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亮老師簡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亮老師簡歷

發布時間: 2023-09-30 23:11:59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的科研人員

半個世紀來,在老一輩地質學家王鴻禎、袁見齊、池際尚、馮景蘭、楊起、潘鍾祥、 趙鵬大、翟裕生等帶領下,經過廣大教職員工艱苦創業、探索進取,學院已發展成為師資雄厚、梯隊合理、學科齊全、充滿活力的教學科研實體。現有教師148人,其中教授39名(其中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21人),副教授43人。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實驗室」、湖北省「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實驗室)和1個研究中心(中石化集團-中國地質大學聯合共建的「油氣資源勘查研究中心」)、1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博士學科點和11個碩士學科點(涉及5個一級學科領域:地質工程和資源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海洋科學、地質學和公共管理科學)。

2.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應用心理學研究生導師誰比較好啊張錦高教授、傅安洲教授、郭蘭教授相比呢

張錦高,男,來漢族,江蘇省自大豐市人,1946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
者。1970年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留校工作,曾先後擔任輔導員、校團委書記、基礎課部黨總支書記、學工處長等職,1990年任校黨委副書記,1993年兼任副校長,1996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兼副校長,2003年6月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傅安洲,男,漢族,1961年4月生,籍貫江蘇省豐縣,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1月任校黨委副書記。 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分會副會長、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學生工作研究會會長。 傅安洲同志1983年7月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畢業留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思想品德課教學與德育研究。曾先後在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言文化大學學習和進修。1997-1998年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學習訪問。

郭蘭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她主攻是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都很出色,看你選擇什麼方向吧。

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院士

礦產普查及勘探、來數學地質學家趙自鵬大
地質古生物學家殷鴻福
地球化學學家於崇文
地球化學學家張本仁
地球化學學家高山
礦床學家翟裕生
地球化學學家李曙光
構造地質學家金振民
岩石學家莫宣學
沉積學家王成善

4.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5.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 郝翔校 長王焰新黨委副書記朱勤文黨委副書記傅安洲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成金華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唐輝明副校長賴旭龍副校長郝芳副校長王華副校長萬清祥時期 院校長 上任時間 卸任時間 北京地質學院 劉型 1952年 1958年 高元貴 1958年 1976年
1972年起,高元貴擔任湖北地質學院革委會主任 湖北地質學院 王煥 1976年 1980年 武漢地質學院 王鴻禎 1980年 1983年 趙鵬大 1983年 1988年 趙鵬大 1994年 2005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趙鵬大 1988年 1996年 殷鴻福 1996年 1997年 趙鵬大 1997年 2003年兼研究生院院長 張錦高 2003年 2010年 王焰新 2011年

6. 武漢地質大學教授名單

院校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 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國地質大學位於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學科涵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門類,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校園概貌,中國地質大學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現有南望山校區、未來城校區等兩個校區,校園佔地總面積 1474353平方米,校舍總面積1385752.04平方米。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學生公寓、體育場館等相關配套設施,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環境。,辦學思想,堅持弘揚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校訓精神,堅持弘揚「嚴在地大」的校風學風,堅持弘揚「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質人才,著力為解決區域、行業乃至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秉承 「強化特色、爭創一流、依法治校、開放包容」的治校理念,營造「獨立思考、嚴謹治學、勇於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圍,努力構建優越而獨特的教學和科研環境。以提高辦學質量為中心,推進「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堅持實施人才強校、科技興校和國辯凳枝際化戰略,大力推進以學術卓越計劃為核心的綜合改革,在建成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的基礎上,努力建設成為地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致力於實現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辦學條件,學校現有教職員工 3369人,其中教師19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31人,教授452人,副教授81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1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學校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學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 8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地質工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1個。學校擁有完善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自建校起,學校相繼在周口店、北戴河、秭歸等地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實習基地被譽為「地質工程師的搖籃」,為「全國地質實驗(實踐)教學示範中心」、「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野外實踐)基地」。學校圖書館館舍面積2.7萬余平方米,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以地學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構建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服務平台,為師生提供有效的文獻資源保障。,學科布局,學校圍繞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構建以地球科學為主導,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系統。現有 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6個湖北省重點學科,「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兩個一級學科在全國歷次學科評估中均排名第一;有23個學院、69個本科專業;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工程碩士、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4個工程領域。,人才培養,學校擁有 「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31040人,包括本科生18214人,碩士研究生10758人,博士研究生2068人,國際學生787人;成教及網路教育注冊學生5萬餘人。擁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建校60餘年來,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名高級人才。,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粗局務,以培養 「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優秀人才為目標,努力構建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融攜敏合」人才培養模式。我校學生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挑戰杯大賽、數學建模大賽、英語競賽、電子設計大賽等高水平賽事中屢獲佳績。,學校把弘揚優良體育傳統與健全人格培養相結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體育教育教學體系。我校學生在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中,累計獲得金牌 250餘枚,銀銅牌500餘枚。2012年5月,學校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成為我國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學登山隊。,科學研究,學校在地質學、礦產資源能源、地質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地理信息系統與測繪、材料科學與化學、經濟與管理等研究領域具有特色和優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010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8項,獲「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項、「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項、「十大地質找礦成果」2項。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 5人,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 9人,入選ESI高被引論文作者61人。學校主辦的《地球科學》(中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EI Compendex收錄,《地球科學學刊》(英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收錄,《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進入CSSCI。,學校堅持立足湖北和長江經濟帶,面向全國,大力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積極服務行業、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與武漢市人民政府聯合組建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採用市場化運營模式,搭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著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學校還在 「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分別建立產學研平台和產業孵化基地(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國際交流,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後與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 100多所大學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2012年成立由我校發起,聯合斯坦福大學、麥考瑞大學、滑鐵盧大學、香港大學、牛津大學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學組建「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聯盟高校在地學領域通過資源共享、交流合作,實現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發展共贏。近年來,學校公派出國訪問、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師生每年900餘人次,邀請來校訪問、講學、與會的境外專家每年400餘人次。,以學校為支撐建立了美國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大特爾諾沃大學孔子學院。擁有 「中美聯合非開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個國際科研合作中心。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設立「絲綢之路學院」、「約旦研究中心」和「絲綢之路地質資源國際研究中心」。

