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朱慶教授
1.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的學術組織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名單(1991.5-1995.10)
主任委員:
王之卓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教授,名譽校長
副主任委員:
陳述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教授
楊凱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教授
張祖勛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
方磊國家計委國土司司長,教授
委員:
陳俊勇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教授
寧津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教授
郭友中武漢市副市長,教授
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系主任,教授
許厚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測地所所長,研究員
高俊解放軍測繪學院院長,教授
何昌垂UNDP遙感項目官員,副研究員
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林科院信息所所長,研究員
曹述互水利部遙感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林 培北京農業大學,教授
楊明輝國家測繪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陳永奇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工程測量系主任,教授
委員兼秘書:
陳 軍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名單(1995.10-2001.5)
名譽主任委員:
王之卓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教授,名譽校長
名譽副主任委員:
陳述彭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中科院遙感所
主任委員:
徐冠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國家科委副主任
副主任委員:
楊 凱 教授,國家測繪局副局長
李德仁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
委員: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國家測繪局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劉先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趙梓森 工程院院士,研究員,武漢郵電科學院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中科院武漢分院院長
何建邦 教授,中科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潘雲鶴 中國工程院院士 教授,浙江大學校長
郭華東 研究員,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
袁保宗 教授,北方交通大學
林宗堅 教授,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
陳 軍 教授,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
秘書:
龔健雅 教授,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名單(2001.5-2004.12)
名譽主任委員:
王之卓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武漢大學
名譽副主任委員:
陳述彭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中科院遙感所
主任委員:
徐冠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國家科技部
副主任委員:
楊 凱 教授,國家測繪局
李德仁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大學
委員: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國家測繪局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大學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大學
劉先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劉紀遠 研究員,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中科院武漢分院
潘雲鶴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浙江大學
王任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總參測繪研究所
童慶禧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中科院遙感所
林宗堅 教授,國家測繪科學研究院
陳 軍 教授,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秘書兼委員:
龔健雅 教授,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名單(2006.1-2010.12)
名譽主任:
陳述彭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中科院遙感所
徐冠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國家科技部
主任:
李德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大學
副主任:
劉經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大學
李維森 教授,國家測繪局
委員:
潘雲鶴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中國工程院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國家測繪局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大學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中科院武漢分院
劉先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武漢大學
王任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總參測繪研究所
童慶禧 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中科院遙感所
王家耀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劉紀遠 研究員,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
陳 軍 教授,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張繼賢 研究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龔健雅 教授,武漢大學
Prof. Michael. Frank Goodchild,Member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USA
Prof. John Townshend,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
Prof. Armin Gruen,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witzerland 實驗室組織架構
1. 實驗室領導班子
主任:龔健雅
黨委書記:楊旭
副書記:史振華
2.研究單元
(1)航空航天攝影測量研究室
主任:朱慶,副主任:江萬壽
(2)遙感影像信息處理研究室
主任:張良培,副主任:廖明生、秦前清
(3)空間信息系統研究室
主任:朱欣焰,副主任:吳華意、宋愛紅
(4)精密空間定位研究室
主任:施闖(兼) ,副主任:章紅平
(5)3S集成與空間信息服務研究室
主任:李清泉(兼),副主任:楊必勝、郭丙軒
(6)多媒體通訊研究室
主任:徐正全,副主任:沈未名
(7)十一研究室
主任:龔健雅(兼),副主任:眭海剛
(8) 海洋監測與數字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陳曉玲,副主任:翟京生
(9)虛擬現實實驗室
主任:朱慶(兼)
(10)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培訓中心
主任:李平湘(兼),副主任:許妙忠
(11)Modis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
主任:劉良明
(12)深圳研發中心
主任:邵振鋒
(13)系統與設備管理技術室
主任:達漢橋
副主任:胡振東
3.黨政辦公室
主任:李漢武
副主任:萬愛萍、石立特
4.學生工作辦公室
主任:劉秀英
副主任:宋莉明、蔡列飛
5.成果轉化企業
(1) 武漢武大吉奧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2) 適普軟體有限公司
(3) 武大方略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4) 武漢立得空間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5) 武漢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2. 李朝奎人物信息1
李朝奎,男,出生於1967年9月,湖南漢壽人,擁有博士後及教授頭銜,是一位歸國學者,同時也是中共黨員。他在學術生涯中擔任湖南科技大學的副院長和研究所所長,參與編委工作,並被認定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和12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員。在專業領域,他加入了湖南省測繪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理學會,任湖南科技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的副院長。
1989年,李朝奎從長沙理工大學工程測量專業畢業,隨後在1998年和2001年分別獲得了中南工業大學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碩士學位和中南大學的博士學位,導師分別是朱建軍教授和曾卓喬教授。2002年,他進入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師從李德仁院士和朱慶教授的研究團隊。
