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退休

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退休

發布時間: 2025-01-25 22:31:03

A. 大學擴招的利弊

大學擴招的利端:

(1)提高高中升學率,使更多學生圓了大學夢。以前,上大學等於拿到了鐵飯碗。大學急劇擴招,升學率持續上升,進入普通高校不是難事。

(2)提高國民素質,提升學歷,縮小與國外受教育水平差距。

(3)推遲初次就業時間,緩解就業壓力。當前階段,人口特別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學校,減少當前的就業人數,降低就業壓力。

(4)發展經濟,拉動內需。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低谷,大幅度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藉此拉動內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帶動經濟的增長。

(5)實現教育發展階段性飛躍。我國大規模擴招,提升教育發展階段,是使更多的適齡青年享受教育的一個措施。

大學擴招的弊端:

(1)擴招政策首先導致的問題是教育質量的下滑和基礎設施的不足。

(2)同時,師資力量的缺乏導致了學校教學質量的大幅下滑,以湖南為例,從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數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師數量僅僅增加了2.1倍。

(3)客觀上,擴招政策扭曲了大學畢業生的供求體系,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率和薪水的下降。

(1)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退休擴展閱讀:

大學擴招的背景: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積極肯定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規模的國企改制開始推行,經營不善的國企紛紛倒閉。

政府開始精簡人員,國企改制導致了國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樣大規模接受大學生,於是1996年,國家開始了雙向選擇,自由擇業的試點,到1998年大學生由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當年7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是自主擇業的。

同時,在1992年到1998年,由於國企改制,市場經濟改革等原因,國內出現了大規模的失業人群(國內稱之為下崗職工)。其中1997年全國下崗人員為2115萬人。

經濟方面,90年代前期,中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極高,朱鎔基開始對過熱的經濟進行降溫——也就是著名的軟著陸。通過1993年-1996年的軟著陸,使通貨膨脹率成功的從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時,經濟增速也大大放緩,國內需求疲軟。

