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導師與學生的責任
Ⅰ 研究生導師都與學生關系很好嗎
研究生導師和學生的關系,並不是全都一樣,有些關系就比較好,而有些就比較普通。其實這樣的關系,跟普通的老師和學生沒有差別,老師的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同樣也是。我們不能保證全天下的老師都是優質的,也無法保證所有的學生們都愛學習。
3、師生關系
現在很多老師和學生關系搞得很差,就像是上下級的領導。其實師生是應該有感情的,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和學生應該具有一定意義上的親情。就算沒有親情,最起碼也應做到互相尊重,至於最後結果如何,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老師就相當於一個大家長,我們都是老師的孩子,彼此和睦相處才是最正確的。
Ⅱ 研究生不能順利畢業難道導師一點責任沒有嘛
有把握水平夠了畢業要求,導師還為難的話,可以去研究生管理部門維權!
Ⅲ 博士生導師與學生出現了矛盾,應該誰來調解
在進行博士生涯的時候,重要的不僅僅是學生能很好地完成學業並且努力的進行研究,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他所跟隨的導師能否用心的培養和指導同學。但是有的時候博士生和他的導師之間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雙方有一方進行一定的協調,至於哪一方能先邁出這一步,也要分情況討論。
無論怎樣,學生在進入博士這一境界和領域之後,應該了解到自己所進行的是為了深入方面的研究相關的羨慕,繼續深造的原因也是使自身的感興趣,使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因此他們也應該注重和導師之間的相處能否合拍,不要使雙方都覺得不合適或者是有一定的不滿,只有兩者相得益彰,才能夠使自己的博士學習中真正的有意義。
Ⅳ 落實研究生導師責任制為什麼是非常必要的
導師要負責對研抄究生進行科學襲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研究條件,並為研究生提供相應的助研經費,還要對研究生進行理想信念和科學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並協助研究生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依靠研究生自身能力難以解決的問題。就這幾個方面而言,導師責任的落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傳道、授業、解惑是導師的基本責任,但就此而言,也存在傳什麼道、授業是否深精、解惑是否到位等問題。而在對研究生日常生活的指導方面,導師們面臨的挑戰則更大。一方面,導師指導學生較多,同時還有相應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活動等方面的工作,有的導師還擔負了繁重的行政工作,這使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時間較少。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經成人,其生活的獨立性較強,同時,由於代際及師生關系的差距和束縛,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溝通也可能受到影響,這些都使導師對研究生日常生活指導的難度增大。因此,落實導師責任,不僅需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研究生與導師溝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需要通過制度規定,搭建落實導師責任的制度平台
Ⅳ 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有何重大的關鍵作用
導師作為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對研究生的論文質量一起論文水準會有一定的評判效果。一般研究生畢業時,論文將會給導師進行評審,只有導師認為該論文可以通過評審時。研究生方可畢業。因此,導師作為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對研究生學習的質量以及研究方向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同時,教育部也打算下發規定規范導師對於研究生。及博士生論文評判的要求,一般學生需要通過。一些硬性要求的考驗,達標後才有資格畢業。而畢業論文的通過權就掌握在自己導師的手中,這樣避免了導師和學生相互串通,學生沒有達到畢業要求。而成功畢業的現象發生。導師作為學生的第一責任人,對學生的學科以及其研究的方向水平應該負責。這也是為什麼給予導師如此大的權利的原因。當然,在權力的背後,就是他要堅決履行其身上的義務。
Ⅵ 碩士導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
