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浙江大學楊輝教授

浙江大學楊輝教授

發布時間: 2024-04-25 14:15:16

❶ 仍然在世的偉大數學家有哪些

王元

可以說,王元是當代中國人乃至華人領域里的數學大佬。

❷ 數學史料中的五個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陳景潤成了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並沒有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是把功勞都歸於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次大會有3000人參加,參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譽,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陳景潤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匯報,請求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當時中國在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的席位,一直被台灣占據著。
院領導回答道:「你是數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自己給他回信。」
陳景潤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復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信中寫到:「第一,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展學術交流與友好關系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邀請。第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台灣占據著國際數學家聯合會我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犧牲了個人的利益。
1979年,陳景潤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去美國作短期的研究訪問工作。普林斯頓研究所的條件非常好,陳景潤為了充分利用這樣好的條件,擠出一切可以節省的時間,拚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有時候外出參加會議,旅館里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生間里,繼續進行研究工作。正因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國短短的五個月里,除了開會、講學之外,他完成了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一下子把最小素數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這一研究成果,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在美國這樣物質比較發達的國度,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在國內時的節儉作風。他每個月從研究所可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可以說是比較豐厚的了。每天中午,他從不去研究所的餐廳就餐,那裡比較講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干糧和水果。他是如此的節儉,以至於在美國生活五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費等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時, 共節余了7500美元。
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從國外買回些高檔家電。但他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國家。他是怎麼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
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謙虛、正直的人,盡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沒有驕傲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一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一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里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共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一個特徵》(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范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台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鍾。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台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一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徵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一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一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回答者: lirestreamyy - 大魔法師 九級 2009-8-23 18:42

1.祖沖之
他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發明了 "祖暅原理".
2.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他的成就是因為初三時的一堂課。就是因為這堂課,是他17歲時,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當他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3.陳景潤
陳景潤成了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並沒有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是把功勞都歸於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陳景潤是一個非常謙虛、正直的人,盡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沒有驕傲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4. 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5. 王元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數學獎得主。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曾任研究室主任、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數學學報》主編,聯邦德國《分析》雜志編輯,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顧問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稱學部委員)。解析數論是他的主要研究領域。

❸ 中外著名數學家有哪些(詳細介紹)

著名的數學大師蘇步青,自1931年3月應著名數學家陳建功之約,載著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理學博士榮譽回國,受聘於國立浙江大學,先後任數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訓導長和教務長。至1952年10月,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才有點不太情願地到了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任教授、系主任,後任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他曾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

回望蘇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嶇泥濘,故事多多,今選幾則以慰讀者。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可對祖輩從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陽帶溪村的蘇祖善家來說,那是一件難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賜福。蘇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倆笑得合不攏嘴,終於有了世代務農的「接班人」。可蘇祖善夫妻倆從未上過學,嘗夠沒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龍心切,於是給兒子選取「步青」為名,算命先生還說上一番好話,以「步青」為名,將來定可「平步青雲,光宗耀祖」。

名字畢竟不是「功名利祿」的天梯。正當同齡人紛紛背起書包上學的時候,蘇祖善交給兒子的卻是一條牛鞭。從此,蘇步青頭戴一頂父親編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親手縫的粗布衣,赤腳騎上牛背,鞭子一揮,來到卧牛山下,帶溪溪邊。蘇步青家養的是頭大水牛,膘壯力大,從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裡。有一次,水牛脾氣一上來,又奔又跳,把蘇步青摔在剛剛砍過竹的竹園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幾根竹根中間,未有皮肉之苦,逃過一劫。

放牛回家,蘇步青走過村私塾門口,常被琅琅的書聲所吸引。有一次,老師正大聲念:「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他聽後,就跟著念了幾遍。此後,他竟記住了順口溜,放牛時當山歌唱。

蘇祖善常聽兒子背《三字經》、《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見兒子在私塾門口「偷聽」,為父的心終於動了,夫妻一合計,決定勒緊褲帶,把蘇步青送進了私塾。

故事二

9歲那年,蘇步青的父親挑上一擔米當學費,走了50公里山路,送蘇步青到平陽縣城,當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從山裡到縣城,蘇步青大開眼界,什麼東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饅頭里有肉末,常用飯票換成錢買「肉饅頭」吃。一個月的飯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餓肚子。他見到燒開水的老虎灶,也覺得好玩,把家裡帶來的雞蛋擲進鍋里,一鍋開水變成一鍋蛋花湯,燒水工看到氣極了,揪住他打了一頓。

