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台灣大學教授周志文

台灣大學教授周志文

發布時間: 2022-11-27 18:40:31

❶ 河南省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千百年來,從中原大地走出來的千古風流人物如滔滔黃河之水,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引領著中華文明的進程,也以不同的方式訴說著河南昔日的榮光。據統計,在二十四史中立傳的歷史人物有5700餘人,其中河南籍的歷史名人為912人,占總數的15.8%。
僅列出出生於河南的:
1、 政治家:黃帝,顓頊,帝嚳,舜,商湯,殷紂王,蘇妲己,姜子牙,伊尹,鄭庄公,子產,百里奚,商鞅,信陵君,呂不韋,李斯,陳勝,吳廣,張良,陳平,桑弘羊,晁錯,張釋之,劉秀,鄧禹,袁紹,司馬懿,司馬昭,冉閔,謝安 ,謝玄,王審知,楊行密,翟讓,長孫無忌,上官婉兒,陳元光,姚崇,唐玄宗,趙匡胤,富弼,司馬光,高拱……
2、 軍事方面:風後,吳起,張良,馬武,馮異,袁紹,司馬懿,郭嘉,荀攸,荀彧,徐庶,典韋,黃忠,鄧艾,謝玄,冉閔,張巡,石守信,岳飛,岳雲,史可法……
3、 思想家:老子,莊子,列子,商鞅,申不害,韓非,李斯,蘇秦,張儀,墨子,呂不韋,范縝,韓愈,劉禹錫,玄奘,程頤,程顥,邵雍……
4、 文學家:許穆夫人,李斯,莊子,韓非,賈誼,張衡,阮籍,蔡邕,蔡文姬,阮瑀,應瑒,潘安,謝靈運,干寶,范曄,元稹,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李賀,劉禹錫,韓愈,岑參,崔顥,司馬光,陳摶,蔣湘南……
5、 科學家:扁鵲,石申,墨子,孫叔敖,鄭國,許慎,張衡,張仲景,馬鈞,一行,李誡,朱載堉……
6、 著名商人:商祖王亥,商聖范蠡,商神白圭,儒商鼻祖子貢,愛國商人玄高,著名商人呂不韋……
7、 民族英雄:冉閔,謝安,花木蘭,岳飛,史可法……
8、 書畫家:邯鄲淳,吳道子,褚遂良,鄭道昭,劉德生……

❷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文《聽聽那冷雨》正文

《聽聽那冷雨》具有百讀不厭的藝術魅力,無愧於佳作中的精品,是高中新課標選修課本中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文《聽聽那冷雨》正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選修課文《聽聽那冷雨》正文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裡來的。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這樣想時,嚴寒里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恩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櫃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網路全書。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之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第三次去美國,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兩年。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雲牽霧。一來高,二來干,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里“盪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里的風看。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露入看無”的境界,仍須來中國。台灣濕度很高,最饒雲氣氛題雨意迷離的情調。兩度夜宿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綴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樣睡去。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沖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溪頭的山,樹密霧濃,蓊鬱的水氣從谷底冉冉升起,時稠時稀,蒸騰多姿,幻化無定,只能從霧破雲開的空處,窺見乍現即隱的一峰半塹,要縱覽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兩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頭諸峰玩捉迷藏的游戲。回到台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問,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山在虛無之間罷了。雲絛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由來予人宋畫的韻味。那天下也許是趙家的天下,那山水卻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筆像中國的山水,還是中國的山水上只像宋畫,恐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台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王禹的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據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住在竹和筒裡面,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誇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於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於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來,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延長復加深。然後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風自每一個角落裡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雲。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奏,單調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澤國水鄉,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嚙於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幺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輓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

在舊式的古屋裡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聽台風台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挾,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蠍殼上嘩嘩瀉過。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牆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濕舊式的庭院了。

