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周教授自動化
⑴ 同濟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有一位周濟教授嗎
沒有,在同濟大學來環境源科學與工程學院官方網站公布的師資名單中,教授裡面沒有叫周濟的:
官方查詢地址:http://sese.tongji.e.cn/Default.aspx
⑵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導師哪個比較好呢(想選
我曾是一名同濟大學工業工程系研究生,自己算是對內部情況比較了解的。所以,作為過來人,我想在此為一些想報考或保送同濟工業工程的學弟學妹們提供一些選擇老師的意見,有問題的可以私信聯系我。
目前,內部的老師信息可以在官網上查到,老師人數很少,所以是個小系,想要在讀研期間跟著老師單純做橫向項目的學弟學妹,不建議考慮同濟工業工程,後面就可以不用看了。
同濟工業工程這邊,老師每天要做的就是逼著學生單純寫論文,寫論文,寫論文。如果你也不喜歡純粹為了論文而論文,不能吹牛謅論文,後面也不用看了。(PS:寫論文不代表做學術哈)
如果你還在繼續閱讀,那請你注意導師選擇了。好的導師會讓你的生活始終充滿希望,不然就是抑鬱的灰暗兩年半,甚至三年。每個導師的情況如下:
周炳海:
博導
碩士畢業要求:3篇EI與2篇英文論文(SCI)
博士畢業要求:至少3篇SCI吧,平均時長6年
客觀地講哈,他的學術能力不能算好(他自己研究生博士期間的論文水平代表了他的能力,自查),2010年後的論文大多是學生寫的,他要求研究生論文的第一作給他且特別喜歡投學報。請他審閱中文論文,他會簡單看引言和結論,然後狂罵,就是說不清哪裡不好,指不出修改問題;請他審閱英文論文,他就會揪著你的語法問題與字數看。舉個簡單例子,曾有位學妹做過一個問題模型用動態規劃求解,請他看一看(其實就是讓他看了直接投,走個流程,道理大家心知肚明哈),他掃了幾眼,就開始數落:「你都做了數學模型了,後面怎麼又有動態規劃模型!」雲雲之類的。學妹當時真是欲哭無淚,為什麼呢?學過運籌學的小朋友都知道,這個沒有問題。當著實驗室所有人的面被罵了半個小時後,學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去上課了。由於缺乏自信,學妹就骨氣勇氣問專業課程的老師她做的有沒有問題,結果,專業課老師來了句:「你導師都不懂這些的,你不要聽他的。」學妹才瞬間恍然大悟,合著一大早上她是被當作演出道具襯托導師的權威性。所以,周老師是很注重學生的獨立性的,喜歡通過爆炸式的言語刺激學生,不會給學生的研究給出實質性意見,如果你需要導師認真指導完成你的論文(建模到論文修改),請轉看別的老師。
不過,周老師對待學術態度是很認真的。他常說:「不好好寫論文就給你延畢!」他也是心力交瘁,每天念叨說:「我就是你的爸爸媽媽啊!誰會每天催著你寫論文呢!」。為了趕論文,周炳海教授最讓人鼓掌的語錄是:「數學模型可以不要!實驗可以造假!論文里的那些東西誰會去驗證啊!」他對於論文的執著精神到達這一境界,作為學生的我實在是難以望其項背。我做一輩子也不敢如此心胸坦盪地造假。
除這一點,他情商很高,為人處世極其周到。保送面試,見他時,他像親爹一樣,噓寒問暖,還同行去食堂吃飯。等入學後,他就說:「我是老師啊,怎麼能跟你們吃飯呢?」我瞬間覺得,這周老師真是不一般的大學教授,威望定是極好的,不輕易和人吃飯呢!後來,聽說他又定了個規矩,拿國獎的學生必須要請他吃飯呢,這讓身為學生的我們感到異常「受寵若驚」哩!
