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王強教授中央財經大學任教

王強教授中央財經大學任教

發布時間: 2021-02-09 20:52:29

㈠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的著名教授、校友

聞潛 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經濟學家
王柯敬 博士生導師,中央財經大學前校專長
金哲松博士生導師屬
蔣選 博士生導師
王巾英博士生導師
侯榮華 博士生導師
趙麗芬博士生導師,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張鐵剛博士生導師
黃少安博士生導師
張燕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國際金融專業碩士導師 王柯敬 中央財經大學前校長、中央財經大學校友總會會長
侯慧君 中央紀委監察部駐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副局長
魏東 涌金集團 前董事長,前上海校友會會長
黃強 涌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總經理,香港校友會會長
呂世傑 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 主任 ,北京校友會副會長
苑廣睿 天津市河北區區長
王敏 興業銀行哈爾濱支行 副行長
張翠平鴻基事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
孟志軍 北京市商務委總部經濟發展處處長
王再文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辦公室主任

㈡ 給中央財經大學個中肯的評價吧!!!

要了解中財,去看帖子首先你就找錯了地方。如果有興趣,你搜搜發攻擊中財貼的IP,其實就是那麼幾個人,而且年復一年,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句話,讓人很費解一個學校怎麼會得罪到這些人,並讓其多年耿耿於懷呢?
其實,真正了解中財的渠道,比較客觀的還是官方及第三方的評價。
1、論地位,中財是教育部211重點院校,也是第一批進入985創新平台的,這是可信的。目前進入創新平台的財經類院校還有上財。
2、論實力,根據2009年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的學科評估,中財的應用經濟學排國內第3位,理論經濟學排21位。你應該知道,理論經濟學在本科階段僅包括經濟學一個專業,那些金融、國貿、財政、稅務、保險等都是應用經濟學范疇的。當然,這也反映出中財的理論研究的發起時間晚,相對薄弱,這是被少數人無限放大的缺點之一。
3、論學科,中財是擁有一級國家重點學科的唯一財經類院校。如果包括覆蓋學科,中財擁有1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其它財經類院校好像還沒有超過5個的。教育部對重點學科的說明:只要某一高校在某一方面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就說明該校的該方面達到了國內頂尖水平。對於處於「頂尖」水平的專業,還有人還拿排名說事,可見這些人是比教育部還「權威」的!
4、論就業,根據中國社科院公布的麥肯錫咨詢公司第三方調查結果中財和上財並列第6位。除此之外,既然你選擇了中財,就應該了解一下國內金融機構尤其各大國有銀行招聘的目標高校,好像對中財還是偏愛的。
客觀評價,中財、、上財、貿大各有所長,且完全是一個檔次的高校。上財、貿大進入211工程較早,而中財雖進入211工程建設較晚,但卻是進入985創新平台最早的財經類院校,後發優勢很大。
你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選擇。
當然,每個學校都會有自己的不足。譬如中財目前不管是大樓還是學科,都處於建設階段,老校區較小,新生不得不到沙河校區學習2--3年等。 當然3樓的回答也很值得借鑒:選擇中財本身絕對不會有錯,關鍵是你來了以後自己努力不努力,能不能勇敢地去把握機會,到中財機會其實是很多的。

㈢ 中央財經大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學校呢

中央財經大學(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簡稱中央財大、中財大,英文簡稱CUFE,位於首都北京。
中央財經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為主體,文學、哲學、理學、工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由教育部、財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被譽為「中國財經管理專家的搖籃」。
學校同時入選「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加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虛擬學院聯盟」。
系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財經院校,歷經中央稅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等發展階段,1996年更名為「中央財經大學」。現有學院南路和沙河兩個校區。
立校以來,傳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中央財大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為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源源不斷的智力貢獻。

