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哈佛大學當大學教授
A. 登上哈佛講台的中國第一人,哈佛大學的第一位中國教授是誰呢
最近,一位畢業生的演講在朋友圈瘋轉,因為哈佛建校375年,終於有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站在哈佛畢業典禮的講台上,國人為之歡呼,為之自豪。
然而,在哈佛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中國人被大多數人忽視了。在著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牆上懸掛著他的一幅大照片,這是一個清代官員打扮的中年人,頭上頂戴花翎,身著官服,足蹬皂靴,清癯的臉上生著一雙睿智的眼睛。137年前,他不遠萬里來到美國,創立哈佛大學的中文教育,教一群金發碧眼的哈佛學子說中國話、讀中國詩,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戈鯤化。
直把他鄉作故鄉
在清光緒五年(也就是1879年8月),戈鯤化手執與美國哈佛大學簽訂的三年任教合同,攜帶著妻子、5個孩子、1個傭人、1個翻譯和一大批中國書籍於當年8月底抵達哈佛大學,就此踏上了這片未知的國土,再也沒有回頭。
抵達哈佛後,戈鯤化在1879年10月22日正式開課。戈鯤化在哈佛開館授徒,但學生並不局限於本校人士,任何有興趣了解中國的學者,或者希望從事外交、海關、商業及傳教事業者,只要繳費就可選修他的課程。在哈佛,戈鯤化的教學以其豐富的內容、充分的准備和高度的技巧著稱,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值得一提的是,思想開化的戈鯤化也有很傳統的一面,在美國哈佛任教期間,他一直堅持身著中國清朝官服上講台,要求學生尊師重道。
B. 哈佛大學教授年薪 哈佛大學教授工資多少
這個問題很有特色
他們發達國家,
工資本來就高
還有各種科研收入
C. 中國人,德國一所大學,副教授,名字三個字中有曉,研究經濟,找他的新浪博客,博文中一般都有1,2,3點
左曉蕾的BLOG.
D. 中國進哈佛大學的人名
您好是戈鯤化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牆上懸掛著的一幅大照片,他就是第一位到美國名校任教的中國學者戈鯤化(-1882)。
戈鯤化能夠赴美擔任哈佛的中國語言文學教師也是機緣巧合。起先,在哈佛大學設立中文課程並不是校方的本意。而是來自與在華經商的美國商人的建議。1877年,一些美國商人在與中國進行貿易時,深感培養通曉中文人才的重要性,他們希望哈佛大學培養一些了解中國的年輕人,使美國人能夠在中國政府供職,並促進兩國件的貿易往來。
盡管當時哈佛已成為美國最著名的大學,但校方認為開設中文課急具挑戰性,可為哈佛的進一步發展拓展空間,因此極力贊同從中國聘請教師。於是,商人們捐贈了8750美元,讓哈佛大學從中國聘請教師,開設一門為期三年的中文課程。
當時,戈鯤化正在美國駐寧波領事館任職,對西洋特別是對美國有一定了解,而且還教過一位英國學生和一位法國學生。
1879年5月26日,美國駐牛庄領事鼐德在上海代表哈佛大學校長埃里奧特和戈鯤化簽訂了任教合同。合同規定,哈佛聘請戈鯤化前去教授中文,自1879年9月1日起,至1882年8月31日止,共計三年,每月薪金200美元,往來旅費(包括隨同人員)亦由校方負擔。至於在哈佛的課程設置.學生認輸.教學時間,則由校方根據具體情況統一安排。
這年秋天,41歲的戈鯤化帶著妻兒與一個僕人,經過50天的航行,乘船抵達美國,開始了他在哈佛大學為期三年的教學生涯。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師,講授中國文化。此事立即成為當時美國各大報紙爭相刊登的新聞。
抵達哈佛後,戈鯤化在1879年10月22日正式開課,他的第一份教材是一篇小說。戈鯤化在哈佛開館授徒,但學生並不局限與本校人士,任何有興趣了解中國的學生,或者希望從事外交.海關.商業及傳教事業者,只要繳費就可選修他的課程。戈鯤化每周上五天課,每次上課他都要穿上官服,要求學生尊師重道。他還為哈佛的教授們特別開設了中國詩文講座,有時還應邀到教授俱樂部去演講。1880年,戈鯤化以他的特立獨行和厚重的中國文化底蘊成為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令人矚目的貴賓。
在哈佛,戈鯤化的教學以其豐富的內容.充分的准備和高超的技巧著稱,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戈鯤化是作為語言老師被聘任的,但他的文化自豪感決定了他更想做一個文化傳播者,而不僅僅是語言老師。他選擇的載體是中國詩歌,因為「詩言志」,詩歌是非常民族化的,融合了民族精神。因此,他在任何場合,幾乎都不忘吟詩.講解詩。