在舊式的古屋裡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穀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濛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台北你怎麼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現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牆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的韻里找。現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馬車的時代去後,三輪車的夫工也去了。曾經在雨夜,三輪車的油布篷掛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愛,而且躲在警察的轄區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隻手裡握一隻纖纖的手。台灣的雨季這么長,該有人發明一種寬寬的雙人雨衣,一人分穿一隻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無論工業如何發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跟女友共一把雨傘,該是一種美麗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戀,有點興奮,更有點不好意思,若即若離之間,雨不妨下大一點。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的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後向對方的唇上頰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生在法國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數的雨傘想不會為約會張開。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菜市來回的途中。現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握著雨傘。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岩削成還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高中語文選修課文《聽聽那冷雨》作者簡介

餘光中,現代詩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詩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代表作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鍾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文正文相關文章:

1.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背誦課文

2.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背誦課文

3. 高中語文必修1-5必背課文篇目(人教版)

4.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文小狗包弟正文

5.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目錄

6. 高中語文人教版《別了,“不列顛尼亞”》正文

❸ 三月曝書怎麼樣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志文先生,同時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近期主編了一套集子「台灣學人散文叢書」,囊括了台灣最著名的學人,其中有我屬意的林文月先生。部分篇章早已讀過,像是見了老朋友一般。 林先生有三重身份:翻譯家、學者和散文家,她自己也曾撰文《我的三種文筆》,她的對於這三種文筆的收放自如叫人敬佩。追憶逝水年華,林先生簡單的筆觸,寫盡了人生況味,歡愁歲月,讀來細膩沉靜,飽含深情。名作《從溫州街到溫州街》寫兩位學界耆宿的情誼和年華的逝去,偏又是淡淡的筆法,唏噓不已,不覺就沉浸其中。林先生的游記書寫並不拘泥於走馬觀花,也並不大發感慨,只切進小小的影像予以表達內心的感受。 《意奧邊境一瞥》中,一位年輕女子同時過境,遞出去的是一枚巧克力糖而非護照,中年警衛左顧右盼之後收下糖果,隨後他的女兒來給父親送物什,這枚巧克力糖便到了少女的車籃。林先生的美食文章也是她寫作之餘的又一美好享受,生活的煙火氣息傳遞了最朴實的情懷。 「白雲悠悠,三月的陽光熙和溫暖。今日無風,正宜曝書」,於是在陽光下自然地憶起外祖父與台靜農先生,筆墨輕淡。舊時煙雲,溫柔地洶涌而來,「人海茫茫,許多人和事都像過眼雲煙似的消逝了,但是有些甜蜜而微不足道的往事,卻能這樣子叫人懷念」。

❹ 誰寫的「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這句話是南懷瑾寫的。

原句: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賞析:為了所謂的追求,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到頭來,人們發現這些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實際上,這句話表達了一種人生境界,「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拓展資料: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參考資料:

南懷瑾-網路

❺ 中國數學家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一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一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里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共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一個特徵》(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范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台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鍾。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台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一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徵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一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一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摘自《女數學家傳奇》 徐品方編著 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9.50元
回答者:孤單的帆船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5 21:37

長知識了
回答者:benjaminlr - 江湖新秀 五級 1-9 10:02

在中國,數學的起源也可追溯到遠古。到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八世紀),「數」作為貴族弟子必習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已形成專門的學問,有些知識後成為中國最早的兩部傳世數學著作——《周捭算經》與《九章算術》的部分內容。

《周捭算經》同時也是一部天文著述,作者不詳,成書年代據考當不晚於公元前2世紀。《周捭算經》在數學方面最主要的有勾股定理、分數運算及測量術等。

《周捭算經》本文沒有給出勾股定理的證明,但《周捭算經》趙爽注中的「勾股圓方圖」說,卻蘊涵了迄今所知中國古代最早的勾股定理證明。趙爽,字君卿,生平不詳,大約生活於後漢三國時期(公元三世紀前期)。「勾股圓方圖」說短短五百餘字,概括了整個漢代勾股算術的主要成就。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數學經典,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劉徽《九章算術注序》稱《九章》是由周代「九數」發展而來,並由西漢張蒼、耿壽昌等人刪補。近年發現的湖北張家山漢初古墓竹簡《算數書》(1984年出土),有些內容與《九章算術》類似。可以認為,《九章算術》是從先秦開始在長時期里經眾多學者編纂、修改,約於西漢中葉(公元前一世紀)最後成書。

