件
▪ 院系專業
▪ 師資力量
▪ 學科建設
▪ 教學建設
▪ 教學成果
3 學術研究
▪ 研究成果
▪ 科研機構
▪ 學術資源
4 文化傳統
▪ 學校標識
▪ 社團建設
5 現任領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忻州師范學院
英文名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簡 稱
忻州師院
創辦時間
1958年
類 別
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
師范
屬 性
省屬本科高校
所屬地區
中國 山西 忻州
現任校長
張虎芳
主管部門
山西省人民政府
校 訓
厚學啟智、修德樹人
主要院系
中文系,外語系,數學系,化學系,教育系,物理系,電子系,體育系
學校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和平西街10號
學校代碼
10124
主要獎項
高校兩基工作先進單位
郵 編
034000
辦學歷史
編輯
合並前:
忻縣區師范專科學校
1958年6月,忻縣區師范專科學校成立。
1959年9月,忻縣區師范專科學校與大同師院合並組建為晉北師專。
1962年7月,晉北師專裁撤。
忻縣地區五七學校
1965年2月,忻縣地委、忻縣專署籌辦耕讀師專。耕讀師專附設在忻縣師范,共招收學生92名。
1966年5月,忻縣專區耕讀師范專科學校成立。
1966年8月,忻縣專區耕讀師范專科學校納入國家計劃,從9月1日起由省核定編制,經費列入省高教事業支出項。
1969年11月,忻縣專區耕讀師范專科學校與忻縣師范等7所區直學校合並組建為「忻縣地區五七學校」。
忻縣地區師范專科學校
1972年1月,經忻縣地區革命委員會研究決定,撤銷「忻縣地區五七學校」,成立忻縣地區師范專科學校。
1973年9月,忻縣地區師范專科學校改建為忻縣地區高級中學。
山西師范學院附屬
1978年1月,經山西省計劃會議研究決定,成立山西師范學院忻縣地區專科班。
1981年1月,山西師范學院忻縣地區專科班與忻縣師范分離,設立獨立的財務帳目。
忻縣師范專科學校
1982年10月,忻縣師范專科學校成立。
1984年8月,忻縣師范專科學校更名為忻州師范專科學校。
忻州師范專科學校
1984年8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忻州師范專科學校成立。
忻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1998年9月,忻州師范專科學校與忻州地區教育學院、忻州職工大學合並組建忻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1998年10月,忻州師范專科學校與忻州地區教育學院、忻州職工大學、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忻州分校合並組建成為以師范教育為主,包括成人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在內,面向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普通專科學校——忻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合並後:
忻州師范學院
2000年3月,忻州師范
校園
高等專科學校與忻州師范學校合並組建成立忻州師范學院。忻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忻州師范學校建制同時撤銷。
2000年6月,忻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忻州師范學校合並組建成立忻州師范學院。[2]
辦學條件
編輯
院系專業
2016年學校官網顯示,院本部有中文系、化學系、數學系、生物系、地理系、外語系、計算機系、歷史系、政治系、物理系、電子系、教育系、法律系、經管系、會計系、舞蹈系、音樂系、美術系、體育系、思政部、公共外語部、基礎部、成人教育學院、電大部、軍事教研室等23個教學系部。36個本科專業,27個專科專業。[3]
院系
專業
中文系 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4]
數學系 本科:應用數學[5]
生物系 本科:生物科學、生物技術[6]
地理系
本科:地理科學、旅遊管理
計算機系 本科:計算機科學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7]
政治系 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8]
物理系 本科:物理學、物理學教育[9]
電子系 本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
教育系 本科:教育、心理學、學前教育[10]
法律系
本科:法學
專科:法律專業[11]
經管系 本科: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12]
會計系
本科:會計電算化、會計學[13]
音樂系 本科:音樂學、音樂表演[14]
體育系 本科:體育教育[15]
美術系 本科:美術學、書法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3月,學院有教職工1200餘人,專任教師近800人,其中,山西省教學名師14人,碩士以上學位教師近500人,副高以上職稱教師300多人。[3] 1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院級教學團隊。
山西省優秀教學團隊:有機化學教學團隊[16] (帶頭人:趙明根教授)
