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大學教授
① 南懷謹的簡歷
1918年3月18日,南懷瑾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縣柳市翁垟鎮地團村南宅組(今樂清市長林社區殿後村)。
南懷瑾6歲開蒙;7歲時還吃奶;11歲那年父親把他送到樂清第一小學上學,他不愛吃飯,小病不斷。一次,南懷瑾和鄰居孩子吵架,互罵臟話,父親一氣之下,把他推進門前小河溝里。
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父親要他去學木雕或去商店做學徒,他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裡,父親還給他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1935年,17歲的南懷瑾和姨表姐王翠鳳結婚,並有了長子南舜銓。之後離開溫州,前往浙江國術館習武,並於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並獲得了武術教官的資格。
1936年,他回家度暑假,妻子後來生下次子南小舜。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懷瑾投筆從戎,在四川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隨即潛心於佛典。
1943年,南懷瑾結識了袁煥仙,晤談之下,遂為忘年之交。袁煥仙閉關期滿,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懷瑾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有會心之處,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其後,南懷瑾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離開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
1945年,南懷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參訪各派宗教,其間為了修學,他在峨眉山中鋒大坪寺閉關修行三年。這以後,南懷瑾以修行的姿態到處尋師,中途不斷吸取各家知識,逐漸形成對儒、釋、道的見解。
1949年2月,南懷瑾初到台灣。一次,一家小旅館失火,有個來自吉林長春的姑娘楊向薇,成了南懷瑾收留的難民之一,後來又成了他的妻子,婚後的南懷瑾因迫於生計,同溫州老鄉一起做船運生意,三條船湊成「義禮行」公司。
國民黨從舟山撤退時,佔用了義禮行公司的船,他血本無歸,一夜之間負債累累。兩女兩子先後出生了,他不得不棲身於基隆海濱一個陋巷裡,擠在瓦可漏月、門不閉風的小屋裡。
1955年,南懷瑾在窘困的處境下,出版了《禪海蠡測》一書,卻一本都賣不出去。不久,他舉家遷到台北龍泉街,住在販夫走卒喧囂終日的菜市場附近,在這里,他常右手執筆寫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推著搖籃,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哭鬧,困頓中的南懷瑾煮字療飢,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力作,但在書店堆放在角落裡,少人購買。[2]
20世紀60年代起,台灣官方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此舉在民間激起強烈的文化鄉愁。1960年,胡適讀了《楞嚴大義今釋》之後表示贊許,南懷瑾逐漸讓知曉,弟子漸多,並被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倆邀請在台灣三軍駐地巡迴演講。
1963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聘請南懷瑾擔任教授並兼禮學院院長,南懷瑾接受了教授聘書,附加條件是不到學校上課,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隨後,他在台北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結果學生增多不少,多名是台灣政壇要人、文化、財經界人士均為其學生。
1969年,南懷瑾創立「東西精華協會」。
1976年,南懷瑾出版的演講輯錄《論語別裁》,趁勢而熱,多次重版,流行於華人文化圈。[3]
1984年,因據傳蔣經國懷疑南懷瑾可能在台灣將成為新政學系的新領袖,為避禍於1985年移居美國,並在弗吉尼亞成立「東西學院」。
1988年,南懷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間,時任中共溫州市委書記的董朝才前去造訪,希望南懷瑾倡導、推動孫中山《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金溫鐵路,南懷瑾慨然應允,成為金溫鐵路的催生者,開始籌資興建這條中國第一條合資的鐵路。
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南懷瑾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葯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
1992年6月16日,南懷瑾為大陸和台灣兩岸密使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為兩岸和談奠定了基礎。[4] 11月18日,浙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南懷瑾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2月18日,金溫鐵路正式開工。[5]
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禪堂落成之時,南懷瑾應邀來主持了禪學講座。此次活動是南懷瑾以現代科學精神結合傳統佛教禪七形式所進行的一次修持實踐,在7天的禪修中,由南懷瑾親自講解禪修要義,並指導全體學員進行禪修實踐,他還將自己畢生修學經驗與心得傾囊相授,並且「南禪七日」的視頻至今在網路上廣為流傳。
1998年6月11日,金溫鐵路開始通車。[6] 在通車前夕,南懷瑾基於「功成身退,還路於民」的想法,將股權轉讓給浙江省和鐵道部,金溫鐵路現屬上海鐵路局管轄。[7]