《九章算術》採用術文統率例題形式,全書共收246個數學問題,分成九章(①方田,②粟米,③衰分,④少廣,⑤商功,⑥均輸,⑦盈不足,⑧方程, ⑨勾股)。《九章算術》所包含的數學成就是豐富的和多方面的,最著名的如分數運演算法則、雙設法(「盈不足」術)、開方法、線性方程組消元解法(「方程術」)及負數的引進(「正負術」)等,都具有世界意義。

《孫子算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的國家,春秋戰國之際已普遍應用的籌算,即嚴格遵循了十進位值制。關於算籌記數法現在僅見的資料載於《孫子算經》。《孫子算經》三卷,作者名不詳,成書年代約為公元4世紀,該書上卷是關於籌演算法則的系統介紹,下卷則有著名的「物不知數」題,亦稱「孫子問題」。

《張丘建算經》——百雞術

《張丘建算經》三卷,據錢寶琮考,約成書於公元466~485年間.張丘建,北魏時清河(今山東臨清一帶)人,生平不詳。最小公倍數的應用、等差數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雞術」等是其主要成就。「百雞術」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問題。13世紀義大利斐波那契《算經》、15世紀阿拉伯阿爾·卡西< <算術之鑰》等著作中均出現有相同的問題。

賈憲:〈〈黃帝九章算經細草〉〉

中國古典數學家在宋元時期達到了高峰,這一發展的序幕是「賈憲三角」(二項展開系數表)的發現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高次開方法(「增乘開方法」)的創立。賈憲,北宋人,約於1050年左右完成〈〈黃帝九章算經細草〉〉,原書佚失,但其主要內容被楊輝(約13世紀中)著作所抄錄,因能傳世。楊輝〈〈詳解九章演算法〉〉(1261)載有「開方作法本源」圖,註明「賈憲用此術」。這就是著名的「賈憲三角」,或稱「楊輝三角」。〈〈詳解九章演算法〉〉同時錄有賈憲進行高次冪開方的「增乘開方法」。

賈憲三角在西方文獻中稱「帕斯卡三角」,1654年為法國數學家 B·帕斯卡重新發現。

秦九韶:〈〈數書九章〉〉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吉,四川安岳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秦九韶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他早年在杭州「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共18卷,81題,分九大類(大衍、天時、田域、測望、賦役、錢谷、營建、軍旅、市易)。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餘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測圓海鏡》——開元術

隨著高次方程數值求解技術的發展,列方程的方法也相應產生,這就是所謂「開元術」。在傳世的宋元數學著作中,首先系統闡述開元術的是李冶的《測圓海鏡》。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人,曾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軍所破,遂隱居治學,被元世祖忽必烈聘為翰林學士,僅一年,便辭官回家。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其主要目的就是說明用開元術列方程的方法。「開元術」與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法相類似,「立天元一為某某」,相當於「設x為某某」,可以說是符號代數的嘗試。李冶還有另一部數學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講解開元術的。

朱世傑:《四元玉鑒》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學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志,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作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法」(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

華羅庚

「數學,如音樂一樣,以奇才輩出而著稱,這些人即便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才華橫溢。雖然華羅庚謙虛地避免使用奇才這個詞,但它卻恰當地描述了這位傑出的中國數學家。」 --G·B·Kolata

華羅庚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數學家。

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1985年6月12日,中國數學屆隕滅一顆巨星-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不幸因心肌梗塞逝世了。

華羅庚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與多復便函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1957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研究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 「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羅庚一生精勤不倦,奮斗不息,著作很多,研究領域很廣。他共發表學術論文約二百篇,專著有《堆壘素數論》、《高等數學引論》、《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典型群》、《多復變數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分析》、《數論引導》、《數值積分及其應用》、《從單位圓談起》、《優選法》、《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偏微分方程》、《華羅庚論文選集》等12部。

名師與高徒——陳省生和丘成桐

當今世界數壇,設有兩項獎勵,可謂舉世矚目,堪於諾貝爾獎相比.一項是在國際數學家大會頒發的菲爾茲(Fields)獎,這項獎只授予不超過40 歲的年輕數學家;一項是由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於1978年頒發的沃爾夫獎;每獎10萬美元(數目最初於諾貝爾獎接近),授予當代最大的數學家.

