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開課
Ⅰ 孔慶東的個人資料(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參與過《百家講壇》的錄制)
孔慶東,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旁系傳人,是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有出色的駕馭語言的本領,其文章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憤世嫉俗。《北大往事》中的那篇《47樓207》令其文名不脛而走,隨後取名《47樓207》的文集火爆登場,接下來《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本本暢銷,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在多家電台電視台和多所大專院校設壇講授金庸小說,受到廣泛歡迎。去年10月,更是和魏明倫、張紀中、楊爭光一起與金老先生一起「華山論劍」,江湖人稱「北大醉俠」。
孔慶東遭遇金庸:
遭遇金庸已經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經成了一個有點碎嘴嘮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編的影視也越來越俗不可耐。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說帶給我的感動和我知道的帶給別人的感動。
為了休閑,為了備課,為了研究,我肯定還要許多次打開金庸的小說。我不能預料當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的時候,面對那些段落,還會不會熱淚盈眶。
「在文學叢林中與金庸狹路相逢」——在文化里,我重點研究文學;在文學里,我重點研究小說和戲劇;近年來附庸風雅,重點研究通俗小說;在通俗小說里,曾經用心研究過武俠小說;而金庸先生早早地埋伏在武俠小說里等待我這個假面伯樂,於是我們就狹路相逢,悲慘遭遇了……
「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一半中國文學」——由於迷戀金庸,我開始瘋狂地閱讀武俠。但是幾百部讀下來,大多都忘記了。沒有炒作,沒有指導,甚至沒有正版,是億萬人的閱讀實踐,把金庸的名字銘刻到了人類的文學史上。讀了太多的武俠,我也加入了談俠論劍的行列,而且由同學間談到老師處。我和其他同學,向錢理群這位以嚴肅著稱的導師推薦金庸,我們誇張地說,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得一半的中國文學。於是,錢理群老師讀了金庸,後來還寫了研究文章,他和吳曉東著的插圖本文學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內容。錢老師又鼓勵我們把金庸當成嚴肅文學來讀。於是,我又抱著研究者的態度一遍一遍重讀金庸,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淚水……
「鐵石心腸的我一次次被金庸摧垮淚腺」——我是個讀書看戲都很投入的人,標榜「先感性,後理性;先感悟,後研究」。我在小學和中學時代,為《紅燈記》和《高玉寶》流過淚,為《賣花姑娘》和《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流過淚,為《雷雨》和《家》流過淚,為《流浪者》和《簡愛》流過淚,為《愛是不能忘記的》和《高山下的花環》流過淚。上大學以後,就不曾再為文學作品而流過淚。我以為自己成熟了,永遠不會再被作家騙去淚水了。像《悲慘世界》《復活》以及轟動一時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都深深打動過我,但是沒有摧垮我的淚腺。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被金庸感動了……
——孔慶東
學生感言:
孔教授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不修邊幅」,可接下來,你一定會被他的幽默所感染。有人戲言孔慶東是「繼錢鍾書以來真正的幽默」和「北大的馬克·吐溫」,幾分誇張,幾分睿智,不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給他的文字帶來持續的生命力。調侃人生,以戲謔抵抗世俗,孔慶東的確「文如其人」……
……孔老師帶著我們一同走進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文學宮殿。從武林盟主、武林革命、小說巨匠三部分分析拉開了序幕,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了當之無愧的小說巨人、20世紀下半葉最著名的作家——金庸先生。同時我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正義面前,邪惡永遠會被壓倒;在義氣中間,方顯人性本色;在兒女情中,深嘆情感脆弱……我們也許更應該像小說曲折的故事那樣得到生活的考驗、風雨的磨礪,那樣也許我們才更能看清遠航的目標,在迷失中找回真正的自我……
參考資料: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Ⅱ 我想問一下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還在帶研究生嗎
很不幸的告訴你,現在已經不帶了。
Ⅲ 當代中國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除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以外還有那些謝謝
孫郁、汪暉、張夢陽、王富仁、林非、高遠東、楊義、黃喬生、王曉初、汪衛東、王吉鵬等等
Ⅳ 錢理群還在北大教書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3/2/class002300001/hwz6491.htm
Ⅳ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資料