㈣ 王負眾是什麼教授

是王福重吧?
王福重,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版教授,中國世界權經濟學會理事。曾任北航國際貿易系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國際經濟,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專著、譯著10餘部。其《人人都愛經濟學》、《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榮獲2010年中國本土最佳商業圖書作者獎)、《公平中國》等著作受到海內外讀者追捧,成為暢銷書。
作為中國宏觀經濟問題與政策研究著名學者、中國著名財經評論員,長期擔任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廣東電視台、第一財經、天津電視台、鳳凰衛視等經濟頻道特約評論員,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財經節目《財經郎眼》常任嘉賓,與郎咸平、王牧笛組成最佳搭檔。擔任《上海證券報》、《國企》等多家媒體的專欄作者。多次受邀赴政府部門、大型企業、金融機構進行有關經濟、金融、房地產等的演講。被譽為中國為數不多的有良心、有水平的經濟學家。

㈤ 中央財經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錯過悔終身

其實中財值得推薦的老師特別的多,大四老學姐就在這里給大家推薦2位我個人覺得超有意思的老師的課,不去上他們的課可能真的會後悔終生hhh

最後建議樓主能夠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去對應學院官網查看教師簡介哦~

㈥ 中央財經大學走出過哪些厲害的人

說實話,中財走出去的優秀校友真的是數不勝數呀!不過作為15屆即將畢業的學姐,我還是跟大家介紹幾個我比較了解的傑出校友吧~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回答了。

㈦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的師資力量怎麼樣啊

(我是把這學校的概況寫了出來,你照著看啊)

中央財經大學為教育部直屬的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為主,文學、工學、理學等學科並重的 國家「 211 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系全國 49 所具有法律碩士( J.M )培養資格的高校之一。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成立於 2004 年,其前身為設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法教研室和成立於九十年代的法律系。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設法學本科專業, 面向全國招生, 每年招收本科學生 100 人左右 ;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法學院相繼取得經濟法學、民商法學 、國際法學、法律碩士( J.M )專業學位等四個 碩士學位授予權,每年面向全國招收 全日製法學碩士學位研究生 50 人左右,全日製法律碩士( J.M )研究生 80 人左右,並招收在職法律碩士( J.M )學員及在職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員 100 餘人。 法學院設有法理學與憲法學教研室、民商法學教研室、經濟法學教研室、刑法學教研室、訴訟法學教研室、國際法學教研室、財經法律研究所、法律與經濟國際研究中心、政府采購與公共工程研究中心、《財經法學系列教材》編輯部、《財經法律評論》編輯部、《證券法律評論》編輯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診所)等機構。法學院現有教職員工 40 餘人,其中教授 8 人(含專職外 籍 教授 1 人)、副教授 17 人,教師中已獲博士學位者 21 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 3 人。

為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 優化師資結構 , 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協助辦學 , 法學院聘請了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原會長高宗澤、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任衛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胡雲騰、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副廳長文先保、司法部辦公廳副主任查慶九、中國銀監會法規部主任黃毅、中國證監會法規部主任王超、中國保監會法規部主任楊華柏、國家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局副局長陳麗潔、 中國證監會稽查一局副局長李佩霞、 法制日報副總編伍彪、民主與法制出版社總編輯郭林茂、中國律師雜志總編輯劉桂明、北京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鄭剛、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賀榮、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甄貞等一批資深法律專家為法學院兼職教授,聘請了中國銀行總行法律合規部總經理王琪、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法律事務部總經理張煒、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法律事務部總經理王醒春、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法律事務部總經理程美芬、中信實業銀行法律事務部總經理佟英、中國銀河證券有限公司副總裁湯世生等法律實務專家擔任兼職法律碩士( J.M )導師,採取不定期開設學術講座、定期開設實務類課程以及擔任 兼職法學碩士、 法律碩士( J.M )導師等方式協助開展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效果。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教育依託財經類院校的學科優勢,藉助經濟學、管理學學科特點,致力於探討法學和經濟學、管理學相結合的教育與研究模式,側重培養懂法律、懂經濟、懂管理、懂外語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著力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法律顧問(公司律師)培養基地 , 近年來在培養具有復合知識結構的本科生和民商法、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財經實務特色。法學院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注重案例教學和 「 法律診所 」 教育,高度重視法律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使學生擁有發展自己的廣闊空間,以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於民主法治建設。