蘇步青整天玩呀、鬧呀,考試時常坐「紅交椅」,到期末考試,他在班裡得了倒數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寫得還不錯,私塾里的「偷聽」,激發了他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作文打了一點基礎。然而,語文老師越看越不相信,總認為蘇步青的作文是抄來的。因此還是批給他一個很低的分數。這樣,更激發了他的牛脾氣,老師越說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學,一連三個學期,都是倒數第一名。同學和老師都說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師陳玉峰把蘇步青叫到辦公室,給他講一個小故事:「牛頓12歲的時候,從農村小學轉到城裡念書,成績不好,同學們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個同學蠻橫無理地欺負他,一腳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滾。那個同學身體比他棒,功課比他好,牛頓平時很怕他。但這時他忍無可忍,跳起來還擊,把那個同學逼到牆角,撳在牆上。那同學見牛頓發起怒來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頓從這件事想到做學問的道理也不過如此:只要下定決心,就能把它制服。他發憤圖強,努力學習,不久成績躍居全班第一,後來成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蘇步青見陳老師不批評他,還給他講故事,心裡很感激。陳老師見他垂著頭,摸摸他的頭後說:「我看你這個孩子挺聰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說:「你爸爸、媽媽累死累活,省吃儉用,希望你把書念好。像你現在這樣子,將來拿什麼來報答他們?」蘇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靈的震撼,淚水像斷線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錯了事。此後,他完全變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貪玩,刻苦讀書,到期末考試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

溫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學的一堂數學課,把蘇步青引向通往數學王國的路。從日本留學回溫州的楊老師在上數學課時,帶著憂國憂民的真情:「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仰仗船堅炮利,對我國豆剖瓜分,鯨吞蠶食。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習好數學。」楊老師的話,打動了蘇步青的心。從此,他的興趣從文學向數學轉移。有一次,蘇步青用20種不同的方法證明了一條幾何定理。校長洪泯初得知後,把蘇步青叫到辦公室,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好學習,將來送你留學。」到蘇步青中學畢業時,洪校長已調到北京教育部任職,但他仍關心蘇步青的學習,寄來了200元資助蘇步青留學。

1919年,17歲的蘇步青買了一張去日本的船票,餘170元錢要維持3個月的生活,實在很艱難。他每天只能吃兩餐飯,無錢請日語老師,只好拜房東大娘為師。最後他用流利的日語回答了主考官的提問,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名牌學校——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師從著名幾何學家窪田忠彥教授。1927年,大學畢業後,他又在課余賣報、送牛奶、當雜志校對和家庭老師,用所掙得的錢做學費,免試升入該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並以堅強的意志,刻苦攻讀,接連發表了41篇仿射微分幾何和射影微分幾何方面的研究論文,開辟了微分幾何研究的新領域,被數學界稱作「東方國度上升起的燦爛的數學明星」。1931年3月,他以優異的成績榮獲該校理學博士學位,成了繼陳建功之後獲得本學位的第二個外國人。此後,國內外的聘書像雪片似的飛來,蘇步青一一謝絕。因為兩年前陳建功獲理學博士位時,曾約蘇步青到條件較差的浙大去。蘇步青說:「你先去,我畢業後再來。讓我們花上20年時間,把浙大數學系辦成世界第一流的數學系……」這興許就是蘇步青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不願離開浙大的情緣。

走上工作崗位後,蘇步青在科研和教學上取得了令世人嘆服的光輝業績,除做研究生時發現的四次(三階)代數錐面,被學術界譽稱為「蘇錐面」外,後在「射影曲線論」、「射影曲面論」、「高維射影空間共軛網理論」、「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認的成就,特別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個伴隨二次曲面被國內外同行稱為「蘇的二次曲面」。他還證明了閉拉普拉斯序列和構造(T4),被世界學術界譽稱為「蘇(步青)鏈」。因此,德國著名數學家布拉須凱稱蘇步青是「東方第一個幾何學家」,歐美、日本的數學家稱他和同事們為「浙大學派」。的確,自1931年到1952年間,蘇步青培養了近100名學生,在國內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連解放後培養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學生。在復旦數學研究所,蘇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潛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見可喜現象。