出版時間:不詳 詳細描述:共2頁中文.共英文2頁、、另加郵費5元. 如買2樣或以上只收一次郵費版。 錢理群,權男,1939年1月30日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 漢族。1956年並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 1960一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衛生學校、 地區師范學校任教。 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 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當代著名學者, 理論家,北京大學博士導師,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研究方向, 寫下了大量研究著作,且文思敏捷嚴謹,在國內頗有威望
Ⅵ 關於北大教授的一個博客
【人物簡介】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人稱「北大醉俠」。
【經歷】
1964年生於哈爾濱,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師從於北大中文系的兩位名師:是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小說戲劇研究和通俗文學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評。著有《47樓207》、《空山瘋語》、《黑色的孤獨》、《口號萬歲》、《獨立寒秋》、《匹馬西風》、《誰主沉浮》、《青樓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笑書神俠》、《四十不壞》『《千夫所指》、《生活的勇氣》等文集、選集。近年在多家電台電視台和多所大專院校設壇講授金庸武俠小說,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金庸和魯迅!並出版《正說魯迅》。
【孔慶東的博客】
東博書院—— http://blog.sina.com.cn/kongqd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07872.htm
Ⅶ 北大教授
不知你要問的是哪三名教授啊?閣下?讓人怎麼回答呢,北大好的教授太多了啊
孔慶東,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旁系傳人,是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有出色的駕馭語言的本領,其文章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憤世嫉俗。《北大往事》中的那篇《47樓207》令其文名不脛而走,隨後取名《47樓207》的文集火爆登場,接下來《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本本暢銷,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在多家電台電視台和多所大專院校設壇講授金庸小說,受到廣泛歡迎。去年10月,更是和魏明倫、張紀中、楊爭光一起與金老先生一起「華山論劍」,江湖人稱「北大醉俠」。
孔慶東遭遇金庸:
遭遇金庸已經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經成了一個有點碎嘴嘮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編的影視也越來越俗不可耐。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說帶給我的感動和我知道的帶給別人的感動。
為了休閑,為了備課,為了研究,我肯定還要許多次打開金庸的小說。我不能預料當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的時候,面對那些段落,還會不會熱淚盈眶。
「在文學叢林中與金庸狹路相逢」——在文化里,我重點研究文學;在文學里,我重點研究小說和戲劇;近年來附庸風雅,重點研究通俗小說;在通俗小說里,曾經用心研究過武俠小說;而金庸先生早早地埋伏在武俠小說里等待我這個假面伯樂,於是我們就狹路相逢,悲慘遭遇了……
「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一半中國文學」——由於迷戀金庸,我開始瘋狂地閱讀武俠。但是幾百部讀下來,大多都忘記了。沒有炒作,沒有指導,甚至沒有正版,是億萬人的閱讀實踐,把金庸的名字銘刻到了人類的文學史上。讀了太多的武俠,我也加入了談俠論劍的行列,而且由同學間談到老師處。我和其他同學,向錢理群這位以嚴肅著稱的導師推薦金庸,我們誇張地說,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得一半的中國文學。於是,錢理群老師讀了金庸,後來還寫了研究文章,他和吳曉東著的插圖本文學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內容。錢老師又鼓勵我們把金庸當成嚴肅文學來讀。於是,我又抱著研究者的態度一遍一遍重讀金庸,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淚水……
「鐵石心腸的我一次次被金庸摧垮淚腺」——我是個讀書看戲都很投入的人,標榜「先感性,後理性;先感悟,後研究」。我在小學和中學時代,為《紅燈記》和《高玉寶》流過淚,為《賣花姑娘》和《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流過淚,為《雷雨》和《家》流過淚,為《流浪者》和《簡愛》流過淚,為《愛是不能忘記的》和《高山下的花環》流過淚。上大學以後,就不曾再為文學作品而流過淚。我以為自己成熟了,永遠不會再被作家騙去淚水了。像《悲慘世界》《復活》以及轟動一時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都深深打動過我,但是沒有摧垮我的淚腺。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被金庸感動了……
——孔慶東
學生感言:
孔教授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不修邊幅」,可接下來,你一定會被他的幽默所感染。有人戲言孔慶東是「繼錢鍾書以來真正的幽默」和「北大的馬克·吐溫」,幾分誇張,幾分睿智,不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給他的文字帶來持續的生命力。調侃人生,以戲謔抵抗世俗,孔慶東的確「文如其人」……