法學院本科課程設置既包括國家教育部統一規定的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等法學核心課程,又包括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的法律實務類課程,如公司法原理與實務、合同法原理與實務、證券法、信託法、仲裁法、企業法律實務、律師制度與律師實務、法律診所教育等;還包括突出本校特色的經濟學、管理學主要課程,如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貨幣銀行學、會計學、企業管理、資產評估、信託與租賃等。法學院本科生培養目標為:向企事業單位(尤其是金融保險業)、法律服務機構、國家行政機關(尤其是財稅審計機關)和國家司法機關輸送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歷屆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就業率始終保持在 90 %以上。

法學院經濟法學碩士點設金融法、稅法、公司企業法和 WTO 法律規則四個研究方向,民商法學碩士點設民法、商法、公司法、商事訴訟與商事仲裁等四個研究方向;國際法學碩士點設國際貿易法( WTO 法律規則)、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等三個研究方向; 法律碩士( J.M )專業學位碩士點 設公司法、金融法、國際經濟法( WTO 法律規則)等三個研究方向 。 研究生培養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培養目標為: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具有嚴謹求實的思想作風和較高的精神文明素養,能夠獨立從事法律實務工作和法學教育、研究工作,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層次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研究生課程主要有:法理學、民商法總論、物權法研究、侵權法研究、公司法專題、合同法專題、知識產權法專題、經濟法原理、金融法研究、稅法研究、市場管理法專題、證券法專題、國際經濟法專題、 WTO 規則與案例研究、國際金融法研究、企業法律實務、律師制度與律師實務等專業課程。歷屆碩士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高達 100 %。

最近五年來,法學院教師累計發表論文 500 余篇,出版專著 30 余部,出版教材(副主編以上) 30 余種。尤其是自 1997 年開始法學院與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湖南財經學院法律系(現湖南大學法學院)等單位合作,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發起編輯出版了 " 財經法學系列教材 " (全套 28 種),受到社會廣泛好評。法學院部分學術帶頭人 1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和學術骨幹在全國相關研究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其中有 1 人出任教育部高等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1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 1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 3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理事, 2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商法研究會理事, 1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民法研究會理事, 2 人出任中國法學會法學國際經濟法研究會理事, 1 人出任中國財稅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1 人出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秘書長, 4 人出任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還有數人在中央和北京市其他相關科研機構兼任學術職務或出任國家級資格考試命題專家組成員。多年來,法學院重點發展經濟法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等學科,全力建設法律碩士( J.M )專業學位點,在證券法、政府采購法、保險法及律師實務等教學科研領域處於全國前列。

為加強我國財稅、金融法律理論與實務研究,推動我國財經管理體制的健康發展,我院決定從 2002 年起主辦 " 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 大型研討會,並於 2002 年 12 月 7 日 成功地舉辦了以「財經監管與財經法治」為主題的第一屆論壇(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2002 )和以「宏觀調控與市場規制」為主題的第二屆論壇(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2004 )。 " 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 融理論研究和實務探討為一體,以學術交流為主,是財經法律專家、財經管理人員和財經領域實務工作者發表觀點、交流思想、切磋熱點問題的場所。尤其是依託於中央財經大學雄厚的財政、經濟學科優勢,本論壇同時邀請法律界與經濟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從不同的學科領域和觀察視角診治當前我國財經領域急待解決的問題。 " 以跨學科、跨專業的方式組織財經法律方面的大型研討會,強調經濟、法律之間的融通與結合,是本論壇的突出特點。

