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大學殷寶書教授

北京大學殷寶書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07 13:11:32

① 北京科技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北京科技大學走出過羅干、劉淇、黃孟復、徐匡迪、范長龍等許多名人。

羅干: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央政法委書記。

劉淇:十六屆、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北京市市委書記,原中央文明委副主任,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會長。

黃孟復: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全國工商聯主席,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 。

徐匡迪:十五屆、十六屆中共中央委員,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

范長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北京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1)北京大學殷寶書教授擴展閱讀

學科建設: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2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0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

師資力量: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教職工總數3368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504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814人,其中專任教師1836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雙聘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雙聘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

② 殷氏傳奇人物與事跡

殷姓名人:
【殷姓歷史名人】
殷 羨,字洪喬,晉代長平人。其性格耿介正直,當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時,京城許多人托他帶書函於家人,當他走到石頭城時,竟把一百多封書函扔進河中,並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因此,後世把寄書遺失者,泛稱為「付諸洪喬」或「洪喬之誤」。
殷 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今河南省西華)人,東晉名臣。識度清遠,好老易,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晉建元初征為建武將軍,後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因北征失敗,免為庶人。竟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 芸:陳郡長平人,南朝梁文學家。官秘書監、司徒左長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說》十卷,時稱《殷芸小說》,已佚。
殷 鈞:陳郡長平人,南朝梁臨川內史,仲堪五世孫。好學有思理,善隸書,為當時楷法。後官至國子祭酒。
殷仲文:陳郡(今河南淮陽)人,東晉文學家,曾官尚書、東陽太守。擅文辭,其詩開始改變東晉玄言詩的風尚,但其玄氣並未盡除。殷仲堪:陳郡人,晉代將領。能清言,善屬文、工書。孝武帝時任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荊州刺史,鎮江陵。
殷仲堪:陳郡(今河南淮陽)人,東晉將領,玄學名士。曾為謝玄參軍,出守晉陵郡,太元末領黃門郎,據《晉書·卷八四·殷仲堪傳》載:「寵任轉隆。……帝以會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親信以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振武將軍、荊州刺史。」
殷仲容:陳郡長平人,唐朝著名書畫家。不害孫,聞禮子(一說令民子),世代皆工書畫。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畫人物、工寫貌,擅長用墨,淺深濃淡,如兼五彩,為水墨畫之先驅。書法兼篆隸。
殷開山:京兆戶(今陝西省戶縣)人,唐代名臣,名嶠,以字行。隋時為太谷長,入唐後,歷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封勛國公。
殷士儋:山東省歷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間進士,歷檢討、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後入閣拜相,因與其他權臣不和,不久辭職回家。
殷化行:陝西咸陽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間武進士,初授守備,後積功授三屯營副將,擢台灣總兵官,累官至廣東提督。
殷樹柏:浙江省嘉興人,清代畫家。擅長畫卉,法宗陳淳、惲壽平,下筆恬靜,清麗有韻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寫蔬果,書宗柳公權,用筆挺拔。傳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圖》、《雞鳴圖》、《三秋圖》。
殷世安:江蘇省常熟人,清代畫家,字濟公。工詩,寫墨竹有煙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蘇無錫人,近現代林學專家。曾赴日留學。回國後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學農學院、西北農學院教授。建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森林系主任,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林學會。編有《林產製造學》、《實用伐木運材及工程學》。
殷希彭:河北省安國人,曾赴日學醫,獲病理學博士學位。1938年參加八路軍,建國後,歷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等職,10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殷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殷希彭少將
