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教授副教授
❶ 講師是高校裡面的中級職稱,代表一個大學老師的資歷和待遇等級,比講師低的是助教,比講師高的
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當中,真正達到這一標準的人,估計比例不到5%。而華南理工夏老師是某理工大學的青年教師,他現在的月收入就是3000元左右。而高校的授課
❷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的學院領導
葉浩生,男,江蘇徐州人,1980年至1984年為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1984年至1987年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1988年至1991年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在著名心理學家高覺敷先生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曾多次出國學習。1995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國北依阿華大學心理學系訪問學者、2001年6月至12月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心理學系理論心理學研究中心從事高級訪問研究。2006年6月至9月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擔任高級研究員。1997年晉升教授,1998年擔任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至如今已經指導了30餘名心理學博士研究生。2000年起擔任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心理學學科帶頭人。2003年起擔任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2006年,主持的《心理學史》獲批國家精品課程。2009年晉升高校二級教授。2010年調入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工作。現任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師范學院)院長,心理與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心理學權威期刊《心理學報》副主編,《心理學探新》副主編,國際理論心理學協會中國執委。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心理學和當代心理學新進展。理論心理學方面的代表作是《後經驗主義時代的理論心理學》(心理學報2007年第一期)。提出心理學理論的社會建構屬性。理論不是經驗數據的概括和歸納,而是一種社會建構。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理論的評價標准不再是與經驗事實的一致性。因為經驗事實由於受到理論的污染,並非是一種客觀的標准。在後經驗主義條件下,理論的評價標准可建立在概念和邏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修辭與敘事以及實踐和應用的水平上。在當代心理學進展研究方面,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行為主義的斷代研究,社會建構論、進化心理學、具身認知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主編的《心理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心理學通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西方心理學理論與流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入選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其中,《心理學通史》2007年成為國家精品教材。全國絕大多數高校心理學系開設《心理學史》課程使用的都是其主編或獨立撰寫的教材。已經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教育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社會科學》和《國外社會科學》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教材20餘部。
劉暉,男,中共黨員。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現任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高教研究所所長。兼任廣東省比較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高教學會教育管理研究會理事、中國高教學會院校研究會理事、廣東省高教學會理事、廣州市全腦研究會副會長。曾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和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學術培養對象和廣東省宣傳教育系統「十百千工程」學術培養對象。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是:高等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政策、地方大學治理)和教育基本理論(教育現代化、基礎教育政策)。
為本科生系統講授《教育學》、《教學論》、《社會學》、《藝術教育導論》等課程,為研究生系統講授《教育政策學》、《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學》、《比較教育學》、《學校資源分配與管理》、《教育科研方法》等課程。
馮冬雯,女,廣東東莞人,1964年12月生,中共黨員。現任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課程專業委員會理事,廣東教育學會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
曹衛真,男,中共黨員,碩士學位,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技術專業分委會委員,第二屆廣東省思想宣傳戰線優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養對象,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信息技術學科指導組成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育、數字化學習環境與資源。在《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課題、廣東省教育技術「151工程」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五」、「十一五」規劃課題等科研與教學研究項目多項。科研與教學成果分別獲教育部和新聞總署頒發的第四屆全國優秀教育音像製品三等獎、廣州市高等學校第五屆市級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等。
陳宇紅,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1995年畢業於華南師范大學,獲教育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畢業後長期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曾獲「廣東省優秀輔導員標兵」、「廣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現負責學院學生工作。
❸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167人,其中專任教師141人,其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56人,講師66人,另有外籍教師8人。教師大多畢業於國內外的著名大學如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奧克蘭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廈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80%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學院目前有在讀研究生300人(含教育碩士)、本科生1600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1500人。
學院還聘請了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英語和日語外籍教師8人;外聘美國加州大學、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京國際關系學院、華南師范大學、《中國翻譯》等國內外高校與學術刊物的客座教授8人。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學院堅持走內培、外培與引進結合的路子,堅持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重視跨學科人才的引進,圍繞「語言學」、「外國文學」、「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跨文化交際」、「語料庫語言學」等學科領域建構師資隊伍,組建了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與翻譯、認知語言學、外國文學等多個學術研究團隊,建立了外語教育研究中心、認知語言學研究所、中西比較文化研究所、跨文化教育與對話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學院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充滿朝氣、素質較高、結構合理,能夠滿足學院研究生、本科生教學與外語研究需要的師資隊伍。
師資培養方面,學院每年都依託學校的教師進修與培養計劃選送多名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進修學習或攻讀學位。2003年至今,學院已安排全院80﹪以上的英語教師輪流到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高校短期進修一次,日語系多數教師也具有赴日本佛岡大學等高校進行訪學、進修的經歷。學院將繼續爭取學校的支持,按照學院學科發展與學術梯隊建設的需要每年選派數名科研基礎好、學術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師到國外高校進行研究工作或研修。
❹ 大學教師一般月薪多少
大學教師講一節課需要多少錢?
