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大學粘土教授

大學粘土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05 15:11:11

⑴ 地質學家工資

從事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質和地球構造、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且成績卓越的科學工作者,稱地質學家。

目錄
著名地質學家
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展開
著名地質學家
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展開

編輯本段著名地質學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

地質學家劉東生
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李捷
(1894~1977),中國地質學家。號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於河北成安縣,1977年1月30日卒於寧夏銀川。1916年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礦

產調查隊隊長,河北建設廳廳長,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管理局地質總工程師,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早年李捷在華北、鄂北、豫南、陝南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發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層》等文。30年代他先後在湖南、廣西、貴州、湖北和江西等省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為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鄂西第四紀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劃分了鄂西山區的
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後,他主要從事水利電力建設中的工程地質工作,為國內眾多水庫、水壩、水電站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隸
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1919)、《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合著,1930)、《廣西羅城黃金寺附近地質》(合著,1936)和《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
紀冰川遺跡》(1959)等。

張宏仁
高級工程師。江蘇鎮江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畢業於蘇聯第
聶伯羅波得羅夫斯克礦業學院地質系。歷任雲南省地質廳地質隊技術負責,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主任工程師,北京市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副隊長、副局長、
高級工程師,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司長、部總工程師,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撰有論文《解滲流問題數值方法對比》等

中國代表、地質學家張宏仁教授當選為新一屆國際地科聯主席。這是中國地質學家首次擔任這一職務。

張宏仁教授曾任中國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組委會秘書長,現任國際地科聯提名委員會、出版咨詢委
員會委員和國際地科聯雜志《地質幕》主編。中國代表當選為國際地科聯的主席,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國際地質大國的地位,說明了國際地學界對中國地質科學研究
工作的重視。

趙金科
地質學、古生物學家。河北曲陽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 30年代,提出震旦紀地槽呈環狀分布於極區泛大陸周圍和內部的理論。30年代後期對廣西西部開展區域地質調查,證實地質力學理論闡述的廣西山字型構造的位置及形跡。40~50年代,研究頭足類化石和二疊、三疊紀地層,取得突破性進展。晚年領導並具體參與對華南二疊系最高層位長興階的層型以及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的專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編輯本段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稱為地核,半徑約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殼,已知最厚處為75公里,最薄處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約35公里。

地核的內層是固體,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在強大壓力下原子殼層已被破壞的超固體。外層是具有液體性質的物質,還推測有電流在其中運動,被認為是地球磁場的本原。外層的厚度約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較多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體固體物質;地幔上部成份與橄欖岩大致相當;與地殼相接部分和地殼均具有剛硬的性質,合稱為岩石圈,厚度約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為一層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厚度約為100公里的軟流圈。

地殼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4%。呈液態的地表水與凍結在兩極地區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層是大氣圈。
大氣主要集中於高度不超過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為主。離地越遠,大氣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變化。在100公里外,大氣逐漸不能保持分子狀態,
而以帶電粒子的形態出現,其稀薄程度超過人造的真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形成能夠阻擋來自太陽和宇宙帶電粒子流沖擊的電磁層。

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通過水的蒸發、凝結、降水和氣體的溶解、揮發等方式互相滲透和影響。固體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氣和水活動的場所。岩石圈的物質也不斷運動 ,並通過火山噴發的形式進入水圈和大氣圈。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這些圈層,是由於其組成物質的重力差異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質點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種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氣和水,並對他們的運動產生了影響。

礦物和岩石

地球的化學成分中,鐵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為氧(30%)、硅(15%)、鎂(13%)等。如果按地殼中所含元素計算,氧最多(46%),
其他依次為硅(28%)、鋁(8%)、鐵(6%)、鎂(4%)等。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為單質,它們的天然存在形式即為礦物。

礦物具有確定的或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徵。組成礦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維空間內周期性重復排列,並具有自己的結構,那麼就是晶體。晶體在外界條件適合的時候,其形態多表現為規則的幾何多面體,但這種情況很少。

礦物在地殼中常以集合的形態存在,這種集合體可以由一種,也可以由多種礦物組成,這在地質學中被稱為岩石。

地球中的礦物已知的有3300多種,常見的只有20多種,其中又以長石、石英、輝石、閃石、雲母、橄欖石、方解石、磁鐵礦和粘土礦物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鐵礦外,它們的化學成分都以二氧化硅為主,石英全為二氧化硅組成,其餘則均為硅酸鹽礦物。

由硅酸鹽溶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構成了地殼的主體,按體積和重量計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見到的則是沉積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壞後,又經過物理或化學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積,經過壓實、膠結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層狀結構特徵的岩石。

在地殼中,在大大高於地表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岩石的結構、構造或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不同於火成岩和沉積岩的變質岩。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類別。火成岩中的玄武岩、花崗岩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構成大陸的主要岩石。形成時代最早的花崗岩,年齡達39億年,而玄武岩是構成海洋所覆蓋的地殼的主要物質,均比較「年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地層和古生物
地層是以成層的岩石為主體,隨時間推移而在地表低凹處形成的構造,是地質歷史的重要紀錄。狹義的地層專指已固結的成層的岩石,有時也包括尚未固結成岩的鬆散沉積物。依照沉積的先後,早形成的地層居下,晚形成的地層在上,這是地層層序關系的基本原理,稱為地層層序律。

地層在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劇烈運動的影響,改變原來的位置,會產生傾斜甚至倒轉,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變形的時
間,仍可以恢復其原始的層序。在同一時間,地球上各處環境不同,在不同環境中形成的地層各有特點。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僅不能形成新的地層,還會因受到剝
蝕而使已經形成的地層消失。

因此,地層學是研究各地區地層的劃分,確定地層的順序和相鄰地區地層在時間上的對比關系的專門學科。它是地質學的基礎,也是地質學中最早形成的學科。

古生物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在地球上生存過的各類生物,一般已經絕滅,它們的少量遺體和遺跡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層中。 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質歷史上生物的形態、構造和活動情況。

對各種古生物進行分類,可以認識生物的演化關系;依據地層中所含化石,可以斷定地層的層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階段性,使這種判斷具有可靠的根據;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習性,還反映出當時地理環境的特點。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質學也是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
地球表層的岩層和岩體,在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都會受到各種地質作用力的影響,有的大體上保持了形成時的原始狀態,有的則產生了形變。它們具有復雜的空間組合形態,即各種地質構造。斷裂和褶皺是地質構造的兩種最基本形式。