其他信息: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國地質大學位於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學科涵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門類,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學校圍繞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構建以地球科學為主導,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系統。現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6個湖北省重點學科,「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兩個一級學科在全國歷次學科評估中均排名第一;有23個學院(所)、67個本科專業;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工程碩士、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4個工程領域。

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的院長介紹

現任院長是蔡之華教授。
前任院長康立山教授是我國並行計算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專家,曾擔任過武漢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所長和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是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計算機軟體理論博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論計算機科學分會副主任、武漢大學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工委軍用共性軟體組成員、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武漢)學術委員會等國家重點研究單位的學術領導職務。他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其中二項為重點項目),國家一般基金項目24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國家教育部一等獎3項,湖北省二等獎2項,國家科委八六三計劃先進工作者二等獎一次,其他獎項若干。他本人還擔任了包括Parallel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英國)在內的9種國際國內著名計算機領域雜志的編委。他先後18次參加和主持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並多次做特邀報告,出版有影響的專著7部、發表科技論文200多篇,其中40多篇論文被SCI、EI檢索。在人才培養方面,先後共培養博士生44人(其中畢業生35名),碩士生50人(已畢業37人)。他指導的博士生潘正君教授在演化計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

8.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的學院概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屬建校初期最早的四個系之一。1952年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教授(195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受聘主持籌建工作,1953年4月正式成立國內第一個地球物理探礦系和地球物理教研室,由薛琴舫教授出任系主任,傅承義、譚承澤教授分別任教研室正、副主任。
1952年開始培養第一批本科生,國內許多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如傅承義院士、秦馨菱院士、翁文波院士、曾融生院士、顧功敘院士和劉光鼎院士等都曾先後在該院任教。20世紀50年代開始培養研究生,前蘇聯專家古爾維奇、克維亞特克夫斯基和諾維克夫等曾先後來我系工作兩年多,參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及教學環節的建設。建國後,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地球物理學家大部分畢業於此。
1975年學校遷址武漢,暨為武漢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1987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應用地球物理系」,1999年更名為「地球物理系」,2003年5月更名為「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
1975年隨校遷武漢後,經過25年的發展,現擁有應用地球物理、固體地球物理、測控技術與儀器及信息與計算科學四個專業,跨四個一級學科;擁有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固體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工程、地學信息工程五個博士點,地學工科博士後流動站;有固體地球物理、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球物理工程、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地學信息工程等六個碩士點;並擁有一個省部級「工程地球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現有教職工64人,外聘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7人,正高職稱16人,副高職稱21人,且多數青年教師具博士學位,不少教師曾被派往國外留學進修或訪問,有一支層次高、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重點發展的學科方向是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資源勘查地球物理及與信息相關的軟、硬體技術。
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11 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無論在學科與實驗室建設、師資力量,還是在辦學規模、辦學模式、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 以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資源與能源勘查地球物理、海洋與深部地球物理、測控技術及信息技術為重點發展方向的學科體系。地球物理系凝聚著一批高水平人才和一支賦有豐富教學與科研經驗的師資隊伍,擁有省部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各專業實驗室配備有先進的大型現代化儀器設備,已成為國內地球物理領域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最重要的基地,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在國際權威刊物 GEOPHYSICS 上撰文稱贊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系是中國「電法與電磁法勘探」的人才教育中心。今天的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已經成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培養 21 世紀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及地球空間信息技術人才的搖籃。

熱點內容
上大學換手機號碼 發布:2025-05-12 17:13:40 瀏覽:252
浙江大學張彬教授名單 發布:2025-05-12 17:09:53 瀏覽:641
山東大學第三附屬小學 發布:2025-05-12 15:59:56 瀏覽:192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院錄取情況 發布:2025-05-12 15:00:05 瀏覽:980
2016廣東大學暑假放假時間 發布:2025-05-12 14:43:40 瀏覽:133
山東科技大學綜招時間 發布:2025-05-12 14:15:40 瀏覽:27
植物保護美國大學 發布:2025-05-12 14:05:50 瀏覽:673
美國前20大學好在哪 發布:2025-05-12 13:54:32 瀏覽:299
中醫院大學城分院掛號 發布:2025-05-12 13:44:22 瀏覽:25
2016大學放假安排時間表 發布:2025-05-12 13:27:20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