院級教學團隊:有機化學教學團隊(帶頭人:趙明根教授)、物理化學教學團隊[16] (帶頭人:張海榮)
學科建設
2016年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12個院級重點建設學科,[17] 2個為省級重點扶持學科。[3]
院級重點建設學科:物理化學、課程與教學論、人文地理學、區域經濟學、應用數學、體育教育訓練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現代史、宗教學、思想政治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音樂學
省級重點扶持學科:物理化學、中國古代文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6月,學校有5個省級品牌專業和特設專業、7個省級精品課程、6個省級普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
省級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化學、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歷史學、物理學[3]
省級精品課程:現代漢語、有機化學、普通心理學、儀器分析、文學概論、中國近代史、計算機導論[3]
省級普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計算機實驗室、地理實驗室、現代教育中心實驗室、工商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室[3]
教學成果
王秋生主持的「地方師范院校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榮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截至2014年3月,學校的「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的實踐與理論探索」、「地方師范院校藝術教育與地方文化結合創新教學探索——《黃河管子聲》的實踐」、「現代漢語課程建設與改革」、「以案例教學推動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等4項成果榮獲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
學術研究
編輯
研究成果
2012年至2013年,學院編寫教材12部,發表中文核心期刊103篇,被三大檢索收錄論文26篇,其中被SCI收錄9篇、EI收錄16篇、ISTP收錄1篇,發表省級論文296篇,專著9篇,編著18篇。[18]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5月,學院有13個學術研究機構。[3] 省級高層次研究機構1個。[19]
校級研究機構: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所、五台山文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山西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陶行知研究會、元好問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所、忻州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忻州方言與文化研究中心、材料科學研究所、生化分析材料研究所、區域規劃發展研究與開發中心
省級高層次研究機構:五台山文化研究所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2016年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圖書館藏書130多萬冊,數字化資源4900GB,其中電子圖書200GB。[3]
學術期刊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創刊於1985年,雙月刊,主要欄目包括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問研究、徐繼畲研究、文學研究、語言學研究、政史研究、哲學研究、法學研究、經濟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數理研究、生化研究、體育研究等。
文化傳統
編輯
學校標識
校訓
厚學啟智、修德樹人
厚學啟智是講加強學習,不斷積累知識,作為一名老師,用淵博的知識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修德樹人是要求學生要提高道德修養,以德立身,用良好的品德來影響和塑造人,即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意思。[20]
社團建設
影視文藝類:東曉影評社
文體類:世紀圓夢藝術團、交誼舞協會、街舞協會等
實踐類:大學生創業學會、海夢社等,
文學類:遺山文學社
研究類:陶研社
公益類:政史系的愛心社、法律系的法源社、教育系的心理協會
望採納
㈡ 清華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導師都有誰
·教授
包林 蔡軍 陳進海 陳輝 陳池瑜 戴順智
杜大愷 鄧偉 代大權 華健心 杭間 何潔
林樂成 呂敬人 李睦 盧新華 李硯祖 李象群
李靜傑 柳冠中 陸志成 李正安 李薇 劉臨
魯曉波 李當岐 劉巨德 馬泉 馬怡西 孫玉敏
蘇丹 宋立民 史習平 尚剛 唐緒祥 田青
