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華東師范大學姜琦教授

華東師范大學姜琦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08 19:16:39

① 請簡要說明資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不同

本主義:
在十七八世紀以來,人類的發展和積累終於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蒸汽機、電力的發明和普及,物理、化學、生物學、醫學等等整個科學學科的飛速發展及迅速應用,人類社會財富總量大量增加,社會全體成員都能夠保證生存並且有個人發展的可能,一小部分人就沿襲上一個社會階段的影響,並且通過資本的運作把社會的大部分財富收入囊中,只餘下一小部分來保證其餘大部分生產者的生存,這就是資本社會。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社會就是生產力有更大的提高,社會財富有了比資本社會高級階段(當今生產力水平最高的美國也還只是處在資本社會的中級階段)還要多幾百幾千倍的增長,因而能夠基本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和需要,因而能夠真正實現按勞分配形式的社會

政策不同:
姜琦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認為,德國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以後,民德的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國民收入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聯邦德國還差很遠。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東西佔領區不同的政策。西佔區英美對其進行援助,而蘇聯卻對東占區進行嚴格的賠償;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體制。東德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西德實行的卻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不同的經濟運行方式。兩德在決策方式、資源分配、經濟管理方式以及聯系經濟網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別。姜琦教授還認為,一個社會發展的關鍵是要把握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社會主義往往注重平衡機制忽視了動力機制,而資本主義則恰恰相反。

路徑不同:
孔令棟教授(山東大學)認為,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現實,自十月革命以後,社會主義逐步分化為兩種不同的路徑。因而西方社會主義和東方社會主義在基本特徵、發展道路以及實踐上存在很大的差別。

發展不同:
趙曜教授(中央黨校)認為,資本主義在20世紀之所以能夠死裡逃生、轉危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幾方面的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社會福利政策,通過稅收來改善底層人民生活水平;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資本主義國家不再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把災難和危機轉嫁給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通過各種手段從發展中國家榨取財富。但同時他也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結構危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20世紀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勢的原因也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社會主義國家在探索中發生了失誤甚至是重大失誤;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能夠抓住新科技革命到來的有利時機;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及時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較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聯盟的破裂,使社會主義嚴重受挫。但趙曜教授也認為,總的來說,還是社會主義制度太年輕,還有弊病,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 .

資本主義是人民當家說了算,政府得看選民的臉色行事,
社會主義是政黨當家說了算,人民得按政黨的喜好做人.贊同3| 評論

② 姜琦的人物簡介

姜琦(1886—1951)字伯韓,永嘉城區(今溫州鹿城區)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後得明治大學政治科學士學位。1915年夏回里,任浙江省立第十師范學校校長,1917年底離職。旋任南京高師教員、暨南學校教務主任。1919年秋,發起組織永嘉新學會,任幹事長,發刊《會員錄》及《新學報》。11月,浙江一師校長經亨頤辭職,次年春,北大代理校長蔣夢麟推薦琦接任一師校長,曾聘劉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來校任教。1921年暑假後,轉至南京高師任教授。逾年,由教育部選派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任丙辰學社(後改名中華學藝社)在美國東部幹事。1925年夏得碩士學位。回國後任上海暨南學校校長,擬訂《國立暨南大學改革計劃意見書》,將商科大學擴為5個學系。1927年夏辭職。6月與朱亞蘭女士結婚。秋,任上海浦東中學校長兼大夏大學教授。1928年春,改任日本留學生監督,歷時兩年。1930—1934年,先後任大夏大學教育行政學系教授兼主任、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湖北省立教育學院院長。1934年夏起,改任福建省統一師范校長。1938—1945年10月,除1940年11月起曾任西北聯大教授兼教務長、遵義浙江大學訓導長、社會教育學院及中央大學等校教授外,均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任委員及參事。台灣光復後,任行政長官(陳儀)公署簡任參議兼台灣省編譯館編纂。1946年3月後專任編譯館編纂。1951年10月1日因病逝世,年66歲。畢生從事教育,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遺著20餘部,主要教育著作有《中國國民道德概論》、《西洋教育史大綱》、《教育史》、《知難行易與教育》、《現代西洋教育史》、《中國國民道德原論》、《德育原理》、《教育學新論》、《生活管理》等。

③ 什麼是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它們的最大區別又是什麼

一、基本定義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人們頭腦中揮之不去的政治概念。關於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先哲們原來有過嚴格的定義,即: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市場調控+資產階級政權,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調控+無產階級政權。
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已經非常清楚:私有制與公有制僅僅只是生產的組織工具,市場調控與計劃調控僅僅只是國民經濟的調控方式,因此它們都不是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既然如此,就應該重新定義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否則將會引起人們思想上的混亂。