大慶廣播電視大學
內容提要: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沒有公布大學教育成本。社會上很多人認為辦學成本不高。本文的意圖是通過剖析大學教師講一節課需要多少錢來說明教育成本的高低。同時希望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教育發展計劃、規劃時,充分考慮政府在正承受能力。也充分考慮城鄉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關鍵詞:大學教師 課時 人力成本
2004年9月10日[沈路濤 呂諾][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臭老九」到「香餑餑」 見證教師變化》:2003年,全國高校和中小學教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達到23307元和13293元.如今,在許多地方,一名中小學高級教師月薪達三四千元。至於大學教師,月收入過萬元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了。教師隊伍不穩定現象得到扭轉。據了解,近年來報考師范院校的生源比例回升,質量顯著提高,許多已經離開學校的教師開始要求歸隊,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回國任教的人數不斷增加。
高等學校教師教學工作量以課時計。高、中、初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分別為每周6、5、4學時。按每學期授課時數18周計算,高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108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216學時;中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90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80學時;初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72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44學時。系、部業務領導、行管處級領導和校級領導雙肩挑者,教學工作量分別為普通教師的1/2,1/3,1/4。行政處室科級及一般幹部教學工作量為普通教師的1/2。
2003年,全國高校教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達到23307元。中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90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80學時。我們不妨用這兩個數據說話。
如果假定大學教師年薪23307元(實際上教師工資是高於教職工工資的),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80學時,那麼,平均每學時的教師成本為:
23307元÷180學時=129.48元
假定平均每班學生50人,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學時的教師成本為:
129.48元÷50人=2.59元
按照以上標准,如果學生平均每天上課8課時,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天的教師成本為:
2.59元×8=20.72元
假如學生每年在校400天,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年的教師成本為:
20.72元×400=8286.93元
即使按照學校硬體建設和非教學人員成本由政府買單的話,只讓學生承擔教師成本的話,生均學費8286.93元。
如果大學教師月收入過萬元,年收入超過10萬元,而年教學時數仍然為180學時的話,那麼,平均每課時的教師成本為:
100000元÷180學時=555.55元
學生聽課,按成本付費,很少有能聽得起的。
民辦高校之所以能盈利,很大的原因在於民辦高校不「養」教職工。教師全部聘任制。學校只支付講課費,按平均每課時50元支付的話,成本只是公辦高校的三分之一左右。
50元÷129.48元(另外沒再給講課費)=38.6%
如果公辦高校在工資之外再支付講課費的話,那麼,民辦高校的人力成本只是公辦高校的四分之一左右。
50元÷(129.48元+50元)=50元÷179.48元=27.86%
通常情況下,民辦高校只聘任公辦高校的優秀教師,卻按平均師資水平支付講課費,相當於從政府撥給公辦高校的教育經費中揩油。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暗渡陳倉了。民辦教育的舉辦者認為自己有能力,對公辦高校的人事管理不無嘲諷之意。
有教師把公辦高校的工資形象的比喻為「火鍋」,把基本工資比喻為「鍋底」,把講課費比喻為「鍋料」。公辦高校不敢動教職工的「鍋底」,只好用「鍋料」調劑教師待遇。久而久之,教職工不拿「鍋底」當回事了。在爭「鍋料」上動腦筋了。
公辦高校的教師們對公辦高校有不滿情緒,對民辦高校卻「感恩戴德」,本末倒置啊。公辦高校的骨幹教師拿著工資「下海」、「跳槽」、「走穴」,公辦高校管理這些教師好象底氣不足。荒唐啊。公辦高校可以考慮對在校外監制的人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也可以勸其把工資關系開到人才交流中心,公辦高校用高於民辦高校的講課費標准聘教授。並可以用新辦法管理新進入學校的人員。
如果民辦高校按公辦高校的教育成本收費的話,那麼,民辦高校的收益率高於國民經濟任何部門,因此,應當對民辦高校學費標准進行必要的干預,防止暴利發生,更防止拉動公辦高校學費上漲。
如果公辦高校對教師全部實行聘任課時工資制,那麼,用目前的教育經費可以把教育蛋糕做得更大。
通透教育成本的窗戶紙,有利於政府下決心進一步改革高等學校的用人機制。進一步搞活高等學校的工資分配製度。也有利於進一步改革高等學校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減輕政府的負擔,進一步減輕學生家長的負擔。
大學教師高收入者有多少
高校教師對稅務部門的這個界定頗多微詞,他們認為:高收入人群中,其他十類是高收入者。而高校教師中高收入者只佔一定比例,少數較有權威的教授憑借講座、培訓、擔任名譽教授等獲得較高收入,的確可進入「富人榜」,但大多數高校教師並不如此,稅務部門不應「一桿掃落一船人」。
北京高校名師深圳講課,一天收入5000元以上