唐薇 王建中 王宏劍 吳冠英 王玉良 王培波
魏小明 王敏 王明旨 王洪亮 王鐵牛 彥東
楊永善 嚴揚 曾成鋼 鄒文 鄭藝 趙萌
張夫也 鄭曙暘 周浩明 鄭寧
·副教授
白芸 程向君 陳立 陳磊 陳楠 陳輝 (雕)
陳曉林 陳岸瑛 杜異 董書兵 付志勇 方曉風
關東海 洪興宇 黃艷 洪麥恩 姜竹青 賈京生
焦寶娥 蔣紅斌 金劍平 金納 蔣智南 李莉婷
劉吉昆 李朝陽 魯閩 劉北光 劉振生 劉志國
劉希倬 李泓 李家騮 劉鐵軍 馬賽 聶躍華
潘毅群 秦岱華 邱松 邱新良 曲欣 秦寄崗
邱耿鈺 孫嘉英 宋克 蘇民安 蘇華 石沖
石玉翎 石振宇 申偉 田旭桐 王耀玲 王紅衛
魏二強 王君瑞 王國勝 郗海飛 胥建國 忻東旺
許正龍 肖文陵 楊冬江 袁佐 楊靜 楊陽
楊霖 祖乃甡 臧迎春 周尚儀 張寶華 朱小珊
祝重華 張雷 張旭晨 張虹 張敢 鄭宏
張月 周華南 趙健 周劍石 章星 張歌明
張磊 張火炎 張樹新 張弓
·講師
白明 崔彥偉 崔笑聲 范寅良 管沄嘉 關琰
李天元 李鶴 劉立宇 陸永慶 劉新 劉強
李秉孺 李迎軍 李颯 劉東雷 梁雯 寧凝凝
聶影 邱才楨 千哲 唐林濤 塗山 吳瓊
王之綱 吳波 王悅 汪建松 王輝 文中言
王小蕙 王小義 冼楓 原博 於歷戰 楊建軍
葉健 周岳 趙超 張紅娟 祝卉 張烈
張茫茫 張柏萌
·助教
尹航
㈢ 忻這個姓的出處
忻氏本是稀見姓氏,在現代又因人才濟濟而為人們所熟見,但忻氏見諸文獻始於何時呢?
我們查找了目前所能見到的宋代人名索引,雖有忻氏之姓氏,但沒有忻氏之人名,唐代以前則更是難以查稽。
所幸能從宋代著名大學問家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看到了「談論既,悅忻如」 一句,並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見《姓纂》」 。可見在宋時的《姓纂》一書中已收有「忻」姓。
對此,我們尚不滿足,因為僅憑王應麟一家之說,還只是孤證,最好能找到《姓纂》這本書。可惜我們現在很難見到這本書,全國善本書目中也沒有記錄哪家圖書館藏有此書。在目前能見到的宋代所有的姓氏書中,如在宋代鄧名世所編撰的《古今姓氏書辨證》現存版本中,也沒有介紹忻氏,真是旁證難求。
幸運的是我們查找到宋代姓氏書的版本記錄。據《叢書集成》本的《古今姓氏書辨證》校勘記介紹,南宋紹興年間刊本的《古今姓氏書辨證》目錄中有忻姓,歸在上平聲二十一欣部。然而可惜的是這個刊本是個殘本,二十一欣部正好殘缺,我們仍然無法了解忻姓的來源。
盡管如此,我們已為忻姓始見於宋人著作找到的旁證,證明了忻姓最早已在宋代為人所知。而這也符合《鄞東陶公山忻氏支譜》中所言忻氏始祖始於宋的說法,以文獻相證,應可有一個結論了。
㈣ 浙江農林大學怎麼樣
我說些作為學生的感受:
學校環境是很好的 學風也不錯
不過宿舍沒空調沒熱水器 食堂專還可屬以價格實惠
大一六人一間 大二以後四人一間 門口小吃餐館很多很方便
去杭州40-50分鍾 坐車較方便 就是時間久
林業專業都不錯 老師還都是蠻好的 主要是看你抱什麼專業
㈤ 忻建敏的介紹
忻建敏 女, 1962年2月生,大學文化,中共黨員,哈爾濱市第69中學高級教師、自畢業參加教育工專作以來,她一直擔任屬班主任,在教育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所帶的95屆畢業班升入省市重點、中專的學生有70人,獲得了「狀元班」稱號。幾年來所教班級的合格率達到百分之百,在教育管理方面創建了「班級三百分管理法」,特別是轉化後進生工作有獨到之處。總結教育管理經驗.在全市大會進行交流,受到各方面贊譽,先後獲首屆「舒美爾恩師獎」、報達師德獎、「十佳教師」等榮譽,她在教學方面刻苦研究,創建了「問題導學模式」,受到中華學法委員會領導的認可,並在1998年召開的全國現場會上交流。她先後獲市「十大傑出青年」、市拔尖人才、市青年科技獎等榮譽。其事跡經常被《哈爾濱市日報》、《新晚報》等報道。
㈥ 西北民族大學 重慶文理學院 忻洲師范學院 咸陽師范學院 重慶三峽學院 湖北師范學院 傷丘學院多少分能上
重慶文理學院的體育專業很好,個人建議報重慶文理學院比較好,第一是比較有把握上,比較穩妥,第二是體育專業是這個學校的王牌專業。選學校是其次,選學校的王牌專業比較好
㈦ 關忻老師是誰
關忻老師,生於抄1976年1月1日,祖籍山東曲阜,畢業於吉林大學法律系,曾就職於中國民生銀行五年,中國著名演講家、教育家、策劃家、人生潛能激勵專家歐陽維建老師的五大弟子之一;"與成長有約"教育聯盟主席,中國名師課博會授權講師;中國財商打造第一人;感恩動力專家,被媒體譽為「感恩教育三大演說家之一」,國內數百所大中小學榮譽校長。
關忻老師在銀行工作期間,是兩萬名職員中唯一一個半年時間連升三級的高管,在職五年時間里,面試、培訓超過3000人,為中國的家庭教育亮起來,他走遍大江南北公益演講過千場,為了研究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和出路,他走訪的家庭超過1000戶,經他親自輔導的父母和孩子超過5000人!
他立言發誓:為中國的家庭教育正本清源!
㈧ 忻尚龍的介紹
忻尚龍,青年作家,洛陽人,生於1988年,本科學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內結業於文壇的最高學府、容文壇的「黃埔軍校」——魯迅文學院第十五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曾出版散文集《故都風流》,小說《北魏的那一段驚弦》(由二月河作序,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閻連科、河南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佩甫、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等三位著名作家作評)。文章發表於《新民晚報》、《新聞晚報》、《解放日報》、《文匯讀書周報》、《申江服務導報》、《大眾衛生報》、《勞動報》、《福州日報》、《青年導報》、《大河報》、《鄭州日報》,《東方今報》、《教育時報》、《牡丹》、《回族文學》、《文化時報》、《洛陽日報》、《洛陽晚報》等報刊雜志。