B. 王西彬的科研的苦旅——記北京理工大學王西彬教授

對於王西彬教授自己來說,他的這條走得並不十分順暢的科研之路並非「苦旅」,這想法只是來自於其家人、朋友以及走在科研道路上而後迎難而退的人們。他自己在面對重重困難時只是微笑,然後執著前進。這精神一直伴隨他走到今天,並昭示著未來的成功。 王西彬教授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學先進加工技術研究室的前身為切削技術研究室,該研究室有著優良傳統,以於啟勛、王育民、仇啟源、楊廣勇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曾為我國軍用難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技術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但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老一批教師的相繼退休,以及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中年教師和青年研究生不願意留在高校從事金屬切削與加工工藝方面的研究而選擇到社會工作,研究室面臨人才斷層的窘境,當時的系領導和退休老教授普遍擔憂切削的大旗還能扛多久?此時剛剛從華中理工大學博士後出站來北京理工大學工作的王西彬受命擔任研究室主任,從此走向了一條重新創業的艱辛歷程。
王西彬首先走訪了多家軍工單位,通過調研了解到,企業在高新工程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過程中,金屬切削仍是重要手段,但普遍存在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等問題,制約了經濟效益的提高。針對此種現狀,結合研究室已有研究基礎,以及高速切削技術這一國內外先進製造領域的研究熱點,王西彬提出了軍用難加工材料的高速切削技術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並獲得了上級機關的資助。經過課題組5年的研究與攻關,突破了高效切削工藝和刀具系統等關鍵技術,並成功的在兵器、航天等多家軍工單位進行了工業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6年先後獲得了兵器科學技術一等獎和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在繼續保持軍用難加工材料加工技術國內領先地位的同時,王西彬又緊緊把握先進加工技術的發展前沿,在北京理工大學開創了綠色製造和微小型製造兩個新的學科方向。
綠色製造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之一,該領域的同類研究主要圍繞空調器、冰箱、汽車發動機、印刷線路板等典型民用機電產品展開,而在國防科技工業的研究和應用幾乎還是空白。受歷史條件和各種因素的限制,軍工生產較少考慮社會成本、生態成本和自然資源的耗費,不僅資源和能源耗費現象嚴重,而且其生產特有的高毒性有害氣體粉塵、高擴散液體污染源以及固體廢棄物對企業所在地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和企業內部勞動者的健康帶來嚴重影響。針對這一情況,王西彬率先提出在國防科技工業開展綠色製造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在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基金和裝備預研項目資助下,組織課題組圍繞連續型的火化工產品和離散型的機械類產品的綠色生產工藝所涉及的製造基礎技術進行了研究。經過課題組的努力,以上兩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武器裝備研製生產過程中環境友好性較差的現狀。
微細加工是極端製造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加工技術的另一個戰略增長點。國內外同類研究大多採用刻蝕、強場加工等特種工藝方法,加工系統復雜並且加工工藝難以掌握。王西彬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在型號產品的研發過程中,為了滿足新的功能要求,許多情況下需要對零件和結構進行微小型化設計,但相應的加工工藝和方法遠遠滯後。為此,王西彬提出在已有金屬切削的基礎上,通過專用切削刀具系統的設計與應用,實現金屬切削工藝的微小型化。經過「十五」的努力,所在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微小型車銑加工中心並獲得了國家專利,較好的滿足了微小型零件的加工需求。實踐表明,這一思路符合各軍工企業具體情況,是一項比較有推廣應用前景的微細加工方法。該研究成果受到了上級領導機關的高度重視,被列為國防科技工業「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 在搞好自身科研的同時,王西彬還擔任了所在系的科研副主任,積極組織全系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當時相當一部分教師主要從事教學工作,不願意或不知道如何從事科研工作,為此王西彬投入了大量精力組織大家申報各類科研項目,以及與企業聯合進行技術開發。在王西彬與全系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製造系的科研規模由「九五」期間的年平均100萬元,迅速達到了「十五」的年平均1000萬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談到從事科研工作的體會,王西彬教授深有感觸地說:「從事科學研究,只有從企業尤其是軍工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才能尋找到新的技術增長點;只有迎難而上,開拓創新,才能在學術和技術上有所突破;只有加強基礎成果的推廣轉化力度,所取得的技術成果才有用武之地。」
在王西彬教授的人生詞典里似乎沒有「退縮」二字,他說這條路是自己選的,在遇到困難時沒有其他想法,只想迎難而上。這就是王西彬,一個在執著間快樂閃光,將科研當作畢生事業的科研工作者。

