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同濟大學汪老師哈佛

同濟大學汪老師哈佛

發布時間: 2024-05-09 22:45:14

⑴ 唯基因主義,知道的請解釋一下其原理內容,理論闡述,謝謝

汪建:狷狂的基因主義者
2014年12月31日 20:57 經濟觀察報 微博 收藏本文

劉艷
喜歡談「生命經濟」的汪建,不喜歡別人叫他「汪總」,華大基因(以下稱「華大」)上下都叫他「汪老師」或「老汪」。其實,他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科學研究院的博士生導師。
不按常理出牌
華大的主要業務是和基因打交道,汪建自稱唯基因主義,「受精卵結合的那一霎那是生命誕生的時候,傳承的是父母的基因,別的東西都不能擴增,不可能一變二,二變四」,他迷上了生命的本源,並將此視為其終身的事業。他認為生物基因技術將會催生農業上一次新的革命,人類活到100歲也不再是妄想。
當美國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時候,汪建正在華盛頓大學,他的使命被喚醒了,汪建和楊煥明(華大基因創始人之一,華大基因主席)依然決定參與這項宏偉的計劃。汪將回國在北京創辦的公司以4000萬做了抵押,這是華大最缺錢的時候,工資發不下去,為了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中國部分,有的員工甚至向家裡人借錢暫援,項目啟動的時候,好多員工都哭了。「我做事情從來不看贏了會怎麼樣,就想最壞結果,破產、坐牢都想過,但是能不能留下像《荷塘月色》那樣的一篇文章(是我真正關心的)」,事後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歷史,鐫刻進中華世紀壇的那條長廊,也寫進了教科書。
汪建是一個不受約束的人。幾乎不穿正裝,甚至試圖剪掉別人的領帶。此前記者參與華大組織的采訪,一家期刊采訪結束後需要拍照,向華大提出讓其穿正裝的要求,對方表示無奈。幾經商量,決定讓汪建第二天換上帶領子的工服,而「督促」汪老師剪頭發的事情落在了華大戰略規劃委副主任朱岩梅的身上。第二天一早,精神抖擻的汪建出現在會議室里,朱岩梅舉起右手,擺出勝利的姿勢。
年入花甲的汪建思維活躍,跟他聊天是一件費腦子的事情,上下五千年、天文地理、自然人文都會涉及。在一些投資者看來,汪建很能說,他自己曾開玩笑,「忽之必勝,悠之必克,忽悠必勝客[微博]」。
汪建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我問他怎麼看待2014年中國經濟發生的改變,他直截了當:「不知道。」
他喜歡運動和攝影,華大茶水間的牆上貼著大幅他與王石[微博]登珠峰的照片以及他拍攝的景物照片。在汪建辦公的地方,停靠著一輛自行車,吊環從屋頂垂落。華大的工作人員說:「只要上班,汪老師都騎車過來。」
以大數據揭示人類奧妙
汪建自稱是吃飽了撐著,「中國發展到這個時候,一定會出來一群人吃飽了撐著,做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覺得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之一就是掙錢,但揭示人類的奧妙很難。」
基因測序是在「品讀」生命奧秘。生命的語言通過30億個鹼基字母排列組合,向外表達就呈現出人的各種外在特徵。檢測基因的目的就在解析這樣的表型是通過怎樣的內在組合運行方式得到。
這是一個邊讀邊寫的過程。由於大多數的表徵是由多個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判斷基因突變與表型的關聯,需要有足夠多的樣本進行統計分析,所以檢測機構需要大量的樣本,來區分正常與非正常的基因表達差異。而罕見病大多是由單個基因發生突變引起的,所以通過大量收集不同罕見病樣本來檢測分析這些人的基因表達,發現他們與健康人之間的不同,積累數據,拼湊一張「非正常」的基因圖譜,反向突破。
8月,華大上線一個名叫「同並相聯」的網站,意欲將其搭建成為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屬與像華大這類機構、臨床醫生、專家學者和公益人士溝通交流的平台。華大醫學CEO尹燁表示,之前他們只要看到新聞報道哪有罕見病,就去找,然後免費做檢測,尋求解決方法。「有點像拼圖,如果把很多單基因病都解析了,實際上人的很多疾病也就認識了,應該感謝這些人,痛苦在這些人身上,但是科學的認知從這些人身上發現,這是一個大數據的過程。」朱岩梅深深感嘆。
華大最耀眼之處在於其極大的降低了基因測序的成本,使得這項服務能夠逐漸實現「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預期。
在汪建所講的生命經濟故事裡,他始終強調「以人為本」。華大掘金也正是圍繞著「生死產業鏈」,尹燁說道:「生死都是剛性需求,等不了,患上腫瘤基本就倒計時;懷上寶寶,38周也就出來。」
華大7月獲批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每例的價格控制在2000元以內,僅為美國的1/10,與傳統的羊水穿刺診斷唐氏綜合征的價格相差無幾,但是傳統方式對胎兒與孕婦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面臨流產的風險,而無創的方式只需要孕婦的幾毫升血。女性的第二癌症殺手宮頸癌的基因篩查成本已經控制在100元以內。