㈨ 北京電影學院怎麼樣
簡介:北京電影學院是亞洲規模最大、世界著名的電影專業院校,也是北京市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歷史沿革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該所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 辦學規模 北京電影學院佔地105畝。全日制在校學歷生近3000餘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留學生、在職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班、進修及培訓生3000人左右。學校正在建設新校區,佔地667畝,規劃在校全日制學生6000人。 辦學特色 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學校建立了完整、科學的電影學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學為主體,涵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電影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北京電影學院以其辦學思想科學化、專業架構整體化、教育體系系統化、人才培養精英化、學校功能一體化、實踐教學規范化、教學保障現代化的辦學優勢,在中國電影高等教育領域處於領軍地位。經過60餘年的積淀,形成了以「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校訓,「修身、勤學、精藝、踐行」的校風,「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學校精神為核心的大學文化體系。以此為基礎,學校致力於發展適應中國電影強國建設需要的電影教育,培養有所敬畏、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優秀電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2011、2012年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推出的全球25 所最佳電影院校的排名中,我校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三名。 人才隊伍 北京電影學院有教職工527人,其中專任教師287人,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15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教師中大部分是國內外電影專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優秀教師或者電影藝術家,具有豐富的電影人才培養、電影技術應用開發和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在電影創作、教育和學術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過國內外影視創作的多項大獎。 學科專業設置 北京電影學院擁有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等三個一級學科,具有系統、科學的電影學科專業體系。現有文學、導演、攝影、電影學和影視技術等5個系,表演學院、聲音學院、美術學院、動畫學院、管理學院、攝影學院、國際交流學院、數字媒體學院、視聽傳媒學院、高職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11個分院及研究生院、基礎部和培訓中心,共計19個教學實施單位,涵蓋了電影創作的每一個行當,囊括了電影創作的全部環節,是唯一能獨立進行故事片創作的院校,電影學學科綜合實力領軍全國,位列世界前茅。 硬體設施 北京電影學院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專業教室和專業試驗室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錄音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認證的實驗室,聲音實驗中心是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電影學院社會實踐橫店影視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28萬元以上,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科研和師生藝術創作的需要。 國際交流 北京電影學院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用國際化辦學提升辦學水平。1984年成為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合會)的會員學校;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2002年當選為該組織亞太地區電影年會的執行主席。