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楊軍教授心學
A. 聽說吉林大學這幾年在走下坡路,我剛剛高考結束,想報吉林大學,不知道合不合適
什麼叫下坡路?以你的分數能報的學校都差不多,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吧,到了大學你就會發現都一樣,大學還是得靠自己,丑逼還是丑逼,像我這么帥的依舊是帥的一塌糊塗。
B. 我要做一份作業,是關於法國文化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各位有誰對法國的文化特點比較了解的,可否幫幫忙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C.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和長沙醫學院哪個好
哪所學校都有他的優點, 但也有他的不足.
就像一個水桶一樣, 肯定有長板也有短板.
選學校內,要根據自身的特容長和愛好,來看學校側重於發展哪方面是否相吻合,來決定學校.
學校沒有好與壞.就像學生沒有好與壞.成績不代表一個學生的未來.
行行出狀元. 選自己喜愛的專業,用心學,會有好的前途的.
是好樣的,在什麼樣的學校都能出人頭地.
不是好樣的,在名牌大學,不好好學習,也是不行的.
D. 如果大學報了汽車工程的專業好就業嗎
先是全民汽車保有量的急劇膨脹促使車輛工程是個Hot專業!嗯,在同專業的同學中會拔尖兒
再次,你對他有興趣,
其次,你對車輛有很生的了解,這是最重要的
綜上,你會好找工作,學起來得心應手!嗯!
嗯!嗯
E. 中國文化有哪些魅力 為保持文化獨特性應該做出怎樣的貢獻
中國文化
1.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 2.中國文化社主辦綜合性刊物中國文化社主辦綜合性刊物 1.中國的文化
中華文化建築——北京故宮中華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即漢族文化,漢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圈」。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中國文化》雜志為延安時期的刊物,創刊號毛澤東撰寫重要歷史性文章。
中華文化圈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中國文化 繪畫
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傳播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中西文化對比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對日本的影響
在文化上,清朝時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能夠完全改變漢文化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例如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唐裝、旗袍等旗人服裝(原來是由滿族的騎馬褂演變而來),而清朝男子留辮子(和剃頭令的頒布和嚴格實施有關);中國的樂器音律由原來的風雅清幽轉變為喜慶熱鬧,之前多使用古箏,琵琶等民族管弦樂器,到了清朝則大肆使用嗩吶、鑼鼓等音色響亮的吹奏、打擊樂器;同樣建築風格也發生巨大變化,原來的飛檐變得更加翹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筆直度縮短,由原來自然寫意的風格轉變為富麗堂皇;裝飾物從原來的比較多用自然紋理和植物變為更加傾向於碉龍碉鳳或者歷史典故.故清朝造成傳統漢服飾、音樂、建築文化的極大改變,並且影響至今.而漢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據漢服仿製;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來,日本的音樂、建築保留了大量漢文化(特別是唐代)的精髓,這一點值得我們國人反思.
在韓國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四書五經》
在新加坡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啟示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中國文化與共產主義的關系
劉周在「論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一文中認為:蘇聯十月革命後,共產主義思潮能夠在中國大地上迅速落地生根,並蔚成燎原之勢,其深層原因與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大同」情結有重要關聯。作者認為: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社會理想的統一;二、運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統一;三、運用儒家「禮」的精神的統一。以下是分述:
一、 社會理想的統一
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何?孫中山先生說:天下為公。 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何?馬克思博士說: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孫中山所說的「天下為公」系出儒家《禮記·禮運·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也是三民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則是共產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 三民主義暨儒家文化所主張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以及馬克思所主張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內容如何呢? 《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三卷:「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之後;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的時候;當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時候;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現在,我們來看《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中最關鍵的兩個句子: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熱愛勞動,就象害怕自己的力量無處釋放一樣,而且勞動創造的財富不一定非要據為己有。