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㈠ 我被暨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錄取了
電子准復也一直都是比制較優勢的專業,就業的面較廣,考研也有很好的條件
想得到認可,不是看你得學校,而是看你得能力
讀的學校再好,在學校逃課,打游戲荒廢四年,照樣沒有人認可你,你周圍的同學都不會認可你
在學校的認真學習,積極實踐,學好了本領,才能得到同學,老師,用人單位的認可
上大學不是進了保險箱而是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跑線上
希望你轉變思想,積極進取,早日在社會上立足
㈡ 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在哪個校區
本部。廣州天河黃埔大道中。我就是信科院電子工程系的。有何貴干?
㈢ 暨南大學最好的專業排名
最好的專業是金融學,在第三輪全國高等院校學科評估中,暨南大學的應專用經濟學類、新聞傳播學屬、中葯學排國內第五位,統計學、漢語言排第八位,基礎醫學、光學工程排國內前15。
漢語言文學、新聞學、電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類、經濟學類、生物技術、臨床醫學、工程力學均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其中本科專業中金融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有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眼科學。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是中國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是目前全國境外生最多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
㈣ 暨南大學的通信工程研究生如何
暨南大學的通信工程實力一般,分數大概在330左右,每年都會進行浮動,但專是不會偏離太大。
暨南大學是一屬所不錯的211大學,以文理學科見長,工科較弱。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在暨南大學只具有一級碩士授權,實力和影響很一般。客觀地說,通信工程專業此校並不擅長;可能還不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兩所二本大學。
起碼這兩所大學的通信工程專業是學校的特色專業。暨南大學(Jinan University),簡稱暨大,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譽為「中國第一僑校」,是中國境外生最多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
㈤ 暨南大學的專業排名
暨南大學在2017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輪全國高等院校學科評估中,參評學科排名如下(部分舉例):
1、新聞傳播學
A-
2、應用經濟學
B+
3、中國語言文學
B+
4、生物學
B+
5、工商管理
B+
6、政治學
B
7、中國史
B
8、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
9、中葯學
B
10、理論經濟學
B-
(5)暨南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擴展閱讀:
暨南大學學校簡介: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學校目前是中央統戰部、教育部、廣東省共建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直屬中央統戰部管理。
暨南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於南京的暨南學堂。後遷至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抗日戰爭期間,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遷回上海,1949年8月合並於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
新中國成立後,暨南大學於1958年在廣州重建,「文革」期間一度停辦,1978年在廣州復辦。改革開放後,學校快速發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學成為全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2015年6月,學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蒞臨暨南大學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希望暨南大學堅持辦學特色,把學校辦得更好,為海外僑胞回祖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創造更好條件。
㈥ 暨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怎麼樣
1、暨大信息工程不錯,畢竟是211重點大學。
2、暨大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回目標:培養掌握堅答實的數理、電子與計算機基礎知識、具有現代信息理論與技術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適於在信息工程、光電子與光通信、網路工程、光學工程等領域從事研究、設計、開發與管理工作。
3、暨大信息工程專業的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工程數學、普通物理、電工與電子技術、電磁場與波、微機系統與介面、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計算機網路、資料庫、圖象處理與分析、通信原理與技術、程式控制交換技術、激光原理與器件、光纖通信系統與網路、光電子與光通信實驗等。
㈦ 暨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什麼
【學院概括】
[編輯本段]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成立於2001年6月,由數學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和計算中心組成。經過「十五」建設,現有156名教職工,近80%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當中包括一批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中青年學術骨幹,在學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學院現有正高職稱教職工22名,副高職稱教職工42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44名。目前在讀研究生440名,本科生874名。
經過十五期間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目前在計算機科學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形成了特色明顯、並且具有一定優勢和發展前景的研究方向與科研團隊。信息學院"十五"期間獲得的科研經費比"九五"期間翻了5倍多,其中,國家和省部級基金項目佔13%,各級攻關項目和橫向項目佔87%。2005年度被SCI、EI和ISTP收錄的國際論文71篇,占學校總數的21%;2006年度被SCI、EI和ISTP收錄的國際論文49篇,佔全校總數的15%。獲得省部廳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6項,其中教育部提名的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申請專利6項,有一項成果被列入科技部的「國家火炬計劃」進一步開發和推廣,並已在國內2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學院現擁有「計算機科學技術」和「信息與通信工程」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通訊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基礎數學」、「應用數學」7個碩士點,並與相關的學院共建"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以及「概率與數理統計」碩士點。此外,學院現有「計算機技術」、「軟體工程」和「電子與通信工程」等3個專業的工程碩士學位點。目前,信息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軟體工程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與計算科學等本科招生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為廣東的省級名牌專業。學院現有「電子電路基礎」、「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和「數據結構」等3門省級精品課程。近5年來,學院承擔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教育教改項目,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以及多項省部級以上的多媒體網路課程獎項。