故事四

「七七」事變後,浙江大學被迫西遷。在這國難當頭,舉校西遷時,蘇步青接到一封加急電報: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蘇步青夫婦去日本仙台見最後一面。蘇步青把電報交給妻子說:「……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蘇步青妻子蘇松本說:「我跟著你走。」但因妻子剛分娩不久,不能隨行內遷,蘇步青把妻子送平陽鄉下避難,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楨校長特批一筆路費,才將妻子和女兒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裡,師生的生活極其艱苦,大學教授靠工資也難以糊口。蘇步青買了一把鋤頭,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開荒種菜,有一次,湄潭菜館蔬菜館供應不上,就從蘇步青菜地里要去幾筐花菜。還有一天傍晚,竺校長來到他住的破廟前,看見蘇步青正挑水種菜,蘇松本背著兒子燒飯。細心的竺校長見鍋里全是蘿卜、地瓜干,就問蘇步青。蘇步青解釋說:「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來買米也不夠吃。地瓜干蘸鹽巴,我們已吃了幾個月了。」竺可楨驚愕了。於是,他特許蘇步青兩個讀中學的兒子,破例吃在中學、住在家裡(因為蘇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難每況愈下,蘇步青的一個小兒子因營養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蘇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著「蘇嬰之冢」幾個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難嚇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學和科研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蘇步青也是帶著困難走上講台的。當他回身在黑板上畫幾何圖形時,學生們就會議論蘇老師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補丁,還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線」!晚上,蘇步青把桐油燈放在破廟的香案上寫教材,終於用自己堅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線概論》一書。1994年夏,筆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蘇步青遷徙途中住過的小廟,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難以忘懷。

故事五

1972年12月7日,蘇步青的學生、著名數學家張素誠,因《數學學報》復刊之需,拜訪各地數學家,到上海理應拜訪蘇老師,沒想到蘇老所賜的《射影幾何概論》(英文版)一書上,別開生面在扉頁題了一首詩:

三十年前在貴州,

曾因奇異點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見故人爭上游。

這不僅打破常人的題詞俗話,把師生之情和盤托出,又足可看出蘇老詩藝的高超,文學功底的深厚了。

許多人都知道蘇步青是數學大師,卻不知道他還是位文學大師,寫作大家和詩人。他從小酷愛古詩文,13歲學寫詩。讀初小時常騎在牛背上誦讀《千家詩》等。幾十年來,他與詩為伴,與詩書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總放一二本詩集,如《杜甫詩選》等。蘇步青不僅讀詩,更有作詩興趣,幾十年筆耕不輟,寫了近千首詩作。在他96歲高齡時,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蘇步青業余詩詞鈔》,共收近體詩444首,詞60首,由蘇老手寫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內有詞47首。從中我們可以領略蘇老60年間的學術生涯和詩書技藝折射的光芒,富有時代氣息,給人以諸多的啟迪。

回想浙江大學內遷湄潭時期,他和數學大師錢寶琮等創設湄潭吟社,在生活極度困難下,自費出版了《湄潭吟社詩存第一輯》,內收各家詩詞約100首。在國難當頭日子裡,詩人們品茶吟詩,或切磋教義,或評論時局,其憂國思鄉,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於筆端。

1944年,蘇步青以「游七七亭」為詩題作一詩:

單衣攀路徑,一杖過燈汀。

護路雙雙樹,臨江七七亭。

客因遠游老,山是故鄉青。

北望能無淚,中原戰血腥。

這是蘇步表以物寄情,對家鄉淪陷和祖國山河破碎的懷念和人民奮起抗戰的歌頌,愛國憂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蘇步青的詩藝高超,令人嘆為觀止。他的詩意境高遠,筆調清新,常用典故,富有哲理。

讀了蘇步青的許多詩,不僅使人感到蘇老常對後學諄諄教導「金字塔」般基礎之重要,文理相通之亮點。他幾十年如一日,巧用自稱「零頭布」(零碎時間)來學習和研究,這些永留人間的好詩詞,不就是蘇步青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的佐證嗎?

