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培養
Ⅰ 大學要培養哪些能力
兒在大學一群友提出的問題——「孩子大學期間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和能力?」。上周四在群里了討論,我根據自己的發言的思路簡單整理補充一下,就作為「兒在大學」圈一月徵文的投稿吧。這叫一稿兩投,圈群兼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根據圈友時間簡史和玉樹臨風的建議,我將題目稍作修改——「孩子在大學期間應注重那些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進入大學是孩子真正離開父母走向獨立的人生第一階段,也是世界觀和人生觀趨於成熟和完善的時期。我認為孩子在大學期間,應要注重以下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一、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進入大學後首先面對的是同學關系。尤其是舍友關系,畢竟同在一個屋檐下要朝夕相處生活四年,有個和諧文明的宿舍環境,營造互助友愛、積極向上的氛圍,對自己順利完成學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學之間相處要寬容大度,多體諒別人。比如當別人影響自己休息時,只要不是故意的,就得想法自己去適應。不能讓環境適應自己,而要讓自己去適應環境。大一期間盡量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注重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培養。不僅僅局限於同學之間的交往,還要與老師、學長多溝通,借鑒別人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也可以利用假期通過社會實踐增加社會閱歷,使自己更加成熟。大學生要成功,一定要積累好自己的人際關系,結交的朋友,尤其是多與那些優秀的學生交往,打造好人脈關系,將來更有助於自己順利地走向成功。二、學會管理時間管理時間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良好的習慣是一種個人競爭力,有的學生做事非常有條理,早晨一睜眼就先想想今天要做哪些事,哪些先做哪些後做,大概分配多少時間,尤其是學生期末或考研復習階段,學習的計劃性顯得非常重要。最初級的時間管理方法是用記事本之類隨身做個記錄;高級點的時間管理方法更注重計劃性,利用計劃表等電子手段來安排自己的事情;更高層的時間管理手段是設立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根據不同的目標來分配每個時期任務的進度,利用軟體或手機設置提醒,監督自己是否按期完成計劃。在大學里常常看到,會管理時間的學生,學習並不那麼玩命兒,也沒耽誤娛樂,成績也不錯,時間安排和效率最關鍵。也許他們知道每天哪個時段最適合學英語,大塊時間學習專業課,或者幾門課程交叉學習效率更高吧?我認為大學生自己把時間管理好了,就能提高做事效率,免得像無頭蒼蠅似的,整天喊「忙死啦」,回頭想想還沒做成什麼大事。如果打算跨專業考研,大二就得分配好第一和第二專業的學習時間,不要顧此失彼。三、學會自己規劃人生孩子大一期間就該明確自己的目標,是考研、出國或是直接就業,應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及家庭經濟情況等,及早做出人生職業規劃。無論考研、出國或就業都要量力而行,一旦確定目標就要為之付出全部努力,要有毅力和責任心,這也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比如大四打算考研的學生,大一大二就要重點把英語和數學等公共課打好基礎,不至於到了大三忙於專業課學習而手足無措,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也可以利用考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資格證書等給自己適當壓力和動力,從而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如果自己打算畢業後出國讀研,大二開始就得著手托福或雅思及GRE等考試的准備,家長也最好關注出國留學的政策和信息。「兒在大學」群的行者老師說——在孩子的人生規劃中,「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我們應該思考,而不僅僅是給孩子們提出要求。我的體會也是跟大家一樣的著急,恨不得明天孩子們明天就當CEO、CFO什麼的。」是的,孩子的路還是讓他自己去選擇,我們所能做的是給孩子引導和把握大的方向,孩子能飛多遠就讓他自由的飛多遠,只要別成UFO就行,想抓都抓不住。相信親情是一根無形的絲線,家也永遠是孩子最溫馨的港灣。四、學會自製和自我約束大學生不能再像中學生那樣讓老師牽著鼻子走,而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不少大一大二學生出現迷茫,似乎在遊走中度過,等到了大三突然感嘆:「時間怎麼過得這么快啊!」所以,大學生平時應注重自製力的培養,不要看到別人整天泡在網上就感覺心理不平衡,要經得住誘惑,不要盲從和懶散。很多學生等到考前才發現還有那麼多書要看,考試前拚命抓狂!靠突擊或熬通宵也無濟於事。我相信一句話——平時天天掛網的學生,期末多半會掛科,想想啊,你不掛誰掛?也不少掛科的學生早就習以為常了,從此破罐子破摔,自甘墮落。我遇到一名大三學生,每學期至少掛三科,重修就重修,經常白天不是在網吧就是在宿舍睡大覺,幾乎什麼課都不去聽,用同學的話說,能「給我」來做實驗對付寫幾份報告,已經算是給我面子了,他只要求60分萬歲。哎!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能不頭疼嗎?五、其他基本素質演講能力。積極利用社團活動的等機會鍛煉自己的口才,在公眾場合不怯場。