C. 孟昭英是誰


孟昭英
孟昭英(1906.12.24—1995.2.25),出生於河北樂亭,電子學家、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清華大學現代應用物理系教授。
孟昭英1928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33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研究生;1936年獲博士學位;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捐資在清華設「清貧學生獎學金」。
孟昭英長期從事電磁波譜研究。
中文名:孟昭英
國籍:中國
出生地: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
出生日期:1906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1995年2月25日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燕京大學物理系
主要成就: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代表作品:《電磁振盪和電磁波》
人物生平
1906年12月24日,孟昭英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走馬浮村一戶農家。他3歲喪父,靠長兄幫助,得以完成學業。
1913年,孟昭英入走馬浮村初等小學。
1917年,孟昭英入樂亭縣立高等小學。
1919年,孟昭英入昌黎縣成美中學初中。
1923年,孟昭英入北京匯文中學高中。
1924年,孟昭英被保送入燕京大學。
1928年,孟昭英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孟昭英留在該校物理系當助教兼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
1931年,孟昭英以「氫氣與鉑、銅、鎳接觸時的電離」的論文獲碩士學位,並被提升為講師。
1933年,由燕京大學推薦,孟昭英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資助,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1936年,孟昭英獲加州理工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孟昭英回中國,在燕京大學任副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孟昭英隨清華大學南遷至長沙;7月,中國物理學會計劃在杭州召開學術年會,孟昭英從北平趕到天津等船南下。
1938年,孟昭英轉到昆明西南聯大。
1938—1943年,孟昭英在昆明清華無線電研究所任教授,同時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名譽教授。
1943—1946年,孟昭英第二次赴美。
1944年,孟昭英轉到麻省理工學院「輻射館」工作。
1947年初,孟昭英決定回中國。回中國後,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後兼任代理系主任。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電機系的電信組合並在清華大學,成立了新的無線電系。孟昭英任系主任。
1953年,孟昭英任電真空教研組主任。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7年,中國共產黨內開展整風運動時,孟昭英對工作提了些意見,被劃為右派分子,從一級教授降為三級教授,撤銷系主任職務及學部委員稱號,被監督勞動。
1962年,中國共產黨宣布摘掉孟昭英的右派帽子。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孟昭英全家受迫害
1977年,孟昭英被中國共產黨勒令退休。
1979年2月,中國共產黨對孟昭英宣布了改正錯劃右派的決定,並恢復一級教授職稱及學部委員稱號,他重新恢復工作。
1995年2月25日,孟昭英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孟昭英開拓了電磁波譜,研製出了當時振盪波長最短的微波電子管;進行了三極體射頻放大器線性調幅的研究;運用新型方式成功地精確量測了微波波導中的阻抗。另外,孟昭英還不斷進行微波波譜學、陰極電子學、激光單原子探測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孟昭英還進行了其它課題的研究。例如,他針對工作於脈沖狀態的大功率微波管要在極短的脈沖持續時間內給出很大電流密度的情況下,如何測定該電流密度隨時間而變的特性,以及在脈沖間歇時段的恢復特性的問題,他帶領數名研究生在多方面的定量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雙脈沖測量方法。
人才培養
孟昭英是單原子探測技術的博士生導師,招有博士生多名,其中學生馬萬雲在孟昭英指導下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自製濺射原子化共振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儀,為中國超高靈敏度分析和微區分析填補了空白。
1948年,北京解放後,他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輻射實驗室的成就及雷達的最新發展介紹到中國國內,在清華大學開設了無線電學、電波學等課程,引用美國《雷達叢書》初稿的內容作為教材。同時利用他從美國帶回的無線電器材建立電子學實驗室,先後為學生開設十幾個無線電、電子學實驗;清華大學建立了無線電學實驗室。
榮譽表彰
1928年,獲得斐陶斐(ΦTΦ)榮譽學會金鑰匙獎。
1936年,獲得「真空電子學專家」的稱號。
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孟昭英曾任清華大學清華學報編委會委員、清華大學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電子卷》編委、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真空學會名譽理事、中國電源學會名譽理事長、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名譽教授、科技導報主編、電子工業出版社學術委員會委員、科學出版社《電子學基礎知識》叢書副主編、《無線電愛好者叢書》編委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子報顧問、《電子學報》編委員顧問、Apple微機協會北京分會名譽會長、《電子與電腦》編輯部編委、光纖通信技術開發中心高級顧問、海華新技術開發中心技術顧問、興華經濟開發公司高級技術顧問、燕京大學校友會名譽理事、重慶環球輪船公司技術顧問、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成都)、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北京26中學(前匯文中學)校友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高教局確定與提升教授和副教授評審工作物理科主任。
人物評價
孟昭英不僅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執教半個多世紀,是中國電子學教育的開創人之一。他把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驗結合起來,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不計較個人名利,甘當人梯,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電子學人才和物理學人才。(九三學社評)
孟昭英秉性剛直、崇尚講真話。(《盛世中華脊樑風采科學家風采》評)

熱點內容
就讀美國西大學楊 發布:2025-05-01 11:29:34 瀏覽:216
觀看徐川老師大學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01 11:11:45 瀏覽:711
美國大學舞蹈系 發布:2025-05-01 10:55:36 瀏覽:181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地址 發布:2025-05-01 10:54:00 瀏覽:70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5-01 10:49:48 瀏覽:288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考研 發布:2025-05-01 10:49:01 瀏覽:988
下沙到大學城 發布:2025-05-01 10:40:47 瀏覽:972
努力的考上大學 發布:2025-05-01 10:37:06 瀏覽:885
大學生村官與中國夢 發布:2025-05-01 10:11:23 瀏覽:926
同濟大學土木教授徐偉 發布:2025-05-01 10:09:22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