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協和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張福泉

協和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張福泉

發布時間: 2024-05-06 23:02:09

❶ 關於王安石的,張籍,陳慧英,琦君,謝冰瑩的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
宋撫州臨川人,是北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學家。
王安石少懷大志,博學多思,隨父宦遊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
倫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系-「荊公
新學」,旗幟鮮明的標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
的思想界帶來一絲清新的空氣,對後來中國學術思想產
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同時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
思想基礎。
王安石自22歲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幾近三十年
地方官生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局部地推行了改革
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寫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
書》,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張,為後來的熙寧新法構思
了一幅初步的藍圖。1069-1076年,王安石兩度為相,在
他的荊公新學思想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聲發饋的政治思想。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顧守
舊勢力的反對和阻撓,發動和領導了一場以「理財」「
整軍」為中心,以「富國強民」為目的,涉及到社會,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各個方面的規模巨大,
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史稱「熙寧新法」。王安石
因此被列寧稱贊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在文學方面,王安石不僅在理論上獨樹一幟,而且
在創作實踐上別具一格。他的詩詞瘦硬雄直,散文說理
邏輯嚴密,行文峭菝凌厲,給後人留下1540多首詩歌,
800多篇散文的豐富文化遺產。其詩文《泊船瓜洲》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堪為千古絕唱。
《桂枝香 金陵懷古》一詞寫景言志為詩詞名篇。散文
《答司馬諫議書》《游褒禪山記》作為範文精選入中學
課本。卓絕的文學造詣實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堅,現存著
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
宋說》等。

張籍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郎」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是韓愈的學生,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

陳慧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4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市,原藉江蘇吳縣
-1953年 在上海民智小學、民智中學、真如中學高中畢業
1953-1957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畢業
1957-1959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59-1963年 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讀研究生
1963-1984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85-1986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
1986-1993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94-1995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
1995-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近十年的出版物;
1. 《國際社會學家辭典(下卷)》,(威·伯恩斯多夫/霍·克諾斯普主編。)1990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與部分翻譯
2.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德語教學大綱,1993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大綱研訂組組長
3. 《西方名著入門(文學2)》,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托馬斯·曼的《馬里奧和魔術師》
4. 《簡明漢德辭典》,商務印書館,承擔1/5編寫任務
5. 《重返德累斯頓一睹〈綠穹隆〉一易北河之濱紀行》,1990年1月,《東歐》雜志第1期,全部
6. 《淺談全國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大綱,兼談"德語作為外語"新專業》,1990年,《外語界》第4期,全部

琦君,1918年生,台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後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台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包括《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台的大陸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佔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琦君作品目錄一覽表
論 述
詞人之舟 民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散 文
溪邊瑣語 民五十一年,婦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紅紗燈 民五十八年,三民書局
煙愁 民五十八年,光啟出版社;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三更有夢書當枕 民六十四年,爾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細雨燈花落 民六十六年,爾雅出版社
讀書與生活 民六十七年,東大圖書公司
千里懷人月在峰 民六十七年,爾雅出版社
與我同車 民六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留予他年說夢痕 民六十九年,洪範書店
母心似天空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燈景舊情懷 民七十二年,洪範書店
水是故鄉甜 民七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此處有仙桃 民七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玻璃筆 民七十五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讀書 民七十六年,九歌出版社
我愛動物 民七十七年,洪範書店
青燈有味似兒時 民七十七年,九歌出版
(民九十三年十月,重排新版)
淚珠與珍珠 民七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母心‧佛心 民七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民九十三年十二月,重排新版)
一襲青衫萬縷情 民八十年,爾雅出版社
媽媽銀行 民八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萬水千山師友情 民八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書 民八十五年,洪範書店
永是有情人 民八十七年,九歌出版社
小 說
菁姐(短篇) 民四十三年,今日婦女雜志社;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百合羹(短篇) 民四十七年,開明書店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 民五十七年,台灣商務印書館
七月的哀傷(短篇) 民六十年,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錢塘江畔(短篇)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橘子紅了(中篇) 民八十年,洪範書店
合 集
琴心(散文、小說) 民四十二年,國風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 民六十四年,黎明文化公司
文與情(散文、小說) 民七十九年,三民書局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 民八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金手錶 民九十年,九歌出版社
夢中的餅乾屋 民九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兒童文學
賣牛記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老鞋匠和狗 民五十八年,台灣書店
琦君說童年 民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
琦君寄小讀者 民七十四年,純文學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改版) 民九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中國作家,福建長樂人,原名謝婉瑩。
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是一位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愛國海軍軍官。在海浪、艦甲、軍營中冰心度過了著男裝、騎馬、射擊的少年生活。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的屈辱歷史,更激發了她的愛國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師范學校預科學習。1914年就讀於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五四」時期,在協和女子大學理科就讀,後轉文學系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愛國運動,此期間著有小說《斯人獨憔悴》、詩集《繁星》、《秋水》,短篇小說《超人》。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1923年由燕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攻讀英國文學,專事文學研究。曾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是中國早期的兒童文學作品。
1926年回國後,冰心相繼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寫有《分》、《南歸》、《冬兒姑娘》等。還翻譯了敘利亞作家凱羅·紀伯倫的《先知》。抗戰期間,在重慶用「男士」筆名寫了《關於女人》。抗戰勝利後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講授中國新文學史。1951年回國後,除繼續致力於創作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更有《冰心小說散文選》、《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等作品出版。
著名的翻譯作品有印度泰戈爾的《園丁集》、《吉檀迦利》、《泰戈爾劇作集》,敘利亞作家紀伯倫的《先知》等。
回答者:dear5188 - 助理 三級 9-15 20:04
王安石忠心為國,他是名宰相,也是名詩人,人人都很敬佩他
回答者:liangyuqing369 - 試用期 一級 9-17 20:5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
宋撫州臨川人,是北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學家。