殷希彭(1900-1974),河北省安國縣人。1920年入河北大學醫學院學習,1927年畢業,留校任外科助教。1928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日本東京慶應大學病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在河北省立醫學院任病理學主任教授。是河北省立醫學院病理學教學的創始人,是河北省立醫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困居鄉里。有人邀請他出任偽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和參加安國縣維持會,他拒絕了。1938年冀中軍區衛生部部長張珍效劉備叄顧茅廬,邀請38歲的殷希彭參加八路軍,第一次見面,就爽快地答應了參加八路軍,猶如樹立了一面旗子。在他的影響下,他的一些同事和學生紛紛參軍。一時間冀中軍區增加了許多醫學教授和醫大學生。白求恩到冀中軍區,看到有這么多教授,十分吃驚。歷任冀中軍區衛生部衛生訓練隊教務長、後方醫院醫務長、晉察冀軍區衛生部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晉察冀軍區衛生部部長兼華北醫科大學校長。以「教課認真,督導嚴厲」著稱,白求恩衛生學校培養了一千多名醫療幹部,成為戰爭年代我軍著名的醫科學校。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戰爭,他的兩個兒子也參加了抗日隊伍。1943年承受了巨大的打擊,他的長子在前方戰斗部隊犧牲,次子在反掃盪中遭敵機轟炸陣亡。他的妻子帶著幼子,在最困難的時候,曾經沿街乞討度日。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衛生部副部長兼華北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衛生部部長兼醫學院院長。先在華北軍區所屬醫院推行責任制和保護性醫療制度。創辦了《衛生建設》,編輯出版了《華北軍區衛生建設史料匯編》。1954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的校長。1958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在開國少將中,1938年參加八路軍、新四軍或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5年授少將軍銜者,僅有殷希彭、李曼村、高存信、梅嘉生、傅繼澤、管松濤6人。1974年12月5日逝世,終年74歲。編著有《病理學講義》、《病理學實習手冊》。
殷國洪少將
殷國洪(1911-——),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軍262團連指導員,紅30軍88師268團特派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在天全戰役中負過傷。參加了西路軍。西路軍失敗後,隨部隊在山裡打游擊,彈盡糧絕,最終被俘。在敵人監獄里,受盡折磨,他咬定自己是當兵的。後被押到蘭州,修鐵路,修機場,又被押到平涼,准備送回湖北原籍,趁敵人看管不嚴走脫,由一位老大爺帶路,找到了紅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3團特派員、冀南軍區9旅政治部保衛科科長,第3軍分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參加了響堂鋪戰斗、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2縱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冀南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晉冀魯豫軍區10縱政治部保衛部部長,桐柏軍區第1軍分區副政委,湖北軍區組織部部長。參加了淮海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青島基地幹部部部長。1959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後歷任海軍炮兵學校政治委員,海軍高級專科學校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殷承禎少將
殷承禎(1915-1990),湖北省崇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隨營學校排長、司務長,紅軍學校青年幹事、出納,軍委總供給部會計、材料科科長、會計科科長、軍實科科長,陝北獨立第1師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會計科科長,駐桂林辦事處交通運輸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吉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政治委員、部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供給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後勤部營房管理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財務局局長,總後勤部物資計劃部副部長,總後勤部財務物資部部長,總後勤部司令部顧問。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月5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中國共產黨殷姓高級領導人、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殷夫烈士
殷夫(1910-1931),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華、徐白、徐文雄,筆名殷夫、白莽,任夫等,浙江省象山縣人。幼年曾讀私塾,1920年秋進入象山縣立高等小學學習,開始練習寫詩。1923年7月考入上海民立中學,繼續進行詩歌創作。1927年9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五·卅」運動期間曾在《新蚶》小報上發表一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詩歌。1926年轉到浦東中學學習,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捕,後由在國民黨軍隊當軍官的大哥保釋出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9月用徐文雄的名字考進上海同濟大學補習班學習德語。在學校里,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8年初在蔣光慈、錢杏邨幫助下參加革命文學團體太陽社。是年秋再次被捕,由大嫂託人保釋出獄後回到象山,在縣立女子小學任課,此期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系。1929年春到上海找到地下中共黨組織,被分配負責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和青年工人運動。在工作和斗爭的間隙,他堅持詩歌創作,並進行翻譯工作,寫出了《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前進吧,中國!》等紅色鼓動詩,翻譯了匈牙利民主革命詩人裴多菲的傳略及詩集,並開始與魯迅發生聯系,得到了魯迅的關懷和幫助。同年7月,在上海絲廠罷工斗爭中第三次被捕,不久被釋放,繼續從事共青團的工作和青年工人運動,並先後參加了青年反帝大同盟出版的《摩登青年》、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物《列寧青年》的編輯工作。1930年3月參加發起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這時期創作的詩歌、散文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對左翼文藝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魯迅曾給予很高的評價。5月代表「左聯」參加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東方旅社准備參加黨的重要會議時,因叛徒出賣又一次被捕,2月7日深夜,與柔石、胡也頻等24位戰友一起,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於上海龍華漲滬警備司令部的牆外,時年28歲。是左聯五烈士之一。遺世作品編有《殷夫選集》、《殷夫詩文選集》等。

