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楊冬教授
❶ 楊冬博士在三體舞台劇中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感覺在三體舞台劇中楊冬博士出場的次數屈指可數,20個人的自殺科學家名內單中第一次出現她的名字容,揭示汪淼教授的命運走向,成為汪教授去見葉文潔的穿針引線人物,最後又成為伊文斯考驗葉文潔對三體人忠誠度的悲劇人物。
❷ 重慶大學 創始人
1929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由軍閥劉湘創辦
不過,早在1925年冬,巴縣議事會議長李奎安就提出議案,倡議籌辦重慶大學。只因川局動盪,經費無著,導致創建之議一擱就是數年。1929年夏,一批在成都大學任教的川東籍教授回到重慶,聯合工商界著名人士朱叔痴、汪雲松、溫少鶴、李奎安等,成立重慶大學促進會,並向駐節重慶的國民革命軍21軍軍長、四川善後督辦劉湘建議籌辦重慶大學,得到劉湘贊同。8月4日,劉湘召集有關人士開會,正式成立重慶大學籌備會,發表《重慶大學大學籌備會成立宣言》和《重慶大學籌備會宣言》,闡明創建重慶大學的動機、原因和目的。隨後,籌委會就重慶大學開辦的日期、經費、校址、招生及聘請教授等問題,進行了多次商討。9月,召開重慶大學第一次校務會議,討論成立招生考試委員會,並決定了考試時間及准備開學的各項具體事宜,決定立即在菜園壩臨時校址招收預科生文、理兩班先行開課。
1929年10月12日,重慶的第一所大學——重慶大學在菜園壩楊家花園正式開學,標志著重慶大學的正式成立。10月23日,重慶大學籌委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推選劉湘為重慶大學首任校長。
劉湘(1888——1938)中華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又名元勛,字甫澄,法號玉憲,漢族,四川大邑人,一級陸軍上將。生於1888年7月1日。老家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祖父劉公敬,系前清武舉。父親劉文剛,字鑒堂,家有水田四十餘畝,另還與兩戶親戚合營水碾一座。母親樂氏,生有三子,劉湘居長。妻子劉周書是大邑縣蘇場的一個農村女子,生了三子(其中兩個夭折)一女。他是當時四川近代一世梟雄,在戰事中勇猛,外號「巴壁虎」,又名「劉莽子」,他與蔣介石虛與委蛇,生前始終保持四川的半獨立狀態,軍事才能與政治才能均甚老辣,但他極為迷信。http://ke..com/view/148448.htm(劉湘簡介)
❸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信息
楊冬生,男,漢族,1958年12月出生,四川廣安人,碩士研究生,1976年10月參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書記、廳長。
1976.10—1978.03四川省廣安縣蘇溪公社知青1978.03—1982.02四川農學院林學系學生(其間:1979.01—1982.01任林學系學生會主席)1982.02—1987.05四川農業大學助教(其間:1985.01—1987.03國家公派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畢業)1987.05—1987.10四川農業大學講師1987.10—1991.11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講師、森林生態教研室副主任、林學系工會主席1991.11—1996.01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副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森林生態教研室主任(其間:1995.05—1995.10國家公派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6.01—1996.02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1996.02—2003.01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其間:2000.03—2000.05在省委黨校地廳班學習結業);2003.01—2003.03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黨組書記;2003.03—2006.07四川省林業廳廳長、黨組書記(其間:2003.10任武警四川省森林總隊黨委第二書記;2004.11—2005.02參加中組部組織的中國外交學院英語班培訓;2005.10參加中組部組織的哈佛大學應急管理班學習結業);2006.07—2006.10宜賓市