2006年,南懷瑾移居至蘇州,並在蘇州吳江區創建「太湖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
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消息。9月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太學堂去世,享年95歲。
以上內容摘自網路。
② 求南懷瑾簡歷,生平
南懷瑾,浙江樂清人,1918年生於一個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南為獨生子,其父對他寄予厚望,自幼督課甚嚴。南自幼學習勤奮,12歲前即遍讀史籍經書,為其終生學業打下扎實基礎。南懷瑾學識淵博,對古典文學、佛學以及《易經》都頗有研究,得到學界同行普遍贊譽。 學文習武頻換跑道 抗日戰爭初期,南懷瑾正在南京金陵大學學習。面對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的艱難時局,毅然決定從軍報國。當時,他大學還未畢業即轉赴成都,考入國民黨「中央軍校」,就讀於研究班第10期。畢業後進入軍隊,隨抗戰部隊駐扎在大西南,屯墾戍邊,被任命為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地方自衛團總指揮,負責籌集糧草支援前方。不久,南調回「中央軍校」任政治教官,後因目睹官場黑暗,不想再從政,遂萌生退意,有心研究佛學。1943年,南懷瑾辭去軍校教官職務,到四川峨嵋山大坪寺開始潛心研究禪學。他在那裡一呆就是3年,晨昏青燈黃卷相伴,日日與僧侶為伍。在寺期間,他到處尋找佛家經典,靜心精讀心無旁騖,並時時向當地高僧虛心求教,遍讀大藏經三藏12部及其它有關梵文典籍。1946年,南懷瑾學成下山後,受聘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開課講學。 1947年,南懷瑾為精研佛理,深入青海、西藏地區,拜訪當地佛教密宗上師,虛心求教。經向白教貢噶上師及黃教、紅教、花教多位上師學習,對佛理有了更為精深的研究,並由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師之位。 講學參禪設帳收徒 1949年,南懷瑾輾轉赴台,在家設帳授徒,講授中國古籍經典,同時擔任台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及文化大學教授。一些撤退去台的國民黨大老如何應欽、顧祝同、蔣鼎文、錢大均及楊管北等人都前來執經問道。 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設立「十萬禪林台北道場」,成立「東西精華協會」,另在新竹縣設「十萬禪林峨嵋道場」,教導眾生打禪。後來他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舉行禪七法會,楊管北、周宣德、葉曼、張尚德等名流均曾參與,主要功課是禁語、打坐、參禪、行香。 在台北道場,南懷瑾精研《佛經》和中國經典名著,如《楞嚴經》、《楞伽經》、《華嚴經》、《法華經》、《大學》、《中庸》、《老子》、《莊子》、《易經》及歷代政治人物言論評鑒等,並能旁徵博引,融會儒佛道三家之學。他講述各家學說,歷數各朝事故,把先賢經典現代化、趣味化,提供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活潑生動很受歡迎。當時,受教之人冠蓋雲集,島內許多著名教授、重要政治人物,如劉安祺、馬紀壯等人都入室聽講。 南懷瑾記意力強,講課時引用詩詞、典故,皆能隨口背誦,滔滔不絕。他為了講現代政治人物史,花了3個月時間重讀《二十五史》。授課時,對於歷史掌故、政治事件等史實均能引經據典,指明出處,講得頭頭是道,給聆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認為,一般人「除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也就是說對於現代人所患心理疾病,應多從心理因素入手,「心病還要心病醫」,要強化道德、文化修養,方能徹底根治。南懷瑾教人靜心、養性、除煩惱之法,常保身體健康,使受教者感悟到,在知識競爭時代,多一份定境,多一份智慧,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在台期間,他還多次應軍方邀請,到部隊基地講學。他授課與政治毫無關系,從未要當局一分錢,也沒有接受任何人的捐贈。 倡導復興中華文化 1966年,南懷瑾配合台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在台港兩地往來闡述傳統文化。後來,他又在台設「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說,提升民眾文化水平。 1985年,南懷瑾離台赴美僑居,1988年移居香港,住在半山寓所,每日講學不輟,當地慕名而來求教的學生絡繹不絕。20世紀90年代初,他投資1.7億美元在祖國大陸的家鄉興建金溫鐵路(金華至溫州)。該工程1992年動工,1996年4月完工。南懷瑾成了鐵路老闆,本可藉此賺錢發大財,可是卻一文也不要。他有時到上海小住,聞名前來問道者不斷,南所講內容主要是中華文化及人生哲理,聽道者各有所得,多滿意而歸。幾年前,「老古文化公司」總經理郭姮宴在南懷瑾的指導下,在兩岸推廣兒童讀經活動,大量印發唐詩、《四書》、《五經》及《老子》等書,資助幼教事業,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筆耕不輟,著作等身 南懷瑾一生著作甚豐,自195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禪海蠡測》以來,已出版專著30餘種,被翻譯成英、法、荷、西、葡、羅馬文等8種文字。他教學數十年,多次到美、日、歐洲等地講學,門生故舊無數。在美國的華盛頓大學設有南懷瑾學院,向西方傳揚中華文化。 南懷瑾從青年時代起迄今半個多世紀以來,從祖國大陸到台灣,從美國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為家。無論是在著作中、講堂上,還是在與學生或友人的言談中,他都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發展的關心。他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暫時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會萬劫不復,永遠不能翻身。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呢?