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祁林老師
❶ 本人是一名大三的物理學學生,然後現在想考新聞方向的研究生,請問這個方面的研究生好考嗎
學術3年制,有公費名額,分數比專碩高;專碩是2年制,沒公費;
英語和政治是統一出題,英語100分,政治100分,共200分;
專業課新大出題,2門,各150分,共300分。
所以,相對於理科專業,本專業復習好專業課,非常重要。
由於英語和專業課是國家統一命題,就不說了,一般英語50分以上,政治60分以上,一般都能單科上線。
下面主要說下專業課的情況。
2013年考試書目會在2012年8月或者9月份公布,鑒於新大已經幾年沒有更改考試書目了,預計2013年會變更部分考試書目。復習的話,暫時按2012年的考試書目復習,等到書目公布了,再做復習調整。
2012年的專業課考試書目如下:
新聞史論三冊:《傳播學教程》郭慶光 中國人大出版社 2011年第二版
《新聞學概論》 李良榮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
《中國新聞傳播史》 方漢奇 中國人大出版社 2003年版
傳播理論三冊:《傳播學教程》郭慶光 中國人大出版社 2011年第二版;
《當代廣播電視概論》 陸曄、趙民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0年版;
《廣告學概論》 陳培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新聞業務三冊:《新聞采訪學教程》第二版 藍鴻文 中國人大出版社 2000年版.
《新聞寫作學教程》 劉明華、徐鴻、張征 中國人大出版社 2002年版
《報紙編輯學教程》 鄭興東陳仁風蔡雯中國人大出版社2001年版
傳播業務三冊:《廣播電視新聞寫作》孟建、祁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年版;
《節目主持人通論》(修訂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4年版;
《廣告文案寫作》丁柏銓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不管是考新聞學,還是考傳播學,以上的12本書目最好都復習下,不過也要有的放矢,把握重點復習。
縱觀新大歷年考試情況,主要以復旦和人大版的教材為主,那就主要復習復旦和人大的教材。
下面做做概括性的分析:
復旦版教材特點:復旦版教材注重現實(務實:前沿和實用)
人大版教材特點:人大版教材注重意義(務官:官方的意義)
復旦的出題特點:注重細節和前沿;
新大的出題特點:注重骨乾和框架。
上面說了教材和出題的特點,就把容易握住的方向了。
說說我當年復習的方法:先通讀,把重點要點整理出來,然後把復旦和人大的教材對照比較,然後整理出提綱要點,再背誦。效果不錯。 最後祝考試成功。
❷ 南京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在南京讀大學體驗好嗎
我記得仙林每晚亮燈的籃球場,安踏的地貼磨了又貼;我記得北大樓的五角星,西側地板咯吱的專教務處,東側屬樹叢中隱蔽的琴房;我記得自己吹噓年租金800塊,距離新街口步行僅15分鍾的物美價廉的宿舍,而每天晚上,宿舍過道里都飄著漢口路的烤串味兒,我記得那幾場令人崩潰的大暴雨和大三暑假異常涼快的青奧會;我記得那些我們一起走過的大景點小巷子,吃過的大餐擼過的串喝過的酒聊過的天不眠的夜和說不出口的再見,還有止不住的眼淚。
❸ 傳播學學生必讀的篇目有哪些
傳播學學生必讀的篇目有哪些?
老師一直在強調理論框架,我想理論框架該是從書里來的吧。那理論框架到底是不是從書里來的呢?我看哪些書能夠建構起我自己的理論框架呢?