另外,他很大方,會每個月發放「酬金」。但是,請你記住,絕對不要用這個「酬金」,因為周老師很清廉,要求學生必須把這個從國家自然基金套出的「酬金」轉入他的賬戶。因此,要想成為他的學生,一定要乖乖地把錢給他,不然小心不給你畢業。
所以,如果你是乖乖的孩子、心理素質異於常人、會拍馬屁、能夠自己獨立做學術且不需要老師任何指導,歡迎報考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有幾套房子的周炳海教授!
陸志強:
博導
碩士畢業要求:至少一篇EI
博士畢業要求:至少一篇SCI
陸老師很儒雅,健談,學術能力比之前提到的所謂周姓教授學術能力強很多了。比如,拿一個抽象出的數學模型向他請教求解,他可以幫你分析出這個問題本質屬於什麼問題,將問題歸類找出解決辦法,對於學生的學術研究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在學術上和陸老師討論會獲益匪淺。
陸老師和學生關系很好,喜歡和學生打成一片,不會隨便對學生撒氣(和之前的某位老師相比,素質是超級高)。他會和學生一起去食堂吃飯,一起打羽毛球。所以,陸老師是研究生的良師益友。
但是,有一個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陸老師目前從事行政工作,幫學生看一篇論文可能時間會拖得有一點長;他喜歡到了實驗室喜歡和學生聊天,所以偶爾有點小吵。
他的心態可能有點靠近養老狀態,注重生活質量,不會死命地逼迫學生寫論文,只要學生達到學院要求就可以,但他會幫學生把握論文質量(不亂投學報,不會像周姓教授那樣拿學生當實驗)。在這里讀研究生內心不會像在第一位周姓老師那裡那麼壓抑與憋屈。所以,如果想接觸一下學術、需要好的導師引導,又不想為了一個本子被導師各種為難的,選擇這位陸老師可能會有點開心的。
余建波:
博導(有橫向項目提供)
這位老師的缺點,就是嘴巴特別的毒,對學生的論文催得比較緊。他罵人也蠻厲害的,不過不會很過分,對女生還是很注意的(不會像第一位周姓老師罵哭女學生)。因為才升上博導不久,他還很需要論文往上走,所以在論文上要求會有點高(不喜歡論文的同學可以忽略他了)。
但是吧,他的學術能力是真的很不錯。我曾經上過他的課,被他說的話給氣炸了,但是他對學生的細致指導讓我很是欽佩。舉個例子,你在用matlab編程過程中不會的(前提你已經很努力了),他是這方面的大神,會教你解決你遇到的問題,這種指導方式讓其他實驗室的都很羨慕的(其他實驗室的老師沒有可以做到這個地步的);還有,大夏天實驗室沒有空調,他可以自己一個坐在實驗室冒著汗敲論文。他對於學術是真的很認真,學生的英文論文他會親自改個好幾遍,他實驗室有位研究生姑娘寫的一篇英文論文,在他的指導下,反復改了一兩個月,最終呈現的論文質量都比較好。
所以,如果報余老師,需要兼顧項目與論文,相比較其他研究生來說,可能學術壓力比較大一點,但是對於想做好學術研究,也想接觸項目的同學,這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周健:
放眼整個同濟工業工程,這位老師估計是最瀟灑的。因為,這位周老師教授每年招生不多(周炳海大所長會按照心情考慮是否給這位老師好的生源,同學們可能在暑期夏令營上不容易見到這位溫和的老師)。這位老師學術能力不強,喜歡接觸公司的項目(不是很大的項目),在這里了渡過研究生生涯是比較舒服的。所以,周健老師這里,學生有一定自己的時間學習,但是論文上可能會自己辛苦一點。
周健老師脾氣溫和,和學生相處融洽。比如,節日會邀請學生吃飯(他家裡或者去餐館)。跟他相處會很讓你開心。唯一讓學生有點為難的只有論文,只要學生滿足學院要求就OK了(他也不想為難學生的)。
好具體的信息可以聯系裡面的學生學姐,需要的可以聯系我
韓笑樂:
年輕的一位老師(每年分配一個學生),為人是超級nice的。資歷不深,需要奮斗發論文升職,但是這位老師不會向學生變態施壓,在這方面和陸老師很相似。
⑶ 同濟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甘其食的創始人——童啟華。
2009年,甘其食彷彿是一夜爆紅,杭州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能找出一家甘其食包子店。而這家連鎖店的掌門人童啟華,顯然比甘其食更具傳奇色彩。他是典型的理工科高才生,同濟大學1995級,畢業於自動化控制專業,從不懂餐飲到做出極致的包子,童啟華花了四年時間。在長三角颳起「甘其食」風暴後,他還把包子店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旁邊。
李國豪先生值得我們每個同濟人引以為傲。
謝謝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⑷ 同濟大學自動化考研
給你2017年的復試線,
可見,除了軟體工程是315分,自動化其他專業的復試線都是320分。
在嘉定校區的。