看到許多大一新生競選社團或上課回答問題都緊張地發抖,多經歷幾次就好了,大學期間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勇於挑戰自己。自信心。做事要自信,並學會推銷自己。比如應聘時怎樣樹立自信,大膽展示自己的長處,讓主考官對你刮目相看。理財能力。說到理財,有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連區區生活費都支配不好,沒有計劃性,很難說成就什麼大事。如果孩子花錢突然變得大手大腳,老跟父母要錢,家長可得注意了,應問清支出和用途,如果是學習應當全力支持,如果泡女朋友或有不良嗜好可要及時控制。還有,讓孩子假期打份工或兼職,體驗勞動的艱辛,也有助於孩子學會理財,這也是生存的基本素質。兒在大學圈管理員石頭(周日)的簡短發言值得我們思考——大學期間的綜合素質是所有知識都放棄後生存的基本技能。總而言之,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注重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處事能力,適應環境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心理調適和受挫能力的訓練。平時還要鍛煉好身體,保證有足夠的精力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要注重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加強個人修養和行為規范,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具有專業知識、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級專門人才」。
Ⅱ 高校教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課程設計、評價、改進的能力。
引導學生主動學修的能版力。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權的能力。
課外的學修指導能力。
課程質量保證實施能力。
關於教育態度的素養能力。
關於提出改進教育教學建議、啟發的能力。
Ⅲ 做大學老師要具備什麼條件
首先說一下,大學老師也分很多種,有搞行政的大學老師,也有搞後勤的大學老師,還有研究型的大學老師,以及全指講課的大學老師等,不同類型的大學老師,他們的要求不一樣。一般情況下,搞行政、後勤的大學老師並不需要講課,自然也不涉及教學能力的問題。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大學老師並不需要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技巧和能力,只要普通話說得好,大家都能聽懂,並且能闡述明白自己想要表達的意識即可。大學老師要將自己研究的領域搞到高精尖,並且將這些內容告訴學生,告訴自己學生哪些地方是「坑」,哪些地方「有料」,至於墨守成規的背誦和閱讀,直接交給學生自己管理即可。
Ⅳ 大學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有什麼區別
大學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有什麼區別
大學(拉丁語:UNIVERSITAS),泛指實施高等版教育的學校,指提供教權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組織,包括大學、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大學」一詞是從拉丁語「UNIVERSITAS」派生,大致意思是「教師和學者的社區」。大學的教學層次通常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研究生和本專科;其中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兩個層次,本專科分為本科和專科兩個層次。教學方式主要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
Ⅳ 急!!大學老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教育和培養人的神聖使命。近年來,我國高校中青年教師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這些青年教師所特有的年輕、精神、自信、充滿朝氣,與學生之間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能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服務,加之多擁有博士、碩士學位,這些因素已經為我國高校的師資隊伍增添了無窮的活力。我們也為高校教學工作後繼有人而欣慰。 要當好一名高等學校的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質呢?除了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素質外,作者覺得一般還應該具備如下基本素質: 1. 本學科的基本素質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青年教師都具備博士學位(少數具有碩士學位),應該說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已具備了很好的基礎條件。但是要教好書,真正做到教書育人,能夠擔負起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塑造合格的人才,則還需要具備更加優秀的基本素質。 筆者覺得青年教師要多讀一些本學科範圍內的名著或經典著作,並積極參與本學科的科學研究工作。這是打基礎的事情,猶如一棵樹,要讓其長得高,根子就要扎得深,讀名著就是打基礎,是長根的事情。