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國地質大學楊桂芳教授

中國地質大學楊桂芳教授

發布時間: 2023-01-04 04:01:50

❶ 中國地質大學考研哪些專業不考數學

和石油有關的專業是能源學院的 能源學院的都考數學
081801石油礦產普查與勘探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
③302數學二
④828沉積岩石學或829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地質類的大多數專業數學和地球科學概論二選一
070500地理學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0高等數學或611地球科學概論
④800自然地理學
01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 程 捷
02地質景觀的評價與規劃 田明中
03地理信息系統應用 田明中 徐德斌
05災害與環境 楊桂芳 張緒教
06生態環境評價 楊桂芳
07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 孫克勤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610高等數學或611地球科學概論
④8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三選一)

❷ 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雲南省科研項目: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研究(項目編號:2003PY04),依託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雲南典型地區岩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範(項目編號:200310400024)完成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典型岩溶流域1:5萬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測繪1100km2,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鑽探3791.94m,各類物探4169點,取岩土水樣試驗分析626件,岩溶水動態監測18個點,岩溶水示蹤試驗2組等大量的調查和勘探試驗工作。這些工作和成果,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使之能夠順利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並檢驗了研究成果的正確性。同時,本書的研究也為岩溶水的勘查和開發示範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指導,使開發工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了技術創新,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達到了示範目的。

此外,1999~2002年,作者參與主持完成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也為進行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研究提供了水文地質與水資源的系統基礎資料。在各個參加工作的省市區的示範工作中,也成功地建成了一批暗河及大泉引、提、堵、蓄、富水塊段鑽井開采工程。這些調查成果和工程實踐,為本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科學技術研究,在岩溶水資源及地質環境特徵研究,以及岩溶水開發技術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總結適宜於不同的岩溶水源地類型以及不同需求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和開發技術方案,為岩溶水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使岩溶水開發的成功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書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思路、內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個方面,以現代岩溶學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國家國土資源大調查西南岩溶地區岩溶水資源調查的最新資料。系統地認識岩溶地質環境及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岩溶水的賦存及運動特徵,准確把握岩溶水富集規律,建立確切的找水標志,提高尋找和圈定岩溶水源地的准確性。根據岩溶含水層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狀態,以及岩溶含水層的導水和賦水空間形態、結構及水動力特徵,劃分岩溶水源地類型,分析總結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的開發技術條件,評價其脆弱性,最終掌握各類岩溶水源地對不同的勘查開發技術的適宜性。

第二個方面,引進目前國內外先進的核磁共振、高密度電法、地質雷達等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研究這些技術的特點和適用條件,結合常規電法技術和水文地質調查分析方法,選擇典型的岩溶流域,結合國家在雲南安排的岩溶水開發示範工程建設,針對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勘查技術條件,分別選擇不同的方法開展野外技術方法試驗研究,並對探測和綜合分析解釋成果進行鑽探檢驗,驗證其可靠程度及准確性,優選出適合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有效探測技術方法,集成岩溶水有效探測技術方案。

第三個方面,通過調查省內外岩溶水開發工程,考察發達國家岩溶水開發情況,收集國外相關信息,研究其成功的技術和經驗,以及其中失敗的原因與缺陷。根據各類岩溶水源地的開發技術條件,引出新的技術方案,並選擇典型岩溶水源地進行開發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加以改進和完善,得出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

從岩溶水開發的全過程來分析,成敗的最關鍵環節是找水勘查,只有找准岩溶賦水空間或徑流通道,才可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岩溶水開發工程,這個問題的解決除了提高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外,關鍵是要減少物探方法存在的多解性。本書研究了適合不同岩溶水源地的物探方法,通過不同方法探測結果的相互補充、驗證,根據經濟合理性和探測的有效性比選,選擇其中適宜的方法形成綜合探測方案,並建立代表不同含水層的地球物理特性、反映各類岩溶賦水空間的解譯參數和標准,從而達到提高探測的可靠性和精度的目標。

參考文獻及主要參考資料

[1]國家技術監督局.水文地質術語(GB/T14157-93)[S].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93

[2]袁道先,蔡桂鴻.岩溶環境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3~58

[3]王宇,李燕,譚繼中等.斷陷盆地岩溶水賦存規律研究[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對南方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一些意見[J].中國岩溶,2000,19(2):103~107

[5]王世傑.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J].中國岩溶,2002,21(2):101~104

[6]王瑞江,姚長宏,蔣忠誠,等.貴州六盤水石漠化的特點、成因與防治[J].中國岩溶,2001,20(3):211~215

[7]耿弘,王宇,汪才芳等.雲南岩溶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8]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網路全書 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3年.216

[9]楊京平,盧劍波.生態恢復工程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5~6

[10]王宇,張貴.滇東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對策[A].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岩溶地下水與石漠化研究[C].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03.26~35

[11]蘇維詞,朱之孝,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其生態經濟治理模式[J].中國岩溶,2002,21(1):19~24

[12]姚長宏,楊桂芳,蔣忠誠.貴州省岩溶地區石漠化形成及其生態治理[J].地質科技情報,2001,20(2):75~78

[13]蘇維詞,周濟作.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防治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5,4(2):177~182

[14]沈繼舫主編.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111

[15]鄧德仁.21世紀初期的雲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行動框架[A].水資源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C].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16]袁道先,劉再華,林玉石等.中國岩溶動力系統[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1~2

[17]袁道先.論岩溶水的不均勻性[A].《匯編》編選小組.岩溶地區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工作經驗匯編[C].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1~19