換句話說,就是「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勞動是「自我」能力的釋放,勞動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勞動「不必為己」,人們都能「各盡所能」。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社會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就象討厭財富一樣,把財富任意的棄置於地,而不是收藏起來,據為己有。換句話說,就是「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人們已經能「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超出這種使人象夏洛克那樣冷酷地斤計較,不願比別人多做半小時工作,不願比別人少得一點報酬的狹隘眼界」(《列寧選集》第三卷第254頁)。這時候,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所以任何財富都「不必藏於己」,人們都能「按需」取用,而不是大肆攫取或肆意糟蹋屬於社會公有的財富。社會已經可以「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了」。 從這點上講,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是統一的。
二 運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統一
仁是儒家思想的內核。它要求統治者在不損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對被統治階級實行一定的階級讓步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存在於社會經濟領域內的——被統治階級造反的必要性。仁的精神實質,就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如何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呢?首先就是要解決涵蓋社會各階級的「民生」問題,使社會各階級的成員在不改變自身階級地位的前提下就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而這也就是「民生主義」的主要精神,所以民生主義的指導精神與仁的精神是統一的。那麼,此二者與共產主義的關系如何呢?孫中山先生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孫中山選集》第802頁)。共產主義是什麼呢?共產主義就是消除「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就是使「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使「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一句話,共產主義首先也是要解決「民生」問題。所以孫先生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因此,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在運用「仁」的指導精神上是統一的。
三 運用儒家「禮」的精神的統一
「仁」與「禮」的關系
仁
禮是什麼呢?《左傳》雲:「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析言之,儒家的禮,就是在行「仁」的大前提下建立的維護一定社會的階級關系和生產關系的道德秩序。它的精神實質就是賦予社會階級秩序以道德的意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和消除被統治者造反的思想意識。所以,「仁」就是要使民無造反之必要(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禮」就是要使民無造反之意識(亦即使造反作亂沒有道德依據或沒有意識形態基礎)。「民」既無造反之必要,又無造反之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這兩者中,如果統治者不講「仁」而只講「禮」,那麼,禮就不能為被統治者長期接受,因而也就不能保證統治者的長遠利益。如果統治者不講「禮」而只講「仁」,仁的推行就會使被統治者輕慢其統治,因而在不受「禮」的約束的情況下,便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相輔相成,仁禮一體,缺一不可,這就是儒家全部思想的精髓所在。
「禮」的體現
民權主義是孫中山吸收近代西方民權與法制思想及中國傳統行政、司法經驗而提出的關於社會秩序的構想。禮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三講」:「民權兩個字,是我們革命黨的第二個口號,同法國革命口號的平等是相對待的。」「什麼是叫做平等呢?平等是從那裡來的呢?歐美的革命學說,都講平等是天賦到人類的。」但是「……天地間所生的東西總沒有相同的。既然都是不相同,自然不能夠說是平等。自然界既沒有平等,人類又怎麼有平等呢?天生人類本來也是不平等的,到了人類專制發達以後,專制帝王尤其變本加厲,弄到結果,比較天生的更是不平等了。這種由帝王造成的不平等,是人為的不平等。人為的不平等究竟是什麼情形,現在可以就講壇的黑板上繪一個圖來表明。 第一圖 不平等 帝 王 公 侯 伯 子 男 —————————————————— 民 ……因此贊成革命的學者,便不得不創天賦人權的平等自由這一說,以打破君主的專制。……專制帝王推倒以後,民眾又深信人人是天生平等的這一說,……假若照民眾相信的那一說去做,縱使不顧真理勉強做成功,也是一種假平等。象第二圖一樣,必定要把位置高的壓下去,成了平頭的平等,至於立腳點還是彎曲線,還是不能平等。這種平等不是真平等,是假平等。 第二圖 假平等 聖 賢 才 智 平 庸 愚 劣 ……所以我們講民權平等,又要有世界進步,是要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平等。……故革命以後,必要各人在政治上的立足點都是平等,好像第三圖的底線一律是平的,那才是真平等,那才是自然之真理。 第三圖 真平等 聖 賢 才 智 平 庸 愚 劣 由上可見,孫中山民權主義關於社會秩序的構想是充滿道德精神的。在此前提下發端的,「人民與政府分享政權和治權」的權能分立學說,也於一般意義上的法制精神之外注入了道德的內容。所以,民權主義的社會秩序不僅體現為一種法律秩序而且也體現為一種道德秩序。它運用了儒家「禮」的精神,於普通所謂的法律秩序之中特別體現了「禮」的原則。
