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鞠強
A. 如何理解批評一定程度是好事
正確理解批評的實質——受到批評一定程度上是好事
復旦大學教授:鞠強
在企業中,批評作為調控員工行為的一種手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一般而言,一個不對犯錯誤員工進行批評的企業多半是沒有什麼發展前途的。但是無論什麼樣:的批評,被批評者總有或大或小的抵觸情緒。員工受了批評,往往會情緒低落,心存怨言,.直至影響工作效率。究其原因,在於從一般人的觀念看來,批評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其實這是錯誤的,這說明其沒有正確理解批評實質,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
首先,應該認識到批評是獲得表揚與肯淀的前提。只有迅速地接受批評,真心實意地承認錯誤,才能立即糾正偏差,改進工作,從而使得上下級達成共識,准確地貫徹領導意圖,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變批評為表揚。所以說,批評是表揚的前提。
其次,對幹部而言,批評多經常是責任大、受重用的表現。一般而言,員工做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哪位幹部管事越多,越寬,越復雜,換而言之越受重用犯過失的概率越大。比如一個副總管轄七個部門,另一個副總只管轄二個部門,前者犯錯的概率肯定大,受批評概率肯定也大。因此,辯證地說,批評多常常是幹部權大、管轄面寬、被重用的特徵之一。,
再者,直接了當的批評是上下級關系密切的表現。一般而言,心理距離越遠,批評就越婉轉;心理距離越近,批評就越直接了當。這就如家長對子女,兄長對兄弟批評從來不會婉轉的。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因此,越是直言不諱的言辭,我們越應該滿懷喜悅地對待,越是模糊的批評則須慎重對待。
最後,直接清晰的批評是推動組織發展的前提。觀代化企業要求自身具備簡潔明了的做事風格,忌諱含糊不清、似是而非。因此,直接清晰的批評是一個組織有生命力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實例證明,一團和氣的作風多半存在於國營企業中,而此類組織大部分走向不景氣;正確的批評理念在非國營企業中普遍存在,使非國營企業煥發出蓬勃盼生命力。
事實上,員工在工作中,受到上級的批評,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員工能夠正確理解批評的實質,對批評抱有正確的態度,是其成熟、合格的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組織中的優秀成員,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都能夠以良好的心態來正確理解批評的實質;他們成長的效率,正是與他們在受到上級批評時的認錯、糾錯能力成正比的。
總而言之,只有當一個企業內部形成了正確理解批評實質的良好氛圍,企業員工從心底罩牢固樹立了批評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的思想觀念,才能夠理順企業內部關系,使企業更加順暢、合理地運轉,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
校長讀後啟示:
1、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定是賞罰分明、批評與表揚並存的集體,當然,批評與表揚一定要建立在公正、公平的基礎上,尤其是要建立在出發點是公正的基礎上。對不當的批評,要及時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溝通。
2、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一個人人生經歷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一個人不斷進步,不斷反思的源泉和動力。有些批評,會對一個人產生一輩子的積極影響。
3、一個人對待批評的認識和態度,決定著他(她)的將來是否優秀,工作是否成功(往往最親近,最關注你的人才會對你提出批評)。能虛心接受批評,是一個人有修養的標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生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錯誤。因此,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經常要用到批評這種方法。常言道:「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警世銘言似乎人人都懂,其中哲理人人都明白。但具體到被批評的人來說就不那麼容易接受了。因為按人們的正常心態講,無論任何人都不願意聽逆耳的話。特別是那些天真活潑的小學生,他們更願意聽老師的表揚,不願意聽到老師的批評。那麼怎樣的批評才容易讓學生接受呢?怎樣才能使良葯不再苦口,忠言不再逆耳呢?這就涉及到批評的「藝術」問題。
切忌不分場合、簡單粗暴的批評
這種方法不要說是小學生,就是任何人都很難接受。因為無論什麼樣的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臉面,即使是再調皮的學生也非常顧及自己的面子,更不願意在眾目睽睽之下受到別人的批評。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要講究場合,最好不在人多的場合當眾批評學生,傷其自尊,讓其沒面子,下不了台。要選擇適當的場合,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記住,「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同語言、態度的批評,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對學生批評教育時,教師的心態要平和,情緒要穩定