……孔老師帶著我們一同走進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文學宮殿。從武林盟主、武林革命、小說巨匠三部分分析拉開了序幕,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了當之無愧的小說巨人、20世紀下半葉最著名的作家——金庸先生。同時我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正義面前,邪惡永遠會被壓倒;在義氣中間,方顯人性本色;在兒女情中,深嘆情感脆弱……我們也許更應該像小說曲折的故事那樣得到生活的考驗、風雨的磨礪,那樣也許我們才更能看清遠航的目標,在迷失中找回真正的自我……
阿憶
策劃人兼撰稿人、北大中文系文學士、北大法學院法律碩士
阿憶主要業績
2002年初春,阿憶受命鳳凰衛視製片人桂平,擔當12集大型文獻專題片《百年大公報》主策劃兼總撰稿。元月,同與桂平合作,擔任12集大型外交史專題片《百年中美風》總策劃兼總撰稿,並擔當旁白配音,獲知識界強烈回應。
2001年底,應鳳凰製片人樊慶元之邀,阿憶擔當《魯豫有約》主策劃,同時應北京久和成影視機構之邀,任42家電視台同步聯播的《夫妻劇場》總策劃。秋天,應鳳凰製片人張力所急,阿憶快手落筆,擔當6集人物專題片《周氏三兄弟》總撰稿,一時名噪。春天,經鳳凰副總裁鍾大年和副台長劉春授權,阿憶與桂平聯手,擔任12集大型歷史專題片《水木清華九十年》主策劃兼總撰稿,意外贏得大片喝彩。元旦,在劉春和桂平三番五次勸說下,阿憶勉為其難,暫當《世紀大講堂》主持人,一發不可收,一直主持到前不久才收山。阿憶不願被視為"主持人",名片上依然印著"策劃人"頭銜。
2000年,北京電視台青少頻道副主任周星三顧茅廬,躬請阿憶認真發現自我,擔當《誰在說》主持人。於是,撰稿人阿憶揮發主持潛能,竟從此片約不斷。
1999年春天,阿憶閉門造車,一口氣兒寫下105萬字的5卷本歷史巨著《共和國日記》,由於無從出版,便應鳳凰資訊台副台長程鶴麟之邀,任30集大型歷史專題片《中國紀錄大回放》和《國慶50周年大典全程直播》策劃人兼總撰稿,並與陳魯豫聯袂主持,終使一個春天的心血沒有白費。
1998年,經程鶴麟點將,阿憶與樊慶元聯手,擔當16集大型歷史專題片《北大繽紛一百年》策劃人兼總撰稿。
1997年,經鍾大年和程鶴麟提攜,阿憶從央視脫身,任《香港回歸48小時直播》重要版塊《妙語論盡港督》策劃人,並與央視胖張越聯袂主持。這是阿憶第一次上鏡,那時,他還是個清秀的帥小伙兒。
1996年,阿憶是央視365集大型歷史專題片《香港百年》總撰稿。
1994年,阿憶是北京電台《人生熱線》特邀策劃人兼主持人。
1993年,阿憶是《北京青年報》專欄撰稿人。
1992年,出版通俗心理學著作《青春的敵人》,那是阿憶的第一部書。
1964年4月10日,阿憶--一個渺小而偉大的生命--在北京雙橋一戶軍人家庭,呱呱墜地。
孟二冬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年專心治學,撰寫了《中國詩學通論》《千古傳世美文》《陶淵明集譯注》《中國文學史》等400多萬字的專著。他花了7年時間,查找翻閱了大量古籍,完成了上中下三冊共100多萬字的《登科紀考補正》。
這部專著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得到了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近些年來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的一部力作。
2004年3月,孟二冬參加了北京大學對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抵疆後的第二周,他就出現嚴重的嗓子喑啞症狀,在醫生作出「禁聲」的醫囑後,他仍強忍病痛站到講台上。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堅持講完《唐代文學》最後一課,倒在講台上。經診斷他患了食管惡性腫瘤,返京先後經歷3次大手術後,他仍堅持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為表彰他的先進事跡,人事部、教育部授予他「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新華社
Ⅷ 錢理群的人物事件
2015年7月,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教授夫婦要去養老院的消息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專,據了解錢屬理群將自己的房子賣掉,並在今年6月入住養老社區,其每一個月的住房費達2萬元。
錢理群教授夫婦沒有子女,養兒防老觀念對他們不適應。夫婦二人進養老院養老,這其實浸透著的是中國式養老的困境。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當我們老去的時候,到底應該如何養老才能夠獲得新生。這似乎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話題。
昨天,在社區「重陽敬老」活動上,錢理群首度回應入住養老院一事,稱自己適合養老院生活,有大量時間可用來寫作,而且不用再操心做飯等日常瑣事。
錢理群表示,他在2014年就有了住養老院的想法,他跟老伴也慎重考慮過,兩人賣掉原來的房子,入住現在的養老社區。房間100多平方米,每月住宿費大約要2萬元。
錢理群認為,住進養老院也是希望能藉此避開很多瑣事,可以專心進行寫作。他說,以前他不怎麼鍛煉,搬到養老社區後開始鍛煉了。現在只用做3件事兒就行了,第一是休養身體,第二是寫作,第三是跟朋友聊天。
Ⅸ 訪北大教授錢理群錢理群,北京大學資深教授,生於1939年,中國內地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被視為北大
小題1:知識分子在90年代後出現了新問題,那就是知識分子與民眾的分離。(2分) ①知識分子貴族化,脫離民眾。 ②知識分子過於關注自己,而忽略了包括民眾在內的身外的世界。 ③有的知識分子把知識分子與民眾關系的問題推向極端,認為民眾總是非理性的(每 點2分,以上三點答對兩點即可得滿分) 小題2:①知識結構有缺陷。成長的時代,所有人類文明都在被批判,跟魯迅那個年代不能相比。②生存狀態有問題。是最沒趣味的、最沒文化的一代,和魯迅那個年代比有差距。 ③部分選擇"生命之輕"的人,難以接受魯迅。(每點2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