通過「211」工程的投入和「十五」期間的基礎條件建設,信息學院目前按基礎型、專業型、提高型、科研型結構,分層次構建了較為系統化的實驗硬體平台,包括廣東省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廣東省計算機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廣東省教育廳現代電子技術重點實驗室(廳級),數學技術實驗中心,以及十多個教師科研實驗室和學生創新實驗室,為各個層面的教學和教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實驗硬體環境。
信息學院承擔學校參加全國及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ACM軟體設計大賽3個學生學科競賽的組織和培訓工作。近年來,學院本科學生在上述競賽和全國「挑戰杯」競賽中,取得省級以上的各類獎勵上百項。
【電子工程系簡介】
[編輯本段]
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成立於1987年,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一支以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主體,梯隊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學和科研隊伍。電子工程系在編教職員工44名,現任系主任為黃君凱教授,系黨總支書記為朱家明老師,系主任助理為鄭力明副教授。目前,在校本科生275人,研究生150人。
近年來,電子工程系圍繞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大學科領域,構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在光通信與多媒體網路信息技術、微電子技術與集成電路設計、測控技術與生物醫學信息系統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優勢的學科團隊、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近兩年,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中被SCI、EI和ISTP收錄50篇;近三年來,教師主持的國家和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攻關項目以及粵港招標項目30多項,縱向科研經費近千萬元。
目前,電子工程系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層面,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以及「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2個碩士點,同時具有「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的工程碩士學位點。在本科教育層面,現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3個招生專業,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電氣信息類專業布局,其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2001年底被評為廣東省首批12個省級名牌專業之一。在實踐教學和科研硬體條件建設層面,已經建成了暨南大學廣東省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暨南大學廣東省教育廳現代電子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暨南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研究所等涵蓋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師的多層次系統化實驗和科研基地,有力支撐和促進了電子工程系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和學科科研平台的構建和發展。
5年來,電子工程系著力凝練以知識掌握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素質提高為目標,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多維結構」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依託所承擔的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在教育模式的設計定位,課程體系的優化組合,教學內容的綜合更新,教育技術的開發應用,實驗基地的改造建設,實驗資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人才培養的激勵孵化等新世紀專業建設和教育改革核心問題上,取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以及全國和廣東省多媒體網路課程獎3項。電氣信息類專業的2門基礎主幹課程「電子電路基礎」和「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獲批為廣東省的省級精品課程,出版教材和多媒體教學軟體近10部。
電子工程系在人才培養方面成效突出,近年來本系學生在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和「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了4項國家級獎項,以及40多項省級獎項;此外,在讀學生申報國家專利6項,並有2項創新成果被列為廣東省「六個一」科技成果展示會參展項目,以及中國國際貿促會招商引資扶助促進工程項目。建系20年來,電子工程系培養了以研發「WPS2000智能集成辦公系統」獲得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金山軟體研究院副院長董波,以及澳門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系系主任葦孟宇等一批創新型的傑出畢業生。
【數學系簡介】
[編輯本段]
暨南大學數學系創辦於1929年。七十幾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數學系通過不斷深化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在研究生和本科不同層次的教育中,調整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強化基礎,重視應用,分流培養,從原來僅有的單一數學專業發展為有培養理學碩士、工學碩士、管理學碩士、理學學士和管理學學士條件和資格的大系。
數學系現有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基礎數學、應用數學;與管理學院、珠海學院共建一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管理科學與工程;與經濟學院共建一個碩士學位點:概率與數理統計。數學系現設三個本科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其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數學系於1993年在廣東率先創辦的本科專業。
數學系擁有一支基礎理論扎實,學術水平高,治學嚴謹的教師隊伍。全系現有教職工36人,其中專職教師32人,教師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3人,講師8人 。專職教師的學歷層次較高,其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8人(含博士後6人),碩士6人。系資料室藏書1.7萬冊,中外文期刊460餘種。系計算機實驗室有微機100多台, SUM小型機伺服器1台。系計算機實驗室、系資料室、系辦公室、系主任室和教師工作室都設立了校園網微機工作站,為教學、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資源共享的平台。豐富的藏書和網路資源極大地滿足了師生的科研需求。