地球的岩石圈,已經並還在發生著全球規模的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是 二十世紀地質學對地質構造及地質作用的新認識。其基本內容是,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剛硬的部分,它飄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較大的軟流圈之上。岩石圈中存在著許多很深很大的斷裂,這些斷裂把岩石圈分割成被稱為板塊的巨大塊體,全球可分為六大板塊。

一般認為,主要是地球內部熱的不均勻分布引起了物質對流運動,使岩石圈破裂成為板塊。板塊形成後繼續運動,發生分
離、碰撞等事件。地幔中的熔融物質沿板塊間的拉張斷裂帶擠入,並不斷向斷裂兩側擴展,形成新的洋殼,而部分板塊則隨著載荷它的軟流圈物質向下移動而消失於
地幔之中。

板塊運動被認為是使地殼表層發生位置移動,出現斷裂、褶皺以及引起地震、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等地質作用的總原因,這些地質作用總稱為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改變著地殼的構造,同時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礎。

地質作用強烈地影響著氣候以及水資源與土壤的分布,創造出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這種良好環境的出現,是地球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氣圈和水圈的成分、質量都和現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氣曾經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階段,海水是約在10億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鹽度,生物最早出現在地球形成約10億年以後等等。

地質作用也會給人帶來危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泛濫等。人類無力改變地質作用的規律,但可以認識和運用這些規律,使之向有利於人的方向發展,防患於未然。如預報、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有可能減輕損失。中國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黃河水灌溉淤田壓鹼等經驗,是利用河流的地質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
編輯本段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獎項介紹

四光地質科學獎是中國地質行業最高層次的榮譽獎,1989年1月設立,這一獎勵以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名字命名,是為了紀念他創立地質力學,
從理論上推翻「中國貧油」的謬論,對我國科學和地質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激勵中國的地質工作者獻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共有四個獎項:李四
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者獎、李四光地質教師獎和李四光特別獎。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用來獎勵在野外地質工作中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員,包括長期從事野外地質勘查工作,在工作中有重大新發現、重要新認識,或出色完成某
項地質找礦任務,並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者;通過野外地質工作對國家及地區經濟建設提出建議,經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社會或經濟效益者;創造性地組織和領導野外
地質工作,並卓有成效者。

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者獎用來獎勵在地質科學研究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包括在地質學某學科蜮領域中,有重要的新創
見或發現,或經總結後豐富、發展和提高了某項地質學科領域理論者;在地質實驗工作中,有新的發明創造、改革儀器設備並取得顯著經濟或社會效益,或提出某種
新技術、方法和理論者;通過科研工作,對地質工作及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提出重要建議,並取得顯著社會和經濟效益者;創造性開展科研組織管理工作,並做出重
要貢獻者。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用來獎勵長期從事地質教育工作,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方面表現突出,並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者。

李四光特別獎。專門用來獎勵對地質工作有特殊貢獻的地質工作者,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頒發。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獲獎候選人先由基層推薦,報各自所屬主管部門初評後在頒獎前6個月,也就是4月26日之前向委員
會提供申報推薦材料,由委員會下設的野外地質、地質科研、地質教師三個評獎小組進行分組評審,提出候選人名單,報委員會評選,確定獲獎者。
李四光獎每兩年評定一次,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並作為終身榮譽獎。每次獎勵人數控制在15人左右,其中野外工作者獲獎人數不得少於50%。由「李四光地
質科學獎」委員會負責頒獎,獎品包括證書、獎章和獎金,獎金額度由委員會確定。頒獎日期定於李四光誕辰日,也就是10月26日。1989年李四光誕辰
100周年紀念日時首次頒獎。該獎自設立以來截至2001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第七屆頒獎止,共有117位地質科技工作者獲得這一榮譽。

歷屆獲獎情況
中國科學院院士於崇文教授1991年被授予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2001年度第七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有17位獲獎者。葉連俊、楊起、張彭熹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潘元林、蔣炳南、潘龍駒、王啟民、吳奇之、駱耀南、姜劍虹、王福同等8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王鐵冠、龔再升、廖椿庭、蔣志等4位教授、高級工程師或研究員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杜汝霖、何國琦2位教授獲得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⑵  伊利石粘土(Illite Clay)

一、概述

伊利石粘土是以含伊利石礦物為特點的粘土。伊利石又稱水白雲母(Hydromuscovite),是呈膠體分散狀的水白雲母。伊利石是一種富含鉀的硅酸鹽雲母類粘土礦物,因最早發現於美國的伊利島而得名。其化學式為:

K1-x(H2O)x{Al2[AlSi3O10](OH)2-x(H2O)x

伊利石常呈鱗片狀塊體,白色,不具膨脹性和可塑性,粒度一般小於4μm,呈粘土狀。伊利石粘土除含伊利石外,還常含有石英、白雲母、絹雲母、綠泥石、黃鐵礦、褐鐵礦、高嶺石、金紅石等。

伊利石是白雲母遭受風化作用而轉變為粘土礦物的中間過渡產物。常見於雲母片岩、片麻岩等風化形成的粘土中。也常見於由中、酸性火成岩經風化而形成的土壤中。

我國伊利石粘土礦主要產地有浙江甌海、開化、春安,甘肅天水、西和,河南平頂山等地。其中地質勘探工作做的較詳細的是浙江甌海渡船頭伊利石礦床。河南省平頂山市郊的伊利石礦已探明C級儲量2000萬t,礦床頂板為1~10m厚的第四系殘坡積覆蓋物,礦體厚20~30m。

二、伊利石粘土礦的主要用途和工業要求

1.主要用途

由於伊利石具有較好的吸附性、細膩性、易碎性和白度,因此適用於陶瓷、塑料、造紙和化肥等工業中。

陶瓷工業:用於製造釉面磚、馬賽克、空心磚等;

塑料工業:作填料,具有補強性能;

造紙工業:作填料和塗料。

此外,可作化肥原料,經處理後,製成鉀鈣肥、鉀氮肥、鉀氮混合肥等。

2.工業要求

對伊利石粘土的一般工業要求為:硬度要小,白度高;化學成分中Al2O3、K2O、H2O含量(wB/%)越高越好,Fe2O3+TiO2<0.8%,Al2O3>26%,K2O>4%,SiO2<54%;白度>84%。

出口質量標准見表3-12-1。

表3-12-1中國建築材料及設備進出口公司伊利石粘土出口質量標准

地質工作要求可參照高嶺土礦的要求。

三、伊利石粘土的增白處理

伊利石粘土具有與高嶺土、滑石等相似的性質,主要用於塑料、造紙、橡膠、化妝品、油漆等工業領域。伊利石粘土的白度,是影響其工業利用的關鍵指標。自然界產出的高白度優質伊利石粘土礦很少,大部分伊利石粘土礦因含雜質較多,白度低,只能做低檔原料用。影響伊利石粘土礦白度的主要雜質礦物有鈦礦物(銳鈦礦、金紅石),鐵礦物(褐鐵礦、黃鐵礦等),綠泥石、暗色的石英、長石等,以及無機和有機碳。因此,提高伊利石粘土白度的處理工藝中包括提純工藝。提高伊利石粘土白度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焙燒方法