委書記;2006.10—2013.01宜賓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宜賓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其間:2008.05—2008.06參加2008年中央黨校春季學期市地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進修班學習;2009.09參加中組部組織的第三期現代城市領導者專題研修班學習);2013.01—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黨委書記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九屆中共四川省委委員,四川省第九次黨代會代表,四川省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 楊文傑,男,漢族,四川廣元人,1958年3月生,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參加工作。
1975年9月至1978年3月在四川省廣元縣赤化公社當知青。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成都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無機化工專業學習。
1982年1月至1990年4月在四川省梓潼縣天然氣化工總廠(梓潼縣氮肥廠)任生產技術股股長、副廠長、廠長、黨委書記。
1990年4月至1992年7月在四川省梓潼縣工作,歷任縣委工交工委書記、縣經委主任、副縣長。
1992年7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鹽亭縣工作,歷任縣委副書記、縣長、縣委書記。
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在四川省綿陽高新區工作,歷任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2000年2月至2004年5月在四川省安縣工作,任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在2002年5月至2002年11月掛職任國務院西部辦綜合規劃處處長)。
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在四川省綿陽市工作,歷任市政府秘書長、副市長。
2005年8月至2011年9月在四川省瀘州市工作,歷任副市長,市委常委、副市長,市委副書記。
2011年9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分管工作: 負責機關行政事務、人事管理、耕地保護工作。分管廳辦公室(行政審批處)、人事處、耕地保護處。聯系省土地統征整理事務中心、廳機關後勤服務中心。 男,漢族,江西省萍鄉人,1959年9月生,大學學士,經濟師。198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6月參加工作。
1976年6月至1979年7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下鄉當知青。
1979年7月至1983年7月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學習。
1983年7月至1987年12月在長春空軍第一飛行基礎學院任教官、幹事。
1987年12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國土局工作,歷任科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規劃處副處長、法規處副處長、處長(其間:1990年2月至1991年2月下派通江縣國土局任副局長;
1992年9月至11月在省直機關黨校第十九期處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1995年3月在原省委第二黨校第一期青年幹部班學習)。
2000年7月至2005年8月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主任(其間:2002年10月在省委黨校處長班學習;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下派瀘州市鍛煉,任瀘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2005年8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分管工作: 負責政策法規、礦產資源管理、執法監察和宣傳工作。分管政策法規處、礦產開發管理處、執法監察局。聯系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總隊、廳信息中心、廳宣傳教育中心。 男,漢族,湖北省通城縣人,1958年2月生,大學學歷。197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11月參加工作。
