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李炎教授北京大學

李炎教授北京大學

發布時間: 2025-05-17 11:39:30

⑴ 李星華的詳細資料

1911年11月21日,李星華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20年夏,隨全家到北京定居。 <BR>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釗,李星華娘兒仨一同被捕,在監獄關押二十幾天。她在法庭上機智地回答了敵人的審問,使大哥李葆華躲過了敵人的搜捕。 <BR> 李大釗就義後,京師警察廳勒令李大釗遺屬限期離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華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從此輟學,在農村照料重病的母親。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帶著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復學。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學孔德學院高中部。生活無法維持時,她在父親朋友的關照下,勤工儉學、給學校刻印法文講義蠟版,每月補貼一些生活費用。1932年春天,她參加了黨所領導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黨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給學校刻印講義為掩護,為黨刻印革命傳單。掩護黨的地下工作者,參與營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況變化,她失掉了黨的關系。第二年春天,把母親接到北京,准備安葬父親。1933年4月23日,在黨組織安排下,李星華同送葬隊伍一起把父親安葬於香山萬安公墓。安葬父親35天後,母親趙紉蘭病逝。她在親友的幫助下,將母親和父親並排葬在萬安公墓。這年暑假,李星華升入孔德學院社會科學系。1935年12月,李星華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第二年她與賈芝結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學經濟系畢業。 <BR> 1940年11月6日,幾經周折,到達陝北延安。到延安後,她選入延安魯藝文學系學習,之後就長期在延安中學教書。1942年,她參加了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1945年重新入黨。在保衛延安的戰爭中,她跟著學校輾轉於陝北的群山中,仍然備課教書,始終如一。1947年9月,隨學校東渡黃河,到晉西北的臨縣等地,參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調查。全國解放後,李星華從延安回到北京,分別在師大女附中和馬列主義學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開始從事民間文學工作。她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民間文學》編輯部和采錄編選部負責民間故事采編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受到了國內外民間文學工作者的好評。此集還譯為日文,在日本出版。 <BR>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華一家受到殘酷迫害。因郁憤成疾,她雙目失明。在失明的情況下,堅持整理編輯《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一書。 <BR> 1979年11月27日,李星華病故於協和醫院。她去世後不久,《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出版了,為讀者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⑵ 老舍、馬晨明 、李星華 、葉永烈 、馮至的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老舍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劇本《茶館》,短篇小說集《趕集》、作品集《老舍文集》等。

馬晨明,1977年生,山東菏澤人,女碩士。代表作品:《金融時報》《西藏采訪筆記》《藏戲》

李星華(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李大釗女兒,作家。主要作品有《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白族民間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憶》;

葉永烈(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作品《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床頭上的標簽 [6] 》,《炸葯工業之父——諾貝爾》;

馮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馮承植,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鍾社,出版《沉鍾》周刊,《半月刊》和《沉鍾叢刊》。

熱點內容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app 發布:2025-05-17 16:37:45 瀏覽:954
大學生娛樂生活 發布:2025-05-17 16:29:26 瀏覽:582
編導專業天津工業大學 發布:2025-05-17 16:27:20 瀏覽:833
大學生迎來 發布:2025-05-17 16:15:09 瀏覽:645
西南交通大學靳教授 發布:2025-05-17 16:12:16 瀏覽:254
福州大學成立時間 發布:2025-05-17 16:06:31 瀏覽:50
大學生黃鑰 發布:2025-05-17 16:05:03 瀏覽:626
北大學生選擇考古專業 發布:2025-05-17 15:58:26 瀏覽:464
大學專業加三科目要求 發布:2025-05-17 15:58:18 瀏覽:495
被拐女大學生被救 發布:2025-05-17 15:39:10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