我認為:應該從社會分配環節來區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所謂資本主義,是指關於社會分配應該優先保障私有資本利益的舉張與制度,其根本標志與根本保障是實行財團政黨政治;所謂社會主義,是指關於社會分配應該堅持全民平等、公平的舉張與制度,其根本標志與根本保障是實行全民政黨政治。
由上述的重新定義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不舉張社會大眾利益,資本主義社會也要謀求社會大眾利益,但是,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要優先保障私有資本利益;而社會主義社會總是平等、公平對待所有社會成員,平等、公平對待勞資雙方。

二、根本目的
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目的是:通過保障人們的物質文化等需要而不斷滿足資本利益。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的是:通過保障資本利益而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目的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的並不完全對立,其表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扼殺人們的物質文化等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扼殺資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間是有顯著區別的,其表現是:資本主義社會對於人們的物質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對於資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資本主義社會。

三、基本矛盾
私有資本者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即勞資矛盾既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對於勞資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個觀點,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為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但是,對於勞資矛盾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個觀點,可能有些人將會很難理解,因為它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
那麼,怎樣認知勞資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呢?這是由公有資本的嚴重缺陷性所決定的。公有資本至少具有以下三個嚴重缺陷。
其一,公有資本管理者與生俱來就不是公有資本所有人,因而公有資本的損益必然無法與其管理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等量掛鉤。所以,公有資本管理者對於資本利益或企事業利益的珍惜度天生不足。而企事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生產單元,也就成為分配的基本源泉。因此,深刻地講,公有資本管理者對於國民經濟的責任心天生不足。
其二,對於公有資本,必須有一套規范的管理與經營班子,這就要求公有資本必須具備一定的規模,否則公有資本將在經營管理上承受不起相應的可變成本。但是,組織具有一定市場需求的產品生產很有可能不需要那樣大的資本投入,因而這樣的產品也就得不到生產,造成人們的與此相關的生產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
其三,當市場供求狀況發生變化時,公有資本的經營管理者往往無法及時地調整企業經營策略,這必將使得資本利益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公有資本的嚴重缺陷決定了公有資本不能完全滿足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因此,僅僅擁有公有資本的社會主義是不完善的社會主義。而私有資本的優點正好可以彌補公有資本的缺點,因此,私有資本也應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工具。這就說明:完善的、健康的社會主義社會應該兼有公有資本與私有資本。
正是因為私有資本同樣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工具,因此,勞資矛盾必然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四、勞資矛盾的化解
1.資本主義社會勞資矛盾的化解。

其一,政治化解。即實行多黨輪替的財團政黨政治制度和全民直選制度。這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所盛行的西式民主政治,簡稱現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或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在這種政治制度之下,某個財團政黨要想成為執政黨,就必須比另一個財團政黨更能化解勞資矛盾,因為勞工對於財團政黨的取捨標準是兩害相權擇其輕。興辦社會公益是財團政黨化解勞資矛盾的重要方式。興辦社會公益是雙贏之舉,因為財團自身也能從興辦社會福利中獲得利益。因此,在財團政黨圍繞執政權力而展開的相互競爭之下,勞資矛盾顯然能夠逐步化解。但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對於勞資矛盾的化解是非常有限的。因為財團是財團政黨的組織者與供給者,是財團政黨的源泉,因此:無論是哪一個財團政黨執政,它首先考慮的必然是對財團的資本利益負責,財團政黨對財團的資本利益負責實際上就是財團政黨對其自身負責。這就決定了財團政黨的首要基本職能是維護私有資本對於勞工的剝削,而私有資本對於勞工的剝削是勞資矛盾的根源。
其二,技術化解。即通過技術手段來增加勞工的絕對所得,從而減輕勞工的生存發展壓力。其主要途徑就是做大國民經濟這塊蛋糕。蛋糕做大了,勞工所能分到的蛋糕數量也就增加了。技術化解是資本主義國家化解勞資矛盾的主要手段。但這依賴於三個客觀條件,即資源、市場、技術。當國內環境不能滿足這些客觀條件時,資本主義國家就必須謀求國外資源、市場、技術,其主要方式一是發動戰爭,二是建立統一、開放、暢通的世界市場。這兩種方式在本質上都是侵略。因此,資本主義是國際矛盾與世界動盪之源,資本主義國家最具侵略性。

政治化解是資本主義國家化解勞資矛盾的短項,而技術化解則是長項,通過技術化解與政治化解的長短結合,強勢資本主義國家的勞資矛盾得到極大緩和,國內比較祥和、安定。但是這種祥和、安定是建立在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市場、技術之上的。