1 條評論
分享
按投票排序按時間排序
12 個回答
43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肖琦,這夠不上學科,最多是個研究領域
默默、簡牘、Clalila 等人贊同
基礎的教材篇目可參考黃小素同學,我這再補充一些專著,是陳陽老師上課時的推薦書單及評注,主要以大眾傳播研究為主,按出版年份排列。
韋爾伯·斯拉姆等(1980)《報刊的四種理論》,新華出版社。
帶有明顯意識形態色彩和冷戰思維的經典之作。
李普曼(1989)《輿論學》,華夏出版社。
李普曼(2002)《公眾輿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多內容放到初版80年後的今天來看,絲毫不過時。
湯林森(1998)《文化帝國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
關於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四種立場的梳理,簡潔清晰。
斯圖亞特·霍爾和陳光興(1999)《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
深入了解文化研究第二代領軍人物霍爾思想的一本訪談錄。
陳光興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城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台灣清華大學。
戴錦華(1999)《隱形書寫》,江蘇人民出版社。
任教於北大,關於90年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研究論文集。文字犀利精彩,但缺乏實證資料,結論過於空洞武斷。
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2000)《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傳播的儀式觀的最精彩的代表作之一。
馬歇爾·麥克盧漢(2000)《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大學出版社。
麥克盧漢眼光超前,思想精深,深具啟發性,然而公認文字晦澀,加上翻譯的轉介,閱讀相當困難。
埃弗里特·羅傑斯(2002)《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寫法》,上海譯文出版社。
一本由美國人寫作的超越施拉姆創立的「四大奠基人」神話的傳播研究史。
埃弗雷特·羅傑斯(2002)《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出版社。
跟上書是同一作者,傳播流研究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本書四十年間再版五次,每一版都推陳出新,展示理論的生命力,中文版根據第五版翻譯。
泰瑪·利貝斯,埃利胡·卡茨(2003)《意義的輸出――達拉斯的跨文化解讀》,華夏出版社。
跨文化傳播的經典之作。電視劇《達拉斯》是第一部在世界范圍內(美洲、歐洲)獲得成功的美國電視劇。卡茨跟《媒介事件》作者是同一人。
保羅·杜蓋伊、斯圖亞特·霍爾等(2003)《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商務印書館。
一本很好玩的書,霍爾本人很少參與的實證研究之一,可以學習怎麼做文化研究。
約翰·費斯克等(2004)《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新華出版社。
梳理傳播研究關鍵詞的一本工具書。
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組(2004)《獲取信息:新聞、真相和權力》,新華出版社。
批判研究一本力作。
[美]新聞自由委員會(2004)《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提出了社會責任論。
詹姆斯·凱瑞(2005)《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華夏出版社。
提出了傳播的儀式觀。
戴維·莫利(2005)《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新華出版社。
作者是英國做受眾研究最出色的研究者。
尼古拉斯·加漢姆(2005)《解放·傳媒·現代性》,新華出版社。
英國學者中,最具理論深度的一位,然而文字晦澀,加上翻譯,閱讀困難。
W·蘭斯·班尼特(2005)《新聞:政治的幻象》,當代中國出版社。
美國少有的批判研究著作。
羅伯特·哈克特、趙月枝(2005)《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清華大學出版社。
梳理了西方新聞界的「客觀性」研究。
馬傑偉(2006)《酒吧工廠:南中國城市文化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香港學者關於珠三角地區農民工的人類學研究成果,與大眾媒體的關系不是太密切。中國學者少有的文化研究力作。
托德•吉特林(2007)《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華夏出版社。
原名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作者60年代是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學生反越戰組織(SDS)的積極組織者,SDS活動失敗,於是他以自己的經歷為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全書洋溢著作者的激情,令人感慨青春不再,學術研究也可以寫得令人回腸盪氣,兼具理性與激情。
蓋伊·塔奇曼(2008)《做新聞》,華夏出版社。
陳陽老師很喜歡的一本書,評價其在新聞生產研究領域內30年無人超越。
Schudson, Michael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 New York: Basic Books.
台灣翻譯為《探索新聞》,全書的研究問題是:客觀性是怎麼在美國新聞界確立起來的?這是一本思想史的著作,為新聞史研究樹立了可資借鑒的榜樣。
Schudson和塔奇曼同一年獲得哈佛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學位,這是他們的博士學位論文。
編輯於 2012-03-01 9 條評論 感謝
分享
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收起
3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戶,傳播,廣告,新媒體
知乎用戶、知乎用戶、徐小燁 贊同
理論框架推薦讀《傳播學總論》(清華大學出版社),覆蓋面比較廣有傳播學的發展簡史、傳播學的幾位奠基人、傳播學的基礎理論、從傳播類型、傳播過程、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到最後的傳播效果,基本能幫你搭建起傳播學的框架。
其他的推薦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媒介即訊息》
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波茲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 。。。
這些都是經典的傳播學理論,現在互聯網時代,傳播的格局已經改變,但是這些理論是研究當代傳播的基礎。
發布於 2012-02-29 添加評論 感謝
分享
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