1976年12月至1987年12月歷任五十軍戰士、保密員、書記員、幹事。
1987年12月至1990年12月歷任十三集團軍幹事、科長。
1990年12月至1993年4月任成都軍區成都軍事法院正營職審判員。
1993年4月至1996年7月任成都軍區成都軍事法院副院長。
1996年7月至2003年3月任成都軍區直屬軍事法院院長。
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任四川省涼山軍區政治部主任。
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任成都軍區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
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任成都軍區軍事檢察院檢察長。
2009年4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分管工作: 負責建設用地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信訪維穩工作。分管建設用地管理處、土地利用管理處、信訪處。聯系省國土資源資料館。 男,漢族,山東省蓬萊市人,1966年10月生,工程碩士,工程師。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參加工作。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成都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學習。
2000年5月至2002年6月在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學習並獲工程碩士學位。
2003年至今在成都理工大學攻讀地質工程專業博士。
1990年7月至1992年10月,在重慶北培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工作,任技術員、工程師。
1992年10月至1997年8月在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地質環境管理處工作,任科員、副主任科員。
1997年8月至2000年7月在四川省地質礦產廳地質環境管理處工作,任主任科員。
2000年7月至2010年1月在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工作,任副處長、處長。
2010年1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分管工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地質勘查管理、地籍管理工作。分管地質環境處、地質勘查處、地籍管理處。聯系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省地政地籍事務中心。 男,漢族,1963 年1月出生,四川省資中縣人。理學碩士,經濟師。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8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9月至1983 年6月在重慶師范學院地理系地理專業學習。
1983年7月至1986年8月在四川省資中縣第二中學任教,兼教職工團支部書記。
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河北師范大學區域地理專業中國經濟地理研究方向攻讀碩士學位。
1989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四川省國土局國土綜合規劃整治處工作,歷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經濟師;其間:1991年3月至1992年2月下派通江縣從事對口扶貧及大興鄉社教工作。
1992年12月至2000年6月,在四川省國土局辦公室工作,歷任黨組秘書、主任科員、副主任、主任兼黨支部書記。
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財務處工作,任處長,兼廳黨組、黨委秘書(1995年10月至2002年1月先後兼任《國土經濟報》總編輯,《國土經濟》雜志主編)。
