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教授建築系事故
⑴ 東南大學建築系與同濟大學建築系對比
同濟大學
意為同舟共濟,也說是來自洋徑邦英語對德意志(Deutsch)的音譯,我覺得二者兼而有之吧。同濟的出身是醫學,那次院校大調整中,同濟是有失有得。最大的損失是得以揚名立腕的同濟醫學院被活活的白送給了武漢,但是名稱還要叫做同濟醫學院,今天硬是讓慧眼獨具的華中科技大學給一口吞下,現在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實際上是眼睜睜的看著華科大占盡近水樓台之後,無奈之下又並入了上海鐵道醫學院後新成立的。但是同濟在這次大調整中也有收獲,調整後建築專業得以強化並由此聞名就是最大的受益。同濟建院今天的全稱是:「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名稱長,包含的專業就多,太多的專業對同濟建築的名聲有時倒也未必成正比。
東南大學
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1928年學校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就沖他這個中央大學的名字,那次院校調整不拆他拆誰啊?那次可把東南大學給拆著嘍,最後還要改名叫南京工學院。也不知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不知是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反正在拆完之後,他立馬又整理出了個建築的強勢專業,總算是給這所老字型大小的大學留下了一點東西。終於到了改名成風,學院紛紛升大學的那個年代了,金陵城下的這所學院也跟風加入改名升大學的潮流之中。但是要恢復中央大學這個念頭是想也別想了,叫金陵可能也會給人以其他的聯想。於是也不知是那方高人指點,叫了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也真是命苦,生不逢時。地處南京,同城的南京大學早就一騎絕塵了,後起之秀如南航、南理工、南農、河海還有中國地大等等早成氣候了,個個自然不肯屈尊下嫁,並且還大有一搶資源,一拼高下之意。好在金陵城下,文化底縕深厚,東南大學總算是收編了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南京地質學校,齊全了科目,理順了關系,升格為了大學。這段升格的經歷很清楚的表明了,東南的基本隊伍當然是他工學院里建築專業的老底子了,因此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他必須要強化他這面標志性的旗幟。
另外,參考:
1)全國建築學專業分檔排名:
本排名僅涉及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技術科學三個學科,未包含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科。
第一檔(三博全):1東南大學2清華大學3天津大學4同濟大學5華南理工大學6重慶大學7哈爾濱工業大學8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國家重點學科分布:建築歷史與理論 東南大學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 城市規劃 同濟大學、重慶大學。
第二檔(有一個博士點或三碩全):9沈陽建築大學10浙江大學11湖南大學12南京大學13大連理工大學14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5西南交通大學16華中科技大學17深圳大學18昆明理工大學19山東建築大學20武漢大學21中南大學22廈門大學
2)各自的風格
東南大學建築系成立於1927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建築系,至今已有75年的歷史,是全國公認的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發源地。中國建築界四大奠基人其三出自東大(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童寯,後三人都來自東大)。歷史之悠久,實力之雄厚,自不用多言,培養出的人才舉不勝舉(老八校的建築或多或少都與東大有關,清華的精神領袖吳良鏞、同濟的領軍人物戴復東、天大建築的鼻祖徐中都是來自東大),但東大建築近年在中國建築界的地位在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悠久輝煌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人們總是希望她能更好。其次,既無天時地利更缺人和,清華天大占盡天時,同濟有上海作為後盾占盡地利,近年來國際交流不斷,東大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才濟濟,然一山難容二虎,何況東大何止二虎,加之歷史積怨重重,教學方法固步自封,近年來人才流失嚴重,所以造成今天的不景氣。加之,東大建築系是人事紛爭的「戰場」:細觀東大建築研究所和建築設計院都相對穩定,而且屢有佳作,惟獨建築系紛爭不斷,圍繞兩次系主任的選舉,各派勢力互不相讓,明眼人都能看出每逢換屆,東大就會走人就會出事。而且,東大建築系等級森嚴,氣氛壓抑,彌漫著一種沒落貴族的感傷情調,講究師承關系,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矛盾重重,前兩年一批很有才華的年輕教師集體出走南大自立門派就是其中之一。原因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敘之,總之,東大既然既無天時地利又無人和,衰敗就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大有好多年輕有為的教師去了南大,這也並不意味著東大實力的削弱,從另一方面講是其實力的加強;再說,走了一批,另一批又將浮出水面。有人說清華強,那時因為那個建築系在清華;同濟強,是因為同濟在上海。我見過很多同濟的畢業生,頂尖的也不過如此,與東大同級的頂尖生沒法比。而且我接觸的現在的東大在校本科生,他們的學習態度,能力與長進,令師兄師姐們汗顏。東大要解決的問題是南京對上海、北京、廣州的問題,是如何在一個相對封閉,落後的城市,挑戰大都市建築系的問題:是在沒有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在建築界立穩腳跟的問題。但是,天時地理也是個雙刃劍的問題,個人認為南京的確是個非常適合做學問的地方,東大處於南京,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處。很多學校,例如清華、同濟、華南理工等,就是由於地理經濟上的原因,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忙於賺錢,東大的老師機會相對少,這樣一來埋頭做學問的時間就多了,反而容易出成果。看看東大建築研究所近年佳作不斷,可以看出在中國他還是數一數二的!