⑸ 同濟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在交通學院學習的幾年間,感受到了很多老師的風采,只好先說說我院的一些老師的課程了。首先是智能交通的楊曉光教授。楊曉光教授,「於我國恢復高考的1978年9月考入同濟大學道路與橋梁工程系,1982年7月本科畢業並留校任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研究室助教,後在職攻讀同濟大學交通工程方向碩士與博士學位,並於1994年應國家教育部選考派遣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資助、留學日本京都大學交通工學科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9月學成回國繼續任教」。
前面是他的簡歷,那麼就說說具體的感受,聽了楊曉光教授的課,會讓人對整個智能交通系統有一個很清晰明了的把握,讓人對整個科學問題怎麼思考、提煉和解決有更深的理解,總之,楊老師的課會讓你站在宏觀的高度來理解問題,不會局限於細枝末節。
⑹ 周蘇的個人簡歷
1979.09 - 1986.07: 武漢科技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工學學士學位,自動控制理論及應用工學碩士學位
1986.07 - 1988.10: 成都無縫鋼管公司工程師
1988.10 - 1993.08:公派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 以「summa cum laude」的成績獲德國Bremen大學自動化專業工學博士學位
1993.12 - 1999.11:青島大學自動化系講師(93年),教授(95年)。主講自動控制理論及應用,系統辨識及模擬,神經網路及應用。山東省中青年學術學科骨幹帶頭人, 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 行政職務任山東省應用數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青島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
1994.02 - 1996.05:德國馬格德堡(Magdeburg)大學自動化系交流學者,參與德國研究會(DFG)機器人系統的建模、控制及模擬
1997.12 - 1998.05: 國家公派高訪赴德國不來梅大學自動化系交流,參與德國研究會(DFG)項目模糊控制在化工過程中的應用
1998.11 - 1999.11: 應聘德國馬格德堡(Magdeburg)大學自動化系客座教授,參與德國研究會(DFG)項目智能材料結構系統的建模、控制及模擬
1999.11 - 2001.04: 任職德國馬格德堡(Magdeburg)大學系統過程技術系C1教位, 主講燃料電池系統建模、控制及模擬, Matlab/Simulink軟體包在工程計算中的應用,優化演算法及實現。負責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系統的建模、控制及模擬
2001.04 - 2004.04: 德國戴-克汽車集團公司,任高級工程師。參與以氫,天然氣及甲醇為燃料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MFC)發動機的開發研製工作。負責燃料電池(PMFC)系統的建模、控制及模擬
2004.4 - 2006.09: 德國韋巴斯托(Webasto)集團公司,任高級工程師。 參與以天然氣, 柴油為燃料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發電機的開發研製工作。負責燃料電池(SOFC)系統的建模、控制及模擬
2006.09 - 至今: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博導教授,清潔能源汽車工程中心燃料電池能源系統研究室主任,德國CIM燃料電池系統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議專家
周蘇:德國工學博士,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CIM燃料電池系統專家,從事車用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建模、模擬、控制和集成的教學和研發工作
初見周蘇教授,就感受到他身上那種中國知識分子的溫柔敦厚與外國紳士的彬彬有禮相融合的風度;言談間,周蘇教授就中國高校汽車海歸專家的生活、工作的「生態環境」以及汽車人才的培養機制進行了獨具個性、充滿智慧的闡釋,使人不禁感慨教授多年國外生活所展現的開闊的視野、嚴謹的思想和一顆時刻憂懷祖國的赤誠之心。
一、對於汽車高新技術而言,純正的學術領域來自高校
記者:周教授,您在國外工作了那麼久,為什麼選擇回國任教呢?