1983年,旅美中國年輕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榮獲沃爾夫大獎,而他的老師美籍中國數學家陳省身教授則獲沃爾夫大獎.

陳省身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獲得者,當代世界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現代微分幾何的奠基人.

陳省身1911年10月26日出生於浙江省嘉興縣,陳省身教授是國際數學屆整體微分幾何研究的領導人物.

他1931年在清華大學研究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其題材就是有關"投影微分幾何"的.

他寫的積分幾何,把希拉克學派的積分幾何工作推到了更高的階段.

陳省身對當時數學界知之甚少的示性類理論很感興趣.1945年他發現復流上有反映復結構特徵的不變數,後來被命名為陳省身示性類是微分幾何學、代數幾何學、復解析幾何學中最重要的不變數。「它的應用及於整個數學及理論物理」。(沃爾夫獎評語)魏伊說:「示性類的概念被陳的工作整個地改觀了。」陳省身因建立代數拓補與微分幾何的聯系,推進了整體幾何的發展彪炳於數學史冊。

在將近半個世紀里,陳省身教授在微分幾何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其最突出的有:(1)關於卡勒(Kahleian)G結構的同調和形式的分解定理:(2)歐幾里得空間中閉子流的全曲率和緊嵌入的理論;(3)滿足幾何條件的子流形成唯一性定理;(4)積分幾何中的運動公式。(5)他同格里菲恩(P.Griffiths)關於網上幾何(Web geometry)的工作使這方面獲得新生命,最近的發展(I.Gelfand,R.Mcpherson);(6)他同莫澤(J.Moser)關於CR- 流形的工作最近多復變函數論進展的基礎;(7)他同西蒙斯(J.Simons)的特徵式是量子力學異常(anomaly)現象的基本數學工具;(8)他同沃爾夫森(J.Wolfson)關於調和映射的工作是整體微分幾何的一個問題,在理論物理有重要應用.1959年他在芝加哥大學所撰寫的《微分幾何》是一部經典名著。

丘成桐1949年4月4日出生在廣東省,不久他們全家移居香港,1976年,年僅27歲的丘成桐就解決了微分幾何中的一個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卡拉比猜想的解決,使丘成桐成為數學天空新升起的一顆名星,他除解決了卡拉比猜想外,他還解決了許多停多年毫無進展的問題,例如:(1)正質猜想,(2)實與復的蒙日-安培方程。(3)丘成桐的一系列文章對某些緊流形(或有邊界的流型)上的拉普拉斯運算元的第一特徵值,以及其它的特徵值都作了深刻的估計。(4)丘成桐和肖蔭堂合作,利用極小曲面對弗蘭克爾猜想給出一個漂亮的證明,也就是證明了完備的單連通的、具有正的全純截面曲率的愷勒流形與一個復射空間雙全純等價;(5)丘成桐和米斯克利用三維流形的拓補方法解決極小曲面的經典理論中一些老問題。反過來,他們利用極小曲面理論得出三維拓補學的一些結果:得恩引理和等變環圈定理及等球定理等。

由於丘成桐的出色成就,他1981年獲美國數學頒發的維布倫獎,1983年,他在華沙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榮獲菲爾茲獎是當之無愧的.

吳文俊

數學家。1919年5月12日生於上海市。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法國留學。在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進行數學研究, 1949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被聘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名譽所長、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主任等職。吳文俊主要從事拓撲學、機器證明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突出成果,是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為中國數學研究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2年刊印出版的博士論文《球纖維示性類》是對球纖維理論基本問題的重要貢獻。從40年代起示性類、示嵌類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文俊公式」、「吳文俊示性類」,已被編入許多名著。這方面成果曾獲195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金)一等獎。60年代繼續進行示嵌類方面的研究,獨創性地發現了新的拓撲不變數,其中關於多面體的嵌入和浸入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在龐特雅金示性類方面的成果,是拓撲學纖維叢理論和微分流形的幾何學的一項基本理論研究,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近年來創立了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文俊原理(國際上稱為「吳方法」),實現了初等幾何與微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重要創新改變了自動推理研究的面貌,在定理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並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將引起數學研究方式的變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1978年全國數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機器發現和創造定理的研究方面,以及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樂