作為詩人的戈鯤化,用中國詩歌的魅力和中國詩人的氣質,感染了從為接觸過中國文化的美國人。戈鯤化不僅自己喜歡詩,而且強烈地意識到詩的價值,有意識地在美國致力與中國文化的傳播,要把詩的精神帶到美國。為此,戈鯤化專門編纂了中文教材《華質英文》,這本教材被哈佛大學稱做「有史以來最早的一本中國人用中英文對照編寫的介紹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詩詞的教材」。在這本收錄了戈鯤化自己創作的15首詩作的小冊子中,既有中文原詩,又有英文譯文,還有對詩中詞句.典故的英文解釋,甚至還標出了平仄發音。通過這種方式,戈鯤化不僅使中文教育更加生動,也讓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在異國的戈鯤化就這樣頑強地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先行者。
E. 中國人在國外當大學老師有可能嗎
當然有可能了來。現在許多北美知名大源學里都有中國人做教授。通常,要有相關學科博士學位,最好是在北美名校,如常春藤取得。然後從助教做起,副教授,教授。通常做大學老師,同時要做相關課題研究工作。當然,也有可能是帶實驗的老師。這就相對簡單了。
具體到你情況,最好還是先繼續學習,拿到博士學位。
F. 中國有多少人在哈佛大學念書
中國有10個以下在哈佛大學念書。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這里走出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曾在此工作、學習,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哈佛同時也是美國本土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其誕生於1636年,最早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創建,初名新市民學院,是為了紀念在成立初期給予學院慷慨支持的約翰·哈佛牧師。學校於1639年3月更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哈佛學院正式改稱哈佛大學。截止2014年,學校有本科生6700餘人,碩士及博士研究生14500餘人。
哈佛大學(英文:Harvard University),常直接稱為哈佛,是一所本部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因歷史、學術地位、影響力與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2015年Us news美國大學排名中位列第2位。[2]
哈佛大學哈佛於1636年由當地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迄今為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也是北美最古老的法人機構。其最初稱之為「新學院」,該機構為了感謝一名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所作出的捐贈,而改名為「哈佛學院」。美國南北戰爭後,當時的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將哈佛各個學術機構綜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學,並加入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這些模式同時也影響了美國國家中高等教育政策。該校亦為美國大學協會其中一個原始成員,並在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後進一步修改了課程及收生政策。後與拉德克利夫學院合並成為了男女校。
至今,哈佛大學擁有眾多學術機構,並培養了不少著名人士,為全美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該校目前共有十所學院及一所高等研究院,這些單位偏布鄰近各區:其本部位於劍橋;公共衛生、口腔醫學及醫學院位於波士頓的長木醫學區;而體育設施以及商學院則在奧爾斯頓。此校校友涵蓋8名美國總統;其亦培養了62名富豪企業家及335位羅德獎學金得主,人數均為全美最多。另外,也有151名諾貝爾得獎者現在或曾經在哈佛學習或工作。校內圖書館藏書超過1600萬冊,為全美學術圖書館之冠。
校方同時也擁有龐大的資產,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回贈數目長期位列全球教育機構之首。校方也在2007年起實行了財政援助政策,家庭年收入低於一定數目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學費豁免。
其為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現共有42支參與不同運動競賽的代表隊,屬全美大學體育協會甲組。