據調查,深圳和廣州大批的企業迫切希望得到著名高校專家的知識資源,北京高校著名教師來廣州和深圳講課有廣闊的市場。一流名氣的高校教師每天講課收入大約在2萬至3萬元,二流名氣的每天1萬至2萬元,三流名氣的每天5000元至8000元。西部大開發後,名師講課風又席捲西部,京師高校知名學者的講課收入雖然比深圳、廣州低一些,但一般都以現金的方式結算,或者直接打到其個人賬戶上。重慶某通訊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透露,該公司邀請當地大學老師來講座,每次約兩個小時,支付給他們的報酬為500元至1800元不等;如果邀請北京、上海等地名校特別知名的教授,最高費用達8萬元。這樣高收入的教授一般是技術或學科權威,有的還有其他重要的社會職責。
百萬年薪聘來的多是海外熱門學科學者
復旦大學去年開出「百萬年薪」全球招聘生命學院院長,最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終身教授金力脫穎而出,此舉曾引發激烈討論。這位院長的年薪全校最高,而該院副院長一年薪水還不及他一個月。這種情形在京、滬、穗等地的一些重點大學已不鮮見。除了高薪從海外聘請熱門學者外,一些院士也被多所大學特聘為教授,年薪高於一般教授。
一般大學教師月薪萬元以上的不到5%
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劉煥彬教授說,如果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算高收入者,華南理工大學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當中,真正達到這一標準的人,估計比例不到5%。而華南理工大學的教師收入水平以及對外活動能力在國內高校當中,還算是比較好的。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大學黨委書記陳萬鵬說:廣州大學全校在職教師大約2400名,真正屬於高收入者的,應該在100人左右,這個比例還不到5%。廣州大學教師目前的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某些院系的某些老師收入頗高,這是高校教師中的普遍觀點;相對而言,一些基礎性學科老師則往往是高校中的「低收入階層」。
省市級高校青年教師月收入3000元左右
夏老師是某理工大學的青年教師,他現在的月收入就是3000元左右。而高校的授課教師當中,青年教師是佔大多數的。夏老師說:如果以年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來劃分的話,我們學院能夠成為高收入教師的比例估計在20%。我們這些年輕的教師,年收入最高也就在4萬元左右。
「我的年薪只有2萬多元」。長春師范學院張老師工作8年了,現在是講師,每月工資1200元,加上課時費,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張老師說:「有一些課時少的同事去做兼職,教計算機的老師去一些輔導班講課,每月能多收入1000多元;還有一些教藝術課的老師在外面帶學生,把兼職的收入都算上,月薪五六千元。」長春理工大學劉老師說,一般省市級高校教師的薪水很難達到高收入水準。
在南方一所農業大學工作的彭老師,收入基本上由四大塊組成:職務工資+津貼+課時費+補助。剛當教師的時候,職務工資屬於高校最低一級,每月只有500元左右,新教師的津貼每個月補助300元。至於課時費,由於彭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屬於學校新上馬的專業,學校沒有給她安排課程,她就沒有課時費,各種補助有400元左右。彭老師工作4年多了,已經成了講師,她的月收入全部加起來也不過2500多元。西南政法大學楊藝老師說,學校青年輔導員月收入還不到2000元。
高校教師在專業和兼職上拉開了收入差距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王處輝教授對高校教師的收入進行過調查研究。據介紹,高校教師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制度性工資、校內外津貼制度、政府的特別津貼、社會和市場對教研的需求、學科間的差異、教師間的學術地位不同、參與市場意識的不同、出國機會有別、權力或灰色收入等。事實上,由於市場對教研需求的差異,將高校教師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如某些教師由於其所從事的專業社會需求大,在業余時間給MBA班學生授課,每天至少能得到講課費1000元,每年所得講課費可達數萬元。有人因此所得收入可達數十萬元,家庭存款不止百萬元。
吉林大學的趙老師介紹,現在廣告設計、法律、藝術等專業的老師普遍收入很高,他們可以在課余時間利用自己的專業掙錢。比如,有的法律課老師一邊上課,一邊開律師事務所,年收入可達幾十萬元。「我的一個同學是藝術學院教鋼琴的老師,工作之外帶10多個學生,每個學生每節課的學費就100元。」趙老師說。此外,現在社會上各種學習班、教研輔導班、MBA班很熱,一些高資歷的教授被請到各種培訓機構教課,外出講課的收入已遠遠超過了其「正職」所得。還有一些教師參與市場的意識很強,教金融、證券的老師乾脆進入證券市場,有人能獲得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收入。
高校中諸如法律、財會等人才市場直接需求大的學院,還可以通過辦班增加老師收入。學院辦班多,招生數量大,創收額也大。通常各學校對辦班類收入提留約50%左右,其餘部分歸創收的院系所有,可以將這筆收入分為集體福利和獎金發給教師。校內各院系創收能力不同,獎金數量差距很大,有的可以給教師發上萬元獎金,也有的沒錢給教師發獎金。
❺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9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9人,博士及博士後4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3人,廣州市優秀教師、優秀專家、先進工作者16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1人,廣東省十百千人才工程培養人才4人,廣州市121人才第三梯隊成員1人,廣州大學教學名師1人。