2005年7月起任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委員、機關黨委書記。
分管工作:負責廳機關和直屬單位黨群工作、科技與對外合作、離退休人員工作。分管廳機關黨委、科技與對外合作處、離退休人員工作處。
❹ 楊冬生的個人履歷
1976.10—.03 四川省廣安縣蘇溪公社知青;
1978.03—1982.02 四川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林學系學生(其間:1979.01—1982.01任林學系學生會主席);1982.02—1987.05 四川農業大學助教(其間:1985.01—1987.03國家公派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畢業);1987.05—1987.10 四川農業大學講師;1987.10—1991.11 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講師、森林生態教研室副主任、林學系工會主席;1991.11—1996.01 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副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森林生態教研室主任(其間:1995.05—1995.10國家公派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6.01—1996.02 四川農業大學外事辦副主任、教授、林木培育教研室主任;1996.02—2003.01 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其間:2000.03—2000.05在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地廳班學習結業);2003.01—2003.03 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黨組書記;2003.03—2006.07 四川省林業廳廳長、黨組書記(其間:2003.10任武警四川省森林總隊黨委第二書記;2004.11—2005.02參加中組部組織的中國外交學院英語班培訓;2005.10參加中組部組織的哈佛大學應急管理班學習結業);2006.07—2013.01 四川省宜賓市委書記(其間,2006.10-2011.11 兼任宜賓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06.10—2013.01 兼任宜賓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2008.05—2008.06參加2008年中央黨校春季學期市地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進修班學習;2009.09參加中組部組織的第三期現代城市領導者專題研修班學習);2013.01—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黨委書記,宜賓市委書記(至2013.02止 )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九屆、十屆 中共四川省委委員,四川省第九次、十次黨代會代表,四川省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
主持省國土資源廳黨委、行政全面工作。
❺ 三體中汪淼喜歡楊冬嗎
你好!
感覺在三體舞台劇中楊冬博士出場的次數屈指可數,20個人的自殺科學家名單中第版一次出現她的名權字,揭示汪淼教授的命運走向,成為汪教授去見葉文潔的穿針引線人物,最後又成為伊文斯考驗葉文潔對三體人忠誠度的悲劇人物。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❻ 楊冬的人物評價
「他是一位真正值得學生尊敬的好老師!首先,他的學術鑽研精神和學術水平令人稱贊;其次,他對學生要求嚴格、負責但又是最平易近人的好老師。」這是學生眼中的楊冬。而楊冬自己說:「我沒做過什麼,只是做了一名老師該做的事。」他說,自己就是一名平平凡凡的老師——這是他給自己的定位。但是在這句話的背後,是楊冬多年來辛勤的付出。當老師容易,做一名好教師難。吉林大學文學院楊冬教授25年來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講授「歐美文學史」「西方文學批評史」「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西方現代小說理論」等課程。其中,本科專業課程「歐美文學史」被評為吉林大學優秀課程,教學成果曾獲我校「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等。