1、不是每一個導師都是有項目支撐的,特別是年輕導師,總有一個成長的工程。所以你不能有任何蔑視之心,大忌!\r\n2、和導師處理好關系,這會成為你的一筆財富。畢竟導師見過的世面比你多,何況你導師的導師說不定就是行業內的專家。我覺得你應該比較慶幸,如果真的是你跟了一個大牛,你可以和你身邊的大牛的弟子比較下,他們所享受到的一般也就是在收入上面補助比你多一點,然後在同學之間名聲好聽一點。但是你細細的去了解下他們所從事的課題,應該都是導師分配的某一個項目的子方向,課題研究方向比較狹窄,基本沒有機會讓他們做總體設計這一塊,甚至很多知識都是前幾任師兄師姐開展的,他們只是一個延續或者是重復工作,你覺得這樣的培養模式很好?我覺得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你培養成一個具有總體系統觀念的一個碩士,這個你可以花一年時間去培養,主要是了解你的行業背景,工程應用難點,或者研究方向熱門點等。這個其實花不了你多少時間的,碩士第一年也有一些基礎課和專業課,你可以一並完成,同時,你要多研究文獻,包括英文review等;然後,你在第二年的時候就必須把握你自己所感興趣的方向和你本行業的研究難點展開研究,對於碩士而言,哪怕一點點得創新點就可以畢業,老實話,現在的碩士畢業基本沒有創新意識。不要擔心自己沒有項目做,你以後面對的工作說不定和你所做的項目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要認為靠項目就能拓展一個小碩士的能力。如果你能夠多少把握點本行業發展的一個大局,對你獨立思考具有很多的好處。\r\n3、工科碩士,本身就是苦出生。其實現在的研究生都是比較水的,目前工科類碩士教育一直有點培養和面培養的矛盾,很多導師把碩士當做打工者,來去匆匆的碩士生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科研工作者,相信你自己心裡肯定有數。當然我也不能否認一些擁有多個項目的老闆會去著重培養一個具有系統總體觀念的碩士,而現實情況少之又少。我可以稍微武斷的下一個結論,當前的碩士培養中,如果沒有導師來教導,只要有合適的培養模式,也可以達到畢業的要求。\r\n4、說了很多面上的東西,那麼在你碩士後面的研究中找幾個著重點開展研究,可以去請教你導師,或者你自己去定。基本上你能仔細看上50篇本行業的綜述,30篇左右的博士論文,你就可以把握住5前年的研究重點了。學會如何去將這些知識歸納和整理。然後你可以要求導師給你建立一個小型系統,不管你做的系統多麼小,你必須做一個完整的系統,沒有試驗的碩士學習是不完整的。如果你的研究方向還需要學習編程,那麼你初始可以下載點常式,和你的硬體系統聯系起來,後續自己進行修改和模擬。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是需要進行軟體模擬,那麼你可以在模擬的基礎上加工一個具體器件或者樣品,來證實你的研究理論。這樣你也不用擔心發表所謂的垃圾核心期刊了。\r\n5、師兄和師姐的知識你可以去繼承,但是如果不好的學習態度你不必去學習。\r\n6、建議你上小木蟲多學習下,裡面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包括如何讓你成為一個合格的碩士。\r\n7、我說這些不費勁,但是你要做的話很費勁,985並不是徒有虛名,要對的起自己。
Ⅶ 碩士生導師對學生畢業有沒有責任
碩士生導師對學生畢業肯定是有責任的,
跟了他半天都比不了業,
這樣的導師也就是不合格的。
Ⅷ 導師行為受到約束,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
導師的行為要受到約束,不能導師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是不好的,因為導師對他的學生影響真的太大了,它本身如果毫不受約束的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對這個學生的影響可能就是一生的陰影,碰到一個好的導師當然好了,但是你不能保證有一些渾水摸魚的濫竽充數的。
能夠成為研究生導師甚至是博士導師的學者,估計本身在這個專業領域裡面也算是一方大加了,起碼也算是相當專業知識比較深厚的人員了,大多數有這么深厚的知識品德上估計都是沒問題的,但是永遠不能保證會不會有那些害群之馬,就是有那些極其特殊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網上曝光出來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Ⅸ 研究生導師帶研究生需要盡什麼義務嗎
一、前言我對國內研究生教育機制的了解並不多。之所以對這題目感興趣是因為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有關研究生導師與學生共同署名發文章的報道。有的報道指責研究生導師欺世盜名,在學生的論文上署名,當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有的文章意在揭示這種現象後面的原因。比如,期刊雜志社根本不會刊登不見經傳的研究生的論文,為此導師署名會有助於學生達到發表文章的數量要求。這類潛規則的確令人為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感到擔憂。華中科技大學的做法更是乾脆,將潛規則變成顯規則,將導師署名的做法用明文規定下來。不過,本文的中心不是有關導師署名這類潛規則。而是一個更嚴肅的問題:。有一位北方某大學的博士導師,因在學生的論文上署名被他人在網上撰文指責為巧取豪奪。這位教授的反駁文章中有如下一段解釋:「……我培養研究生,是將合作撰寫論文作為鍛煉學員的方法之一,選題、主要觀點、直至寫作提綱多是由我確定,資料也是大多我早掌握。這種方法沒有什麼不妥,今後還會堅持,……。」 這段話應該可以最後解決這樁導師署名的「公案」了。但也就是這段話驅使我動筆撰寫此文。