伊利石粘土礦中往往含有隱晶質無機碳或有機碳,通過焙燒可使之揮發掉。呂憲俊等人對浙東伊利石礦進行過焙燒增白試驗研究,礦石粒度為-2mm,在900℃下焙燒0.5h,白度達到96.2%。原礦由-2mm磨細至-200目佔90%後,焙燒後白度由96.2%降至87.5%。其原因是高溫下Fe2+轉化為Fe3+、銳鈦礦轉型為金紅石所致,隨原礦粒度變細,這種轉化愈趨明顯。

在焙燒前採用酸浸處理,可使鐵含量明顯降低,提高白度效果比直接焙燒好。

2.選礦提純

對伊利石粘土礦一般採用磨礦-分級提純工藝,必要時加磁選作業。分級重選提純主要是將石英等粒度較粗、硬度較大的脈石礦物分離出去。

張凌燕等人對浙江溫州地區的石英型伊利石礦石進行了重選提純增白試驗研究。選礦提純的工藝路線為:粗粉碎→超細粉碎→水力分級→高梯度磁選。最終獲得了白度83.3%、-2μm顆粒含量80.4%的伊利石精礦。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鐵、鈦礦物主要集中在以石英為主的粗粒級中,也就是伊利石礦石的粉碎及超細粉碎的效果對其後續作業影響極大。用CM-300型高速沖擊式粉碎機對石英型伊利石礦石進行了半工業試驗。粉碎機主軸轉速為2400r/min;分級機入料粒度-10μm,轉速為1300r/min。試驗結果見表3-12-2和表3-12-3。

表3-12-2高速沖擊式粉碎機粉碎試驗結果(%)

表3-12-3高速沖擊式粉碎機細粒產品分析結果

從以上兩個表可看出:選擇性粉碎效果好。對細、粗粒產品進行了鏡下觀察和X射線衍射分析,細粒中富集的礦物是片狀伊利石;粗粒級基本上是以石英、黃鐵礦、金紅石及銳鈦礦為主的雜質礦物。粗粒中Fe2O3含量比細粒高7倍,TiO2含量高5倍。經粉碎後排除了50%~70%的鐵、鈦雜質礦物。

超細粉碎效果好,產品平均粒徑1.71μm,-10μm含量達98.8%,為進一步用水力旋流器分級、高梯度磁選等作業提供了良好的入料技術指標。

對於鐵、鈦礦物嵌布粒度微細的伊利石粘土礦,單純採用濕式高梯度強磁選機磁選處理,除鐵效果不佳。潘嘉芬採用磁團聚分離工藝處理劣質伊利石粘土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磁種是天然磁鐵礦粉,濕式高梯度磁選機的場強為1.4~1.5T,礦漿pH值在5.5~6.6之間。除鐵率達53%,白度可提高到79%。

四、伊利石粘土礦的應用

1.製取鉀氮肥

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與其他單位合作,開發出伊利石化學加工綜合利用的工藝路線,產品有活性硅粉、硫酸鋁、鉀氮肥、活性氧化鋁等。並於1995年11月建成一套5000t/a的工業裝置,銷售收入1495萬元/a,獲凈利潤244.25萬元/a,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伊利石粉原料的化學成分見表3-12-4。

表3-12-4伊利石礦化學組成

工藝流程見圖3-12-1。

圖3-12-1伊利石化學加工工藝流程圖

產品質量:氮鉀肥,K2O>11%、N含量>14%;鉀明礬,食用級;硫酸鋁,工業一級;活性硅粉,達到1997年制定的活性硅粉的企業標准;氫氧化鋁,無定形態,純度>99.5%,比表面積≥200m2/g。

因為伊利石浸取是在高溫、加壓及酸性環境中進行,所以必須選擇合適的設備材質以解決腐蝕問題。

富集氧化鉀和改善氫氧化鋁的質量,提高氮鉀肥的總養分,尤其是提高氧化鉀含量,是伊利石綜合利用的關鍵。通過控制酸浸液的濃度、溫度和殘酸量以保證鉀明礬的結晶。

2.作造紙業塗料

長春造紙廠用伊利石進行塗布試驗,各項指標均達工業要求,其中平滑度、光澤度、二甲苯吸附性都超過國標,質量優良,對紅、藍、黑三色油墨吸附性良好。對塗料級伊利石原料要求:純度>98%,粒度<2μm大於95%。

3.作塑膠工業用補強填料

郭國甫、錢定福等人對平頂山市郊伊利石粘土礦進行了開發利用研究,主要用作塑膠補強填料。原礦的礦物成分(wt%)為:伊利石為74,石英為17,長石為4,褐鐵礦(含少量針鐵礦)為3,綠泥石為1,菱鐵礦為1,少量及微量礦物為金紅石、黑雲母、白鈦石等。

加工工藝流程為:伊利石原礦→破碎→造漿→篩分→水力旋流分級→沉澱濃縮→乾燥→風選粉碎→l號產品(包裝入庫)→改性活化→2號產品(包裝入庫)。

表面改性步驟:先將伊利石粉(1號樣)與硬脂酸按100:1.8的比例混配,置密封攪拌器中,控溫80℃,攪拌10min,然後按100:1.5比例加入三乙醇胺,控溫100℃,攪拌15min。按此工藝生產的改性伊利石粉即2號伊利石粉。

1#伊利石粉、2#伊利石粉與陶土、輕質碳酸鈣、超細活性輕質碳酸鈣、白炭黑在橡膠中的補強性能(填料均為50分)比較見表3-12-5。

表3-12-5各種填充料橡膠性能比較

從表3-12-4可以看出:2#伊利石粉的補強效果與超細活性輕質酸酸鈣、白炭黑的補強效果相當。

用1#伊利石粉等量代替輕鈣,拉出300m低壓灌溉用HPVC薄壁管材(110×1.8型)的性能見表3-12-6。

表3-12-6伊利石粉和輕鈣填充產品性能對比

用1#伊利石粉(代替超細活性輕鈣)、2#伊利石粉(代替半補強工業炭黑)各10份,製得兩種混煉膠各1000kg,且內胎壓出、內層簾布壓延工藝性能良好,性能檢測結果見表3-12-7和表3-12-8。執行標準是GB7036—89和GB2977—89。