1998年,楊冬教授被評為「吉林大學優秀教師」。2002年,他被聘為該校「百門精品課程建設工程」首批項目——「歐美文學史課程建設」崗位正職負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學理念和風格。至今,25年過去了,提起楊冬的課,當年曾聽過他講課的學生仍津津樂道。 楊冬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1982年,大學本科畢業後,他沒有回到生活條件相對優裕的上海老家,而是在老師的動員下留校任教。很快他就擔當起了歐美文學史和新建的西方文學批評史的教學重擔,西方文學批評史在當時中國的高校中可謂開了先河。從此,他在這里紮下了根。一晃25年過去了,楊冬也從青年邁入了中年,他已深深地愛上了這片他曾經為之艱苦奮斗過的熱土,深深愛著教師這神聖的職業。
雖然已經有25年的教學經驗,可是每次在課前他還是會認真仔細地備課,並重新查閱資料,在由楊冬自己編寫的近80萬字文稿的基礎上填充新的知識。為了給學生們提供最前沿的學術信息,他常年訂閱《文匯讀書周報》《書屋》《讀書》等報刊,有時間便到書店查看新書上市情況。上課時,楊冬總是隨身帶著很多書籍,因為每堂課他都要給大家介紹一些經典的理論書籍。其實,帶參考書籍不僅是為了介紹方便,更重要的是他要告訴學生們這些書已經被翻譯引進,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
至真至誠
盡管身為博士生導師,但無論是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博士生的課,楊冬在25年的教學生涯中幾乎從未落過一節課。無論遇到怎樣的情況,他也會選擇在課程間隙出去,決不會耽誤課程。楊冬嚴格按照教學時間上課,即使是給博士生上課,也都會堅持到學期末。2006年底,在他的最後一節課的前一天,他也及時從中國人大邀請的會議中抽身趕回,完成一個老師的職責。
學生們都說:「現在已經沒有幾個老師能真正做到從不落課。能做到或許容易,但能一直堅持做到就不是一般的職業精神那麼簡單了。從楊老師身上,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負責』所容納的份量,看到現實中的最好詮釋!」
德高為范
和楊冬交流,會讓你覺得「老師」應該是一個很高貴的詞彙。有學生感慨道,楊冬老師的高貴應該孕育於樸素,他的生活並不艱苦,但他沒有戴名貴的手錶,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衣服,只是穿得干凈利索;也有學生認為這種高貴是孕育於尊重,楊冬老師會在課前早早趕到教室,又常常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課余時間總是會虛心地詢問學生,自己是否需要改進,上課的進度是否合適;更有學生說這種高貴應該是孕育於智慧,楊老師總是會想出很多的花樣讓我們感受課本上的知識,拓展我們的視野,他教授的不僅是課本上應試的知識,更多的是社會現實和為人處事。 盡管楊冬身為研究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老師,但是很多英美文學專業、日本文學專業,甚至包括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學生都會找他交流,而他也都不厭其煩地聽大家談論對於論文的想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曾經有一位現當代文學的博士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向楊冬談到了她論文的構思,可是他聽完後直接說抱歉,因為覺得自己對那個領域還不夠熟悉,不能提出有價值的看法。然而4天後,當楊冬從通遼上完課回到學校時,他立刻給自己的學生打電話說想和那個現當代文學的博士生再談談論文的事。其實在火車上或在回賓館休息的間歇,楊冬都認真對那個論題進行了思考,以求給學生一個有效的建議。
楊冬常常告誡學生:「做學問沒有捷徑可循,要做就要沉下去。做學問要讀經典論著,並且要沉下去反復閱讀。」雖然批評理論在常人看來枯燥無味是非常高深的學問,但楊冬在寫文章時對一手理論書籍從來都是反復閱讀數遍才出一篇稿子。同時,他經常要求學生認真寫好每本書的讀書筆記,並認真地與學生交流,說出自己的看法。
為學生修改論文楊冬總是一絲不苟,即使是對自修生,也絕不馬虎,交上來的論文都會得到他誠懇的有建議性的評語。有時他甚至會犧牲自己寶貴的時間對學生當面提出修改意見。楊冬對每位學生都非常負責,包括具體的思路以及平日的閱讀情況等都很關心,對於每位學生論題的選擇他更為熟悉。平時看書時,只要看到相關的書訊或與論文有關的摘論,他都會電話告知學生。就在其他老師都在努力擴招時,楊冬卻始終很冷靜,他常說:現在把學生都招進來他們很高興,可能讓他們都走出去才是對他們真正的負責。 楊冬認為能否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是衡量「師德」的重要標准。他說:「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的學生是事業得以延續的基礎,教師更應該是一個榜樣,身體力行,把正氣和所知所學都教給學生。」為此,他始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在他心裡始終堅持著「言教重於身教」的信念,並以行動為此做了最好的注釋。