有了這深深的根,再去搞科研,就是長枝葉了,樹才會越長越高。以前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這里我們再演繹一下:這一缸水還必須是「活水」,這「活水」就是來自於你的科學研究,所以讀名著和搞科研就是打好基本功,增強教師基本素質的事情。以力學教師為例,這里推薦幾本變形體力學的名著或經典著作(因篇幅所限僅列舉幾本): Love的《數學彈性理論》,Timoshenko的《材料力學史》、《材料力學》、《彈性力學》、《結構分析》、《板殼理論》、《彈性穩定理論》、《工程中的振動問題》,Hill的《塑性數學理論》,Sokolnikoff的《彈性數學理論》,Donnell的《梁、板和殼》,Prandtl的《流體力學引論》,錢偉長和葉開沅的《彈性力學》等。通讀名著,可以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史,了解學科發展的脈絡,了解本學科歷史上里程碑性的工作都是些什麼等,這些內容在今後的授課和科研中是非常有用的。 高校教師一定要進行科學研究,並注重積累,要以科研工作帶動教學工作,並以教學實踐促進科研工作。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曾經強調:「科研與教學的統一(Einheit von Forschung und Lehre)」。因此要當好一名教師,科研與教學兩手都要硬,否則在高校是站不住腳的。其實科研工作每次搞一點,積少成多,日積月累,就能做出成果,這就是積累的作用。積累很重要,有了積累別人就趕不上你。因此認准方向,堅持不懈地幹下去,堅持數年必有成效。有了積累,教師在授課時就可以處處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心得體會,講出自己的看法、觀點和思想,才會對講授課程的內容入木三分,這樣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只有當一名教師在科研與教學有了很好的統一之後,從而才會有高水平的科研與高質量的教學,才會去思索本學科發展前沿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從而對此有所建樹並做出貢獻。如果從教學方法論上講,這里也可以總結為「科研與教學統一的方法」。 2. 相關學科知識基本素質 高校教師不僅會教授本學科的學生,時常還會教授其他學科的學生,有時還會進行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例如很多講授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往往工作在某一工程或應用學科領域或院系。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盡可能懂得其所在或所授課的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而且是多多益善。例如,若你是一名力學教師,但可能在土木工程院系工作,那麼你就需要懂得土木工程專業的相關知識,這樣你就能夠很好地將力學與土木工程進行結合,並發揮出力學教師力學基礎強的優勢來。這樣的教學時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來,因為通過強的力學基礎理論和土木工程學科的專業相結合,能夠充分發揮出復合型人才的優勢和特色。從教學方法論上講,我們也可以將其總結為「學科與學科交叉的方法」。 3. 高等教育學理論基本素質 既然是當一名教師,你就必須懂得教育學理論,尤其是高等教育學的理論,應該盡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教育學專家。否則,就會出現滿肚子的知識,不知如何教給學生的尷尬局面:即,有滿滿的「一缸活水」,就是倒不出和倒不好學生需要的「水」來。因此,高校教師要懂得高等教育學理論,要去鑽研高等教育學理論,這樣就會懂得高等教育規律,更加懂得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規律。這個懂與不懂是不同的,這一切就會凝結與落實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之中,你就會根據教育規律來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教學方法等等。以前大家所說的教學法研究,實際上有點這個味道。同時,教師參與教育科學中有關問題的研究,又是當好一名高校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通過對高等教育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你就會更好地把握方向,把握規律,使你終身受益。所以從教學方法論上總結講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 例如,大學的理想是什麼?英國教育學家紐曼(Newman)說過:「大學(University)是傳授普遍(Universal)知識的地方。」他認為大學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良好的公民並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多麼崇高的使命!我們的高校還遠遠未達到這個境界。因此只有認識清楚了,才會有正確的辦學目標和教育教學改革方向。 4. 人文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素質 人文科學知識是理工科教師最容易忽略的方面,而自然科學知識又是人文學科教師最缺乏的方面。作為教師,要懂得並會運用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其實這是更高層次的基本素質和基本功。可能有人會覺得,對於搞理工科的,這些知識又有什麼用呢?