歷史造就了矛盾重重,前兩年一批很有才華的年輕教師集體出走南大自立門派就是其中之一。原因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敘之,總之,東大既然既無天時地利又無人和,衰敗就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大有好多年輕有為的教師去了南大,這也並不意味著東大實力的削弱,從另一方面講是其實力的加強;再說,走了一批,另一批又將浮出水面。有人說清華強,那時因為那個建築系在清華;同濟強,是因為同濟在上海。我見過很多同濟的畢業生,頂尖的也不過如此,與東大同級的頂尖生沒法比。而且我接觸的現在的東大在校本科生,他們的學習態度,能力與長進,令師兄師姐們汗顏。東大要解決的問題是南京對上海、北京、廣州的問題,是如何在一個相對封閉,落後的城市,挑戰大都市建築系的問題:是在沒有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在建築界立穩腳跟的問題。但是,天時地理也是個雙刃劍的問題,個人認為南京的確是個非常適合做學問的地方,東大處於南京,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處。很多學校,例如清華、同濟、華南理工等,就是由於地理經濟上的原因,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忙於賺錢, 東大的老師機會相對少, 這樣一來埋頭做學問的時間就多了,反而容易出成果。看看東大建築研究所近年佳作不斷,可以看出在中國他還是數一數二的!
同濟的建築,是最難以讓人道盡的。想到同濟,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築。但是,同濟最強的,不是建築而是橋隧與土木。橋隧是中國當仁不讓的老大,而土木之強,中國除清華之外恐無人能超越。建築非同濟最強,甚至不如其胞兄城市規劃。同濟的建築就如其所在城市-上海一般:海派味十分濃。人們說同濟: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三流的設計。的確,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同濟的學生比其它一些高校建築系的學生更早接觸道實際工程(說白就是當畫圖工),所以很多人都忙著創收(一般的同學大四以後的學費基本上可以自己掙了)。因此很多人忽略了一些很基本的東西。大家都說同濟的學生畫的圖很漂亮,效果圖做得很棒,但是只會畫圖成不了建築師!同濟的確培養了不少人才,但是就以設計能力而言,真正的大師級的人物,除了是老一輩的戴復東(戴還是東南出來的,鄭時齡只算個建築評論家,羅小未是個建築理論家)能和清華的馬國磬、胡邵學;東大的齊康、鍾訓正,天大的彭一剛;年輕一代亦沒有如東大出來的張永和,天大出來的崔愷一樣的明星建築師。同濟的校風已經遭到許多人的批評,包括本校的老師。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金錢已經充斥其中。但是同濟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對外交流頻繁,和國外的建築教育已經接軌;還有就是同濟請得動大師,像文丘里,安藤忠雄,馬里奧。伯塔等均來同濟做過報告;學生個性張揚,作品很有個人主張傾向(這對學建築的人非常重要!)。
⑵ 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現在的建築繫到底哪個比較厲害
東南的更好。
全國最好的建築的專業是:清華的土木建築。還有同濟的橋梁建築。
東南的建築是房屋建築。
要上的話就上東大的,建築專業好
⑶ 東南大學對建築工業化做了哪些事情
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領銜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據了解,對於「預應力」的研究和創新,東大土木工程處於行業「老大」地位,而呂院士則被譽為「預應力大師」。
像箍木桶一樣將樓房箍起來
何為預應力?簡單地說,就是主動加在建築結構中、用來抵消荷載的力,以使得建築更加結實牢固。「農村的水桶是一塊一塊木板拼起來的,把木板綁起來的鐵箍所產生的力就是預應力。」項目組成員、東南大學孟少平教授形象地舉例。
東大土木工程學院的馮健教授介紹,預應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設的核心技術。「箍木桶」只是其中一種方式,適用於建糧倉等建築。還有「吹氣球」的方式,就像氣球被吹起來才能形成結構,他們將軟塌塌的膜布用鋼索等支撐起來,也能形成抗壓的結構,適用於建設收費站等的頂篷。還有一種「夾書本」的方式,類似於一個人兩手夾好幾本書,就要向內施加預應力,適用於建設橋梁等。
提到「箍木桶」的方法,東大專家透露,他們在江寧上坊建的樓房,大約十幾層,採用的是預制裝備技術,就是將梁、柱等預先制好,再運到現場像搭積木一樣搭起來,為了使房屋牢固,就要運用「箍木桶」的預應力技術。
奧體弧形大拱「不趴」就靠預應力