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之前教師首先要反省自己,剋制住自己的情緒,看看自己對該生是否存有偏見,是否一碗水端平了。因為,帶有絲毫偏見的批評都會令受批評的人難以接受。不能讓挨批評的學生認為教師是偏心,是在拿自己出氣,是在「殺一儆百」。這樣的批評學生心裡不平衡。如果這樣的話這個「一」我們寧可「不殺」,這個「百」我們也寧可「不儆」。如果當時自己的情緒很難克制的話,到不如等冷靜之後再說。總之,要讓被批評的學生真正感到教師是為他好。只有這樣教師的批評才能達到目的。
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盡量不使用「對比」的方法
很多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常常對他們說:「你看人家某某同學學習多麼好、多麼有出息。再看看你自己怎麼一點出息也沒有,一點也不爭氣。這樣的教師往往忘了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忘了十個指頭是不一般齊的這個最簡單的道理。捫心自問,如果你自己當時能向某某科學家那樣,你又何必做教師呢?如果長期拿別人的長處去比人家的短處會使人處處感到壓力,而喪失信心。不要讓學生感到不管自己怎樣努力在教師的眼裡永遠也不如別人。常此以往,學生對你的批評會產生一種「抗葯力」,你的批評教育永遠也產生不了「葯效」。可以採取激勵的方法,比如,看咱們班某某同學學習非常努力,你如果能像他那樣老師該有多麼高興啊!老師相信你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趕上他。努力吧,老師為你加油!只有這樣的批評才會使人產生動力。
在對學生批評教育時切忌「新賬老賬一齊算」
古人雲:「人非聖賢,敦能無過」。犯錯誤並不可怕,只要能改就好。教師不要總把學生的缺點記在心裡,動不動就舊賬重提,在大庭廣眾之下無止境的數落學生的錯誤,千年穀子萬年糠,甚至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新賬老賬一齊算,讓學生永遠背著這個包袱,永遠生活在過去的陰影里。教師對學生批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其受到教育,達不到教育目的的批評是徒勞無益的、也是不可取的。
總之,不同方式的批評教育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恰到好處的批評會使人心服口服,產生動力。反之,只會使人口服心不服或壓而不服。因此,我們的教師要在工作中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批評這門「藝術」。
人非聖賢,誰能無錯?犯了錯誤,受點批評也是應該的。但我們需要溫柔的批評,需要的是37.5攝氏度的批評。
我們喜歡我們的生物老師朱老師,也喜歡他給我們的批評。因為他對我們的批評就是37.5攝氏度。
我們正陶醉在生物課堂的快樂中,突然教室門「咣當」一聲巨響開了,緊接著一聲響雷般的「報告」,我們班上兩位聞名遐邇的「遲到先生」進來了。朱老師停下了講課,他沒有象其他的老師那樣,而是先請兩位「先生」入座,然後說:「我也曾為學生。遲到,自然有遲到的原因,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同學們笑)但不管什麼原因,遲到畢竟不是好事,所以以後遲到的同學不用大喊一聲『報告』,直接從後門悄悄進來就行了。因為一方面遲到的同學的『報告』聲,打斷了我們絕大部分同學上課的思路和情緒,很顯然這是不禮貌的,這是很不尊重我們的;另一方面,你的一聲喊叫式的『報告』無意識中有點讓我們全班同學和老師要停下課來歡迎你的到來,好象遲到的你成了大領導大歌星一樣,顯然這也是很沒有道理的!(同學們笑)」我想,不管怎麼樣的人,聽到這樣的批評,心裡總會有點變化的。
上課時,總會有同學會開小差說些閑話。生物課上的朱老師不會象其他的老師那樣,他是這樣批評的:「人都有虛榮心,我也一樣。我在上課,我非常希望同學們能關注我。但有的同學不僅不看我不理我,還在下面說笑,我很難過呀!人和人之間,要相互尊重。如果不過分的話,希望大家尊重我這一點可憐的虛榮心。」
對不做作業不交作業的同學,朱老師沒有說要懲罰,要專制。他說:「感謝班上部分同學對我的關照。可能是我身材太苗條了點,這些同學怕累著我,所以不做作業不交作業,讓我輕輕鬆鬆長胖點。但我不喜歡胖。胖,其實也是種不健康的表現。我不希望胖,我也不希望同學好吃懶做長成胖墩。所以作業還是要做,要交!」
……
這樣的批評還很多。這樣的批評,我們很容易接受。因為這樣的批評是37.5攝氏度的。37.5攝氏度時,我們接受批評的「酶」的活性最高。
B. 鞠強的介紹
鞠強教授,管理心理學家,1967年生,北京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本科畢業,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心理學碩士畢業。任職有復旦大學關聯企業復旦拓山心理測量軟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任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管理課程教授、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高層管理者培訓中心(EDP)副主任、EMBA中心首席管理顧問、EMBA特聘教授,兼在復旦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院校教授管理類、心理類課程。鞠強教授為二元相對平衡管理理論學派開創者,經網易全國投票獲「中國100強咨詢專家」稱號,連續多年被中國培訓論壇全國性行業公開推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強培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