這些知識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在思維方式、思想方法上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是方法論、認識論上的功底,有時還是新思想和創新的源泉。歷史上眾多的科學家,不僅僅是本學科的專家,而且是一個「大家」。如,我國著名科學家、力學家、社會活動家錢偉長院士就是如此,當年他以語文和歷史兩個一百分的滿分成績考取清華大學,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一名自然科學家。 我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其一,材料力學中有個「彎曲正應力問題」,為什麼先講述正應力後論述剪應力呢?在哲學上講就是先抓住主要矛盾,略去次要矛盾來討論問題。待主要矛盾研究清楚或初步解決後,再計入次要矛盾進行深入研究,這就是逐步逼近真實情況的方法論,也是哲學上相對真理概念在自然科學中的具體應用。有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化底蘊,教師在講課時就能講出自然科學課程的文化,這樣就不怕沒人聽、學生不歡迎。事實上,武戲重要(數學或定量語言表達),文戲更難(人文學科或文字語言表達)。 其二,美國宇航員曾說在太空上看到了中國的長城,這是全中國人都知道的事情,我國小學的教科書上將此內容編入了教科書。但是,隨著神州五號的成功發射,我們中國的宇航員楊利偉也進入了太空,可是他卻說在太空中沒有看到長城。於是乎,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關於在太空究竟能不能看到長城的爭論。隨後歐洲宇航局又來湊熱鬧,使得這場爭論更是高潮迭起,而且至今也還爭論不休。其實,在太空看不看得到長城,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定論,對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也不可能有答案,因為看見或者看不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根本不是你說看見就看見,他說看不見就看不見的問題。但是,我們的思路只能接受一個所謂「正確」的說法,要麼看見,要麼看不見,如果看得見的話,那麼楊利偉肯定錯了;如果楊利偉對的話,那麼美國宇航員就錯了。關鍵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的學生,任何事情都可以講得很美好,非常完美。所以,教育的關鍵是要把事實告訴學生,而且這個事實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成立的東西。告訴小學生,美國宇航員說看見了長城,中國的宇航員說沒有看見長城,就是要把這兩個都是事實的事實擺開。這就反映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帶有太多的政治色彩而陷入了「非對即錯」這樣一個判斷是非的怪圈當中。總之,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極端化了,片面地追求一個絕對正確的結果,要麼完全正確,要麼完全錯誤,而問題就恰恰出在這里。 其三,即如何完整看地球的問題。我們通常見到的地圖是經線地圖。實際上還應該有緯線地圖。若飛機從北京飛紐約,當取最近路線飛行時,則從經線地圖看與從緯線地圖看的結果是不同的,究竟哪一個是應該採取的路線呢?那麼當我們從地球儀上看後發現,從緯線地圖上看是合理的。所以這里就有一個東西南北完整看地球的問題,也就是不能片面地看問題。因此,我們要建立科學的思維與思想方法。一般地講,理工學科教育有意無意之中更強調收斂性,多屬於邏輯思維;人文學科教育有意無意之中更強調發散性,多屬於形象思維。我們講文理科交叉,有時還要加上個人的藝術修養等,以完整的思維方式來為教學、學習和研究服務(並懂得總有問題存在,相對真理的概念)。懂得和運用哲學,就是要在自然科學的范疇內去理解哲學,在各類課程的教學中去理解和運用哲學。懂得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升華;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認識論的螺旋式上升和提高;而對立統一論規律是辯證法的思想和方法的精髓。在教學方法論上講我們可以將其總結為「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方法」。 5. 教育方法或技術等基本素質 (1)教案問題。教案是講課的基本素材和資源。教案應該是最充分和完整的,內容要比書本和講課內容要多得多,如一道習題的多種解法等,它不是書上內容的簡單搬家。教案中一般要體現Why?Who?When?Where?How?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沒有解決等。這樣的教案才是一份好的教案。 (2)教材問題。高水平的教師既要會選擇授課教材,同時也要會自編自寫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與開展對國內外同類學科教材的研究。那麼研究教材什麼呢?筆者覺得有如下內容可以進行:① 在內容和體系方面可以開展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組成體系等方面的研究。② 在教材中的概念和方法方面可以開展對教材的論述觀點、方法應用等方面的研究。③ 在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方面可以去創建全新的例題和習題等工作。④在教材的版式和插圖方面可以以全新的、以學生為本的教材版式和插圖等,並注重相關知識產權方面的研究。⑤ 在教材採用的技術方面可以開展對現代計算技術、表達技術等如何服務於教材內容的研究。⑥ 在教材的思想和哲學方面可以開展對其教學思想、理念、方法論、哲學體系等的研究。只有這樣,方能形成並出版具有特色的課程新教材,並經歷千錘百煉形成精品教材或經典教材 採納!