王安石少懷大志,博學多思,隨父宦遊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
倫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系-「荊公
新學」,旗幟鮮明的標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
的思想界帶來一絲清新的空氣,對後來中國學術思想產
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同時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
思想基礎。

王安石自22歲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幾近三十年
地方官生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局部地推行了改革
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寫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
書》,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張,為後來的熙寧新法構思
了一幅初步的藍圖。1069-1076年,王安石兩度為相,在
他的荊公新學思想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聲發饋的政治思想。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顧守
舊勢力的反對和阻撓,發動和領導了一場以「理財」「
整軍」為中心,以「富國強民」為目的,涉及到社會,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各個方面的規模巨大,
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史稱「熙寧新法」。王安石
因此被列寧稱贊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在文學方面,王安石不僅在理論上獨樹一幟,而且
在創作實踐上別具一格。他的詩詞瘦硬雄直,散文說理
邏輯嚴密,行文峭菝凌厲,給後人留下1540多首詩歌,
800多篇散文的豐富文化遺產。其詩文《泊船瓜洲》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堪為千古絕唱。
《桂枝香 金陵懷古》一詞寫景言志為詩詞名篇。散文
《答司馬諫議書》《游褒禪山記》作為範文精選入中學
課本。卓絕的文學造詣實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堅,現存著
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
宋說》等。
回答者:510426273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9-17 20:53
張籍(767?-830?),唐詩人。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故世稱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他對文學社會作用的認識,與白居易相近。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有《張司業集》。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王安石
(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❷ 中國國學院的主要成員

根據我院事業發展需要,特面向海內外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名流擔任我院特聘名譽顧問及顧問等。
同時聘請有關專家、學者為我院教授、客座研究員。另外還向社會招聘兼職研究員、副研究員等。
以上各類人員名單發布如下: 丁光訓 全國政協副主席、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
葉選平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
孫家正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丁衡高 國防科工委原主任、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士
向守志 南京軍區原司令員
韓培信 江蘇省委原書記
梁步庭 山東省委原書記
劉忠德 中國文化部原部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高占祥 國家文化部原部長、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
張連珍 江蘇省政協主席
韓喜凱 山東省政協主席、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
吳良鏞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士
張存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原主任、中科院士
虞兆中 台灣大學原校長、著名教育家
王賡武 香港大學原校長、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
南懷瑾 台灣著名國學大師
董光壁 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汝信 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余敦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國學教授
邢賁思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求實》雜志原總編
王治國 全國工商聯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理事長
朱高正 國際易聯副會長、台灣歐洲文教基金會會長
杜維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新儒家學者
吳愛蓮 國際易聯顧問、澳大利亞易玄信息生命科學研究會主席
蘇新鑾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王予 世界華商聯合總會秘書長
賀興桐 世界華商聯合會總會長、世界宗教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
張豈之 西北大學原校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項 平 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
司元忠 南京大學黨委原副書記、南京人口大學原校長
周加才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兼省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
姜建中 南京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張中華 南京軍區將軍
張同斌 國家交通部江蘇海事局局長
張際春 國防大學將軍
盛昭瀚 東南大學原副校長、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院長
馮致光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
董健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文學院院長
丁瑩如 南京大學教授、匡亞明先生夫人
王斌泰 江蘇省教育廳原廳長
溫希凡 天津南開大學原黨委書記
王恆 南京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美國加州蘇浙滬同鄉會會長
李惠國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丘亮輝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科協研究員
曹鳳泉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
孫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際易聯秘書長
劉華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主任
徐寧 南京市物價局局長
毛衛華 南京市工商聯黨組書記
馬和欣 南京市工商局局長
趙忠令 南京工程大學原黨委書記
許敖敖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
龍安定 浙江省原政協主席
羅一民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兼省委統戰部部長
劉金美 福建省原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
王助安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副局長
張國敏 山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原副主任
張繼禹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
陳光 山東省省長助理
孫永春 貴州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
沈先啟 貴州省畢節市委書記
李宏鳴 安徽省黃山市原市長、宿州市委書記
辛冠潔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國際儒聯原副理事長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吳炳志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
弓克 吉林孔子學院院長、吉林省孔子學會會長
馬燦榮 中國外交部原部長助理、中國駐德國大使
沈善洪 杭州大學原校長
張瑞敏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
張近東 江蘇蘇寧集團董事長
薛樂群 江蘇中江集團董事長
祝義才 江蘇雨潤集團董事長
劉積仁 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鄒宏基 台灣新亞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裁
崔波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原書記處書記
耿乃凡 江蘇省廣播電視局局長
王惠榮 江蘇國信資產管理集團總裁
黃宏亮 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總裁
姜喜運 煙台恆豐銀行董事長
朱建進 煙台裕豐實業集團董事長
金毅 招商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胡慶華 民生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孫泳倫 無錫天仁集團董事長
院務委員會為本院最高領導、權利、決策機構。根據事業發展需要,特聘請海內外有關人員組成。組成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石連同 中國國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創始人、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原總秘書長
閻韜 中國國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原主任
盧央 中國國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原天文系主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司元忠 南京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南京人口大學校長
周加才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兼省宗教局局長
張同斌 國家交通部江蘇海事局局長
張中華 南京軍區將軍
余敦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導、北京大學教授
丘亮輝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曹鳳泉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
顏石安 南京大學博導、教授
賴永海 南京大學博導、教授
楊向群 國家發改委司長
韓愛興 國家住房建設部司長
楊伯強 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長
毛衛華 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兼工商聯黨委書記
高以儉 江蘇省文聯原副主席、江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薛樂群 江蘇中江國際集團董事長
劉長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張其成 中國中醫葯大學教授
石小梅 江蘇省演藝集團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
姜喜運 煙台恆豐銀行董事長
劉康 山東省泰安市政府秘書長
鄭武樾 泰國正大集團資深執行副總裁
楊世華 江蘇道教協會會長、茅山道院住持
吳炳志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
隆相 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南京棲霞山寺方丈
沈長明 江蘇天一集團董事長、南京廣夏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
楊宗義 江蘇福中信息集團董事長
朱建進 煙台裕豐實業集團董事長
劉茂富 江蘇鎮江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馬士俊 江蘇明城集團董事長
辛長寶 常州寶盛集團董事長
顧小榮 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
姚兵 南京大學產業集團副總裁
程朝暉 香港美容學院院長
孫玉 南京金陵飯店黨委書記