③ 甲骨文是怎麼樣發現的

甲骨文的偉大發現者,是享譽中外的「甲骨文之父」。他,就是王懿榮。
甲骨文的發現,開始是安陽小屯村的農民耕作時, 把發現的所有龜甲獸骨當作了毫無價值的廢棄物;傳說中李成的偶然發現,只是把它當作了賺錢的葯材;葯店老闆的發現卻是認定它為「龍骨」,其功用僅限於葯用價值;即使著名的古董商范維清之輩,也沒有超越「龍骨」的葯材界定。更何況「龍骨」走入京城,千千萬萬個文化層次高低不同的人都接觸過,或服用過。他們和王懿榮都「偶然」過,怎麼就沒有一個人在王懿榮之前發現「龍骨」上的「鐫紋」是文字呢?而王懿榮與「龍骨」第一次偶然相遇,就獨具慧眼,發現了甲骨文,並成為把甲骨文考訂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這怎能是一個「偶然」可以了得的。這使我想起了埃爾溫 . 斯特里馬特《隨想錄》里的一句話:「草原開滿了鮮花,可牛群來到這里所發現的卻只是飼料。」
甲骨文的發現決不是偶然的,它充滿了客觀上的必然性,只是歷史合乎邏輯地選擇了王懿榮!
發現甲骨文的人自身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他必須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博古通今;他必須是一位考古學家和文字學家,並且兩者兼具,缺一不可;他必須具有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獨到、敏銳的思維能力。而這三個苛刻的基本條件在王懿榮身上達到了高度集中的體現。
王懿榮出身於縱貫明清兩朝昌盛不衰的書香門第、官宦世家。自明初他的始祖王忠考取進士、官至登寧鹽科大使起,到清末五百多年間,王氏家族共考取進士27人,舉人58人,貢生58人,秀才357人。王懿榮的祖父王兆琛,是嘉慶進士,官至山西巡撫,精於文字研究,著有《正俗備用字解》、《眄堂書屋文集》。其父王祖源,是道光拔貢,官至四川按察使,精於金石研究,著有《漁洋山陰秋柳詩箋》、《天壤閣叢書》等。王懿榮父子三翰林,兄弟多舉人,被朝野譽為「天眷其後,世澤蟬聯。」如此文人輩出,鴻儒群集的家族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這樣的家族對文化的景仰具有宗教般的虔誠,源遠流長的文化的血脈傳承成為定勢,每個家庭成員一出生便在燦爛的文化陽光中茁壯成長。
王懿榮生於一八四五年。六歲入王氏私塾 ,從小就接受了諸多名師的正統、規范、嚴謹的文化教育。他的母親謝氏的娘家也是遠近知名的書香門第。王懿榮童年和少年的四位老師全部出自謝氏家族:母舅謝敩之、謝琴南、謝價人,三人都是秀才出身;另一位叫謝產起,是道光拔貢。王懿榮十五歲隨父進京,先後拜道光進士、翰林編修崔清如和道光進士、經學家、禮部員外郎周孟伯為師。名師嚴教,加上他聰穎好學,博採眾長,很快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或許是家庭的熏陶,青年時代,王懿榮便潛心於考古學,酷愛金石文字學。為搜尋古物,研究文字,他「八千里路雲和月」,足跡遍布山東、河北、陝西、河南、四川等大半個中國。他對搜集來的大量漢印、石刻、碑刻等文物,潛心考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使王懿榮對歷史文化、金石、文字的研究造詣深厚,著述頗豐,他的《漢史存目》、《南北朝存目》、《攀古樓藏釋文》、《求闕文齋文存》、《古泉書》、《福山金石志殘稿》、《天壤閣雜記》、《王廉生石泉精選拓本》、《墨園語》等三十多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這些都為日後發現甲骨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光緒六年王懿榮考中進士,曾任翰林院修編,被朝野譽為「四大公車」(注5)之一。以後他三任國子監祭酒。國子監是當時國家的最高學府,而祭酒則相當於校長的官銜。這使他有更多的機會與當時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學家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王懿榮終於成為全國著名的文化巨擘、金石學家、考古學家、文字學家。因而,王懿榮作為甲骨文的偉大發現者,也就註定是歷史的必然,沒有任何值得我們懷疑的地方。
「偉大的問題就好像是寶石,成千上萬的人從上面走過,直到一位行家終於把它拾起。」 王懿榮就是一位行家,他把「甲骨文」這塊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拾起來,並把它獻給了中華民族,獻給了人類,從而奠定了中國文化光照寰宇的偉大的物質基礎!