表3-12-71#伊利石粉生產的內胎性能

表3-12-82#伊利石粉生產的外胎性能

河南省平頂山塑膠助劑廠已建成了年產5000t的濕法加工伊利石粉生產線,產品主要作塑膠補強填料,代替陶土、輕鈣、超細活性輕鈣、炭黑等。生產出的PY系列塑膠補強劑,可替代N500、N600、N700系列炭黑。

福建華僑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研究所利用當地伊利石資源,開發出的橡膠填料可全部或部分取代白炭黑,見表3-12-9。

表3-12-9改性伊利石微粉與白炭黑用於硫化膠的力學性能對比

註:因白炭黑在塑料的配料中以57份為較佳充填量,故以此為比較基礎。

用超細改性伊利石粉替代白炭黑用於橡膠製品中,大幅度降低了橡膠製品的生產成本,具有比較高經濟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1]《非金屬礦工業手冊》編輯委員會,非金屬礦工業手冊(上冊),冶金工業出版社,1992.12。

[2]王濮等,系統礦物學(中冊),地質出版社,1984.8。

[3]呂憲俊等,浙東伊利石礦增白試驗研究,非金屬礦,1997.2期,P.33~35。

[4]潘嘉芬等,山東安丘劣質伊利石開發利用初探,非金屬礦,1997.5期,P.64。

[5]潘嘉芬,劣質伊利石磁種法除鐵工藝研究,礦產保護與利用,1998.3期。P.16~17。

[6]張凌燕等,石英型伊利石礦石選擇性超細粉碎試驗研究,礦產保護與利用,1997.2期,P.23~26。

[7]郭國甫等,伊利石粉料在塑膠製品中的開發應用初探,非金屬礦,1996.1期,P.43~45。

[8]姬清海,平頂山市伊利石在橡膠中的應用研究,礦產保護與利用,1999.3期,P.25~27。

[9]趙繼安,我國伊利石研究開發的現狀及展望,無機鹽工業,1999.4期,P.17~19。

⑶ 西南科技大學非金屬礦研究所

西南科技大學非金屬礦研究所為原國家建材局1988年批准成立的科研機構,現有研究人員9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4 人。

非金屬礦產地質與礦產開發是西南科技大學最早的省部級重點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支撐領域和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在全國非金屬礦領域有較大影響的重點研究方向。非金屬礦研究所在此領域以現代成礦理論、地球化學及成因礦物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非金屬礦床地質及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等。經20多年的研究,在非金屬礦經濟地質與成礦系列、非金屬礦床地質及成因、非金屬礦產開發等重點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所在國內率先採用地球化學和穩定同位素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粘土礦床等非金屬礦床,形成了由教授、博士為學術帶頭人的學術梯隊,並已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同行和地域經濟發展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80~90年代主編並出版了《非金屬礦產地質學》、《非金屬礦勘查與評價》等多部本科統編教材。

研究梯隊在全國較早提出和研究了「非金屬礦床的地球化學」、「非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和「地質體綜合利用」,研究了一系列非金屬礦物資源及其礦產開發,先後完成了10餘項部省級項目,如「蘇州高嶺土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因研究」、加拿大國際開發署資助的「中加礦物科學合作研究」項目及「四川綠柱石輻照改色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出版了《蘇州高嶺土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因》、《中國坡縷石》等專著,發表論文120餘篇,獲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4項,填補了國內非金屬礦研究領域的多項空白,有些項目研究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與校董事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在傅依備院士的指導下開展了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學行為及其地球化學屏障特性的研究,重點研究了非金屬礦對核素的吸附、固化及其廢棄物處置的地質地球化學環境。合作進行了「放射性離子交換樹脂水泥固化改進研究」、「廢物泥漿及廢樹脂水泥固化體性能測試」、「新型富鋁鹼礦渣沸石基鍶銫放射性廢物固化材料」、「放射性廢物的固化基——沸石鹼礦渣膠凝材料的工藝及對鎇吸附評價」等重大科研項目。此外,還先後負責完成和正在進行一系列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主要包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放射性元素U、Sr、Cs的晶格固化處理方法研究」、「放射性核素與固化材料的作用機理」等。共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二、三等獎3項,部分鑒定項目達到了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

研究所具有完善配套的關於非金屬礦物質組成、結構、物理化學性能、礦物加工的相關測試儀器和設備,可以滿足非金屬礦產地質、非金屬礦產開發等研究的需求。

地址:四川省綿陽市西南科技大學非金屬礦研究所 郵編:621010

電話:(0816) 2419275 傳真:(0816) 6089998

郵箱:[email protected] 負責人:田熙(所長)

⑷ 西南科技大學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

西南科技大學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為原國家建材局1993年批准成立的專門從事非金屬礦物材料應用基礎理論、分析測試、加工技術及開發應用研究的科研機構。研究所設2個研究室:礦物晶體化學與礦物功能材料研究室、環境礦物材料與工程研究室。現有研究人員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 人。

礦物材料與應用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金屬礦物應用基礎研究、物理化學性能研究、加工工藝與制備技術研究等。涉及礦物粉體材料、生態環境礦物材料、礦物材料的生物作用、功能礦物材料、納米礦物材料、生物礦物學、合成礦物材料、非金屬礦開發與利用等多個領域。主要研究特色是以礦物晶體化學、應用礦物學和材料科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現代分析測試研究方法,將非金屬礦產開發與國民經濟需要相結合,從非金屬礦產的優良物理化學性能和應用出發,深層次地研究非金屬礦產開發與應用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從適用國民經濟對非金屬礦產資源和性能的要求出發,研究非金屬礦物的應用特性及其提純、改性、改型、納米化等功能化處理與加工方法;從而為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提供優異性能的礦物材料研究和加工工藝技術成果。

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有著長期非金屬礦教學、科研經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萬朴教授的帶領下,提出了非金屬礦開發過程中的「地質體綜合利用」、「非金屬礦物材料」等研究思想,提出了「非金屬礦物超細效應」、「納米礦物材料」、「生態環境礦物材料」、「礦物材料工程」等新概念。與中國地質大學等兄弟院校合作在全國率先培養出應用礦物學碩士、博士研究生,並創立、開辦了「礦物岩石材料」本專科專業。相應的研究成果和學科專業建設經驗在全國有關地質院校得到了推廣和應用,為礦物岩石材料學這一新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框架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從非金屬礦物和岩石的優良理化性能研究入手,在高嶺石、蛇紋石及尾礦、蛇紋石石棉、水鎂石、蛭石、雲母、凹凸棒石粘土、海泡石粘土、膨潤土、煅燒高嶺土、重質碳酸鈣等典型非金屬礦物岩石的應用礦物學及其深層次開發加工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系列成果,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非金屬礦產開發與利用的理論研究體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對非金屬礦產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研究所建設了研究型實驗室:包括應用礦物實驗室、環境礦物材料實驗室、粉體材料與工程實驗室及礦物粉塵/(生物)系統實驗室。學校設有分析測試中心、非金屬礦加工實驗室、礦物材料(製品)檢測實驗室等。