成本巨幅降低來自第二代高通[微博]量測序技術的應用,2010年華大從I-Iumina購買了128台測序儀,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檢測和數據分析中心。2013年華大收購美國的測序技術公司CompleteGenomics,自此測序的核心技術也不再受制於人,據悉華大已經開始結合市場需求,研發製造新的基因測序平台。
基因測序是真正的大數據行業,測序得到的最直接成果就是數據,這些數據隱藏著生命的密碼。華大目前正在研發一款名叫Genebook旨在實現個人健康管理的APP,僅汪健一個人的數據就4T,相較之下,中國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北大[微博]醫院整個的數據容量為60T。華大與天河超級計算中心建立合作,實現巨量數據的運算存儲。
不是「四不像」,是「啥都像」
華大與騰訊、華為並稱深圳三寶。其辦公的地點設在深圳市鹽田區,辦公樓由舊鞋廠改造而來,所有部門都在一個「車間」里辦公,整齊緊密排列的日光燈高懸頭頂,如果不是被藍色的隔板分成一個個的工位,這里顯得有些空曠。汪建的工位也在其中,這里沒有牆與門的區隔,找同事只需要招一招手即可。
2003年,順利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汪建與楊煥明在北京成立的華大獲得了官方認可的身份,汪建即興說出一串詞兒,「華大基因:建制齊全、裝備精良、戰功卓越、與時俱進、接收招安、再創輝煌。」坐一旁的朱岩梅脫口而出:「現在不接受招安。」
沒隔多長時間,2007年他們又選擇作別體制落腳深圳。他解釋說:「我們幾個都很倔,寧可站著把錢賺了,也不彎腰撿錢。」華大當時認為存在即合理,要做全基因組研究,逸出了國家的功能基因研究戰略政策。
汪建臨走時寄語「背靠青山、面朝大海、四季花開」,他開玩笑說:「沒有任何抱怨,是我自己選擇『腐敗』生活到深圳。」
脫胎於研究機構的華大,現在變成一個在外界看來有些「混亂」的龐然之物。到目前為止,華大的一些機構名稱還是沿用研究院時期的叫法。
朱岩梅2012年初加入華大,此前她是同濟大學專注戰略科技管理的學者,其曾以學者的視角專門調研過華大,認為華大擁有多個板塊的現象在國內是特例,稱為「四不像」,汪建立馬回應:「我們是啥都像,我哪樣做得不好?」
華大其下有研究機構、公司、公益組織、甚至還有教育機構。這樣的存在形式,被華大內部稱為「不一樣的活法」。
尹燁說道:「三位一體,總得先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才有利潤,產業有科學的推動,老百姓巨大需求的拉動,光做研究沒有意義,做來做去都這樣,這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方式。」
其中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是華大營收的主要來源。通過和全球大學、科研院所,葯廠合作,華大科技最先實現盈利;而華大醫學主要和醫院合作,二者目前的營收貢獻差不多一半一半。近幾年,華大每年收入10億左右,刨除營業支出,剩餘的部分用於反哺華大其他不創收的板塊,主要是研發方面。
在汪建的規劃中,華大的路線圖是「四部曲」:科研服務-科技服務-醫學服務-人人服務。華大認為到了「人人服務」階段,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
結合社會需求做科學研究是華大的特點,將科研迅速向應用轉化是華大的長處。「華大一直在加強的是針對需求做研發,不管是醫療還是百姓,將來整個華大的研發體系要更加開放,做一個平台,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能接入到這個平台上。」朱岩梅說。
此前不久,華大與南方科技大學、哥本哈根大學合作創辦特色學院,其中的一項合作內容就是產業孵化。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表示,合作會針對人類社會的一些非常重大的需求問題,開發一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研究計劃,然後進行產業孵化。
2014年12月17日,《自然》雜志發表中國增刊,對2014年在68個自然科學期刊上的中國論文發表情況進行分析。華大基因名列中國科研機構第48名,在生命科學領域則名列第15名。而在《自然》和《科學》的發表指數排名中,華大基因位列第五名。
問答
經濟觀察報:你怎麼看2014年中國經濟發生的改變?
汪建:我不知道中國經濟發生了什麼改變。
經濟觀察報:在這樣的一個經濟變革期,你在企業轉型上做了哪些思考?
汪建:全球的工業現在都放慢了速度,我就不看好物質生產。未來是生命經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生老病死、聽天由命也過去了。為什麼我不評價?因為這些經濟都是過時的。只有圍繞「以人為本」的經濟才是根本。在未來人們滿足財富需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滿足幸福健康長壽需求還很長。
經濟觀察報:你如何理解在這個時代創新對一個企業的意義?你的公司在創新上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汪建:沒有遇到挑戰,我們一直在創新,創新就是我們的命根子。
經濟觀察報:據你的判斷,你所在的行業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給你帶了什麼樣的機會?
汪建:我們的行業是新型行業,由我們引領。