二、何為研究生的學習?高等教育的內容可以粗粗地被分為兩大塊:教學和學術研究。教學就是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即教內容,又教方法。所謂內容,就是「是什麼」,方法就是「如何」發現是什麼。高等教育將大學學習按照內容和研究程度的深淺分為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不同層次。本科學習的目的意在使學生對某一領域中的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系有較普遍的理解。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知道有什麼」。碩士階段的學習目的主要是使學生掌握專業中的原理,進行開發或者描述性研究,尋找答案來。也用一句話來總結呢,就是知道「為什麼」。博士階段學習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探尋、發現並解釋物質或者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換言之,博士階段的學習目的是要發現新的「是什麼」並解釋「為什麼」。高校的學生只有到了研究生階段才能真正接觸學術研究層面的活動。本科生的學習基本上還是在某個領域中打底子。到了碩士生學習期間,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仍然是教的比重大於學生的獨立研究。導師的作用還是集中在觀點介紹,文獻引用和綜合討論的方法上。學習的目的是將所學專業中的問題搞精通,達到能夠解釋的水平。但是這並不排除碩士學習中發現新關系的可能。美國學術界就不乏這樣的例子,一篇碩士論文揭示了一個新的因果關系。因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引用具體例子了。博士學習與碩士學習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博士學習的目的是要在專業領域中發現並證明一種新關系的存在。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這個「新」字。被前人發現而且已經證明存在的關系沒有任新的何學術價值。在另一類研究中,博士論文的目的是要證明一個被前人認為是存在的關系並不存在(推翻)。這里提到的「關系」是什麼?就是兩個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學術研究可以被分為三大類,一是描述性研究,指的是對事物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觀察。將直接觀察到的事物以它們之間的關系系統地加以描述就是描述性研究。二是開發性研究。開發性研究是將一個新的研究對象概念化、系統化的研究。這類研究在將直觀的觀察上升到系統研究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後是解釋性研究。解釋性研究的目的是在事物之間發現並建立因果性關系。博士階段的學習是一個為解釋性研究做准備的過程,最後的博士論文也因該是解釋性研究。建立一個新的因果關系(或者推翻一個被公認的因果關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這正是為什麼博士學位會怎麼難讀的原因。從觀察到一個值得研究的關系,到確認其學術價值,課題的建立,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作。所有的困難之處都源於這個「新」字。正是由於博士研究中的「新」字,導師的「教」的工作越來越少,「導」的工作越來越多。
三、博導都「導」些什麼?導師的作用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選題。導師必須能夠為學生指出學術興趣中的問題是否有人研究過。既然有導師之稱,那麼博導就應該對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的各種研究的主要成果,派別,主要觀點,研究狀況的過去、現在、發展趨勢等問題了如指掌。所以,當學生開始考慮一個博士論文課題的時候,博導就應該幫助學生弄清楚計劃中議題的「新」的程度,在理論上對該領域的貢獻。在選題上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在美國的博士學習中,博士生在通過博士資格的總考後才真正成為「博士候選人」。其中許多人在成為博士候選人時都還沒將博士論文的題目確定下來。沒有確定的題目,就提不上有自己博導了。這是美國的體制。中國的博士培養體制基本上是「作坊師徒」方式。導師挑選學生,進校後就跟著導師「學藝」。學術上的獨立性可能會較差。博導在學術選題的問題上的主要角色是建議和幫助。