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以應用礦物學研究、非金屬礦產開發與礦物材料研究為突出特色,推進非金屬礦產為主的礦產普查、勘探、開發,與國民經濟更廣泛領域相結合,促進我國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開發高附加值非金屬礦物材料製品,這對建立資源集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在推進非金屬礦產開發與礦物材料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形成,建立礦物材料學科體系及非金屬礦物材料的深度開發應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地址:四川省綿陽市西南科技大學礦物材料及應用研究所 郵編:621010

電話:(0816) 2419276 傳真:(0816) 2419196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負責人:萬朴(所長) 彭同江(常務副所長)

⑸ 北京聯合大學師范教育學院裡面關於美術的專業有什麼哪個好

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藝術設計系成立於1985年,主要開設「藝術設計」專業」,具體包含三個專業方向:服裝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全部為本科四年學制,畢業授予藝術學(文學)學士學位。
目前全系共有教職工51人,其中專業教師45人,均來自全國著名藝術院校,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東華大學、江南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天津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河北師范大學等,職稱序列包括:教授、副教授、講師、高級工程師、工程師等。
本系還聘請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台灣及國內著名理工、藝術類大學的教授、專家及知名人士為名譽教授、專家顧問及兼職教師,參與指導本系專業教學及開展專業學術講座。同時為加強國際合作辦學及學術交流活動陸續派出、引進專業教師及學生進行專業學術交流、考察和出國讀研深造等活動。
自1990年以來,本系利用聯合國世界銀行貸款、北京市政府專項投資及聯大重點示範專業資金發展建設了藝術設計綜合實訓基地及各類專業計算機室、專業實訓室、專業資料室及專業工作室等,擁有各種專業儀器設備500多套及專業書刊資料、教具模型上萬冊(件),總資產達兩千多萬元。其擁有專業設備硬體的先進性,全面性,總數量及進口比率居北京市同類專業之首,部分設備居國際和國內先進水平。
藝術設計系機構設置為:系辦公室、專業基礎教學部、服裝專業教學部、視傳專業教學部、環藝專業教學部、藝術設計研究所。另外還有與專業教學對應的實訓室,主要包括:蘋果計算機實訓室、數碼影視(動畫)設計製作實訓室、數碼(短版)印刷實訓室、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室、網印技術實訓室、傢具設計製作實訓室、模型設計製作實訓室、服裝工藝實訓室、藝術攝影室及藝術設計專業資料室等。
藝術設計系自成立以來,先後為北京市培養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近4000餘人,部分優秀學生已成為所在企事業單位的專業幹部、專業技術骨幹及學術帶頭人,部分教師和學生曾在各種國際國內專業競賽評比、展覽展示及學術研討活動中獲得各種獎勵與榮譽,其中包括國家級「金頂針」金獎,國家奧運會代表團領獎服及比賽服,北歐世家皮草毛皮飾邊服裝設計競賽各類獎項,兄弟杯國際青年設計師大賽獎,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杯」、CCTV「腦白金杯」、「黃金搭檔杯」全國服裝設計暨模特大賽總決賽的金獎、銀獎及銅獎等各類獎項,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主辦「三好杯」學生服裝設計大賽小學組金獎,北京市「群星杯」服裝設計大賽各類獎項,2002年國際商標標志雙年獎銀獎,優秀獎。2002年「科普蘭德-新人杯」全國青年學生室內設計競賽二等獎,2003年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視覺設計大賽暨靳棣強設計獎「未來設計師」銅獎等等。
薄芙麗,畢業於河北大學,碩士,教授,中國動畫協會會員。出版有《粘土人偶角色設計》、《動畫運動規律與應用》、《動漫手繪技法》等。

車岩鑫,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碩士,講師。中國認證服裝CAD設計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學術委員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
陳敏,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碩士,講師。

黃金龍,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北京水彩畫會會員、北京民進畫院理事。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部分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
姜喜龍,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講師,國際設計協會(IDA)中國區高級顧問、韓中住居設計研究委員會研究委員。
金光,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副教授,主持過多項大型廣告設計。

靳長纓,畢業於清華美術學院服裝設計系,碩士,副教授。

景懷宇,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講師。曾獲「中國之星」標志類最佳設計獎、多媒體設計動畫類最佳設計獎和評委獎。
李紅梅,畢業於東華大學服裝學院,碩士,教授。

李江,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碩士,講師。

梁繪影,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講師。

呂林雪,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碩士,講師。

米娜,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講師。中國文化部青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協會會員。多幅作品被國家級、省市級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
滕雪梅,畢業於清華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碩士,副教授。

王蓓,藝術設計系黨總支副書記。

王洪瑞,畢業於清華美術學院,碩士,講師。

王京菊,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高級實驗師。

⑹ 孫均院士的個人簡介和研究方面!!!!!!比較急!!!!!!要詳細的!!!!!!謝謝!!!!!!