他的研究主要聚焦於三維數字城市模型的輔助空間決策支持,期間在美國Old Dominion University留學,由郭慶周教授指導,研究UAV影像流的正射影像生產和標准。在科研項目方面,他主持了包括863子課題、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課題,以及多項國內外知名項目,如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ASA項目等。此外,他還負責了3項教研課題,並在《中國公路學報》、《鐵道學報》等知名期刊發表了40餘篇論文,其中12篇被EI檢索。他的學術成果得到了認可,曾獲得湖南省優秀論文獎、湖北省優秀論文獎以及湘潭市自然科學論文獎,並兩次獲得美國"IET"研究生獎學金。
3.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科設置
電路與系統學科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也是國家211建設學科,本學科碩士點建立於1984年,具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目前設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與片上系(SOC),數字媒體系統,智能信息處理,在以上研究方向上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海外留學生。 本學科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信息產業部重大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等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申請和獲得專利以及軟體知識產權20餘項,出版專業專著和教材10餘部。
學科帶頭人萬旺根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是IET資深會員、IEEE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嵌入式專業委員、中國圖形圖像學會虛擬現實專業委員,是IET上海分會副主席、IEEE CIS上海分會副主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副主編。 學術帶頭人楊勝齊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具有在美國著名晶元設計公司 Intel工作的經歷。學術帶頭人劉學峰教授(武漢大學測繪學博士)以及管業鵬教授(東南大學博士後及浙江大學博士後)負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本學科同時聘請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為特聘教授,其中包括:德國洪寶獎學金獲得者羅發龍教授,美國韋恩州立大學董明教授,以及多名兼職教授,包括: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耿衛東教授,武漢大學虛擬現實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朱慶教授,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Goodman教授,建立了具有廣泛國際背景的優質師資隊伍,具有帶領本學科開展國際前沿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基礎和實力。 本學科近年來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浙江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開展科研合作與師生交流。組織舉辦了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和暑期學術研討班,在國內外形成了廣泛影響。
學科擁有「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互動數字媒體研究室」,「嵌入式系統研究室」,「微電子研究中心」等學科平台,具有良好的研究與開發基地,與上海大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聯盟。目前學科總體水平在上海地方高校處於領先地位。與國內其他高校相比,在互動數字媒體技術、微電子電路系統與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研究方向上具有特色和優勢。 本學科在嵌入式與片上系統研究方向,開展小型實時嵌入式操作系統優化研究,通用嵌入式軟硬體平台研究;研究單片多微處理器並行運行結構,設計片上多處理器嵌入式系統,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數字、模擬及混合IC設計,其中一些晶元已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已進入產業化階段;研究建立各種數字和模擬晶元的IP核庫,研究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獨立專用SOC晶元;開展深亞微米集成電路SOC設計,研究多核SOC設計、可重構SOC設計以及底功耗SOC設計。研製成功了以太無源光網MAC控制器晶元,OLED平板顯示器掃描驅動晶元,車用系列控制晶元等,以上成果代表了目前該領域的國家水平,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具有領先地位。
在數字媒體系統研究方向,研究高級圖形渲染技術、大規模復雜場景實時漫遊技術、可復用編輯工具系統、三維數據可視化技術;研究網路虛擬環境;結合嵌入式移動終端,開發手持移動多媒體終端3D渲染引擎;建立了面向PC、網路以及嵌入式移動終端的虛擬現實環境,構建互動數字媒體產品開發平台,開發可復用性虛擬場景編輯工具系統,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具有領先地位,在全國高校同類學科中處於先進水平。 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方向,研究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網路流媒體音頻內容檢索;研究口語化語音識別技術、語音識別環境魯棒性技術、多語種語音識別技術;研究醫學圖像和生物信息檢索和分類,提出和建立了基於聽覺感知特徵的非特定人語音識別演算法,多項成果得到上海市科委基金的支持,與企業應用緊密結合,已為企業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較大影響,在上海地區具有較高知名度。
本學科具有上海市電子電工示範中心、工程教育中心、專業實驗中心等本科生實驗實習培訓基地,為進入本學科學習的大學本科生提供了先進的課程實驗和實習基地。
本學科將為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學生以及進修生提供國際前沿的研究課題和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培養模式,加強國際交流,密切企業合作,為國家輸送優質人才和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 上海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博士點是1981年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博士點和外國來華博士生培養試點單位。設有博士後流動站。經過20餘年建設,特別是211學科建設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已建成若干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培養基地。如上海電介質測量基地,微波測量實驗室、微波CAD實驗室,微波電路製作實驗室,微波暗室等。先後承擔解放軍總裝「八五」、「九五」和「十五」預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標准局以及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等多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在微帶天線理論與應用和微波介質測量領域,本學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近十餘年來,根據國家國防建設和通信事業迅速發展需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極化、多波段微帶天線陣、微波電路、雷達隱身材料測量、微波輸能、微波遙感等方面。 上海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由上海大學(原上海科技大學)和上海第二醫學院聯合聯合創立於1979年,是中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之一。同時兩校還聯合建立了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長為著名醫學家蘭錫純教授。1984年設立碩士點。依託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本學科在國內屬於起步早和基礎好的學科之一,曾長期作為教學指導委委員單位。歷任所長和學科帶頭人如蘭錫純教授、王保華教授和秦家楠教授等在國內具有很高知名度。
通過多年努力,本學科已經成就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多學科交叉的、基礎扎實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形成了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層次,醫學與工程相結合、電子信息技術與生物醫學交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的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從事研究、開發、教學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學科共獲得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等科研課題數十項。已取得十餘項國家及省市級的科研成果,其中兩項分別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及二等獎,在國內外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多項,出版了數本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專著和教材。
依託上海大學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秉承學科傳統與特色,結合自身特長,本學科逐漸凝煉並形成了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以計算機輔助診斷和遠程醫療為核心的醫學信息學;神經信息處理;便攜易用和高效低價的生物醫學儀器。