④ 讀書三境界的人物簡介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
王國維少年時代心悅《漢書》等歷史著作,不喜舉子業和《十三經註疏》,但十八歲之前所接受的仍是傳統的舊式教育。甲午戰爭後,使他「始知世尚有所謂新學者」(《靜安文集·自序》)。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會書記校。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學習外語,並在羅振玉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次年因病輟學回國,讀康德哲學而愛之,又轉研叔本華哲學。後覺得哲學「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 (《靜安文集·自序》),便從哲學轉向文學、史學、考古學和金石、音韻學方面。在此期間,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信導師、清華研究院教授等。1922年在溥儀的紫禁城小朝廷內當五品官「南書房行走」,並得到了「食五品俸」,「賜紫禁城騎馬」的封賞。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地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 王國維在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方面的治學方法,繼承了清代乾嘉孝據學的傳統,也汲取了西文實證科學的精神。首先,與前人不同,他治學善於運用比較法,熔古今中西於一爐。一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王國維研究甲骨文、上古史,是拿地下實物與文字記載互相釋證;研究邊疆地理,遼、金、元史,是拿中外古籍進行互相補正;寫《殷周制度論》、《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這些著作,則是把西文傳來的觀念同中國傳統的思想互相參證。這比起乾嘉學派的學者來,視野確實要寬廣得許多。
王國維一生著述宏富,著作達六十種之多,大部分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中。

⑤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原文

五年前,嚴幾道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教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於學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而來,想必聞知。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請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於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

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於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

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於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問心無愧,於我何懼?

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於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

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求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盪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

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

即在今日,吾人對於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苟不於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願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

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勵人。

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幾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

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願書,遵守本校規則,苟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二也。 三曰敬愛師友。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於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

至於同學共處一室,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勖,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苟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

余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於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三也。 余到校視事僅數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一曰改良講義。

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已潛修。以後所印講義,只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二曰添購書籍。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

刻擬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採,無虞缺乏矣。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只此,以後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可也。