共產主義之「禮」
列寧寫道: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上「人們對於人類一切公共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從必須遵守變成習慣於遵守」(《列寧選集》第259頁)共產主義社會即是依靠此「公共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確立自己的社會秩序。這種社會秩序的維持依靠於共產主義條件下「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的人們之「習慣於遵守」,事實上也就是依靠於社會成員之共產主義的提高(亦即道德水準的提高)。因而,這種社會秩序的實質也是一種道德秩序,也是一種「禮」。 所以,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在運用「禮」的精神上也是統一的。
四、三民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差別性和統一性
(一)差別性
毛澤東同志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在延安各界慶祝斯大林六十壽辰大會上的講話》)。孫中山先生說:「我們革命黨向來主張三民主義去革命」(《孫中山選集》第717頁)。由此可見,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革命的主義。但是,其革命的性質卻有所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提出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簡明政治學辭典》第43頁);而共產主義則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毛澤東選集》一卷本第647頁)。那末,儒家思想如何呢?儒家思想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簡明政治學辭典》第674頁)。所以,就一般看法而言,作為革命學說,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有著階級性的不同;作為社會科學,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儒家思想不僅有階級性的不同,而且有革命與非革命的不同。
(二)統一性的辯證性
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是辯證的統一,而不是簡單的機械的結合。我們要把儒家的仁和禮,看作是能夠為一切階級社會和非階級社會所共同適用的超歷史超階級的統治原則和社會管理原則,而不是機械地把它僅僅看作是封建社會的所謂「仁政」和封建禮教之三綱五常。我們也不能把民生主義很局限地理解為「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而應該把它看作是致力解決民生問題的精神及其一切方法的總的稱謂。我們也不能把對民權主義的理解局限在「五權憲法」的狹小范圍,而應該把它擴大為「人類一切公共生活的基本規則」。我們更不能把共產主義理解為呆板的缺乏聯系的僵死的教條,而應該把它看作是需要不斷發展和不斷取得新的營養補充的理論體系。所以,三者之統一,僅僅是在這個意義上的統一,是辯證的統一。
(三)三者之統一的意義
儒家思想是統治的學說,但是它也主張「逆取順守」,承認「湯武革命」的正義性。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是革命的學說,但它們同時也是建設的學說。因此,儒家思想與三民主義、共產主義都是革命與統治兼顧的學說,前者側重於統治(即階級秩序的建設),後者側重於革命(即階級秩序的變革)。所以,三者之統一可補各自的不足。這是其一。 其二,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幹,它的影響遠及東亞諸國」(《簡明哲學小辭典》第頁),是東方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共產主義是「自有人類以來,最完全最進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頁)思想體系,是近代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三民主義則代表了近代東西方文化結合的最有價值的嘗試。所以,三者之統一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
五、大同(共產主義)理想的現實基礎
共產主義(大同)社會是在「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和社會成員的道德水準都充分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高級社會形態。所以,社會財富的充分涌流和社會道德的充分提高是大同社會的兩大柱石和基本前提。沒有社會財富的充分涌流,談不上按需分配;沒有社會道德的充分提高,也談不上「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因為按需分配的首要問題,就是需要的標准問題。而人類的需要總是一個不確定值,它總是隨著國家民族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和具體的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永遠是一個不確定值。即使是同一個人,他在「此一時」對「需要」的要求與「彼一時」對「需要」的要求也會有極大的不同。所以,共產主義社會只能是經濟與道德的統一體,只能是社會化大生產與集體主義道德的高度綜合。歸根到底則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結果。——因為集體主義道德必然而且也只能來源於個人與集體的緊密聯系,高度的集體主義道德只能是充分的社會化大生產之必然的意識形態。 只有社會化的大生產發展了,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才可能充分涌流;只有社會化的大生產發展了,個人與集體的聯系才會不斷加強;個人與集體的聯系加強了,集體主義才會逐漸由一種社會道德變成一種生存之道。而只有當集體主義道德變成人們的生存之道的時候,集體主義的原則才會真正成為社會成員的生活必須,人們才可能「很快從必須遵守變成習慣於遵守」。所以,共產主義(大同)社會決不是可望不可即的神秘的天堂,而完全可以是人類奮斗的傑作。其所由實現的途徑便是:一、發展社會化的大生產,解決民生問題,即行「仁」;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建立集體主義的社會道德秩序,即建立集體主義的「禮」。這就是立足於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之統一的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要諦。