院長:石連同
副院長:閻韜 盧央
秘書長1人(待定)
副秘書長3—5人(待定) 閻韜 盧央 余敦康 唐明邦 周繼旨 洪家義
石連同 顏石安 賴永海 劉長林 劉大鈞 張其成
丘亮輝 劉蔚華 吉文輝 曾仕強 周齊 管 峻
丁瑩如 樓宇烈 錢遜
(以上名單職務、職稱見前已標注)
周加才 曹傳仁 毛衛華 高以儉 石連同 石小梅
張月軍(南京理工大學就業辦主任) 劉康 劉茂富 朱建進
薛樂群 馬士俊 楊宗義 楊世華 沈成明 劉學忠
彭慧(江蘇中華文化學院副校長) 張曉平(山東濟寧市中區人大主任)
孔德墉(香港) 崔百強 鄭武彬(台灣) 顧小榮
匡榕榕(美國保險業駐中國首席代表) 程朝暉 孫玉 周繼旨南京大學教授閻韜南京大學教授
盧央南京大學教授洪家義南京大學教授
吳新雷南京大學教授石連同南京大學教授
朱劍南京大學教授顏世安南京大學教授
賴永海南京大學教授陳謙平南京大學教授
辛冠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洪修平南京大學教授
張連珍江蘇省政協主席余敦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
高占祥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張豈之清華大學教授
唐明邦武漢大學教授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
錢遜清華大學教授劉大鈞山東大學教授
朱維錚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宋志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孫長江原《中國科技報》主編沈善洪浙江大學教授、原杭州大學校長
周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黃為一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劉長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呂紹綱吉林大學教授陳乃蔚復旦大學教授
吉文輝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阮榮春上海大學教授
齊儆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惠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劉蔚華山東省社聯主席、教授張其成中國中醫葯大學教授
張志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俞孔堅北京大學教授
丘亮輝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會長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許敖敖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教授唐慶銘新加坡道家學術研究會會長
成中英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校長陳鼓應台灣大學教授
唐亦男台灣大學教授於希賢北京大學教授
吳星瑩馬來西亞道家學術研究會會長尉天池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白樂桑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施寒微德國哥延根大學教授
孫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梁雪天津大學教授
劉笑敢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賡武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教授
山田利明日本東洋大學副校長曾仕強台灣智慧大學校長、教授
趙榮澄台灣大學教授亢亮天津大學教授
丁冠之山東大學《文史哲》教授錢志新江蘇省發改委原主任、南大教授
趙駿河韓國儒學研究專家石川忠久日本儒學研究專家
蘇新鋈新加坡儒學研究專家顧彬德國儒學研究專家
汪忠長美國美西易經學會理事長鄒宏基台灣光武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傅淑芳山東《老年雜志》原社長郭次儀香港「百草堂」董事長
湯恩佳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博士姚偉彬澳門儒學研究專家
孔德墉香港世界孔氏續譜協會會長程艾蘭法國儒學研究專家
呂武吉澳大利亞儒學研究專家陳啟生馬來西亞孔子研究會秘書長
鄭彝元泰國儒學研究專家斐文波越南儒學研究專家
鄭武樾正大集團資深總裁陳光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徐寧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耿乃凡江蘇省廣電廳廳長
喻繼高江蘇省國畫院管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
郭貽賢印度尼西亞儒學研究專家高以儉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會長
曹鳳泉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楊麗麗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
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王策《環境易術》雜志主編
張繼禹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韓愛興國家建設部科技司長
楊向群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
石小梅江蘇演藝集團昆劇表演藝術家孔愛萍江蘇演藝集團昆劇表演藝術家
楊世華茅山道院住持、江蘇道教協會會長邵偉華廣東易學專家
李土生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顧問霍斐然四川易學專家
李仕澄東南大學教授王遠林廣西桂林陸軍學院教授
釋寬容安徽天柱山三祖寺方丈蓮花江蘇省南京雞鳴寺方丈
妙湛福建省廈門市南普陀寺方丈心平句容寶華山隆昌寺方丈
釋永信河南少林寺方丈戒忍浙江普陀寺全山方丈
隆相南京棲霞寺方丈傳義南京毗盧寺方丈
曹傳仁江蘇省紀委原副書記級張樹驊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
楊伯強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長沈長明南京廣夏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
鄧千建設部《中華建築報》社長劉學忠江蘇中泰集團董事局主席
楊宗義江蘇福中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洪萬康台灣大潤發超市有限公司副總裁
馬士俊南京明城集團董事長匡榕榕美國保險業駐中國首席代表
蔣義海江蘇省文聯一級畫師李秋寶南京火車站原副站長
韓景增南京軍區通訊總站原政委詹永清安徽黃山旅遊集團總經理
陳大文南京金盛集團副總裁傅斌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
毛利人江蘇出版集團鳳凰台飯店總經理王振義南京大學出版社原副社長
李娓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黃正明南京大學藝術研究中心教授
楊小琳香港知名歌手張月軍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續文利香港中旅投資集團公司黃賢安江蘇南京畫家
慧聞湖南省汨羅佛果寺崔百強華潤蘇果超市有限公司發展總監
諦如南京棲霞寺楊淑琴江蘇省中醫院口腔科主任
寶世宜北京文化名人俱樂部秘書長溫勇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教授
曾建平江蘇廣播電視台新聞部江雅琦香港宋慶齡金鑰匙培訓基金會會長
胡正良南京海關政治部辦公室副主任王鍇香港開益出版社社長
阮國安馬來西亞吉隆坡易經學院院長邢東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黃淦波廣東東莞市觀音山集團董事長劉金斌江蘇省南京市
張清淵台灣「五術」總會名譽會長張樹淮江蘇淮安市
馬文章河南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張興利江蘇省經協委原總經理
陳全仁西安新加坡益禾保健有限公司總裁陳廣德江蘇新沂市政府協副主席
傅亞超海南省海口市劉開文貴州省貴陽市
趙岩南京林業大學園林規劃院副教授施炳煌上海市
彭松樺新加坡程中山東省巨野
鄧海一北京市許兵(永昌)南京寶華山隆昌寺
茅懿鑫泰國一統公司 張代祥山東省濟南
駱家清江蘇南京 卞長華江蘇省南京
韓元茗北京張開新福建莆田
劉東靂海南海口張正亞江蘇省淮安
張瀚之海南海口金竺雨南京書法協會
陳國華浙江溫州黎沛泓江蘇省南京
張一指甘肅省蘭州市 範文舉河南省國學促進會
張西川北京沈峰江蘇省崑山市
黃恆堉台灣榮柱台灣
郭仁德福建廈門市
孔強衛南京孔子後裔聯合會
余揚元南京
金守平雲南省楚雄州