Ⅵ 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學老師
(一)堅持教學育人、導學育人,培養對學習有認識、有興趣、有追求、有夢想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勤懇敬業,履職盡責,甘為人梯,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對待學生,遵守教學紀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和教學質量。教書和育人是一個問題的兩個維度,只有好好地教書,才能真正地育人。而教學本身存在著其自身的特性和要求,教學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現代大學的發展和新時期學生的特點,使得教學活動要時刻與時俱進。結合新時期師生關系的特點,將教師育人工作與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相結合,創造性地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師生和諧互動的好方式,並注重從制度上、程序上、機制上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爭取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而這必須要求自己不僅僅是熟練地掌握本專業的學科知識,更是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並要熟練地掌握並運用一些教學的技巧,從而真正地將教書育人化為自己的實踐。同時,如果離開了育人的根本方向,教書也失去了真正意義。育人,首先要求提高自身師德修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以高尚的情操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要不斷地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和他們做朋友,只有充分地了解新時期學生尤其是90後學生的特點,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地育人,爭取培養更多有對學習有興趣、有追求、有夢想的學生。再次,還要將育人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即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具備較強就業競爭能力的學生,更是要培養社會未來的接班人。
(二)堅持思想育人,把思想引領作為學生成長的首要任務。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教師工作是一種以靈魂來塑造靈魂、以人格來培養人格的勞動,其行為活動的職業意義經緯交織,想事、做事、做人融為一體,客觀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樂業敬業,以身作則,人格示範,言傳身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學生,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因此必須弄清當代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辨別力與控制力弱;價值多元,成就動機強,實用主義色彩濃厚;個性張揚,表現慾望強,擔當意識不夠強;情感豐富,心態開放,抗挫抗壓能力弱;善於交際,享受生活,出現網路依賴性。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喚醒學生的原動力,比傳授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的內在力量,也就是原動力。有了這種力量,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品質。比如主動性,學習一定要靠自覺主動,成長成才要靠主動,其他還有如歸納能力,理解力以及形象和抽象思維能力等,唯此,才可以使學生作為有教養的現代青年才俊在無法預料的未來能夠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本質而言,大學就是更多地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進行選擇!
(三)堅持文化育人,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華中農大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凝練和弘揚以「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核心的華農精神和「不張揚、不浮躁、不盲從」的華農品格,注重「軟實力」建設,通過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文過程,大學不僅要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人文精神」,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思考、探索人生的目的,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世界間應建立怎樣合理、健全的關系這些根本問題,進而建立起自己的信念、信仰,為一生的安身立命奠定一個堅定基礎。同時,不斷開拓精神的自由空間,陶冶性情,鑄煉品格,在發現個人愛好與興趣中充實發展個性,提升精神境界,開掘與發展自己的想像力、審美、思維、創造力,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感受真善美的人、在有限性中建樹偉大的人!