總結
最後,總結起來講,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是科學的也是必要的。只有統一才能使中國(儒家)文化獲得新生,也只有統一才能使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更加完備更加雄壯其強大的生命力。
當代中國文化反思和文化創新
自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文化界開始了對傳統文化的大反思。其中,魯迅和柏楊的成就最高。魯迅
柏楊在其《中國人史綱》、《醜陋的中國人》、《醬缸》等著作中,對孔孟文化提出了系統的批判。在其晚年作品《我們要活的有尊嚴》中,柏楊提出,孔子的思想是可取的,但是其思想被後人曲解,成為禁錮思想的工具。柏老在著作中,對中國傳統的「死不認錯學」、「醬缸文化」等提出了尖銳而深刻的批判。但是又肯定了中華文化中的精華成分。柏楊認為:「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像一條壯觀偉大的河流。紀元前二世紀西漢政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開始有燦爛而平靜。十二十三世紀宋王朝理學道學興起時,開始沉澱。」到了14世紀,「這河流終於淤塞成一個醬缸,構成一個龐大而可哀的時代。」
F. 法國與中國的飲食文化比較
飲食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與文化生態環境兩大系統因素。就物質層面說,飲食文化主要取決自然因素;就民族性層面看,則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約。文章認為,早在距今10000年——4000年前的時間里,中國便形成了以粟、菽、麥等「五穀」為主要食物原料的黃河流域飲食文化區、以稻為代表主食原料的長江流域飲食文化區、以肉酪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帶飲食文化區三大飲食文化不同風格的區域類型。又經過約四千年之久的演變,至19世紀末,在今天的中國版圖內,出現了東北、中北、京津、黃河下游、黃河中游、西北、長江下游、長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東南等11個子屬飲食文化區位。由於中國歷史上是以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閉的小農社會,因此飲食文化是以「滯進」方式存在的,「惰性」是其變化特徵。文章認為在研究方法上,應當把握四點原則:一、通過文獻研究、田野與民俗考察、模擬重復等方法再現歷史真實;二、把飲食文化視為歷史上人們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三、生產力與科學技術水平是決定飲食文化民族性風格的主要因素;四、冷靜公正、實事求是是飲食文化研究必須恪守的原則。文章同時指出,菜餚品種只是飲食文化的物質構成之一,遠不是民族或區域飲食文化的主體。認為目前中國大陸的菜品文化研究,主要是以大中城市飯店餐館的經營品種為對象。而這些菜品,既不是農民等普通民眾的,也不是市民主體的,不屬於國民大眾日常飲食的范疇。
今日麵食在明以前基本籠統稱之為「餅」,此稱謂始自於漢,漢人劉熙《釋名·釋飲食》謂「餅者,並也。溲麵使合並也。」其他如面條、餃子等傳統性食品的稱謂和形態在既往的兩千多年歷史上均經歷了相類的演變。「混沌」一稱始於漢代,後作「餛飩」,至今仍延習使用。但在既往兩千餘年的歷史上,餛飩的形態、餡料構成,更深層的科技與文化內涵,均已是與日俱進,早非初始面目了。即便是今日最為人們熟悉的「炒」字,也經過了自漢以下至南朝時的形體異變和意義申延的變化,因為在可以自由攪翻的金屬「鐺」及變形後的「鑊」普遍使用之前,中國現代專業技能教育烹調專業教材中表述「炒」的概念——將精細改制過的原料快速加熱、翻拌均勻致熟的加工方法——還不可能出現。
G.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怎麼樣都包括什麼方面就業怎麼樣
同學來,你好 財務管理還自是不錯的只要你肯用心學,就業前景也好 只是千萬別來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學財務管理專業 ,因為財務管理是管理系的專業,我是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10級的學生,就是比你大一屆,其實這個學校挺好的。只是千萬沒來管理系,整個學院都知道,博達管理系有兩個狗:一個是呂狗,一個是趙狗。這兩個人是管理系導員 能坑死你 。你要是想學財務管理的話可以選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省和外省更認同是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H. 中國文化的諸特點對中國現代社會有何影響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中國文化與共產主義的關系
劉周在「論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一文中認為:蘇聯十月革命後,共產主義思潮能夠在中國大地上迅速落地生根,並蔚成燎原之勢,其深層原因與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大同」情結有重要關聯。作者認為: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社會理想的統一;二、運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統一;三、運用儒家「禮」的精神的統一。以下是分述:
一、 社會理想的統一
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何?孫中山先生說:天下為公。
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何?馬克思博士說: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孫中山所說的「天下為公」系出儒家《禮記·禮運·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也是三民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則是共產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
三民主義暨儒家文化所主張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以及馬克思所主張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內容如何呢?