❹ 中國數學家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一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一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里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共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一個特徵》(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范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台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鍾。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台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一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徵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一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一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摘自《女數學家傳奇》 徐品方編著 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9.50元
回答者:孤單的帆船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5 21:37

長知識了
回答者:benjaminlr - 江湖新秀 五級 1-9 10:02

在中國,數學的起源也可追溯到遠古。到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八世紀),「數」作為貴族弟子必習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已形成專門的學問,有些知識後成為中國最早的兩部傳世數學著作——《周捭算經》與《九章算術》的部分內容。

《周捭算經》同時也是一部天文著述,作者不詳,成書年代據考當不晚於公元前2世紀。《周捭算經》在數學方面最主要的有勾股定理、分數運算及測量術等。

《周捭算經》本文沒有給出勾股定理的證明,但《周捭算經》趙爽注中的「勾股圓方圖」說,卻蘊涵了迄今所知中國古代最早的勾股定理證明。趙爽,字君卿,生平不詳,大約生活於後漢三國時期(公元三世紀前期)。「勾股圓方圖」說短短五百餘字,概括了整個漢代勾股算術的主要成就。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數學經典,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劉徽《九章算術注序》稱《九章》是由周代「九數」發展而來,並由西漢張蒼、耿壽昌等人刪補。近年發現的湖北張家山漢初古墓竹簡《算數書》(1984年出土),有些內容與《九章算術》類似。可以認為,《九章算術》是從先秦開始在長時期里經眾多學者編纂、修改,約於西漢中葉(公元前一世紀)最後成書。

《九章算術》採用術文統率例題形式,全書共收246個數學問題,分成九章(①方田,②粟米,③衰分,④少廣,⑤商功,⑥均輸,⑦盈不足,⑧方程, ⑨勾股)。《九章算術》所包含的數學成就是豐富的和多方面的,最著名的如分數運演算法則、雙設法(「盈不足」術)、開方法、線性方程組消元解法(「方程術」)及負數的引進(「正負術」)等,都具有世界意義。

《孫子算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的國家,春秋戰國之際已普遍應用的籌算,即嚴格遵循了十進位值制。關於算籌記數法現在僅見的資料載於《孫子算經》。《孫子算經》三卷,作者名不詳,成書年代約為公元4世紀,該書上卷是關於籌演算法則的系統介紹,下卷則有著名的「物不知數」題,亦稱「孫子問題」。

《張丘建算經》——百雞術

《張丘建算經》三卷,據錢寶琮考,約成書於公元466~485年間.張丘建,北魏時清河(今山東臨清一帶)人,生平不詳。最小公倍數的應用、等差數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雞術」等是其主要成就。「百雞術」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問題。13世紀義大利斐波那契《算經》、15世紀阿拉伯阿爾·卡西< <算術之鑰》等著作中均出現有相同的問題。

賈憲:〈〈黃帝九章算經細草〉〉

中國古典數學家在宋元時期達到了高峰,這一發展的序幕是「賈憲三角」(二項展開系數表)的發現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高次開方法(「增乘開方法」)的創立。賈憲,北宋人,約於1050年左右完成〈〈黃帝九章算經細草〉〉,原書佚失,但其主要內容被楊輝(約13世紀中)著作所抄錄,因能傳世。楊輝〈〈詳解九章演算法〉〉(1261)載有「開方作法本源」圖,註明「賈憲用此術」。這就是著名的「賈憲三角」,或稱「楊輝三角」。〈〈詳解九章演算法〉〉同時錄有賈憲進行高次冪開方的「增乘開方法」。

賈憲三角在西方文獻中稱「帕斯卡三角」,1654年為法國數學家 B·帕斯卡重新發現。

秦九韶:〈〈數書九章〉〉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吉,四川安岳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秦九韶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他早年在杭州「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共18卷,81題,分九大類(大衍、天時、田域、測望、賦役、錢谷、營建、軍旅、市易)。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餘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測圓海鏡》——開元術

隨著高次方程數值求解技術的發展,列方程的方法也相應產生,這就是所謂「開元術」。在傳世的宋元數學著作中,首先系統闡述開元術的是李冶的《測圓海鏡》。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人,曾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軍所破,遂隱居治學,被元世祖忽必烈聘為翰林學士,僅一年,便辭官回家。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其主要目的就是說明用開元術列方程的方法。「開元術」與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法相類似,「立天元一為某某」,相當於「設x為某某」,可以說是符號代數的嘗試。李冶還有另一部數學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講解開元術的。

朱世傑:《四元玉鑒》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學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志,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作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法」(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