(四)堅持榜樣育人,培養有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要用廣為傳頌的榜樣形象去引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裕祿、「好事做了一火車,從來不留姓名」的雷鋒、「鐵人」王進喜、世界各地偉大的科學家及教育家……樹立這樣一個個可親可愛、可敬可學的榜樣,使學生以榜樣為參照物,去評價周圍事物的是非、善惡、榮辱,去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此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三觀」,長大後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重視用身邊學生典型、平凡事教育和影響學生,如:優秀青年志願者徐本禹、王鳳竹、鞠彬彬、張瑜,湖北省大學生年度人物陶海龍,湖北省雷鋒式先進班集體2008級園林1班等。另外,學生具有強烈的「向師性」,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學生在觀察教師時常常產生一種「放大效應」:教師的一點善舉,會使他們產生無比的崇敬;教師的一點瑕疵,會使他們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師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影響著他們的處世態度和人生觀。所以,一位教師的合格與優秀的程度、音容笑貌、舉手投足,甚至衣著發式無形中都可能成為學生學習仿效的楷模。對教師的「為人師表」、「模範榜樣」的界定,不是信口開河,而是貫穿在教書育人的整個過程中,反映在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為人處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勵和懲罰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堅持科研育人,培養有重大科研成果、巨大發展潛力、遠大科研理想的青年人才。當今時代是一個「不斷創造機遇」的時代,是一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時代,是一個「百舸爭流」的時代,是一個「矛盾重重」的時代。科學研究一般是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科學研究是為了增進知識包括關於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明新的技術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工作,是發現,探索和解釋自然現象,深化對自然的理解,尋求其規律,容不得半點主觀。因此,我要結合自己十年多對水稻種子大小與堊白的調控機理研究進展,進一步加快自己科研方向的進展,爭取早日取得更大的成果。糧食高產、優質是植物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的重要目標。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模式生物,在水稻等很多禾本科作物中,種子大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量性狀、外觀品質性狀和作物馴化的靶性狀;稻米堊白會極大地影響加工品質、蒸煮食味品質和營養品質,是稻米品質中最重要的性狀。種子大小和堊白作為水稻產量和外觀品質的重大農藝性狀,對其研究可更深入地了解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分子基礎,為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的目標基因資源。利用模式生物水稻分子生物學及功能基因組學平台,繼續以「水稻種子大小和堊白的調控機理研究」為重點,盼望為解決植物種子發育的關鍵科學問題做出突出貢獻。研究型大學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是基本職責,要追求真理,勇於探索,協同創新,樹立遠大的人才觀。但學術活動須恪守學術規范,嚴謹自律,尊重他人的勞動和學術成果。切忌弄虛作假,抄襲剽竊,堅決抵制學術失范和學術不端行為。教師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嚴以律己,以身作則,模範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引領社會風尚,樹立良好的事業形象,自覺抵制有損教師職業聲譽的學術行為。
總之,教學育人、導學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榜樣育人、科研育人等是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的綜合育人方式,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或多或少都有良好效果!希望我能靜心工作、高揚遠大育人理想的風帆,在推動學校創造新的輝煌的同時,努力體現自身的價值、展示自己的風采、創造個人的輝煌!
Ⅶ 高校培養老師的壞處
專業性強,要全面發展
Ⅷ 如何成為優秀的大學老師
(一)堅持教學育人、導學育人,培養對學習有認識、有興趣、有追求、有夢想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勤懇敬業,履職盡責,甘為人梯,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對待學生,遵守教學紀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和教學質量。教書和育人是一個問題的兩個維度,只有好好地教書,才能真正地育人。而教學本身存在著其自身的特性和要求,教學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現代大學的發展和新時期學生的特點,使得教學活動要時刻與時俱進。結合新時期師生關系的特點,將教師育人工作與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相結合,創造性地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師生和諧互動的好方式,並注重從制度上、程序上、機制上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爭取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而這必須要求自己不僅僅是熟練地掌握本專業的學科知識,更是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並要熟練地掌握並運用一些教學的技巧,從而真正地將教書育人化為自己的實踐。同時,如果離開了育人的根本方向,教書也失去了真正意義。育人,首先要求提高自身師德修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以高尚的情操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要不斷地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和他們做朋友,只有充分地了解新時期學生尤其是90後學生的特點,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地育人,爭取培養更多有對學習有興趣、有追求、有夢想的學生。再次,還要將育人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即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具備較強就業競爭能力的學生,更是要培養社會未來的接班人。
(二)堅持思想育人,把思想引領作為學生成長的首要任務。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教師工作是一種以靈魂來塑造靈魂、以人格來培養人格的勞動,其行為活動的職業意義經緯交織,想事、做事、做人融為一體,客觀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樂業敬業,以身作則,人格示範,言傳身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學生,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因此必須弄清當代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辨別力與控制力弱;價值多元,成就動機強,實用主義色彩濃厚;個性張揚,表現慾望強,擔當意識不夠強;情感豐富,心態開放,抗挫抗壓能力弱;善於交際,享受生活,出現網路依賴性。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喚醒學生的原動力,比傳授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的內在力量,也就是原動力。有了這種力量,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品質。比如主動性,學習一定要靠自覺主動,成長成才要靠主動,其他還有如歸納能力,理解力以及形象和抽象思維能力等,唯此,才可以使學生作為有教養的現代青年才俊在無法預料的未來能夠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本質而言,大學就是更多地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進行選擇!