在法律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法學院還從 2003 年開始編輯出版大型連續出版物《財經法律評論》(甘功仁、李軒主編),《財經法律評論》第 1 至 3 卷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發行;法學院還從 2004 年開始編輯出版大型連續出版物《證券法律評論》(郭鋒主編),《證券法律評論》第 4 卷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發行。

在瑞士再保險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法學院還在 2004 年與瑞方合作設立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采購與公共工程研究中心,聘請美國政府采購法律專家 Daniel J. Mitterhoff( 丹尼爾 . 米德夫 ) 為專職主任,開展多方位的合作研究與對外學術交流項目。

此外,法學院還相繼與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義大利、日本以及我國台灣、香港地區眾多的高等院校和法律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不斷擴大對外交流。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期待著以 " 中國財經法律論壇 " 和《財經法律評論》、《證券法律評論》為媒介與社會各界建立更為廣泛的聯系,開展更為深入地合作與交流。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的前身為成立於1994年的法律系,現設有法理學與憲法學教研室、經濟法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訴訟法教研室、國際法教研室和財經法律研究所、法律與經濟國際研究中心、《財經法律評論》編輯部等教學、科研機構。該院的主要任務是結合社會對法律人才的現實需要,藉助本校經濟、管理學科優勢,致力於培養懂法律、懂經濟、懂管理、懂外語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該院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一規定設有法學本科專業,並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相繼取得經濟法學、民商法學碩士學位授予權,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該院法學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置既包括國家教育部統一規定的法學核心課程,又包括突出本校特色的經濟學、管理學主要課程,以便使學生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結構更為合理,更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該院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採取多種方式廣招人才,致力於探討法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相結合的教學科研模式。近年來,該院教師先後承擔了教育部、財政部、北京市等多項國家部委級科研課題,取得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在有關出版機構的大力支持下,該院自1997年開始組織編輯出版"財經法學系列教材",受到社會廣泛好評。該院自2002年開始主辦兩年一屆的大型學術研討會"中國財經法律論壇",並從2003年開始,該院與有關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大型連續出版物《財經法律評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目前,該院正致力於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相關法律機構建立更為廣泛的聯系,開展更為深入地合作與交流。
為適應現代社會對於高素質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法學院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方面,強調法律服務於經濟、服務於社會,注重法學與經濟學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突出應用型法律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擁有發展自身特長的廣闊空間。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該院開辟了第二課堂教育,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法律文化周、模擬法庭以及法律援助活動,使學生們對所學專業有了更深了解,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該院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並取得了良好成績,每年都有獲得先進班集體、優秀團支部、市、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等先進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在北京市高校計算機統考中,該院學生曾經代表學校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該院歷年均有一批本科畢業生考取北大、清華、人大、中國政法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不少同學通過了TOFEL、GRE或者雅思考試,畢業後出國留學深造。跨學科的培養背景使得該院本科畢業生在就業方面比一般政法院校畢業生更具就業競爭優勢,近年來"一次就業率"均在90%以上。該院畢業生主要在各級黨政機關和各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以及其他事業單位的法律部門或管理部門就職,工作表現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㈧ 北京中央財經大學簡介

中央財經大學是來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全自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優勢學科創新平台),是由國家財政部、國家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同重點建設的高水平財經大學,具有向世界名校推薦「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資格。

學校於1949年與新中國同年誕生,是中央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財經院校,歷經中央稅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等多個發展階段。

長期以來,受到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深切關懷,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近十萬名各類高素質人才,被譽為「中國財經管理專家的搖籃」,享有廣泛的的社會聲譽。