周蘇:我是去年九月到同濟任教的。其實93年我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即應聘回國到青島大學工作,95年34歲時做了教授。98年,我應聘到德國馬格德堡大學做客座教授,99年開始從事燃料電池系統的建模、模擬和控制的研究及教學工作,感覺這個領域大有可為之處。2001年起,作為高級工程師,先在德國戴-克汽車集團從事車用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產品研發工作,後在德國韋巴斯托公司從事車用燃料電池輔助電源的產品研發工作。
說到我來同濟工作,是和萬鋼校長有很大的關系。03、04和05年,我和萬先生分別在德國斯圖加特、波鴻和伯林有過三次交談。其間,我也兩次訪問過同濟汽車學院及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對這里的工作有些了解。萬先生對發展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和對中國大學教育有許多獨到之見和不凡的實踐。我選擇到同濟工作,一方面是中國需要燃料電池汽車方面的專業人員,另一方面自己在德國的大學和公司都工作過,回國在一個產學研結合緊密的環境里可以更好發揮作用。德國的生活、工作環境雖好,但是,骨子裡的東西,諸如文化的認同感、生活習俗、歸宿感等等,讓你想回來,我畢竟是中國人。同濟的國際交流廣泛,尤其是與德國的交流,同濟是許多留德學人回國首選之處;同濟汽車學院雖然比較新,但是這幾年發展非常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萬先生任汽車學院院長時引入了新的產學研的機制,利於承擔一些大型項目;同濟汽車學院的教授不少都有在國外大公司工作的經歷,這在中國大學里是不多見的,我認同這樣的(工科)教授的模式。
記者:現在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很迅速,很多海歸留學專家回歸以後選擇了在公司、企業工作,您為什麼選擇高校呢?
周蘇:其實我有在公司工作的經歷,國內在成都無縫鋼管公司和廈門宏泰公司,國外在戴-克和韋巴斯托,加起來有11年之久。這次回國決定在高校工作,應該會是人生比較長一段的定位吧。
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燃料電池系統。我們知道,高新技術就中國目前的情況來說,這種大型、長遠的項目投資一般由國家來承擔。國內企業很難、也很少去做這種高新技術的投資,注重比較多的是現實效益。決定在高校工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教育事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來推動。教育改革經過了這么多年,我個人認為,在機制方面還是沒有什麼根本的改變,相對滯後於國家總的改革步伐。中國現在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專志於教育、學術和科研的人,不宜鼓勵「學而優則仕」,讓更多願意做學問的人能心平氣和地去「關注天空」。
二、汽車專家在國內外高校生態環境的差異
記者:周教授國內國外可算幾進幾出了,您認為在國內外的高校在生態環境、用人機制方面有什麼差別?