9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陳小磐,傳播學小碩一枚,關注媒介經營管理
Picooobird、知乎用戶、李雷霆 等人贊同
一、理論類
1.《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新華出版社,1985。
2.《列寧論報刊與新聞寫作》,楊春華、星華編譯,新華出版社,1983。
3.《斯大林論報刊》,李清芳編,新華出版社,1985。
4.《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83。
5.《鄧小平論新聞宣傳》,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編,1998。
6.《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匯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新華出版社,1980 。 簡介:4、5、6三本書應為案頭必備之書,如果你真想在中國做出點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7.《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童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8.《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陳力丹,開明出版社,1993。
9.《論出版自由》,[英]約翰.彌爾頓,商務印書館,1958 。
簡介:西方的一切新聞思想和新聞理論,都是由此而來的。
10 .《新聞文存》,徐寶璜等,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
簡介:前朝學人的新聞學經典均收錄於此,如1919年問世的中國新聞學開山之作——徐寶璜的《新聞學》(徐寶璜時任北京大學教授,年僅25歲)。
11.《新聞理論基礎》,甘惜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
12.《宏觀新聞學》,劉建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13.《新聞傳播學》,黃旦,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
簡介:第一部以傳播學的理論重構新聞理論的著作。
14.《新聞學新論》,孫旭培,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15.《新聞原理的思考》,梁衡,人民出版社,1996。
簡介:梁衡是我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原為光明日報資深記者,曾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本書是他的新聞學三部曲之一。
16.《新聞論爭三十年》,甘惜分,新華出版社,1988。
17.《主體與喉舌》,童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報刊的四種理論》,[美]施拉姆等,新華出版社,1980 。
簡介:當代英美國家的新聞學經典,眼界開闊,立論獨到,研習新聞學者不能不讀。
19.《西方新聞理論評析》,徐耀魁主編,新華出版社,1998 。
簡介:國內第一部系統、全面而深刻評析西方新聞理論的著作,想了解西方的新聞思想、新聞學說及新聞理論,應從本書入手。
20.《新聞學導論》,李良榮,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 歷史類
21.《中國報學史》,戈公振,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
簡介:中國新聞史的奠基之作,至今仍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內容和精當的論述為學界所推崇,與前朝那批學人的傳世之作並為20世紀的學術經典,而作者也由此成為中國新聞史學的開山鼻祖。
22.《中國新聞事業通史》,方漢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
簡介:中國新聞史的集大成之作,氣勢恢弘,包羅萬象,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歷史長卷。
23.《中國現代廣播簡史》,趙玉明,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7。
24.《中國電視史》,郭鎮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簡介:既嚴謹,又灑脫,雖是學術著作(系博士學位論文),但讀來津津有味,作者乃我國第一位新聞學的女博士,現任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博士生導師。
25.《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胡太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
簡介: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地勾勒了1840~1919年間,國人新聞思想的演化軌跡,及其社會背景和歷史動因。
26.《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徐培汀、裘正義,重慶出版社,1994。
27.《傳播科技縱橫》,閔大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8.《華夏傳播論》,孫旭培主編,人民出版社,1997。
29.《報人張季鸞先生傳》,徐鑄成,三聯書店,1986。
30.《美國新聞史》,[美]埃默里,新華出版社,2001 。
31.《天下風雲一報人——索爾茲伯里采訪回憶錄》,[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0。
32.《普里策傳》,[美]斯旺伯格,新華出版社,1983。
33.《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日]倉田保雄,新華出版社,1980 。
簡介:一部史話體的路透社及早期通訊社發展史的書,寫得生動有趣。
34.《西方新聞界的競爭》,[美]約翰.霍恩伯格,新華出版社,1985 。
35.《無冕之王》,[美]哈爾伯斯坦,新華出版社,1986。
36.《權力的媒介》,[美]赫伯特.阿特休爾,華夏出版社,1989。
37.《我的一生與〈紐約時報〉》,[美]卡特利奇,新華出版社,1985。
38.《外國新聞事業史》,張允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三、業務類
39.《怎樣當好新聞記者》,[美]傑克.海敦,新華出版社,1986 。
簡介:典型的美國式新聞學著作,沒有什麼大道理,都是一些具體的、實際的東西,然而,確實很有用,很實用。
40.《我怎樣學習當記者》,南振中,新華出版社,1985。
簡介:作者是我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曾任新華社總編輯,本書是他幾十年記者生涯的經驗之談。
41.《風雲人物采訪記》,[意]法拉奇,新華出版社,1988 。
42.《好新聞的後面——編輯耕耘錄》,鄭興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43.《記者生涯——現代美國新聞業務漫談》,[美]錢塞勒等,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
44.《美國電視明星》,[美]芭芭拉.馬圖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8。