如果在快畢業時學生都不能自行找到感興趣的博士論文議題,需要導師為自己選題,那導師帶研究生的水平就值得懷疑了。第二,導師應該能夠為學生指出文獻的范圍、閱讀重點。文獻的閱讀實際上涉及到如何從理論上對所選議題的支持。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因為要確定博士論文選題是否「新」,完全依靠對相關文獻的熟悉程度。作為博導,對本領域中文獻應該十分熟悉。在這個階段中,從學生的水平來看,雖然尚未像自己的導師那樣讀書破萬卷,但在博士階段的學習中,應該能夠在文獻研究中將本領域各個學派的觀點加以分類和綜合,用以支持自己的觀點,最終建立新的因果關系。如果一個博士生到開始寫博士論文時都還沒具有自行對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導師要負責任。換言之,導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所能教給學生的東西中,重要的東西莫過於教學生如何讀書。本科生和碩士生讀書,目的還傾向於汲取和理解。
Ⅹ 研究生的導師和學生應該是什麼關系
其實,這次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參加的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理清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關系。
2、最近理想:導師幫助研究生發現一個可供研究的問題並指導他獲得最後的成功。
3、過程影響:導師在指導研究生做論文及做項目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從積極的意義上影響學生,使其能夠在最後擁有導師思維並解決所遇到問題的基本能力。
4、反饋影響:導師通過研究生的一些思維發現自己的知識范圍內所未涉及到的新知識,並將其和學生一起融會貫通,取得超越兩人固有能力的成果。
這些都應該是導師和研究生之間關系的特徵,但是,事實上,卻是很難達到的,有些優秀的導師可以達到或部分地達到,而有些很差的導師則一條都做不到。
作為研究生,確實需要從導師那裡獲得自己原來不具備的本事,這些可以從課堂上獲得,可以從討論班上獲得,可以從老師的一些身體力行的事情中獲得,可以從老師的思想或者行為中頓悟到。
而作為導師,則通過指導研究生的選擇研究方向,選擇希望解決的問題,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來引導學生達到理想的彼岸。即便未來不見得做研究類型的工作,但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卻是應該教到學生手裡的。
如果學生能夠在三年內或者稍長的時間內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從導師那裡獲得一些進展,而這些進展可以表現為發表的論文和最後的解決了某個問題的畢業論文,那就可以認為完成了最近理想,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中導師的影響還可能繼續起作用,這一般就是精神上的影響了。
經過這次討論,我認為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確會比帶統招的研究生累一些,一方面是不能時時耳提面命,上面也提到,其實老師在研究過程中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會產生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是他們肯定對於研究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是覺得工作中處理的問題就是或者接近研究了,而沒有虛心學習的動力。
這樣的話,我想,對於以後願意跟我做論文的工程碩士研究生,我覺得應該對他們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原來的時候我希望我的學生要跟著我上至少一個階段的討論班,現在看來這樣的要求不太夠,那就再提一個可以評價的要求,就是在雜志上發表出至少一篇學術論文來,以這篇發表論文作為自己真的學到了研究秘訣的證據,我想這還是很應該的。
周六的時候,有同學去取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問我,是否能跟我做論文,我當時的建議是,先盡量找其他的老師,找到了最好,如果找不到或者找了但是別的老師對自己沒有興趣,那再考慮是否跟我的問題。
這樣說一方面是考慮到同學太多,現在就開始記在我的名下浪費了其他的導師資源,另外也有我對同學目前沒有把握的緣故。
未來的工程碩士答辯將會有個淘汰的問題,具體的做法是:論文不合格者不讓答辯或者延長學習時間,等寫好了再答辯,如果一定要答辯,到答辯會上過不了的話就要重新開題,然後再用相當的時間來做一篇新的論文,這個要求一定要得到貫徹。
到時候如果我的學生和別人的學生站在一起PK誰過的時候,能夠拿得出研究論文來的人自然會讓老師有話好說了。因此,我准備
1,逼迫成為我學生的同學發表至少一篇學術論文。
2,在我的討論班上至少要過一個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