㈨ 中央財經大學怎麼樣

擁有一個抄211應該有的教學資襲源和教學環境,擁有一個985應該有的生源質量和就業水平。

中財現在的一切問題和一切成就都可以歸結到這一句話上來。

順帶實名反對某匿名答主,統計專業數學學的是工科常用的那套數學分析(藍色封面那一套),數學專業學的是師范類常用的那套數學分析(綠色封面那一套,而且我這一屆是跟我們金融工程專業一起上課)。統計和數學還學高數丟不丟人?若是用假的證據證明正確的事情,辛普森案可還無罪呢。金融行業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過去求個導夠用了不代表未來求個導就夠用了。如果企業的資產裡面有場外期權讓你去做審計的話,是不是企業寫多少價值你就認為是多少啊?你知道獐子島扇貝的故事嗎?(滑稽.jpg)但凡當年審計獐子島的審計師有一點點水產養殖經驗,獐子島事件也不會發生。

(既然提到數學了就來一套金融勸退吧,數學不好的考生不推薦學金融。丟兩個鏈接:1、布朗運動、伊藤引理、BS 公式(前篇)2、布朗運動、伊藤引理、BS 公式(後篇) 。這東西對於懂的人來說玩著一堆符號就把錢賺了,對於不懂的人就是鬼畫符。)