❸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的理事成員

主 任:
田景福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原副局長、現任中華中醫葯學會顧問、中國保健科技學會顧問、中國葯膳研究會名譽會長 ;
副主任:
王敏清:國家衛生部保健局原局長
楊保華:國家衛生部原辦公廳主任
委 員: (按姓氏筆畫排列,不分先後)
馬彥彥:清華大學玉泉醫院婦產中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委員
於秀辰: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中醫葯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於國泳: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醫務處主任、主治醫師
王建璋:中國企業家健商促進活動組委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王偉剛: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醫師
王亞平:北京軍區總醫院腎臟病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北京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總後專家庫成員
王玉雯:北京婦產醫院中醫專家
王振國:中國醫學基金會腫瘤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
王洪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副教授
王立祥:北京武警總醫院急救醫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王 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
王耀獻: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醫療院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葯協會腎病分會副會長
王國干: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王莒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皮膚科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王 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
王笑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
王振常:同仁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放射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王寧利: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助理、眼科中心常務副主任、眼科臨床部主任、眼科首席專家、教授
馬東麗: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葯學會眼科分會委員
馬長生: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房顫診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尹 丹: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醫務處處長、副主任醫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委員
付 鑫:國家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原司長
龍 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婦科主任、主任醫師
母義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導
田 文: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雜志外文版審稿
田金州: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
葉樹勇: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理事、中日企業家健康工程醫務總監
葉京英: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咽喉科主任、睡眠呼吸監測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仝小林: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新葯審評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院長、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
史 斌:首都醫科大學教授、附屬復興醫院內科主任兼任血液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
左萍萍: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葯理室研究員、教授、博導、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醫葯審評專家
紀小龍:北京武警總醫院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樹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
劉煒宏:中國針灸雜志社社長
劉焰剛: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推拿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劉正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消化內科行政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
劉惠亮:北京武警總醫院心臟病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惠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腎內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劉紅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心血管科主任、主任醫師
劉 博: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副研究員
劉曉惠:北京安貞醫院科心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劉 松: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呂仁和: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糖尿病腎病研究室主任、中央保健會診專家、博士生導師
呂 莉:北京武警總醫院營養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呂樹錚: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保健局老年心血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向紅丁:衛生部糖尿病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喬晉琳:海軍總醫院康復理療科主任、中華中醫葯學會針刀醫學分會常委、副秘書長
許潤三:國家名老中醫、教授,中日友好醫院婦科特需門診專家
許建陽:北京武警總醫院中西醫結合理療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許 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婦科主任、主任醫師
許 媛:北京同仁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米樹華:北京安貞醫院特需醫療科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
朱鳳水: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介入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
朱新華:解放軍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解放軍總醫院干休所門診部主任
朱思泉: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白內障科副主任、副教授、碩士導師
庄曉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伍滬生: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風濕免疫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委員。
葉永安: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主任、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新葯評審委員、國家中醫管理局項目評審專家。
華 偉: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兼心律失常診治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阮祥燕:北京市婦產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婦幼保健研究室主任、中華醫學會經絡學組成員
何連德:解放軍總醫院原內科主任醫師、中國企業家健康工程專家組高級顧問
何萃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副主任、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婦產科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佩文: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
李彩娟: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李 寧:北京佑安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
李連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研究室主任、國家新葯及保健食品審評委員
李明旭:中華血液凈化管理學會委員、海軍總醫院副主任醫師
李淑媛:著名營養專家、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學會主任
李天慶: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醫療發展部主任、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
李瑞芬:北京軍區總醫院著名營養專家、中國烹飪協會營養學家、教授
李偉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學會毛發病學組委員
李 響: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泌尿科副主任、副教授
李雅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普內科、消化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建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冠心病診療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 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特色醫療科主任、主任醫師
李志霞:北京同仁醫院腫瘤外科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李田昌: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心內科副主任
李 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研究員、教授、眼科中心醫務辦公室副主任
李冬梅: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吳玉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腫瘤科主任、北京抗癌協會理事
吳東海: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風濕病學雜志副主編、中日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吳永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後、碩士研究生導師
吳海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高血壓診治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吳 曉: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副教授
吳明營: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谷湧泉: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宣武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血管外科學組秘書
谷雪虹:北京積水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沈珠軍: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中華內科雜志》特約審稿人
蘇有明:北京軍區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中國醫師整形與美容分會委員、全軍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委員
汪家瑞:北京宣武醫院名譽院長、心血管科主任、教授
肖利華:北京武警總醫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杜雪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何悅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影像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何建國: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血管病內科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祁 哲: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陳光輝: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陳彤雲: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原主任
陳仁吉:北大口腔醫院博士、副主任醫師
陳意麟: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宣武醫院原副院長、消化科主任
陳 虹:武警總醫院肝移植研究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陳 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陳 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黨委書記、消化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陳 方:北京安貞醫院醫務處處長、心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
陳韻岱:北京安貞醫院科研處處長、心內科副主任、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心臟病學系辦公室主任
林英翔: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北京呼吸病研究所副主任醫師
龎 鶴: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葯學會亞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
楊德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乳腺中心常務副主任、中華醫學雜志審稿人、老年腫瘤學會執行委員
楊中蘇: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血脂研究室主任、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楊晉翔: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中西醫結合協會副會長
楊 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楊躍進: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楊金奎: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博士生導師
楊博華: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導。