(三)堅持文化育人,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華中農大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凝練和弘揚以「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核心的華農精神和「不張揚、不浮躁、不盲從」的華農品格,注重「軟實力」建設,通過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文過程,大學不僅要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人文精神」,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思考、探索人生的目的,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世界間應建立怎樣合理、健全的關系這些根本問題,進而建立起自己的信念、信仰,為一生的安身立命奠定一個堅定基礎。同時,不斷開拓精神的自由空間,陶冶性情,鑄煉品格,在發現個人愛好與興趣中充實發展個性,提升精神境界,開掘與發展自己的想像力、審美、思維、創造力,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感受真善美的人、在有限性中建樹偉大的人!
(四)堅持榜樣育人,培養有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要用廣為傳頌的榜樣形象去引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裕祿、「好事做了一火車,從來不留姓名」的雷鋒、「鐵人」王進喜、世界各地偉大的科學家及教育家……樹立這樣一個個可親可愛、可敬可學的榜樣,使學生以榜樣為參照物,去評價周圍事物的是非、善惡、榮辱,去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此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三觀」,長大後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重視用身邊學生典型、平凡事教育和影響學生,如:優秀青年志願者徐本禹、王鳳竹、鞠彬彬、張瑜,湖北省大學生年度人物陶海龍,湖北省雷鋒式先進班集體2008級園林1班等。另外,學生具有強烈的「向師性」,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學生在觀察教師時常常產生一種「放大效應」:教師的一點善舉,會使他們產生無比的崇敬;教師的一點瑕疵,會使他們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師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影響著他們的處世態度和人生觀。所以,一位教師的合格與優秀的程度、音容笑貌、舉手投足,甚至衣著發式無形中都可能成為學生學習仿效的楷模。對教師的「為人師表」、「模範榜樣」的界定,不是信口開河,而是貫穿在教書育人的整個過程中,反映在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為人處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勵和懲罰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堅持科研育人,培養有重大科研成果、巨大發展潛力、遠大科研理想的青年人才。當今時代是一個「不斷創造機遇」的時代,是一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時代,是一個「百舸爭流」的時代,是一個「矛盾重重」的時代。科學研究一般是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科學研究是為了增進知識包括關於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明新的技術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工作,是發現,探索和解釋自然現象,深化對自然的理解,尋求其規律,容不得半點主觀。因此,我要結合自己十年多對水稻種子大小與堊白的調控機理研究進展,進一步加快自己科研方向的進展,爭取早日取得更大的成果。糧食高產、優質是植物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的重要目標。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模式生物,在水稻等很多禾本科作物中,種子大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量性狀、外觀品質性狀和作物馴化的靶性狀;稻米堊白會極大地影響加工品質、蒸煮食味品質和營養品質,是稻米品質中最重要的性狀。種子大小和堊白作為水稻產量和外觀品質的重大農藝性狀,對其研究可更深入地了解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分子基礎,為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的目標基因資源。利用模式生物水稻分子生物學及功能基因組學平台,繼續以「水稻種子大小和堊白的調控機理研究」為重點,盼望為解決植物種子發育的關鍵科學問題做出突出貢獻。研究型大學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是基本職責,要追求真理,勇於探索,協同創新,樹立遠大的人才觀。但學術活動須恪守學術規范,嚴謹自律,尊重他人的勞動和學術成果。切忌弄虛作假,抄襲剽竊,堅決抵制學術失范和學術不端行為。教師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嚴以律己,以身作則,模範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引領社會風尚,樹立良好的事業形象,自覺抵制有損教師職業聲譽的學術行為。
總之,教學育人、導學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榜樣育人、科研育人等是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的綜合育人方式,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或多或少都有良好效果!希望我能靜心工作、高揚遠大育人理想的風帆,在推動學校創造新的輝煌的同時,努力體現自身的價值、展示自己的風采、創造個人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