45.《全能記者必備》,[美]朱立安.哈瑞斯等,中國新聞出版社,1988。
46.《現代新聞評論學》,胡文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7.《新聞采訪方法論》,艾豐,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
簡介:我國新聞界人才濟濟,然而能夠在新聞的三個主要領域,即研究、實踐和管理上均有作為者則寥寥無幾,艾豐則是這寥寥無幾中的一員。就實踐而言,他撰寫或組織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報道,如開封何時才「開封」、中國質量萬里行等,並獲得首屆范長江新聞獎;就管理而言,他先做人民日報的部主任,後任經濟日報的總編輯;就研究而言,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即這部《新聞采訪方法論》,曾獲得首屆吳玉章新聞獎——我國新聞學研究的最高獎。
48.《報紙編輯學教程》,鄭興東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
49.《不要這樣寫——對百篇新聞寫法的商榷》,鄭興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0.《對外傳播初探》,段連城,中國建設出版社,1988。
簡介:最早同時也最好的一部對外報道的書,作者是我國外宣方面的專家,曾任外文局局長,人稱外文局大才子,這從本書里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才華和文筆。
51.《新聞寫作教程》,[美]密蘇里新聞學院編,新華出版社,1986 。
簡介:美國新聞報道方面的經典之作,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即使開始對新聞事業不了解的人,讀後也會油然而生嚮往之情。
52.《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李良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四、 傳播 類
53.《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柯惠新,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0。
54.《輿論傳播》,劉建明,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簡介:輿論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在國內外都堪稱高水平。
55.《傳播學引論》,李彬,新華出版社,1993。
56.《理解媒介》,[加]麥克盧漢,商務印書館,2000 。
簡介:一部令人矚目也令人困惑的奇書,不管贊成,還是反對,你都不得不面對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駭世驚俗的思想,如媒介即信息。
57.《大眾傳播通論》,[美]德弗勒等,華夏出版社,1989。
58.《媒介社會學》,[英]巴特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
59.《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美]施拉姆,華夏出版社,1991。
60.《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從莫爾斯到麥克盧漢》,[ 美]切特羅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簡介:莫爾斯是19世紀中葉發明電報的人,麥克盧漢是20世紀中葉以一系列「奇談怪論」駭世驚俗的人,本書即論述一個世紀中美國大眾傳播的演變及意義。 61.《大眾傳播社會學》,張詠華,上海外國語大學出版社,1996。
62.《大眾傳播模式論》,[英]麥奎爾等,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
簡介:以模式的形式而將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囊括其中,言簡意賅,要言不煩,所以,必須具備相當的傳播學理論基礎才能看得明白。
63.《傳播學教程》,郭慶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4.《說服學——攻心的學問》,龔文庠,東方出版社,1994。
65.《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胡鈺,新華出版社,2000。
66.《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崔保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簡介:對日本新興的信息社會理論做了詳細的介紹,可以開闊眼界。
67.《傳播理論》,[美]斯蒂文.小約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
簡介:本書是美國最有影響的傳播學教材之一,也是目前國內譯介的最好的一部傳播學原著。
68.《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丹尼爾.戴揚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69.《傳播政治經濟學》,[加]文森特.莫斯可,華夏出版社,2000 。
簡介:傳播學批判學派,是當今國際學術界的前沿。其中,傳播的政治經濟學是批判學派的一大分支,而本書對這一分支做了詳盡的論述。
70.《大眾文化與傳媒》,路揚、王毅,上海三聯書店,2000 。
簡介:對批判學派的另一大分支即文化研究,做了提綱挈領的描述,雖是一本薄薄的小書,但深入淺出,思想宏博,是部難能可貴的佳作。
五、 廣電
71.《中國應用電視學》,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72.《開拍啦》,[英]哈里斯.華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5。
73.《電視與社會》,[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4.《第二媒介時代》,[美]馬克.波斯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六、 作品
75.《范長江新聞文集》,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
76.《新聞通訊選評》,湯世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
77.《外國新聞通訊選評》,黎信等編著,長征出版社,1985。
簡介:上面三部新聞作品集,收錄了中外古今幾乎所有新聞報道的名篇佳作,即使沒有學過多少新聞傳播理論,看看這些作品,照葫蘆畫瓢也能收到「取法乎上,可得其中」的效果。
78.《西行漫記》,[美]斯諾,三聯書店,1979 。
簡介:新聞史上一部不朽的經典,一個記者一生中能有這么一部作品就可以不朽了。
79.《邵飄萍選集》,方漢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80.《中外廣播作品選析》,程道才主編,新華出版社,1989。
《中國電視新聞獎獲獎作品選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每年一本
81.《消息選評》,復旦大學新聞系,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82.《通訊選評》,復旦大學新聞系,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83.《梁厚甫通訊評論選》,東山編,新華出版社,1985。