在生活中,楊冬對待學生像慈父一般,平易近人地與學生討論問題,學生的情緒有波動、精神不好、生活困難他都看在眼裡,及時進行疏導和幫助,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中。每次回上海老家探親,他都會給同學們帶些特產,包括他作為交換教師在韓國教學半年,回國時,也會特意從韓國給十幾個學生帶一套精美的油筆,讓每個學生深受感動。 「愛在細微中,嚴在當嚴處」,好脾氣的楊冬對學生也有「嚴」的一面。他的「嚴」主要體現在要求學生遵守學術道德,嚴防學術造假上。他以嚴謹的態度影響學生,他的論文都要經過反復修改,寫一篇論文從來沒有立即發表,而是至少放上一兩年才拿出發表,因為他希望自己的文章在時間中沉澱,讓論文獲得提升的空間。在學術上傾心相授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楊冬也指導學生學會堂堂正正做人,幫助學生樹立做學問所必備的學術道德准則。為此,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楊冬的論文從來都是自己獨立完成,不與其他人合寫,他本著實事求是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親自進行研究、思考,在學術論文中所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觀點、結論等都一一註明原始文獻的出處,甚至詳細到哪一頁。因為楊冬堅持治學容不得一點馬虎,為了得到更權威的資料,他親自帶學生們去北大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希望學生們也養成扎實的學風,學術誠實,抵制浮躁。
學生的每一篇論文他都會一字一句地進行修改,但絕不搶先署自己的名字。對此他的態度十分堅決:「學生自己做出來的事情是他們的成果,今天他看到老師利用權力佔了自己的便宜,將來他就會去占別人的便宜,我們要把好的品質一代代往下傳,而不能把違背學術道德的作風教給學生。」「青出於藍勝於藍,學生比我強就意味著我們的學科得到了認可。這是我最高興的一點。」楊冬這樣說。 說起西方文學批評史,在楊冬還是學生時,就對這個當時很少有人接觸的領域產生了興趣。楊冬憑借著最初的理想和青年人的拼勁、韌勁,堅持理論研究近20年。他在吉林大學開設的「西方文學批評史」課程在全國開了先河。為了理論研究,多年來,書店在楊冬的生活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從不逛商店的他,只會自己親自去選鞋,因為只有自己的腳才知道鞋是否合適。而「西方文學批評史」就是楊冬最合適的一雙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9年的苦心研究,1998年他獨立撰寫並出版了《西方文學批評史》一書。有學者評價這本書:打開了西方文學批評之門,了卻了幾代中國學者近一個世紀的夙願,從此中國大學的西方文學批評史講堂上有了中國學者自己的教科書。它是近期西方文學批評史研究中的力作,標明中國學者的學術實力足以在世界學術之林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
對於「西方文學批評史」的研究是楊冬畢生的追求,他認為自己充實愉快,畢竟人能夠真正從事自己理想的事業是件不容易的事,為此他感到很慶幸。雖然理論研究不免枯燥,但是通過自己的耕耘而獲得成績是最幸福的事,楊冬認為寫作是最適合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現在,楊冬正在擴充其「西方文學批評通史」的當代部分,上百萬字的論著,容納了他無數的心血。
為了使自己的書籍更權威准確,即使是寫幾萬字的內容,楊冬也常常要查閱幾十萬字的資料。楊冬的辛苦,學生們都很清楚。學生們都希望幫助老師,哪怕只是搜集些資料,可是他從來沒有要求過。10餘年來,楊冬始終強調和堅持獨立的鑽研精神。正是如此,從楊冬那裡學生們真切學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具體內涵,如何獲取知識、如何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還有如何為人的道理。