數學家。1939年11月10日生於江蘇南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62年畢業,同年考取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秘書長、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楊樂在函數模分布論、輻角分布論、正規族等領域,以其眾多極富創造性的重要貢獻,20年來一直站在世界最前列,是國際上的領頭數學家之一。一、對整函數、亞純函數的虧值、虧量函數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張廣厚合作在亞純函數的虧值數目與Borel方向數目間首次建立了密切聯系;在引進虧函數後,給出有窮下級亞純函數總虧量的估計,從而證明了其虧函數是可數的;給出亞純函數結合於導數的總虧量的估計,徹底解決了著名學者D.Drasin70年代提出的3個問題。二、對正規族作了系統研究,獲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正規定則楊樂建立了正規族與不動點之間的聯系正規族與微分多項式之間的聯系,解決了著名學者W.K.Hayman提出的一個正規族問題等。三、對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的輻角分布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楊樂研究在亞純函數涉及的導數的輻角分布時,獲得了一種新型的奇異方向;對輻角分布與重值間的關系得到了深入的結果;完全刻劃了亞純函數Borel方向的分布規律;與Hayman合作解決了Littlewood的一個猜想。楊樂的上述各項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與許多引用,他所得到的虧量關系,被國外學者稱為「楊樂虧量關系『等。

❻ 《翻譯的技巧》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翻譯的技巧》(錢歌川)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hNn8RGNjT5dtG-qni_4wVQ

提取碼: vp7m

書名:翻譯的技巧

作者:錢歌川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5-7

頁數:416

內容簡介:

本書為錢歌川先生最經典的網路全書式的英語翻譯技巧指南。全書編寫嚴謹、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注重基礎知識點的辨析與講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冊在手,讀者可以在牢固掌握英語語法和句型特點的基礎上,游刃有餘地學習翻譯的技巧。

全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重點為中譯英,系統梳理英語的各種句型,引領讀者迅速進入英語語境;第二編重點為英譯中,包含12項134條語法知識點,基本覆蓋英語常見的慣用句和特殊表現法,令讀者迅速擺脫洋徑浜式英語;第三編主要為長篇的中譯英和英譯中材料,中文材料有淺近的白話和艱深的文言片段,英語材料全取近代人作品,主題多樣,可使讀者接觸到英文表現的各種面貌。附錄部分選取了16篇英美名家代表作的節譯,可為讀者打造直接閱讀文學名著的基礎。全書三編皆附有大量習題以供讀者練習之用,書末提供了詳細的習題答案。

本書不僅適合英語翻譯的從業人員和學生使用,任何渴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的讀者,都可以跟隨本書循序漸進地夯實英語基礎,鍛煉自己的語感,領略中英雙語的語言魅力。

作者簡介:

錢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筆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英語學者。1920年赴日留學。1930年進上海中華書局做編輯,曾參與創辦《新中華》雜志,並擔任《中華英語半月刊》主編,在此期間,將大量精力放在英語讀物的翻譯、編寫、出版方面。1936年入英國倫敦大學研究英美語言文學。1939年回國後,先後在武漢大學、東吳大學等處任教。曾與魯迅、茅盾、田漢、郭沫若、郁達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參與文化運動。1947年春,前往台北創辦台灣大學文學院並任院長。20世紀60年代赴新加坡,先後任義安學院、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歲高齡退出講台,後移居美國紐約。

錢歌川一生發表了大量散文與英語教學資料,包括《翻譯的基本知識》《翻譯的技巧》《英文疑難詳解》《英文疑難詳解續篇》《英文語法作文大全》《論翻譯》《簡易英文文法》《簡易英文動詞》《美國日用英語》《英語造句例解》等,影響深遠。

❼ 法學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紹!