2008年11月,學院成功舉辦了「2008北京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大會」,來自全球48個國家的近百所成員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長及代表出席了大會。學校先後與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近30所電影院校建立了電影專業教育、學術研究、教師互訪與創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關系。先後聘請了38名國內外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電影學術理論研究專家、學者為學校客座教授及兼職教授。學校每年還聘請外籍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交流。學院派出大量教師「走出去」,與各個國家電影院校進行學術訪問、專業交流,執行創作、教學和科研合作項目。先後在近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北京電影學院學生電影作品展」,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影院校學生合作拍攝紀錄片、動畫片。「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於2002年由學院教授、著名導演謝飛創辦,至今已連續舉辦15屆,得到世界各地影視院校學生和教師的高度評價和熱情參與,每年都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影視院校的近千部影視作品參展,已成為在亞洲舉辦的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學生電影節;「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創辦於2001年,至今已連續舉辦17屆,是中國最具權威的青年原創動畫作品展示和學術研討交流活動,被稱為中國動畫短片的「奧斯卡」,參賽作品已從國內擴大到了國外,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我校是首都北京對外留學生教育、教學最有影響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榮獲北京市留學生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的稱號。 學術交流 學校是亞洲電影學術交流的中心,先後開展了學院大講堂、學院放映廳、校友攜片交流、人文講堂、大師作品回顧展-世界電影大師作品回顧展等各類活動,舉辦了文學系金字獎、攝影系先力獎、 「動畫學院獎」、導演系導演獎、表演學院獎、聲音學院獎等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活動,邀請了國內外的世界著名電影藝術家、理論家、管理和技術專家等來校任職、講學、交流。 校園生活 北京電影學院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頗具「電影味」。學校有大學生電視台、大學生藝術團、大學生記者團、青年志願者協會、創業聯盟等優秀學生社團,各系(院)有青年記錄影像小組、銳影評團、電影合作社等優秀學生社團。每年舉辦藝術創作、作品展映、佳作評選、各國電影周、民族電影周、電影音樂會、體育節、校園文化節、校園歌手大賽、藝術院校女生節、首都高校最社團之夜等各類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其中校園歌手大賽已經成為首都高校優秀學生活動品牌。學校注重實踐教育,構建了以軍訓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和畢業聯合作業及畢業實習為一體的實踐教育體系,京城內外,大江南北,處處留下同學們的足跡和思想歷程。學校通過校園網、《校報》、《校刊》、大學生電視台、校園廣播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宣傳櫥窗等宣傳陣地,立體地呈現出一個校園環境優雅、學術氛圍濃厚、電影特色突出的大學校園。 育人成就 建校60餘年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數萬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其中有陳強、趙聯、龐學勤、於洋、許還山、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李文化、魏鐸、沈傑、阿達、吳貽弓、丁蔭楠、胡炳榴、陳家林、韋林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王好為、黃蜀芹、廣春蘭、李前寬、顏學恕、滕文驥、郭寶昌、翟俊傑、韋廉、陳凱歌、田壯壯、吳子牛、張藝謀、黃建新、魯曉威、尤小剛、顧長衛、張黎、侯詠、趙非、王小列、肖鋒、趙小丁、陶經、李少紅、胡玫、陳國星、霍建起、尹力、馮小寧、何群、唐國強、寇振海、宋春麗、肖雄、張鐵林、劉佳、周里京、方舒、張豐毅、謝園、沈丹萍、王志文、許晴、胡亞捷、蔣雯麗、徐靜蕾、黃磊、趙薇、陳坤、何琳、黃曉明、張元、王小帥、賈樟柯、陸川、王全安、余男、柳雲龍、袁立、黃渤、姚晨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和知名的電影藝術家及電影專業人士。他們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的中堅力量。 