孫鈞 (1926.10.23-) 生於江蘇蘇州,祖籍浙江紹興,工程力學家,隧道與地下結構工程專家。長期從事高校地下建築工程專業教學,進行地下結構理論研究,對發展地下結構流變力學、粘彈塑性理論和防護工程抗爆動力學等學科有重大貢獻。出色地完成了多項重大工程、國家基金和科技攻關任務。1976年,他在國內率先為進修人員和青年教師開設了「地下結構非線性靜、動力問題有限元法解析」、「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及「地下結構抗爆動力學」等一批新課程和專題講座,為以後國內這一學科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926年10月23日 出生於江蘇蘇州。1938-1944年 就讀於江蘇省立上海中學,高中工科畢業。1944-1949年 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轉入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專業,獲工學士學位。1949-1951年 先後在上海華東航空處和公共房屋管理處任技術工作。1951-1952年 任上海交通大學助教。1952-1980年 任同濟大學講師、副教授、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同濟大學教務處處長。1980-1981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CSU)土木工程系訪問教授。1980年至今 任同濟大學教授、結構工程系系主任、地下建築工程系名譽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1年11月- 選任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院士)。孫鈞,字秉之,1926年10月23日出生於蘇州,祖籍浙江紹興。1937年「七七」事變後,隨家遷往上海,1938年,考入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初中,1944年,畢業於該校高中工科,同年9月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1945年秋,轉入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49年5月,畢業於該系結構工程專業。孫鈞出身於書香門第,更兼青少年時期接受過著名學府的系統基礎教育,自幼養成了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在大學讀書期間受師長熏陶,牢記「要趁年輕求知慾旺盛且又精力充沛,多讀幾本經典著作,做它幾千道習題,以後一輩子受用不盡」,「做學問也要像建造房屋和橋梁,先要有堅實牢固的基礎」等教誨,曾潛心攻讀S.鐵木辛柯(Timoshenko)的著作《彈性理論》、《板殼力學》、《結構穩定與振動》,以及K·太沙基(Terzaghi)的《理論土力學》,蔡方蔭的《普通結構學》等經典著作,從中汲取豐富的學術營養,為他後來在土木結構工程領域繼續深造和開展學科前沿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949年夏,大學畢業後的孫鈞在上海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參加培訓,接受馬列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革命思想教育。結業後先後在華東航空處研究室和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處擔任技術工作。1951年秋,調至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任助教。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又被調至同濟大學並升任講師,從事工程力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由於諳熟俄語,1954年9月他擔任了在同濟大學工作的前蘇聯橋梁專家的翻譯,學科領域隨之改為橋梁結構與施工,後來就留在橋梁隧道教研室工作。其間結合當年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的工程建設,曾進行預應力混凝土迭合梁和夾板拱木支架及電熱法預應力管柱生產、設計工藝等方面的研究。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初,國家建築工程部要求同濟大學籌辦國內高校第一所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孫鈞受命組建地下建築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並晉升為副教授,學科方向轉為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並從此開始了他在地下工程學術領域從事教育與科學研究工作的漫長生涯。1980年,晉升為教授。在探索地層奧秘、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這塊沃土上,他辛勤耕耘,以累累碩果成長為國內外該學科領域的知名學者。80年代,他歷任同濟大學地下工程系和結構工程系主任、校教務處長和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職務。孫鈞1960年至1961年,他率領部分教師和首屆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學生數十人,負責了我國第一座特大型軍用地下飛機洞庫工程的建設。1965年至1966年,他作為總體設計負責人,主持了上海市第一座地下鐵道車站——迄今國內外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氣壓沉箱工程的勘測和設計工作,並擔任上海打浦路黃浦江越江隧道工程設計和施工的技術顧問,親自參與了該隧道備用車道連續沉井的設計工作。70年代,孫鈞對我國人民防空工程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培養了大批學生,充實了人防工程設計、施工和科研部門的技術隊伍,而且為上海市人防工程示範性地規劃、設計了多處不同等級的人防樣板工程,包括分幾批培訓技術幹部。結合這一時期為數眾多的工程實踐,孫鈞對地下結構設計計算理論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並進而涉獵地下防護工程抗爆結構動力分析等復雜力學領域。1976年,他在國內率先為進修人員和青年教師開設了「地下結構非線性靜、動力問題有限元法解析」、「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及「地下結構抗爆動力學」等一批新課程和專題講座,為以後國內這一學科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980年至1981年,作為訪問教授,孫鈞去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CSU)土木工程系進一步探索研究具有國際水平的地下結構學科理論,並搜集了一批寶貴的實驗、測試資料以及最新參考文獻。回國後不久,他被審批為國內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他作為學科負責人,在同濟大學領導的「結構工程」和「岩土工程」兩個學科被雙雙批准為我國首批重點學科,並於1985年批准建立國內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從80年代初開始,他帶領教師和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結合近20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任務和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以及10多項國家與部委下達的科學基金課題,就發展地下結構流變力學和粘彈塑性理論,以及地下防護工程抗爆動力學等前沿學科進行了深入系統地研究。截至1992年底,他個人或與他人合作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試驗報告有120餘篇,出版專著5部,其中1988 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地下結構》上、下冊一書,曾在1989 年莫斯科國際書展中被評為優秀圖書,並獲1992年度國家建築類優秀圖書二等獎。近20年來,他的研究成果已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3項,以及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6項,由國外頒發的榮譽一等獎1項,連同其他獎勵共約20餘次。許多成果經技術鑒定居國內領先地位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91年11月,孫鈞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同時,他還兼職許多學術職務: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土建、水利、測繪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學部土建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委,全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委會專家組成員,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暨中國國家小組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等等。另外還受聘為長江三峽工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國內最長懸索橋)、北京和上海市地下鐵道工程等等許多重大工程的技術專家和顧問,以及國內若干所重點大學的名譽教授和國外一些大學的客座研究員。技術成就創建高校第一所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在世界各國的文明史上,地下空間的利用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天然洞穴),而現代地下結構工程的大量興建卻僅自20 世紀初才開始。建國初期,我國高校設置有橋梁與隧道工程、采礦工程和水工建築物等有關專業。50年代末起,國內開始規劃籌建各類大型國防和人民防空地下防護工程、地下鐵道、越江隧道、水電站地下廠房和各類水工隧洞等等,迫切需要在最具備條件的同濟大學創辦國內外都還沒有過的「地下建築工程專業」,以培養可以從事上述有關工作的專門科技人才。歷史的重任落到了孫鈞肩上,他擔任了地下建築工程教研室主任,以後又擔任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和結構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劃歸入結構工程系)。在該學科領域,地下建築工程交叉融合了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工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岩石力學以及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等學科的特色,屬於新興邊緣學科。專業創始之初,孫鈞舉步維艱,對教師們提出了「在戰斗中成長」的口號,結合參加國家重大地下工程建設的實踐,一面編寫新課教材,一面開展科學研究,並籌集經費建立地下結構實驗室。他身體力行,除主持學科建設以外,還親自開設了「地下建築規劃與設計」和「地下特種工程(防護結構)」兩門新課,同時招收「地下結構」方面的研究生。到1996年9月為止,該專業已培養本科生1500餘人,他本人已培養畢業碩士生25人,畢業博士生28人,出站「博士後」7人,(現在學碩、博士生18人,博士後2人)。這些人才遍布全國各地的勘測、設計、科研、施工和教學部門,已經或正在成長為我國地下工程建設的中堅力量。孫鈞十分重視師資培養和學科建設。 孫鈞