1、江平:
中國著名法學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被收入中國多種版本的著名學者、著名法學家名錄。
2、陳光中
浙江永嘉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30年4月23日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2001年,被中國政法大學授予終身教授稱號。
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他長期致力於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中國司法制度史和國際刑事人權法的研究,為培養法學高級人才,發展訴訟法學特別是刑事訴訟法學,改革和健全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加強刑事司法人權保障,開展國內外訴訟法學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賀衛方
賀衛方無疑是中國當今法學界最有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1960年7月生,山東省牟平縣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1985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並主持《比較法研究》季刊編輯工作。1995年調至北京大學法律學系任教。1992年被聘為副教授,1999年被聘為教授。1993年6-7月美國密執安大學、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學院訪問學者。擔任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4、王利明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黨委原副書記、原副校長(兼)王利明接任常務副校長。
5、梁慧星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2008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66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曾擔任職務: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合同法》起草委員會組長、《物權法》、《侵權法》、《民法通則》起草組核心成員。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起擔任第四屆及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屆特邀咨詢員、公安部第二屆特邀監督員,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物權法》專題講座主講人。主要著作包括:獨著:《民法》、《民法總論》、《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研究》、《民法學判例與立法研究》、《民法解釋學》、《裁判的方法》、《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經濟法的理論問題》、《民法債權》、《物權法》、《中國物權法研究》、《中國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編:《民商法論叢》、《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從書》等。

❽ 對中道思想有研究的人有哪些

試列舉幾位研究《易經》比較有名的名人,我學習《易經》也是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很多精華。

潘雨廷(已故)

潘雨廷(1925—1991),著名道教學者,易學專家,上海人,生前曾任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道教協會副會長。

潘老壽66歲,與著名易學家邵雍一樣,其易學造詣,也是現當代數一數二的。潘老曾經師從師從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馬一浮、楊踐形、薛學潛等諸多國學大家研究中西學術,專心致志於學問數十年,融會貫通,自成一家。

其治學特點是旁徵博引、觸類旁通,著有《周易表解》、《周易虞氏易象釋》、《周易參同契考證》等著作,可謂是解放後集易學大成者。其弟子記述的《潘雨廷談話實錄》裡面有許多潘先生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潘老可惜的是生在兵荒馬亂,中國衰弱的年代,不可避免有種向西方科學學習的傾向,試圖用周易結合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設想偉大,但可行性有待商榷。

傅佩榮

傅佩榮(1950年12月16日—),漢族,祖籍上海,教授。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師從余英時),專攻宗教哲學。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

傅佩榮教授師從一代哲學宗師方東美先生,方東美先生也是位傑出的愛國詩人,被譽為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上的「東方詩哲」 、現代著名哲學家,新儒學八大家之一。

傅佩榮教授西方哲學功底很深,40歲後再轉向東方哲學,能從兩者比較的出發點,發掘很多前人不曾注意的《易經》的另一面,另外傅佩榮教授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也指導了他對《易經》的研究,其提出的「主宰之天、 主宰之天、 自然之天、造生之天、審判之天」的看法,是之前研究《易經》的學者所沒有的獨樹一幟的新觀點,值得探討。

曾仕強

現任台灣智慧大學校長,台灣交通大學教授,台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曾仕強學歷: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著有《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家庭教育》、《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等。

很多人認識曾仕強教授是通過百家講壇上他的節目《易經的奧秘》,說實話曾教授的口才是一流的,講話幽默風趣,把《易經》這部深奧的書講的深入淺出,非常生動有趣。

同時曾教授在講課時,還穿插著介紹管理理論和方法,也讓人耳目一新。曾仕強教授對於《易經》經傳的掌握也是很深入的,他深講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令人記憶深刻的特點。

如果說傅佩榮教授是堂堂正正的儒家式易學,那麼曾仕強教授就帶有一定縱橫家特點的易學。

東漢馬援評價過李廣和程不識:效程不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也;效李廣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我這里大膽的評價一句,學傅佩榮不得,尤為忠厚之士;學曾仕強不得,陷為浮滑之人。希望大家可以注意。

黃鑒

黃 鑒,男 1944年10月生,湖南瀏陽市人。

黃鑒先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易經》進行了長期研究,在學習、應用、弘揚和普及易學上取得了巨大成果,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國內外知名的易學理論家、實戰家。

如果說前三位都是易學的理論派代表的話,那麼黃鑒先生就是易學的實戰派代表。其周易預測、解讀的能力是國內外首屈一指的,而且黃鑒先生有教無類,廣收學徒,培養了眾多的周易高手,其弟子馬萬成、賈雙萍等都是水平非常高的周易預測專家,更為奇特的是賈女士學易時已經年過50,以如此高齡尚能學而有成,足以證明黃鑒先生教學雙長的獨特魅力。