余振球: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高血壓科主任、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家委員會總幹事
張星華:北京空軍指揮學院醫院內科主任、首長保健室主任
張莉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張 京:海軍總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張洪春: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中國醫科大學兼職教授
張燕生:北京中醫葯大學東方醫院肛腸科主任、綜合外科主任、大外科副主任
張志忠: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醫院管理學會會員、北京市友誼醫院主任醫師
張山紅: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張 丹: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超聲影像超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張進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副院長、泌尿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張 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主任、心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 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科副教授、醫學博士
張勝容: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腎病科主任、主任醫師
張舒心: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青光眼專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
張 風: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臨床部副主任、眼底病專科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張 羅: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張建中:北京同仁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副教授
張兆光:北京安貞醫院院長、心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教授、碩士生導師
張聲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主任醫師
張新超:衛生部北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衛生部急診醫學教育合作項目培訓基地教育委員。
張健群: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張英川:北京安貞醫院心電生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
鄒留河: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角膜病科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范景利:總後衛生部防疫大隊隊長、北京市預防醫學會副會長
金 玫:北京中醫醫院業務副院長、北京中醫葯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
羅成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會員
羅 毅: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小兒心臟科主任、碩士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林中鵬:中國人民大學華人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孟昭銳:全國高科技健康產業工作委員會主任
孟 旭: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常委
柳志紅:阜外醫院心內科肺血管病診治中心副主任、心內科五病區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鄭 剛:解放軍401醫院內二科副主任、博士
鄭迎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門診副主任
鄭 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龐秀琴: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眼外傷科副主任、碩士生導師
苑惠清: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周登峰:人民解放軍總後衛生部醫療管理局教授
周文泉:國家葯典委員會委員、新葯審評專家、國家中葯品種保護評審委員會委員
周躍華:北京同仁醫院屈光專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周 兵: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教授
周玉傑:北京安貞醫院幹部保健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侯曼岑:北京天壇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侯生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科主任、主任醫師、副院長
胡衛國:原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所醫療處處長、教授、世界針灸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
施玉英: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白內障學組成員、北京市歸國華僑聯合
會委員、北京同仁醫院白內障科主任
施學斌:北京安貞醫院營養科主任、著名營養專家。
俞紅霞: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
祝總驤:北京炎黃經絡研究中心教授
姜 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ICU副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席修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院長、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駱成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普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副教授
夏恩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婦產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趙戰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專業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醫學博士
趙守琴: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賀麗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急診搶救科主任醫師
高學敏:國家葯典委員會中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葯監局新葯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中葯保護品種審評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葯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
高金聲: 中國醫院文化雜志社總編、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醫院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高彥彬:北京中醫葯大學東方醫院腎病內分泌科主任、中華中醫葯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高江平: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
高秀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幹部保健科副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顧曉明:北京武警總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承雄: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唐 炘: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主任醫師
徐志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主任
徐 浩: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心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海 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後、首都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系主任
錢文燕: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
錢 傑: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翁維良: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葯典委員會委員、新葯審評專家、博導。
袁申元:北京同仁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北京市糖尿病防治辦公室主任。
袁晉青: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主任醫師、博士
袁賢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諸國本:原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副局長、中國民族醫葯學會會長
秦學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冠心病診治中心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浦介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副主任、病理及生理實驗中心主任、博導。
黨愛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
黃永昌: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衛生部科教司原司長
郭維琴:原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衛生部葯物保健品種委員會委員
康治國:北京廣安門醫院肛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屠德華:北京結核病控制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衛生部結核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陶 海:武警總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黃 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黃方炯: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黃 雯:北京同仁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黃志剛: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曹 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主任、醫學博士
康 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康連鳴:衛生部心血管葯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臨床葯理中心醫學碩士
梅 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
程少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程海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
葛文津: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消化科主任、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評審專家
韓 銳: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原副所長、教授博導、國家保健食品專家、中國抗癌協會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
韓儀敏: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韓德民: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魯衛星: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葯品審評專家、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心內科主任、教授、博導
魯 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口腔科主治醫師
童臘梅:海軍總醫院婦產科、聖愛男科醫院婦科主任
彭曉燕: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教授
傅漢菁: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
褚小玲: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蔣雄京: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
惠汝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雷仲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骨科主任、中華中醫葯醫學會骨傷分會理事
賴愛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婦產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碩士導師、教授
譚慧瓊: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副教授、主任醫師
譚明生: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脊髓損傷學會委員
霍 鳳:北京市宣武區中醫醫院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樊中州:北京聖育中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世界中醫男科學會常務理事
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主任委員
樊朝美:衛生部心血管葯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臨床葯理中心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後、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
熊必俊: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老教授協會老年學與老齡產業研究會主任
魏文斌: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副主任、眼科中心臨床部副主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應用基礎部主任、副教授
病病人的護理與康復、社區常見傳染病的護理、社區緊急救護、社區常用護理技術操作
柴枝楠:中國中西醫急救北京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急救分會委員、中日友好醫院急診部主任、世界急危重症雜志主編、中日友好醫院急診部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
常翠青: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運動營養食品分會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張國虹: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護士指導員、全國健康護理管理中心主任
郎子平:社區健康教育首席專家
婁 偉:社區康復保健專家
陳風紀:專家服務中心主任
花寶金: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副所長
唐啟盛:北京中醫葯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院長