(5)北京大學殷寶書教授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

⑥ 百家講壇的主講嘉賓

註:順序為主講嘉賓的姓名拼音字母。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特邀專家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曹文軒: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程遂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系教授、副院長 淳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丁牧: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段懷清: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方北辰: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小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高日暉:文學博士、大連大學副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韓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歷史教師 賈英華:中國傳記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作家 江英:教授,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正師職,大校軍銜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姜鵬: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康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師范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兩辦)主任 李昌集:現為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任飛: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李寅: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理事、中國紫禁城學理事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酈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教授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心武:當代作家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劉金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馬駿:法學博士、國防大學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錢斌: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喬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蘇升乾: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孫國亮:龍岩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主任 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唐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館博士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王士祥:鄭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警銜 王雙懷: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王衛平: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徐放鳴:現任江蘇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於賡哲:陝西師范大學教授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於鍾華: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袁騰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曾仕強: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張一清: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張宏傑:作家、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 張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趙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紅學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註:順序為主講嘉賓的姓名拼音字母 鮑鵬山:鮑鵬山新說水滸(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畢淑敏:破解幸福密碼 陳毅明:我心目中的陳嘉庚 程遂營;六大古都:黃河上的故都【等待播出】 丁牧:宋徽宗之謎 丁萬明:資治通鑒【等待播出】 丁一平:回望周朝【等待播出】 杜建錄:杜建錄說西夏【等待播出】 董平:名相管仲;傳奇王陽明;奇人王陽明 方北辰:三國名將·吳國篇(周瑜、呂蒙、陸遜、朱然、陸抗、吳將回眸);三國名將·魏國篇(曹操、鄧艾、張遼、許褚);三國名將·蜀國篇(諸葛亮、關羽、張飛、馬超、趙雲) 方爾加:孔子眼中的「仁義禮孝」;漢代國策風雲 方誌遠:大明嘉靖往事;萬曆興亡錄;國史通鑒(天下大勢;春秋戰國篇;秦漢三國篇;第三部兩晉南北朝【等待播出】);奇人王陽明;中國故事愛國篇之《文天祥》;中國故事富強篇之秦朝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 傅小凡:崇禎那些年;大明疑案(上部、下部【等待播出】);走近朱熹 馮曉虎:大師的腳印之愛因斯坦【等待播出】 范德偉:博物館之旅之滿城漢墓 高日暉:范進中舉 高長山:唐宋八大家下部【等待播出】 葛劍雄:我讀經典之《荀子的啟示》;葛劍雄談地域文化 何毓靈:博物館之旅之考古殷墟 韓升:盛唐的背影;尋找曹操;風雲唐太宗;中國故事愛國篇之《郭子儀》;武則天【等待播出】 韓田鹿:三言二拍;大話西遊;話說聊齋(第一部、第二部【等待播出】) 韓秀雲:身邊的經濟學;股市風雲 郝萬山:千古中醫故事之張仲景;郝萬山說健康(第一部、第二部) 胡阿祥:說國號 胡金兆:京劇大師程硯秋 紀連海: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蓮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賈英華:末代皇族的新生(上部、下部);你所不知道的溥儀(第一部、第二部【等待播出】) 江英:回首開國大典 姜安:戰國說客雙雄(張儀、蘇秦) 姜鵬: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一個傀儡的力量——漢獻帝;品讀《資治通鑒》(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等待播出】);中國故事愛國篇之《霍去病》 金正昆:金正昆談現代禮儀;身邊的禮儀 康保成:戲里戲外說歷史(楊家將、長生殿、趙氏孤兒) 康爾:傳奇紫砂壺 康震:唐詩的故事(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我讀經典之《莊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曾鞏、歐陽修、王安石、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大結局);北宋:文人的擔當;中國故事愛國篇之《杜甫》 