黃鑒先生已將自己的易學思維創建為《易魂-時空網路學》學術體系。該學術的核心是:人們只要任意截取時空中的一點作信息源,就可以獲取我們所需要知道的人與事物的全部信息,乃至與此相關的人與事物的所有信息。認為時空中沒有錯誤的信息,只有判斷錯的信息結論。

這一觀點,也運用在黃鑒先生代表性的「終生卦」中,能通過隨機所起的一卦,來斷出求測人的一生境遇,甚至周遭環境及長相,可謂是神技。筆者也曾經運用黃鑒老師的「終生卦」分析過不少人的一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應驗,可見其理論是扎實可行的。

介紹了以上四位現當代《易經》的名人學者,希望對大家學習《易經》、掌握《易經》的精髓和預測方法,有一定的幫助!

贊同399
143條評論

❾ 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有哪些

1、李子勛:

李子勛,男,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中日友好醫院心理醫生,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學員,心理協會北京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成員。

曾任中日友好醫院心理醫生,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學員,心理協會北京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實話實說》,北京電視台《心理時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星星夜談》、《情感世界》特約心理專家,匯名家網特約講師。《父母必讀》、《女友》、《時尚健康》等健康與時尚雜志的專欄作家。

❿ 《彳亍躓頓七十年 : 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彳亍躓頓七十年》(葉啟政)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ops_NU3O9gVHaRZw9lWPqg

提取碼: pu6a

書名:彳亍躓頓七十年

作者:葉啟政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遠流

出版年份:2013-11-1

頁數:256

內容簡介:

葉啟政出生在日治時期末年的新竹,在肅殺的1950年代就讀於學風開放的新竹中學,培養了對於思想、電影的興趣,並不顧家庭反對,以優異的數學成績考入台大哲學系。

大二轉入心理系,跟著楊國樞先生讀書,當時正是行為主義與實證主義當道的年代,葉啟政一方面受實驗心理學的訓練,另一方面也種下日後出國改念社會學博士的種子。

葉啟政赴美念書時,正逢學生運動風起雲涌、西方馬克思主義左派理論勃興;回台任教,則碰上台灣經濟起飛、社會逐漸穩定、但文化認同的問題與自由民主的推動則漸漸浮上檯面的階段。葉啟政以台大社會系教授的身份向政府提出建言、興辦雜志、發表文章、集會結社,更透過教學啟迪年輕的心靈──後來許多學生在1980年代末參與學運、投身媒體、從事政治。

盡管葉啟政在台灣社會轉型的眾聲喧嘩中曾經發出議論,但他最嚮往的還是獨自一人從事思想工作。從台大社會系退休之後,應世新大學之聘,擔任講座教授,帶領讀書會,潛心著述。

透過葉啟政學生何榮幸的整理執筆,捕捉了年屆七十的葉啟政回憶過往的點滴,把這個人的生命歷程,鑲嵌進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軌跡。

作者簡介:

葉啟政

1943年生於新竹,新竹中學畢業,台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社會學博士。任教於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2007年退休,現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

熱點內容
西南財經大學2016博士錄取名單 發布:2024-05-06 09:59:22 瀏覽:576
經濟法自考本科 發布:2024-05-06 09:26:15 瀏覽:401
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錢彥方 發布:2024-05-06 09:24:56 瀏覽:780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生申請指南 發布:2024-05-06 09:24:48 瀏覽:262
甘肅大學老師因生病被辭退 發布:2024-05-06 09:14:17 瀏覽:645
南昌大學各專業錄取線 發布:2024-05-06 09:13:19 瀏覽:402
青島大學有實踐本科嗎 發布:2024-05-06 08:53:58 瀏覽:86
99年大學專業調整 發布:2024-05-06 08:45:54 瀏覽:968
西安郵電大學英語選課老師推薦 發布:2024-05-06 08:37:38 瀏覽:154
湖州大學城有哪些學校 發布:2024-05-06 08:17:12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