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哲教授同濟大學
1. 蔣忠良的同濟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有機化學碩士,
198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1989年12月進入同濟大學化學系至今;
1996年評為副教授。 參與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反差增強材料的合成研究;
參與電子工業部科技項目---新型光敏材料的合成研究;
參與國家「九五」高校教材---《普通化學》中有機部分的編撰工作;
參與數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科研工作。
主要論文:《常壓下由對甲酚催化氫化制備4—甲基環己酮》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3年3期
《金絲桃甙的合成研究》葯學學報-1994年11期
《Shapiro1,2—酮基移位反應的研究》有機化學-1994年5期
《左舒必利的合成》中國醫葯工業雜志-1996年11期
《新型感光交聯劑的合成及其感光性研究》科學通報-1996年21期
《3-喹啉羧酸乙酯衍生物合成的新方法》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1期
《一種含硅的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4期 1980.10-2007.10解放軍某部服役,歷任戰士、學員、排長、連長、股長、營長、參謀長、團長等職
2007.10至今 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2.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領導簡介
黨總支書記:毛惠彬
副院長:李占才
副院長:張勁
常務副院長:丁曉強
領導簡介:
毛惠彬,男,1961年生。博士,副教授。現任中共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總支委員會書記。開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等碩士研究生課程。主要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
3.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學院領導
萬書元,男,湖北仙桃人。1981年1月畢業於荊州師范學院(今長江大學)中文系,1988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戲劇專業,獲碩士學位;2000年2月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獲博士學位。1981年1月至1985年9月分別在荊州教育學院和沙市商業局從事職業教育工作。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別在東南大學社科系和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工作。2007年7月調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至今。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第一屆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指導委員會委員,並任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育研究會常務委員,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訪問學者,貴州民族學院客座教授,西南大學兼職教授。
朱崇志,男,山東臨沂人,1974年生。2000年至2003年師從華東師范大學趙山林教授攻讀戲劇史與戲劇學,博士論文獲華東師大「優秀畢業論文」獎。現為同濟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化、戲劇影視文學與理論的教學研究工作。 張永勝(筆名:張生)。男。1969年9月生。河南焦作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曾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現主要從事文藝美學,文化理論及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業余進行小說寫作。研究生招生專業及方向具體如下:1,碩士:文藝學專業2,博士:文藝美學專業 外國哲學博士點生源情況良好,每年招收10餘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國哲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順利畢業,劉在泉同學成為同濟百年歷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畢業生。2011年開始招收中國哲學博士。
2007年起,先後有外國哲學、美學、文藝學、戲劇戲曲學、中國哲學、宗教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新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學生質量普遍較好。2007年起,哲學、漢語言文學、戲劇影視文學等本科專業先後有學生畢業,學生質量普遍較好,就業狀況良好。 2007年成立歐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關歐洲(德、法)哲學、歐洲宗教、歐洲詩學與文學、當代歐盟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濟文科研究的品牌。研究院成立以來,已在學界贏得很好的聲譽。2009年成立魯迅研究中心,與北京、上海等地魯迅博物館、魯迅紀念館開展合作,已成為國內魯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學院成立以來,共出版專著(譯著)100多部,發表論文近千篇,有許多成果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如由孫周興教授、高宣揚教授主編的《同濟·歐洲文化叢書》已出近50種,成為國內有重要影響的學術系列圖書。2012年開始,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啟動《同濟·中國思想與文化叢書》。
學院教師承擔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近二十項。 以「當代性」、「國際性」、「通識性」和「創造性」為基本辦學理念,以文、史、哲三大傳統學科為基礎,輔以創意文化、文化產業等新興學科,構建和提升具有同濟大學特色的現代人文學科體系和培養模式,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我校人文學科總體布局。
以學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為契機和抓手,構建和實施「歐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爭取成為國家級哲學人文科學研究基礎,參與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設,實施該平台計劃中的城市文學與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設,提升學科的綜合發展實力。
在十二五期間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並爭取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設置。在現有學術優勢基礎上,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形成3-4個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重點學科(外國哲學、中國哲學、美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產業管理學),大力提升我院辦學層次和學術競爭力。
4. 同濟大學橋梁系的哪些導師比較好
項海帆 教授
1935年生,橋梁抗風與大跨度橋梁方向學科帶頭人,國際知名橋梁工程版專家。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權、博士生導師、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顧問院長、上海同濟規劃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橋梁設計分院名譽院長等。
5.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生導師簡介
謝維達,男,194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2月畢業於上海鐵道學院機車電傳動專業,獲工學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機車車輛的計算機控制、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