70年代後期,「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孫鈞就向全體教師提出了「認真讀一本書,在學術上趕上時代發展步伐」的求,並推薦了由C·S·德賽(Desai)編著的《有限元素法引論》。他還將書中內容分成專題,指定教師分工精讀後在教研室作學術報告,隨後開展討論。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教研室的學術空氣很快復甦,學術論文年出版數達到30篇以上,學術水平在短期內躍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師資力量方面,開始時教研室僅有教師12人(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4人),80年代中葉發展為3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講師10人),加上常有約25~30 名在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等較高層次的研究人員,使由他組建並作為學科負責人的教研室與下屬的幾個學科組逐漸成為人數眾多、梯隊級配合理、陣容齊整和十分能團結戰斗的集體。孫鈞常說,「像我們這樣的專業,一定要在所有重大研究領域都有人分兵把關,並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教研室設有設備良好的專業實驗室,並設有結構工程(地下結構方向)、岩土工程、橋梁與隧道(隧道方向)、地震與防護工程(地下防護工程方向)以及地下空間規劃與利用共5個碩士學科點,前兩個還設有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該專業歸屬的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和岩土工程兩個學科,於1987年都被批准為國家首批重點學科,在國際、國內岩土和地下工程界享有聲譽。開拓了地下結構工程力學本世紀60年代,奧地利專家L·V臘布西維茲(Rabcewicz)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用於隧道設計與施工的新技術,簡稱新奧法(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NATM)技術。這類技術的基本要點,是依靠由多種量測手段獲得的信息對隧洞開挖後圍岩的動態進行監控與預測,並據以指導隧道支護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在支護結構型式上,新奧法技術摒棄了以整體式混凝土襯砌被動地支撐洞室圍岩的傳統做法,改由適時構築的柔性、薄壁、能與圍岩緊密貼合的錨噴網支護以保護與加固圍岩、而又以圍岩的自承與自穩能力為主體的天然承載結構,使其能以依靠自身能力保持持續穩定,從而達到省工、省料和降低造價的目的。70年代以來,國內對這類技術逐漸重視,並開始在工程實踐中推廣應用。孫鈞不僅熱心關注在國內推廣採用新奧法技術,
孫鈞
而且專心致志於以力學原理對其作出理論解釋和制定錨噴支護優選方案的研究,深入探討施錨區圍岩抗剪強度的提高等問題,並在逐步取得成果後,開拓了新的學科分支——地下結構工程力學,使新奧法技術不僅更加完美地應用於一般隧道工程建設,而且適用於大型復雜的地下廠房結構等的設計和施工。在創立新學科分支的過程中,孫鈞結合所承擔重大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將岩土力學、工程計算力學、地下結構與施工,以及系統分析與優化理論等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對大型復雜地下工程結構物建立了可考慮不同工況、不同施工受力階段、逐次分步開挖效應以及相鄰洞室開挖優化步驟比選的施工模擬理論,包括制定相應的分析手段和編製程序軟體。這一重大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地下結構的理論內涵,而且為現代地下工程實用計算理論的建立、完善並使之走向規范化奠定了基礎。有關成果已於「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間在多處水電站地下廠房、隧洞和礦山井巷工程中被採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與經濟效益。在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方面,孫鈞對非連續岩體「隧洞圍岩——支護系統」的蠕變機理與時效應力重分布,軟弱岩體和飽和軟粘土的非線性流變屬性,滲水岩體中膨脹圍壓、滲流與蠕變的耦合力學效應及其對圍岩穩定性和隧洞支護受力影響等地下結構理論的前沿課題進行了系統深入地研究,共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委博士點基金與上海市科委基金課題11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地下防護結構抗爆動力學研究領域,孫鈞對錨噴支護的抗爆動力性能以及坑道、地道結構在核爆沖擊波作用下與岩土介質動力相互作用的力學機理與力學分析計算等開展了理論研究,建立了新的分析手段與數值計算方法。這項成果不僅得到廣泛應用或納入規范,而且對該分支學科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為地下工程建設默默奉獻的尖兵孫鈞歷來不做空泛的學問,反對「理論一大套,實際不對號」,他的學風嚴肅而活潑。他十分重視以理論作指導為地下工程建設事業多做貢獻,不僅多次親自主持重大工程的規劃與設計,而且總是結合在實際工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開展科學研究。70年代後期起,孫鈞在參與雲南魯布革水電站地下廠房設計研究的過程中,承擔了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水電站地下廠房圍岩——支護系統的粘彈塑性分析」的研究任務,並以這一工程項目為依託,完成了中國科學院基金項目「非連續岩體地下結構粘彈塑性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於1987年組織了部級專家評議,認為這個項目「研究工作學術上有創新,其理論分析部分達到了國際水平,並能注意將理論研究成果應用於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80年代中期,他又結合天生橋一級電站的建設,積極承擔了水電部「七五」攻關項目「天生橋一級電站導流隧洞全斷面開挖的實驗與理論研究」。嗣後又陸續接受或承擔的大型水電站地下廠房和各類水工隧洞科研咨詢任務有:天生橋二級電站、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青海拉西瓦電站、四川二灘電站和雲南小灣電站等等。同一期間,孫鈞還主持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淮南煤礦軟岩井巷預制大弧板支護研製與工業性試驗」的研究,所得成果對指導軟岩巷道掘進與礦山開采有重要價值。他的地下結構施工模擬與開挖時空效應的力學分析理論還被應用於某大型國防極軟岩坑道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工程建設逐漸掀起熱潮。國內各大城市相繼興建地下鐵道、地下車庫、地下商城和商業街綜合體,孫鈞擔任了北京和上海市地鐵建設的技術顧問,以及迄今國內最大的上海市人民廣場地下車庫與地下商城工程和全國各地許多重大工程建設的技術顧問。此外,他還親自主持了青島市地下鐵道合理埋深的研究、江陰長江大橋與過江隧道的比選研究以及廣州虎門懸索橋錨碇工程質量評價與工程對策研究等項任務,為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付出了汗水和辛勞。進入90年代以來,他又作為長江三峽工程的外聘專家,為船閘高邊坡岩體的局部穩定與閘室的變形控制,多次下川江、攀上子嶺而勞碌奔波;為上海寶鋼三期工程外港建設在酷暑中伏筆書寫研究報告,肩負了一位院士應該挑起的為國分憂的歷史重擔。數十年來,孫鈞跋山涉水地趕赴一個又一個工地,進行現場勘察和調查研究,獲取從事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90 年代初,他曾一年中幾次在滬渝航道上奔波,為了成渝一級公路上幾座隧道設計方案的比選,為了搞清華蔭山大斷裂與地下採掘的內在聯系,巴山蜀水之間留下了多少他的足跡。為了檢查現場測試儀表裝置,他曾步入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地下洞室內數公里,早年還曾踏遍了吉林邊塞地區的許多崇山峻嶺,深入淮河南北的地下深處逾千米,針對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主意、想辦法,最終努力探求他所要求的「最優解」。80年代以來,孫鈞在結合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開展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取得的成果已產生巨大的技術與經濟效益。例如他通過對成渝一級公路4座長大隧道運營通風、出入口照明和光過渡設計所作的研究,提出了改用縱向全誘導式射流通風取代橫向通風以及採用改善洞口照明的計算機監控以取代洞外光過渡的設計構思,使得僅一座隧道就可為國家節約投資約3000萬元。
孫鈞
興趣——鍥而不舍的動力孫鈞取得上述學術成就的原因,他自己認為僅是那麼簡單而又發人深思:「幾十年來,使自己忘我以求、鍥而不舍的動力,可說只是『興趣』兩字。」「因為有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我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學問上的真理時,就會因為有了一股莫大的、自發的熱愛情感而痴心、入迷。」「誰也沒有要求我這么做或那麼做,但老牛不鞭自奮蹄啊!這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每天要吃飯、要睡覺一樣。」孫鈞還動情地說,「不管學習什麼,只要刻苦鑽研進去,就會感到知識之廣、之深真是浩如煙海,越學越有興味,鑽研與興趣形成了良性循環。這樣,成功也就在向您招手了。」90年代是孫鈞功成名就的年代,雖然他年逾古稀,然而他卻仍然興趣不減當年,還是幾十年如一日意氣風發地率領學科組全體成員努力攀登新的學術高峰。主要論著1 孫鈞,吳逸群.岩土介質中應力波傳播問題的有限元法分析.岩土工程學報2 孫鈞,侯學淵上海地區圓形隧道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土木工程學報
孫鈞3 孫鈞.地下抗爆結構有限元數值分析的若干課題.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4 孫鈞,侯學淵主編.《地下結構》上、下冊(專著),北京:科學出版社5 孫鈞,章旭昌.軟弱斷層流變對地下洞室圍岩力學效應的粘彈塑性分析.岩土工程學報6 孫鈞,汪炳鑒主編.地下結構有限元法解析(專著).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7 孫鈞,黃偉.岩石力學參數彈塑性反演的優化方法.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8 孫鈞,蔣樹屏,袁勇,黃宏偉.《岩土力學反演問題的隨機理論與方法》9 孫鈞.《地下工程設計理論與實踐》(專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⑺ 李勇進的杭州師范大學教授