哈佛大學是一所私立的綜合性大學,建立於1636年,是美國最著名且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哈佛大學設有商學院、哈佛學院、繼續教育學部、牙科學院、設計學院、神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和應用科學院、肯尼迪政治學院、文理研究生院、法學院、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其中哈佛學院、文理研究生院、工程和應用科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部共同組成了文理學院。 哈佛大學開設有眾多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專業,如非洲研究、人類學、數學、物理、考古學、建築、天文學、生物科學、商業、化學、計算機科學、戲劇、經濟學、工程學、英語、歐洲研究、政治學、歷史、語言學、音樂、神經生物學、海洋學、哲學、心理學、梵文和印度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哈佛大學擁有世界學術界公認的最好的商學院、法學系、醫學院和人文科學,此外數學、法學、教育、生物、物理、歷史等科系在全美的排名也處在前幾位。 哈佛大學經常位於世界各報刊以及研究機構的排行榜首位,如非常權威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泰晤士報告等教育增刊常把哈佛排在第一。
G. 誰是第一個走上哈佛講台的中國人
戈鯤化
H. 在哈佛大學第一個教書的中國人是誰
歷史上第一個到哈佛教書的中國人當我們走進著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時,會被牆上懸掛著的一幅大照片所驚訝。這是一個清代官員打扮的中年人,頭上頂戴花翎,身著官服,足蹬皂靴,清癯的臉上生著一雙睿智的眼睛。他就是第一位到美國名校任教的中國學者戈鯤化(1838—1882)。120多年前,戈鯤化不遠萬里來到美國,創立哈佛大學的中文教育,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美國商人請哈佛培養中文人才 戈鯤化能夠赴美擔任哈佛中國語言文學教師也是機緣巧合。起先,在哈佛大學設立中文課程並不是校方的本意,而是來自於在華經商的美國商人的建議。1877年,一些美國商人在與中國進行貿易時,深感培養通曉中文人才的重要性,他們希望哈佛大學可以培養一些了解中國的年輕人,使美國人能夠在中國政府供職,並促進兩國間的貿易往來。 對於學習中文的目的和意義,有關人員均無異議,但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卻產生了分歧。有人認為,學習中文就應該到中國去學,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人則堅持從中國聘請教師來美國教學。這時,哈佛大學的態度起了重要作用。盡管當時哈佛已成為美國最著名的大學,但校方認為開設中文課極具挑戰性,可為哈佛的進一步發展拓展空間,因此極力贊同從中國聘請老師。於是,商人們捐贈了8750美元,讓哈佛大學從中國聘請教師,開設一門為期三年的中文課程。 計劃敲定了,但到哪裡去找合適的中文教師成了一個難題。這時,哈佛大學校長埃里奧特想起了自己的朋友———美國駐中國牛庄領事鼐德。埃里奧特親自寫了一封信,請求鼐德幫忙在中國尋找中文教師,鼐德則委託擔任清朝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幫忙。赫德又把此事託付給任職寧波稅務司的美國人杜德維。早在康熙年間,寧波就是中國四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1844年開埠以後,與外國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人們的思想比較開放,赫德認為在寧波更容易找到合適的人選。經過仔細考慮,杜德維選中了自己的中文老師戈鯤化。當時,戈鯤化正在美國駐寧波領事館任職,對西洋特別是對美國有一定了解,而且還教過一位英國學生和一位法國學生。 近代中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師 1879年5月26日,美國駐牛庄領事鼐德在上海代表哈佛大學校長埃里奧特和戈鯤化簽訂了任教合同。合同規定,哈佛聘請戈鯤化前去教授中文,自1879年9月1日起,至1882年8月31日止,共計三年,每月薪金200美元,往來旅費(包括隨同人員)亦由校方負擔。至於在哈佛的課程設置、學生人數、教學時間,則由校方根據具體情況統一安排。 這年秋天,41歲的戈鯤化帶著妻兒與一個僕人,經過50天的航行,乘船抵達美國,開始了他在哈佛大學為期三年的教學生涯。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師,講授中國文化。此事立即成為當時美國各大報紙爭相刊登的新聞。 抵達哈佛後,戈鯤化在1879年10月22日正式開課,他的第一份教材是一篇小說。戈鯤化在哈佛開館授徒,但學生並不局限於本校人士,任何有興趣了解中國的學者,或者希望從事外交、海關、商業及傳教事業者,只要繳費就可選修他的課程。戈鯤化每周上五天課,每次上課他都要穿上官服,要求學生尊師重道。