㈩ 中央財經大學的傑出校友

政界精英 田紀雲 原國務院副總理
王丙乾 原財政部長、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王光英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李金華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
金人慶 原北京市副市長、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財政部部長
戎子和 原財政部副部長、代部長
王紹鰲 原財政部副部長
胡立教 原財政部副部長
貝仲選 原財政部部長助理
余蔚平 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翟熙貴 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
陳 華 審計署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 主任
李予昂 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程法光 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孫志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將)
穆 虹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李克穆 保監會黨委副書記 副主席
柯卡生 銀監會非銀司 司長
曹聰 國家稅務總局地方司 副司長
郭左踐 中國保監會財險監管部 主任現中國保監會天津監管局 局長
楊凌隆 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主任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副主任
丁先覺 財政部基建司司長 國務院金融監事會 原主席
范巍 國務院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主席
侯慧君 中央紀委監察部駐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副局長
易仁萍 審計署管理司副司長
張漢興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民政部計財司司長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魏禮江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主席
傅東 中國財政雜志社黨委書記兼社長
譚純喜 中國審計報社社長
貴敏 財政部農業司副司長
路英 財政部社保司副司長
劉光忠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劉鍵 國土資源部財務司副司長
謝庚 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
畢朝英 財政部離退休局 副局長
杜儉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原主席
劉高潮 國家文物局機關服務中心副局長
馮秀華 財政部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參事(正司長級別)
崔敬伯 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 民建第三、四屆中央委員
央行系統 戴相龍 原中央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現任中國社保基金會黨組書記
王成銘 中國人民銀行黨組成員兼機關黨委書記中央金融工委副書記
樊晡生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黨委書記
史紀良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現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王啟人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助理。 中央委員,中央駐澳門聯絡辦主任
李東榮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副行長
段曉興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行長助理
金建棟 原人總行金融管理司 司長
郭玉華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人事司 司長
任 俠 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司 原副司長
蔡 荀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 副行長
李亞新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副行長
郝治安 人民銀行太原市分行 行長
趙保衛 中國人民銀行山西省朔州分行 行長
路國英 中國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 副行長
李小秋 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 副行長
王樹臣 中國人民銀行寧夏分行 行長
商業銀行系統 總行
牛錫明 交通銀行總行 董事長
陶禮明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 行長
段曉興 原華夏銀行行長
史紀良 原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行長
吳北英 中信銀行總行 副行長
王文彥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 董事
喬 偉 交通銀行董事會 副董事長
魏盛鴻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副行長
林克平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黨委副書記
宮少林 招商銀行總行 副行長 招商局集團董事
劉淑蘭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 副行長
顧京甫 中國建行總行業務總監(副行長級別)
錢中濤 中國進出口銀行總行 副行長
王希坤 中國光大銀行總行 副行長
郭玉華 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兼紀委書記
郝震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審計局 副總經理
郭義明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財務總監、黨委委員
朱紅波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委員 紀委書記
胡亞輝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個人金融業務部 副總經理
王 燕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信息技術管理部 副總經理
何志成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高級經濟師
陳 偉 平安銀行副行長
何仲森 銀川商業銀行董事長
於化北 河北省張家口商業銀行 董事長
謝 衛 全國人大代表 交通銀行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王德衍 中國銀行總行董事長、行長
各地分行
杜煒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行長
沈若雷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行長
張德寶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辦公室 總經理
楊志宏 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總會計師
張永革 中國農業銀行青海省分行 行長
周金倫 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 行長
李楚章 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分行 行長
姚金華 光大銀行南京分行 行長
施繼德 中信銀行蘇州分行 行長
王樹臣 中國銀行寧夏自治區分行 行長
徐常寧 中國建設銀行寧夏分行 副行長
束堅 中國農業銀行新疆自治區分行 副行長
沈弟茵 交通銀行海南分行 副行長
李文占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省分行 副行長
楊 傑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東分行 副行長
魏秀蘭 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 紀檢委書記
汪長安 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 副行長
於丕濤 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 副行長
倪百祥 中國工商銀行浙江分行 行長
任海龍 民生銀行杭州分行 行長
潘守庚 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 行長
閆振生 中國銀行石家莊分行 副行長
杜 煒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 行長
徐良 深圳發展銀行成都分行副行長
申松君 中行浙江省分行 行長
邱發宗 中行四川省分行行長
葉一新 中行澳門分行行長
王德文 工行新加坡分行行長
丁燕生 前中銀香港及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副總裁
吳念魯 前中國銀行盧森堡分行行長
張 斌 中國銀行深圳分行業務部總經理
吳慶平 中國工商銀行山東萊蕪分行 行長書記
曹霖 中信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
地方政府 侯 凱 上海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章銳夫 湖南省政協 副主席
高瑞科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長
王詩全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駱玉林 青海省副省長
韓 英 廣東省九屆人大副主任
庄惠春 浙江紹興市人民政府 原副市長
曾廣宇 民建北京市委員會 副主委
楊任遠 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邵明鈞 廣東省深圳市稅務局 原局長
周桂根 江蘇省財政廳廳長
苑廣睿 天津市河北區區長
冀國強 天津市靜海縣縣委書記
李雙成 江蘇省財政廳 副廳長
邵桂芳 江蘇省連雲港市人大 原副主任