研創實力 北京電影學院是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掛牌單位。根據教學和藝術創新以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學院建有電影理論研究所、數字電影技術研究所、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中日動畫漫畫研究中心、中國動畫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中國電影高新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影教育信息情報研究中心和《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中國動畫產業年報》、《中國電影產業年報》編輯部等研究機構。2007年成為首家主持國家「863」項目的藝術院校。2012年,參與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申報成功北京市2011計劃培育項目——中國電影高新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產,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據不完全統計,青年電影製片廠創作或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77個。其中,《鄰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選1999年新中國電影五十年優秀影片五十部;《離開雷鋒的日子》、《沖天飛豹》、《秋菊打官司》、《勁舞蒼穹》、《大沙暴》、《台灣往事》和《婼瑪的十七歲》等獲得多項「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創作的影片,多次榮獲國外電影(文化)獎項和國內影視獎項。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所拍攝的一萬余部電影作品中,由我校師生校友擔任主創的佔70%左右。學校的教師和畢業生,多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政府「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種國家級重要獎項,獲獎影片上百部(次)。教師和畢業生榮獲包括奧斯卡、柏林、戛納、威尼斯、東京等重大國際電影節的多個獎項。 發展遠景 自新世紀以來,北京電影學院從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和學校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自覺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標准來培養電影專業人才,明確提出到2020年左右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電影學院。當前,學校正緊緊抓住國家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電影強國的重大歷史機遇,著力推進「5+1」戰略,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電影學院而努力奮斗!
㈩ 徐州工程學院信電工程學院的師資力量
信電工程學院經過近幾年努力,通過引進和培養相結合,使學院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均有了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為主,老中青結合、綜合素質較高、教學科研能力較強,發展趨勢良好的骨幹教師隊伍。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104人。其中正高職稱4人,副高職稱19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1人;在讀博士11人,專任教師具有碩士學位的比例超過75%,教師中有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人,計算機硬體類課程教學團隊為校優秀教學團隊。在校本、專科學生1900多人 。
教授 唐翔(博士) 代月明 姜代紅 鮑蓉(博士) 邵曉根
副教授 李德傑 程紅林 戴磊 王立文(博士) 李愛梅 呂興軍 周維武 劉紅玲 吳濤 浦江 翁東風 吳長春 喬淑雲 樊兆峰 黃為勇(博士) 高玉芹 鞠訓光(博士) 席建中 周宏生 王建穎(博士) 武長柱 焦炳連
講師 周鼎 李燁陽 於民蓮 阮少偉 胡波 徐亞峰 宋紅君 侯雷 厲丹(博士) 陳蘇海 韓迎朝 孫艷紅 陳維寧 郝心耀 陸楊 任春美 申珅 武蕾娜 侯晶晶 宋蕊 李子龍 張麗娜 喬良才 黨向盈 孫天凱 田雋(博士) 孫金萍 孔磊 肖洋 王朝陽 康曉鳳 王逢州 楊興運 胡局新 丁賓(博士) 趙文婧 田傳耕 田秀玲 陳豹 潘曉博 丁洪影 賈燕玲 朱永紅 張艷華 王義 徐曉菊 陳奎(博士) 於蕾 肖理慶 王仁麗(博士) 王海洋 韓成春(博士) 周慧 吳曉楠 朱衛東 林青眉 黃剛 王小磊 朱淼
助教 庄金鑫 王爍 劉妍 沈忻 靳艷輝 程曦 周潔 徐瑋瑋
高級實驗師 王建川
中級實驗師 趙海峰
實驗員 徐俊 袁媛
其他 王德志 佟恆樂 高鵬 胥斌 安媛 紀素艷 院黨委書記、院長 邵曉根教授
副院長 鮑蓉 教授
副院長 席建中 副教授
黨委副書記 朱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