劉曉明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文學博士,廣東省重點研究基地「文學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廣東省與廣州市中國語言文學一級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廣州市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論文3篇,並在《文學遺產》、《中華文史論叢》、《文獻》、《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2002、2008),另主持教育部項目4項,省社科規劃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鑒定為「優秀成果」。科研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哈迎飛文學博士,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廣東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第三屆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規劃項目1項、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在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上海三聯等出版社出版個人學術專著3部《儒教與中國現代文學》、《半是儒家半釋家:周作人思想研究》、《「五四」作家與佛教文化》,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2等獎1項,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3等獎3項,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第三屆全國教育碩士優秀教師,2014年入選廣州市「121」人才第三梯隊成員。
吳晟文學博士,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南粵優秀教師,《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委員會委員。兼任廣東省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中國古代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國學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華詩教學會理事;廣州市語言文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廣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戲曲史、中國詩學和文藝理論。出版專著6部;主編著作1部;參與編著8部;出版教材1部。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30篇,學術成果獲省市優秀成果獎多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部省級項目5項。
周文萍博士,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從事影視、文學的教學研究,為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大學生協同創新委員會指導委員,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員,廣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員,出版專著1部,參編2部,發表影視及文學類論文30餘篇。現主持省級課題3項,市級課題1項。專著《好萊塢:經典的奧秘》獲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四屆「學會獎」著作類三等獎。
冷東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史負責人,專門史方向帶頭人。香 港大學博士,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亞洲研究會會員、馬來西亞黃雅烈博士高等學院客座研究員、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中國明史學會理事、廣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外關系史學會理事、廣州地方史學會副會長、廣州地方誌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嶺南文化、廣東華僑 史、廣州十三行研究等領域教學與科研。主持完成國家「九五」社科規劃項目一項,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一項,現主持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一 項及多項廣州市課題,出版學術著作7部,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獲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獎2項。
王鳳霞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兼職廣州市語言文學學會副秘書,廣州市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戲劇研究和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研究,教學工作也是圍繞以上領域。出版個人學術專著1部、編著2部,參著2部。在《戲劇》、《戲劇藝術》、《文藝爭鳴》等刊物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獨立主持國家社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4項,教學項目3項,以及其他各級項目共12項。獲獎多項: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培養對象,第三屆廣州市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培養對象,2011年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培訓,2013-2014年在英國倫敦大學訪學。
❻ 請問在廣州地區,大學副教授的行政助理的待遇是多少謝謝!