《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三卷:「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之後;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的時候;當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時候;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現在,我們來看《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中最關鍵的兩個句子: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熱愛勞動,就象害怕自己的力量無處釋放一樣,而且勞動創造的財富不一定非要據為己有。換句話說,就是「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勞動是「自我」能力的釋放,勞動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勞動「不必為己」,人們都能「各盡所能」。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社會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就象討厭財富一樣,把財富任意的棄置於地,而不是收藏起來,據為己有。換句話說,就是「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人們已經能「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超出這種使人象夏洛克那樣冷酷地斤計較,不願比別人多做半小時工作,不願比別人少得一點報酬的狹隘眼界」(《列寧選集》第三卷第254頁)。這時候,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所以任何財富都「不必藏於己」,人們都能「按需」取用,而不是大肆攫取或肆意糟蹋屬於社會公有的財富。社會已經可以「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了」。
從這點上講,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是統一的。
二 運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統一
仁是儒家思想的內核。它要求統治者在不損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對被統治階級實行一定的階級讓步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存在於社會經濟領域內的——被統治階級造反的必要性。仁的精神實質,就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如何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呢?首先就是要解決涵蓋社會各階級的「民生」問題,使社會各階級的成員在不改變自身階級地位的前提下就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而這也就是「民生主義」的主要精神,所以民生主義的指導精神與仁的精神是統一的。那麼,此二者與共產主義的關系如何呢?孫中山先生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孫中山選集》第802頁)。共產主義是什麼呢?共產主義就是消除「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就是使「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使「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一句話,共產主義首先也是要解決「民生」問題。所以孫先生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因此,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在運用「仁」的指導精神上是統一的。
三 運用儒家「禮」的精神的統一
禮是什麼呢?《左傳》雲:「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析言之,儒家的禮,就是在行「仁」的大前提下建立的維護一定社會的階級關系和生產關系的道德秩序。它的精神實質就是賦予社會階級秩序以道德的意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和消除被統治者造反的思想意識。所以,「仁」就是要使民無造反之必要(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禮」就是要使民無造反之意識(亦即使造反作亂沒有道德依據或沒有意識形態基礎)。「民」既無造反之必要,又無造反之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這兩者中,如果統治者不講「仁」而只講「禮」,那麼,禮就不能為被統治者長期接受,因而也就不能保證統治者的長遠利益。如果統治者不講「禮」而只講「仁」,仁的推行就會使被統治者輕慢其統治,因而在不受「禮」的約束的情況下,便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相輔相成,仁禮一體,缺一不可,這就是儒家全部思想的精髓所在。
那末,「禮」在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裡有何體現呢?
民權主義是孫中山吸收近代西方民權與法制思想及中國傳統行政、司法經驗而提出的關於社會秩序的構想。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三講」:「民權兩個字,是我們革命黨的第二個口號,同法國革命口號的平等是相對待的。」「什麼是叫做平等呢?平等是從那裡來的呢?歐美的革命學說,都講平等是天賦到人類的。」但是「……天地間所生的東西總沒有相同的。既然都是不相同,自然不能夠說是平等。自然界既沒有平等,人類又怎麼有平等呢?天生人類本來也是不平等的,到了人類專制發達以後,專制帝王尤其變本加厲,弄到結果,比較天生的更是不平等了。這種由帝王造成的不平等,是人為的不平等。人為的不平等究竟是什麼情形,現在可以就講壇的黑板上繪一個圖來表明。
I.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歷史(1)
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山頂洞人復原胸像
3、北京人(右圖)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裡,生活著一批被稱作 「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徵。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製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陝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14、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歷法叫夏歷。
16、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由於歷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歷。
司母戊大方鼎
17、夏朝最後一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商朝後期製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右圖)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後的統治者紂王好酒淫樂。周武王時,周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後,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分為「春秋」、 「戰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 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徵,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交惡。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後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老 子 授 經 圖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卧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右圖)
30、《道德經》又名《老子》,書里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因此要注意「物極必反」, 還要注意「道」「德」相長。
31、生活於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老子授經圖孫武像 《尚書》、《春秋》等 「六經」。
34、孔子享年73歲,死後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孔子故居後來改建為「孔廟」。