華羅庚

「數學,如音樂一樣,以奇才輩出而著稱,這些人即便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才華橫溢。雖然華羅庚謙虛地避免使用奇才這個詞,但它卻恰當地描述了這位傑出的中國數學家。」 --G·B·Kolata

華羅庚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數學家。

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1985年6月12日,中國數學屆隕滅一顆巨星-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不幸因心肌梗塞逝世了。

華羅庚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與多復便函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1957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研究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 「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羅庚一生精勤不倦,奮斗不息,著作很多,研究領域很廣。他共發表學術論文約二百篇,專著有《堆壘素數論》、《高等數學引論》、《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典型群》、《多復變數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分析》、《數論引導》、《數值積分及其應用》、《從單位圓談起》、《優選法》、《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偏微分方程》、《華羅庚論文選集》等12部。

名師與高徒——陳省生和丘成桐

當今世界數壇,設有兩項獎勵,可謂舉世矚目,堪於諾貝爾獎相比.一項是在國際數學家大會頒發的菲爾茲(Fields)獎,這項獎只授予不超過40 歲的年輕數學家;一項是由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於1978年頒發的沃爾夫獎;每獎10萬美元(數目最初於諾貝爾獎接近),授予當代最大的數學家.

1983年,旅美中國年輕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榮獲沃爾夫大獎,而他的老師美籍中國數學家陳省身教授則獲沃爾夫大獎.

陳省身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獲得者,當代世界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現代微分幾何的奠基人.

陳省身1911年10月26日出生於浙江省嘉興縣,陳省身教授是國際數學屆整體微分幾何研究的領導人物.

他1931年在清華大學研究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其題材就是有關"投影微分幾何"的.

他寫的積分幾何,把希拉克學派的積分幾何工作推到了更高的階段.

陳省身對當時數學界知之甚少的示性類理論很感興趣.1945年他發現復流上有反映復結構特徵的不變數,後來被命名為陳省身示性類是微分幾何學、代數幾何學、復解析幾何學中最重要的不變數。「它的應用及於整個數學及理論物理」。(沃爾夫獎評語)魏伊說:「示性類的概念被陳的工作整個地改觀了。」陳省身因建立代數拓補與微分幾何的聯系,推進了整體幾何的發展彪炳於數學史冊。

在將近半個世紀里,陳省身教授在微分幾何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其最突出的有:(1)關於卡勒(Kahleian)G結構的同調和形式的分解定理:(2)歐幾里得空間中閉子流的全曲率和緊嵌入的理論;(3)滿足幾何條件的子流形成唯一性定理;(4)積分幾何中的運動公式。(5)他同格里菲恩(P.Griffiths)關於網上幾何(Web geometry)的工作使這方面獲得新生命,最近的發展(I.Gelfand,R.Mcpherson);(6)他同莫澤(J.Moser)關於CR- 流形的工作最近多復變函數論進展的基礎;(7)他同西蒙斯(J.Simons)的特徵式是量子力學異常(anomaly)現象的基本數學工具;(8)他同沃爾夫森(J.Wolfson)關於調和映射的工作是整體微分幾何的一個問題,在理論物理有重要應用.1959年他在芝加哥大學所撰寫的《微分幾何》是一部經典名著。

丘成桐1949年4月4日出生在廣東省,不久他們全家移居香港,1976年,年僅27歲的丘成桐就解決了微分幾何中的一個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卡拉比猜想的解決,使丘成桐成為數學天空新升起的一顆名星,他除解決了卡拉比猜想外,他還解決了許多停多年毫無進展的問題,例如:(1)正質猜想,(2)實與復的蒙日-安培方程。(3)丘成桐的一系列文章對某些緊流形(或有邊界的流型)上的拉普拉斯運算元的第一特徵值,以及其它的特徵值都作了深刻的估計。(4)丘成桐和肖蔭堂合作,利用極小曲面對弗蘭克爾猜想給出一個漂亮的證明,也就是證明了完備的單連通的、具有正的全純截面曲率的愷勒流形與一個復射空間雙全純等價;(5)丘成桐和米斯克利用三維流形的拓補方法解決極小曲面的經典理論中一些老問題。反過來,他們利用極小曲面理論得出三維拓補學的一些結果:得恩引理和等變環圈定理及等球定理等。

由於丘成桐的出色成就,他1981年獲美國數學頒發的維布倫獎,1983年,他在華沙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榮獲菲爾茲獎是當之無愧的.