做演出經紀人,也就是藝人經紀.從事這個行業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質,對專業倒是沒有多大要求.我就是做的這個工作,只要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加上營銷知識和文化素養都可以勝任.
你也可以考個經紀人證書,這樣對你找工作有用,上海\北京都有得考.北京的在北京工商大學.
很多公司招人的,到一些經紀公司,和演出公司去問問,不過這部分招人不多,一定要把握時機.
名人經紀人
名人經紀人:代表藝術家、演員和運動員與潛在的僱主交涉,包括商議合同和處理其它商務事宜。
演藝公司和其它經紀公司的助理人員或兼職工作人員可以有機會成為演員、藝術家和運動員的助理,熟悉了演藝體育事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規則以後,有些助理人員則可以發展成為這些人的經紀人,前提是必須要和這些演藝人員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也有一些經紀人是由演藝人員和運動員的家人或者朋友擔當。在這一行業有了良好的人際網路資源、業績和聲譽以後,就可以成為知名的經紀人。
經紀人對學歷的背景要求相差很大,可以不需要太高的學歷,也可能需要本專科的學歷,在這個行業工作經驗比學歷會更重要。法律、商業、會計、心理學等課程對經紀人會有幫助,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非常重要,經紀人最好是一個可以照顧到僱主的「全才」。通常。他要給他的客戶制定財務預算,告訴他們怎麼花錢,怎樣納稅,還要告訴他們該儲蓄多少錢,為的是保證他們退役之後的生活。他還要像親人那樣和這些客戶交朋友,像親人一樣關懷他們,幫助他們處理好與家庭的關系。
工作任務:
安排與他們的客戶的問題有關的會議。
根據合同條款,進行收費,委託或者其他支付活動。
為了評價准客戶,進行試聽或者面談。
與客戶商討為他們的生涯制定發展策略,並且解釋對他們有益的行動。
發展與個人和組織的聯系,並且使用有效的策略和技術保證他們客戶的成功。
對行業趨勢和經營保持了解。
為客戶管理商業和金融事務,例如安排交通及住宿,售票及直接營銷和廣告活動。
與經理,贊助者,協會官員和其他與客戶的合同的權利和義務有關的人協商。
獲得關於檢查性能設備,儀器和住宿的信息,保證它們符合規范。
為客戶安排促進或者表演計劃。
全國院校都不會開設明星助理專業。
朋友,很多職業是沒有專業的,它的開放性很強,什麼專業都能入行,關鍵在於能力
我想首先你應該去一家明星經紀公司,去學習,去深造,有明星需要的話,就會有機會實現的.努力吧,萬事具備的話,理想會成真的!
助理的職責
一般意義上來說,助理分為三個類型:普通型、企宣兼經紀型、保姆型
1.普通型
標准意義上的助理,通常就是負責陪同一人制定並完成他們每天的行程安排,具體方面比如訂機票,聯系媒體、主辦方,貼身照顧等。
2.企宣兼經紀型
很多藝人的助理同時還負責他們的宣傳工作,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經紀人,一般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規模較小的公司,人手比較不夠用,所以就要一人身兼數職,不過這樣也是非常不錯的鍛煉機會。
3.保姆型
基本上經常在劇組駐扎的演員都會有一個這樣的助理,其實說白了就是他們的生活保姆,照顧他們在劇組的衣食住行。
助理的來源和標准
由於藝人和助理天天密不可分,而且娛樂圈也有著和別的行業不同的特殊性,那麼當然不可能是誰都能來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