2.社會主義社會勞資矛盾的化解

其一,政治化解。即通過國家政權強行化解勞資矛盾。包括公平工資與社會公益。
所謂公平工資,是指能夠滿足勞工的正常消費需要的工資,即:一個正常勞工在正常勞動之後應該獲得能夠保障由其所負擔的正常社會人口的正常生存發展的工資。

按照社會主義公平原則所確定的公平工資包含在產品成本之中,而正常情況之下的產品售價是能夠保障私有資本正常利益的。那麼,當產品銷售成功時,私有資本者也就收回了向勞工支付的公平工資。公平工資對於勞資矛盾的化解與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運轉是有顯著區別的。其顯著區別在於:雖然公平工資擠佔了私有資本的部分利潤空間,但是這將更加有利於私有資本根本利益的發展,因為由此引起的社會購買力的增加將會直接帶來兩個效應:一是私有資本者能夠賣出更多的產品,二是私有資本者能夠獲得更大的投資空間。因此公平工資是社會主義社會化解勞資矛盾、促進勞資雙贏的基本社會制度。

發展與普及社會公益事業有利於減輕勞工的生存發展壓力。因此,發展與普及社會公益事業是化解勞資矛盾的一種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社會制度。
其二,技術化解。即通過降低成本的方法來增加私有資本的絕對利潤或相對利潤,從而使得勞資矛盾有所化解。但是,這種技術化解是有限的,因為它所依賴的客觀條件——資源、市場、技術主要立足於國內環境。這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全民政黨政治所決定的。全體國民是全民政黨的組織者與供給者,是全民政黨的源泉,因此全民政黨的基本職責是對全體國民負責,而私有資本者只是全體國民中的少數,因此社會主義國家斷然不會為了少數國民的利益而去侵略他國。社會主義國家所舉張的國際關系只能是平等、公平、互利。社會主義是世界和平與正義之源。

五、國民幸福感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普遍具有幸福感,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基本上沒有幸福感,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民普遍具有幸福感。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利用國際資源、市場、技術發展了國內經濟,普遍保障了國民的正常生存、發展,因而其國民普遍具有幸福感。

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國內貧富懸殊,大多數國民的正常生存、發展得不到物質保障,另一方面又要經常面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發動的侵略或戰爭,因而其國民基本上沒有幸福感。
在公平的社會分配製度之下,社會主義國家不管是發達的還是不發達的,都不會出現較大的貧富差別,也就不會存在國民對於政界的憤恨和國民之間的相互仇恨。民不恨貧,唯恨貧富不公。既然不存在「貧富不公」,自然也就不存在「民恨」。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民普遍具有幸福感。雖然貧窮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民幸福感僅僅只是一種建立在相互對比之上的心理慰藉,但是全體國民卻能在這種心理慰藉之下真誠團結起來,共渡難關,發展生產。一旦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到了能夠基本滿足全體國民的基本需求的階段時,絕大多數國民就能普遍擺脫吃飯難、飲水難、穿衣難、住房難、出外難、哺育難、養老難、上學難、看病難、生產難。此時,全體國民的幸福感既是心理的,又是生理的,因而是真實的。

六、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
因為:資本主義舉張社會分配應該優先保障私有資本利益,社會主義舉張社會分配應該平等、公平;資本主義實行財團政黨政治,社會主義社會實行全民政黨政治。
所以: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

七、社會主義社會不需要經過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其理由是,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利用計劃手段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當國民經濟發展到能夠確保國家安全、能夠基本具備進行社會化大生產所需要的工業基礎、能夠基本保障全體國民的溫飽需求時,就可以通過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而跨入現代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原始積累實際上是靠計劃經濟完成的,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合作。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始積累是靠資本剝削完成的,表現為「人吃人」。

八、資本主義不適合中國
資本主義不適合中國的主要原因不是資本主義不如社會主義優越,而是資本主義根本不適合中國國情。

我們知道:
一,勞動力的供求狀況對於資本剝削具有巨大的減輕或加劇作用。
二,社會就業從根本上講不是受制於社會消費需求或社會投資需求的旺衰,而是受制於資源的多寡。
三,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缺。因此:一,中國的勞動力供求狀況將會長期是供遠遠大於求,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資本主義建設必將使得廣大勞工遭受極端剝削,即使是在現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之下;二,在長期的供遠遠大於求的背景之下,在優先保障資本利益的資本主義社會分配製度之下,在人均資源的極為匱缺之下,建設資本主義中國的結果必然是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勞資矛盾越來越激化,最終發生國內動亂;三,人均資源極為匱缺和貧富懸殊必將使得大多數國民的正常生存發展失去物質保障,即建設資本主義中國必將犧牲大多數國民的根本利益。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資本主義不適合中國。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中華民族不會復興只會衰弱。