孔慶東:孔慶東看武俠小說;魯迅;我讀經典之《〈論語〉的魅力》;老舍的幽默;從《說笑》看錢鍾書的幽默;啼笑姻緣的愛情三模式 林岩:唐宋八大家下部【等待播出】 李昌集:西廂記中的愛情;從悲到喜說西廂 李建華:《紅樓夢》·絲綢密碼 李敬一:怎樣欣賞中國古典詩詞;李後主和他的詞;司馬遷;屈原 李蕾:紅旗渠的故事 李清泉:英雄項羽 李任飛:名相晏嬰;管仲【等待播出】 李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詩經》中的不老愛情(後續節目【等待播出】) 李煒光:正說包公 李曉:商賈傳奇 李寅:清東陵密碼;清代皇陵謎案;雍正和他的甄嬛們;清十二帝後宮疑案:揭秘清代帝陵 李強:大宋謎案 厲華:信仰的力量 酈波: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清官海瑞、「救時宰相」於謙);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上部、下部);中國故事愛國篇之《於謙》、《袁崇煥》;唐宋八大家之《蘇軾》;千古愛情;王陽明【等待播出】 劉金田:改變中國命運的遵義會議 劉強:竹林七賢 劉興林:大秦崛起【等待播出】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劉揚體:經典中的愛情 劉慶柱:解讀中國古代都城;地下長安【等待播出】 劉衛華:博物館之旅之神秘中山國 林乾:雍正【等待播出】 呂立新:水墨齊白石;寫實徐悲鴻 呂玉華;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柳宗元》 羅大中:大國醫(王孟英、錢乙、李東垣、繆希雍、朱丹溪);名醫是這樣成名的(許叔微、喻嘉言、徐靈胎、吳鞠通、張錫純、皇甫謐) 馬茂軍:趙普【等待播出】 馬駿:二戰人物;我讀經典之《有用與無用》;拿破崙;品讀《孫子兵法》(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即將播出】);中國故事愛國篇之《衛青》 馬駿傑:甲午,甲午;中國故事愛國篇之《鄧世昌》、林則徐【等待播出】、鄭和下西洋【等待播出】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 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雜項篇)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讀經典之《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中國故事富強篇之明朝 毛峰:戰國策【等待播出】 梅毅:梅毅話英雄(鮮為人知的楊家將、隋唐英雄志) 梅錚錚: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碼關公 蒙曼: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玄宗出世、開元盛世、盛世危情、物華天寶、長恨悲歌);大隋風雲(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中國故事愛國篇之《辛棄疾》 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莫礪鋒:杜甫的文化意義;詩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彭林:彭林說禮 錢斌:千年一筆談 錢文忠: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第一部、第二部);我讀經典之《獨特的啟蒙》;千古中醫故事之李時珍;班墨傳奇;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錢文忠解讀《千字文》【等待播出】 喬良:新解三十六計 邱紫華:歷史人物的悲劇 商傳:永樂大帝;明太祖朱元璋;中國故事愛國篇之《鄭成功》 蘇升乾:清明上河讀宋朝 隋麗娟:慈禧;我讀經典之《兼愛與非攻》 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的故事;我讀經典之《無形中的指引》 孫國亮:客家人 孫華:蜀地探秘之三星堆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從司馬到司馬 唐博:清案探秘(第一部、第二部) 王立群: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文景之治);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大風歌;王立群讀宋史(宋太祖、宋太宗);北宋文人的擔當;王立群說成語;中國故事愛國篇之《屈原》、《蘇武》、《岳飛》;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中國故事富強篇之《漢朝》 王啟濤:蜀地探秘之《李冰與都江堰》;心懷天下范仲淹 王士祥:隋唐考場風雲 王樹增:軍旅作家王樹增講長征;王樹增解讀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王雙懷:大唐貴妃 王衛平:春秋吳國風雲錄 王曉秋:大變動中的中國之甲午風雲 王新陸:解讀中醫 魏新:東漢開國 翁思再:梅蘭芳;伶界大王譚鑫培 吳建民:吳建民論國際風雲;吳建民看中國外交;吳建民盤點2004國際形勢;吳建民盤點2004中國外交;評點《戰國策》 吳桐禎:成語趣談 徐放鳴:另類英雄李雲龍;我讀經典之《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感悟人生》;大故宮(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中國故事愛國篇之《戚繼光》;中國故事富強篇之清朝 楊雨:俠骨柔情陸放翁;納蘭心事有誰知;端午時節話屈原;中國故事愛國篇之《陸游》:詩歌愛情 姚淦銘:老子與百姓生活 葉廣岑:楊貴妃下落之謎;從四合院到秦嶺深山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我心目中的陳嘉庚;大年初一說經典 於丹: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我讀經典之《在成長中感悟》:奇人王陽明 於賡哲:狄仁傑真相;發現上官婉兒;大唐英雄傳;大唐巾幗傳奇;中國故事之《顏真卿》:開元盛世(上部、下部【正在錄制】);中國故事富強篇之隋朝、唐朝 於濤:走近曹操 於鍾華:書法檔案 喻大華:道光與鴉片戰爭;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苦命皇帝咸豐;末代皇帝溥儀;囚徒天子光緒;中國故事之《林則徐》 袁騰飛:兩宋風雲;塞北三朝(遼) 翟雙慶:翟雙慶解讀黃帝內經(第一部五臟篇)【正在播出】、第二部【等待播出】 曾國平:創新思維與創造力的發揮;智商與情商 曾仕強:我讀經典之《〈易經〉與人生》;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 張一清:解碼漢字之王朝名稱有講究 張大千:名人酒故事 張宏傑:成敗論乾隆(上部、下部) 張擎:蜀地探秘之金沙遺址 張望朝:楊子榮;抗日名將楊靖宇 張志君:向古人學家教 趙冬梅:千秋是非話寇準;司馬光(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等待播出】);北宋文人的擔當;中國故事之《范仲淹》;中國故事富強篇之宋朝 趙林:英雄史詩特洛伊;希臘神話與雅典奧運 趙世民:探秘中國漢字 趙曉嵐:李煜;金戈鐵馬辛棄疾 趙中男:朱棣身後那些事兒 趙英健:清朝陵寢之謎(慈禧、康熙、道光、嘉慶);清代皇陵謎案 趙玉平:麻辣說三國(向諸葛亮借智慧、跟司馬懿學管理、曹操的啟示、劉備的謀略);水滸智慧(第一部梁山頭領那些事兒、第二部【等待播出】、第三部【正在錄制】) 周國平:愛的四重奏 周非:中國神話 周嶺:周嶺解密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節日(端午節、春節);奏摺的秘密【等待播出】 周汝昌:周汝昌鑒賞唐宋詩詞;評《紅樓夢魘》;新解紅樓夢系列(曹雪芹其人其書、紅樓夢的藝術個性、周汝昌答疑紅樓夢);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周思源:紅樓六家談系列(亦石亦玉話寶玉、孰優孰劣話黛釵);新解紅樓夢系列(是是非非王熙鳳);品水滸系列(從生辰綱下落談《水滸傳》);華夏春秋志系列(正確看待康雍乾之世);傳奇太後系列(文明太後);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正說三國人物;周思源也說秦可卿;千古一後;風雲南北朝之苻堅 周文順:焦裕祿 朱翔非:中華孝道;漢儒傳奇【等待播出】