孟少平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工程建設規模舉世矚目,大跨、超長、重載與特種結構以及核電、磁懸浮等高新技術工程,對現代預應力技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比如南京奧體中心,它是世界第五代體育建築的代表、2008年前中國最大的體育場。該中心一場四館,包括一個巨大的、外圍軸達1350米超大面積的環形平台。」孟少平介紹,混凝土受壓能力強,但受拉能力較差,一般建築建成後都會產生裂縫,當建築方提出不設縫的要求後,該團隊通過預應力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如今近十年過去,平台不開裂、不滲漏,依然狀態良好。
「再如南京奧體中心主體育館上空的兩條弧形大拱,因為其跨度大,又和地面形成45度夾角,上面的力稍微大一點,拱就容易趴下,建設難度也特別大。」呂志濤助手、王春林副教授介紹,兩個拱的建設過程中也運用了他們團隊的預應力技術,「拱就像是一張弓,預應力技術就像是弓下面拉緊的弦,這樣,『拱』就倒不下來了。」
⑷ 東南大學建築系好不好
五六十年的時抄候。國家為了發展專門人才,很多大學進行了重組。當時產生了俗稱「建築四花旦」「土木老八所」分別是:
建築學四花旦:同濟,清華,天大,東南
土木老八所:同濟,清華,華南理工,西安建大,重慶建大(現並入重大),哈工大,天大,東南 。
一個字:好!
⑸ 東南大學建築系
你好,10年大概在630分的樣子;09年大概在610分;08大概655分。你除了文化課,還要學好素描之版類的啊。
東大權的建築那是一個牛氣沖天啊,也是東大校本部唯一的本科到研究生都在本部的學院了。但是如果你想學建築學的話,進入大學後,還要好好學,要不然是沒有機會的。而且建築的考試還是很嚴格的。東大建築的老師也是很牛的,你進去的話會見到很多的建築大牛。雖然學院派居多,但水準還是很高的。雖然清華的建築全國第一,但是東大的建築對於很多考生來說性價比還是挺高。
⑹ 東南大學中國建築史陳薇教授講課視頻 有誰有么 發我啊。 [email protected] 謝謝了。講的很好 可是只找到一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EwNzI1Mzcy/v.swf
⑺ 關於東南大學建築系要沒有什麼特殊要求,
建築學專業是一個融合了工學和藝術學科的專業,除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外,版考生還要有一定權的審美基礎和豐富的想像力。至於錄取分數,以陝西為例,東南大學建築學專業的最低錄取分數應該在一本線上190分左右。
⑻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大幾專業分流
大二。大一結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報名。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前身為國立中央專大學(國屬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建築系,創立於1927年,是中國現代建築學學科的發源地。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南京工學院建築系,1988年成為東南大學建築系, 2003年組建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中國著名建築教育先驅劉福泰、鮑鼎、盧樹森等先生先後執掌建築系,著名建築家楊廷寶和劉敦楨學部委員、童寯教授等曾長期在該系任教和主持工作,其中楊廷寶還是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國際建築師學會副主席。
學院現設建築學系、城市規劃系、環境設計系、景觀學系、建築技術系、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 、實驗中心、院機關等機構。
⑼ 東南大學建築系為什麼那麼多院士
一、東南抄大學建築系歷史悠久襲,創立於1927年,是中國現代建築學學科的發源地。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南京工學院建築系,1988年隨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建築系,2003年組建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二、人才輩出,著名建築家楊廷寶和劉敦楨學部委員、童寯教授等曾長期在該系任教和主持工作,其中楊廷寶還是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國際建築師學會副主席。80年來,建築學院已經為國家培養了近3000名高級建築人才,其中校友中有院士11人,畢業生中有院士9人 ,建築工程設計大師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