❹ 徐匯中學有哪些名人

徐匯中學是地處繁華喧囂的徐家匯商業中心的一所古老而寧靜的校園,是一所特色、創新學校。創辦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江南地區洪水泛濫,來徐家匯的難童很多,徐家匯本地居民無力食養,便將難童送至徐家匯天主教堂,請求徐家匯司鐸設法收容並施教育。教士們見他們俊秀可教,時任徐家匯耶穌會院長的晁德蒞慨然允諾,即撥茅屋數間,以充教室。1850生徒增至31人,且均優秀可教,故一改臨時收容為有組織的教導,成立學校,取名徐匯公學,由此形成了徐匯公學的雛形。清光緒四年(1878年),因時局穩定,學生激增,舊校舍不敷應用,決定建三層大廈一所,後加高一層,即今之老校舍(已於1991年改建為尚學樓)。接著,又建西校舍二層(已於1991年改建為重德樓),上層為教員宿舍,下層為教室。1905年,學校為提倡體育,又新辟運動場,即今之大操場。1904年2月,學校因教外學生急增,故設上、中、下三院,實行分院管理。上院、下院授內生,中院課教外生。上院生有宗教活動,修養身心;教外生亦組織講學會,後改「規勉社」。學校因而實行分層次的宗教教育與學校文化教育。學生畢業後,送震旦學院或外洋大學進修深造。
徐匯公學因奉耶穌會祖聖依納爵為主保,故亦稱依納爵公學。這是法國天主教在中國創辦最早的教會學校。歷年主持校務的,大多為法意兩國的神父,學校的內部組織及其管理方法,除具有耶穌會學校的風格外,還帶有濃厚的法意兩國教育制度的色彩,這是與當時國內學校不同的。徐匯公學使用耶穌會公學章程,學校專收男生,為寄宿制男子學校。
1931年,教會向中國政府教育部門辦理立案,易名徐匯中學。1949年上海解放後,實行學校教育和宗教分離的政策,並取消分院制。1953年6月改為市立,並開始招收女生。現校址為虹橋路68號。
徐匯的名人實際上也就是他的歷屆領導,都是當時社會上著名的專家學者
南格祿 1849年創辦,1850年定名徐匯公學
晁德蒞 理學 1852-1866
馬相伯 理學 1871-1874
蔣若虛 理學 1880-1899 ,1901,1904,1905
潘谷聲 理學 1902-1903
張若瑟 理學 1906-1907
山宗泰 理學,院長 1910-1911,1913-1914 ,1932-1934
姚纘唐 理學,院長 1912 ,1925-1928,1934-1937
翟彬甫 理學 1915-1924
萬爾典 院長 1928-1932
張家樹 理學,院長 1928-1937 ,1937-1943
沈百順 理學 1937-1942
張伯達 理學,院長 1942-1943 ,1943-1949.5
王 方 理學 1943-1944
朱樹德 理學 1944-1947
朱洪聲 理學 1947-1949.5
張伯達 1949.5-1951.5
楊士達 1951.5-1963.4
徐 寅 1978-1981.3 ,1960.7-1978 主持工作副校長 ,1979-1981.3 支部副書記
李立農 1984.12-1989.9
汪勁松 1993.5-2006.4 ,1991.7-1993.5 主持工作副校長
庄小鳳 2006.4-2011.2
劉小燕 2011.2-至今