九、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死敵
官僚政治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死敵。在官僚政治之下,資本主義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必將演變成官僚資本主義,民間私有資本必將遭受不公平的競爭,公有資產必將通過各種合法的或非法的途徑轉變成官僚或奸商的私有資產,廣大國民必將在必要的基本生活上遭會資本、官僚資本、官僚的三重剝削。在官僚政治之下,揭開表面的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畫皮,露出的將是官僚資本主義的本質。腐敗、黑社會、官僚資本、兩極分化的組合出現是官僚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社會表徵。
官僚資本主義必將同時犧牲民間中小資本者的根本利益和勞工的根本利益,必將使得民生空前艱難。
因此,官僚政治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共同死敵。

十、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主義變革
雖然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但是社會主義並非就是所有國家的最佳選擇。一個國家到底應該實行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視該國家的具體情況而定。
但是,當國際資源普遍匱缺之時,當國際市場潛力挖盡之時,當技術進步空前困難之時,資本主義也就大限來臨。所有的資本主義社會都將自覺地或被迫地進行社會主義變革。這種變革非常簡單,只要將財團政黨變成全民政黨就行了。

④ 您眼中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優缺點有哪些

資本主義是人民當家說了算,政府得看選民的臉色行事,
社會主義是政黨當家說了算,人民得按政黨的喜好做人.
開玩笑的了
資本主義:
在十七八世紀以來,人類的發展和積累終於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蒸汽機、電力的發明和普及,物理、化學、生物學、醫學等等整個科學學科的飛速發展及迅速應用,人類社會財富總量大量增加,社會全體成員都能夠保證生存並且有個人發展的可能,一小部分人就沿襲上一個社會階段的影響,並且通過資本的運作把社會的大部分財富收入囊中,只餘下一小部分來保證其餘大部分生產者的生存,這就是資本社會。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社會就是生產力有更大的提高,社會財富有了比資本社會高級階段(當今生產力水平最高的美國也還只是處在資本社會的中級階段)還要多幾百幾千倍的增長,因而能夠基本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和需要,因而能夠真正實現按勞分配形式的社會

政策不同:
姜琦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認為,德國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以後,民德的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國民收入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聯邦德國還差很遠。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東西佔領區不同的政策。西佔區英美對其進行援助,而蘇聯卻對東占區進行嚴格的賠償;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體制。東德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西德實行的卻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不同的經濟運行方式。兩德在決策方式、資源分配、經濟管理方式以及聯系經濟網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別。姜琦教授還認為,一個社會發展的關鍵是要把握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社會主義往往注重平衡機制忽視了動力機制,而資本主義則恰恰相反。

路徑不同:
孔令棟教授(山東大學)認為,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現實,自十月革命以後,社會主義逐步分化為兩種不同的路徑。因而西方社會主義和東方社會主義在基本特徵、發展道路以及實踐上存在很大的差別。

發展不同:
趙曜教授(中央黨校)認為,資本主義在20世紀之所以能夠死裡逃生、轉危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幾方面的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社會福利政策,通過稅收來改善底層人民生活水平;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資本主義國家不再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把災難和危機轉嫁給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通過各種手段從發展中國家榨取財富。但同時他也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結構危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20世紀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勢的原因也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社會主義國家在探索中發生了失誤甚至是重大失誤;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能夠抓住新科技革命到來的有利時機;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及時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較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聯盟的破裂,使社會主義嚴重受挫。但趙曜教授也認為,總的來說,還是社會主義制度太年輕,還有弊病,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