李小平 江蘇省地稅局 局長
張 凡 陝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黃玉德 陝西省西安市地方稅務局 局長
李生誠 新疆銀監局 局長
吳炳貴 廣西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 副主任
李培林 湖北省財政廳副廳長
朱小莉 湖北省水利廳紀委書記
葉 青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王小烈 河南省審計廳 副廳長
王連清 河南省國家稅務局 局長
繆學剛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環保廳廳長
王希龍 江蘇省徐州市市委 書記
左紹偉 河北省財政廳 副廳長
顧月濤 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辦公室副主任
章永福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王維國 甘肅省地稅局 局長
董樹林 甘肅省煤炭工業局 局長
崔正華 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趙 春 甘肅省發改委 主任
吳仰東 甘肅省白銀市政府 市長
張智軍 甘肅省財政廳 副廳級
馮 毅 雲南省審計廳廳長
陳秋生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財政廳 廳長
陸 浩 雲南省統計局 局長
陳輝明 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何紹華 成都市副市長
趙世洪 河北廊坊市委書記
劉新春 山西省太原市人大 主任
李愛慶 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北京國資公司董事長
王 罡 北京市財政局機關服務中心 辦公室主任
黃炳福 江蘇省蘇州市委 副秘書長
趙文娟 江蘇省蘇州市政協 副主席
任振榮 財政部駐寧夏監察專員辦事處 專員
呂勇 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黨組副書記
賈國明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 副主任
竺向東 青海省財政廳辦公室 副主任
楊之春 甘肅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省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
李 津 寧夏地稅局 副局長
蔣金波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巡視員省委書記辦公室 副主任
企業系統 金建棟 國泰證券首任總裁
邵 淳華 夏證券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中國航母的奠基人
崔立中 中國水利水電對外公司總會計師
謝 衛 全國政協委員、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姚江濤 江南證券有限公司 總裁
張樹忠 大通證券總裁
徐 鍔 原攀鋼集團總會計師、副總經理
陶 冬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香港)有限公司 副總裁
黃 強 涌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總經理
沈若雷 香港申聯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 董事長
鄭 浩 鳳凰衛視中文台專題組 副總監
魏崇智 香港中國廣告有有限公司 董事長
李小平 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
張志鴻 鴻基世業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袁振宇 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詹平原 長江三峽集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胡 峰 銀河證券首席基金分析師
董 鋒 中信建投證券公司財務總監
繆建民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戴鳳舉 中國再保險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總經理
劉家德 中國人壽股份副總裁
馮知傑 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
王新利 民安保險(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深圳分公司總經理
王志泰 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原副總經理
葉 楠 招商局海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總經理
段方曉 瑞泰集團副總裁
陳剖建 天安集團董事長
劉 央 西京投資管理公司(香港)主席
向可碧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雲南省分公司 原總經理
張亦興 中國銀行信託投資公司董事
汪曉峰 金信信託董事長
劉志忠 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董事長
徐 波 微軟中國區財務總監
魏 東 涌金集團創始人
譚麗霞 海爾集團副總裁,首席財務官
陳基華 中國鋁業執行董事、副總裁
范肇平 南山集團副總經理 科研院所 於中一 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著名財政學專家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副局長
張天成 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
呂世傑中國國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系統 王廣謙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
王柯敬 中央財經大學前校長、中央財經大學校友總會會長
邱 東 中央財經大學前黨委書記 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院長
高一斌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 黨組書記
姚 遂 中央財經大學原副校長
陳 明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梁 勇 中央財經大學副書記
史建平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郝書辰 山東財經大學 黨委書記
姚得驥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
李光龍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院長
郝如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杜英斌 山西財經大學前校長
陳永達 原青海省工商銀行副行長、現杭州工商幹部管理學院 副院長
劉姝威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CCTV感動中國人物
易仁萍 南京審計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高一斌 國家會計學院第三任院長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劉 怡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副主任
梁紅梅 西北師大經濟教研室 主任
趙國春 新疆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 院長 老一輩名師 陳岱孫,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
崔敬伯,1932年回國,曾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法大學、中國大學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川康直接稅局局長,直接稅團副團長和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建國後,歷任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中央財政幹部學校副校長,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教授。
崔書香,193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位。1939年獲哈佛大學瑞德克利夫學院經濟學系碩士學位。1952年至今,先後任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部幹部學校、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姜維壯,1962年起,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教授,財政部學位委員會、教材編審委員會和全國在職同財政幹部培訓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聞潛,著名經濟學家,均勢市場理論和消費啟動理論創始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天民,著名會計學家。

熱點內容
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後待遇 發布:2025-08-08 16:06:27 瀏覽:59
研究生更換導師自身理由 發布:2025-08-08 15:53:30 瀏覽:271
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 發布:2025-08-08 15:46:54 瀏覽:286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博導於研 發布:2025-08-08 15:43:53 瀏覽:788
35位美國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08 15:42:26 瀏覽:426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08 15:40:56 瀏覽:702
沈陽工業大學MBA聯考時間 發布:2025-08-08 15:39:28 瀏覽:991
清大學生數 發布:2025-08-08 15:37:42 瀏覽:391
淮陰工學院大學英語2老師 發布:2025-08-08 15:24:24 瀏覽:515
四川大學發表sci的教授有 發布:2025-08-08 15:09:33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