孫武像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典,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36、孫武,是春秋未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左圖)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於:精通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聖典」,並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商戰、體育等領域。
39、《孫臏兵法》是另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時期的孫臏所著,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40、齊將田忌與齊王賽馬屢敗。孫臏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敗一場;再用自己的上等馬、中等馬分別與齊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對陣,田忌勝二場,總比分2:1,田忌勝。「孫臏賽馬」是一個很著名的策略。
41、戰國時期開始後,各個諸侯國都和周王一樣,自稱為王,其中的七個強國號稱「戰國七雄」,他們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的戰爭。
42、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盛行「鍾鼓之樂」。近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樂器。
編鍾
43、在出土的鍾鼓樂器中,有一套大型編鍾,最為珍貴。這套編鍾在地下埋藏了2400餘年,現在仍能以准確的音調、優美的音色演奏古今樂曲。(右圖)
44、中國古代第一個享有盛譽的名醫,是春秋戰國後期的民間醫生扁鵲 。
45、扁鵲精通各種醫術,又總結前人方法,創造瞭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幾千年來一直為中國傳統醫學所採用。
46、「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戰國爭雄激烈之時,也是百家爭鳴鼎盛之際。
47、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始終被中原諸侯鄙視。但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後,國勢蒸蒸日上,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48、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贏政,開始親理朝政,經過短短的17年,滅其他六國,於公元前221 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 。
49、秦滅六國後,贏政稱「皇帝」,意即「德過三皇,功高五帝」。
50、為盡快改變春秋戰國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種混亂,鞏固秦王朝的統一,秦始皇下令統一幣制,使用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51、秦始皇還下詔統一度量衡 ,並繼續採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車同軌 ,書同文」,來鞏固秦 萬里長城 秦王朝的政權。
52、中國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 金文,西周時期有 大篆(籀文),戰國時期有蝌蚪文(古文)。 此外一些諸侯國還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萬里長城
53、秦統一後,規定小篆為統一字體,通行全國,後來,秦朝出現了一種更加便於書寫的隸書,這 種字體從漢朝起在官方和民間通行,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54、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禦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築過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 後,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修築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左圖)
55、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導的武裝力量推翻了。
56、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57、在發生於巨鹿的一次大戰中,項羽命士兵砸破鍋鼎,鑿沉船隻(「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示決戰必勝的決心。結果項羽的軍隊九戰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稱為 「西楚霸王」。
58、劉邦曾與秦朝關中父老 「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且下令廢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軍擾民。由於實施德政,得到廣泛擁護,劉邦被封為「漢王」。
漢景帝 漢文帝
59、公元前202年,劉邦圍項羽於垓下,項羽自刎。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5年)。為順應民心思安、期盼休養生息的現實,劉邦制定了各種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社會 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60、漢高祖之後,漢文帝(右圖右)、漢景帝(右圖左)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出現了政治昇平、經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61、漢武帝即位後,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歷史上把「秦皇漢武」並稱,正是因為他們先後完成了中國統一、穩固發展的偉大事業。
62、西漢帝國的強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稱為「秦人」,而通稱 「漢人」、「漢族」了。
63、公元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由於他施行暴政,引起赤眉、綠林軍起義,隗囂、 公孫述等擁兵自立。公元23年9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
64、劉秀是劉邦之後,王莽內亂時期起兵爭奪天下,於公元25年重建東漢(公元25——220年)政權,定都洛陽,自號為「漢光武帝」,史稱「光武中興」。
65、養蠶抽絲、紡紗織綢,是5000多年前中國人的重大發明。公元前5——6世紀,絲綢傳到西域。到了漢代,絲綢業已十分發達。紛至沓來的商隊,把各種絲和絲織品運到了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始形成。
66、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實際上是一種絲織品,有一種帛(極薄的絲綢)在古代作為「紙」用。所以漢代以前就有許多帛書帛畫。
67、到了 西漢早期,出現了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 絮紙、麻紙。
68、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價廉物美的 「蔡侯紙」 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於書寫。
69、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的政權,提出「獨尊儒術」,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並逐漸形成儒教。
中國歷史(2)
70、佛教在元前後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到中國,對後世的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東漢時中國道教在民間興起。
71、東漢將亡之際,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此後各種大小戰爭不斷,著名的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還有夷陵之戰。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稱三國(公元220——280 年)。
72、三國時期有幾位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有雄才大略,關羽是忠義的英雄。他們受到後世中國人的尊崇。
73、晉朝(公元265——420年)時的煉丹家葛洪,在冶煉各種礦物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礦物的性 質,總結出不少化學知識,他寫的 《抱朴子》堪稱一部原始化學的重要著作。