⑤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什麼不同

資本主義的經濟以私有制為主。而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主。

⑥ 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研究 1.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與特徵。趙明義教授(山東大學)認為,要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首要的理論前提是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本性及品格。馬克思主義的本性是,"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批判的、不斷發展創新的、嚴整的科學理論體系"。這種本性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從事實出發而不是從原則出發、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科學性與革命性融為一體和開放發展性與穩定性相統一。 2.社會主義發展面臨的挑戰。劉玉安教授(山東大學)強調了全球化對社會主義發展的嚴峻挑戰,認為全球化說到底就是一個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同時,林德山博士(中央編譯局)也認為,全球化對於資本主義永遠是受益的,全球化的主體跨國公司由西方發達國家操縱,這些都對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挑戰。徐艷玲教授(山東大學)認為,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歸根結底取決於對時代挑戰的正確應對。當前是一個知識經濟的大時代,它帶給中國的挑戰將大於機遇,因為中國沒有強大工業經濟基礎導致的起點不同、西方知識霸權的威脅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 3.社會主義本身存在的問題。王懷超教授(中央黨校)認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包括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怎樣融合的問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能否融合在政治上已經解決了,但在理論和實踐上卻並未找到有效解決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政治制度的重構問題,市場經濟的基礎必須要求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問題。從總體上看,我們能夠在20年內保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勞動者合作經濟成為主體,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所有制將成為主要形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結構問題。當前利益多元化導致了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勞動和勞動價值以及剝削問題。薛漢偉教授(北京大學)從實踐方面分析了當前社會主義觀念面臨的挑戰。我們現在實行的市場經濟帶來了一系列與原有觀念的沖撞,而且私營經濟、階級關系、分配問題等也都對社會主義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 4.政治體制改革與黨的建設。羅燕明研究員(中央編譯局)認為,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基本概念來分析當前的問題可能不太充分,應該從政治體制視角加以考慮。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應從實際問題著手,比如要解決鄉鎮這一級的財政制度以及單位所有制問題。近期目標應該首先是國家公務人員的平等,沒有公務人員的平等就沒有嚴正的國家、嚴正的黨。王韶興教授(山東大學)認為,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和特殊性,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與本本主義的關系,而政治體制改革與政治建設的核心任務應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俞思念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提出,在當前加強執政黨自身的建設需要深刻理解並實踐"三個代表",這樣才能在21世紀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5.治國方略研究。盛奇秀教授(山東大學)認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就必須大力吸收一切文明成果,而中華傳統治國方略中的科學成分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治國方略研究具有重大價值。它們體現在:能謀善斷方略的科學成分對民主科學決策的價值、堅持賞罰方略的科學成分對強化激勵機制的價值、合間兼施的科學成分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價值、知人善任方略的科學成分對提高人才資源開發效率的價值、寬嚴相濟方略的科學成分對實現管理高效化的價值和禮法並用方略的科學成分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價值,等等。 三、資本主義發展進程研究 1.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矛盾。林德山博士認為,認識資本主義生存機制的變化必須從大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沖擊入手。影響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因素包括: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的建立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體系的變化和全球化的新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20世紀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克服了19世紀的自由放任主義,逐步形成了一套社會自我調節機制。它體現在生產方式的調整、社會關系的調整以及政治民主相對健全等三個方面。這些調節機制使資本主義應對危機的能力大大加強。與此同時,20世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管理革命"和新的中間階級的興起、福利制度下勞動者社會地位和社會意識的變化、工人階級的主要斗爭形式合法化和西方社會階級意識與階級結構變動呈現出非固定性趨勢。在他看來,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雖未根本改變但卻有了新的表現形式:經濟上跨國公司內部高度組織性和計劃性與全球市場上的無政府狀態以及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社會保障制度與資本主義效率的矛盾、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由於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傳統政治關系和傳統民主制度的基礎受到侵蝕而出現的新矛盾。林德山博士總結道,20世紀資本主義所處的基本環境以及內在變化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但並未最後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人類共同發展問題。 2. 波蘭和日本研究。