他還為哈佛的教授們特別開設了中國詩文講座,有時還應邀到教授俱樂部去演講。1880年,戈鯤化以他的特立獨行和厚重的中國文化背景成為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令人矚目的貴賓。 在哈佛,戈鯤化的教學以其豐富的內容、充分的准備和高度的技巧著稱,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戈鯤化是作為語言老師被聘任的,但他的文化自豪感決定了他更想做一個文化傳播者,而不僅僅是語言老師。他選擇的載體是中國詩歌,因為「詩言志」,詩歌是非常民族化的,融合了民族精神。因此,他在任何場合,幾乎都不忘吟詩、講解詩。 作為詩人的戈鯤化,用中國詩歌的魅力和中國詩人的氣質,感染了從未接觸過中國文化的美國人。戈鯤化不僅自己喜歡詩,而且強烈地意識到詩的價值,有意識地在美國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傳播,要把詩的精神帶到美國。為此,戈鯤化專門編纂了中文教材《華質英文》,這本教材被哈佛大學稱作「有史以來最早的一本中國人用中英文對照編寫的介紹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詩詞的教材」。在這本收錄了戈鯤化自己創作的15首詩作的小冊子中,既有中文原詩,又有英文譯文,還有對詩中詞句、典故的英文解釋,甚至還標出了平仄發音。通過這種方式,戈鯤化不僅使中文教育更加生動,也讓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到中國的文化。在異國的戈鯤化就這樣頑強地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先行者。 兩大文明的溝通者帶著遺憾客死他鄉 在日常生活中,旅居哈佛的戈鯤化也以一種開放積極的姿態融入了美國社會。他一到哈佛就開始學習英語。很快,他就擺脫了基本上不會說英語的窘境,能比較隨意地用英語和人們交談,甚至可以翻譯自己的文章和詩歌。他從不排斥美國文化,對所見所聞總是備感興趣,孜孜以學。 戈鯤化很注意與身邊的美國人友好交往。美國報刊評價他「擅長交友,待人真誠」,「他獨特的社交氣質使他能夠與社會各界人士交往,努力使自己能被大家接受」。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戈鯤化與美國的漢學家們和當地社會名流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盡管戈鯤化關於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有許多雄心勃勃的設計,可惜「千古文章未盡才」,他在哈佛的任教期還未結束,就於1882年2月不幸患上了肺炎,雖經當地名醫全力搶救,但他的病情仍不斷惡化。幾天後,帶著事業未竟的遺憾,戈鯤化在異國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戈鯤化雖然英年早逝,但他卻留給美國人一筆精神財富。正如他的美國朋友在悼詞中所說:「通過戈鯤化的言行,我們發現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兄弟般的關系。」哈佛大學神學院院長埃里福特也高度評價戈鯤化:「當他拜訪別人時,具有紳士的老練機智,尊重我們社會的習俗;他款待客人時,又總是以中國的禮儀相待。」這種交流智慧,被埃里福特視作「能在新舊兩大文明間進行溝通交流」的佐證。 過早結束了生命旅程的戈鯤化,沒有來得及把他在美國的收獲帶回國內,用他的學識來推動中國的進步。比起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閎,一百多年來,戈鯤化的名字幾乎不為世人所知。但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他的美國之行所體現出的意義是應該給予充分評估的。 近代以來,中國總的趨勢是吸收外來文化,但是西方文化中卻夾雜著一些糟粕。面對承襲國學精粹和學習外來先進文化這兩種選擇,幾代中國知識分子都曾產生過困惑,如何平衡兩者間的關系也成了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然而在一百多年前,戈鯤化已經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面對當時強勢的西方文化,他試圖將其精華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同時,他將古老的儒家文明介紹到美國,給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文明提供了另外一種價值參照,使人們看到文化交融互補的重要意義。今天,當我們面對全球化浪潮時,重新審視戈鯤化的歷史貢獻,其意義毫無疑問是重大的。
I. 在美國哈佛大學當教授,工資是多少
年薪在二十萬至上百萬美元,是在正的. 美國總統也就二,三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