吳文俊

數學家。1919年5月12日生於上海市。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法國留學。在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進行數學研究, 1949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被聘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名譽所長、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主任等職。吳文俊主要從事拓撲學、機器證明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突出成果,是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為中國數學研究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2年刊印出版的博士論文《球纖維示性類》是對球纖維理論基本問題的重要貢獻。從40年代起示性類、示嵌類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文俊公式」、「吳文俊示性類」,已被編入許多名著。這方面成果曾獲195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金)一等獎。60年代繼續進行示嵌類方面的研究,獨創性地發現了新的拓撲不變數,其中關於多面體的嵌入和浸入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在龐特雅金示性類方面的成果,是拓撲學纖維叢理論和微分流形的幾何學的一項基本理論研究,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近年來創立了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文俊原理(國際上稱為「吳方法」),實現了初等幾何與微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重要創新改變了自動推理研究的面貌,在定理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並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將引起數學研究方式的變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1978年全國數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機器發現和創造定理的研究方面,以及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樂

數學家。1939年11月10日生於江蘇南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62年畢業,同年考取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秘書長、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楊樂在函數模分布論、輻角分布論、正規族等領域,以其眾多極富創造性的重要貢獻,20年來一直站在世界最前列,是國際上的領頭數學家之一。一、對整函數、亞純函數的虧值、虧量函數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張廣厚合作在亞純函數的虧值數目與Borel方向數目間首次建立了密切聯系;在引進虧函數後,給出有窮下級亞純函數總虧量的估計,從而證明了其虧函數是可數的;給出亞純函數結合於導數的總虧量的估計,徹底解決了著名學者D.Drasin70年代提出的3個問題。二、對正規族作了系統研究,獲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正規定則楊樂建立了正規族與不動點之間的聯系正規族與微分多項式之間的聯系,解決了著名學者W.K.Hayman提出的一個正規族問題等。三、對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的輻角分布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楊樂研究在亞純函數涉及的導數的輻角分布時,獲得了一種新型的奇異方向;對輻角分布與重值間的關系得到了深入的結果;完全刻劃了亞純函數Borel方向的分布規律;與Hayman合作解決了Littlewood的一個猜想。楊樂的上述各項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與許多引用,他所得到的虧量關系,被國外學者稱為「楊樂虧量關系『等。

❺ 楊輝的浙江大學教授

1983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材料系,獲學士學位;
1986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材料系,獲碩士學位;
1986年~ 至今浙江大學材料系從事教學科研;
1997年晉升為教授,任浙江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副所長;
1998年評為博士生導師;
1997年-1999年,浙江大學教務處處長助理(分管混合班)
1999年-2002年,掛職擔任浙江省科技廳高新技術產業化處副處長;
2003年~至今,浙江省「十五」納米技術重大科技攻關及示範應用工程專家組組長,浙江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中心副主任。 電子陶瓷材料及其器件;
納米材料制備、改性及產業化應用;
特種功能玻璃及陶瓷 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
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常務理事;
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無機介質材料與器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浙江省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 「納米氧化鋁改性官哥窯青瓷及其抗胎裂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完成人);「納米銀系光活化抗菌陶瓷製品」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無機納米材料改性聚丙烯彩色塑料編織袋」 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
中國硅酸鹽學會科技青年獎;
全國第三屆建材行業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三等獎。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員;
浙江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
浙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熱點內容
南通大學的專業代碼 發布:2024-05-18 16:38:31 瀏覽:593
慕尼黑大學研究生院 發布:2024-05-18 16:26:35 瀏覽:604
青島大學國際留學本科分數線 發布:2024-05-18 16:22:15 瀏覽:519
去澳門上大學限制 發布:2024-05-18 16:17:40 瀏覽:335
同濟大學的博士生專業 發布:2024-05-18 15:52:56 瀏覽:55
賣大學生的早餐 發布:2024-05-18 15:47:43 瀏覽:667
目前大學里哪些專業好就業 發布:2024-05-18 15:22:53 瀏覽:553
重慶醫科大學校區地址 發布:2024-05-18 15:09:40 瀏覽:717
廣西大學教授被兒子殺 發布:2024-05-18 15:09:24 瀏覽:352
沙河大學城房價 發布:2024-05-18 14:56:26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