❺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的知名校友

莆田二中為祖國各戰線培養數以萬計人才。現健在的資深科學院院士黃維垣、俞永新,導彈、衛星發射首席氣象專家詹麗珊都畢業該校。培養了400多位教授、博士。27位大學校長、黨委書記。80年後畢業的博士、教授超過50人。
蒲魯士(1864~1918)號叟堂,美國烏省泉田城新歷克頓鄉人,美國何省衛斯里神學大學道學博士。1890年起奉派來莆傳道,當時廢科舉,興學堂,他和夫人蒲星氏創建該校前身西學堂,設體育、英文、數學、格致等課程,籌建舊址校舍,促進學校發展,薄星氏曾三次出任該校校長。其外孫曼頓博士為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作過努力,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會見。
康爵(1895~1944),字修其,號耕冰,涵江張井村人,曾在該校執教。師從蔡元培、傅斯年、黃炎培諸名家,博通經史。創辦涵江圖書館,藏書逾萬冊,為莆田「鄉賢書畫藝文展覽」提供大量藏本,並為之編撰提要。他纂著頗多,尤長「目錄學」,所著《古今方誌總目》最為宏巨,蔡元培題跋贊其「搜集既博,體例亦精」。
余文光,莆田縣城內人,男,1901年出生,初中在莆田哲理中學就讀,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在校獲得港大最高獎榮譽,被選為該校學生聯合會秘書,文光以醫學學士和外科學雙學士畢業於香港大學,任莆田聖路加醫院院長兼附屬醫學校校長 ,文光從醫60年,1923年赴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次年獲得劍橋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民國15年(1926年)返莆田,任莆田聖路加醫院院長兼附屬醫學校長;他在1927年2月 至 1949年8月間, 專職和兼職擔任莆田哲理中學校醫 。莆田聖路加醫院附屬學校校長由院長兼任。1932年二度留英攻讀F·R·C·S學位,獲英國愛登堡皇家外科學院院士博士學位,民國22年(1933年)底回莆田;仍任莆田聖路加醫院院長 。1936年,他第三次去英國,入倫敦大學,在貝爾哈姆醫院著名教授譚那指導下,再讀六個月的外科學,繼而赴美國,在梅耶醫院進修六個月,期間,他為發展莆田聖路加醫院募集五萬美元巨款,後再回莆田;仍任莆田聖路加醫院院長.。
宋增矩(1886~1967),號矩民,又號湖民,城廂區人,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莆田最後一科秀才,入福建高等中學堂學習英語,又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英語系,為莆田最早獲得學士學位者之一。1942年起任哲理國文教師,是一位知名地方文史學家。
朱維干(1893~1995),莆田黃石鎮人,男,1918年從北京師大畢業,又赴香港大學攻讀教育學。先後在廈門、上海和該校任教。1949年起,經老友陳國柱推薦,一直在福建師大任教,並精心治史,修訂《莆田簡志》,寫成七十萬字的《福建史稿》,是一位著名的福建地方史專家。
歐元懷(1893~1978),字愧安,城廂區人,男,該校畢業後於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處、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1946年為該校名譽校董,並任校友會(原同學會)會長。
林景潤(1897~1946),莆田三江口新浦村人,男,字琴雨,早年從該校畢業後,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系,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並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深造。回國後,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後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教學法行政學,被該校授予榮譽博士。1928年出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歷近二十年。1946年病故於美國。