⑦ 北京畫家名單

查一北京畫家名單知名的

⑧ 恕在下眼拙,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不怎麼樣,甚至很亂,單字水平不高,章法還行。

唉,有的時候書法的好壞不僅僅限於字好不好,有的時候還要考慮書法家的精神品格,蘇東坡前輩的精神品格是那種豪放不羈的,《寒食帖》的字雖然有點亂,但體現了他的精神品質,所以還是被認定為天下第三行書。

⑨ 童書業的師生恩怨

顧頡剛創立「古史辨派」後,經十年拓展,到30年代初,已處於一生聲望的巔峰,童書業便在這時成為他的愛徒。
童書業連中學也沒進過,卻酷愛文史。童書業沿著顧頡剛疑古辨偽的思路寫出《禮記考》和《虞書疏證》。童書業的《少康中興辨》成為顧頡剛、童書業合寫《夏史三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徒二人密切的學術合作正式開始。
在顧頡剛學術組織活動最緊張的時刻,需要一個研究助手,顧頡剛選中了童書業。1935年6月,童書業應約抵達北平時,顧頡剛親赴車站迎接,並讓童書業擔任自己在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教授「春秋史」課的助教,薪金由顧頡剛自己支付,食宿也在顧頡剛的家裡。
童書業1949年任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後,一時研究碩果累累,引人注目,成為新史學界的新星。然而,在解放後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童書業九次自我批判都沒能通過,為求解脫他寫了《〈古史辨派〉的階級本質》,與老師顧頡剛劃清界限。
顧頡剛的另一高足楊向奎此時也發表文章對「古史辨派」的學術思想進行批判。童楊之舉對顧的傷害之深,難以估量。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顧頡剛的創傷就彌合了。1954年5月,顧頡剛的另一個學生王樹民來信,談到童楊文章,為他鳴不平。顧頡剛在復信時十分肯定地說:「此是渠等應付思想改造時之自我批判耳,以彼輩與《古史辨》之關系太深,故不得不作過情之打擊。」表現了為師者的大度、寬容和理解。
繼之,在對胡適的大規模批判運動中,童書業不得不再一次走上了對「古史辨」進行「過情之打擊」以實現自我超度的道路。但一系列的變故並沒有割斷他們的師生情。童書業恢復學術研究後,將研究方向又轉向古史、古籍的考辨。首先於1961年開始作《中國美術史札記》,到1965年動筆寫《春秋左傳考證》,1967年下半年寫出《春秋左傳札記》,這樣的著述一直到他逝世前的幾個月。這就揭出了這樣一個事實:盡管從1951年起童開始從精神上告別顧頡剛,告別「古史辨派」,甚至批判「古史辨派」,試圖進入主流史學中去,但自1961年寫《中國美術史札記》始,童終於又返回到顧頡剛這邊來了。這期間,顧頡剛、童書業之間的學術交往肯定不少,但惜無資料可供憑借。但從僅存的《顧頡剛年譜》中的零星資料和一封珍貴書信中可以窺出顧頡剛、童書業之間學術上相依為命的殷殷情誼。
1963年末,顧頡剛病重手術前寫給童書業的信中說:「……承告五事,具見爬梳抉剔史料之功力,無任欽服。有您這般的功夫和識力,經與子打通,春秋史與戰國史打通,發見前人所想像不到的問題。真是出人意外,入人意中。將來您的《春秋左傳考正》成書,將發出永久的光輝。……(我)四十年來,能安定治學者殆無幾時。倘使病不能愈,真當銜恨入地。平生積稿,只有賴諸位至交為作整理。您為最知我者,所負之責任亦最重也。」顧頡剛手術前的這封信,實帶有臨終遺言之性質,許童書業「為最知我者」,可以說以前一切不愉快至此已經一掃而空。
沒想到,童書業竟先顧頡剛而去了。童書業的遺稿《春秋左傳考證》和《春秋左傳札記》竟是由其恩師訂正、作序並推薦出版的。