郭增麟研究員(中聯部)認為,對於原來是社會主義後來演變為資本主義的波蘭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波蘭的制度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政治上決策中心從中央政治局轉向議會制民主;二是在經濟上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並實行私有化和股份制。而且,這一進程仍在進行當中。我們國家對於現代民主特別是議會民主制的許多東西並沒有弄清楚,理解了波蘭可以使我們少爭論些無用的東西。曹天祿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提出,日本共產黨依然是一支比較強大的左翼力量。他的依據包括:日共雖然不再提馬克思主義,但仍然提科學社會主義;日共新黨綱修改為民主革命階段是更加符合國情的策略,它仍然關注維護廣大國民的利益並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從目前的實踐來看,日共還是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反對修改和平憲法,同情支持他國反侵略歷史的斗爭。同時,曹天祿教授還進一步提出如下看法:國際共運尤其是目前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對日共的影響非常大;日共提出在21世紀初期執政或聯合執政即在政治上實行人民議會主義、在經濟上提出市場經濟模式有著一定意義;日共21世紀是社會主義的世紀和日本社會主義要集成人類全部價值與成果的提法也有借鑒價值。 3. 社會民主主義研究。郇慶治博士(山東大學)從全球化觀的角度具體探討了社會民主主義。他首先界定了理解全球化的三個基本向度:一是哪些方面的全球化即它的內容向度;二是多大范圍的全球化即它的空間向度;三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全球化即它的時間向度 。基於此,他認為,安東尼·吉登斯及其"社會民主主義"的全球化觀有三個方面:全球化不僅是經濟貿易的世界一體化,更是公民生活時空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個充滿復雜性、多樣化的過程,而不只是一個西方資本主義單向度擴張的過程;全球化並不是一種宿命意義上的力量,傳統政治主體如民族國家仍然可以發揮它們的影響。對於如何理解社會民主主義的這些觀點,郇慶治博士認為,應從它對全球化本身的理解、它與各種全球化觀點的關系以及它與"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的關系三個視角來分析,提出通過對全球化的一種積極闡釋,"社會民主主義"及其政治主體社民黨在已經到來的全球化時代中找到了一個堅實的立足點。 4.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研究。周穗明研究員(中央編譯局)認為,我們必須重視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研究,而當前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對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特別是自由主義的深入研究。在她看來,自由主義不僅是資本主義的一種主要的經濟導向和實踐政策,而且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哲學、思想體系、意識形態。自由主義的共同本質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性",而以個人自由為基點所建立的"自由主義一般"是自由主義的共性本質。自由主義派別實質上基本隸屬於兩大線索:一條可追溯到洛克、斯密傳統的線索,另一條則是以盧梭為源頭的線索,即所謂"英美傳統"和"歐陸傳統"。兩者在自由觀、平等、民主、公共政策導向上都有較大的差異。從7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開始建立起意識形態上的霸主地位。新自由主義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幫助西方發達國家重新走出了困境,促動了西方進入新一輪的全球化。因此,21世紀的社會主義必須在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勢壓力下逆風起飛。社會主義不僅需要從自由主義百年改革中汲取經驗,在實踐上學習市場經濟的先進理念,而且需要思考如何在政治哲學的高度體現社會主義在價值理念上對於自由主義的優越性,從而全面戰勝和超越自由主義。 四、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比較研究 1. 兩個德國不同發展模式比較。姜琦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認為,德國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以後,民德的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國民收入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聯邦德國還差很遠。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東西佔領區不同的政策。西佔區英美對其進行援助,而蘇聯卻對東占區進行嚴格的賠償;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體制。東德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西德實行的卻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不同的經濟運行方式。兩德在決策方式、資源分配、經濟管理方式以及聯系經濟網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別。姜琦教授還認為,一個社會發展的關鍵是要把握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社會主義往往注重平衡機制忽視了動力機制,而資本主義則恰恰相反。 2.東方社會主義與西方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路徑。孔令棟教授(山東大學)認為,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現實,自十月革命以後,社會主義逐步分化為兩種不同的路徑。因而西方社會主義和東方社會主義在基本特徵、發展道路以及實踐上存在很大的差別。 3.20世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趙曜教授(中央黨校)認為,資本主義在20世紀之所以能夠死裡逃生、轉危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幾方面的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社會福利政策,通過稅收來改善底層人民生活水平;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資本主義國家不再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把災難和危機轉嫁給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通過各種手段從發展中國家榨取財富。但同時他也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結構危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20世紀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勢的原因也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社會主義國家在探索中發生了失誤甚至是重大失誤;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能夠抓住新科技革命到來的有利時機;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及時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較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聯盟的破裂,使社會主義嚴重受挫。但趙曜教授也認為,總的來說,還是社會主義制度太年輕,還有弊病,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