在采訪之初,筆者和楊冬一提起師德標兵的事,他便搖著頭說:「弄錯了,不應是我,其實默默付出的老師很多,我只是一個平凡的讀書人,恰巧從事了教師這個行業罷了。」換做別人,筆者或許多少會懷疑他是否在過分謙虛。然而了解楊冬的人都知道,他是真誠的。采訪中,他的事情大多是從學生口中得知。為了這次采訪,楊冬的學生甚至要從沈陽趕回來為記者提供資料,因為他們希望這樣一個不善於宣傳自己,總是默默無聞地在這個喧鬧的世界中獨處於自己心靈的一角,守護著那最平常也最易被人忽視的職責的老師能夠得到大家更多的認可。學生們都說:「楊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每年評選優秀先進,他總是不斷推辭。楊老師為人謙和、正直,無論在學術精神上,還是人格品質方面,都是一個堪稱很有個性和魅力,被大家廣為推崇和贊譽的好老師!」在楊冬自己看來,當一個好教師,就是要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想要做實在的學問就不能功利和浮躁。楊冬就是這樣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地用實際行動實踐著他的諾言。
楊冬所帶的學生畢業了一屆又一屆,但是曾經有過的那份最珍貴的師生情誼,將永遠珍藏在老師和學生們心中。而楊冬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接到學生的電話,繼續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春華秋實,用心血和汗水去耕耘的大地怎會不肥沃?歲月的累積,楊冬將繼續堅持,並將收獲更多
❼ 誰知道哪裡有成都師范學院楊東教授的旁門正道這本書
7788商城就哈15元一本
❽ 三體中汪淼喜歡楊冬嗎
當然喜歡,文章提到他的攝影因為楊冬才變的有意義,這就很明顯了,而且史強也發現並表示:你想知道楊冬的消息?而且他的心裡一直給她留一個位置,這些都暗示了汪喜歡楊冬
❾ 吳芳吉的創建重慶大學
1927年3月,重慶軍閥屠殺共產黨人及大批進步群眾,死傷學生及群眾千餘人,中共四川地方執行委員會(相當於四川省委)書記楊闇公,組織委員冉鈞先後壯烈犧掛,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三一慘案。緊接著,1928年2月,成都軍閥殺害了中共川西特委委員四川學聯副主席袁詩堯,成都大學學生共產黨員錢芳群、李正恩等愛國人士14人,製造了三一六慘案,這時的四川,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當時,在成都大學任教的川東籍教授沈懋德(巴縣人)、呂子方(巴縣人)、吳芳吉(江津人)、彭用儀(重慶人)等驚悉慘案,義憤填膺,在成都小福建營成大宿舍吳芳吉處,徹夜飲酒,抨擊時局,痛感中國貧弱,一個重要根源是由軍閥制度之腐敗,對人才橫加摧殘,把一個好端端的文明古國,搞得愚昧落後,一盤散沙,聽任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使一大批遠涉重洋去歐美,或東渡日本學成歸國的有志之士,滿腔熱血,走投無路,報國無門。感概之餘,一致主張要按孫中山的遺教去喚醒民眾,早日在重慶創辦一所大學,發展教育、造福桑梓,使川東青年學子不必遠赴京滬,就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從而培養造就大批德智雙全,威武不屈的人才,為拯救貧弱的祖國貢獻力量。
為了迅速地在重慶開辦大學,沈懋德等曾計儀向成都大學校長張表方建議:在重慶設立成都大學分校,以簡化學校機構及開辦手續,但因張表方擔心分散成都大學教學力量,未予同意,於是,沈懋德等教授利用假期返渝之機,憑著自己的學術地位,社會聲望,遍謁重慶地方名流,紳耆宿老如朱叔痴(老同盟會員,老教育家),汪雲松(重慶留法勤工儉學校校長),溫少鶴,李奎安等,說明在重慶創辦大學的必要性,並倡議: 如果師資缺乏,我們川東籍在省內外各大學任教者,皆可號召返渝,集中智力,共襄盛舉。我們在成都大學任教,雖然未滿延聘期限,決心辭聘返渝,服務桑梓,貢獻微薄之力,經費和校址,端賴諸老指示扶持(彭用儀教授回憶提供)。
重慶五老李公度,朱叔痴,汪雲松,溫少鶴,李奎安是當時學界,商界的知名人士,頗有社會地位。 李公度擔任駐防重慶的二十一軍政務處長,劉湘的軍師。溫少鶴、李奎安先後擔任重慶商會會長,號召力強,登高一呼,商會所屬七十二行幫可以群起響應。早在1925年冬,巴縣議事會義長李奎安就已在議事會正式提出議案,倡議籌辦重慶大學,可見諸老早有刨辦大學的宿願。所以,對沈懋德等教授的主張,咸表贊助,並概然應允願將二十一軍向商會預征款數十萬元作為籌辦重慶大學開辦經費的後盾。
經過充分醞釀,在重慶成立重慶大學促進會,在成都成立了促進分會。
促進會成立後,廣泛進行輿論准備,大力宣傳在重慶府辦大學的必要性。
從沈懋德,吳芳吉等擬訂的籌備宣言,可以看出當時精闢而系統的論述,文情並茂,立論充分,令人心悅誠服。