⑩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獲獎成果匯編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4項)
1. 第一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年/8項)
王 力(一等獎):工具書《同源字典》;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林 庚(一等獎):著作《天問論箋》;
孫欽善(一等獎):著作《中國古文獻學史》;
陳貽焮(二等獎):著作《杜甫評傳》;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古漢語詞彙綱要》;
樂黛雲(二等獎):著作《比較文學原理》;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2. 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何九盈(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王福堂(集體,二等獎):著作《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
裘錫圭(二等獎):論文《釋殷墟卜辭中的「▲」等字》;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獎):著作《中國詩學通論》;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沈 陽(三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陳平原(三等獎):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
樂黛雲(集體,三等獎):著作《世界詩學大辭典》。
3.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3年/2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
4.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6年/6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沈 陽(二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
李 楊(三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孟二冬(三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夏曉虹(三等獎):著作《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
5.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9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三卷)》;
袁行霈(集體,二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四卷)》;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獎):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劉勇強(三等獎):著作《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
陳泳超(三等獎):著作《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
陸儉明、沈陽(普及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李 零(普及獎):著作《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67項)
1. 第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87年/8項)
王 瑤(榮譽獎):論文《魯迅〈故事新編〉散論》;
朱德熙(一等獎):論文《自指和轉指》、《漢語方言里的兩種反復問句》;
裘錫圭(一等獎):論文《戰國貨幣考》;
陳貽焮(一等獎):著作《杜甫評傳(上卷)》;
嚴家炎(二等獎):著作《求實集——中國現代文學論集》;
徐通鏘(二等獎):論文《寧波方言的『鴨』[e]類詞和兒化的殘跡》;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野草〉研究》;
葛曉音(二等獎):論文《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
2.第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1年/7項)
裘錫圭(特等獎):著作《文字學概要》;
袁行霈(一等獎):《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褚斌傑(二等獎):教材《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葛曉音(二等獎):著作《八代詩史》;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呂德申(二等獎):著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
陸儉明(二等獎):論文《「V來了」試析》、《「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
3.第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4年/6項)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孫欽善、倪其心(集體,一等獎):古籍整理《全宋詩》;
金開誠(一等獎):著作《屈原辭研究》;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方錫德(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學傳統》;
張雙棣(二等獎):工具書《呂氏春秋詞典》;
4.第四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6年/5項)
何九盈(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商金林(一等獎):著作《葉聖陶傳論》;
沈 陽(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夏曉虹(二等獎):著作《晚清文人婦女觀》。
5.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張雙棣(一等獎):著作《淮南子校釋》;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孟 華(羅芃等,集體,一等獎):著作《法國文化史》;
張聯榮(二等獎):著作《漢語詞彙的流變》;
徐通鏘(二等獎):著作《語言論》;
佘樹森(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
馬 真(二等獎):著作《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
沈 陽(二等獎):論文《漢語句法結構中名詞短語部分成分移位現象初探》;
郭 銳(二等獎):論文《過程和非過程》。
6.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0年/7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國文學史》;
王洪君(一等獎):著作《漢語非線性音系學》;
張 健(二等獎):著作《清代詩學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褚斌傑(二等獎):著作《詩經全注》。
7.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年/7項)
張少康(一等獎):著作《文心雕龍研究史》;
沈 陽(一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和漢語語法研究》;
詹衛東(一等獎):著作《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代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
杜曉勤(張燕瑾等,集體,一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張 健(二等獎):著作《元代詩法校考》;
傅 剛(二等獎):著作《文選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獎):著作《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4年/7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郭 銳(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詞類研究》;
孟二冬(一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董秀芳(二等獎):著作《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
胡敕瑞(二等獎):著作《〈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
李 楊(二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顧永新(二等獎):著作《歐陽修學術研究》。
9.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年/4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韓毓海(二等獎):論文《所謂無詞的言語》;
陸儉明、沈陽(二等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楊榮祥(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副詞研究》。
10.第十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8年/4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年/3項)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
陳曉明(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基於認知的漢語計算語言學研究》。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1.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及指導教師(5項)
孫玉文(導師郭錫良):博士論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1999年);
詹衛東 (導師陸儉明):博士論文《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2000年);
張 赬(導師蔣紹愚):博士論文《漢語處所介詞片語和工具介詞片語詞序變化》(2001年);
陳 劍(導師裘錫圭):博士論文《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濤(導師溫儒敏):博士論文《「新詩集」與新詩的發生研究》(2003年)。
2. 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項)
陸儉明:第一屆國家教學名師(2003年);
蔣紹愚:第二屆國家教學名師(2006年);
溫儒敏:第四屆國家教學名師(2008年)。
3.國家級精品課程(7項)
陸儉明等:《現代漢語》(2003年);
蔣紹愚等:《古代漢語》(2005年);
溫儒敏等:《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
洪子誠等:《中國當代文學》(2006年);
袁行霈等:《中國古代文學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國現代名著導讀》(網路課程/2008年);
陳保亞等:《理論語言學》(2009年)。
4.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
陸儉明等(一等獎):「現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獎):「漢語方言學系列課程」(2004年);
蔣紹愚等(一等獎):「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2005年);
溫儒敏等(二等獎):「建立嚴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國家級教學團隊(1項)
沈 陽等:「現代漢語」國家級教學團隊(2008年)。

熱點內容
沈陽葯科大學考研成績 發布:2025-08-06 14:49:56 瀏覽:876
湖南大學書法協會黃教授 發布:2025-08-06 14:39:33 瀏覽:285
山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的導師 發布:2025-08-06 14:26:38 瀏覽:297
燕大機械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8-06 14:22:17 瀏覽:790
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ppt模板 發布:2025-08-06 14:20:23 瀏覽:225
大學給老師發新年簡訊 發布:2025-08-06 14:08:18 瀏覽:396
西南大學新聞考研難嗎 發布:2025-08-06 14:03:55 瀏覽:165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夏令營2016 發布:2025-08-06 13:56:38 瀏覽:622
袁姍姍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06 13:56:36 瀏覽:410
廣東葯科大學專業分數線 發布:2025-08-06 13:56:34 瀏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