74、《水經》是漢朝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但記述過簡,有缺漏。北朝(公元386——581年)酈道元以 此書為綱要,詳加註釋,取名《水經注》。
75、《水經注》記述了1252條水道河流,連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傳說神話、文物碑石等各種史跡故聞, 都有涉獵。全書30萬字,是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巨著。
蘭亭序(摹本)
76、王羲之是東晉(公元317——420年)傑出的書法家。據說他年輕時常臨池寫字,就池洗硯,使得池水盡黑,故有「墨池」之說,相關的名勝有多處,推浙江紹興蘭亭。
77、公元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飲酒賦詩,共得佳作四十餘篇,編為一集,王羲之親為作序並書寫,稱為《蘭亭序》(右圖),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真跡惜已失傳。
78、瓷器的製造工藝比較復雜,故瓷器的出現比陶器晚。從商周起才有原始青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到了東漢晚期,中國已能大批生產胎堅質細、色澤翠艷的青瓷。三國兩晉時期,南方越窯所生產的青瓷最為有名。
79、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有六個朝代在 南京建都,後人稱南京為 「六朝古都」。
80、三國時代的大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 「割圓術」。他從圓內接正多邊形入手,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59。
81、南朝的數學家祖沖之,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比歐州 數學家計算出同精度的圓周率早了1000多年。
82、經過四、五百年戰亂,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中國。
83、隋文帝是個明君,他勵精圖治,治國有方。十幾年後,各地府庫皆已盈滿,無處再容納糧食布帛。因此隋朝的典章制度後來都在唐朝得到繼承,有的長期為後世沿用。
84、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後又設進士科。"科舉」即分科舉士,「進士」即晉仕之意。隋朝創立的科舉制,沿襲1000多年,直到清末才終止。
85、隋朝時,中國經濟的重心已開始南移,大量的糧食財富從南方運往全國,為此,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86、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北達涿郡(今北京通縣),全長2000多公里,沿河修了堤道,栽種了柳樹。
李世民像
87、隋朝工匠李春營造的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此橋的單孔大拱跨度為37.37米,完全用石塊砌成。
88、公元618年,唐朝(公元618 ——907年)建立。626年,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即唐太宗(左圖)。唐太宗十分注意安撫百姓,他經常引用古代荀子的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警醒自己,告誡朝廷官員。
89、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唐太宗最善於兼聽納諫。他鼓勵臣下直言切諫,且常能屈己納諫。
90、魏徵是唐初名臣,他常說「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一生對皇帝據理力諫達200多次。
91、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唐玄宗李隆基
92、唐玄宗李隆基(右圖)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號稱「開元盛世」。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有百萬人口,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數以萬計。四方珍奇積聚,極盛極富。
93、唐朝廷在廣州設市舶司(其長官稱為市舶使),專管海外貿易。
94、唐代開始,東南沿海許多商人紛紛揚帆出海。他們每年九、十月間,乘著東北季風南下東南亞各國經商,待來年三、四月間再隨著東南季風「回唐山」。這些在東南亞「住蕃」和移民的「唐人」,成為最早的華僑 。
95、唐後,許多國家都把盛唐的中國人及華僑稱為「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
96、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撓捨生取義之士。著名者如玄奘隻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過沙漠、翻雪山,越叢山峻嶺,闖林莽沼澤,九死一生,歷時19年,行程5萬華里。
97、唐朝天寶初年,鑒真和尚乘船五渡東海挫敗,幾度死裡逃生,歷經12年磨難,雖雙目失明,信念仍不減當年,六渡滄海終於成功,終老日本,成為一代宗師。
98、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帶去許多工匠、技藝、典籍、物種,對西藏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99、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國號為「周」。武則天富權略,能用人,掌握政權達40餘年,死後,唐中宗復位。
唐三彩貼花紋龍耳瓶
100、唐玄宗早期政治清明,任用賢相,稱為開元盛世,但晚年因寵愛楊貴妃,釀成「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從此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101、唐朝工匠用各種礦物燒制出青、綠、黃三種艷麗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左圖)。唐三彩作品多為人物或動物俑,個個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藝術珍品。
102、唐代的繪畫風格十分注重線條的變化,不論是凡人常物,還是雲中的飛天神仙、反彈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給人以「天風飛揚,滿壁風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美感。
103、唐代天文學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張遂),他通過觀測,證實了太陽的運行速度是不均勻的,時快時慢。僧一行還大規模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104、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六大古都」,它們分別是陝西西安、河南洛陽、江蘇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分別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105、唐朝時期,中國是東方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先後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這些日本譴唐使回國以後,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
106、公元907年,唐朝節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歷史上稱為後梁。此後的50多年裡,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相繼統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公元907——960年)。同一時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後出現了10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結束。
107、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發動兵變,手下將士們把黃袍加到他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取國號為「宋」,定都在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108、宋太祖為了鞏固統治,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他設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109、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後實行變法,整理財政和軍政,稱為「王安石變法」。後來由於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變法維持不到十年就結束了。