宋尚節(1901~1944),莆田笏石坑北村人,1920年經蒲魯士介紹,從該校赴美國韋斯里大學學習,三年修完四年的課程學分,獲理化系獎金和榮譽獎,又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院攻讀化學,被選為該校國際學生會會長,1924年獲科學會的金鑰獎和化學碩士學位,1926年3月取得化學博士,成為莆田留學生中獲得博士第一人。同年9月,轉至紐約和神學院研讀。1927年回母校任高中化學教師。
吳德懋(1902~1942),城廂區南門人,莆田體育先驅者,也是中國體育巨星。1923年該校畢業後進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深造,次年在全國第三屆運動會上,獲五項和十項全能冠軍;1925年,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上,又以五項全能第一名,為中國奪得僅有一項冠軍。後回東南大學任教,並為家鄉增益體育人才做出色貢獻。
程天泗(1903~1980),仙游縣人,18歲時代表該校出席省級運動會,屢創佳績,先後進集美高師、南京中央大學體育系深造,1930年起回莆任教,與翁祖烈、劉劍成等老師一起,建莆田體育場,培養一批批國家級優秀體育人才,是莆田「田徑之鄉」奠基人之一,1958年起獲選為國家級田徑載判員,省政協委員。
陳文杞(1904~1941),莆田常太歧尾村人,男,1923年該校培元畢業。1927年莆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生,抗日戰爭時,轉戰各地,屢立戰功。1941年被選派陸軍大學深造,他毅然要求重返前線,領兵奔赴黃河防線,守衛中條山,多次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有久,升任第二十七師少將師長,在一次率部堅守陣地的戰斗中,終因寡不敵眾,中彈陣亡,年僅37歲。
陳天章(1906~1930)莆田新縣外坑村人,男,化名柯芹。1922年考進哲理,接受革命思想,是陳國柱建立黨團混合支部時的首批團員,1926年6月轉為中共黨員,先後任中共莆田特委、縣委組織委員等,1929年,根據縣委決定,他到沃柄一帶創建了閩中第一支工農游擊隊,並任隊長。同年夏,他領導的山區游擊隊與陳兆芳(亦為哲理校友)領導的沿海游擊隊合並為莆田工農游擊隊,率領20多名隊員襲擊江口鹽兵,奪取槍彈,鎮壓惡棍。1930年游擊隊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207團時任政委(後改為省工農紅軍游擊隊閩中第二支隊),同年12月25日,率部在蘆葦村除霸時被反動派包圍,在突圍中負傷被捕,在押往荔城途中,仍宣傳革命。26日下午,威武不屈,在城南橋頭從就義,年僅25歲。
葉煥武(1908~1980),莆田城內今梅峰街人,從哲理畢業,後從福建協和大學畢業,精通英、日語。壯年赴馬來西亞開設怡和公司,熱心教育等公益事業,並挺身而出拯救在海外遇難的同胞,晚年倡建興安會館,為馬亞西亞興安會館總會帶頭捐建大學貸學金。母校百年校慶時,組織校友捐贈彩電等物品,臨終前還囑咐校友熱愛母校,是一位得高望重的僑領。
林振夏(1926~1994),莆田華亭人,從哲理畢業後,1949年入復旦大學新聞系深造。福建日報總編輯,高級編輯。先後被選為中央福建省委委員、政協常委、省新聞協會副會長等。1994年病故後,省報成立專門委員會出《林振夏文集》傳世。
李玉鳳(1940~1986),莆田江口人,女,原系歸國僑生,年僅16歲就連獲全國女自行車賽兩次冠軍,1958年選進福建省體工隊。1966年在柬埔寨亞注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上,奪得女子自行車千米計時賽和三千米追逐賽兩塊金牌,後任省體工隊自行車教練,培養出不少運動健將等國家級運動員。

熱點內容
中央黨校函授本科學歷補證 發布:2024-05-19 13:20:36 瀏覽:545
復旦大學化學系考研 發布:2024-05-19 13:10:57 瀏覽:693
天津大學軟體工程專業 發布:2024-05-19 12:37:12 瀏覽:383
湖南大學教授工資組成 發布:2024-05-19 12:36:12 瀏覽:969
浙江大學研究生院收費 發布:2024-05-19 12:24:24 瀏覽:644
南昌開學時間大學 發布:2024-05-19 12:20:55 瀏覽:162
臨沂大學城附近樓房 發布:2024-05-19 12:19:32 瀏覽:897
貴州大學現代文學考研 發布:2024-05-19 11:52:36 瀏覽:38
清華大學王喆老師 發布:2024-05-19 11:42:48 瀏覽:950
台灣大學教授野島 發布:2024-05-19 11:42:31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