1. 含反應性基團的咪唑類離子液體修飾碳納米管及其納米復合材料的熔融制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2011.1-2013.12
2. 兼具拉伸屬性和伸縮性的導電高分子材料的制備和應用研究(21760543),日本文部科學省科研費,2008.4-2010.4
3. 多相高分子體系階層式結構控制研究, 日本經濟產業省NEDO重大項目子課題, 2005.4-2008.3
4. 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在齒科材料中的應用研究,日本德山齒科材料株式會社, 2009.3-2011.3. 1. 一種透明高分子材料及制備方法, 中國授權專利 ZL. 99113703.5
2. 尼龍基體多軸取向材料 日本授權專利 特許3962810號
3. PVDF/PBSU薄膜材料及制備方法 日本授權專利 特許4035607號
4. 高取向嵌斷聚合物/粘土納米復合膜 日本授權專利 特許4389055號
5. 層狀嵌段聚合物的高取向膜及制備方法 日本授權專利 特許4389056號

⑻ 捏粘土上什麼大學

捏黏土應該屬於藝術這一類的吧,你可以找一下國內的相關專業的信息,國外的話,捏泥巴就不招人待見

⑼ 錢定華的個人簡介

194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機械繫。1948年、1951年先後獲美國衣阿華州立農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專。回國後,歷會屬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副教授、機械繫主任,鎮江農守和江蘇工學院副教授、教授、農機系主任,江蘇省農業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長期從事農業機械的數學和研究,專於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對土壤粘附特性有較深研究。著有《農業機器零件材料手冊》、《農業機械理論與設計》,撰有論文《白口鐵對重粘土附特性的研究》。

⑽ 砂土、壤土和粘土各有什麼特性和優缺點

砂土、壤土和粘土是根據土壤質地而劃分的。一般來講砂土的砂粒含量
超過50%,粘粒含量小於30%。因此,其土壤顆粒間孔隙大,小孔隙少,毛
細管作用弱,保水性差。但砂土通透性良好,不耐旱,土壤微生物以好氣性
的占優勢。由於其質地疏鬆,故耕作方便。砂土的有機質分解快、積累少,
養分易淋失,致使各種養分都較貧乏。砂土中施肥見效快,作物早生快發,
但無後勁,往往造成後期缺肥早衰,結實率低,籽粒不飽滿。這類土壤既不
保肥,也不耐肥。若一次施肥過多,不但會造成流失浪費,還會造成作物一
時瘋長。因此,在施肥上要注意少量多施,要多施有機肥和泥肥。
粘土的特性正好和砂土相反。它的質地粘重,耕性差,土粒之間缺少大
孔隙,因而通氣透水性差,既不耐旱,也不耐澇,但其保水保肥力強,耐肥
,養分不易淋失,養分含量較砂土豐富,有機質分解慢,腐植質易積累。這
種土水多氣少,土溫變化小,土性偏冷,好氣性分解不旺盛,養分分解轉化
慢,施肥後見效遲,肥料有後勁,不發小苗發老苗,若施肥過量會造成作物
後期貪青晚熟。
壤土的性質則介於砂土與粘土之間,其耕性和肥力較好。這種質地的土
壤,水與氣之間的矛盾不那麼強烈,通氣透水,供肥保肥能力適中,耐旱耐
澇,抗逆性強,適種性廣,適耕期長,易培育成高產穩產土壤。華南農業大學王秀榮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王佳偉教授 發布:2025-08-04 00:21:30 瀏覽:831
薅羊毛大學生 發布:2025-08-04 00:07:04 瀏覽:487
大學生來了2主持 發布:2025-08-04 00:06:57 瀏覽:641
廣西大學微積分老師推薦 發布:2025-08-03 23:58:05 瀏覽:414
大學英語四六級發證時間 發布:2025-08-03 23:52:28 瀏覽:511
重慶大學材料力學考研 發布:2025-08-03 23:49:30 瀏覽:329
三峽大學三本專業 發布:2025-08-03 23:15:30 瀏覽:164
北京大學通信考研 發布:2025-08-03 23:14:39 瀏覽:917
美國的大學和中國的大學 發布:2025-08-03 23:09:24 瀏覽:598
大學生全陪 發布:2025-08-03 22:48:57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