[18]Urich P M,Day M,Lynagh F.Policy and practice in Karst landscape protection:Bohol,the Philippin.Geographical Journal,2001,167(4):305~323

[19]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1997,Z.Geomorph.N.F.Suppl.-Bd.108,81~90

[20]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科學目標和執行計劃[J].地球科學進展,2001,16(4):461~466

[21]丁繼紅,周德亮,馬生忠.國外地下水模擬軟體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勘察科學技術,2002(1):37~42

[22]CCOP Technical Secretariat.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mpiler』Meeting of DCGM Phase Ⅳ: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Databases.24~26 April 2001 Bangkok,Thailand

[23]王宇,李麗輝.德國岩溶水勘查技術與開發利用概況[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32(6):91~95

[24]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新技術應用項目組.國內外地下水勘查新技術專集[M].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27~68

[25]袁道先.法國岩溶和岩溶水[R].桂林:地質礦產部岩溶地質研究所,1984.21~34

[26]岩溶地質考察組.赴南斯拉夫岩溶地質考察報告[R].北京:國家地質總局,1982.27~42

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學校網站怎麼打不開求2011年地大北京的研究生招生目錄,招生人數。詳細

301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070500地理學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1高等數學或611地球科學概論④800自然地理學
_ 01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 程 捷
_ 02地質景觀的評價與規劃 田明中
_ 03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技術應用 徐德斌 張緒教
_ 05生態環境評價 楊桂芳
_ 06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 孫克勤

可以留下郵箱,我把WORD版的招生目錄發給你!

已發送,注意查收!

❹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❺ 張家界地貌的地貌研究

2011年4月8日,武陵源區人民政府與中科院正式簽約,就「張家界地貌」聯合研究合作共建事宜達成一致意見。此舉標志著「張家界地貌」已正式進入科研課題。
在張家界砂岩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張家界地貌」獲得了國際學術界認定。為了更加深入發掘「張家界地貌」的科學內涵,提高國內和國際知名度,武陵源區人民政府與中科院成立了「『張家界地貌』聯合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張家界地貌地質特徵及其地質景觀成因研究」項目,旨在更好地保護張家界這一具有重大價值的地質遺跡富集區,使之成為全人類共享的珍貴地學遺產地。 「根據階地、溶洞等不同層狀地貌的對比,項目組得出了索溪於中更新世(約50~70萬年)開始下切砂岩頂面,張家界的砂岩地貌開始形成。」在2011年四月舉行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上,參與項目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平亞敏介紹了該項目成果。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峻、峰奇、水秀、峽幽、洞美」而聞名於世。其砂岩峰林地貌是在特定的地質構造部位、特定的新構造運動和外力作用條件下形成的,保存了一套完善的砂岩峰林形成模式,具有很好的科學研究和地質美學欣賞價值,一直是地貌學家、地質學家們關注的焦點。
盡管科學家們此前已經知道,張家界峰林是以3億多年前形成的泥盆紀砂岩為原料進行「雕刻」的,但「雕刻」從何時開始,一直是科學家們難以解答的問題。
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地質論評》刊出了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田明中教授、楊桂芳副教授、張緒教副教授為首的項目組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平亞敏為第一作者)。結果表明,張家界砂岩峰林的「雕刻」始於中更新世(距今50~70萬年),即在這一時間,索溪開始下切砂岩的頂面,此後越切越深,形成了今日之峰林地貌。
據了解,地貌可以分為剝蝕地貌(如張家界峰林、雲南石林、克什克騰青山山頂的壺穴等)和堆積地貌(如溶洞中的鍾乳石等)。前者開始形成的年代,由於缺少測年對象,很難確定。
本項研究表明,剝蝕地貌的年代可以通過尋求其與堆積地貌之間的相關性來確定。田明中等認為,雖然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形成年代很難確定,但河流階地、岩溶洞穴、砂岩峰林這些不同類型層狀地貌是在統一的造貌作用下形成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因此可以通過這些不同層狀地貌上沉積物的直接測年並進行區域綜合對比,進而獲得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時代。
項目組進行了詳細的野外地貌綜合考察和地層剖面實測,並在室內利用熱釋光法、電子自旋共振法等現代測年技術,測得了張家界地區河流階地和溶洞的年代。
該研究首次確定了張家界砂岩地貌形成的精確時代,彌補了張家界地貌研究上的空白,其成果對於提升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科學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其他剝蝕地貌的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式。

❻ 中國地質大學考研哪些專業不考數學

和石油有關的專業沒有不考數學的,中國地質大學不考數學的專業很少,地質類專業是從數學和地球學概論里選一門來考,剩下的專業都要考數學的

熱點內容
本科生二筆 發布:2025-05-20 20:53:17 瀏覽:966
鄭州大學畢業時間 發布:2025-05-20 20:52:19 瀏覽:275
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外國語學院 發布:2025-05-20 20:47:35 瀏覽:487
貴州大學寧梅教授 發布:2025-05-20 20:47:30 瀏覽:739
上海交通大學王勇副教授 發布:2025-05-20 20:45:34 瀏覽:723
和研究生導師溝通 發布:2025-05-20 20:43:58 瀏覽:306
本科生科研創新 發布:2025-05-20 20:43:54 瀏覽:712
研究生導師招生怎麼看 發布:2025-05-20 20:41:50 瀏覽:693
北京大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單 發布:2025-05-20 20:36:47 瀏覽:634
廣西大學2017年考研報名時間 發布:2025-05-20 20:31:52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