⑦ 姜琦的介紹

姜琦(1885-1951)字伯韓,號柏盦,歷任溫州省立第十師范學校、杭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以及回上海暨南大學答、大夏大學、中央大學、安徽大學文學院、湖北省立教育學院、福建廈門大學、浙江大學、西北聯合大學等高校校長、訓導長、教授等職,出版有《中國國民道德概論》、《現代西洋教育史》等著作20餘種。姜琦早年還曾參加辛亥革命,是溫州同盟會重要組織者。

⑧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

、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研究

1.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與特徵。趙明義教授(山東大學)認為,要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首要的理論前提是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本性及品格。馬克思主義的本性是,"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批判的、不斷發展創新的、嚴整的科學理論體系"。這種本性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從事實出發而不是從原則出發、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科學性與革命性融為一體和開放發展性與穩定性相統一。

2.社會主義發展面臨的挑戰。劉玉安教授(山東大學)強調了全球化對社會主義發展的嚴峻挑戰,認為全球化說到底就是一個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同時,林德山博士(中央編譯局)也認為,全球化對於資本主義永遠是受益的,全球化的主體跨國公司由西方發達國家操縱,這些都對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挑戰。徐艷玲教授(山東大學)認為,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歸根結底取決於對時代挑戰的正確應對。當前是一個知識經濟的大時代,它帶給中國的挑戰將大於機遇,因為中國沒有強大工業經濟基礎導致的起點不同、西方知識霸權的威脅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

3.社會主義本身存在的問題。王懷超教授(中央黨校)認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包括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怎樣融合的問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能否融合在政治上已經解決了,但在理論和實踐上卻並未找到有效解決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政治制度的重構問題,市場經濟的基礎必須要求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問題。從總體上看,我們能夠在20年內保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勞動者合作經濟成為主體,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所有制將成為主要形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結構問題。當前利益多元化導致了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勞動和勞動價值以及剝削問題。薛漢偉教授(北京大學)從實踐方面分析了當前社會主義觀念面臨的挑戰。我們現在實行的市場經濟帶來了一系列與原有觀念的沖撞,而且私營經濟、階級關系、分配問題等也都對社會主義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

4.政治體制改革與黨的建設。羅燕明研究員(中央編譯局)認為,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基本概念來分析當前的問題可能不太充分,應該從政治體制視角加以考慮。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應從實際問題著手,比如要解決鄉鎮這一級的財政制度以及單位所有制問題。近期目標應該首先是國家公務人員的平等,沒有公務人員的平等就沒有嚴正的國家、嚴正的黨。王韶興教授(山東大學)認為,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和特殊性,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與本本主義的關系,而政治體制改革與政治建設的核心任務應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俞思念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提出,在當前加強執政黨自身的建設需要深刻理解並實踐"三個代表",這樣才能在21世紀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5.治國方略研究。盛奇秀教授(山東大學)認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就必須大力吸收一切文明成果,而中華傳統治國方略中的科學成分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治國方略研究具有重大價值。它們體現在:能謀善斷方略的科學成分對民主科學決策的價值、堅持賞罰方略的科學成分對強化激勵機制的價值、合間兼施的科學成分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價值、知人善任方略的科學成分對提高人才資源開發效率的價值、寬嚴相濟方略的科學成分對實現管理高效化的價值和禮法並用方略的科學成分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價值,等等。

三、資本主義發展進程研究

1.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矛盾。林德山博士認為,認識資本主義生存機制的變化必須從大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沖擊入手。影響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因素包括: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的建立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體系的變化和全球化的新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20世紀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克服了19世紀的自由放任主義,逐步形成了一套社會自我調節機制。它體現在生產方式的調整、社會關系的調整以及政治民主相對健全等三個方面。這些調節機制使資本主義應對危機的能力大大加強。與此同時,20世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管理革命"和新的中間階級的興起、福利制度下勞動者社會地位和社會意識的變化、工人階級的主要斗爭形式合法化和西方社會階級意識與階級結構變動呈現出非固定性趨勢。在他看來,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雖未根本改變但卻有了新的表現形式:經濟上跨國公司內部高度組織性和計劃性與全球市場上的無政府狀態以及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社會保障制度與資本主義效率的矛盾、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由於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傳統政治關系和傳統民主制度的基礎受到侵蝕而出現的新矛盾。林德山博士總結道,20世紀資本主義所處的基本環境以及內在變化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但並未最後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人類共同發展問題。

2. 波蘭和日本研究。郭增麟研究員(中聯部)認為,對於原來是社會主義後來演變為資本主義的波蘭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波蘭的制度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政治上決策中心從中央政治局轉向議會制民主;二是在經濟上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並實行私有化和股份制。而且,這一進程仍在進行當中。我們國家對於現代民主特別是議會民主制的許多東西並沒有弄清楚,理解了波蘭可以使我們少爭論些無用的東西。曹天祿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提出,日本共產黨依然是一支比較強大的左翼力量。他的依據包括:日共雖然不再提馬克思主義,但仍然提科學社會主義;日共新黨綱修改為民主革命階段是更加符合國情的策略,它仍然關注維護廣大國民的利益並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從目前的實踐來看,日共還是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反對修改和平憲法,同情支持他國反侵略歷史的斗爭。同時,曹天祿教授還進一步提出如下看法:國際共運尤其是目前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對日共的影響非常大;日共提出在21世紀初期執政或聯合執政即在政治上實行人民議會主義、在經濟上提出市場經濟模式有著一定意義;日共21世紀是社會主義的世紀和日本社會主義要集成人類全部價值與成果的提法也有借鑒價值。