110、北宋時期官員包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人們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為「包公」、「包青天」或「包龍圖」。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包公的動人故事,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之情。
111、五代十國時期,各地佛教盛行。宋朝時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印刷佛經。
112、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火葯、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113、沈括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對天文、歷法、音樂、醫葯、數學等很是精通。他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豐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比較有名的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等。
114、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時期,畢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115、火葯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系。因為火葯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唐朝末年,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技術有了更大的改進。後來火葯的製造方法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
116、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發明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
117、北宋時期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等礦藏,銅錢是當時的本位貨幣,鑄造量非常大,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
J. 中國文化有些什麼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 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質的例子吧! 一、茶文化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二、酒文化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中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酒又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布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
中國是酒的王國。酒,形態萬千,色澤紛呈;品種之多,產量之豐,皆堪稱世界之冠。中國又是酒人的樂土,地無分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少,族無分漢滿蒙回藏,飲酒之風,歷經數千年而不衰。中國更是酒文化的極盛地,飲酒的意義遠不止生理性消費,遠不止口腹之樂;在許多場合,它都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消費,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酒與詩,從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如此,中國眾多的名酒不單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美的啟示與力的鼓舞;每一種名酒的發展,都包容勞動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奮斗,英勇獻身,因此名酒精神與民族自豪息息相通,與大無畏氣概緊密相接。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酒魂!與歐洲標榜的「酒神」,甚稱伯仲。似乎可以認為,有了名酒,中國餐飲才得以升華為誇耀世界的飲食文化。
酒,作為世界客觀物質的存在,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像冰;它纏綿如夢縈,狠毒似惡魔,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無所不在,力大無窮,它可敬可泣,該殺該戮;它能叫人超脫曠達,才華橫溢,放盪無常;它能叫人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和煩惱到絕對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無忌,勇敢地沉淪到深淵的最底處,叫人丟掉面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神精神的象徵。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之神狄奧尼蘇斯為象徵,到古希臘悲劇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論高度,德國哲學家尼採的哲學使這種酒神精神得以升華,尼采認為,酒神精神喻示著情緒的發泄,是拋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因為,自由、藝術和美是三位一體的,因自由而藝術,因藝術而產生美。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中,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於是求者拿狗肉與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只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三、儒學文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由於清皇朝已被推翻,封建專制政治制度從名義上講也不再存在了。因此,除了一小部分當權者繼續企圖把儒學與社會政治制度聯系在一起外,更多的人則是把儒學作為傳統思想文化遺產,做學理方面的研究。這些人所關心的是,在西方文化沖擊下如何匯通儒學與西方文化,如何繼承和發揚儒學的優秀傳統,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問題。這時涌現出了一批關心儒學命運和前途的學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錢穆、馮友蘭、賀麟等,他們都在匯通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來解釋儒學,發展儒學,乃至建立起某種新的儒學體系。而他們的共同願望,也可以說都包含通過對儒學的現代闡釋,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使其在當代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民族主體意識的確立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賀麟在四十年代一篇題為《儒家思想的新開展》的文章中,提出了「建設新儒家」和「儒家思想新開展」的口號,並且認為:「一如印度文化的輸入,在歷史上曾展開了一個新儒家運動一樣,西洋文化的輸入,無疑亦將大大地促進儒家思想的新開展。西洋文化的輸入,給了儒家思想一個考驗,一個生死存亡的大考驗、大關頭。假如儒家思想能夠把握、吸收、融會、轉化西洋文化,以充實自身、發展自身,儒家思想則生存、復活而有新的發展。」(見《文化與人生》一書)這是說,傳統儒學只要善於把握、吸收、融會、轉化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是可以得到新發展的。事實上,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新儒學體系,大都具有這方面的特點。如馮友蘭的「新理學」體系,就是在吸收、融會近代新實在論理論和邏輯方法等基礎上對宋明程朱理學的發展。賀麟的「新心學」體系,則是在吸收、融會近代西方新黑格爾主義基礎上對宋明陸王心學的發展。至於熊十力,從《新唯識論》文言本、白話本,一直到《原儒》《乾坤衍》,他所構築的哲學體系,我認為應當稱之為「新易學」體系最為恰當。他在這個體系中,不僅匯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玄的思想、方法,而且也廣采博納近代西方新康德主義、柏格森主義等理論內容,對於以「易」為中心的儒學理論做出了積極的發展。
從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乃至五十年代初),是現代新儒學發展活躍、豐富、有理論深度和價值的時期。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在的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地加以研究和總結。現代儒學發展的理論深度和體系影響很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