數學系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拓寬專業口徑,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我系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都取得了優秀成績,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並有多篇建模競賽優秀論文在學報上發表。
【計算機科學系簡介】
[編輯本段]
暨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成立於1984年,其前身源於數學系的計算機教研室。本系1990年正式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是華南地區較早成立的計算機軟體碩士點之一,目前擁有"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計算機應用技術"二個工學碩士點,同時擁有"計算機技術"專業工程碩士點;設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以及"電腦與資訊科技(境外)"三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 。本系在為海外、港澳台地區和廣東省培養信息產業及高新技術高級專門人才,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將進一步做出重大貢獻。長期以來,我系一直在努力探索計算機類學科的教育改革方案,力求使教學計劃、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歸納起來,教改工作由淺至深,由 局部至全面,由小規模至大規模,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水平在省內已初具規模。其過程可以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2-1996年
在這期間,計算機軟體專業確立了專業發展必須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提出培養寬口徑、厚基礎、有較強自適應能力的、能與國際接軌的交叉型、復合型人才的"通識模式"教學體系,制定了計算機軟體專業的新的教改方案,實現了從較窄的專業口徑向較寬的專業口徑的轉化,其教改成績被學校所肯定。
在新的教改模式中,進一步壓縮學時,並把課程結構分成三個層次:即公共基礎課程,五大模塊的核心課程,四大方向的專業課程。強調外語與計算機教學4年不斷線。同時,為了加強工程訓練與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大力改革實驗方法,在基礎課程中引入CAI教學,並設立"專題研究"課程,讓學生盡早參加科學研究工作。因而,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創能力,多次在科技比賽中取得優秀的成績。
第二階段:1996-2005年
經過多年的教改實踐與對國內外最新教改動向的了解、研究,根據教 育部 普通高校專業調整的要求,以及教學改革的需要,遵循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整體優化的原則,計算機軟體專業進一步變革"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掌握為基礎,以技能和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素質提高為目標"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相結合的開放式培養體系。
為此,這一階段的改革重點是重新整合原有計算機類核心課程結構與內容,著眼於課程的整體優化、長期作用與可持續發展,改革了部分課程,並在98級的教學計劃中試行。同時,在部分核心課程中引進美國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調整原有的基礎類實驗室布局,組成4~5門彼此融合,相互滲透的計算機類基礎實驗課程。並建成一個具有"共用、開放、教學提高型"特點,並且技術與管理先進、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設為探索如何建立新型實驗室建設模式、如何饋進面向21世紀高新技術的實驗內容,以及採用現代化的實驗方法與手段,提供了一個頗為成功的典範,並產生了一 定的社會影響。
同時,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計算機類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力求構建與21世紀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相吻合的,與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現代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至今,已初步形成基於全面發展的"通式"教育模式,由系統化多層次實驗室提供硬體支撐,完成模塊化理論課程教學和實驗課程教學的"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綜合培養體系",在現代計算機科學的知識平台上,實現"智力因素素質"與"非智力因素素質"相互滲透和融合,鑄造了具有創新能力的交叉型、通用型的21世紀人才。在這一改革思路指導下,結合我校"僑"字特色和本系自身特點,本學科專業進行了部分教改項目。此外,我系還主持一些省級和校級的教改項目,出版了多部教材。同時,自行研製了多個CAI課件。並且,本學科專業畢業生所具有的多維知識結構,復合型人才綜合素質,以及開拓型新能力,在就業競爭、繼續深造、以及實際工作過程中得到體現,深受海內外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和良好評價。因此,我系計算機科學與專業的教改力度,從廣闊性、先進性,以及從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自身特色上看,都已經走在廣東省的前列。
http://ke..com/view/1567090.htm
㈧ 哪個大學的電子工程系最好
電子學科,清華大學是名列第一的。其次電子科技大學、北專京郵電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屬大學、東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都很好。
培養具備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基礎知識,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電子工程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較寬口徑專業。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㈨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的師資隊伍
近年來,學院通過吸引海外留學博士、大力引進博士與教授等高級優秀版人才、在職教師攻權讀博士學位及赴境外深造等多種途徑,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結構合理,富有朝氣和創新精神,以教授和博士為主的中青年學術人才隊伍。經濟學院的現任領導班子是:院長:張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黨委書記、副院長:杜金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副院長:鄭少智教授。全院現有教職工165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128人。教學科研人員中有教授35人,副教授55人;博士生導師40人(包括院外博導16人),碩士生導師58人(包括院外碩導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55.56%;有8位教師被評為全國或南粵優秀教師,3位青年教師獲得國家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教學獎,1位老師獲聘廣東省高校特聘教授,18位老師入選「千百十人才工程」培養對象 ,其中國家級1名、省級3名、校級14名,還有1名省委宣傳部「十百千工程」省級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