3. 社會民主主義研究。郇慶治博士(山東大學)從全球化觀的角度具體探討了社會民主主義。他首先界定了理解全球化的三個基本向度:一是哪些方面的全球化即它的內容向度;二是多大范圍的全球化即它的空間向度;三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全球化即它的時間向度 。基於此,他認為,安東尼·吉登斯及其"社會民主主義"的全球化觀有三個方面:全球化不僅是經濟貿易的世界一體化,更是公民生活時空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個充滿復雜性、多樣化的過程,而不只是一個西方資本主義單向度擴張的過程;全球化並不是一種宿命意義上的力量,傳統政治主體如民族國家仍然可以發揮它們的影響。對於如何理解社會民主主義的這些觀點,郇慶治博士認為,應從它對全球化本身的理解、它與各種全球化觀點的關系以及它與"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的關系三個視角來分析,提出通過對全球化的一種積極闡釋,"社會民主主義"及其政治主體社民黨在已經到來的全球化時代中找到了一個堅實的立足點。

4.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研究。周穗明研究員(中央編譯局)認為,我們必須重視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研究,而當前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對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特別是自由主義的深入研究。在她看來,自由主義不僅是資本主義的一種主要的經濟導向和實踐政策,而且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哲學、思想體系、意識形態。自由主義的共同本質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性",而以個人自由為基點所建立的"自由主義一般"是自由主義的共性本質。自由主義派別實質上基本隸屬於兩大線索:一條可追溯到洛克、斯密傳統的線索,另一條則是以盧梭為源頭的線索,即所謂"英美傳統"和"歐陸傳統"。兩者在自由觀、平等、民主、公共政策導向上都有較大的差異。從7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開始建立起意識形態上的霸主地位。新自由主義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幫助西方發達國家重新走出了困境,促動了西方進入新一輪的全球化。因此,21世紀的社會主義必須在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勢壓力下逆風起飛。社會主義不僅需要從自由主義百年改革中汲取經驗,在實踐上學習市場經濟的先進理念,而且需要思考如何在政治哲學的高度體現社會主義在價值理念上對於自由主義的優越性,從而全面戰勝和超越自由主義。

四、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比較研究

1. 兩個德國不同發展模式比較。姜琦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認為,德國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以後,民德的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國民收入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高的,但是比聯邦德國還差很遠。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東西佔領區不同的政策。西佔區英美對其進行援助,而蘇聯卻對東占區進行嚴格的賠償;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體制。東德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西德實行的卻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不同的經濟運行方式。兩德在決策方式、資源分配、經濟管理方式以及聯系經濟網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別。姜琦教授還認為,一個社會發展的關鍵是要把握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社會主義往往注重平衡機制忽視了動力機制,而資本主義則恰恰相反。

2.東方社會主義與西方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路徑。孔令棟教授(山東大學)認為,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現實,自十月革命以後,社會主義逐步分化為兩種不同的路徑。因而西方社會主義和東方社會主義在基本特徵、發展道路以及實踐上存在很大的差別。

3.20世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趙曜教授(中央黨校)認為,資本主義在20世紀之所以能夠死裡逃生、轉危為安,可以概括出如下幾方面的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社會福利政策,通過稅收來改善底層人民生活水平;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資本主義國家不再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把災難和危機轉嫁給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通過各種手段從發展中國家榨取財富。但同時他也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結構危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20世紀未能保持住大好形勢的原因也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社會主義國家在探索中發生了失誤甚至是重大失誤;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能夠抓住新科技革命到來的有利時機;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及時抓住改革大潮,起步較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聯盟的破裂,使社會主義嚴重受挫。但趙曜教授也認為,總的來說,還是社會主義制度太年輕,還有弊病,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

⑨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

社會主義:1、生產資料公有制
2、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經濟
3、按勞分配

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按資分配、經濟發展無序競爭。

熱點內容
毛宗萬的博士導師 發布:2025-08-08 04:44:30 瀏覽:436
一個掃地學生破解大學教授題 發布:2025-08-08 04:40:09 瀏覽:617
吉林大學通知書什麼時間發 發布:2025-08-08 04:35:48 瀏覽:727
南京大學新增微商專業 發布:2025-08-08 04:34:05 瀏覽:538
大連大學化學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8-08 04:12:06 瀏覽:759
清華大學金融教授翟 發布:2025-08-08 03:57:23 瀏覽:170
南京大學張玉來教授 發布:2025-08-08 03:57:18 瀏覽:178
香港大學教授給大學生的話 發布:2025-08-08 03:50:42 瀏覽:535
大學生小北 發布:2025-08-08 03:46:59 瀏覽:541
大學生醫保0 發布:2025-08-08 03:46:15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