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引進教授
Ⅰ 田宏傑的成就及榮譽
鑒於在科研教學方面的突出成績,2001年由北京市教委批准,提前1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並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刑法研究所聘為兼職研究員;同年,應歐盟邀請,作為中國――歐盟法律與司法合作項目「高級訪問者代表團」成員訪問歐盟8國,參加歐盟司法改革運動的考察培訓;2002年1月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聘為刑法學專業碩士生導師;2003年經北京市教委評定,提前3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4年4月由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聘為客座研究員;同年10月,作為中國政法大學引進人才,引進至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工作;2005年1月,被聘為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Ⅱ 叢日雲是個什麼樣的人
叢日雲教授在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一門「西方文明通論」的通識課程,講解西方文明的演進與特徵,當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國的歷史進程。
對低年級的本科生們來講,聽他的課「受啟發」和「毀三觀」大概是同一個心理過程,有學生覺得「耳目一新」,有學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傷害」,有的還向學校打小報告。
「比如英法兩個強盜燒了圓明園,之前清政府跟英法聯軍談判破裂後,把英法代表團的39個人,包括記者、家眷抓到了北京,施以虐待或酷刑,其中20個人被弄死了,活下來的人身上長滿蛆,有的瘋掉了。這個情節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
叢日雲希望學生了解完整的歷史,在史實准確的條件下判斷和思考。「當然,英法侵略中國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有虐囚的事,仍然會痛恨英法,但至少能降點兒溫。」只是,有的學生聽不進去。「他的常識被顛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何況還有許多理由支撐著原有的判斷。」
叢日雲講授西方政治思想史將近30年,在八九十年代,他的授課也使一些學生難以接受,那時學生的障礙是意識形態,但近些年,民族主義情感成了學生認識西方文明的一道坎。
「我希望學生們接受一種健康的愛國主義,」叢日雲說,「愛國是人類之愛的一種,應該將其安頓在愛他人、愛社區、愛民族、愛國家、愛人類乃至愛地球的序列當中。」「要愛國,但不能以對別人的盲目仇恨來表現。」
叢日雲出身於遼寧凌源偏僻的鄉村,小學四年級時學校就因為「文革」停課,他理解學生們思想上的困惑和困境。叢日雲高中畢業後到大隊里當了會計,被領導派到紅極一時的大寨參觀,他發現處處都是「被打扮的痕跡」。解放軍不僅幫助修建水利工程,甚至用高射炮為他們驅雹;而大寨農民都像四類分子(「地富反壞」)一樣,低眉順眼,遇到參觀者就驚慌地迴避,眼神不與你交流,也不與陌生人說話。
但那時叢日雲發現問題靠的是直覺和經驗。「我的精神世界最初是由那個年代的宣傳教育所塑造的,想跳出那個框架思考問題,必須藉助於相應的思想資源,但在那種完全封閉的條件下,獲得多元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原因,叢日雲多年來致力於通識教育,他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論」是全校每年兩千多名本科生的必修課,在他看來,「通識教育能夠打開信息流通的渠道,使學生獲得多元的和平衡的信息,學會合乎邏輯地思考,並接受現代文明價值的熏陶。」
在2013年的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叢日雲發表了一篇《人生多歧路,你將如何選擇》的演講,在網路上廣泛傳播。在演講中他告誡畢業生們:「你們未來可能面對著社會的變革,你將如何選擇?當你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是不是一個明白人? 如果中國再來一次義和團或紅衛兵運動,你能不能清醒地說不? 我希望,你們在大潮襲來時,選擇站在理性一邊,站在文明一邊……」
Ⅲ 叢日雲是個什麼樣的人
叢日雲教授,一位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人物,出生於1956年10月,遼寧省凌源市人。他在教育領域的成就斐然,現任某學院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和學位委員會委員。他的學術生涯始於1977年高考恢復後,成功考入遼寧師范學院政史系,畢業後繼續深造,在天津師范學院攻讀研究生,專攻西方政治思想史專業。
叢日雲的學術成果豐碩,其中《基督教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一書更是他的代表作,榮獲了2003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他的指導教師是徐大同教授。1985年,他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後,在遼寧師范大學任教,專注於西方政治思想史與當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與教學。1997年至2001年,他在天津師范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徐大同,主攻西方政治學理論,最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在學術晉升上也非常迅速,1992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又晉升為教授,並在1998年至2001年間擔任大連市政協委員。
2002年,叢日雲教授作為中國政法大學的特殊人才被引進,他在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授課。2004年,他被任命為該校博士生導師。2003年,他的著作《在上帝與愷撒之間》再次贏得榮譽,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年至2006年,他作為富布賴特高訪學者,前往美國耶魯大學進行深入研究,擴展了他的國際視野。
叢日雲的研究領域廣泛,涵蓋了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理論和比較政治。他的教學生涯中,除了教授多門課程,還出版了《中西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牛津歐洲史》、《中國公民讀本》等著作,並參與了《現代西方政治思潮》和《西方政治思想史辭典》等重要書籍的編寫。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他發表了多篇論文,如《Nation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和《論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概念》,充分展示了他在學術領域的深厚造詣。
Ⅳ 王成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王成棟先生是一位在中國法學領域有著深厚學術背景和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他出生於1961年6月,籍貫位於福建省武平,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法學素養聞名。
在教育生涯中,王教授持有碩士學位,目前在中國政法大學擔任教授職務。他不僅在課堂上傾力傳授,還在法學研究上有所建樹。他的專業領域包括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立法法以及港澳台法,尤其對近代行政法史的研究有著獨到見解。
除了在法大本校的教職工作,王成棟教授還積極承擔社會職責,擔任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青年專家委員會的委員,以及中國公安行政管理研究會的理事。此外,他還與中國人民大學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保持著合作關系,作為兼職研究員參與多項前沿研究。
在教學方面,他的課程涵蓋了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立法法和國家賠償法等重要法學領域,用英語進行教學,使得學生能夠接受到國際化的法學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