周蘇: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德國高校的理念是「服務」,而國內則更側重於「管理」,這里的對象包括了教師和學生。德國高校給學生提供的環境是比較寬松的,課程也更多樣化,像工科專業,學校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人文素質。德國現代高校歷史畢竟比較長,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對社會、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貢獻也是很顯著的。中國的大學有部級、廳級之分,是一個准行政部門,在一個時期是合理的;但是,經過30年的社會改革,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等生態環境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中國高校如何「與時俱進、更好地貢獻社會、開社會進步之先」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至於在用人機制方面,國內外差異就更明顯了。在國外,像德國、美國,每個教授負責一個學科方向,對有關的教學、科研、人事、資源等各方面負責,實際上就是BOSS了。學校給每個教授配有秘書、助手、實驗員(或工程師),他(她)的學科方向如何發展、發展到多大是這個教授的事。而中國的很多教授在功能上更像講師。德國和中國大學的職稱制度有很大差別。學校依據學科方向設教席(德語稱Lehrstuhl),一個教席一個教授,是固定的,除了學校配備的人員以外,其他工作人員最長只能任職五年,之後必須另謀出路;而在我們中國每年會評出許多教授來,一所高校同一專業里有很多教授,而且這些教授之間可能還有嫡傳關系。我認為這樣的職稱制度是不利於人才交流、學術交融和學科發展的。在這一點上,同濟是比較好的,汽車學院是比較新的學院,大家都是天南海北地來到這里,不容易形成那種世襲的教授制度。
記者: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了,在國家方面,包括政府、高校、企業都非常希望可以引進一些海外專家學者,就引進、用好汽車專家這一點上,您有什麼樣的建議?
周蘇:客觀的說,我們在引進一個人的時候,首先不要希望他(她)是一個全才,要量才適用。事實上,就汽車專業來說,不管是大公司還是高校裡面,分工都是非常細,專業性也非常強,所以對海外人才的期望不要太大,不要太苛求。他們雖然在視野上比較開闊、平台也相對高一點,但是也要正視他們專業技術和能力的局限。另外一點就是對引進人員的評價問題。我進進出出很多次了,也對我們的人事部門提過一些建議。一個在德國或美國大公司或學校工作很長時間的人,回國前三至五年的個人稅單(工資單)應該包含比較全面的評價信息,主要是和當地相應行業、相應學歷的平均工資水平比較。因為國內外的職稱、標准都有不同,那麼相對公正、公平、客觀的評價標准就是他憑自己的能力(水平)所獲得的報酬,用這樣的參照標准來考量一個人的價值和能力也是市場經濟的一大特點。
三、一起工作,「海歸」、「本土」不分派
記者:很多人喜歡把您這樣的具有海外留學、工作背景又回國來工作的人稱為海歸派,特別在現在汽車行業中,大量海歸專家加入進來,外界有一些盛傳講「海歸派」與「本土派」的分立和矛盾,對此您有什麼體會和想法?
⑺ 自動化專業有名的教授都有誰呢
好多啊
比如清華的李衍達,吳澄,張奇偉
西安交大的鄭南寧,管曉宏,
你問的是哪個學校,或者具體哪個方面呢
⑻ 同濟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怎麼樣
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下設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機械設計與理論研究所、現代製造技術研究所、製冷與熱工程研究所、暖通空調與燃氣研究所、熱能與環境工程研究所、工業工程研究所等七個研究所以及工業工程教研室、工程圖學教研室、機械基礎實驗中心等三個直屬單位。有6個大型專業實驗室和建設部同濟大學環衛機械研究所、建設部同濟大學中法煤氣培訓中心、上海建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中文名
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成立時間
1985年
教師人數
180多名
博士後人數
14名
機械工程學院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教授31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7名)、副教授54名。大部分中青年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學院還聘請了多名國內外知名教授、學者專家為兼職、顧問和榮譽教授。目前學院有本科生2000餘名、碩士研究生500名、博士研究生90名、博士後14名。
機械工程學院設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熱能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等五個博士點和相關的8個碩士點。已形成機、電、液和信息技術一體化發展的以及面向能源利用和新能源開發的學科特色,培養了一大批機械設計製造、熱能及暖通製冷技術的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高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