歷任:同濟大學電氣工程系副系主任,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院長助理,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曾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鐵道部技鑒字[1996]第043號 獲獎證書號: 97147-7);
上海市育才獎 , 1999年
鐵道部 「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8年
主持和參加的主要科研項目:
1.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技術國產化與創新研究專項子項目-「車輛測速定位技術研究」,2002~2003年 ;
2.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電動汽車專題子項目-「網路、匯流排、通信協議的前期研究」,2001~2002年 ;
3.電力機車微機控制檢測系統 1996年鐵道部科技司鑒定 ,1997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鐵道部技鑒字[1996]第043號
4.高速試驗列車控制診斷信息通信網路規范 (規范起草人) 鐵道部科技司,鐵道部京滬高速鐵路預可行性研究辦公室 1996年4月
3.高速試驗列車控制診斷系統研究 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No.95-411-01-04), 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項目(NO.95J09)
4.高速列車車廂通信網路的預研究 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項目 (No.95J08)
5.200km/h電動車組(先鋒號)控制系統,包括:輔助系統控制單元ACU的研製和車門及軸溫控制單元XDU的研製 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No 97-417-02-07) ,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項目
6.列車控制網路TCN標準的研究 2000年鐵道部科技發展基金
7.CAN匯流排在機車(動車)上的應用研究 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
8.上海地鐵車輛SIBAS16和SIBAS32系統分析 上海地鐵運營公司
著作:微型計算機原理與系統 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 2003.2
發表的主要論文:
高速列車控制系統的數據通信 鐵道學報 1997 11
內燃交流傳動機車控制系統方案探討 上海鐵道大學學報 1999 10
對我國列車微機控制系統發展的一些思考 上海鐵道大學學報 1999 10
冗餘技術在高速列車通信網中的應用 交通與計算機 1998 第6期
列車司機台顯示器的人機界面設計與實現 交通與計算機
1999第5期第17卷
CAN匯流排在列車微機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機車電傳動 1999 第2期
200KM/H電動車組車載診斷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方案
上海鐵道大學學報 1999 10
智能型列車匯流排ARCNET通信網卡的研究, 機車電傳動1997 第6期
絞線式列車匯流排網路節點原型的設計研究,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01
第4卷 第3期
城市地鐵與輕軌列車的微機控制系統 電力機車技術 2001
第24卷 第3期
ARCNET通信網重復器的設計 工業控制計算機,2001第8期
絞線式列車匯流排原型節點的設計 工業控制計算機,2001第8期
非同步電動機泵控軟起動器的軟停控制 電力電子技術,2001.6
現場匯流排與列車控制網路 工業控制計算機,2002.1
應用模糊演算法實現列車防滑行的檢測與控制 交通與計算機,2002.2www
吳萌嶺,1959年11月出生於雲南大理;82年2月進校接受本科教育,已取得的最高學位為碩士,目前正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7月評為副教授,2002年6月評為教授。
常年從事機車車輛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軌道車輛制動與安全技術。幾年來先後培養了多名碩士研究生,並多次承擔了《車輛制動》等4門本科生課程和《制動新技術》等3門研究生課程的教學。1997年10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二獲獎人);1998年4月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獲獎人)。
多年來,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十幾項國家、鐵道部和上海市的科研攻關項目。其中由本人主持完成的國家95科研攻關項目「200km/h電動車組制動系統研製」,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了微機控制直通電空制動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我國高速列車的研製和城市軌道交通國產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工作中,先後合作編寫了《城市軌道車輛結構與設計》等兩部著作和《微機控制直通電空制動系統研究與試驗》等共十幾篇論文。
1998年曾被推薦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6.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
同濟大學老教授名單:孫鈞、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銓、盧耀如。
1、孫鈞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獲土木工程工學士學位。1954~56年間隨前蘇聯專家И.Д.斯尼特柯修畢副博士課程並寫作學位論文。現任同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務委員、名譽系主任,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 1991年選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蘇蘇州人,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國際海洋聯合會(SCOR)副主席,中國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中國海洋湖泊學會副理事長。
3、薛永祺
薛永祺,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1937年1月11日生於江蘇張家港。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雙聘院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陶文銓
工程熱物理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現任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1939年3月生於浙江紹興。196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動力機械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盧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華大學地質系,1952年院校調整入北京地質學院,後曾隨外國專家學習,1953年提前畢業。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質學家。現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教授。
(6)梁哲教授同濟大學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5月,擁有專任教師2803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1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含雙聘),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6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6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2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62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7. 同濟大學環境工程那個教授最厲害
這個得看各個方向的了吧,我當時選導師也糾結了很久,有的偏科研,有的偏工程,你應該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網上查下教授的資料,看看他們最新的研究方向,應該選擇自己的興趣所在
8. 有誰了解同濟大學的王哲教授的啊
他是同濟 整車 博導 貌似在政府里也有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