籌備宣言就重慶的地位來分析創辦大學的必要,強調指出:「重慶外受江漢委輸,內作川康綰轂,北通關陝,南達黔中,商貨殷闃(音qù),華洋萃集。又兩江濱帶,蒸汽易施,大小工廠,歲月興立。如使工商兩業缺乏人才,則操奇計贏,不足與外人兢進,技師工匠,亦必向遠方徵求,財賄外流,大利坐喪。 如於重慶大學設置工商兩科,數年之後,闤闠必多通才,製作必臻美利。蓋商場工廠,觸目即是,實地練習,功倍可期。而一埠之中,忽有此最高學府,增多數十大學教授,聚集數百專科學生,大足供工商業之參稽,資其借鏡,厥備顧問。於以增進本埠之繁榮,拓殖酉南之福利,其為關系,又至重鉅也」。
宣言還從四川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升學需要,來論證創辦大學的必要,顧全川百四十六縣,幾乎縣有中學,縣歲畢業,至少以十數人計,即一年內當有二千以上須升學之中學生。成都可升之校,每苦不能悉納,且川東各縣,距成都遠者二千里而遙,水陸間阻,往返艱難,東下寧滬,北上平津,則省外生活奇昂,資斧更不容易,以是中學畢業,東兩顧望,愴然麟學者,不知凡幾。故自川東言,如只主持設立成大,而不籌設重慶大學,則是當局之偏也。自全川言,如謂成都設有大學已足,不必再設重慶大學,則是川人之陋也。
宣言進一步再從人才培養關系國強民富,抵禦列強侵略的極端重要性,來分析論證在重慶創辦大學,勢在必行: 抑有進者,人類之文野,國家之理亂,悉以人才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後事業日新,必事業日新,然後生機永暢。世界所以進化無疆,國家所以長存不敝,胥賴於此。使世無須才,則雖洪荒草昧,終古不開可也;使國無須才,則雖保國羽民,逮今不滅可也。故昔之言國者日:烏合之眾,不足當技擊之士,技擊之士,不足當節制之師。今之言國者曰:野蠻之民,不足當半開化之邦,半開化之邦不足當文明全盛之國。今察歐美各邦,疆域或小於我,人民或少於我,而入其國境,大學林立。 即以吾川論,廣土眾民,西駕德意,東媲日本,而惟省會始有大學,其他各省尚有並一大學而無之者,以此而求國際平等,抗拒侵略,我實不兢,於人何尤。且中學畢業,難言成才,如遂聽其廢閣,則沉珠於水,埋玉於璞,棄寶實鄉。若國家地方之事,盡以此未成熟之才為之,復無多數智術高深,德性堅定之士為之指導,則直賊夫人之子兼害於爾家,凶於爾國,今日現象已呈如此,凡具深識,能無隱憂 友邦人士,既告我矣,日今日中國所最缺乏者為領導人才,苛不河漢斯言,則籌設重慶大學,以樹西瑰風聲者,尤為不可以已也。
同時,籌備宣言還對各種障礙籌辦重慶大學的言論和思想進行了針峰相對的駁斥,以論證創辦重慶大學的現實可能性。
有人認為,重慶乃繁華商埤,城市暄嚷,不宜興辦大學。吳芳吉教授等認為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列舉國際國內例證駁斥道: 則上海,廣州因文明之先進,倫敦、紐約亦庠序之中樞,寧舍通都大邑而不居,適窮鄉僻壤而有當 此不足為吾重慶大學病也。
有人認為,重慶是商埠,人才寥落,難於興辦大學。針對這種形而上學的觀點,教授們駁斥道: 人才之聚,聚於事業,必事業愈興,而人才愈至。未有事業不舉,而坐待人才者。渝中素無大學教育,故大學人才不聚於此。成都所以較勝,既以大學茲多,有以安置人才之故。今使大學竟成,何患無師,有師何患無士。此又不足為吾重慶大學病也。
還有人振振有詞地提出: 開辦一所大學,所需經費甚鉅,必先籌足巨款,始能創辦。經費無著,何能侈談興辦大學。教授們並未被這個難題所嚇倒,理直氣壯地答覆說:今之百政所費,誰為有著。誠欲先有巨款而後興學,則實現之期,河清莫俟,征之全國大學成例,何獨不然,不聞款絀遂廢之者,有人斯有財也,夫重慶富力,遠過成都,開源取用,不止一途,或就國,省稅款,酌情劃撥;或就地方捐稅,移轉接濟。按年遞進,曲少增多,數微則始易興,時長則後易繼,此亦不足為吾重慶大學病也。
也有人認為,四川已有成都大學,不必另辦重慶大學,重慶再辦,有損成都,這種看法貌似有理,實則大謬不然。教授們認為,即使辦了兩所大學,仍患不足。 以視英,日小島,多寡何如。況大學成立,基於社會自然之需,不徒藉此潤色鴻業,成渝俱有大學,正可相觀而善,攜手偕行,謀所以成德達材移風易俗之事,詎同業之相忌,實同枯而失榮,此尤不足為吾重慶大學病也。
沈懋德,吳芳吉教授等在充分論證後,得出結論說:
總之,重慶大學之應成立,有其需要,有其可能,已屆時機,非屬夢想〃。綜上所述,可以說: 五四運動的影晌,重慶人民的覺醒,重慶工商業的迅速發展,是創辦重慶大學的客觀環境和物質條件;一批川東籍教授出於愛國愛鄉的熱心倡議發動,地方紳耆宿儒特別是商界領導人的積極贊助以及當時重慶軍政當局大力支持,則是創辦重慶大學的主觀因素。
〔注〕 本節引文見重慶大學校史資料第五期
❿ 在成都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看失眠是楊東東醫生好還是劉富友醫生好呢
以我在成都來中醫葯大學附院看睡眠不好自的經歷來說,沒有一次成功的,大概十幾年前就去看過,醫生就不屑失眠這些小問題。吃了葯也沒啥變化。今年掛了80元的專家號,吃了葯還是沒一點變化。我治療睡眠最有成效的一次是在農村的一個老中醫,吃了大概一周的中葯,基本一年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