南懷瑾認為,中國在秦漢以前,儒、墨、道三家幾乎涵蓋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後,3家中換了1家,即墨家學說被佛教所取代,儒、佛、道3家成為文化主流。因此,必須深入研究儒、佛、道三家的學問,由博返約、融會貫通,才能掌握中華文化的精義。如今的學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將人類文化知識分門別類,成為專攻一門的專家。但卻顧此失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了解不夠,甚至是支離破碎的。因此,他提倡全面、深入地吸收、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有人認為,由於特殊的人生經歷和治學門徑,使南懷瑾不同於一般學者,他能出入於儒、佛、道之間而不拘泥於某一家之說。 近年來,海峽兩岸陸續出版了南懷瑾的許多著作,但一般讀者很難有機會系統地研究他的全部著作,於是往往從本身所接觸到的部分去給南懷瑾定位,從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師等不同的說法。這就像人們常說的盲人摸象,各執一端,不能真正概括南懷瑾的一生。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南懷瑾的學問及人生的全貌,他的學生編輯出版了一部《南懷瑾全集》。這部全集包括了南懷瑾迄今為止所著的29種著作及有關的附集4種,大致可以分為儒家、佛家、道家學說和文史詩詞4個方面。當然這不是嚴格的劃分,因為他的著作大多是觸類旁通的,有時以佛入儒,以道入佛;有時以佛入道,以儒入佛;有時以儒入佛道;有時以佛道入儒。所謂4個層次的劃分恰好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而已。 學有專長 南懷瑾勤於筆耕,有不少著作問世。這些著作可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是儒學著作。他認為,儒學是中華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其中又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中心。南懷瑾對《四書》、《五經》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奧,而且每每有獨到的見解。收錄這一類中的南懷瑾著作主要包括《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孟子旁通》、《易經雜說》等,都是他授課時為學生授業解惑的講稿。 第二類為佛學著作,包括《禪海蠡測》等17種。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即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觸,經歷了一個沖突融合的過程,遂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南懷瑾的這一類著作,大致可分為佛經釋義、禪學、佛法修證等三部分。佛經釋義包括《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圓覺經略說》、《金剛經說什麼》和《葯師經的濟世觀》5種。由於以往流傳的漢文佛經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譯,文辭古奧,語意晦澀,加之歷時千載,其理解闡釋古今有所不同。因此,一般讀者多感到佛經難講,常常望而生畏。然而,這些佛經一經南懷瑾講解,就變得明白易懂,深受各種文化層次讀者的歡迎。他講解佛經的特點是:揉合翻譯和解釋,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義的前提下,用現代語言來闡示大義;另一方面用現代的學說及理論來解釋佛法精要。 第三類是有關道家學術的著作,主要包括《老子他說》和《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等。此外,前述《禪與道概論》、《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等佛學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談道家學術的。 道家學術自老子、莊子以及諸子百家以降,「綜羅百代,博大精微」。自兩漢後,道家一變而集於道教,因其「綜羅百代」之故而不免生「雜生怪庭,支離破碎」之弊。因此,南懷瑾早年鑽研道家學術,深得其中三昧,尤其對道家文化頗為推崇。他曾說: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歸依,偏重於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學就更妙了,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 第四類是文史詩詞著作,包括《正統謀略學》等5種,內容精蘊,包羅廣泛,發揮儒佛道3家的精華。其主要著作《新的一代》,剖析當時的社會問題,診斷青少年問題,文中明指唯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及文化修養的人,才能提升政治層次和經濟境界。同時,南懷瑾對中國傳統謀略學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編輯了一套《正統謀略學叢書》,認為謀略學對正人君子是立身處世的借鑒,不肖之徒則可用來興風作浪、為害社會。南懷瑾對詩詞有深入的造詣,才情橫溢,意境曠遠,兩本詩集所錄詩作,多以方外禪詩韻味,掩映其憂國憂民的情懷,別具一格。《金粟軒紀年詩初集》則更以時間順序編排,讀者可從南懷瑾不同時期的詩作,大致了解南懷瑾的人生磨練及為人。 心系統一 1990年9月8日,南懷瑾在台北面見李登輝時,當場滔滔不絕地講了2個多小時,說古道今,縱論天下,曉以「和平統一」的民族大義。會談結束後,李送南懷瑾到門口,問南還有什麼吩咐,南答:「我希望你不要做歷史的罪人」。這些話使李身邊的人認為南懷瑾逾越身分,不夠客氣。雖然站在「台獨」立場看南懷瑾的言論未免剌耳,然而在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看來,維護祖國統一是理所當然的。對於兩岸協商,他一直以「和平共濟、祥化宿怨、同心合作、發展經濟,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為原則,顯示出一位愛國老儒的基本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