⑵ 同濟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甘其食的創始人——童啟華。

2009年,甘其食彷彿是一夜爆紅,杭州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能找出一家甘其食包子店。而這家連鎖店的掌門人童啟華,顯然比甘其食更具傳奇色彩。他是典型的理工科高才生,同濟大學1995級,畢業於自動化控制專業,從不懂餐飲到做出極致的包子,童啟華花了四年時間。在長三角颳起「甘其食」風暴後,他還把包子店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旁邊。

李國豪先生值得我們每個同濟人引以為傲。

謝謝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⑶ 汪院士曾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他有什麼成就

近日,汪院士的采訪火了。他說他曾經每天工作14個小時,這相當於一般的時間都獻身給了祖國,這也是一個偉大的人。汪品先是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曾屢次發出呼籲:“我們有責任在當代科學和華夏文化之間架築橋梁,還自然科學以文化本色,賦傳統文化以科學精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是科學創新的最佳土壤!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也能長出科學的新芽!”

所以說,有付出有終究會有回報,你付出的每一份每一秒將來都會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事件中回報給我。所以,我們要放手一搏,塑造更好的自己。


⑷ 同濟大學 毛鄧三 事件 抄襲的老師 汪洪濤 最後怎麼處理了校內上很熱鬧

汪已辭去副主任一職,繼續留在同濟執教。

⑸ 同濟大學 2010年 毛鄧三 事件 到底是怎麼回事

同濟大學2010年發生的「毛鄧三門」事件,實際是一次考前泄題或考場抄襲事件。
2010年1月11日下午1:30——3:30分,同濟大學進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簡稱毛鄧三)必修課考試。這次考試,雖然是開卷考試,但有考生事後發現,本次考試的考卷,竟然是有人在2008年1月15日的所發網帖上的原題,帖子上所列的試題內容竟然與這次考試題目內容完全一樣。
有人質疑,作為中國一流高校的同濟大學,一門「毛鄧三」思想教育課,竟然會出現如此囂張的泄題、抄襲事件, 有辱大學大學作為精彩教育和知識殿堂的形象。
泄題、抄襲事件發生後,很多同學給校長發舉報郵件,給教務處打投訴電話,要求校方給學生們一個說法。有人把這次泄題、抄襲事件公開在網上後,網上的評論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在社會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因此形成了「毛鄧三門」事件。

⑹ 汪世龍的人物經歷

男,1964年7月生,現任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和蛋白質所所長助理,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事、蛋白質專委會籌備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生物化學與分子學學會理事。1988年7月畢業於阜陽師范學院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96年6月博士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後來同濟大學工作。其間1999年9月至2000年5月在楊浦區科委掛職鍛煉,兼科委副主任,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在美國Cornell University生物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已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技攻關項目多項,已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被SCI,EI摘錄的30餘篇 ,申請專利6項。

熱點內容
sat申請香港大學本科 發布:2024-05-20 20:04:46 瀏覽:843
中央財經大學考研錄取名單 發布:2024-05-20 20:02:28 瀏覽:265
中國高考本科錄取率2018 發布:2024-05-20 19:52:42 瀏覽:723
2016年浙江高考本科線 發布:2024-05-20 19:41:32 瀏覽:984
函授本科學完沒有專科怎麼辦 發布:2024-05-20 19:27:40 瀏覽:211
研究生導師指導工作總結 發布:2024-05-20 19:18:08 瀏覽:832
大學實用性的專業 發布:2024-05-20 18:47:27 瀏覽:102
北京大學博雅計劃2017名單 發布:2024-05-20 18:41:51 瀏覽:431
五邑大學招生計劃 發布:2024-05-20 18:33:38 瀏覽:853
山東財經大學萊蕪校區最新消息 發布:2024-05-20 18:33:37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