84.《經歷》,韜奮,三聯書店,1979。
簡介:鄒韜奮先生在新聞史上如奇峰秀拔,令後人高山仰止,以他名字命名的韜奮新聞獎,與范長江新聞獎並為我國新聞工作者的兩大最高獎。本書是他新聞作品的精華。
七、其他
85.《新聞職業道德》,董煒,新華出版社,1996。
86.《多種聲音,一個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1簡介:發展中國家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聞新秩序,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和奮爭。這份馳名世界的研究報告,就是這場努力與奮爭的一個里程碑,也可以看出西方的專家們對中國的看法有多麼可笑。
87.《網路文化論綱》,孟建、祁林,新華出版社,2002。
《電視文化學》,歐陽宏生,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網路文學論綱》,歐陽友權 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88.《新聞侵權與訴訟》,孫旭培等,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
89.《新聞法規政策須知》,中宣部新聞局等編,學習出版社,1994。
90.《妖魔化中國的背後》,李希光、劉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
簡介:國際傳播研究方面一部力作,見解獨到,思想犀利,材料翔實,發人深省。 91.《媒體轟炸與洗腦》,李希光、劉康,江蘇人民出版社。
92.《媒介批評——起源.標准.方法》,王君超,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簡介:在國外,媒介批評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我國目前對此問題還比較隔膜。本書作者以此為題所做的這篇博士論文,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值得關注。
八、工具類
93.《新聞學大詞典》,甘惜分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94.《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方漢奇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95.《中國新聞年鑒》,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編。
96.《中國廣播電視年鑒》,北京廣播學院編。
97.《中國大網路全書.新聞出版》,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0。
98.《中國文化經典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
99.《西方思想文化經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00.《20世紀的電影——世界經典電影》,吳冠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發布於 2012-03-01 1 條評論 感謝
分享
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
2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郭宇欣,待業中
szeyu chan、cho 贊同
必須麥克盧漢和尼爾波茲曼,先看這兩個。
何道寬先生翻譯的書建議都看。
如果英文夠好,就買上面書的原版,還有裡面注釋標注的書看。
編輯於 2012-03-01 添加評論 感謝
分享
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
1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戶,金木水火我,生旦凈末我。
張慧子 贊同
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是傳播學學習中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所以我推薦的主要也是一些基礎的傳播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類的書,僅供參考。
理論類:
1、《大眾傳播研究的里程碑》,梅爾文·德弗勒等,台灣遠流出版社,1993。
在回顧傳播學重大研究結果時對其研究方法進行了梳理,通俗易懂,很受歡迎。
2、《大眾傳播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希倫·洛厄里&梅爾文·德弗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如果能夠對照前面的版本,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刪除和更新,也會很有啟發的。
3、《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四版)》,沃納·賽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著,華夏出版社,2000年。
是傳播學的經典著作,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傳播學各理論及其發展歷程,裡面有詳細的個案研究和研究方法的介紹。
4、《網路社會的崛起》,曼紐爾.卡斯特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網路時代的傳播現象。
方法類:
5、《傳播研究方法:策略與來源》,Rebecca B. Rubin等,華夏出版社,1999。
極具實用價值的工具書。包括如何尋找文獻、學術期刊評論、如何利用Internet做傳播學研究等。
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Kluaus B. Jensen 等,台灣五南出版社,1996。
一本專門關於定性研究的書。
7、《傳播統計學》,柯惠新、祝建華、孫江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偏向於定量研究。
❹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師資力量
截止2014年,學院共抄有教職工總數47人,其中專任教師33人,在職正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6人。80%以上教職工擁有博士學位。在校學生總數100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300餘人、博士研究生19餘人。
在職的正教授有(按姓氏筆劃為序):丁和根、丁柏銓、王雄、鄧利平、杜駿飛、汪萍、張紅軍、陳玉申、陳堂發、鄭麗勇、鄭欣、段京肅、巢乃鵬、蔣旭峰、韓叢耀、潘知常16人。其中,丁柏銓教授、潘知常教授、丁和根教授、鄭欣教授、韓叢耀教授、胡翼青副教授為博士生導師。另有副教授15人,他們是(按姓氏筆劃為序):王辰瑤、王輝、王蕾、朱麗麗、劉源、祁林、李明、林偉、周凱、周海燕、胡菡菡、胡翼青、秦州、夏文蓉、溫乃楠。專任教師中已經取得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的共計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